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呀,去哺乳》经典影评10篇
《哎呀呀,去哺乳》是一部由崔子恩执导,贾戈 / 侯剑 / 于滨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一):国内难得有这样的调调……佩服导演……
国内这样的片子不多,其实,就是一个中间品,没有《蓝宇》那么丰富内容,有些类似《十七岁的单车》那样的禁忌级别,也不如贾樟柯的片子那样深刻,不过,偶尔看看,跟《榴莲飘飘》差不多层次……
路过胡言乱语下……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二):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好逸恶劳所以甘愿卖身。不卖身就做乞丐,没有一丝毫的羞耻。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追求那虚妄的自由。
可那自由没有灵魂,没有思想。青春殆尽,回首,也许反思,也许仍旧一无所知。也许从不回首。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三):不喜欢这部片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还在各种地方都能看到,其实我两次都没能坚持看完,买的VCD光盘后来觉得没有保存价值竟扔了(怕女朋友看到).演员的表演太生涩,如果是为了追求原生态,那台词就太差了,毕竟艺术要高于生活吧,连平时生活讲话都不如啊,这是哪门子的真实啊,晕死.比我看过的国内外同类题材的片子差太远了……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四):中二病没药治死一死就好了~
整个片子讲的就是一群中二病的⑨们,中二大爆发拼命地秀下限外带非安个同性恋卖淫在非安个宗教问题。
耶稣招导演了么?!
同性恋得罪编剧了么?!
我完全没看出要表达什么,就是一部很苍白的作品非死撇摆列的拉上一堆话题性元素在试图按个很哲学的主题,再加上一分一点都不科学的雷人剧本。
一句话,就是在里面按上宇宙大爆炸,剧本空洞人物苍白也是改不了的~
在我看来这电影唯一的价值就是教育小孩子:中二病晚期会变成什么奇葩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五):不如蹲街边去自拍玩?
忒他妈难看了。就算是要高举纪实的纪录片标准,我也得说它是个难看的纪录片。主要是拍摄对象的原因吧。没错,丑恶也是真实的一种,纪录片可以记录真实,但只记录真实……怎么说呢?纪录片的艺术性何在、纪录片能不能表达创作者的见解,都可讨论。但不要忘记,作为观众的人类,无论主流非主流都不想只看丑恶的吧。只看不作处理的真实,我还不如蹲街边看去呢,或者自己拍。你有拍的权利,观众还有选择不看的权利,还有看了觉得不爽表达出来的权利呢。唉,说到这里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但是那个贾戈?不错。可惜老在《甜蜜蜜》啊、什么舞女电视剧里演二线配角,但还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希望他有机会能出来。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六):只想贴上片尾的歌词
卖~~青~~春
我从寂寞的小巷子里头转出来
每天踩着三轮车去卖我的青春.......
17岁踩到现在了
日子怎么不见苦尽甘来
街上贴满了英文字母的招牌
我怎么看也看不明白
就好象年青人难以理解的心态
街上的人群怎么越跑越快
周围的房子怎么也越起越高
从前的足迹都已经轻易被取代
我依然往前踩
我依然往前踩 往前踩
来来 来来来 踩呀踩呀踩呀踩
谁要买我的青春
来来 来来来 踩呀踩呀踩呀踩
踩向无知的未来......
找了很久 也没有找到可以下载歌曲的链接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七):你谁也拯救不了-----------影评《哎呀呀,去哺乳》
我尊重所有人所有选择的权利,即使我并不赞同。就像伏尔泰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我看来,做money-boy也不过是一种选择,有利有弊而已。但这利弊的权衡却不是我需要关心的问题。当我看到这个场景,那个男人站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手抱圣经,不断地恳请“你们不要再卖了”。我瞬间的感受是四个字,无奈、无效。
这部影片总体质量没有很高。看完之后感概,我自己都不能相信我竟然把这部节奏缓慢、且没有激情戏的非高清作品看完了。
如果说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八):谁可以拯救?谁可以被拯救?谁需要拯救?
首先,这片看了会让人不舒服。所以没看的同学如果不想自找不快的话请不要看了。
其次,单从拍摄上来讲,这片拍得的确很烂(就是一DV)。所以如果你不幸看了此片又不想让自己太痛苦的话,赶紧骂骂这片发泄一下尽快遗忘吧。
------------------------------------------------------华丽丽的分界线
两个男孩一边吹着避孕套一边嘟囔着“阴茎变乳房;乳房变阴茎”,然后做出各种模仿性的动作。第一句对白就生猛无比,一个男孩问另一个“你喜欢被插入的感觉还是插入的感觉?”
