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时事评论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发布时间:2022-08-05 10:35:22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特殊的含义,你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二设立的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人物纪念

   因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

   历史文献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与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陈临,于是在汉魏后便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今吴(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

   综览汉魏文献资料可发现,汉王朝经历四百余年历史,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绝非无稽之谈。

   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身后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纪念介子推说

   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记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端午节古诗

   篇一:端午日赐衣

   作者: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篇二:端午

   作者: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篇三: 端午日

   作者: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篇四:临江仙

   作者: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篇五:屈原塔

   作者: 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