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观后感精选10篇
《蔓延》是一部由何建军执导,于博 / 胡晓光 / 王亚梅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蔓延》观后感(一):绝望的现实比电影更黑
伤疤涂抹上了玫瑰的红色.红色是表里,最疼的是肉.
我无意于从电影技法的角度评论,只想说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部电影好像历史,记录了中国社会底层人的命运和生活.若干年后,若要了解中国底层人的挣扎,这就是录像带.
就像现在翻开清朝时妓女的卖身契.
记录历史,电影有时候很有力.
《蔓延》观后感(二):非常糟糕
非常的不喜欢,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这样就叫反映社会的黑暗现实了吗?拍电影先得把故事讲好了,可里面的几段哪都不挨哪。卖毛片的,城管,假警察,变态女老师,文艺妓女,下岗抢劫犯……哪个人物都显得虚头八脑。要猎奇有的是可找的人物,可讲故事的话哪个都没讲好。最真实的一场戏就是城管抓小贩的过程,大概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的场景了。真是非常糟糕的片子!
《蔓延》观后感(三):幸福的BT时代
这部电影让我油然产生一种身处BT时代的巨大优越感。
上周逛土门,不小心买了两张西部片压缩碟,二十多部电影,拿回家打开发现几乎没有一部能看的,全部模糊,于是丢进了垃圾箱。然后打开电脑,等待的时间里不禁暗叹,比起片中的盗版光碟时代,其实如今的网络下载时代才算是实现了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蔓延”,而且这种铺天盖地的蔓延梦幻般地四处攻城略地,已经把盗版光碟业成功地逼入绝境。
《蔓延》观后感(四):无题
我莫名其妙的把能找到的崔子恩的片子都找来看了,起因是因为看了《哭泣的女人》十分喜欢。结果其他的片子完全不在一路的,全像是DV习作。大概没钱的缘故。勉勉强强就这么都看了。
但这部《蔓延》个人觉得比前几个好看。里面描述盗版碟贩卖的场面我很喜欢。
还有那几个碟老板谈电影的桥段。
给个小推荐。
我看完后,马上跟一个家里藏碟上万的家伙说,你这个碟痴该看看这部片子。
而且如果我没听错的话,里面还有一段joyside的音乐做背景声。
《蔓延》观后感(五):贪恋影像是病
《蔓延》里匕首似的阳光容易联想到北欧电影里惨白的光,明晃晃的不自然,划亮逆光而立的人们.这是关于影像如何侵占真实,个体又如何在虚幻中强大的故事.剧中的男男女女不是与影像日夜厮守,就是将影像贯彻成现实。有叫客人用50张影碟付帐的妓女,有模仿《低俗小说》打劫的下岗夫妻,有被阿尔莫多瓦唤起情欲的独居女教师,还有更多的鬼魅般流窜夜间的碟贩子们。影像时间与实际的时间体验相互交融,穿插并打乱了惯常的时间感觉。对已经走在了日渐渺茫的下坡路上的人来说,这种间歇性的,可期待的打断使得眼看生命不断销蚀的同时,在影像时间里获得不断更新的体验,借此摆脱日常的猥琐和被动。无孔不入的影象以各色方式与现实发生关系,杂草般在城市蔓延,传播着极易上瘾的病毒。
《蔓延》观后感(六):白瞎了
哥们拿了一堆旧盘出来,让我挑着看,我看其封面挺火,就拿来放了一遍,妈的,上当了,根本没有有趣的镜头出现。但它所反映的现实是这么真实,那些卖盘的小贩就像在中关村或地铁站口经常看到的一样。导演能选这么一个角度来描述无产北漂的生活,我想他是有真实感受的。其成本估计低到个人出资的程度,最黑色幽默的是想抢劫的那两个夫妇。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我觉得是最后申明被城管追得气喘吁吁无处藏身毫无方向地跑着,正像这一代没有资本又运气不是太好的青年们,像罗炼一样,这是一个迷惘而又不甘沉没的族群。最逗的,这个描写盗版商贩的小电影虽然可能引起小贩的共鸣,但怕没人愿去盗它的版,因为实在是太粗糙了,就像我们做算术题用的草纸,结果虽然出来了,但看上去,实在有点乱与简单。
《蔓延》观后感(七):还有没有人管呀 管得着吗
何建军与崔子恩这部地下电影,不同与以往的地下作品,该片完全采用手提摄影(hand-held)手法拍摄,电影表现一定需要语法吗?片子必须上主流院线吗?管得着吗。
这般更直接的更为肆意地展现了一群灰色地带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得人们。盗版碟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贩碟的小贩,大学生,性饥渴的老师,妓女,aids携带艺术家,制片厂工作人员,文艺片收藏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它。
很戏剧的,本国打击盗版碟,率打不尽,盗版的暴利和消费者的渴望春风使其吹而又生了,并蔓延开来。本国广电局(电影未分级制度)对敏感题材强权作法没使得作者们创作欲望打消,它正在地下蔓延.你没买过盗版碟吗?你也有故事吧?
