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笛》经典影评10篇
《牧笛》是一部由特伟 / 钱家骏执导,动画 / 奇幻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牧笛》影评(一):现在中国再也做不出这样的作品了
伴随着文化市场的市场化,现在中国再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超级棒的作品了!原因无它,成本太高了,能够画出这样水墨画的艺术家,现在单单是卖画都能赚很多很多的钱,想要请动这样的师傅花费大力气去做这样的作品,实在太难太难了!想要收回本钱更是难上加难,除非和过去一样,不计成本,完全是为了让人们陶冶情操,由国家出面来做!
《牧笛》影评(二):民乐映衬下的水墨风情
我看动画时,完全感觉是在听中国古典音乐的背景下在对一幅水墨画进行鉴赏,但现在更绝妙的是,这幅水墨画会动起来……
水墨勾勒出牧童、水牛、山水、树木花草等情景,看静态画面时完全跟水墨画无异。更绝妙的是动态情景,对动作的描绘连贯自然,没有停顿的痕迹,细处的展现同样非常巧妙。音乐完全是中国传统民乐,结合动画的情景演奏出与此相配的旋律,很好得烘托出了气氛。
动画没有特意去表达什么东西,而是在制造感觉。让人体会出一种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这实际也是中国古代一些文人所倡导的。
《牧笛》影评(三):牧笛
一个牧童,善于吹奏短笛。一次早出放牧,歇在一棵大树上朦胧地进入梦乡。梦中他似乎醒了,却找不到自己的水牛。于是沿着山路寻入深谷旷野,一路上询问顽童、樵夫和渔翁,在他们指引下,他来到一个风景迷人的幽境。那里峰峦雄奇,飞瀑从悬崖上奔泻而下,直落在岩石上,铮铮作响,组成奇妙的乐声,激流奔向碧绿深潭,牧童看见自己的水牛正匍伏在潭边欣赏着美景。他要水牛跟他回去,水牛却留连忘返,甚至与小主人反目。牧童又气又急,忽然想起了短笛,就折竹制成笛子,吹奏他那动人的乐曲,水牛听到这熟悉的音乐,循声而去,慢慢依偎在牧童身边。牧童欣喜地拥抱着水牛。梦醒了,时已黄昏,他牵着牛,迎着夕阳归去。
《牧笛》影评(四):狗尾待续
九十年代左右,上影厂改制,市场的冲击将一群老艺术家们置于窘地,开山立派的中国动画后继乏力。现今无数次想当年......
光影
牧童在树上歇息,画面拉远,光影变幻,竹林蒙上淡金色的阳光泛上暖意,时光渐长,牧童入梦,叶片旋旋落下,整个氛围朦胧起来。
《牧笛》影评(五):灵动水墨
看好虫师再看这片子,
觉得原来我们在这么早先就有这么好的表现力了。
才华!才华!
动起来的水墨,
对自然景物和动物人物极具概括功力的表现,
如此写意又如此灵动。
准确的神态捕捉,
留白的国画构图,
动与静的完美结合,
让我相信那些深深浅浅的墨痕真的可以活动,
是鲜活而又洒脱的生命。
立意于自然之美之和谐,
已然是现今动画难以企及的立意高度。
而最神奇的是明明是平面的东西,却可以产生如此富有层次的进深感,
仿佛被施了某种魔法。
技术?抑或是国画本身的一些不可知性?
前辈的作品还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
《牧笛》影评(六):牧笛
2017-1-28 19:58
水墨动画《牧笛》(1963)。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的水墨动画片,由盛特伟、钱家骏担任导演,盛特伟兼任编剧,段孝萱担任摄影,是继《小蝌蚪找妈妈》之后,世界上第二部水墨动画片。获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牧童一早放牧,歇在一棵大树上朦胧地进入梦乡。梦中他似乎醒了,却找不到自己的水牛。一路来到一个风景迷人的幽境。那里峰峦雄奇,飞瀑从悬崖上奔泻而下,牧童看见自己的水牛正匍伏在潭边欣赏着美景......
