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设计》观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5 14:04:19

  《设计》是一部由吉利·巴塔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捷克斯洛伐克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观后感(一):可怕的格子呀

  一开始是图纸,然后继续拼贴,一个一个纸做的桌椅床沙发花瓶衣服……做得精细又可爱

  往后一退,就是一个大楼里的一个一个格子。

  这多可怕,拼命努力,不过是盒子里面不一样的摆设。大家都在格子里呀。

  《设计》观后感(二):创意十足

  一边看一边汗啊,想当年工程制图学得一塌糊涂,差点就要补考的了。后来又学了AutoCAD,其实这行蛮适合我的。

  最有创意的是最后的那个图框,用来标上幕后人员最好不过了。

  其中看到的那些制图用具,特别是那个针管墨水,实在是太亲切啦。

  《设计》观后感(三):结合作者背景看好吗

  如果只看片头的话,至多让人觉得有些新鲜。似乎引起了一大堆图纸设计师的共鸣。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生活在1981年的捷克。

  那是一个崇尚一致的年代。

  那个刷子夺走了所有的不同,

  那个刷子是什么呢?

  片中有两处刮擦图纸,第一处是图纸设计师不小心溅了点墨水在图纸上,另一处是把唯一剩下的有色相片擦掉。

  两处都是消灭差异。

  《设计》观后感(四):纸上的世界

  看到作者是Jirí Barta 我心一惊 这位善于哥特式立体主义描述的天才会给我带来怎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设计诙谐片子?

  带着疑惑 看完了 全片不过短短五分多钟 设计师peter scoundrel 手法之娴熟 短短几分钟 他的手下便可以生出一场万物 精巧!

  没有我想象中的重口味 没有我想象中的难以理解

  快速精准的表达出城市芸芸众生 每个人事物都被规划到准确的为之、

  没有比这个更复合设计这个主题了

  也没有比自己去创造美感更愉悦的事了

  《设计》观后感(五):错觉

  这个则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Jirí Barta执导的。也是81年的东西。算是因为个人偏好所以才放上来的。没有查到获得什么奖项之类的。但是也是蛮不错的一个短片。

  片子的开头。丁字尺。针管笔。鸭嘴笔。看的我挺心痒痒的哈。而且画的速度超快无比。如果我有这速度我就不用拖图了囧。当然这个只是前面。重点是在后面。家具布置。刚开始这位设计师还会仔细的看数据研究应该如何摆设。到了最后所有的房间都是千篇一律。于是当这栋建筑建成的时候。再看。似乎连这建筑周边的建筑也是一模一样。毫无新意。

  倒是让我想起来现在的城市。如今的城市越来越开始缺少了自己的味道。当你站在大街上。除开了店铺上的字。你会发现所有的地方几乎回事一模一样的。相似的店铺。相似的小区。相似的住宅。你到底在哪里。

  如果你去旅游。甚至会恍惚中错觉。自己并没有离开自己所在的城市。你会分不清武汉和重庆。你会分不清上海和东京。因为如今的城市已经日趋相似。少了他们自己最独特的味道。一如如今的建筑。一如这个短片里面千篇一律的房间和建筑。

  建筑的革命到底是好还是坏。它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解决了住宅用地的问题。还是将各个城市的棱角削去将个个地方的属性融合变得毫无新意。

  《设计》观后感(六):突然看到的

  来自视觉文化的转向

  据报 载, 俄罗斯 一些 学者 注意到 一个 奇怪 的 现象, 住在 城郊 水泥 预制板 建筑 小 区里 的 居民, 视力 不如 市中心 居民 好; 郊区 的 孩子 智力 发育 水平 也比 较低。 更 有趣 的 是, 在 大城市 中, 犯罪率 沿着“ 市中心 革命 前 的 建筑 区— 斯大林 时期 建造 的 住房 区— 郊区 预制板 房 区” 这一 方面 显著 递增。 俄国 心理学 家 费 林 通过 研究 发现 了 其中 的 秘密 所在: 建筑 暴力 的 影响 所致。 费 林 注意到, 如果 我们 看 一个 均质 的、 巨大 而 光秃秃 的表面, 上面 没有 任何 吸引 人的 东西 抓住 目光, 在 这种“ 均质 视野” 中, 眼光 就 必然会 急速 运动 去 寻找 可以 看的 目标。 这个 发现 其实 和“ 感觉( 视觉) 剥夺” 效应 很 相像。 然而, 费 林 的 研究 更进一步, 当 眼光 寻找 视觉 目标 而又 一无所获 时, 大脑 便 没有 获得 任何 信息, 这时 便会 产生 一种 很不 舒服 的 感觉。 把这 个 推论 与 城市 建筑 的 一些 特征 联系 起来, 费 林 认为, 现代 都市 的 许多 居民区 建筑 单调、 式样 雷同, 无数 建筑 在外 表上 没有 区别 或 区别 甚小, 彼此 难以 区分, 人们 长久 地处 于 这样 的 空 间里, 不可避免 地 会 出现 一些 反应: 首先 是 令人 生厌, 视觉 需求 被 压制 了; 其次 是 让人 愤怒, 充满 了 不安 和 焦虑。 只不过 这样 的 反应 经常 是在 无意识 层面 发生 的, 人 并未 自觉 地 意识到 而已。 或许 我们 可以 这样 来 表述: 人的 视觉 自然 在 高度 人为 化、 均 质化 的 都市 空 间里 受到了 空前 的 压抑。 费 林 的 这个 发现 表明, 长期 生活 在 单调 的 空间 环境 中, 必将 导致 眼球 快速 运动 机能 的 损伤, 进而 引起 其他 精神 损伤 和 身心健康。 这么 来看, 郊区 均质 化 住房 里 的 居民 所 出现 的 一系列 社会 问题 和 心理 问题 也就 不难 理解 了。 我们 可以 在此 基础上 进一步 假设, 生活 在 高度 人为 的 符号化 的 都市 空 间里 的 人, 满目 皆是 大同小异 的 建筑, 无异于 生存 在 水泥 的 森林 之中, 在 一定程度 上, 这就 造成了 双重 的 视觉 效果: 一方面 是 同样 的 均质 的 形象 过多, 另一方面, 这 又 导致 了 某种程度 上 的 视觉 自然 的 剥夺。 所以, 生活 在 都市 空 间里 的 居民 为了 逃避 人为 的 刻意 策划 的 形象 世界, 必然会 选择 回到 人与 自然 和谐 的 自然 形象 世界 中去, 摆脱 人为 符号 的 追踪 和 压制, 体验 自然 和 观 照 自然。

  周宪 (2008-01-01). 视觉文化的转向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Kindle Locations 6914-6931). 北京大学出版社. Kindle Edition.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