这就是崔子恩。
他放肆的表达着自己的身份——一个同性恋;一个先锋的电影理论家。
初识崔子恩,是在多年前的城画上一个叫“光影唇齿间”的专栏,专门介绍一些生僻冷门反传统的国内外影片(记得关于伦理的尤其多)。当时就觉得这人挺有才挺牛逼的。再后来,张献民老师在《书城》上“看不见的影像”专题中介绍了《哎呀呀,去哺乳》这片,看过文章之后的感觉——怪异,完全无法理解。然而真正让人崩塌的是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崔老师的样子——好gay呀!完全是吉米大妈的翻版……我崩塌了。从此便对崔老湿产生了偏见,认为“只有这种变态才能拍出这种变态影片”,这种偏见一直持续到把这部电影看完。
无疑这部片子是癫狂的,它讲述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十分荒诞的——弟弟要去卖淫,哥哥劝说他不要再卖了,一直劝到死;哥哥的女朋友继续劝说,可是她仍然没有说服——弟弟不卖了,却当起了乞丐。
演员是非职业的,拍摄是DV水平的,对白是蹩脚的;你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大烂片,崔子恩这个同性恋用他的镜头放肆的挑衅着传统伦理道德,表达着他那套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的世界观。当然他有表达他的世界观的权利,无论畸形与否,是否为人所接受,他有继续浸淫在自己世界里的权利。
“片子恶心不是他的错,只是拿出来恶心人就不对了。”可是话说回来,相信看到这部片子的人没有谁是被动看到的,都是自己主动找上的,所以骂人恶心却又变得荒谬了,难道你自己要看也是我的错?明知道恶心又要看,看了又要骂,这不是自个找的么?这不是犯贱么?这么一圈绕回来,才发现原来自以为是的我们都中了崔老师的圈套。他,正在旁边偷笑呢。
直到这时候,才发现他的高明之处。在看似荒谬的外衣下,你才发现他把握人性却是如此真实:放下你们虚伪的外衣吧!你以为你是谁?谁可以拯救?谁可以被拯救?谁需要你拯救?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癫狂的,笑贫不笑娼,癫狂吗?所以他电影中表达的一切癫狂的东西都不重要,因为包括你我都不过是这个癫狂世界中的一分子。跳出电影看电影,才发现崔老师才是“酷儿”理论的实践者。他就是以这样非常态的背离方式质疑和颠覆,挑战性别上和社会上的以男权为主导的文化和异性恋霸权思维模式。当然,对于“酷儿理论”,我也只知皮毛而已,更多内容参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14652/
现在,你该知道怪不得崔子恩,要怪就怪我们都太无可救药了吧。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九):水往低处流,人往低处走
为这部被人所不屑的片子写东西都都觉得自己是恶趣味,让人难以理解的观念,消极的想法贯穿全片。真如别人所说的,垃圾,看了浪费时间。谬论、扭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是甚少用这些装腔作势的名号来形容一部片子。
思考到了一个问题:一部片子的是否值得去看。以前是并不会想说对片子的喜欢与否,就算是剧情白烂也就骂过而已,技法简单也就批评一下。要说商业片,就算它再商业,其片子都可以让人娱乐,让人有感观刺激,生理快感;要说文艺片,总可以让小众感伤思考。但要说这手提摄像机拍出来的东西,其价值何在?于观众而言就是看着群傻冒在自说自话,潦倒时间。
故事发生在一群“孩子”,他们无所事事,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想事情钻了牛角而还要死命走下去,身边的人还无动于衷自以为做了本分的听之任之,什么挽救什么思想工作,都不过是眼睁睁看着这些大好青年自甘堕落。有手有脚,有家庭有学识,却去当人家养的。普通工作不去做,因为工作都是无聊的,而当男妓可以接触不同的人,又可以赚到钱又快乐。到最后男妓做不成了就去当乞丐,摊大手掌就去问路人讨钱。
这些人不单只是懒,而是思想出了问题。这种故事并不是一个特殊群体里面的特有故事,而就是人群中就真有这么种消极堕落的人。不知羞耻为何物,毫无尊严的过着。快乐的定义就根本扭曲化了。这些东西完全是个人问题,不是什么社会的问题,社会的原因。而是个人以及家庭的原因。我确实无法想象现实中就是否真有那么个家庭,儿子去卖,当爹当娘的就只是说两句就罢了。儿子把男人带回家就那样无动于衷,更何况是那是个有教养的家庭。
片子很多东西都说不通说不过,看着看着就叫人气,不单是气片子的外在表现,更气片子内在的内容用心。要说导演是要表现这么个灰色群落里面的事情,总该把故事说得合理,起码父母该有个父母的样子,就算是业余演员他们的反应都应该符合事实啊。
导演崔子恩,北京电影学院的副教授。所开的课程都关于同性恋电影以及地下电影。之前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防艾节目见过此人,当时还不知电视里面的是何许人也,也还以为是个女人。昨天看了一下才知道是个男人,好像已经被北京电影学院给革职了。听闻是因为公开其同志身份还大肆宣扬而让校方采取如此做法。不晓得其过去影片的态度如何,但就此片而言,我并不觉得他为何有那能耐可以当上副教授。当然,学识与个人价值观念并非有关联,而又或许他此片的思想并不是他自己的想法。但作为导演,他是否该考虑一下片子的思想观念,其过分的消极态度所造成的影响。作为一部电影,此片为何而生,其目的是要导人于善还是导人于恶?
