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火车三段程》经典观后感集

发布时间:2022-09-15 13:26:29

  《火车三段程》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肯·洛奇 / 埃曼诺·奥尔米执导,马丁·康普斯顿 / 卡罗·德力·毕亚勒 / 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一):给我一个...吧!

  旅程是无助的,就像一段生命——我们都知道终点,但过程却在别人的列车上。

  三个故事就是三个愿望:

  给我一杯牛奶吧!——关于幻想与真实——青春的幻想永远会被对面的真实所打破;内心的真实永远来自于身边的感动。

  给我一个座位吧!——关于寻找与迷失——我们都在寻找未来,却不知未来就在我们曾经过的路上;我们都以为握在手里就是我们想要的,直到一天有人告诉你坐错了位置。

  给我一个车票吧!——关于终点与起点——信任在起点处开始,希望才会在终点处发生。

  爱我,就搭火车吧...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二):存在即合理

  ‘看看吧,到底如何呢? ’抱着这样平淡的想法开始了,,,一个平淡的开头——糟老头,形形色色赶火车的人,,,放大了老人的观感,,,心潮起伏,浪漫,,,一杯牛奶,温馨的结局,自然地过渡到第二组人物——胖女人和小伙,,,情节发展出人意料。有意思!——苏格兰球迷的第三个故事,,,年轻的情绪一点即燃,,,粗鲁,善良,冲突,,,澎湃,刚要感动泪流结果又忍俊不禁。。。

  结论:不要轻下定论,不理解是因为不了解,文化、观念、甚至‘不可理喻’的人和事,存在即合理。世界因多元而精彩。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还有,永远抱有希望——爱情属于任何人,不用担心人生的旅程会收获意外的幸福。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三):驶向幸福?

  一趟国际列车,这个“在路上”并不像通常的母题那样灌注了成长的期待,我觉得三个导演都在讲述“该出手时就出手”。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学者碾碎了春梦,为贫寒的母女端去热牛奶;做社工的男青年终于丢开蛮横无理的将军遗孀;三个苏格兰球迷作好作歹,把车票让给了阿尔巴尼亚难民……都是被放大的片段,Ermanno Olmi像揣了一颗苍老的心:老男人作恶只是空想,他唯一能够实践的只有举手之劳而不是卿卿我我。Abbas Kiarostami镜头更流畅了,指向还是不厚道,到底要同情遗孀还是社工?还是只同情自己就够了?Ken Loach倒是讲了个美好的故事,尽管生活中充斥着谎言,可施以援手永远是快乐的源泉。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四):tickets

  1.药物学家

  火车喀嚓嚓,电脑是没用的,思维也是没用的

  时间是暂停的,和口袋里的硬币一样

  琴声从一个敞开的窗户传出

  但是里面是黑暗的,我期待

  一头黑发在金色光芒下转过脸来

  建筑,仍然优雅的移动

  我想我爱上一个女人,就在刚才的站台

  它低头看我,或者饭桌前的浅笑

  或者是在会议结束时拘束的等待

  我想我爱上一个女人,就在火车开动

  人们挥手,就在离别的当口

  如果可以,我愿意离站百次

  你的眼睛从千个角度万遍重现

  递一杯牛奶给那边哭泣的孩子

  让那个冷酷的军官把脸遮住

  让人们就这样伸着脖胫看着

  这可是让音乐流畅的唯一方法

  我想我爱这个世界我爱你

  这就是全部了

  2.肥胖女人和青年

  这个故事似乎就没有那么诗意了

  里面有两句话很搞

  “女人上了年纪就会变得很麻烦”

  “其实年轻的男人也很麻烦”

  3.三个足球小流氓

  坐两天火车就足以引起大家的同情了,简直¥……%—%

  那偶以前大半个月不连续的在火车硬坐仓里吃睡

  简直要吓死意大利人了

  估计能得到一桶同情的眼泪和一堆钱,还有一沓车票

  不过三个SB确实是傻得可爱

  满车发三明治,还被偷了车票

  胖子用所有钱买了双意大利皮鞋

  在大家都绝望的时候从鞋垫里掏出20欧,偶差点喷血了

  想起兄弟小顾曾经在峨眉山从鞋垫里甩出几百快钱

  救了偶的一堆弹尽粮绝的朋友

  说实话那火车里的人和事

  除了被偷,偶基本都碰到过

  看来人大抵上都有相似或者相同

  不同的只是地方,场景,时间,和心情

  06。7。3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五):Tickets: 不能錯過的好戲!

  quot;火車三段程"( Tickets)是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中的"大師級"電影, 揀選了它更是因為由三個導演三種不同的手法去說一個差不多是連貫的故事, 都是發生在同一列往羅馬的火車上. 看了電影, 十分十分喜歡, 是明年電影節時仍然會記得的電影.

