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达摩为何东渡?》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6-28 18:56:44

  《达摩为何东渡?》是一部由裵鏞均执导,李坂勇 / 申元叶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摩为何东渡?》观后感(一):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没有永恒,万物变迁。

  不曾存在的也将不会逝去,世间的感受带来了激情,最后会失去所爱,因此经历悲痛,你必须清洗你的心灵,胜过所有的激情。

  当决定离开那个“世间”时,道德和家庭的爱在我看来,就是我要切断的联系。

  放纵命运的自由,是错误且不道德的,因此,须得离开这狭窄的小路,在遭遇灰尘堆积时,在开放的领域中重新找回自己。

  离开就是到达;到达就是离开。风不是按其所愿而吹吗?我的肉身将回到它的本源状态。从我的伤口中流淌出的血脓,将变作夜晚降下的雨露。宇宙无我,然宇宙无物非我。

  这一幅写满“禅”字的电影,你参到什么便是什么罢。

  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达摩为何东渡?》观后感(二):说说那三个女人

  小和尚受了欺负,就虐待比他弱小的生命泄愤,他的内心是痛苦迷茫的

  他看到一头牛跑走了,那正是他放逸的心

  他追逐,想抓住他的心,然后他看见了一个女人

  那个女人象征什么

  她像个母亲

  母亲是温暖,是最终的归宿

  也是家庭的牵绊

  那个女人弄湿了乳房,是性欲吗

  他到底看见了道,还是魔

  第二个女人

  大和尚回家途中看见的病人

  她如此痛苦

  大和尚该怎么做

  为了拯救疾苦的世人,重新担负起如来家业

  还是留在这里照顾他们

  他选择了前者

  可你我会怎么选择

  第三个女人

  应该是个天女

  她是大和尚进入另一个境界以后,看见对乐器起舞的仙人

  她是大和尚和老和尚都进入另一个境界的象征

  大和尚看她起舞,不觉烧焦了药罐,就像那个观棋烂樵柯的典故一样,时间,此时是不对等的

  生命,就这样过去了

  出家不是逃避,放弃,比在家难得多,是靠毅力完成自己的理想

  达摩为何东渡?

  传佛法 ,渡众生

  《达摩为何东渡?》观后感(三):居然长达137分钟!

  看的英文字幕,字幕翻译得不能算没文化,但是有些东西明显不够贴切,本来禅学术语就难翻么。这个题目,看英文的,Why has bodhi-dharma left for the east,我就一头雾水。如果你在西方,你说一个人left for the east,可是韩国在东方,怎么还说left for the east,其实是come to the east啊。

  不过这个电影我反正也不怎么喜欢,翻译问题也就不用追究了。电影里有一些片断我甚至是很欣赏的。我也领会到导演是下定决心要拍一个有禅意的电影。可是电影就是电影嘛,拍了就是给人看的嘛。和尚是不看电影的,电影不是给人拿来参禅的,拍得这么拖沓不知所云,算干嘛的啊。137分钟,我闲着也是闲着,居然给看完了。RS大概看到5分钟就睡着了。我不是不能看慢的电影,可是象这个里面一个镜头不动地放半分钟,然后跳到一个没什么关联的镜头再一动不动半分钟,这已经不是节奏慢的问题了。电影里有些好的镜头和好的对话,再好也淹没在这漫长的俩钟头里了。

  对慢节奏电影没有特殊喜好的人,我建议还是跳过这个去看韩国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好了,那个起码符合电影的定义。

  我不讨厌这个电影,如果把它剪一剪弄成二三十分钟的,我说不定还能有点喜欢。

  看这个电影和《春夏秋冬又一春》,我还是很喜欢电影里韩国的山野和小庙的。不知道韩国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达摩为何东渡?》观后感(四):何为达摩东渡意

  〈达摩为何东渡〉,从片名到内容无一不有禅意。

  这片子不须评,无法评。

  有人已经说的很好了,这不是一部关于禅的片子,而是它本是就是禅。

  禅的话,你去参就可以了。

  裴大师10年磨一剑,除了堪称唯美到及至的视像,——号称每个镜头的定格为一桢,装订在一起就是本厚厚的顶级水准的东方山水静态摄影佳作——之外,缓慢推出的画面跟切换,完全自然的采音,也十足是个入定的过程。

