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绿色食品》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6-22 11:16:16

  《绿色食品》是一部由理查德·弗莱彻执导,查尔登·海斯顿 / 蕾·泰勒-杨 / 查克·康诺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色食品》观后感(一):一部值得重拍的警世之作

  未来会更美好吗?不止一部电影告诉我们未来将会非常糟糕。且不去讨论编剧导演是不是过于悲观,人类的贪婪本性使得这种假想不无根据。现实生活中三聚氰胺已经曾经被搅入了婴儿奶粉,那么soylent green也不只是危言耸听了。是与非,正与邪,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将必须作出决断,不与黑暗作斗争就等同于和黑暗同伙。希望这样的年代越迟到来越好。

  《绿色食品》观后感(二):有一点非常巧合

  本片制作时有一点非常巧合

  ol Roth在电影中是安乐死的,而扮演Sol Roth的演员Edward G. Robinson在拍摄完成12天后因癌症去世

  他在临死前只告诉了饰演他搭档警探的Heston,因此电影中Robert Thorn看着Sol Roth安乐死的那一幕实际感情是很真实的。

  《绿色食品》观后感(三):Soylent Green

  2022年,地球已经被过度工业化生产和过度人口污染破坏到一定程度。乡村已经被污染不能住人,并且被政府控制,人们只能挤在城市里。新鲜食物,如新鲜蔬菜,肉,水果都非常稀少,只有有钱/有权人才可以买得起。普通人/一般老百姓只能吃得起每个星期二政府免费发的Soylent Green食品生产公司生产的饼干-Soylent Green。公司在媒体上宣传说这种饼干是用海水和黄豆做的,黄豆=SOY,饼干的颜色是绿色的,所以叫Soylent Green.

  一个住在纽约的警察在侦查一状谋杀案的时候偶然发现了政府和Soylent Green公司的秘密。

  《绿色食品》观后感(四):论《绿色食品》与《地下巧克力》的异同

  1.两部电影都是反乌托邦题材电影,只是批判的重点不同:《地下巧克力》批判的是极权统治对人民的洗脑,《绿色食品》则批判了人类对于环境不负责任的任意索取和污染破坏。

  2.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食品公司为了欺骗民众以从中谋利而不择手段:在《地下巧克力》中,食品公司为了推广他们的“营养饼干”产品而贿赂政党领导人,该政党当选后便宣称巧克力是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禁止食用,只准食用“营养饼干”。而对销售`食用巧克力的商人和个人则予以严厉惩罚。

  而在《绿色食品》中,食品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用尸体制造饼干,并且贿赂政府。政府对外宣称饼干是用海水和黄豆制成,欺骗民意。而当主角发现真相并揭露时,被欺骗的民众反而怀疑他是骗子。

  《绿色食品》观后感(五):人是什么, 能吃吗?

  当时是人文地理外教在讲人口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因为是外教给的所以看的全英文的)这部电影的细节真的做得很好。人物的身份,甚至于性格都能从衣着上体现的清清楚楚。 背景的陈设都是很细心的。演员的演技自然是没话说。虽然里面的动作戏很假,对于男女主角的感情处理也很突兀,但是整体而言是一部好片。剧情很紧凑。

  看的时候真的觉得致郁,特别是看到人被铲进车子的时候,在Thorn看见Sol的尸体被扔进一个垃圾车一样的车子的时候。就像是在给人们展示, 这个社会从没有把人当作“人”看。(Sol死的时候很感动。)贫富差距太大, 穷人的命一文不值。 我没有看过小说。小说党会觉得电影拍得不好这是肯定会有的。但是电影有它的局限性,它不能把诸多文字能展现出来的东西在短短100分钟以内全部都交待出来。所以, 只看过电影的我也只能把它当做distopia来看待。总之, 推荐推荐推荐!

  《绿色食品》观后感(六):纽约:变成机器

  绿色食品 Soylent Green

  若饭之类的营养冲泡粉

  基因工程实现的转基因食品

  食品工厂生产的零食饮料

  ……

  其实在饮食上,我们的自然属性早就被工业化渗透了。就像家养动物,没有食品工业,我们也许根本不会存在:采集和渔猎供养不起文明,传统农业也养不活七十多亿人。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得益于技术革命和工业生产,我们都只是产品:生产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尤其是资源匮乏的未来,没得选择,哪怕要求我们吃同类。