  三個導演包括Abbas Kiarostami, Ken Loach, 及Ermanno Olmi, 他們分別是伊朗, 英國, 及意大利人. 電影首段Olmi用了一個年老教授做主角, 還有意大利女星Valeria Bruni Tedeschi(亦有拍法國電影). 教授不斷在電腦上寫著一封沒有完成的信, 他的voiceover, 還有他愛做夢的腦袋, 時常帶觀眾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第二部份Kiarostami描寫一個要去參加逝世一週年的軍人丈夫紀念會的挑剔胖婦, 與一個陪伴她作社會服務的年青男子, 當中還有年青人在列車上遇上童年時認識的女孩. 最尾一段Loach講述三個穿著些路迪球衣去羅馬看球賽的蘇格蘭男孩和一家沒錢買四張車票的阿爾巴尼亞人. 每一段都有它觸動人心的地方, 也有各自不同的幽默方式, 每每看得人感動又興奮.

  每個故事當中也加插了一些人物, 這些角色在電影中都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個多次重複出現的鋼琴女孩(不是在車廂中), 背著鏡頭, 奏出美妙動人的音樂(是教授童年的回憶), 還有車廂上另一個女孩的側面, 最後別過頭來. 一個戴著耳筒聽著Chopin的音樂家. 一個身穿全白色低空裝的美女. 一個堅持說胖婦拿去自己手電的男人. 兩個被胖婦奪了坐位的男人. 票務員叔叔. 兩姊妹. 身穿碧咸球衣的阿爾巴尼亞男孩. 每一個都像真正的火車乘客, 演出自然而真實, 令電影每一個細節都那麼動人心弦, 那麼有共鳴.

  幽默感在電影的第二及第三部份都十分重要, 把觀眾帶到輕鬆大團圓的結尾. 很佩服三位導演可以合作得這樣天衣無逢. 電影節奏適中, 從慢到快, 從內心到外在, 從主角到配角, 都令人難以忘懷. 一部可以是主流的拍案叫絕電影.

  also at: http://dorablahblah.blogspot.com/2006/04/blog-post_08.html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六):圈圈闲话——TICKETS

  众生皆烦恼 唯有爱闪着温暖之光

  故事1

  年老的教授,以两顿连餐获得餐车席的座位。一切自有年轻漂亮的女助手办得妥妥帖帖,以致教授不免对其YY不止,这是老年人孤寂的心灵对生活中的照料与温暖偎贴的渴望,伯格曼的<野草莓>里也有涉及

  令人烦扰的,也有餐车席里各色脾气古怪的乘客,形色匆匆的人群,习惯于快节奏下生活的人群,容不得自己有半点安生。此外还有内心有如外表一样冷漠,令人厌恶之及的军警士官,与众人格格不入的神气,墨镜以及掩住面容的衣衫下莫不是格格不入的自觉,以致某种自卑?一杯牛奶,原来也可以照出人心。

  对女助手的私情与对弱势的关爱,终于在send与don’t send之间判出了高下。

  故事2

  肥胖的身躯、超多的行李,一看便是家底殷实。可偏偏买得二等席,还偏要占个头等席的座位,暴发户总也脱不了身上的市井之气,甚至比不得身边这个从小地方出来,以身换钱的青年。青年畏畏缩缩、小心翼翼地伺候。换座的细节,却是胖女人的自鄙,两个人的关系,昭然若揭。无姿无色无情无义,金钱维持的关系脆弱宛若游丝,于是胖女人便无时无刻不在惶惶中度过,甚至一个小女孩,也扰得她唏嘘不已。喋喋不休终换来忍无可忍,癫癫跑过的胖女人,原来也是这般可怜与无助。