  一部电影能拍成这样,真可以说在气韵上登峰造极。不是有大胸怀,能忍苦行的人,做不到这个地步。

  这个片子我是几年前看的。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当初就觉得名字起的有深意。

  今年看〈祖堂集〉,断断续续的。提到这片子,触景生情,闲话两句。

  禅宗经要,碧岩也好祖堂也好,都开章立意,先提佛法第一要义。所谓圣谛。

  达摩东渡,径直来见梁武帝。老皇上自觉干了不少礼佛的事,算得上是当时慈善界第一达人,还自称佛奴,想达摩夸他两句,于是很不含蓄地问:我盖了那么多庙,给你们佛教界添了那么多房地产,找人总结了很多经文上的理论著作,还发展壮大了僧众队伍,算不算功德呀?达摩说,不算。

  把皇帝气坏了。于是又问起圣谛。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啊?达摩说的简单:廓然无圣。

  这四个字我的理解,就是打破权威。大家都一样,众生平等。等于当场就给皇帝来了下马威。可惜达摩不知道,这话在黑社会里行不通。黑社会里小弟就是小弟,大哥就是大哥,江湖就是江湖。

  皇帝在当时就是权威。你说无圣,那就等于是说我是个一般人,这还了得?于是就想将达摩的军,说,那站我对面的是谁呢?意思是,你自己呢?达摩也干脆,说,谁也不是。

  这话说的多好。够虚无主义者研究一辈子了。可皇帝不理解。

  达摩这之后就一苇渡了江。

  所谓真俗不二,解释可以有很多。

  达摩东渡,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个道理。我看,老裴的这个片子是悟到了,或者正在悟,他拍的是一个僧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他自己悟的过程。

  10年啊,还是太短了。

  《达摩为何东渡?》观后感(五):导演说

  导演裴镛钧,1951年生于韩国庆尚北道大邱市,中学毕业后考入首尔大学美术学院专攻绘画专业,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获造型艺术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孝诚女大绘画系教授。裴镛钧在小学时曾立志长大做画家,初中阶段又痴迷电影向往做一名电影导演。大学期间虽然攻读美术,但电影导演梦始终未忘。此后,通过自修和参加各种电影专业培训及实践,终于在1989年独立执导完成了处女作《达摩为何东渡》,是年,该片代表韩国参加了在瑞士举办的第4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并获两项大奖——“金豹奖”、“国际电影评论奖”。从而,一举成名,被视为韩国电影的希望。

  裴镛钧认为,拍电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选择。因为通过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充分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并可将画家和导演这两个职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这亦是他人生中最渴望成就的梦想。经过努力,其梦想不但实现,而且得到业内广泛认可。

  裴镛钧导演的《达摩为何东渡》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东方智慧的电影化,他将现代的电影镜头语言融入独特的思维方式中,从而,使影片呈现出一种特异的东方美。

  《达摩为何东渡》是一部禅味极浓的影片,整部电影是一次感悟生死之道的类似于参禅的生命过程。对应于这种空物我、齐生死、亲自然的精神境界,电影镜头间也透发出一股澹泊清悠、空灵旷远的韵味。整部影片内涵与形式本身这种似与不似间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禅宗把握“空”、“色”辩证关系的智慧。

  影片的叙事框架显示出一种禅宗本色的简约性。全片基本上是山中寺院生活自然流程的影像呈现,体现出一种佛禅的静如止水的平和心态。仅有两处在叙事上泛起微澜——中年僧的返回城市和老僧的死亡被用来支撑起全片的骨架,也是以禅学来观照现世和以死亡来观照生命的支点。这两处支撑点所造成的落差为人物心理转化提供了空间,也为生命的“行”和“悟”提供了可能性。生命是在“行”中“悟”的过程,老僧、中年僧、童僧实际代表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和三种生命状态。童僧是生之起始,纯真无瑕,最易于亲近自然和最易于接近本质;中年僧半路出家、尘缘未了,最终参破生苦、病苦、死苦,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悟”;老僧阅尽世事,痴于讲经说法,苦心修行,终成正果。这一交叉渗透的过程,正是达摩东渡之喻意所在。