梦醒了,时已黄昏,他牵着牛,迎着夕阳归去。
中国的水墨动画无疑是一朵震惊世界影坛的奇葩。她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洋卡通”的领域里追求自己民族化道路上勇敢攀登的一个高峰。影片所描绘的对象都是充满了田园诗情的内容,中国辽阔的山河抚育了伟大的艺术家,是长在艺术家骨子里的艺术精髓。
有人这么形容,“如果学过竹笛,会发现牧童的每一个手指的指法,都是跟音乐对应的,这得多费心思。”[good][good][good]
在《小蝌蚪找妈妈》问世的三年后,《牧笛》出世了,如果说前作是对水墨动画的尝试,那《牧笛》就是中国水墨动画的一次升华。《牧笛》等中国动画经典电影,不只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动画的辉煌成就,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留下了难以超越的艺术巅峰。
《牧笛》影评(七):还有比这跟传统的中国动画吗?
没想到是1968年的动画,让传统的中国画走上银幕,伴随着悠扬的音 乐畅游一番江南水乡,上个世纪的动画制作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艺术家。
片中几乎没有对白,没有西方动画讨好观众的夸张,没有任何虚华元素,有的只有原汁原味的中国风。片中几乎无处不在赞扬江南水乡的情景优美,更反映出对古代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的表达。尤其是牧童的笛声甚至让天地万物生灵聚在一起不但表达出对艺术的赞扬,还巧妙地折射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回过头来再看看现在每年出产的渣极动漫,迎合这所谓的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实在感到无奈。现在动不动就宣称要发扬传统,开拓中国特色道路,但仅仅是多让孩子看看《论语》,在国外多办几个孔子学院就行了吗?很怀疑那些每天满嘴之乎者也的孩子是否能真的理解古代先贤的智慧,孔子学院又是否真的就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呢?不知曾哪一年开始水墨动画就不在引起中国动画制作者的关注了,而是一个劲的继续发扬赶超精神钻研3D技术,结果“毫无重量可言的塑料制品” 就是中国动画的象征了。为何不会过头来看看呢,纵览世界,又有几个国家能把民族文化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
《牧笛》影评(八):转贴:岁月——重生在1976 正文 第五十六章 绝对富有想象力的电检
http://www.laishu.com/book/2/2741/933028.shtml
这是一叠动画片的印刷海报,一共是四部老动画,片名分别是《拔萝卜》、《古博士的新发现》、《骄傲的将军》和《牧笛》。
这四部动画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编导是特伟,或者是由特伟和钱家俊钱老合导的。四部动画中最早的一部是在1956年拍摄的《骄傲的将军》,最晚的一部是1963年的《牧笛》。其中脍炙人口,小朋友们最为熟悉的就是《骄傲的将军》了,而那部《牧笛》虽然知道的人要少些,但它在国际上的声誉却远远超出了另外三部,并因为它其独特的中国水墨动画续《小蝌蚪找妈妈》之后开创了一个动画片全新的创举,成为一朵震惊世界动画影坛的奇葩。
在上美影的这些日子里,曹青曾有幸看过这四部动画片,除了《骄傲的将军》之外,其余三部都是第一次欣赏。四部动画的题材不同,表现手法不一,动画意境更有极大的差别,但谁都不能否认,这四部动画片都是当时的杰出作品,更是上美影成立以来能称得上精品的制作,尤其是最后水墨动画的《牧笛》,情节简单却意韵深长,完美地把中国传统水墨山水、人物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享受。
“这四部动画有四个故事,青青,你想听么?”
