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桃》经典观后感10篇
《春桃》是一部由凌子风执导,刘晓庆 / 姜文 / 曹前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桃》观后感(一):这样的男人
姜文在里头演一个一个底气不足的入赘丈夫,
他那么老实,那么听老婆话,那么体贴,
真不愧演什么像什么,演什么就是什么
春桃太善良,不忍离弃残废了的原配,
最后姜文演的男人无奈离开了,
春桃到处找他找不到,她哭了......
《春桃》观后感(二):咱们仨
改编自许地山的同名小说《春桃》,相比小说,影片更着力体现三人同住面临的社会压力和伦理危机。向高出走后的情节,也更加把向高和春桃塑造成现代情侣的形象。尤其是向高动手揭下公厕外“还是你好”的女像,春桃看到后眼含泪光。电影的戏剧冲突显然更为明显,人物塑造有超凡脱俗的一面(如夏夜花下乘凉,春桃声称我是我自个儿,谁的媳妇也不是),也愈发显得有血有情,此外也展现了他们所处的世俗环境(街坊邻居的生活)。
《春桃》观后感(三):春桃式的迷惘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苛刻的。她们需要屈服于传统去做规定动作,却又抵挡不了时代的潮起潮落。所以女性的觉醒是压抑和压制的,也暗示了中国社会的觉醒是暧昧的。春桃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徘徊和犹豫不决,宛若电影所处的时代那样,是在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不断徜徉。
春桃是反传统的,但她对传统又抱有本能的善意和留恋;春桃是希望拥抱现代的,但她对现代的未知所以不敢决绝前行。80年代的中国与中国人就是在这种“进三步退两步”的状态中“摸着石头过河”。电影的结局与小说的结局不同,反映了导演与作者在中国未来的问题上的分歧。30年后再看这部电影,再看当年人们的思想状态和对未来的预测,似乎更加能够体会他们内心的那种迷惘。这种感觉与春桃在巷口产生的幻想如出一辙,以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的开始……
《春桃》观后感(四):电影的结局比原著的好多了
小说结局是向阳和李茂都回来了,向阳准备开小摊儿,日子蒸蒸日上,户主是向阳,李茂是居客。
电影版是开放式结局,明显的可以看出最后路口两头的两人是春桃的幻想,最后春桃一个人流着泪在红墙边儿下行走。
春桃是一个心肠特别好的人儿,给傻子家苞米面儿,收留李茂,天真的想要三个人一起生活,可惜女人的天真往往会断送她的幸福,我更倾向于两人都走了,女人总是不懂男人的面子大如山啊。
可惜,如果春桃能够不那么善良,如果向阳能够不那么软弱,或许受伤的就不是那个最不应该受伤的、最善良的春桃。
造化弄人
《春桃》观后感(五):曹前明演李茂,残疾人的心酸感同身受。
一个叫做曹前明的无腿男人,在1982年的一个冰雪天气,凭着难以想象的意志力,用双手撑地,一撑一跃,一步一挪,登上了峨眉山金顶,站在海拔3069米的峰巅,他赢得了山顶游人山呼海啸一样的掌声。一去一回,他用了整整3天!1984年,他还是凭借超人的意志力,在经过2年刻苦的游泳训练后,在无腿拍打水花形成前进推力的困难条件下,在美国举办的残疾人奥运会上捧回银牌,为祖国升起国旗。在凌子风导演、刘晓庆主演的电影《春桃》中,他依然凭着自己的勇气和自信,成功地扮演了和春桃结拜过天地的男人李茂。还是这个无腿男人,在执著地做了几十年驾驶汽车的梦想后,终于开起了汽车,拿到了C5驾照,成为中国第一个无腿开车人。
他的奇迹,大约可以证明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他看来,人靠脑活着,他认为既然自己脑袋灵光,就说明没有比别人差的地方,信自己比信别人强。他的残缺生命,大约是上天给予我们正常人的一种深刻昭示:活着,你可以活得很好。
《春桃》观后感(六):刘晓庆跟姜文的默契演绎
看的时候还小,但印象如此深刻我自己都吃惊。我记得是电影频道放的时候我跟爸妈看的,我当时看到刘晓庆阿姨洗澡、姜文在一边给她添水都没有觉得尴尬,当时太憨直。倒是我爸很尴尬的说他们真是敢演。刘晓庆的演技真的很好,真实到啥地步呢,一开头,她在捡破烂,拿着竹子做的夹子捡起路边的破烂,看也不看,精准的丢进背后的框子里,那动作一气呵成,都不带打顿,一看就是练习过的。
姜文大哥,天生就是演技派,也天生就是显老,跟一直看起来很青春的晓庆奶奶在一起特别配,一点看不出年纪差了10岁。其实姜文是个很霸气的人,可是男主那种善良、深情、默默守护、处处迁就的感觉演的淋漓尽致。
春桃她老公,被人害的断了两条腿,真的是齐大腿根断的。我爸说导演找了个残疾演员演的,这也太残酷了,因为他重遇春桃后被她带回家,先就洗了澡,然后穿衣服前有一段很短的裸戏,镜头实实在在的拍出了演员身体的残疾,震撼的我现在都记得那个镜头,真实到残酷。
