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各个年代人们的世界观念之一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20世纪,是一个轰轰烈烈的世界,每10年算作一代人,就叫做年代出生的人,很有中国特色。看来出生年代的环境影响和时代的烙印对每一个人的性格,乃至以后的人生发展和世界观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只是个别议论,不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比如,
解放前出生的人
20至30年代出生的人,叫老革命;40年代出生的人,叫旧社会或者叫解放前出生的人,40年代出生的人说,保尔的时代,让我们常常怀念;他们具有很强烈的反抗斗争和牺牲精神,敢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敢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50年代出生的人
50年代出生的人说,保尔的行为使他们深受影响;他们的童年时代,中国正在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人。出生于这个年代的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一片呼声之中来到这个世界的。自幼就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宣传的口号”以及什么是“激情澎湃的赞颂”。因而,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大多文学功底浓厚、且文章的“政策性”与“立场性”是非常明确与坚定不移的。经历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反美反蒋反特斗争、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大灾害、六十年代未及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之十年浩劫的“洗礼”,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春风。因而,在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是伴随着共和国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曾经最为悲惨的一代,却同时面临着:思想、文化、经济、观念不断变化而不得不“应时代朝流而发生变化”的一代。在这一代人的身上,往往,有时,充满着“矛盾”,却也存在着“戏剧性”的变化。
生活概况:“老大当家”在这一年代出生的人,正赶上“人多力量大”的年代,正赶上“多一口人就多一份力量”、“多一个儿女多一份口粮”的“光荣妈妈”――多产子女多力量多福气的“好年代”。因而,在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往往家是上有兄姐下有弟妹,而生活在这一年代的孩子,对于衣服,或许概念中就是“黑绿蓝加补丁”。所有的孩子中,只有“老大”是最幸福的,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而弟妹们所用所穿的,都是“老大”剩下的。
一家有那么些个孩子,父母都得上班或是挣工分养家,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来管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接送?“老大,去把你弟弟、妹妹接回来”、“老大,接完弟弟妹妹回到家让他们好好做功课”、“老大,今天我们要加班,晚上的饭菜你给弟妹们做”、“老大,别忘了把明天的菜买回来,钱在这儿,买什么菜你看着办。”“老大,帮妈妈到菜地摘点菜回来。”一时之间,“老大”的呼声此起又彼伏。而对于弟妹,“老大”则又是“兄长”“大姐”,又是“半个家长”。在自己还是个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什么的时候,就不得不开始学会“持家、管理与责任”。因而,好吃的,好穿的都是老大的。在这个年代出生的长子或是长女,往往年小、能干、懂事,成熟多、精干多。
生活理念:勤俭节约是美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在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家里多为工、农出身,因而不是很富裕,更何况一个家里光孩子就好几口,能勉强糊口养活一家子就已经是相当不易的事儿了。再加上经历了六十年代三年自然大灾害,更是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不易,而要过得幸福、踏实,就得学会勤俭与节约。或许“广积粮、缓称王”的说法,已经深深的埋入了这个年代出生的人的心中。对于生活的追求、物质所需的概念就是:够吃、够用就行了,多余的得积累,以备万一。或许,这也是“自然灾害”闹下来而得出的经验吧。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懂得“珍惜”。然而,有时对于“积累”的热衷度与消费的过于保守式的算计,却是别人难免会产生一种“守财奴”式的感觉。因为所受的教育都很“正统”,因此,在观点、观念上比较“传统”、“固执”、“保守”。为人较含蓄及内敛,但是,却往往在不经意之间,“胜人于千里之外”,别人不能小觑。在他们看来“要张扬什么个性啊,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人才是正经。”而一旦别人夸奖称赞他们的时候,总会“甜在心里却不表露”,在“谢谢之余总不忘了加上哪里,哪里,客气了,我没那么好”之类的谦虚之词。
