《倩女幽魂》影评10篇
《倩女幽魂》是一部由李翰祥执导,乐蒂 / 赵雷 / 杨志卿主演的一部爱情 / 奇幻 / 恐怖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倩女幽魂》影评(一):美女,帅哥
冲着乐蒂看的这出电影。没有想到是李翰祥的导演。
那时候的男女主角真漂亮。啥叫俊男美女,这才是。每每看到现在的烂言情偶像剧我就有吃了苍蝇的感觉,颠倒众生也是要本钱的。
剧情倒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地球人都知道。
炎赤霞我喜欢午马版本的,更有气势更好玩。这部里面的大叔我看着就像林冲。
看老电影唯一的问题就是剧情走的太慢。
《倩女幽魂》影评(二):李黑子这版吓人
1 加了明末清初的背景。路人甲一句:有本事打清兵去啊。宁采臣也和燕赤霞讨论南明收复失地的国事。国之将亡必生妖孽。末世情怀啊。
2 乐蒂的小倩,少了王祖贤的妩媚和风骚,多了古典才女的琴棋书画和含蓄知礼。更为可怜。
3 个别场景真是吓人。尤其是加上这个悠悠忽忽的音效。宁采臣初见坟地,树妖影子频现而不见其形,室内灯烛清冷的光。等到树妖真身现出,也是一惊。
4 李翰祥这版更加古典。个别画面,颇有意境,如宁采臣深夜难眠,抬头看见树枝明月,匠心独具。后院的亭台楼阁,案几陈设,乃至池中荷花。
《倩女幽魂》影评(三):古典之美
李翰祥的《倩女幽魂》拍的非常古典,演员,台词,道具无不透出整个剧组的国学功底。李翰祥的《倩女幽魂》是唯一有明确历史背景的一部,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南明,当中有南明将士在街上行走的镜头,燕赤霞与宁采臣夜谈国事的时候,宁采臣发表过一番感慨之言,论述当时的局势。愚以为这正反映了导演的心声,内战之后,导演流落香港,虽故土沦陷,但海外不乏抵抗之士,电影中提到的台湾郑成功预表何人自不赘言。电影中讲述了鬼怪何以产生,乃是道德沦丧,积怨成鬼。想当时神州道德沦丧,邪教横行,污鬼遍布。导演希望所有的力量能联合起来,驱赶外敌,重建道德次序,因此他呼唤有燕赤霞一样的人物出现。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抛开这一切,该片实属古典佳片。
《倩女幽魂》影评(四):步摇钗呀步摇钗
我OUT了,现在才知道倩女幽魂改编自蒲松龄的书
乐蒂的古装扮相可真没书上她的时装照片来的漂亮,脸型和嘴巴都显得偏大,不过李翰祥的服装造型依旧是赏心悦目,里面乐蒂大概有四套衣服造型,搭配的都是古色古香,现在几乎销声匿迹的“步摇钗”,所以即使我对传说中的“古典美人”乐蒂的姿彩有所失望,却也沉浸在那精致的发钗中
杨志卿的燕赤霞很有爱,赵雷的宁采臣怎么也比他的正德皇帝要好得多,虽然演技上没多大成色,但也可算得上是俊朗,再加上角色本身还是很让人认可的
查了一下原来江山美人也是李翰祥导的,不过倩女幽魂还是比前作要好,戏里的乐蒂还是比那戏里林黛要好些,赵雷的角色也是好些,这样写下去我才发现,两部戏里的主要角色除了女主,基本就没差
《倩女幽魂》影评(五):5107:倩女幽魂
5107:倩女幽魂
1.20年看87版倩女幽魂叹为观止,20后看60版倩女幽魂依然叹为观止。
2.赵雷演了一辈子皇帝,后来有人问他,最喜欢哪个角色,赵雷答倩女幽魂里的宁采臣。
3.60版的宁采臣,有一种悲天悯人胸怀天下的士子情怀,这正是现代社会所欠缺的。
4.片中古琴声略为轻盈,也符合小倩的身份,看手型乐蒂还是学过古琴的,只是弹不了完整曲子。
5.以琴入景,以景入诗,以诗入画,这般文雅风情,只有李翰祥能导。
6.这个版本和原著也差着不少,原版的剑客相当超然,手都没动一下老妖就死翘翘了,这版的燕赤霞和老妖动手还摔倒在地,真是狼狈。李翰祥你动作片搞不来就不要搞,按着原著拍不挺好吗
7.音乐姚敏,怪不得
《倩女幽魂》影评(六):几个小细节
宁采臣和燕赤霞的初次对话,明确的交代了历史背景,永历——顺治时期。87年版的模糊了时代背景。
六十年代没有特技,单看人物形象的话,聂小倩的面容相貌打扮怎么看也没有鬼魅的感觉。聂小倩出场时的背景音乐,迷离的眼神,窗户纸的破洞,宁采臣画店内寻鸳鸯图,用这些来向观众提醒小倩是鬼。87年版的,王祖贤一出场,飘逸的长发,幽蓝的背景,让后来的女鬼片都白拍了。
聂小倩的烈焰红唇,太艳了。
燕赤霞的身份是个猎户,与佛道无关。87年版的燕赤霞,亦佛亦道。
老妖从屋檐外到门口那段,是一具僵尸,头发纷乱,指甲如钩,面容腐朽,乍一看很恐怖。87版的老妖,声音时男时女,长舌如蟒。两版老妖的形象,一靠身形面容,一靠声音法力。
聂小倩送宁采臣礼物,宁采臣不受,这时聂小倩来了一句“先生真是忠义之士”,这句话说得好没来由,这跟忠义有什么关系呢?
