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通往自由的通道》的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5 11:14:02

  《通往自由的通道》是一部由罗兰德·苏索·里希特执导,海诺·费尔希 / 尼科莱特·克雷比茨 / 塞巴斯蒂安·科赫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历史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一):自由

  世间最昂贵的东西 甚至需要用生命和鲜血去交换 对于某些国家的人 这又是最奢侈的东西 但是同样生活在那个国家的另一些人 却没认为它毫无价值 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或者可能的存在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二):通往自由的通道

  这样的偷渡方式我第一次看见,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敬佩他们的勇气,本片反应的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后半部剧情张力十足,值得观看。

  对于一部有记录和叙说历史野心的电影来说,它很难称得上是了不起,但是它基本做到了好看。《通往自由的通道》更像是一部好莱坞电影,而不是一部德国电影,它对柏林墙附近偷渡事件的叙述,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和渲染情绪,在电影的结尾,观众由衷地被那些争取自由的人所感动。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三):自由

  看完这部电影,除了震撼没有什么词汇可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三个多小时的电影毫无冷场,时间很快就快去了。故事描写的是60年代的东西德的故事,1961年8月,柏林墙在一夜之间建成,将德国一分为二,东柏林和西柏林无数的家庭也从此一分为二,无数亲情,爱情被一堵矮矮的墙人为的阻隔在自由和专制的两个世界,主人公通过挖掘隧道的方式让东德的人民逃往自由世界,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尊严和生命。向下9米,向前145米,向上8米,短短的145米就是通往自由的通道,自由,你是那么令人神往!自由,你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自由,你又在咫尺之间!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四):最后30分钟总算勉强挽救了整部电影,不然真的是又长又臭。《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2006) 比这部电影要优秀许多。

  最后30分钟总算勉强挽救了整部电影,不然真的是又长又臭。《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2006) 比这部电影要优秀许多。

  最后30分钟总算勉强挽救了整部电影,不然真的是又长又臭。《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2006) 比这部电影要优秀许多。

  最后30分钟总算勉强挽救了整部电影,不然真的是又长又臭。《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2006) 比这部电影要优秀许多。

  最后30分钟总算勉强挽救了整部电影,不然真的是又长又臭。《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2006) 比这部电影要优秀许多。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五):展现而非说明

  展现而非说明,精于叙事而非拖泥带水的材料罗列;非常有张力,十分震撼。《通往自由的通道》不需要被刻意赞扬,因为它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可以对它竖起拇指而同时不需要做太多补充的电影。电影基于真实的事件,现实提供了了不起的剧本。影片讲述了柏林墙的建成分离了这个城市的家庭、友人、爱情,来自西柏林的一帮朋友于是花一年的时间挖了一条7米深、145米长的隧道通往东柏林,决定把留在那边的家人带回西柏林。不可避免地培植了一种社会、政治性的隐喻,《通往自由的通道》叙述了柏林墙建成之前的几年东德人是如何生活的,柏林墙建成之后他们又有一种怎样的感受;而那些成功逃到西柏林的人,他们不惜耗费生命,也要试图为东柏林的家人争取自由,这本身为影片渗聚了力量,它是一种价值性的宣言,融入每一个画面,无时无刻地控制着影片的情绪和节奏。所以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看起来从容不迫,而同时像一张拉开的弓,绷得紧紧的,它释放出来的是粘胶,固定的是观众的目光。它太让人惊讶了,当它结束的时候,它的确让人诧异不已。导演是罗兰·苏素·里希特,他的代表作还有《真理之后》等。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六):你在墙的对面

  一墙之隔可以发生多少故事?

  一面墙到底割裂了什么?

  制度?理想?亲情?生死?

  (1961年8月——1989年11月9日)

  一个城市忽然被分为两半,这中间发生的精彩故事足够好莱坞拍十部片子。生活往往比小说惊悚精彩。

  此片向我们展示了三种跨界方式:

  一辆巴士悍然冲向了铁丝网,撞过边界,这边开枪那边已经摆好了相机迎接;

  主人公们克服重重困难挖出了一条自由通道;

  费斯的男友单枪匹马试图翻过柏林墙,倒在了墙的东侧。

  其一,有胆有识,见效最快。

  其二,群体力量惊人,耐力惊人,众人配合,同心无乱,创出了经典奇迹;

  其三,混凝土墙已筑好,一腔激情凝固为鲜血。

  男友之死有些通俗剧情。西柏林的男女主人公渐有暧昧,东柏林的男友焦灼不安,他的死更像服从剧情需要的让路。

  工程师的妻子卡娜露的塑造相当立体。为孩子她泄过密,可最后却是她为众人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此片顺便暗示我们:一张美国护照是极有价值的。其次是西德身份证。极权官僚们多少还是忌惮些的。:)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七):伟大的工程——《通往自由的通道Tunnel, Der 》