学习与就业:“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服从组织安排”“上山、下乡、参军”及“老三届”“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是那时常常听到且耳熟能详的“开篇语”。似乎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决定都应与“伟大领袖毛主席”密切关联。在这个年代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毛主席语录”。生活在这一年代的人,在本应受到更好的教育的年代,却经历了文革的浩劫,明白了“是与非”,争当“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的最可爱的战士”――“红小兵”、“红卫兵”什么“风雷”。明白了“打倒一切小资产主义,与一切腐朽的思想坚决斗争到底”、“割资本主义尾巴”。经历过这一年代的人,知道了什么是“阶级敌人与仇恨”,什么是“拥护与反对”。在本该接受更多的课业的学习的时候,却不得不响应停课闹革命。然而,其代价却是在“正统教育”之下,根纯正红之后,缺乏了实际的“真才实学”。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之后,才使得这一代人逐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欠缺却并非一日之间能够弥补,因此,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却在文革之后,在这一代人身上“戏剧化”的发生了变化。人至中年,还是得在工作之余,边工作边学习,以弥补自己在知识与技能上的欠缺与不足。而如果不及时地补充这一些新内容,如今的他们则面临着无奈的困境――下岗与待业。到了大展宏图之时,偏偏又赶上了假退,退养,退居二线和提前退休。
因此,在这一代人身上,充满着戏剧性的变化与矛盾。曾经的“学习无用”“考试交白卷”变为了“学业最重”,曾经的“一蹴而就”变为了“可持续发展”,这些变化,充满着无奈、也充满着戏剧性的矛盾与变化。这就是这一代人所特有的“矛盾”。
爱情与择偶:人要老实、本分、踏实、务实,部队的最好;恋爱与婚姻?先报告!出生于50年代的人,大多从小就被父母教育: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事要本本分分。切禁那种油腔滑调的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因此,多数人从小就“耳孺目染”,自然长大成人之后,也渴望找着的是对自己好、老实又本分的人了。先结婚,后谈爱,反正感情是可以后期培养的,所以也就无所谓情况格局或是浪漫于否了。他们经历了共和国早期法律、法典的出台、变革,因此,对于法律,也有了新的注释。特别是54年或55年出生的人,名字当中以“法”、“宪”、“卫”、“保”、“平”字出现的较多。对于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虽然也是“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说法,已经深入心中,却无奈于“这个世界太疯狂”,男女毕竟有别。说说话没事儿,拉拉手可就是“不太正常”了。在“自由”的前提下,是极为保守的观念,男女相处,忌讳肢体接触,否则弄不好可是要被冠上“乱搞男女关系”,“生活作风腐败”,可能会被提醒“注意影响”啊。所以,想恋爱?要结婚?可以,不过,先“报告”再说!于是“报告,我要恋爱”、“报告,我申请结婚”成了在当时的条件下,最搞笑却也最真实的恋爱婚姻进行式的前奏曲。
文化、休闲及娱乐方面:八个“样板戏”谁都能唱两句。出生于50年代的人,在青年时代,恐怕最多的文化休闲及娱乐就是文革期间几乎天天都有的“样板戏”。听得多了,看得久了,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唱了,就好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般,在那个年代的人,谁都能够来上两句。《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剧目一直流传至今,如果现在有人邀请他们卡啦OK,他们首选的歌就这些内容。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有戏却也无趣。而中国的《四大名著》却成为了当时被批判的文学。着实是一种可惜,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涂炭。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文化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而对于新文化的渴求,使得这个年代的人热衷并投身于这样的文化之中。但有时,变化却并不能完全彻底,观念的保守依旧阻碍着他们的变化。“流行歌曲有什么好听的?成天情呀爱呀的,无不无聊?吵吵闹闹的像个什么样?还是老歌好!”。保守、恋旧却也使得他们日显“老古董”。这一时代的人对于文化的品味,给人的感觉是:严肃与严谨。至于娱乐,不得不说,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是快乐的。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过重的学业压力、精神负担,大多以敞开来的玩,这些,都是其他年代的人,尤其是出生于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们最大的渴望与心愿。时代特有名词:“大锅饭”、“托家带口吃单位食堂”、“粮票”、“计划经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因为自己有很多未实现的梦想,因而也就希望将自己的期望托付于下一代的身上,期望值很大也很高,有时却事与愿为。毕竟孩子都是80、90年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自己存有隔阂,而不是模型,如何雕造全凭自己说了算。因此,在期望、实现与落空及矛盾中,这一年代出生的人们,在感慨中走出了不惑,走向了知天命与耳顺年中。这一代人,是伴随着解放后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从这一代人的成长与变化中,不难看出他们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了不起的一代人。现在这个年代的人基本上都当爷爷和奶奶了,他们的子女都是80和90后,在教育子女的工作中,是吃苦耐劳的,是忍辱负重的,现在又担任着教育孙子一代,这00年代的人不一定是好教育的,他们重新面临新的苦涩。所以说,他们确实活的太苦太累了。他们有的还经历过对越自卫还击战争,虽未受过剥削。但是,超负荷的精神负担,压的他们透不过气来,他们一路小跑,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但还是掉队了。还未到夕阳红的年龄,就已是筋疲力尽了。当然他们当中很多人还是能够乐观向上,唱着<;<;最美不过夕阳红>;>;等老歌,提前步入老年行列。他们至今仍喜欢听这些歌敖包相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刘三姐、牧羊曲、迎宾曲、蝴蝶泉边、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洪湖水浪打浪等歌同。那个时候的人,受红色精神的熏陶,崇拜一些现代不能理解的东西,还有都比较笃信毛主席。喜欢看红色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