回过神的曹青猜测着特伟特意取出这四部动画资料的用意,点了点头。
把手放在海报上,特伟像一个慈祥的父亲一般抚摸着他的孩子,感叹道:“拍《拔萝卜》的时候我才四十一岁,那时候老钱四十岁,这部片子是由他任编辑,由我主拍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小兔子和它的小伙伴齐心协力拔一个大萝卜,让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明白团结一致,互助友爱,励志向上的道理。片子放映之后深受好评,充满童趣的画面让孩子们非常喜爱。《古博士的新发现》拍摄由老钱为主,针对当时的科研现象情节中带了点讽刺味,有点自我批评的味道。《骄傲的将军》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取得是‘临阵磨枪’的寓意。至于最后一部《牧笛》嘛可以说作为我自己至今最满意,也最为骄傲的一部好片子。这部片子体现的是一种艺术美,一种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内涵,它就如一首优美的诗,一曲委婉的词,让人看得见,听得着……。”
曹青静静地听着,微微点头。以他的理解能力完全能明白特伟这些话说的一点都不错,正如他看这几部片子时也一样,尤其是《牧笛》仿佛一曲无暇的诗词,把人渐渐引入无穷的意境之中。
“它们是我的心血,也是厂子的骄傲,可是谁知道为了它们,我和老钱吃了多少苦头呀!”特伟话锋一转,眉目中显出了深深的痛苦和无奈:“《拔萝卜》成功播出后没多久就给撤了下来,因为电检最终结论是:‘既然代表着先进阶级的兔子和它的朋友都拔不出萝卜,偏偏是在最后加入的小蜗牛帮助下,才拔出了萝卜?这是什么问题?这就是寓意进城干部,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无能!要在落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帮助下,才能进行经济建设?《古博士的新发现》受到的批评更严重,说它是在向党猖狂进攻,讽刺党八股的大毒草,没正式播放就给彻底打入了冷宫。《骄傲的将军》就更别提了,说是配合右派向党进攻的一支毒箭。影片借古喻今,影射当前的现实生活,用一个狂妄昏庸、自命天下第一英雄的将军覆灭的故事,对党对社会主义进行疯狂地咒骂,并把矛头直接指向伟大领袖,为了它我差一点儿就坐了牢啊!”
曹青听了眼都直了,这……这都什么和什么呀?这帮人的想象力也太丰富了吧?只不过是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居然能琢磨出这些玩意,更是无限上纲上线,简直是在要人命嘛。要是这样的话,谁还敢拍动画?真亏得特伟爷爷能经受住这么大的压力和批评,要是换个人不给吓傻吓疯才怪了。
“那么……《牧笛》呢?它总该没事吧?”曹青忍不住问了一声,前三部片子给批成这样或许可以说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但是《牧笛》却是一部纯粹的艺术动画片,整部片子除了音乐之外没有一句对白,完全靠动画意境打动观众的。
“没事?呵呵……。”特伟苦涩地笑笑,摇头道:“这部片连正式上映机会都没给,因为最终结论是:正当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内外阶级敌人大肆,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这影片则极力宣扬了没有阶级斗争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妄图麻痹人民的革命斗志,使人民脱离现实的阶级斗争。”
“啊!不会吧?”曹青简直要抓狂了,他怎么都想不到这么说也行?
特伟继续摇头道:“其实这个评价已经算是客气的了,更过份的评论还有呢!统观全片本是一幅牧笛悠扬的风情画,没有半句台词。但经过电检同志们的法眼,后来还是看出了问题——牧童为什么要坐在牛背上吹笛?这不是讽刺农村的人民公社,诋毁三面红旗,攻击我们伟大的党是在吹牛吗?好大的胆子。此片不批不斗,简直天理不容嘛!”
