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实处,心落虚处
《身在实处,心落虚处》从善待你的单位说起,谈及自身为人,再揉杂入社会,最终落笔于环境。用以托出主题的成因和可以。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善待你的单位》,刚开始看时让人耳目一新,里面许多论据竟然说的那样的言之凿凿,动人心魄。前段时间,有好事之人把这篇文章转到了单位,领导一看这不正是一个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教材吗!于是,在全公司上下掀起了一场讨论热潮。
再好的东西,看的多了未免会让人恶心,况且本身还是个伪命题。网上搜搜,到处都是《善待你的工作》、《善待你的老板》、《善待你的单位》……诸如此类的所谓充满了正能量的文章。其实个人觉着,除了善待自己,你什么也做不了。
好了,不说了,免得有人说,凡是叫嚣的人都在掩盖内心的自卑。批评者都是建立在自己百分之百正确的基础上的。我不是愤青,也不需要哗众取宠,我只是在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什么是我?我要到哪里去?冯友兰说过一句话:“中国哲学不是使一个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使一个人称其为人。”我在考虑自己如何称其为人。
小时候,我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也不是完全的没有梦想,是梦想太多,没有固定的目标。一会儿是英雄,一会儿是科学家,上午刚准备长大以后当医生,下午说不定就变成解放军了……这不能怪我,因为从上小学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被带入了制式教育的圈圈,于是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小学我加入了少先队,初中入了共青团,上班以后熬了十年最终成了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从小就首先被培养成一个社会个体,一个团队份子,而从来不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
注意到了吗?我在写自己以前的时候,用的是梦想,而不是理想。我从小就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20岁后,当我有自己的理性思维时,我在想:我是谁?那时候我当然想不明白,但是我有了“理”性,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是人云亦云的炮仗,我终于成了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了。
我在想我是谁?到了40岁,我想明白了,我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就好像森林里一棵树,草原上一根草,大海里一滴水,沙漠里一粒沙,人群中一个某人甲!不要不相信,上班了二十多年,公司老大估计见了我连我的名字都叫不出。是不是很难让人找到存在感?这也不能怪我,不是我工作不努力,是领导换的太勤。以前有句话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用到国企应该换成“铁箍的兵营,走马的将”!转回话题,领导认不认识我很重要吗?认得我我在做这个工作,不认得我我还在做这个工作,我做工作又不是做给领导看的。工作是我谋生的手段,是我养家糊口营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生活,我认为对于工作还是要多务点实,多用点心。
弄明白了我是谁,接下来就开始考虑什么是我,换句通俗的话来说,我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要想做人,首先得做事”。以前我是赞成这句话的,现在我有点表示怀疑。我觉着应该先考虑如何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因为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会造成因果颠倒,就会是非不清,日子就会过的糊里糊涂。
上了二十多年班,我始终在生产一线,那里困难我在那里。对于单位而言,我不过是一个会移动的扳手;对于领导而言我与设备的区别在于价钱便宜,有成长性。我知道靠踏踏实实做事来发达,这辈子我估计没什么可能了。还好我没有什么过高的人生目标,也就少了那种理想达不到后的憋屈感和怀才不遇的沦落感。成为工具并不可耻,能被人利用至少还证明我还有地方可用。说明我创造的价值远比他们付给我的工资高得多。我从不去说教我的孩子,我怕如果我一不小心说的哪句话入了孩子的心,最后把她培养成像我这样没有存在感的工具那就麻烦了!