后记:此片曾被我现当代文学史的教授在上课时提到过,他当时就对片子里面的扭曲人性相当不解,更感慨现代社会的人道德已经沦丧到如此地步。
上传文字5分钟后,突然记起,其实我也确实有过去当“鸭子”的想法,自己有样子有身材,大可以把自己卖了,既可以赚到钱又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是片中人那样想什么哺乳世人,去当金字塔的基石。就是天真地认为这会是不用看人脸色,用自己的时间与身体就可以换来同等的金钱的事情。日子久了,这种想法也就没了。当这想法被赤裸裸地摆出来时,让我觉得何其厌恶。也记起当时教授说这片子故事时候,自己对故事的冷漠,认为世间真是什么人都有,再荒谬让人不解的都有。
《哎呀呀,去哺乳》影评(十):男人的乳房:《哎呀呀,去哺乳》
最早知道这部电影是在张献民老师的《看不见的影像》中。张老师以同事的身份大评了导演身份的崔子恩。昨天去菜市场买了一条鲫鱼准备做晚餐,回家途中看到一家音像店正在处理碟片,VCD两块钱一部,DVD三块钱一部。钻进那个店子,在一本“港台生活片”的册子里找到了这张碟。一起找到的还有《我们害怕》,《蔓延》,《天上人间》,还有一部封面女主角非常漂亮的三级片(回家先浏览了这张碟,里面没有封面上那个女孩)。这些VCD虽然埋在三级片堆里,但是非常新,几乎没有什么人看过。
在北京看过崔子恩老师的《我们是共产主义省略号》,这部纪录片把我气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看完后又婆婆妈妈的众目睽睽之下和崔老师唠叨了一番。那个片子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虽然他的话语中更多的是在说“孩子”。正巧那个阶段我总认为自己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又加上读了一些半生不熟的书,所以以业余社会学爱好者的身份来看那部片子会被触动,又加上自己年轻气盛,看了几个镜头就泪流不止。看《哎呀呀,去哺乳》的时候我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我想了一下可能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我认同片中那些人的行为,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二是我压根没进入到片子中,没明白到底这部电影是怎么回事。三是我对这个群体的人不了解,无法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一种心理认同。这部片子非常粗糙,表达方式和表达的内容似乎都在走向极致。剪辑几乎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关系,不管是基于影像的还是基于情节的。据崔老师自己说这部影片没有剧本,随拍随想,想到哪拍哪,随意。还有些莫名其妙的镜头,例如拍一段景色,拍一个人跳舞等等,没有具体的意义。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意义,生活中也尽是如此的偶然。每天我们也是东窜一头西窜一头,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什么在电影中看到这些竟然得到陌生?是我们的视觉在媒体时代自觉的蒙太奇了还是怎么了?
影片的开头两个男人在玩避孕套,把套子下面一捏,它就会膨胀起来,变成乳房;把套子的下面松开,它就成为一个阴茎。也就是说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也是可以转换的。这种转换是非常态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然会触动道德,伦理,传统之类的东西。但是用道德和伦理去压制这种行为似乎也是反道德和反伦理的。片中的男主角的职业是“鸭”,他们的服务对象是男人。有一个“鸭”的哥哥总是试图用《圣经》去感化弟弟,让他不做有悖信仰的事。但这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悖论。因为相信《圣经》首先要相信神的存在,神创造了人及人的一切行为,包括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性行为。如果这是不允许的,神为什么要创造它呢?神在故意玩弄人吗?他也忒无聊了罢。那位哥哥还想用钱来改变弟弟,弟弟卖淫如果能赚100块,他给弟弟200,弟弟要是赚200,他给弟弟400。但是这也没什么用处。当然还少不了用人生大道理来劝说,例如“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他告诉弟弟人不能往低处走。弟弟的态度是低处也什么不好,可能更平衡。这个地方酷似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讨论的“积极”和“消极”。小说中提到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这种区分显然是武断的。
看到最后,我已经不再试图解码这部影片。影片中的随意和想法是属于崔子恩的,似乎与其他人无关。他在争取自己的行为的自由,争取着思想的自由,当然,还有影像的自由。
魏晓波
2007-12-6于长沙渔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