至此,曹青是彻底无语。他这才完全明白中国动画片发展为什么会这么困难了,不仅有技术上的差距,更有体制的原因。尤其是后者给中国动画发展的阻碍更深,曹青虽然知道审查制度之严厉,也明白现今改革之前社会政治气氛之浓厚,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阻碍竟然会大到这样的程度,也只有身临其境,经历过风雨的人,才明白它真正的可怕之处。
曹青现在才清楚特伟为什么称赞他的剧本,却不肯把它拍出来的真正原因。如果按着那四部片子的结论来看,这样的片子林林总总的问题更是不少,鸡蛋里面都能挑出骨头来,何况其它?曹青心里无比的沮丧和愤怒,更为中国动画片的前途为之深深担忧。
抬头看向特伟,瞧着他早已满头花白的鬓发,那略驼的腰背,曹青又忍不住感慨他们这代动画人的坚韧不拔和无私无悔的追求。如果不是他们知难而上,如果不是他们从不灰心丧气,在种种打击下依旧坚持信念,为理想贡献了一生,也许中国动画黑暗的日子早就到来了。怪不得十来年后,等特伟这代人去世之后,辉煌一时的中国动画片彻底失去了世界动画界的霸主地位,从而沦落为三流动画的代名词,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只留下了曾经有过的辉煌和经典为后人所怀念、感叹。
小芸无忌的童言让曹青看到了一条新思路,沈老的话让曹青决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他遇上了无可抗拒的阻碍。直至深夜躺在床上,曹青依旧在考虑着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办?自己又应该怎么去做?在铺满荆棘的曲折道路上弥漫着挥不去的浓雾,他能够成功么?
《牧笛》影评(九):深山 翠竹 碧波 放牛娃 悠扬笛声 洗涤心灵
水墨动画的佳作。幽静深远的背景,青山,翠竹,碧波;婉转悠扬的笛声,闭目遐想,心旷神怡。诸多尘世的杂念一扫而去,随着牧童进入梦乡,来到奇峦叠嶂、飞流直下的瀑布构成的世外仙境,与白鹭、黄雀、老鹰等一起,沉静下来,静听音乐,洗涤心灵。
音乐的美,画面的美,与美的创造者,皆在这幅清新淡雅的水墨山水中。
想到《放牛班的春天》,不知为何取此名字。牧童,不再是地主家的放牛娃,也不是所谓的劳动者,就是一个乡下的放牛娃。我曾经也是,只是不会吹笛。
导演:特伟、钱家骏
编剧:特伟
摄影:段孝萱
作曲:吴应炬
演奏:陆春龄、上海电影乐团
指挥:陈传熙
绘景:方澎年、秦一真
背景设计:方济众
技术指导:钱家骏
动画设计:邬强、矫野松、林文肖、戴铁郎
类型:水墨动画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剧情简介:
一个牧童,善于吹奏短笛。一次早出放牧,歇在一棵大树上朦胧地进入梦乡。梦中他似乎醒了,却找不到自己的水牛。于是沿着山路寻入深谷旷野,一路上询问顽童、樵夫和渔翁,在他们指引下,他来到一个风景迷人的幽境。那里峰峦雄奇,飞瀑从悬崖上奔泻而下,直落在岩石上,铮铮作响,组成奇妙的乐声,激流奔向碧绿深潭,牧童看见自己的水牛正匍伏在潭边欣赏着美景。他要水牛跟他回去,水牛却留连忘返,甚至与小主人反目。牧童又气又急,忽然想起了短笛,就折竹制成笛子,吹奏他那动人的乐曲,水牛听到这熟悉的音乐,循声而去,慢慢依偎在牧童身边。牧童欣喜地拥抱着水牛。梦醒了,时已黄昏,他牵着牛,迎着夕阳归去。
从一幅水秀山清的画面中缓缓地走出一条黑色的水牛,
一个牧童横跨在牛背上,吹着短笛……
水牛独自到草地吃草去了,牧童坐在树上,吹起心爱的短笛。
他慢慢地在夏天的微风中沉入梦乡。
