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三国志》魏书笔记之一
读了太多风花雪月的文字,阅了太多锦句华章。而在脑海里,记忆的深处,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与痕迹。而且一直以来觉得自己也如那些文字一般,是浮华的,飘渺的。缺少生命的某种的元素,生活也感觉缺乏一种质感。
突然,觉得自己应该踏实地读一本书,真实记录一些事情,认真的阅读一些实在的文字,坚持不懈地写下阅读的感受。古训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想借红袖的家园,让生活添香。让自己的思想,灵魂,见解在这片领域里得已保存!经年后,为自己阅读留存一些美好的回忆。
题外话,这也是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与初衷。希望以后喜欢三国那段历史的朋友,多提意见。以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国志》是晋人陈寿,以一个史官的历史责任和独立精神,用凝练而简洁的语言评诉了,在三国鼎立的时代各路英雄豪杰的事迹,公正而客观的记录了风云变幻,文武争斗,英才辈出的历史瞬间。
全书分为三章,魏书,蜀书,吴书。今天我阅读的是魏书的武帝纪系列之一。原文是文言文,读起来感觉是比较吃力,要逐字逐句的理解,因此我还是偏重于阅读和理解译文。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魏太祖武皇帝。祖父曹参是西汉的相国。爷爷曹滕任中常侍大长秋,封为了费侯亭。父亲曹嵩是曹滕的养子,继续了爵位,做到了太尉。从曹操的祖父到父亲,知道他出生于是官宦世家。说明从小就接受了一定的教育。
第二段译文,说曹操少年时候很机警,机警一词可以看出曹操小时候是机灵调皮的。富于权谋,有主意,鬼点子多。但是行侠仗义,任性放纵。又不注重品行修养和学业。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出奇的地方。阅完这几句,感觉曹操小的时候和普通的男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调皮捣蛋,有点纨绔子弟的生活气息与做风。而陈寿
并没有曹操后来做了帝王,扭曲或者夸大事实。说他是神童,少年英才,学赋五车之类,以人物的真实品行与性格记录那段历史。因为真实的文字与精神才能够传诵,才能够被人们认同与肯定。这也给我们当代的文人做了很好的表率。我们当代有的文人,为了蝇头小利,为了逢合某些政府官员,可以颠倒是非,一味地唱高调,一味的唱赞歌。
古语的千里马遇伯乐。而曹操这匹千里马,被梁国人桥玄和南阳人何俑慧眼识英才。桥玄说“天下大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以说对曹操做出了相当高的认可,说他将来是安邦定国的人才。而事实也证明曹操后来就真的是这样的人才。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洛阳北部尉,升为顿丘令,最后被征招为议郎。从他任命的官职就可以看出,曹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一步一步地走上为官之道的,也是从最小的官职做起,然后在慢慢的升迁,并没有因为家族的势力,一步就登天,一下就有高官厚爵。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发展,壮大。我想家族的势力与荣耀是外因和次要的,而自己的真才实学才是主要的,在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英才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而曹操建立了自己独立的魏国,不能不说他有过人之处,有自己的雄才韬略。
200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