  《达摩为何东渡》一片少有对白,更多是以充满禅机的行为和暗含禅意的画面形象来展示“悟”的过程,也以此来点化观众。影片主要场景是在山中,一是僧侣居住的寺院,一是自然界,把人和自然置于一起加以考察,人和小鸟、青蛙、小虫、花草一样,是世间万灵的一种,体现了天人合一,融入于自然的态度。童僧放在瓦罐中的死鸟爬满了蛆虫,让他第一次感到了侵害性行为所带来的恐惧。与此形成同样的另一个关于伤害与侵犯生命的段落是一群嬉水的小孩子把童僧强行溺入水中,这段高速摄影的画面赋予那帮嬉水小孩以一种残暴的天性,企图引起观众对于侵害、杀戮的震惊与反思。在这两个段落之后,小和尚跳入水中仰浮其上,顺水漂流,传达出回归生命本体的美好与安详。中年僧返回城市是影片的重要段落。城市是作为山中的对立面出现的,象征着尘世,它的喧闹嘈杂与山中的安静沉寂形成鲜明对比。摄影机用快速的运动来表现城市,造成浮躁的心理情绪。中年僧敲着木鱼,诵经化缘的声音渐渐响起,街道在高速摄影中渐渐变得无声无息,世事的繁华仿佛在木鱼声中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城市之行反而促成了中年僧的幡然悔悟。在他返回寺院之前的一个段落中,画面展现了一片逆光摄影的枯树群的黑影像。在这样一个象征着众生之凋败的荒野,中年僧枯立于其中,冥思苦想,仰首观天。忽然,一道亮光闪过他的脸庞,他双手合十,俨然完成了他的皈依和顿悟。这个只有两秒钟的亮光闪现脸庞的画面正说明了禅宗是过而不往,来去顺之,是一种取决于自己内心瞬间顿悟的解脱。这个极短的镜头正暗合了禅宗所讲究的顿悟的瞬间性。如果说这个场面是讲“诸行无常”的话,那么中年僧返往寺庙后所要面对的老僧的死则是关于“诸法无常”的悟。老僧的死才真正让中年僧悟到了“无我”之境。影片中三次出现写着“佛”字的纸的镜头,第一次是老僧写“佛”字;第二次是写有“佛”字的纸飘落到地上,预示了老和尚的死亡;第三次是老僧卷起这张纸,把“佛”纳入了心中。黑夜中白衣人的舞蹈象征了老僧的离世,在这个极具神秘意味的场面里,白衣人极端安详的舞姿显示出一种高超的“自在”之境,老僧无疑是已臻自在之境才自行圆寂。这次黑夜中的舞蹈可以看成是老僧精神境界的视觉化呈现。老僧焚烧以后的骨灰被洒落在充满阳光、虫鸣、绿树的美丽的自然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生不息,死亡其实是不存在的。这使得中年僧登上了霞光万道的山巅,显然已参破了世事浮云。

  《达摩为何东渡》除了在叙事和造型层面都充满禅的意味之外,在风格把握上也力求禅境,可说是追求一种“净”和“静”的境界。“净”是指不浮不躁,不纤不滞。“静”则是指无乖戾、险峻、浮躁的痕迹。影片的叙事节奏缓慢,镜头保持一定长度,人物几乎处于静止的状态,透出庄重的气息。影片构图力求简洁,摄影大多为静态,偶尔动起来也是极端缓慢。声音处理上,画外不时出现虫鸣声,既显示了大宇宙的空间意识,更以动衬静,增添了画面的宁静,达到了无言胜有言的禅境极致。

  作为一部反观东方传统文化状态的电影,《达摩为何东渡》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在于电影本身,它向我们昭示了一种文化姿态,这种姿态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忽略的。

  《达摩为何东渡?》观后感(六):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Why Has Bodhi-Dharma Left for the East?》

  *其实此影评是选修课程交的作业,所以算是论文和影评的混合体。

  韩国电影《达摩为何东渡》是一部关于“禅”的电影,由裴镛均导演拍摄于1989年。导演十年磨一剑,除了拍摄出唯美的东方审美的视觉影像之外,缓慢推出的画面和切换、一系列慢镜头、完全自然的采音、少量却深奥的台词,也都是十足的入定过程。《达摩为何东渡》和韩国导演金基德2003年拍摄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极为相似,除了群山、小溪池塘、隐于山中的孤寺等自然场景相似之外,连故事也都是围绕老、中、小三个僧人展开。