他仿佛听到一声牛叫,起身一望,四周已成另一世界。
层峦叠嶂,云烟弥漫,他隐约看到老牛竟在远处。
突然,凌空传来一阵奇妙的乐音,牛入神地循着乐声走去。
牧童寻牛来到陡峭的山上,见到水牛匍匐在石桥上,他想牵走牛,但牛不原离开,它已被这瀑布的音乐迷住了。
牧童无可奈何地坐在石头上,一阵微风吹过,从竹林里飘来一曲笛声。
他跑到竹林里,砍倒一株紫竹,削成一支短笛,吹起一支迷人的歌曲。
初夏,长堤上的垂柳,轻蘸着小河的水面。蝉声阵阵。这时,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一个十岁模样的牧童,身穿白背心、短裤,赤脚,横跨在牛背上,吹着短笛。
笛声婉转悦耳。牛的步子也合着节拍走得轻松欢快。笛声引来一双蝴蝶,象是给牛引路,牛左顾右盼,似乎已沉醉在眼前的一片生机中。
柳堤后头,溪声淙淙。几条小鱼在水里穿梭游戏。牧童要过河,可是,牛太贪玩了,它趟着水,身子慢慢往下沉,水淹过牧童的小腿,水淹到牛的脖子,牛快活地喷着响鼻,吹起朵朵水花。牛玩的高兴,昂起头“哞----”的长叫一声。牧童挥手要牛上岸,牛不理会。牧童泼弄着水直泼牛头,牛索性眯起眼睛,惬意地领受这份享受。牧童犹豫了一下,明白了,他举起笛子一吹,牛立即随着笛声上岸了。
岸边,牛在草地上吃草。牧童坐在高高的树丫杈上,玩弄着自己的短笛。这时,附近传来黄莺的美妙的歌声。当他发现黄莺停在竹枝上,正恰然自得地唱歌的时候,他是多么高兴啊。他先是用笛子模仿黄莺的歌声,接着笛韵抑扬,比黄莺的歌喉还要清脆动听。黄莺和笛子一吹一唱,互相应答,给大自然格外增添了欢乐气氛。牛从芦苇后面探出头来,竖起耳朵在听。突然,笛音一转,吹出又高又尖的花腔,象千百粒珍珠在那里滚动,黄莺给难住了,它怎么也唱不上去,只好羞惭地飞走了。
牧童愉快地半躺在树丫杈上,仰望头上风吹的树叶颤动,笛子和黄莺的袅袅余音还在耳边缭绕,他的眼皮不由自主地慢慢合拢了,甜甜地睡着了,手上还紧紧握着他心爱的短笛。
睡梦中,牧童仿佛听到牛在叫,他从树上望出去,原来的竹林、草坡都变得无影无踪,不知什么时候牛竟跑到远远的土岗上去了。苍翠的峰峦象一座大屏风似的矗立在土岗后面。峰峦下雾气蒸腾。
似曾相识的一对彩蝶,逗引得牛兜兜转。牛扑向彩蝶,可是扑不到。突然,凌空传来了一阵奇妙的音乐,它象古琴演奏,又象流水的声音,或者说是古琴和流水的交响。它是太奇妙了,若远若近,或高或低,在山谷的四周振荡回旋。牛竖起耳朵听得出了神,它的脚步慢慢地向土岗背后走去,最后,在云烟迷茫中完全消失,乐声也跟着消失了。牧童大声唤牛,却没有反响,只有呼唤的回声从这山到那山逐渐逝去。
牧童越山过岭寻找他的牛。山谷间,清溪萦回。渔翁撑着小竹筏过来。牧童向渔翁招手。渔翁让牧童坐上小竹筏寻牛。
大树下,一群水牛在吃草。两个放牛娃正斗蟋蟀玩。牧童走来向他们问讯,他们摆手表示没有看到他的牛。
一条羊肠小径,两个少女正挑柴下山。牧童赶来问他们,可曾见到走失的牛;她们遥指山顶点点头。
牧童急忙向山顶奔去。
山路越走越陡,牧童走得很吃力。他爬上一块突出的岩石,擦擦汗,环顾四周,只见重峦叠嶂涌现于烟云之中,阴晴变幻,景色瑰丽。牧童置身其间,真不知身在何处,人在何方!正惊疑间,忽然又传来奇妙的乐声,响亮非常。在这乐声中,只见飞流千尺从云雾中急泻而下,劈在岩石上,溅作明珠万千。激流又以万马奔腾之势,纵纵跳跳地奔向深潭。深潭的水分成几股,或从石凹处喷出轰隆隆的一股巨流,水气氤氲,岩边的小松和野草也给搅动的气流吹得簌簌作响;或从石缝里挂下一线细流,潺潺水声象轻拨琴弦,细语低吟......。原来,奇妙的音乐正是来自这里!这激起牧童一种莫可名状的情感,这情感是热爱美的心灵的觉醒,是大自然音乐与心灵音乐的共鸣与交流,是一个普通劳动者面对自然美、生活美所激发的对艺术美和一切创造性的美的憧憬。