  2007-07-14

  http://mov.blogbus.com/logs/6686113.html

  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工程,你能说出几个?希望答案不仅仅是一些皇帝的坟墓,或战争遗留下的残亘断壁。我们习惯于通过夸赞祖先们精湛的建筑技巧,来炫耀超前进化的优秀基因。什么文明的产物,什么智慧的结晶,什么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证明,都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溢美之词。一项工程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在捍卫爱与自由的时候所绽放出的人性光辉,本能、朴实、义无反顾。——就像电影中这条连通东西德的秘密隧道。

  十几个人,怀着相同的信念,走到一起,齐心协力挖掘一条跨越柏林墙的隧道。没有先进的工具,大家就在不见天日的地下,摸索、传递、前进。支持他们的信念并不够伟大,拯救全人类是英雄的事,他们只想拯救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人。从一个,到四个,再到十五个……小小的执着聚成锋利的钻头,势不可挡。。

  多年后,柏林墙倒了,数不胜数的地下通道却得以永存。静默,并伟大着。

  ————忍不住的分割线———

  忍不住再说几句:虽然勤勤恳恳地挖隧道精神十分可嘉,但我还是更喜欢片中的大巴插曲:开着大巴冲过柏林墙,好帅好直接!以此为主线的电影应该也会很有趣吧!期待哪位编导来借题发挥一下,片名就叫《开往自由的大巴》吧。嘿嘿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八):30分钟后让你欲罢不能的经典逃亡片

  《通往自由的通道》:被评论界称为继《从海底出击》之后最好的德国电影,这部长167分钟的电影取材于发生在1961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一群东柏林市民为了自由,想方设法从东柏林逃到西柏林的惊险传奇故事。

  这部德国片子封面平谈无奇,导演、演员偶都不认识,但逃亡故事一向吸引我,象《逃出索比堡》、《胜利大逃亡》、《肖申克的救赎》。。。但德国电影大都比较闷,而且这个还与政治有关,167分钟,近三个小时啊,这么长~~~偶将信将疑地拿下了,唉~没片子收啊,不好看就当催眠吧!

  果然,片子的头二十分钟里,一群男人一直在讲话,听得不知所云,偶电视也没关就睡过去了。第二天硬着头皮再看,差不多半小时,偶又睡过去了,NND的德国片太严肃了,没有帅哥更没有美女,也没有香艳的镜头,色彩就象黑白片,而且是毫无美感的那种。第三天,好累啊,俺要睡个好觉,继续看片子催眠,可是最精彩的情节开始了。Harry Melchior的朋友为了家人被迫向警察告密,东德警察宪兵带着猎犬四处搜索;一个小伙子发狂地思念恋人,等不及地想翻墙过去被击毙了;隧道好不容易快完成了,却塌了,他们绝望了,但美国记者出钱资助挖下去,代价是让他们拍成记录片向全球公布。逃亡计划开始了,河边,迷雾下,一群普通的东德公民在行动,就象地下党在接头,气氛犹如《碟中碟》里间谍们在桥头接头一般紧张诡异,一个老妇为了保守秘密吞枪自杀了,他的儿子挖了九个月的遂道就是想见到妈妈啊!这个情节处理得非常感人。整个逃亡行动就象在拍二战片,差不多二小时,看得俺捏紧拳头,一手的汗,哪里还有睡觉的念头,看完后还意犹未尽,不能入睡。

  好片,这是俺最近看的比较难忘的片子,也是数量有限的德国片中的佼佼者,我记得的德国片只有《柏林的苍穹下》、《向海底出击》、《极地重生》,《再见列宁》,再有就这部《通往自由的通道》了。

  哦,片子里的男主角,那个游泳冠军有点象我以前喜欢的好莱坞大明星布鲁斯 威利斯耶~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九):自由与政治无关

  自由与政治无关

  时至今日,距离柏林墙倒塌的那个多事之秋已经过去了22年。但是发生在这堵墙两边的故事永远不会被忘记,因为这堵墙的背后有太多的象征意义:冷战、两大超级力量的博弈、秘密警察、意识形态的对立。

  于是,这面墙就不再是一面墙。

  或许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球上有些“特殊”的国度,或许我们曾经经历过一段些许相似的历史,或许政治宣传依然拨动着国人敏感的神经。但是,对于这部电影,对于那些舍生忘死翻阅柏林墙的德国人来说:

  这面墙仅仅只是一面墙而已。它阻隔了亲朋好友的相聚,它是横亘在他们通往理想生活道路上的障碍。

  动手码这段文字的原因,是我对网络上越来越多的那些视所谓民主、三权分立为救命稻草,奉西方若神明的人感到不解与无奈。而你与这类人聊天时,柏林墙、红色高棉、USSR的解体都是他们的“杀手锏”,他们喜欢自豪的用掷地有声的音量陈述一段老掉牙的历史然后斩钉截铁的捍卫所谓西方民主的优越性。他们总是向淡然的把民主与自由画上等号,而且大多数还对前者一知半解。这时,悲哀感油然而生,原来我们这个民族活该被专制。(究竟制度孰优孰劣,与我想说的无关)

  这部电影,这条隧道,只是人对于自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用个时髦一点的词就是普世价值的认同。我很认同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剧本,片中没有出现镰刀旗帜,甚至连国旗都没有几个镜头。对话中也鲜有“主义”出现。(至于东德警察的对话只是忠实还原历史)但就算导演如此用心良苦,仍然许多人上纲上线,一口一个民主。孩子,民主不是神,只是个还没烂的苹果。德国人拼死拼活逃到西德也不是为了什么民主信念。

  电影已经足够客观,导演尺度拿捏的恰到好处,为什么观影者就不能冷静思考呢?

  附上一份报道: 记住我们始终不是当局者,只是一个旁观者 德国人的故事于中国并没有多少可比性。

  http://news.ifeng.com/opinion/topic/bolinqiangyidai/200911/1105_8593_1422735.shtml

  自由与政治无关。或者说,人们总是在画饼充饥。

  《通往自由的通道》观后感(十):自由的代价

  2001年的片子,在imdb上用Tunnel Der这个名字才能搜到相关资料,信息量也很少,获得过德国、波以及圣.路易斯之类的一些影展的奖项。似乎不太起眼的片子,得分却很高,看完之后觉得是实至名归。

  150分钟的片子几乎是一口气看下来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再见列宁一样都是发生在60年代柏林墙初建成的时候。内容很简单,根据真人真事改变,描述一群向往自由的东德人逃到西柏林后在美国电视台的资助下挖掘隧道营救自己的亲人。涉及的人物虽然繁多,但各条线的发展都紧紧围绕逃亡这个主线发生,很紧凑,一点都不会觉得沉闷。整个片子似乎是对前东德的大批判,里面的东德政府官员和密探们都阴险并且教条化,为了抓出叛逃人员不惜使用任何手段,个人的尊严也被随意践踏,一切在他们眼里都只不过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已。

  影片有些场景颇为惊险,最惨烈的一幕是费丝在约定的日子来到柏林墙和男友相会,却只能听见冒险穿越的男友被枪杀的全过程,镜头从男友一侧摇起到俯拍位置,灰暗阴冷的墙横贯整个屏幕,一边是垂死的男人,一边是哭倒在地上的他深爱的女人,面对此情此景,只能无语。。。片尾人们庆贺新生的时候,本以为失去至爱的工程师意外的得到自己的儿子,满脸的泪水不知是喜是悲,为他们高兴的同时不得不感慨自由所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

  之后翻出了一些背景资料(转自“谁主沉浮——无法绕过的柏林墙”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5-05/09/content_2933384.htm)

  柏林墙正式名称叫“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在1961年8月13日一夜之间由东德修建起来的,到1975年最后一次工程竣工,全长169.5公里。根据四个战胜国随后签署的协定,德国被分成四个占领区,东部由苏军进驻,西部分为三块,分别由美、英、法三国军队接管。柏林,也同样被分为四块。这一协定使美、英、法控制下的柏林地区成为苏占区中的一块“飞地”。由于得到马歇尔计划中的巨额援款,英、美、法控制下的西柏林迅速得到发展,被建成西方世界的“橱窗”。1945年到1961年间,每年约有数十万东德公民通过柏林逃往西德,使东德最终下决心建起这一巨大的人工屏障以切断东西柏林之间的自由往来。

  据统计,在柏林墙存在的28年当中,总共有5000人越过柏林墙逃出,其中3200人被抓获,至少255人在越境时死亡,其中171人是在试图越过市中心的混凝土墙时丧生的。有人藏在西柏林交响乐团去东柏林演出的音箱里,有人藏在小轿车的后座底下,或后备箱里,还有人在柏林墙下挖了一条地道,跑到西德。除了这些原始的冒险方法外,也有利用科技手段西逃的,有一家几口人在一个夜晚乘坐自己制造的氢气球飞过柏林墙。更有位工程师看到中国杂技“炮打飞人”的节目而受到启发,制造了一个能把人弹出去的装置,然后把自己放进这个装置中弹到墙外。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