  这个段落是爱与金钱,道德与蛮横的较量。胖女人的角色演得实在太出彩了,入木三分,入木三分。

  在车厢角落里与青年对谈的小姑娘依稀有点《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纳塔莉波特曼的透明脸庞与矫揉之情,星途无量。

  故事3

  故事3是最煽情的,三个年青的切尔西球迷,乘车去罗马观看冠军杯。三人一路争吵不止,fuck这fuck那,喋喋不休。一块三明治,本是无人愿吃的午餐,阿尔巴尼亚少年却将它分给家人。"你看那傻瓜" 看似冷酷的言语包裹的莫不是怜悯与同情? 然而车票丢了,不愿怀疑孩子的天真,终于在无钱补票的困窘下妥协,原来竟真的是少年偷去。一张车票引出移民的辛酸,即使在高度社会化的欧洲,也有着贫人的无奈与艰难。同情与牢狱之间的抉择,令青年们挣扎不已,然而在强势的凶恶下,其实是对自己不确定的斩断,青年们终于没有告发这一家人,而是自个儿担上逃票的重责。在看台上,阿尔巴尼亚一家与父亲团聚了,那一刻,青年们为自己的信任与决定欣喜若狂。

  最后三个青年在球迷的帮助下逃脱了警卫的追捕,不得不说是让观众心满意足,心旷神怡,酣畅淋漓了一把。

  年轻人的愤怒莫不是对自身善的伪装,在这硬生生凶恶的社会,人善被人欺大约在孩子们中间更是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但是种子生在心上,便总有发芽的一天。只这些孩子,连别人的感激也是不好意思的,却还要用凶恶断绝,着实可爱。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七):三个大厨,温情上路

  本片被称为三个殿堂级大师的合作,惭愧,除了伊朗的阿巴斯,其他两个的片子我都没看过,一个是意大利的Ermanno Olmi,31年生于贝加莫。他曾在米兰的爱迪生-伏特电力公司工作,1952~1959年拍摄了约40部纪录片。1959年他第一次拍摄了故事片《时间停止了》,讲述关于水电站工人的故事。此片在威尼斯获奖。最高成就是《木履树》Albero degli zoccoli, L’ ,嘎纳金棕榈。一个是Ken Loach,英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导演,善于把他社会主义者的信仰融入在其每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之中。在牛津读完法学学位以后,开始戏剧制作,67年开始拍电影,1969年的作品“Kes”被认为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我收过他一张《甜蜜十六岁》还没有看呢。

  在海外,阿巴斯,Ermanno Olmi和侯孝贤被认为是三个很近似的导演,我想那就是说他们都很“闷”的意思吧:P 这可能是为什么Ermanno Olmi这次找了阿巴斯来合作。影片全部的故事发生在一趟到罗马的火车上,三个导演各按自己的风格和兴趣拍一段,然后由一些共同的角色来穿插整个电影。

  我一般不看好这种拼盘电影,没想到这部我很喜欢。首先是Ermanno Olmi的“教授”,据说他拍东西很纪实的,这段却没有,意念上接近伯格曼的《野草莓》,老教授在火车上一直陷入回忆里,这似水年华的追忆就当做剪辑元素打碎了现实的结构,一边是和中年女子暧昧的亲密感,一边是对阿尔巴尼亚穷人一家的关切,恍惚间在人生最后的旅程上前行。剪辑制造了时空的重叠和倒错,风格非常迷人。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塑造了一个欧盟军人的形象,对他有事没事都带着个篮牙耳机通篇挖苦,令人忍俊不禁。

  最不容易的是阿巴斯,他执导的那段是全意大利语对白,讲述一个将军遗孀和一个男社工菲利普(我看象男伴游)之间的冲突。阿巴斯放了自己童年的经验在对白里,他对事物的概括能力令我叹服。“小时候,我们一伙男孩常在一起玩捉迷藏,只有一个女孩子爱和我们一起玩,有一次,我藏在一个水管里,上身都淋湿了,到了太阳落山也没人找到我,我无奈自己出来,看见在池塘边,那女孩正在和我们当中最大的男孩拥抱接吻。”听到这里,Ermanno Olmi问:“这又怎样?”阿巴斯答:“这情景结束了我们一群人的初恋。”大师啊,那种淡淡的,迷惘的伤感,就象在我心里的池塘浮起一层薄雾。