喂!还有没有人管呀
你管得着吗!
力荐何建军另一影片《邮差》
《蔓延》观后感(八):不错的题材,牵强的故事
片子的前半部近乎纪实的手法,看得人很激动,看到小贩被条子按倒,无名的愤怒之火燃起,烧向了制度,烧向了那个阉割精神生殖器的党。
不过坦白来讲,故事讲的过于牵强,妓女,小贩,下岗夫妇,大学老师,这几个角色串起来总是觉得生硬。不过也许导演并不是要将一个故事,也许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将一种社会的,身体的,精神的压抑,假托片中的人物发泄出来。
关于盗版:
人民群众需要啊,如同人有性需要,需要有性工作行业一样,甭管和不合法,存在就合理啊,你这边合你的理,阉党那边有它的道理。大家就那么处着吧!
如果我们要消灭盗版:
前提一:消灭那个阉党,现在看不到现实的可能性;
前提二:在满足前提一的基础上,正版做的和盗版一样便宜,这基本不可能,因为有知识产权成本;
前提三:电影院的票价和盗版碟一样,也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也许;
盗版看来上述前提的任何一个眼把前的都不可能,结论是盗版将长期存在,不过宽带事业的发达,盗版碟越发变得“专业”人士的爱好了。
《蔓延》观后感(九):当性爱与电影结合到一起
说实话,突然想写这个片子的影评,是因为刚刚看完了《milk》这个今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电影。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脑子里面的思路给别人是及其不同。
一个是政客,为了同性恋的群体说话的公众人物,这个蔓延里面的女教师只是一个苛求性爱得到满足的母体。尽管她那么挑剔着自己的生活和性爱。可是就一个盗版小贩就把她所有的隐忍和压抑给毫无保留的释放开来了。那种酣畅淋漓的喷薄如同我现在的状态,没有了工作,不再对工作抱有任何看法的时候突然一个决定让我明天就能上班。谁都体会不了这种深切的感知,只能变态和低级到用这个电影中的场景和情节来替代吧。
那是一个遥远的大学生活,看到了这个片子。那个时侯我只是冲着导演何建军去的,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地下的导演。
知道导演在场景里面放的是《天堂电影院》的片段,知道导演怀有一种对那些贩卖盗版光碟的文艺爱好者的莫名的负责感情。我知道,我都知道。因为我也有过。我有过。
与任何人无关,我谁都不想说。
尽管这样的电影很不受群体所接受,可是故事的载体和意识形态有的时候就很简单,只需要某一透露出的细节,某一简单而过的动作,我都明白。我都明白。
剩下的就是你的问题。
《蔓延》观后感(十):蔓延生活
申明,因为在教室里做爱被抓开除,大学没毕业,从小喜欢电影,买盗版碟,他说他喜欢陌生人,他和妓女做完之后,却追问妓女的情况信息,那个妓女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不喜欢陌生人和他有过多的交集,一旦有了什么之后,他想摆脱陌生的感觉。
女教师,因为小王被抓而找到申明买碟,老公是同性恋,长期得不到性爱,看A片自慰,在地铁上摸男人JB,在申明给他送碟的时候完成了一次桃红色调的性爱。
陌生男人,HIV病毒携带者,同性恋,我以为他是女老师的老公,只收藏不看碟,向往大海,看完大河之恋后来到海边,有种豁然的感觉。
片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小人物,造碟的,倒碟的,买碟的,卖碟的,看碟的。通过碟片把他们链接在一起。
那个灰暗的小电视机播放着毛片,《低俗小说》,《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 生活的灰暗掩盖不了希望的光芒,最后片子结尾的那个追逐其实就是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急促的呼吸,沉重的脚步,虽然路途很难,不过却还是在前进,跨越时间,性别地蔓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