瀑布下面,水雾弥漫,时聚时散,隐隐之中,可以看到蜷伏在瀑布前面一座石桥上的牛的身影。石桥很象一架古琴,牛正趴在“古琴”上默默欣赏瀑布的雄姿。牧童一见水牛,快活地奔向石桥,直扑到牛的身上。牛一惊,跳起来,当它看清楚是牧童的时候,它扇起耳朵,摇着尾巴,来和牧童亲近。
牧童抚摸着它,它也用舌头舔他。可是,当牧童攀着牛角要它走时,它却不肯离去。牧童推它,哄它,都没有用,牛的脚象吸在地上一样,动也不动。牧童生气了,他捡起一块石头,要狠狠地掷它,手刚刚抬起,象是有些舍不得,把石头转而掷向水里。
离潭不远,在一个深密的竹林里,牧童坐在石头上,用拳头支着下巴在发愣。威风起处,竹子轻轻摇动。风,一阵紧似一阵,吹得竹林里隐约振荡着笛子的音波。牧童越听越奇,可是当他走近竹林仔细听,笛声却跟着风一起飘去了。牧童抓住一根竹子轻轻地摇,没有音响;牧童使劲地摇,还是枉然;但当牧童摇到一枝细长的紫竹的时候,却发出了正是他希望听到的笛子的音波。牧童拔出镰刀,“咔嚓”一声,竹子倒了下来,惊起了几只小鸟。
牧童试吹新制的短笛,笛声嘹亮而清脆,他吹起一支牧笛调,那抒情的音调,优美的旋律,使牧童自己完全沉浸在奔放、欢乐的气氛之中。笛声飘过,小鸟停落在竹枝上;笛声穿越竹林,便好象有无数的竹笛在低低地伴和;笛声飞出竹林,伏在岩石上的牛霍地站了起来,它扇动耳朵,转动身子,寻找笛声的来处。这牛,也显得异常活跃起来!那奔腾直泻的瀑布也变了,仿佛笛声在瀑布身上注入了一种新的美丽,再不是那么狂怒、咆哮了。笛声划破长空,飞过群峰之巅。雄鹰停在山巅,静静地听着;笛声从峰顶飘拂而下,山石上树梢上聚着各种各样的鸟儿,都在静静地听着。笛声送着曲折蜿蜒的溪水奔流,奔流啊,又和笛声一起落进了竹林。
牧童吹得那么聚精会神,他整个身心都陶醉了,他象是第一次明确意识到音乐的魅力,他充分领会了艺术美和一切创造性的美的巨大力量。
牛循着笛声走来,但牧童一点也没有觉察到。一曲刚完,牧童转身看见牛,喜得飞步奔去,牛也摇摇摆摆地迎将过来,牧童抱住牛的脖子,热情地亲它,象是老朋友久别重逢。
牧童从梦里惊醒过来,发现自己抱着的并不是牛,而是大树干。他惊愕地向四周张望,寻找他的牛,忽然想起了笛子,举笛一吹,牛应声走来。牧童攀着牛角稳稳地跨上了牛背。
夕阳西下,红霞满天。牧童骑在牛背上缓缓归去,倒影在水里移动,渐渐地隐没在炊烟和暮霭之中。
本片于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或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中国的水墨动画无疑是一朵震惊世界影坛的奇葩。她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洋卡通”的领域里追求自己民族化道路上勇敢攀登的一个高峰。任何成功的、聪明的艺术家都会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扬长避短,在限制中求得自由。从过去拍摄成的四部影片来看,中国的动画片艺术家们首先在取材上选择了最能发挥水墨画特色的题材,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鱼虾、小鸡、青蛙…….李可染的牧牛、程十发的人物和小鹿……,影片所描绘的对象都是充满了田园诗情的内容,这是中国辽阔的山河抚育了一代代伟大的艺术家,是长在艺术家骨子里的艺术精髓。这三部影片各有特色:《小》片清新优美,玲珑透剔;《牧》片诙宏雄伟、隽永浑厚;《鹿》片亲切质朴,明丽清秀,这三部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其中《牧》片在丹麦国际电影节上获金质奖。