  最后一段是Ken Loach执导,贫富的问题上升到更重要的冲突,三个苏格兰球迷和阿尔巴尼亚穷人一家的车票之争,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最后要靠浪漫主义的结局才能达到高潮,我也就是一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观众,被完美的结局激动着,后背都发麻了。

  最珍贵的是我这个版本有单独的花絮碟,讲这部电影中三个大师是怎么合作的,没想到阿巴斯这么帅,总是戴着棒球帽和一副墨镜,烟不离手,我喜欢。很感人的一段,Ermanno Olmi拍的时候,阿巴斯坐在旁边看,Olmi边拍边问阿巴斯的意见,当听到他说喜欢时,年迈的老人兴奋地站起来,甩着意大利人夸张的手势大叫“阿巴斯喜欢,天啊,阿巴斯说他喜欢!”然后跑过去紧紧抱住阿巴斯。这是电影英雄们的友谊啊,大师和大师的合作,梦幻般的感觉。强烈推荐。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八):Tickets

  从小我就有一种火车情节,每天睡到半夜的时候听到有汽车鸣笛的声音就想象成是火车经过,因为火车对一个孩子而言意味着去度假,意味着能去不同的城市旅游,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新鲜感和好奇是足以让我期待很久很久的事.

  火车是一个流动的载体,狭小的空间里芸芸众生,不同生活轨迹的人都因为这短短的一段旅途而短暂的聚集在一起,陌生的面孔有了只言片语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容易感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只是短暂的交流所以不必太认真,太刻意,自然而然的呈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生活状态.火车里有太多不确定的人,不确定的事,甚至不确定的结果,流动的人群,流动的思绪,用这些做背景,怎样的讲述都有可能,从什么角度拍都会好看.

  故事之一关于怀念

  绵长的铁轨,人们各自怀着各自的心思.老教授坐在车厢,对着电脑发呆,他想起自己的助手曾经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年轻貌美足以打动任何人,他甚至对她产生了留恋,他用力敲打着键盘想给她写封感谢的信,却在发送的那一刻将信删除.车厢的过道上站着没有钱买座位票的阿尔巴尼亚人一家,妇女怀里的婴儿,开始啼哭,乘务员显得烦躁不安,他走过去,责骂他们,甚至故意踢翻母亲刚刚为婴儿冲好的牛奶,一车的人都冷漠的看着被欺辱的一家,听着婴儿因为饥饿不听啼哭的声音,视而不见.

  "乘务员,我要一杯热牛奶!"老教授打破冷漠的沉寂,缓缓的向婴儿走去,被温暖的心什么时候都是热乎乎的.

  故事之二关于服从

  火车慢慢停靠站,人群里一个肥胖的女人,满脸横肉霸气十足,扭动着一身的肥肉拼命向前挤,明明是二等席的坐位,偏偏到头等席和人抢座位,她身后跟着用钱买来的随从青年,畏首畏尾,小心翼翼的伺候.她和乘客吵架挣抢本不属于她的座位,架势十足,没理也要讲出三分理出来,在她的胡搅蛮缠下乘务员终于为她另找了个头等席的座位:"太太,这样的结果并不算太糟糕!"她胜利了.男青年侍奉着她,:"给我倒杯水去,我要咖啡,快点去!"他对她绝对的服从.火车缓缓的向前行驶,他发现走廊里站着的小女孩,她说自己认识他知道他所有的事情包括他前任女友的消息,他茫然,听她讲述故事里陌生的自己,胖女人在召唤他了,让他帮她换衣服,碎碎叨叨,:"从上面拉天呀,我的头被你弄疼了!你怎么这么笨!"他夺门而出逃离了这个女人的魔爪.他知道自己将失去所有的经济来源,但他清楚那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