  《达摩为何东渡》的主要剧情是:老僧慧曲和童僧海金生活在深山中的寺庙里,一日,一个叫基峰的青年僧侣前来拜访慧曲。尽管基峰已经出家,但仍然不能摆脱尘世中的情感烦忧,因为听说慧曲高僧可以点化心灵,于是找到慧曲希望受到点化,寻找到“自由”之路......《达摩为何东渡》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比《春夏秋冬又一春》更加真实自然的人生修行故事和更深邃的精神世界,可惜由于电影年代偏久,片源不多,中英文文字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并且自身佛教知识不足,所以只能浅显地谈一谈关于这部电影和佛教的理解。

  一、关于出家

  按照我们大多数人最初的理解,一个人出家多是在受到重大的打击挫折后,不堪忍受巨大的痛苦,心生消极和倦怠,遂遁入空门,想要逃避惨淡的现实和摆脱人生的痛苦,于是面对青灯黄卷了此余生。我们平时也会在遇到挫折后就说“我要出家”之类的话,我们把寺院当做避难所,以为进了寺院出了家就可以清静解脱,但如果不了解出家的真正涵义,即使进入寺院也无法得到清静,这就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其实真正理解了出家后,在哪都能得到清静,这就是较高的境界。

  其次,在大乘佛教里,出家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摆脱痛苦,更是为了通过出家精进修行,脱离生死轮回、成就佛道,接而普渡众生。“家”,大智慧者认为是束缚身心的牢狱,而凡人则认为是快乐享乐的处所。《涅槃经》云:“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出家”在梵文里可译为“林居者”,指离开世俗生活、修沙门净行。首先是脱离俗家、剃除须发、受持净戒的出家,接着是出烦恼家、出五蕴家、出三界家,才是真正的出家。释迦牟尼初出家时,曾发四个弘愿: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由此可见,出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大众。出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简单的“看破红尘”,因此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它是发自内心的崇高信仰,是“积极”的出家。

  在电影《达摩为何东渡》中,青年僧人基峰为了找到真正的“自由”而找到了老僧慧曲,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基峰下山买药,我们才知道原来基峰在山下的市镇中还有一个十分破旧的家庭,家里还有一位已经失明的老妇人。从基峰痛苦内疚的眼神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基峰出家也是希望摆脱家庭破败的景象以及现实带给他的层层重压,摆脱“像灰尘一样堆积的痛苦”。可是,虽然出家了,基峰依然念念不忘家人,不仅和老僧提过“要下山照顾家人”,更是在买药归来后想要放弃修行,“回到世间,回到生活的激荡中”。虽身在山门,心却没能静止,也就无法悟得真正的自由之道。相反,老僧慧曲却是真正的“大智慧者”“大慈悲者”,他不仅自我修行得道,还同时负责开化世间“愚者”。当想要还俗的基峰想不通问他:“您为什么要留在山上?”,老僧恨铁不成钢一般地对基峰说:“你从南方来已经耗尽了力气,如今你回家的路又在哪?笨蛋!我必须为那些寻找我的愚者待在这!既然决定要解出答案,就必须坚持到最后。当你获得证悟后,你会发现自由就像山顶上的微风,或者像暴雨中的岩石一样的平和安稳。你如今站的地方,可以说是圆满的福地,你还想怎样?”老僧告诉基峰,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回家依然没有出路,走到哪内心都不会宁静,自己一生独自坚守山中,不仅为自身清静修行,更是为了点化、普渡红尘中的迷茫众生。

  二、关于无欲

  佛教无上的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告诉了我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其产生的原因“集”、消除的方法“灭”和修炼方法“道”。苦是人生的本质,它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那苦的源头是什么?是集谛,苦来源于人的众多欲望的汇集。想要断绝苦,就要断绝欲望,灭除惑、业、苦,贪嗔痴等烦恼,做到“无欲”。正如《阿含经》的佛经故事所说“一切皆以欲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华不著水。”

  在电影《达摩为何东渡》中,青年僧人基峰问小和尚海金:“你还记得你妈妈吗?你没有妈妈是不是很伤心?”小和尚回答:“不,我都不记得了,怎么会伤心呢?”基峰感叹道:“世间的感受带来了联系和激情。当你失去所爱,你就会经历悲痛,海金你没有悲痛是因为你没有联系吗?我们要清净心灵去克服所有的激情。”影片中,悲苦和爱欲的来源被解释为“联系”,我们对其他事物之所以会产生复杂的感情是因为我们和它们之间有联系,如果没有联系就不会对之有感觉。小和尚执着地留着自己拔掉的乳牙,认为那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不舍,老僧告诉他那颗乳牙和路上的石子并没有区别。小和尚喜欢小鸟,将其打下来带回屋里饲养反而养死了小鸟,小鸟的同伴一直不肯离去,小和尚也念念不忘小鸟的死亡。这些都是小和尚由“联系”产生的不舍和贪爱。基峰理解的修行就是从外到内斩除与外界的联系,做到内心清静、不会被点起“激情”。这与“灭欲”“无欲”意思相近,佛教著作《妙色王求法偈》中“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也是这个意思。

  《达摩为何东渡?》观后感(七):Where does the Master of my being go?