  而当城市死亡率赶不上日常食物需求时,食品公司和政府会怎么做?也许会猎杀活人充当原料,反正都是人吃人。此时,最基本的生存权都被剥夺了。

  人权在未来的社会现实面前也许是不堪一击的,技术让我们生存繁衍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做出牺牲。随着人口膨胀,牺牲的极端就是变成机器:终日工作,休息在拥挤的仓库里、甚至大街上,运气好的成为富人的玩具,不再好用时被回收,剥夺最后的价值。

  也许明天,成本低廉的机器人将彻底替代我们,或者我们变成廉价的机器人。

  《绿色食品》观后感(七):去个人很多的时代,然后死去

  (原文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多年前,无名小子对亨利方达说:要找个人很多的地方,然后死去。这是耍酷;但只要做一个小小的修改:去一个人很多的时代,然后死去。这事就会变得有点恶心,恶心的理由请在[绿色食品]中查找。

  买不起大白菜的你

  每部反乌托邦电影,都要勾勒一个操蛋的世界,以下是[绿色食品]的世界:

  人口过剩,基本上,如果你有幸能跟别人分享一间房子,最好选门向内开的,否则你可能出不了门,因为你家门口的楼梯上,每一阶都睡满了人,连扶手上都是人,而这简直就是对是一种空间浪费行为,他们都该学会站着睡觉;

  资源短缺,你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如果你还找得到工作的话),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用头天遗留在毛巾上的汗水洗个澡,而且通常你都能很幸运的洗上热水澡,并为明天准备足够的“洗澡水”,因为天气太热,你连电风扇都吹不起,更别说空调了,除非你想试试用脚踏车式人工发电机带动那玩意。

  不过这个世界上终于有两件麻烦事不用你操心了,第一是做饭刷碗的问题,第二是泡妞的问题。首先,吃饭问题由“绿色食品”公司解决,它们每天都发放免费饼干,除了富人,这是全球人民唯一的食品来源。为了增加吃饭的乐趣,公司还很费心的为你提供一种口味多种颜色的选择:黑色饼干、黄色饼干、绿色饼干…… 泡妞问题则由富人帮你解决,漂亮妞都作为财产,围在了富人身边,到你这儿,基本就不剩什么了。你也不要觉得如此这般有什么不公平,存在即是原因,试想你为了钓马子,还得准备至少20句由人口过多,汗液过剩做话题的甜言蜜语,五个为增加个人魅力和情趣的饼干段子,是一件多么费脑子的事。

  但是,[绿色食品]中的那位男主角,一个普通的纽约市警察,偏偏没办法在这两件事上平静的生活下去了,在调查一桩谋杀案时,他发现,为大家在资源枯竭的生活中提供便利的“绿色食品”公司,居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地沟油。等等,这是一个背景设定在2022年的故事,所以在此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更正:这家公司居然用死人作为食品原料。如果这家公司要做广告的话,自私型的大约可以这样说:快来吃掉用你死去邻居做成的“绿色食品”吧,否则你将被自己的邻居吃掉。无私奉献型的则是:你每吃掉一块绿色饼干,就等于为全球食品业奉献了二两大腿肉。人类终于完成了这样的净化:从产业化地吃大自然、到产业化地吃人造的自然、再到产业化地吃人。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降低底线的过程。

  当然了,就像没有火锅店会推出“地沟油锅底”一样,“吃人”依然被绿色食品公司和当时的政府作为高度机密,他们声称,这些饼干是海水和黄豆做的,因此,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底线确实降低了,但作为个人,他们每天都在吃人但自己并不知情,所以还不能武断的说,大家做人的底线也降低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人是越来越容易上当受骗了,而这才是重要的。绿色食品公司能让大家人吃人,并不是在于它说服大家相信,这是件天经地义的事,而是因为它灵活运用了一条哲理:“不同的本质可能会拥有相同形式”,食品加工业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无论是美味的鲜虾、玉米、面粉,还是恶心的霉菌、粪便、三氯氰胺,都能够以同一种外形出现。这也是[绿色食品]主要科幻设定可以成立的前提,人类已经习惯了同质化的生活,社会已经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骗子们只要把握住两点:第一,商品包装上的原材料永远不要写清楚,包装上唯一需要清楚的都是跟商品没关系的东西;第二,不要只欺骗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是要欺骗整个社会。对骗子来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当查尔斯·海斯顿扮演的纽约小警察高喊“绿色饼干就是人”的时候,围观群众只会说:瞧,又是一个脑残阴谋论者。