  故事之三关于同情

  三个年青的切尔西球迷,乘车去罗马观看冠军杯。三人一路争吵不止,fuck这fuck那,喋喋不休。到了查票的时间,其中的一个发现自己的车票丢了,他回想自己最后看到它的地点,难道是那个难民弟弟偷了在他们聊起足球给他看他钱包的时候.:"我们给了他们一家三明治,他却用这种方式报答我们."他们要叫警察,却听到小孩姐姐的哀求,一个难民辛酸的里程,想回家却没钱买票的尴尬."世界上有无数的难民,我们怎么能帮的完,如果不说清楚事实,被抓的是我们!"他们争吵,在矛盾中挣扎."拿着它在我还没有改变注意之前!"他们被警察带走了.在看台上,难民一家与父亲团聚了,那一刻,青年们为自己的信任与决定欣喜若狂。

  最后的结果有些出人意料他们被站台上的球迷救走了,真是大快人心.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九):条条大路通罗马

  昨天看了这片子,说实话,看得有点糊涂,但大体上的内容和思想还是能了解的。三个发生在通往罗马火车上的故事。第一个讲述了老教授归家,可是车厢中却充满了恐怖主义带来的不安定,但生活还是在继续:老教授对女助手的爱意,听着音乐深陷其中的音乐家,不断看报纸剪报纸的乘客,给孩子喂奶喝的母亲...这些各式各样的人做着自己的事情,和那些全副武装神经过敏的警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个场景比较明显,一警官弄洒了妈妈的奶瓶,却若无其事的走开了,小孩子呜呜地哭着,老教授向乘务员要了杯热牛奶,缓缓地向孩子走去。影片主要想表达在恐怖主义阴影笼罩下的人们,更需要爱与关怀。

  第二个故事我不太理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许,看这部分的时候我的精神没有集中,主要原因可能是那胖胖的将军遗孀实在是太讨厌了,如果让陪伴她的义工坐在能够看美女的位置,可能会更吸引人眼球。

  第三个故事无疑是整个片子的高潮。三个来自苏格兰的凯尔特人球迷到罗马去看冠军杯,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阿尔巴尼亚的小孩,他们向他炫耀着自己的球票。过了段时间,三个苏格兰青年发现有一张火车票不见了,他们争论着,最后觉得很可能是那名阿尔巴尼亚儿童偷去了,因此,引出了阿尔巴尼亚一家人的辛酸史。最后,苏格兰的三个青年,在内心的挣扎和彼此的争论中,决定把票无偿地送给阿尔巴尼亚一家。当然,他们被固执的列车员认为他们在逃票,要把他们交给警察,最后,在罗马的站台上,他们戏耍了列车员,成功逃脱。他们满口脏话,玩世不恭,在车上的时候还不忘泡邻座的MM,与列车员也大声的争吵,但他们在对待阿尔巴尼亚一家时,却体现了应有的爱心。导演在极力表现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那份爱心,同时,也在谴责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所造成的影响。

  三个故事虽然都发生在火车上,但拍摄手法却有所差别。第一个故事,导演的画面切换和对人物的内心描写实在是精彩。导演通过对老教授的内心描写,不断地进行画面转折:列车上老教授对助手的思念--老教授与女助手发生过的事情--老教授记忆中弹钢琴的女孩。通过三个场景的不断叙述,去揭示老教授内心的感受,渴望爱,同时也懂得珍爱别人,以及对世界纯真的热爱。第二个故事,导演对人物的刻画淋漓尽致。要问这三个故事中哪个人物使我最有印象,我会选第二个故事中的胖女人。导演对这位难对付的将军遗孀的性格描写得入木三分。自私自利,嫉妒心强,脾气暴躁...在这个故事中,短短的半个小时,却足以了解她的全部。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能力,当然,演员的演技,也棒极了。第三个故事,更应该称之为故事,前两个故事如果按电影的角度来说,未免显得平淡,但第三个,照比前两个要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导演在叙事能力上和情节安排上的独到之处。看过电影的朋友,一定会觉得最后一个故事最易吸引人,也最易让人觉得电影高潮的来临。