《牧笛》影评(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路牧牛,一路修道
自己第一次看《牧笛》的年纪,应该是小学。那时候的感情,至今已经无处可寻,小孩子也没有刻意去思考为何,整片中既无言语、亦无文字,只有清新的乐器演奏和演出,此乃脑海中最原始的印象。
然在将近二十年后,机缘巧合,我重遇这部经典作品,个中细节,其实已经遗忘,此番重看,却是满腔感怀,不知是作者钱家骏老师和特伟老师的无心插柳,还是我情人眼里,此作品细看数番,却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此不正是一幅活灵活现的——《八牛图》?
作为一个久远的道家故事,清居禅师的《八牛图》与参禅的佛家公案,佛偈的作用相差无几。只是为了启发、指引有心人。该图在宋代被廓庵师远改作而为《十牛图》,依图次第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
而《牧笛》的主要制作人之一,钱家骏,恰恰便是一位不争求名利的动画大师,面对自己遭受的不平待遇,他也是淡然处之。这更加加深了我对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修身”的印象。
此番便由《十牛图》另处说起,而《牧笛》的剧情则是这样展开的:
牧童早出放牧,人吹奏着笛子,伴随着牛,一同出现,一番嬉戏打闹后,牧童发现一黄鹂在模仿笛声,便与其对歌,其实更像是斗歌。渐觉疲惫,歇在一棵大树上朦胧入梦。随后梦中牧童醒来,却已经寻不到自己的水牛。
十牛图的第一幅为——寻牛。序语为“从来不失,何用追寻?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并有颂曰: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在《十牛图》中,牛暗喻着人的自性,禅宗讲究见性成佛,佛向心中求。自性本善,若是不失,又何必去苦苦追寻?第一幅图中,牧童失去了牛,苦苦追寻,四下不见。和《牧笛》中的描述是何其的相似。《牧笛》中的牧童早出放牧,正如人之初生,徐徐向前。一路走来,景色渐丰,繁花入眼,一路游戏不断。正如人之入世,摆在人面前的诱惑越来越多,妄想越来越大,“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渐渐地,就疏离了觉悟的本性,在尘世之中迷失。乃至于最后“家山渐远”、“是非蜂起”。
此可谓众生第一相——迷惘、痛苦。
《十牛图》第二幅——见迹。序言为“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颂曰: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这便是后面寻牛的情节的因由,笔者注意到,作品中间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物——两片飘舞的树叶,在音乐之中,渐渐化成两只黄蝶。这不正是庄子的《齐物论》中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然而“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作者此处安插竹叶化蝶,应是取入梦之意,然而何为梦?何为现实?又岂是轻易可分?