  泡不到妞的你

  食人噱头之外,[绿色食品]里另一个有意思的设定,就是“财产女孩”,其实就是现在的高级应召女郎,只不过,在电影中的未来社会,女人只有两种:高级应召女郎和非高级应召女郎。这绝对是个具有歧视意味的设定,至少表明,这个虚构的未来是绝对男权化的,说到这儿,哈里·哈里森的原著《腾点地方!腾点地方!》(《Make Room!Make Room!》)就有必要登场了,这本书就是电影的基础,但在某种意义上,[绿色食品]完全是在跟原著对着干,电影的亮点“食人”和“财产女孩”,其实都跟原著关系不大,另外,原著不仅不男权,相反有一点女权的意思,尤其是在性的问题上。据说,当年哈里森不但对剧本创作的干预权被剥夺得一干二净,甚至在谈小说改编权的时候,都不知道买家是米高梅。现在来看这很正常,你要是打定注意要惹原著作者不高兴,干脆一开始就把他锁在门外。

  查尔斯·海斯顿的角色,在调查富翁被杀一案中,顺便扫荡了富翁的重要财产:苹果、大葱、酒、肥皂,他第一次到案发现场时,对富翁的“财产女孩”的热情并不明显,后来,他又来到这里,要跟那个姑娘上床,他跟她说:“上床去。”似乎还担心这么做不够冷酷,海斯顿先参观参观了卧室,摸摸房子里放的奢侈品,喝喝酒,谈论着富翁的死,享受一下毛茸茸的沙发,总之,就像是要用海量的排比句,把上床这件事的情感意义全部抹掉,专门强调性这种事,在未来也是奢侈品的一种,海斯顿就是来享受奢侈品的。后来,海斯顿打算离开,这姑娘想让他多留一会儿,说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会觉得害怕,海斯顿回答说:“我帮不了你,小姐。”英文的称呼是Furniture。最后,还得等姑娘用这里有热水可以洗澡,海斯顿才答应留下来,“天呐,我已经很久没洗过热水澡了。”当然,放下被原著对比得愈发明显的男权倾向,这件事还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即电影用了个比喻的手法:这个物资短缺的世界到底可怕到什么程度呢?洗澡水对男人的吸引力,已经胜过了投怀送抱的美女。

  不过,[绿色食品]终究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它的英雄从来不会是高大全的绝对理性化人物,而且,英雄可以有各种弱点,但绝对不能不尊重女人,于是电影又安排了一次海斯顿和那位财产女孩的见面,这次见面,是出于海斯顿对她的担心,这是双方关系的一次升华,虽然,在这部电影中,英雄的恋爱问题占有的戏份,要低于平均水平,但这次不能跟平均水平比,[绿色食品]的世界设定,已把传统的男女关系去除,因此海斯顿对财产女孩的担心,在他的社会中,无异于重大的观念突破。

  在我们的文化中,男女可以自由相爱,是自由意志的进步,反过来说,[绿色食品]的那个世界,人的自由意志被部分剥夺了。虽然电影并没有讲明,为何那个世界中的女性出于这样的地位,不过应该跟人口过剩、物资短缺有关,可以这样假设,人口过剩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人的生育观念,进而影响了女性的母亲身份在社会上地位;另外,生存问题困扰着人类,而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认为更现实,女性被认为喜欢追求些浪漫情调,那么在这样的反乌托邦世界中,男性无疑成了社会生活的主宰。所以,我们最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资短缺,会影响人的自由意志。这不算什么新鲜观点,在当时也不算,也不是单在科幻中有的东西,比如希特勒就在现实中证明了这一点。

  想小清新而不能的你

  当然了,无论食人还是美女,都是好莱坞增加电影看点的手段,[绿色食品]的主旨,还是要怀念过去的好时光,呼吁大家搞好环保,不要等到事情不可挽回时,只能选择在接受安乐死之前,在影像中看看大自然,就像片中男主角的老室友那样,在花朵、蓝天、海洋的影像包围中老泪纵横。偏巧最近有个Rain Mood的网站,提供雨声给大家听,很好的创意。只是反过来想想,现在我们在城市中推开窗户,听到的只有汽车的轰鸣,看着窗外酸性的雨,更真实的大自然,反而要通过数字技术去聆听,有些甚至还要破费几块钱才能听的到,这跟吃自己的肉还要花钱没什么实质区别。都说,科幻中那些雄心壮志的奇思妙想,都慢慢在现实中得到了实现,其实,科幻中那些伤感的设想,现在看起来反而实现得更彻底,更势不可挡。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