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二嫫》的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4-23 14:37:34

  《二嫫》是一部由周晓文执导,艾丽娅 / 刘佩琦 / 戈治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嫫》观后感(一):我觉得还是和改革开放有关

  我之前看二嫫的时候吧,觉得最后二嫫变成那样真不好,为了一个大电视机,把整个人毁了.

  今天我才明白,就算二嫫如往常一样卖麻花面,不和瞎子好,奏和和村长过,她也还是一样,她生活的环境注定她最后是没有精神的.

  《二嫫》观后感(二):坚强的女性

  二嫫,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淳朴,有韧劲。一家人就靠她劳动生活。面对无能的丈夫,她依然扛起养家的责任。面对那个对她有意思的男人,她随出了轨,但是还是及时悬崖勒马,没有抛弃这个家。等到努力存钱买了全县最大的电视机,她也累了。是心累了吧。喜欢她,作为女人,为了自己的梦想,那么的坚持有韧劲。

  《二嫫》观后感(三):固执顽强的女人

  总体来说很受震动。

  固执的,顽强的,自爱自尊的,挣扎着的。但是努力常常不能得到真正内心想要的,一件事不足以构成人生。

  人生是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有梦想,一时的得得失失不一定就真的那么重要。所谓可持续发展的耐力,毅力,坚持才能跑赢。

  love every day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找到这样情况下的出路,路在何方?

  《二嫫》观后感(四):一个消极体育迷和观影者的感触

  影片结束后居然有一小段儿采访花絮

  导演旁边儿这个大胡子小男孩儿挺可爱的哦

  《二嫫》观后感(五):压抑以及释放

  拍给西方人看的痕迹很重。尤其电视镜头中多次出现的西方生活场景,乡村街道上充斥的裸露的西方模特图片更是直白。

  视角是西方的,带着外来观看者的好奇心理,展现那些老中国乡村不为人知的落后、愚昧以及面对现代化的微妙心理变化。导演想将这一切以现实主义的面目表现出来,但这一切像外国人眼中的京剧,只剩表面上的群魔乱舞。

  画面是一个入口,观众带着全知视角观看一个封闭世界中人物的所作所为,猜测他们的心理。但剧中人物的心理得到多大展现,还只是画外人在展现他们所自认为的、所理解的人物心理和生活。一台电视机本来是凝缩一种生活以及心理的道具,但无形中也成了形式化、理念化理解生活的帮手。

  《二嫫》观后感(六):母亲最深层次的爱

  很奇怪我会有共鸣,这真的是一个悲剧,尤其是镜头的表现把我深深的折服。很不幸或许又很幸运,我是农村出身的孩子,小时候因为家里有个电视机,但没有好的卫星接收器,家里为了买一个卫星接收器,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所以我可以体会到那种“电视”的来之不易。然后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母亲,父亲进程开车打工赚钱,只剩母亲,二嫫是卖麻花的,我的妈妈是早早起来种地的。都很累,如果不是看这个电影我不会想到以往那让我最深刻的记忆。我现在用着16年的Mac book pro,早已没有当年买一个卫星接收器的惊喜。我的Mac是妈妈给我买的,虽然不是像二嫫那样累到不能下地,但是相比于中国飞速发展的现代,所受的苦与累也与当年的二嫫无疑。我,在这个影片看到了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母爱,正因为如此,它让我懂得了妈妈是最爱我的那个人,没有之一。我会用我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回复妈妈,您以最深的爱,最深情大的报答。

  《二嫫》观后感(七):游走在传统与现代间的中国人

  游走在传统与现代间的中国人:看完《二嫫》,想写点什么,可“眼前有景道不得”,戴锦华老师这篇《二嫫:现代寓言空间》,略带后现代主义的色彩点明游走在“传统与现代”的中国人的抗争和无能为力。正值市场经济的热潮,周晓文导演逆“现代化”的主流,在这部94年拍的电影里,他思索着现代文明“能给我们什么”。作者把视角放在农村,以女性为题材,用意更深,这并不是说城市和男人们面对现代化没有问题,而是对农村、对女性,现代化带来的刺激更大,对传统因素捍动感更强。在市场经济面前,传统的男女关系、人际关系(邻里关系)、权力格局和生育观念,让人有了新的看法,但游走于传统与现代间的中国人,受到现代化欲望的无穷地刺激,以至于无人追问现代化的本质,而传统中好的一面逐步丧失,坏的一面保持着专制压制。这就是电影的积极意义: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一百多年,这是必然趋势,可如今走成这个鬼样子。它让人用后现代的视角去思考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它嫁接到中国,我们该怎么做。

