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经典观后感10篇
《邮差》是一部由何建军执导,冯远征 / 濮存昕 / 梁丹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邮差》观后感(一):节奏撩人
这个片子的沉闷比贾樟柯更让人无法忍受,冯远征原来是一个比韩三明还要阴沉的男人。
有一位兄台发现冯远征的女同事盖邮戳由轻到重、由徐到急、最后归于平静的节奏里有强烈的性暗示,我最初看的时候也觉得心痒难搔却不明所以,事后再刻意去看,果然觉得节奏性感撩人,心都提上嗓子眼了。
《邮差》观后感(二):email,msn;信,递条子,......
人对别人的好奇心是极大的,可是隐藏私密的权利却超越了窥视的权利,这是科技带给人的便利。然而,信还是被打开了,好多不见天日的东西甚嚣尘上。90年代是信封,新世纪是苹果电脑。可邮差的“使命”也仅仅在于打开,奇拿却将其公开。
好奇心应该终于知晓。
《邮差》观后感(三):窥
看了一些重见天日的禁片,娄烨的,田壮壮的……觉得这部是最不应该被禁的。后来才知道为了通过审查,影片被删掉了四分多钟的镜头,是弟弟和姐姐一段半梦半醒的床戏。勉强认为是这个原因而让我觉得这部影片不够完整,就像豆子他姐姐的脸,永远都看不清楚一样。
有些失望,看之前我准备好了那点好奇和紧张,结束得却比我想象的还要平淡,只留下那个女人机器般的盖邮戳的身影。总之还好,谁叫何建军是第六代,而我又对第六代的大多数导演充满好奇。
《邮差》观后感(四):玻璃瓶子里的虫子---压抑的社会,无出路的人民
邮差的窥让他也让我们看到了90年代大陆社会的伦理生态的一角,通过影片的讲述,观众似乎可以隐隐感觉到那是一条缓慢前行的暗河,黎明前,发出各自梦呓的声音。。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个体的人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安静而充满危险,搜寻着爆发的出口。。于是各种怪相就不难解释甚至不足为奇了。。从这个个略显沉默压抑的电影里,在姐弟恋,偷情,嫖娼的各种噱头下,作者想发出的是压抑的呼喊, 怎么办 怎么办 谁来拯救他,她,他们……这个声音其实是真正的,积极的声音。
《邮差》观后感(五):静止的乱···
1995年,我还在上小学,那时的汽车会如此的破落?
影片很慢很静也很美,像副惨淡的风景画。
邮差想改变周围的人,到后来却发现他没改变别人却连自己也迷失了。
弟弟对姐姐的暗恋,邮局里咚咚的扣戳声,长时间的固定镜头,圆滚滚探出个脑袋的邮筒,筒子楼里深夜邮局里简单的对白。世界不需要我们自杀的青年,吸毒写小说的同性恋,邮局里领导权利的风流,弟弟暧昧求隐私对姐夫的抱怨,钱医生的牵线过桥,妓女的泰然自若,电影最后姐姐在公车上那透过玻璃窗怅然若失的回眸,刀链磁啦啦漫不经心的滑下,一切镜头都是那么的富有隐私,生怕被别人看见。
含蓄、隐喻、不满。
《邮差》观后感(六):《邮差的安静》
这部电影是我在一个午夜,坐在电视机前看完的,那时候所住的县城的电视台总是在午夜放映一些艺术片子,很是令我惬意。邮差这部电影就是在午夜安静的气氛中缓缓开始的,不得不说,冯远征的演技确实很好,邮差闷气但是神经质的气质表演的很是到位,电影的色调粗糙,偏黄色,每一个镜头的感觉都是黄昏时的那种淡黄色,令人不得不心情郁闷。说实话,这部电影基本上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情节,电影本身只是在讲邮差这个人,女人在这部电影里面只是工具,在县城午夜的寂静里面,电视里冯远征的表演默默无声,我似乎在看电影的时候走到我得卧室去写了一封信,也许没有,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end
《邮差》观后感(七):看见自己
我做过快递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敲开一家家不同门,门的后面隐藏着形形色色的人,每次敲门,心里都充满了希冀与惊奇。我渴望对方是一个美丽大方的女子或者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甚至我们可以简单的交流几句。拿货,验收,签字,这么多工作竟然可以在短短的一分钟内完成,有时甚至只用十几秒几秒,然后砰的一声门重重的关上,留下声音在空空的楼道中回荡。 于是我知道我永远是一个局外人,永远不能敲开别人的心门。
我有他们的手机号,我知道他们的姓名,我有他们的亲笔签名,然而我们却永远隔绝。 我渴望了解他们。
我是一个偷窥者。
其实我们都是偷窥者,看电影,读书,听音乐,,,,,都是试图了解他人的一种手段,自己的情感与他人的情感永远不相同却总是相似,我们都是孤独的人。
我喜欢电影中昏暗的氛围。我喜欢其中云清那黑亮的秀发。
电影中有太多我曾经的隐秘。
《邮差》观后感(八):邮差
他不说话,只是在信中偷窥你的隐私,是猥琐的欲望?还是沟通的渴望?
