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与晁错的相似之处
??战国初,各国先后皆进行了政治改革。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经过改革,成了当时最强盛的国家。赵国在前403年任公仲连为相,也进行了政治改革。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时,任用法家吴起进行了政治改革。韩昭侯在前355年任用法家申不害进行了政治改革。齐威王(于前357年)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政治改革。秦国地处僻远,比较落后,孝公(前361年-前338年)时,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下令国中,要求政治改革。此时卫鞅(即商鞅,李悝的学生)入秦,前356年秦孝公就委任卫鞅为左庶长,开始进行变法。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崩,太子驷继位,是为惠王(前337年-前311年),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车裂。秦惠王虽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新法仍未废弃,继续执行。因此秦国由落后而先进,从贫穷到富强,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雄厚的大国,并开始进行兼并六国的战争。??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政论家。早年学申商刑名之学,后以通晓文献大典故任太常掌故。文帝时,被派往故秦博士伏生处接受《尚书》的传授。诏以为太子舍人,历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得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宠信,号为“智囊”。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汉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削藩”。晁错力主改革政治,法令多所更定,并倡仪削减诸侯封地,遭到诸侯王和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和嫉恨,就在晁错的政治理想就要实现之时,吴楚七国叛乱,他为政敌袁盎等所谗害,被腰斩于长安东市,死在了他的得意门生手里。他的蒙冤而死与文帝时代青年政治家贾谊的夭折,成为文、景时代最著名的两大政治悲剧!??商鞅变法触怒了权贵,因为他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也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而晁错主张削藩,则也是触怒了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政敌和意见相同的权贵,给了政敌诬陷他的机会。更为可惜的是,商鞅的改革还曾经得到了重用,商鞅在生前看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实现;而晁错却是在死后朝廷开始全面贯彻他的削藩政策,所以晁错比商鞅更冤!甚至他死时都是直接被缚绑到菜市口问斩,连最后面圣、替自己辩解的机会都没有!那么,为什么晁错会得到如此的结果呢?“七国之乱”爆发后,朝廷的“削藩”政策,立即激起了各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首先决定起兵反叛,用晁错的观点来说,他提出《削藩策》是因为吴王必反。因为当时的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富饶之国,鱼米之乡,富甲一方,势可敌国,这样下去,必有尾大不掉之势,成为中央政权的隐患,因此必须削减其势力。当汉景帝推行晁错的削藩策时,吴王刘濞造反,这再次肯定了晁错的削藩政策。对于《削藩策》,文景时代朝中大臣也曾提出削藩政策,但未被采纳。很多人都意识到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势。可当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朝中一片反对,而到了最后,当提出要诛杀晁错时,朝廷几乎是一片喊杀,这其中,就不得不说有晁错自身性格的问题。他的桀骜不逊让他的人缘差到了极点,他的政敌也因为逮着这个机会终于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新事物总是会受到旧事物的阻碍,历史上每个事物的更新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商鞅和晁错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死,都是为了新事物而勇往直前,他们的死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