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7-21 13:05:21

  《阿尔及尔之战》是一部由吉洛·彭泰科沃执导,Brahim Hadjadj / 让·马丹 / Yacef Saadi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一):电影微评:阿尔及尔之战

  难怪被多国所禁了,本片的确可作为恐怖主义训练教程~导演用接近冷酷的手法表现了这场几乎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无辜的民众在不断的对抗中都付出了血的代价,让人扼腕。解放战线挑起的斗争失败了,但却激发了更多人投身到战斗中去。最震撼我的是那彻夜不停的穆斯林妇女们的叫声。。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二):真实,平静,有力

  一开始觉得节奏略慢,反抗组织也缺乏经验,但还是被考究干净的画面深深吸引,本片全视角展现了阿尔及尔之战中的各方势力,经典妥帖,66年就有如此水平很不简单。殖民主义下被仇视的宗教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怖主义,今天看来也不觉得新鲜。他们或许笨拙,方法单一,行动起来也很生疏,但革命本就是如此不易。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三):纪录片式的手法大赞!

  ——电影很真实,以纪录片式的写实手法对阿尔及尔之战的前前后后、重点情节进行了刻画,最后的几十分钟场面宛如重历历史。真的很佩服导演的勇气和功力。

  ——我较为用心地观看了影片开始部分的剪辑手法,真的有种教科书级的水准。因此,我建议对历史不感兴趣,但是对剪辑、导演感兴趣的朋友认真看看,仅仅就其技术技巧而言,也是相当不错的。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四):原来战争片可以这样啊

  说实话,抗日神剧的制作班组看到这种电影会怎么想?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有一种他什么都不想表达,但是却表达了他内心反复思考过的东西的感觉。我不跟你说花很美,我把花放在那里,你看到了自然觉得她很美。

  看了这个对中东战乱,极端组织有了一些了解。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疯狂的地方存在。但是对这些还是知之甚少,但这个电影可以作为一个去了解的开端。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五):历史总是在再现

  电影史上的经典。半纪录片式的超写实手法和客观冷静的政治视角,在那个年代是开创性的,放到现在依然current。

  历史总是那些套路,连虐俘都还是那些花样。影片染了彩色可以直接上今天的国际新闻,所以政治课可以翘,历史课还是有必要听听的。。。

  为了民族的自由、平等而战是值得同情。但是,今天世界上有多少战火,多少闹独立的是真的没有自由受到了歧视的。扳扳手指头也就巴勒斯坦了吧。。。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六):阿尔及尔之战

  196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得主。这是一场刚刚战胜法西斯的战士,与妇女儿童的战争。“你们到底想要什么?”“独立,尊重,自由!”纳粹并不是绝对的,无论你曾经在诺曼底哪个滩头冲锋,或者在哪个集中营受过苦,一旦试图去奴役,去让一个民族屈服,那就是新的纳粹。你曾经的敌人没有胜利,你也一样。追求独立的道路上,有可歌可泣的抗争,也有冷血无情的滥杀。一系列恐怖袭击镜头的快速剪辑,一个个表情的捕捉,冷峻的告诉你,战争里没有绝对的正义。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七):历史是......

  当年港英政府因此片的反殖信息,以过度暴力为由禁映多年。

  1997年,此反殖之战不遑多让地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中播出,但在不少港人心中上映的内心戏,却是两国政治之下毫无自主的无力和懑恨。

  转眼50年已过近半,的银幕上汹涌的民众与巷道弥漫的硝烟,呼应的更多是几个月前曾经作为避难所的这个湾仔小剧场外的烟与泪。

  然后,现在在Algeri被憎恨的换成了中国人。“我们不想被再殖民。”

  历史是个善忘的洋葱,一层又一层。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八):阿尔及尔之战

  影片用半纪录片的方式,翔实纪录了50年代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阿尔及尔当地革命军与国际解放组织的合作下采用恐怖袭击与法国军方一再升级的镇压对峙,虽然在影片中所叙述事件中独立战争领导人都遭到法军“空降兵”的清除,但更多的阿尔及尔人投入到独立战争中,在1962年在法军不堪重负下宣布独立。作为意大利人的吉洛·彭特克沃,在时隔4年之后的1966年重新纪录了这段独立片段,所持的冷静眼光,没有种族成见抑或抗暴同情,着重于对环境对普通人群的刻画,纪录了一场腥风血雨、可歌可泣的反殖民独立战争。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九):热泪盈眶完又觉得意味深长

  革命不是理论、不是武器,不是资本,也不是传播,革命只是一个一个不屈的信念,生生不息。但革命永远发生在革命后的第二天,这个故事未完。不需要煽动性的侮辱与复仇套路,新闻通讯式的平静陈述里我反而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对自由、正义的信念,和原始的生命力。

  几个我喜欢的细节:

  被俘的领袖代表处在弱势的他们说(喊)出的第一个字是“不”!

  少女去布炸弹时窃窃地看着跳舞的年轻人,很不自然地舞动了几下,她本可以像她们一样自由舞蹈的。

  偷偷拿起话筒给大家喊话的小男孩很有讽刺意味。

  最后四人被困时保护他们的少女,是在革命开始时结婚,虽然他们牺牲了,但她隆起的腹部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他们发出的喉音有种原始的生命力。

  从革命的失败讲起,典型的由春天进入的悲剧结构。

  《阿尔及尔之战》观后感(十):短评写不下的逼逼

  得益于电影的真实客观,包括对镇压一方的客观刻画(对法国空降兵来说,刚在欧洲反完法西斯,就到北非来镇压民众,他们自己未尝没有对立场的质疑),今天看来恐怖主义与反抗暴政似乎只有一线之隔,手段一致的话,目的与结果是否能泾渭分明?而社会中以族群为基础的矛盾一旦挑立起来,统治政权似乎只有激发其愈加尖锐的不归路。正义与邪恶是否仅取决于胜利者的书写和失败者的自欺欺人?

  ,想起当年FLN在自己的郭嘉靠恐袭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现在各极端组织跑到法国本土搞恐袭威胁欧洲文明,这是天道好轮回?

  ,某乎上已经有联想到西域问题的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61228/answer/139855091,毫不意外的,答主代入的是法国的立场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