既然工作上没有出路,我就试试看能不能在工作之外,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职业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职位,兴趣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品位,我们可能成不了高职位的人,一定要做一个高品位的人。四十岁以后我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培养自己爱好方面。我的爱好是写作。写作不是我的特长,只能算是我的爱好。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靠谈恋爱写情书积累起来的文字基础来写作,甚至还不如工作的起点高,没办法,因为喜欢。经历了无病呻吟、风花雪月、言不由衷等过程,我总算找到了点写作的门道,那就是“用心写”。
为了写好文章我在文学网站兼了三年文学编辑,为了增加语言的凝练性我学了五年的诗词,然后我毫不犹豫的从这些网站退了出来,又强迫自己忘记了所学的诗词知识。之后我再写文章,就再也不为用什么体裁,用什么方法去表达而费尽神思了。对于一个写手而言这仅仅是刚入门,不过用心即可。作文的本质是为了作人。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排在第一位,是有其道理的。其实修身也分四个层次,就是格物、知至、意诚、正心。对于普通人而言,一个“修身”就足够体悟一辈子了。
当下许多朋友,都在谈论怎么样做事情,但是我想的是怎么样不做事情。最起码不要做别人的事情。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是公平的,不会因为谁的特殊,多给他一秒钟。为了爱好,我必须从有限的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如果谁问我什么人最幸福?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能把自己的爱好和职业结合起来的人。这样每天就会多出来至少八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看到有些人整天在那里呻吟“孤独”,要我说:孤独是因为你心灵空虚。你的孤独卖吗?卖给我一点,一个人独处,多么难得,想干什么干什么,即便是什么也不想,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人一旦有了爱好,精神世界就会丰富起来,性格就会完美,气质就会升华,命运就会改变。所以我认为,人有时候还是要务点“虚”。
明白了什么是我,接下来就要考虑我要到哪里去?其实这个问题的字面意思根本不需要去考虑,我从哪里来?爸妈一高兴就把我造成来了。我到哪里去?最终归宿一定是那个三十五厘米长的小匣子。人如果除去灵魂,从根本上来说不过就是一坨肉,在尘世上漂了几十年。肉是实实在在的,灵魂是虚无缥缈的,可是神奇的是,当肉与灵魂一接合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所以人应该重视这个肉与灵魂结合起来存在的过程,应该多想想怎么样让这个过程精彩起来。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想法不同,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所以说社会是复杂的,是千姿百态的。人多了,想法就多了,于是就有了矛盾,就有了争执。争有两种引申,对内叫“斗争”;对外叫“战争”。战争与地盘有关,斗争与女人有关。看看动物世界吧,两个公的打架,旁边必定站着一个母的。从本质上看,人的争斗与动物的争斗没有什么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不是在于人会劳动,而是在于人会思考。
人与人之间不仅仅只是有区别,还有很多相同或者相近的想法,于是人们把相同的想法提炼出来,形成公约。越往下越详细,譬如说某些大家族的族规;越往上越简单,譬如说汉朝的“约法三章”;翻开中国的历史看一看,县以上的制度叫中央集权,县以下的制度叫乡绅自治。所以才有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谚语。建国几十年以后农村都还留有这种制度的痕迹。近些年讲究依法治国,那些村规民约才渐渐的被取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法律覆盖不到的地方其实是越来越多,一些工厂、企业为了规范管理,相继出台了自己行业内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仔细想一想,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法律法规的完善史。我生于70后,很不幸也很幸运地经历了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市场转型、也经历了企业改制。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改革我是一个不拉的都赶上了,甚至跨越了计划生育和开放二孩的全过程,最后很无奈的也赶上了延迟退休。这么大的社会变革,法律怎能没有缺失?管理怎能没有漏洞?制度怎能完全公平?别说是一群人来执政,就是一群神来执政,也不可能比现在更好。所以说中国共产党还是了不起的。
处于这个社会,恰逢变革浪潮,正是有志之士大展宏图之时,若能抓住机遇,未必不能引领方向。然这个时期,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绝不会是好事。外拓受阻,接下来必是内控。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定是苦练内功,强化管理。这不舆论媒体整天呼吁的正能量不就是维稳工作的前奏吗!
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生活,我们对政府的执政能力还是有着充分的信任的。我觉着,我们老百姓也不必惊慌失措,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你该干的,遇到不平,多一些理智和理解,少一些牢骚和愤慨,没事发展一下自己的爱好,提高一下自身的修养,锻炼好身体,开心生活。工作上身落实处,生活中心落虚处,这是老百姓对政府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