  片子节奏很慢,如果心不放静,或者平时没有思考过这一类问题,恐怕很难有所感悟;每看一遍也就多一些感想,可是很难表述出来。由于佛教常识不够(TAT),我看这部电影更多是从“生命教育”的眼光来看的。英文字幕有些地方理解起来也有些困难,希望能有懂韩语的同学来解释一下。求交流~

  一、鸟:生命之执

  影片中的小和尚一开始是不理解死亡的,也不理解事物的生灭流转。他执着地留着自己的那颗乳牙,认为那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产生不舍。老和尚告诉他,那颗乳牙,其实和一颗石头没有什么区别。

  小和尚喜爱小鸟,故而将小鸟用石子打下来带回屋里饲养。过了几天,小鸟死了。小鸟的死亡正是因为小和尚对它的喜爱,爱而生害,对生命的热爱反而导致了生命的消亡。这种悖谬,对他人则如同小和尚捉小鸟一样,由于改变了对方本来的环境而置对方于死地;对自己则会因“生生之厚”而反置自身于死地。

  被打下的小鸟有一只同伴,这只同伴鸟儿一直围绕在小和尚四周不肯离去,影片中随时会听到这只鸟儿凄厉的叫声。小和尚将小鸟埋葬,过几天再来此处搬开盖在鸟尸身上的石头看时,小鸟尸体已经开始腐烂,爬满了蛆虫。被吓到的小和尚慌忙用土将小鸟掩埋。这时,树上那只不肯离去的鸟儿忽然发出凄厉的叫声,小和尚心里一惊,失足跌落水潭,险些丧命。

  小和尚将小鸟养死后心中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他不理解为什么小鸟会死,为什么小鸟的尸体会腐烂,小鸟尸体腐烂后又去了哪里。另外的一只鸟一直跟着他,直到影片结束。

  二、世间:达摩为何东渡

  大和尚因尘世之苦而出家,但当他看到眼瞎的寡母焦急地呼唤他的名字的时候,他忽然发觉世间仍旧有值得他爱的东西——甚至世间的一切都值得他爱。

  (本人不懂韩语,只能靠英文字幕。不确定的地方就原文照搬了,求讨论)

  “他离开了高贵的宫殿,独自走进了森林。这次行程开始于超过2500年以前。他的离开是对这个世间的遗弃吗?——不,这次行程只是一个回归的过程。事实上,他没有离开过:他回到了我们中间。你知道他离开的理由就是为了完完全全地回归到我们中间吗?

  “为了从世间的尘土和污泥中解脱,我成为了一个隐居者,追寻着圆满。但是我意识到,追寻圆满是离不开对世间的尘土、污泥甚至生命的激情的热爱的(It was impossible without loving the garbage and the dust of the world, even life’s passions.),人必须去拥抱世间万物。如果对抗现实和命运很容易的话,去爱它们则很难。多么美丽的世间,当你知道如何去爱它的时候!世间不是不圆满的。我想,不圆满只存在于我们的言语、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意识当中。

  “证悟不是一个梦吗?自从我相信证悟以来,我离开了世间,但是在我观察我为之牺牲掉了什么的时候,我似乎充满了痛苦。我害怕我会陷入悔恨的地狱当中。‘拯救众生’?这对那些为寻求证悟而离开父母妻儿的人来说有什么意义?佛是谁?佛非谁?不是有这样的说法——世上无佛,亦无未证悟者吗?我要回去世间了,回到生命的无常(turbulence)当中。”