  《二嫫》观后感(八):面子与里子

  比较明显的是二项分立式的对比:农村 城市,贫穷 富有,过去 现在,男性 女性,诸如此类 二嫫生活的环境迫使她像争一口气或者说面子,而买连县长都买不起的电视就成了这一口气的物化。这像是能让她和她的男人(孩子和丈夫)直得起腰杆(她丈夫有严重腰伤)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她拼尽全力 在这个过程中她是充实的 生活是有希望的 以之为信念的基点 因此哪怕在过程中有和瞎子的婚外情 她依然没有沉溺于这所谓有钱的日子 或者有一个真正男人在身边的日子 她请瞎子吃饭 尽管这是她说什么也舍不得来的地方(瞎子带她来的时候她一直说“太贵了,太贵了”)把多给的五百还给瞎子 不愿坐瞎子的车等等 因为她是倔强的,她要的是一口气 所以买电视机这一过程就不能借助别人来完成 她最终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 但是并没有预期那样变成神采奕奕的自己 反而感觉更加空洞了 这台电视似乎不仅仅是她想争的一口气 也是她躯壳内里的灵魂 此刻不再是内心保有 而是拿出来了 变成了大家观赏的东西了

  《二嫫》观后感(九):马桶与拉屎

  人究竟是先学会坐着拉屎,才有的马桶;还是先有的马桶,才会坐着拉屎的?

  就中国目前状况猜测,应该是后者。

  整个雄鸡好像造血干细胞生产过快,拼命地在往体内打着鸡血。在马桶建设这件事上毫不犹豫,根本不在乎那些用马桶的人是否能习惯,以及在这漫长的建设与习惯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差异。

  马桶在大众之中好似一个榜样。

  有了它,仿佛就标志着进入了现代化。管他会不会坐着拉屎,反正总有一天定能学会。

  而没有它的,就拼命地在朝着拥有它而努力奋斗,以期望自己某一天也能坐着拉屎。或者慢慢的,坐不坐着拉屎都无所谓,只要装上这个马桶,只需放在那里,能换来一些羡慕或者心里平衡就足够了。

  因为好多拥有马桶的人总是在标榜自己的马桶,把马桶神化,好让那些没有马桶,从不坐着拉屎的人敬仰:哇,瞧人家那拉屎的姿势多么帅气。以此来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

  其实装了马桶并不能意味着就搭上现代化的车了。能不能坐着拉屎,坐着舒不舒服才是关键所在。

  过快的马桶建设,以及过慢的坐蹲培训使得马桶在中国这片神奇之土焕发了勃勃生机。教育的畸形所导致的扭曲的贫富观,社会价值观,使得人们盲目的追求表明的虚荣,物质的满足。忽略了真正决定现代化到来和未来化发展的思想启蒙。

  马桶其实优势明显,也的确好用,但还是先把坐着拉屎给练习惯了更为重要。

  《二嫫》观后感(十):贫瘠的黄土高原

  西北贫瘠的黄土高原,乡村生活正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

  “瞎子”以一辆破卡车改变了穷光蛋的面貌,明白“钱多了不咬人”,早先买了电视,开始嫌弃老婆皮松肉懒,抱怨老婆生不出男娃来,并勾引邻家女人二嫫。

  二嫫的丈夫一再强调早已不再是村长了,想盖所大房子,但因为腰伤丧失了劳动能力,也失去了性能力,“做不了男人做的事”,因此他的话语也失去了份量,却依然享受着二嫫的伺候。

  二嫫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起早贪黑,卖编筐、卖血、卖麻花,累得精疲力竭,只是为了买一台全县最大的电视机,以此超过瞎子家。她自称“不是卖炕的”,坚辞了瞎子的资助。

  电视机以及播放的内容,包含着深刻的隐喻。

  乡村社会经受着现代文明和商品经济渐渐侵入和挤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充斥着挣扎和剧痛,中国数千年来的乡土文明失去了核心价值,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难以复归,正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

  真实的农村妇女,很少象二嫫那样“盲目”和愚昧,导演在某种意义上说,带有一种想当然的心理,将农村妇女标签化了,而无视他们从艰难求生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智慧。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