最后的结局,我小时候不懂,我爸我妈也不给我说,现在想想,可能春桃又孤苦伶仃一个人了。
《春桃》观后感(七):《春桃》影评
在任何一个时代,流言与蜚语都是一把伤人的利剑。那些或苦难,或哀痛,或放浪的故事都会成为妇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未婚同居,不检点的帽子扣在任何一个人头上都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春桃没有,她不是不在乎,只是选择了自动忽略。一面是多年来相互扶持,惺惺相惜的相好,一面是失散多年,半身残疾的丈夫,无论选择了谁,都有悖本心,倒不如随它吧。 春桃不过是一个戴着破草帽,背着大背篓,捡着烂字纸,换着洋取灯儿的普通妇人,但她就像一株小草,绿油油的,生机勃勃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小草虽然普通,却有着生存与向上的渴望,有着极强的适应力。经历过战乱的春桃和刘向高相互照顾着,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却也不失生活的乐趣,她甚至想着要开公司。邻居家揭不开锅的时候,她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这样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在遇到已失去双腿,沦为乞丐的丈夫时,毫不犹豫地把他带回家。内心的正直,磊落使她可以不畏邻居的闲言碎语,尽自己的道义。春桃虽然不识字,但仍有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襟怀。 蝈蝈还在闹着,在这个格外炎热的夏天,那株晚香玉正默默散发着芬芳。在刘向高和李茂商量着吧春桃给谁时,春桃说:我是我自己的。想起《伤逝》中子君对涓生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都是独立的人,坚强且执着的存活着,都怀着对生活的热情与渴望。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春桃》观后感(八):略谈电影《春桃》
电影拍得很有怀旧质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北京里,斑驳的宫墙和晦暗的夹巷小道,还有大杂院里的吆喝声。镜头用得很讲究,尤其是背着捡破烂行头的春桃沿城墙越走越远,影子越来越小的长镜头,在影像风格上颇具某种“现代性”。
春桃(刘晓庆)与向高(姜文)两人的对手戏充满了某种被压抑的情欲气息,虽然大杂院捡破烂的生活近乎是那个时代的底层写照。两人正值壮年的美好肉体所散发出来的自然健康的性气息,是电影前半段掩藏不住的,非常喜欢两人白天的劳作之后,夜晚依偎在院子里乘凉和在炕上揉背搓腿的场景。所以,在许地山原著中春桃和两个男人的关系,是挣扎于饥饿贫困之中的人们无法顾及伦理与教义,而结成了某种“畸形”的生存契约,强调了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困顿,以及为了超脱这种困顿而滋生的类似禅宗“空”的宗教和谐感;而在电影中这一主题的处理有一丝的偏差——春桃对向高是有着情欲依赖的,而她对结发之夫李茂的“收养”来自于她“心地善良”(向高语),春桃在两个男人之间的挣扎和选择,与许地山的宗教观念近乎无涉——虽然电影中闪现出两个寺庙和尼姑的镜头。小说《春桃》因对民国这样一个奇异故事的书写和作者许地山自身的宗教观的植入,而显得有些“超越”感;电影则还原了一一位女性与其名义上的“丈夫”和事实上的同居者之间的纠结和选择,更贴肉体,更加贴近地面。这样比照来看,电影和原著的魅力,实则不相上下,无所谓孰高孰低的问题。
《春桃》观后感(九):情感与理智的抉择
1、演员方面:刘晓庆和姜文经过1986年《芙蓉镇》的亲密合作,再次饰演夫妻档,可见导演凌子风对二人的青睐。不过,这对“夫妻”经过上次的磨合,明显自然多了,放得也更开了,这从影片开场不久刘晓庆的一场几乎全裸的洗澡戏中可见一斑。
对于角色的把握,二人也表演得非常精彩,尤其是刘晓庆把春桃的那种善良而又倔强、重情重义的性格近乎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而且作为大牌明星,刘晓庆在影片中饰演一个捡破烂的,整天穿着破破烂烂,还得背着个大篓子走街过巷地收破烂,挻不容易的。不过,值得赞赏的是,影片中春桃这一角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凡事都得靠着男人的那种妇女形象,而是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这从影片中,她的那句话:“谁的媳妇我都不是,我是我自个儿的”可以明显看出来。