  达摩东渡,不是为了远离尘嚣、独善其身,而恰恰是为了拯救众生脱离苦海,即所谓“回到我们中间”。

  大和尚向老和尚告别,老和尚将手杖重重打在了大和尚的背上。大和尚问师父:“您为什么留在山中?”老和尚回答说:“你,从南方飞来的燕子,通向你家乡的路在哪里?那些水仙是为了你所衔来的谷粒而绽放她们的花瓣吗?Far away,the stars balance the sky。傻瓜!我必须为了那些在寻找我的愚者而留在这里。哪怕你掉进了熔炉,你也仍要把心印挂在口边。决意要彻悟心印的人,必须坚持到最后。当你得到证悟,你会寻得如山顶微风般的解脱,寻得如风中磐岩般的平静。你如今站着的地方本身,就可以是圆满的福地。那么你还想做什么?Seen through the bloodshot eyes,troubled by the world,are heaven and hell different?回答!回答我!Where the moon takes over in your heart,where does the Master of my being go?”(后面这几句话很是不能确定意涵。Master应该作何解?我的其中一个理解是:“你若是为世间的一切蒙蔽了双眼,在哪里都会是苦海,天堂和地狱又有什么区别?当你迷恋尘世的美的时候,你将我作为师父的教导忘记了吗?”)

  在我的理解中,师父扔下的手杖象征着师父(将引导大和尚证悟佛法、彻悟心印的人)的权威。大和尚将手杖重新立回老和尚那里,说明他重新找回了对老和尚的尊敬,仍旧要追寻证悟。大和尚后来到瀑布中行苦行,自甘受水流的冲击,被小和尚找了回来。

  这里,大和尚经历了以世间为苦的阶段、爱世间而欲投身世间的阶段、遵循师父的引导(以上师为师)坚持追求证悟的阶段。而老和尚的圆寂,将引领他到达第四个阶段。

  三、圆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老和尚即将圆寂,对大和尚说:“当时间到了,这虚无的肉身就以它自己的方式离去。”大和尚要老和尚为自己指明方向:“除了您,还有谁能够为我指明方向?”老和尚说:“山川、草木、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同一个enclosure之中。离开——就是到达;到达就是离开。风不是按其所愿而吹吗?我的肉身将回到它的本源状态。从我的伤口中流淌出的血脓,将变作夜晚降下的雨露。宇宙无我,然宇宙无物非我。”

  老和尚要求大和尚独自操作他的火化过程,将他送回他“原本应该在的地方”——宇宙万物当中。

  “当我的肉身已经纷飞离散,成为土地、水流和风的时候,where does the Master of my being go?”

  最后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见上文老和尚训斥大和尚之时。如果英文字幕本身与韩语原文没太大出入的话……),按我的理解,上文出现第一次时候的意思是“你被世间蒙蔽了双眼,你把我作为导师对你的教诲和指导放到哪里去了?”这里出现第二次时的意思可能是“当我已经回归到自然、成为山川草木,你又该上哪里去寻找你的导师(主宰、引路人)呢?”这是要叫大和尚了悟自然即法,不要认为非要有一个特定的人来指导自己才能够追寻证悟。

  还有另一种理解:人身终要成为尘土、回归万物,到那时,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指导我们、主宰我们呢?到那时,一切都只是自然飘散,我们更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那是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大和尚跪在地上拾起灰烬中师父的残骨,默默地将那些残骨打成碎片,将那些成为粉尘的碎骨随风扬去。师父的一切重新回归了世界,成为自然中的一部分。每一棵树、每一滴水都曾经是老和尚——它们现在不仍然是老和尚吗?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时候的大和尚已经了悟了生命与万物的流转不息。死亡只有对留在世间的人才有意义,而对已经化身为万物的人来说,死亡也是出生,世间无死,只有变化流转,生命仅仅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已。

  小和尚看到大和尚将已圆寂的老和尚的鞋子正面朝里放,感到很不解。他以为师父还会回来,便将鞋子的方向反回来放,他觉得只有这样放师父才能发现,才好穿。但当他看到大和尚焚烧装着老和尚的棺材,看到空空荡荡的寺院,他慢慢开始理解,师父和那只鸟儿一样,死去了。他经由老和尚的死,心中慢慢产生了变化,他开始不再对死感到恐惧和不解。他在焚烧师父遗留下来的衣服时,已经模模糊糊理解了“世间无我、万物皆我”。他不再像当初保存自己乳牙一样保存师父的遗物,而是让它们随着火焰回归到自然当中。

  这时,一直缠着小和尚的那只鸟儿飞走了。鸟儿的离去,也象征了小和尚心中对“生死”执念的放下——小和尚心中久久盘桓不去的那只死去的小鸟也飞走了。而大和尚则离开山寺,踏上达摩曾经走过之路。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