燕赤霞和老妖打斗那段买拍好,完全没有人鬼斗法的感觉,也不像人与人打架。
宁采臣提及燕赤霞的时候,说的是“燕(去声)先生”。
女主角乐蒂三十一岁就去世了,好可惜。
《倩女幽魂》影评(七):人有可憎之人,鬼有可亲之鬼
人有可憎之人,鬼有可亲之鬼。是一种对现实无情的控诉,也是一种对理想悲剧式的追求。
美丽与善良、坚贞的爱情,都是人们内心的追求与向往。但是,现实往往如愿吗?未必。嘈杂的尘世,可以把人一个个都变得面目可憎,丧失人性本身具有的美好。于是,作者把一切的美好,都寄托在了女鬼小倩身上。
小倩本是官家之女,十八岁即夭死他乡。小倩的灵魂,是没有受到污染的,在最美好的年纪,化作了一缕芳魂。小倩的出现,美丽、善良、幽怨、哀愁,代表了一种人间所没有的高洁。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让人可亲、可爱、又可怜。把一缕芳魂,葬于好人家,算是对逝去的美丽,最好的纪念。质本洁来还洁去,有一种黛玉葬花式的悲剧情怀。
写鬼故事的好处,是可以让故事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最终,采臣与小倩是在一起了,还是没在一起,无从得知,可以充分地想象。
也许,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并不是我们所认识的现实世界。人和鬼,阴和阳,也并不是严格的区分。美好,注定是长存天地之间。而人间所有的污浊、丑陋,都像黑山姥姥一样,终将进入黑暗的地狱。
可见,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并不为搜录奇闻异事,实则是尝尽了世态炎凉,同时又寄托了对理想更深层次的追求与思索。
邵氏1960年的《倩女幽魂》,是《聂小倩》搬上荧屏的始祖。在商业片泛滥的香港,此片可谓是一股清流。李翰祥导演此片,对古典美的表现、与对蒲松龄原著的阐发,堪称鬼才。樂蒂饰演小倩一角,则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丽与哀愁,成为了永恒。
《倩女幽魂》影评(八):青林黑塞之间
网友「过路的」提醒我燕赤霞的陕西人身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67794/),使我联想到一些和本片有关的趣事,姑且记录于此。
说燕赤霞是「秦人」,其实是《聊斋》起的头。秦人伉爽任侠的形象,在明清古文传统里头最有名的应该是明初宋濂的《秦士录》。燕赤霞自道「秦人也」;知心可意的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宋濂笔下的秦士邓弼,其人也,「双目有紫棱,闪闪如电」,紫电和赤霞正是一对。更妙的是,燕赤霞古剎救采臣的传奇发生地,恰恰就是宋濂的故里浙东金华。秦越自古悬绝,现在拉到一起,秦腔对越剧,更让人觉得不是巧合。依我看,邓燕两人是前后身关系:明初功臣(虚构)表彰的异乡侠客,被好事的柳泉先生召唤,转世化身赶到功臣的家乡行侠仗义来了。
李翰祥和王月汀重述《聂小倩》的故事时,意图明确的把它背景于明末,甚至还明白告诉我们燕赤霞是江南抗清队伍的老兵。笔墨游戏被迫认起真来,老侠客半推半就领了部队番号。原著的「私人穿越」(史传人物为了还作者人情而穿越时空)被思想改造成了「家国穿越」(史传人物为了保卫作者的家国信念而穿越时空)。
李王版的《倩女幽魂》,就是这些地方教我觉得有趣。不忘邦国之思,偏多时代之痛。只是苦了古今两秦士邓紫电和燕赤霞。周杰伦说牛仔很忙,我看侠客更忙。邓弼虽说是明朝宋濂(虚构)表彰名世的,他可是元朝人。翰祥大师你把元朝人召唤到明末抗清,不想想宋濂先生有那么大面子吗?