姜文在影片中的角色有点模糊,不知道搞什么行当,不过从影片中的蛛丝马迹中,大约能猜出好像是掏古懂,在垃圾中“掏”一些值钱的东西,然后倒卖给古懂商。不过这并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当他穿上袍子,戴着帽子走在街上时,我似乎看到了年轻的“李莲英”,就差那条辫子了,哈哈。
2、情节方面:影片情节非常简单,导演也基本上把一些枝枝桠桠全给简化了,集中于故事主线:春桃本来与向高过得好好的,突然断了双腿的前夫回来,面对两个男人,春桃到底该如何抉择?这也成为故事的主要冲突。不过这种冲突,不在于动作,而在于情感。当看到春桃提出三人一起过时,我突然联想起了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确有雷同之处。
3、主题方面:对于导演凌子风来说,其意图似乎并不仅仅在于讲述这样一个不合理俗的畸形家庭的故事以娱乐大众。而要想探讨影片的内在文化命题,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到影片的拍摄时间,也就是讲述故事的时间——1988年。正所谓:“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当我们将这个时间与影片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其实影片包含着一种丰富而有富有强烈社会现实感的文化命题——传统与现代,理智与情,何去何从?
在19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正一浪接一浪地刺激着中国民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的锣鼓已经在祖国各地震天价地敲响起来,人们在面对经济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传统的价值观却如大厦将倾,“礼崩乐坏”。正如影片中的春桃一样,人们面临着艰难而又痛苦的价值抉择。
一面是,拜过天地、拿过龙凤帖的前夫——代表着理俗/传统;而另一面是共同生活三年同时也相亲相爱的相好——代表着爱情/现代。春桃的选择,已超越了简单的对两个男人之间的选择,而是在一种理俗与爱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抉择。这种抉择无疑是痛苦的,而对主人公来说却又是无法逃避的,因为二者不可能兼得,正如同不可能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共同生活一样,那是畸形的、不正常的,同时也不为社会所许可的。
春桃的这种痛苦抉择,与1980年代中国人面对现代社会转型时的痛苦是一样的,人们一方面希望享受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喜悦与刺激,另一方面,又极力想挽回渐渐崩溃的传统价值观,。这正如影片中春桃所说:“我不能因为你残废就不要你,但我又舍不得丢下他”。正是这种矛盾与纠结中,人们的思想自然产生了波动与挣扎。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前夫在影片中被设置成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残疾,而作为现代文化代表的姜文,不但身强体壮,而且还是一美男子,这无疑隐含着导演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某种倾向性认识。
尤其是影片最后,当春桃走出门口时,胡同的两端,一头是前夫,一头是姜文。(当然,这个场景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还值得商榷)这种对立也正好印证了上文所说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对立。然而,有意味的是,春桃面对二者的表情却是极其微妙而又富含深意的。我们注意到,在面对前夫,春桃表露的是一种自然而宽松的心情,而面对姜文却是喜极而泣,同时响起激昂的音乐,这无疑也暗含着导演的倾向。虽然,导演最后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并没有明确给出春桃的选择,但从这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暗示与其倾向。
所以,从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导演凌子风对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抉择的思考,以及他在影片所表达的某种认识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