这是一个诡异的小区,名字却叫“幸福”。
在幸福区,人们找不到出路,有人嫖娼,有人吸毒,还有人自杀。
邮差是个偷窥者,我们跟着邮差的脚步,也成了一个十足的偷窥者,一直窥到心灵深处…
他在立邮筒,开头如此,结尾亦如此,单调的声音,枯燥而又干涩,邮筒立在那儿,孤零零地立着,看似孤弱,却负着人们内心深处的重担。
“人们面对面说不出的话,为什么总会在信里写出来?”
是出于自我保护,这事人人都明白,只是习惯性的试探性的问一句,问这句话的人渴望交流,却没有坦诚的勇气。听到这话的人也明白其言外之意,只是听到之后,或者装傻,或者应和,勇于采取行动的人永远都是寥寥无几。
喜欢结尾的音乐,很伤感,伤感中又有点悲壮,像是在控诉惨淡的人生…
现实中,人们无法找到出路,只能在信件中自由穿梭…
生活还在继续,我们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些事是不对的,但也不会有什么悲惨结局,这就是生活…
生活有头无尾,只是无数碎片的组合…
或许我们不该用道德标准来衡量这部影片,这或许只是一种叙事手段,通过这种诡异的叙事手段,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惊人的信息:偷窥犹如吸毒,一旦开始,就会难以自拔——邮差就失控了。
是什么让正常的交流变成了隐私?是人世间的冷漠?还是彼此间的怀疑?
是什么让偷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伤害他人的快感?还是温暖彼此的渴望?
《邮差》观后感(九):日子周而复始,看似平淡、平静,实则波涛汹涌
有理由相信中国人可以拍出很好的电影。
中国人复杂厚重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含蓄内敛的处世之道,都足以支撑以上一点。
中国的电影太值得期待了,这是近期看了一些国内电影的感受。
科学表明每个人眼中的物体颜色都是不一样的。
更不用说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想必是千差万别。
每个人都有窥视的欲望,这也是一种看人的方式,虽然很不地道,且有可能违法。
《邮差》中的邮差,便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除了当事人之外其他人不会看到的世界。
其实,这只是电影,是艺术,硬说这种电影对社会起到负面的教唆作用,未免多虑了。
该片同样因为含蓄内敛、点到为止而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男人取信,投递,拆信,女人盖戳。
表面看来,剧情如电影中人物的活动一般的单调、机械、重复、枯燥、沉闷和乏味。
但恰恰是之前一个小时淡淡地一点点地酝酿、铺垫,才会有后面半小时的精彩纷呈。
女人单调、机械、重复和枯燥地盖邮戳,恰恰暗含了她内心的压抑和期待,难掩其热情似火。
男人单调、机械、重复和枯燥地送信件,也才想去改变,想去私拆邮件,以此打开一个个隐秘的窗口。
通过一封封信件,我们看到了情人、妓女、同性恋、失意青年等人形形色色的生活状态。
有人的地方,什么都可能发生。日子周而复始,看似平淡、平静,实则波涛汹涌,蕴藏着无穷的变化。
《邮差》观后感(十):从邮差到快递员,我们还在那里
《邮差》,1995年的禁片,姐弟恋、婚外情、妓女、办公室性爱、同性恋、吸毒、自杀,那么多敏感词足以构成恋情,不过片子拍得及其隐晦,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虽然隐隐感到一些灰暗——可能更多的是由于画质较旧的原因,但是想这怎么会成为一部禁片呢,没有直接的裸露的镜头,没有涉及社会政治的隐喻。不过是一个有偷窥癖的小p孩的简单故事。
这大概就是看十几年前的所谓文艺片的思想上的禁锢吧,现在婚外情算什么,直接在微薄上冠冕堂皇地私奔才是主流,办公室性爱算什么,女子们巴不得多露几点,曝光率才会高才有机会进小圈子,同性恋,21世纪的大学生们在校园里都会有所耳闻吧,腐女们更是乐此不疲地通过文字漫画肆无忌惮地意淫,妓女、吸毒、自杀只有当合明星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在社会娱乐版占个小方块,这些不过是社会各种利益链中的一环罢了。甚至邮差这个身份,他从事的事情已经从主要传递信件转变成递送报纸杂志了吧,因为各个城市正在由网上的信息流和林立的快递帮会所构建。正如座机逐渐被手机取代,纸质书逐渐被电子书取代。仅仅十多年,物质的基底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为啥看完片子后,我却感到意犹未尽到网上去搜寻影评,看过后,再打开片子重新回味一些细节。这大概就是人性中不变的对隐私的窥觑欲,虽然时代变了,我们窥觑的手段从信件升级到网络,但对他人的私密还是有蠢蠢欲动的欲望,即使我们的忍受度提高了,相对获得的愉悦度降低了,私底下的暗流还在涌动。这也是某影评中说的公共与私密之间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