《倩女幽魂》影评(九):倩女幽魂1960
书卷气太浓,看到一半睡了一觉。
电影基本按照原著来,剧情基本望得到头,最后的打斗就是两分钟,非常简单。而小倩的勾引文气太重,两个主演姿色和演技都非绝佳。
能够找到的资料是:小倩由乐蒂出演,被称之为倩女幽魂之祖。该影片曾参加1960年法国的“康城影展”,此乃中国第一部参加国际影展的彩色电影。乐蒂艳惊四座,被西方人誉为“最美丽的中国女明星”。乐蒂气质高雅、个性幽娴贞静,她的古装扮相清丽脱俗、艳绝人寰,最受观众的欢迎,所以得到“古典美人”的称号。
可能是期望太高,前面看过了王祖贤版的,所以很难匹敌。
对比徐克版本,剧情上面做了精简和放大,加上特效和演员一流,故事性和可看性强。此为金华庙。
转载豆友的一篇诗词对比出处。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倩女幽魂》,1987年,导演程小东,编剧阮继志,监制徐克)
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
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倩女幽魂》,1960年,导演李翰祥,编剧王月汀,监制邵逸夫)
出处: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
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
情浓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复跹。
(《别思》,白衣卿相)
借问吹萧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
(《长安古意》,卢照邻)
《倩女幽魂》影评(十):宿雨暗滋书带草
李版倩女幽魂,在情感塑造上不算太成功。蒲松龄的原著中,宁采臣和聂小倩的感情是小倩被带回家以后才慢慢培养出来的。兰若寺中,宁采臣移走小倩骨殖,使其免受妖物胁迫,此时的小倩与宁采臣仅为感恩图报而已,中国古典道德的膝跳反应。聂小倩初到宁采臣家中,人家老婆还在世,宁采臣老妈也还有些害怕,直到半年以后聂小倩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他们才接受这个女鬼。李翰祥的电影中,情节仅至燕赤霞杀死姥姥便结束,时间短暂空间局促,李为增加戏份,便让聂小倩琴挑宁采臣、接着安排宁采臣题诗索画,借此引爱情入戏,但宁采臣既已题出“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诗句,后续情节中宁却又二次拒聂。此处对原著的遵循便限制了剧情的发展,使得后来聂小倩的报信显得突兀和生硬,不知小倩此举究竟是因为“情”还是“义”。同时,宁采臣掘出小倩骨殖后,情节中感情刻画仓促单薄,致使全片有头重脚轻之感。燕赤霞同姥姥打斗剧情倒不算本片弱点,60年代的技术条件所限,自然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苛求的。
刚看的时候,对影片的晚明的时代背景心存疑虑,想着莫非是因为晚明风气开放,可以随便搞点男女关系?纳妓为妾本不合礼法,但在晚明这都是家常便饭。宁采臣初识燕赤霞时,对“中兴大业”的一番慷慨说辞也让我找不着北,还以为影片要表达乱世中的家国情怀外加儿女情长。原来我又多心了,看完后回想了一阵终于明白,本片摄于60年代的台湾,国民党尚在执政,对光复大陆自然要有所期盼的。
李翰祥本人具有很优秀的古典文学功底,片中布景十分精彩,服装和道具等细节处处考究,同程小东版相比,更加尊重原著(程版实改自李版)。聂小倩琴挑宁采臣那段,乐蒂用的是地地道道的古琴,听音色还像是丝弦的,但我没听出那是什么曲子。不过用古琴来表达男女情爱,心里总觉得怪怪的,“琴者,禁也”,发乎情而止于礼,这里似乎不太合适。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人鬼殊途的感情必然是孤清的,那么使用古琴也不错。琴台的楹联“宿雨暗滋书带草,春风先报墨池花”在剧情中义兼双关,既可表现小倩的诗画才艺,也暗示着两人情愫渐滋,这也是李翰祥的高妙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