究竟牛是否真正走失?我认为不是的,作者的意思应该是想表达,牧童已陷入梦中,梦正暗喻了诸多妄想。此时梦和现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牧童的心已经认知了这个“相”,说到这里,已经有点“我思故我在”,或者是阳明所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的味道。
作品中牧童发现失牛,四下茫茫,呼喊不应。则提示牧童已经发现自己迷失了自性。随后在他踏上寻牛的路程时,便已生寻本性之心。接下来便是寻求方法,走修行之路。于是乎作者安排寻牛的情节在梦中进行,恰恰也对应主题,牧童在种种虚妄相中找寻心牛,找寻自性,以求本性。
于是乎牧童沿路找寻,四处寻访,渔夫相助、樵夫指路,终于在云里雾里之中,发现了牛的身影。此时音乐呼转明快,牧童朝牛处一路飞奔。
正如《十牛图》中第三幅和第四幅所言,第三幅——见牛。序言为“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并颂曰:“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第四幅——得牛。序言为“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并颂曰:“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暗喻着牧童在一番找寻后,已经到了“见牛”阶段和“得牛”的阶段了。
而在禅的思想中,认为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人之所以会感到痛苦,都是因为对外物有执念,看不到自己的真心,被种种虚妄所迷惑,迷失自性。所谓妄想,人皆有之,不惧念生,唯惧觉迟。如人之在世,若想看破千梦,淡然处之,谈何容易。那争名的,熙熙攘攘,那夺利,无有不在。
笔者现今也居于迷惘之中,若反省自身,此《十牛图》中十图,笔者仅能参至第三图,六根门著著无差,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如何看破事物本相,在无味无色之间,寻得有相?水是水,盐是盐,色有色,色无色,如何才能得见“牛”之真相?目前笔者如雾里看花,无法看透,正与牧童山上寻牛般,得远见其形,未可近触其形。笔者还需不断去行走,不断去学习,慢慢去认知这个世界,了解自己的本性。
《牧笛》中,牧童见牛,由朦胧至清晰,乃至喜而奔之,可谓以小见大,让笔者感慨万千。
《十牛图》还有五幅,在《牧笛》随后的情节中,笔者认为均有暗示。牧童得牛后,心牛未驯,留恋妄想,故有牧牛一幕,牧牛一幕占了大部分的时间,牧童先是尝试了传统的方法,拖拉哄,软硬兼施,却收效甚微。让笔者想到了人生八苦中的“求不得”,牧童得牛后,欲求牧牛,求而不得,正是八苦中的一苦。如果在家修炼,心中只求修炼成果,便是求果,这边是执着,既然本性是想不执着,却变成求执着,越是求,越是执着。故才有牧牛中的“前思才起,后念相随”!迷故而觉妄。
随后牧童平复心情,专心吹笛。正是暗喻了平复心中之求,若无求,事便至。于是乎百鸟来迎,心牛归位。这一过程最为长久,最为艰难。而后便应了第六图中的干戈既罢,得失还无!于是牧童梦醒!对于第一图,牛从来未失,牧童在梦中踏破妄想,求得本来面目,此时与自己的本性已无干戈,得、失已不重要,已归于无。
乃后七到十四幅图,则不是侧重强调,因为人若能达到第六图,已是难得。但心细的看官,定能在片中找到后四幅的影子。因为笔者的能力有限,后面的图,无法参透,便不再卖弄,以免误人子弟。此处仅为抛砖引玉,同时也纪念一下自己的心绪罢了。
另有一处奇妙之处,牧童入梦,正是在时间轴5分之处,乃是作品时间轴的四分之一处,正是人之懵懂初醒之年,此时人学道,悟本性之迷失。有人寻求,有人沉迷,众生万象。
日出牧牛,日落归山,淡于山水之中。不正如人之一生?然而带牛出门人多,牧归之人几何??
顺便黏上来后面五图的话语罢:
五、牧牛----前思才起 后念相随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 得失还无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七、忘牛存人----法无二法 牛且为宗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八、人牛俱忘----凡情脱落 圣意皆空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语:见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九、返本还源----水绿山者 坐观成败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十、入廛垂手----酒肆鱼行 化令成佛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上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著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