  像这样导演间合作的片子,未免都有自己的影子,互相比拼,也互相摩擦出火花,同时他们也在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看世界。这也许,就是这部影片的看点。当然,建议看此片要提起精神,毕竟,三个导演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去表达自己无限的思想,难免会有或多或少的对情节进行删减,取而代之的是思想性的体现和对意识的表达,这可能会影响电影的情节性,不过,艺术性还是很值得去体味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看你怎么走。站台上上下下的人群不断的启程着,归根着,而人生有无数个这样的中转站,看你怎么走。这或许,也是他们三个人都要表达的。

  《火车三段程》观后感(十):风格,无所谓好坏。

  列从奥地利开往罗马的火车,旅途中的三段小插曲,分别由三位大师级导演去演绎,《Tickets》(中文译名“航向幸福的旅程”)是一部耐人寻味和温情洋溢的电影,即将远走异乡的我与它的相遇,令“旅程”二字在我内心里再添一层微妙深远的意味。

  第一段插曲由意大利导演Ermanno Olmi来呈现。一个教授上车前和送票女同事的短暂交谈中互生倾慕之心,这暧昧又动人的感觉让教授在旅程里心绪不宁,不断回忆并设想两人之对话,与此同时,孩童时萦绕不去的来自某邻居家的钢琴音乐的记忆也不期然的从潜意识里冒出来。这一段旅程,因为那意外的相遇和心动而勾起教授内心复杂凌乱的思绪和怀旧的情怀,这一切却正由列车运载着轰隆轰隆地向着无法改变的目的地前行--教授的现实生活。他的家人正热切期盼他的回归,终于,理性战胜了激情,生活赶跑了白日梦,那封原本写给女同事的,千言万语不知何从说起的信终于以不了了之为结局......

  Olmi以拍摄记录片出道,曾拍摄过40部的记录片,因此,他的影像风格也就带有记录片之痕迹。注重细节的捕捉,大量琐碎无关的镜头,擅于以环境的描述来暗示渲染角色的心理活动,而对人物的把握又彰显了导演对生活的洞察和理解。在叙事的结构上,是开放式的,真实与虚幻,真实与记忆的多线同时进行。

  第二段插曲是Abbas Kiarostami淡淡道来的幽默故事。一名骄横跋扈的将军遗孀由一名社工陪同前往罗马祭奠她的丈夫,遗孀在火车上对社工男孩颐指气使,还和其他乘客因座位而发生摩擦,终于社工不堪其辱愤而离去,留下她独自面对笨重的行李发愁......

  Abbas是伊朗导演,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屡屡获奖,有人把他的成功归功于对伊朗普通老百姓的深层关怀,而他的视觉始终围绕着普通伊朗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这部电影里,Abbas这一特点依然贯彻。如果说Olmi存在着对形式的追求,那么Abbas就完全是平铺直叙生活之河里不经意泛起的小涟漪而已。镜头的起承转接完全符合叙述的逻辑,没有多余的镜头,没有多余的铺垫和细节,感染观众完全依赖于对生活的戏剧性以及人被生活所摆弄的无奈可笑。Abbs的电影风格是平淡的,娓娓述来的故事里始终挥之不去的是生活的悲凉和无力感。

  最后一段插曲既引向了电影的结局,也结束了这躺列车的旅程,故事由英国知识分子导演Ken Loach讲述。三个来自苏格兰的男孩带着微薄的旅费到罗马为喜欢的球队打气,其中一个人的车票被同车的阿尔巴尼亚小孩偷去,苏格兰男孩将面临被意大利警方带走的困境。而小孩偷票也出于无奈,家境贫寒,举家投奔于罗马工作的父亲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却无力购买所有人的车票。苏格兰男孩最后出于同情之心,并未告发阿尔巴尼亚小孩的偷窃行为,最后他们也利用机智逃脱了警方的追捕....

  一个温情洋溢却又略带辛酸故事,结局却让人乐不可支。三个英语蹩脚,吵吵闹闹,充满乡野气息的庸俗苏格兰男孩,在面对他人不幸时却能抱着一颗仁慈的心,施以援手。而被称作知识分子导演的ken Loach借由角色之口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善与恶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他知识分子的立场。

  三名导演携手合作于一部电影的妙处是他们之间风格的迥异一目了然,让人领悟到电影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而风格,是个人不同倾向的体现,不同的风格,总能找到各自的知音。

  风格,无所谓好坏。

  推荐指数:四颗星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