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台湾往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5 12:00:15

  《台湾往事》是一部由郑洞天执导,蒋雯丽 / 冯汉元 / 王雪菁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湾往事》观后感(一):台湾往事,童年往事

  阿姆的一生真的很不容易,作为一个闽南人看这部电影,里面的很多东西历历在目,阿文小时玩的啊!还有过两天就端午了,看到阿姆包粽子好怀念啊。最后那段阿姆在拜保生大帝的那个庙看起来像是在龙海白礁的慈济宫。好亲切啊。因为刚去哪里住了一个月。

  《台湾往事》观后感(二):台湾往事

  一直不太喜欢的大陆女演员一下子能想起来的有蒋文丽,徐静蕾,许晴. 几个给我感觉都是那种特能假装的。 蒋文丽更是冠军。 说话都觉着做作。 这部片子因为她而打了折扣。

  但是,这片子真的很美. 看了一遍之后又重新看了一遍. 温婉,细腻。 有种暗暗的感动。

  《台湾往事》观后感(三):评

  一部有反日倾向性的片子,风格确很日本,尤其是小津安二郎啊!以偏概全,没什么内容,没什么深度,大陆导演拍台湾往事,我觉得是电影人不负责任的表现。你了解吗?政治寓意 主旋律不喜欢这种结构。

  《台湾往事》观后感(四):温情系影片但少了点味道

  很凑巧又看了部郑振瑶出演的《台湾往事》有关亲情,在日本霸占台湾的几十年里,百姓不得不低头。蒋雯丽饰演的母亲非常坚强,丈夫被日本人迫害死后抚养大三个孩子,大儿子去厦门读大学后又去东京工作与母一别三十载,至母临终因身份也不能去奔丧,都是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温情系影片但少了点味道,三颗星。

  《台湾往事》观后感(五):未完

  个人很满意这部影片。表现力强,叙述清楚,即便几处没有深入,但相对来说已经是很完整了!主要是为了保证主线,这是一个优点好嘛!场景很美,因为家是福建的,许多场景很有感染力,泪湿好多次。特别是清河衍派印象至深。日本在台湾思想荼毒,好揪心,阿姆拉扯一家真不容易。对于影片后母子东京会面,不加评论,其中涉及的政治问题。

  《台湾往事》观后感(六):28/8/2004碎碎

  28/8/2004

  因为跟蒋文丽一起排练的缘故,因为华表的缘故,我终于把买了许久的《台湾往事》看了一遍。

  一向不喜欢郑洞天的镜头语言。

  事件连接比较紧密。蒋获得了华表的最佳女演员,就是因为这部戏。这次的最佳故事片也颁发给了《台湾往事》,确实,这片子比较煽,音乐拿奖确实也有道理。

  蒋的表演与以往突破不大。或许是因为看见她平日里也是这样温柔隱忍的缘故吧。但是她很生活。并不能说她塑造人物很出色。

  故事造就演员。戏捧人。我想是这样的。

  《台湾往事》观后感(七):台湾往事

  恶毒的日本人,对中国人实行奴化教育,卖给中国人鸦片,对中国人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永远不忘国耻,复兴中华.身为90后的我们更应该肩负使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对于台湾的亲日派,我可以理解,毕竟日本统治那么多年台湾,但是我还是对于有些"亲日派"极其反感.

  电影中的蒋雯丽是美极了,笑靥如花.还有那首闽南小歌谣具有闽南文化特色.

  影响最深的还是母亲对儿子的亲情.30没见,你依然还是父母心中疼爱的小孩.所以,我们要乘年轻多多陪陪父母,孝顺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要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感到后悔.

  《台湾往事》观后感(八):怎么重温旧梦?

  最近看了这几部电影。台湾往事-----这部DVD是在谍报杂志里附送的正版,我很早以前看过的,记得当时很感动、只不过故事情节想不起来,因此就买了杂志要了这张碟。看过了、总算想起来了-------而且想起来的时候居然还是在碟片快放完了的时候。不由地感叹,唉,多么铭心刻骨的感受终究难免被忘记,既然如此, 感动的记忆显得多么的‘浪费’?反正要被忘记的,各么痛苦也好愉快也罢,总归记不住喽?

  说到这里,我想起每次看到那些糊里糊涂的老头老太太的时候我不免替他们难过。人家说,“老小孩儿”就是指年纪大了,什么都记不住,而且容易发小孩子脾气的老年人。我难过得是, 也许命在延续,其实真正有意义的那些人和事请其实已经过眼云烟已经被遗忘的好像没发生一样,GOD!这该多么可怕?! 然而事实上大部分人就这样生活着。

  往事啊! 多么可贵的记忆,怎么能够留存它们呢? 只好尽最大努力记录&刷新。 可惜就算记得再多,也是枉然!不是‘物是人非’你记得住人家没记住、空留你一人感慨昔日的甜蜜or辉煌,不是更加郁闷;要么就是即便你们都记得、除了眼睁睁看着一切不可重来,今日的你们连再走出门的力气都没了,怎么重温旧梦?还不是抱头痛哭,感慨人生、到头来也还是郁闷啊。

  《台湾往事》观后感(九):母子亲情

  影片讲述的是儿子与母亲的感人故事。在失去父亲之后,母亲独自艰难地抚养“我”和弟弟妹妹。在日本侵占台湾后,“我”和几个同学成了日本军队的学员。战争让“我”的好朋友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在母亲的抚慰下“我”克服了伤痛,长大成熟了。“我”去大陆求学,没想到与母亲的分离竟是几十年。数十年后“我”与母亲在日本相见,“我”已经是人到中年,母亲更是白发苍苍。可是浓浓的母子亲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距离的遥远而被割断,“我”仍然是母亲的儿子,母亲也仍然是“我”亲爱的母亲。

  这部影片的感人之处在于在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向我们传达了简单而浓厚的母子亲情。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余光中老先生那首著名的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台湾往事》观后感(十):家和国,母与子

  想看这个片子是因为想从了解台湾在二战后和战前的那段动荡时期,同样是中国文化的台湾人的生活变迁。按照故事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以战争胜利来把电影的处理分为战争胜利前后两部分,战争前的场景都集中在村落中,其中故事的转折也伴随着林家的兴衰和台湾的殖民史。这部分的感觉比后一部分跟细腻,毕竟侧重于往事。但是战争胜利后的叙述,同样是主人公的视角,相比于一开始旁白式的语言,让我们感受主人公的声音很微弱,经历了三十年,这种沧桑的情结可能不能这样轻描淡写式的结束。

  电影的第一部分,一直到战争胜利之前,我觉得这期间林家的,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村口一群纳凉的老人,看病的赤脚郎中,这些都是每个在农村长大人的记忆,只不过,这一幕是在宝岛的一个小村子,老人们的神情也不是那么安详,老人们眼中流露出的有对殖民统治的饮恨。相比于大人,小孩是的童年世界总是相似的清澈,林家孩子的小时候也是在村口戏台下,溪涧边划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唯一的不快就是趾高气昂的日本小孩子的挑衅。

  林母的塑造也是很难忘的,林家孩子从学堂学了日语回家说日语,林妈生气的家法伺候,半夜时分,烛台边母亲有悉心给孩子敷药,林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跟电影开始阿公对日本村长厌恶的申请,林汉敏对他的从医同事的毅然决然,都是这个时代台湾对日本殖民的态度,这也是作者很明显想表达的态度。林妈身上也有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林汉敏去世后,照顾家的重任都在她身上,尽管丈人做媒希望她重新嫁人,镜头以为深长的转向丈夫的遗照,可能除了恪守妇道,还有对这家中老人,膝下子女的责任,这都是她不能分心的理由。

  也是通过这个片子,我回头了解了台湾被殖民的那一段历史,历史的伤疤和人的伤疤惊人的相似,现在钓鱼岛舒群纷争强烈,很难想象,在台湾竟然有政客想把它拱手让人。当然,排开狭隘的国家主义言论,50年的殖民史,不能否认,日本文化在台湾影响了宝岛文化的发展轨迹,也留下了几代人的精神记忆,对当今的民主政府来说,任何声音都是可以听取。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