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10篇
《凡高的生与死》是一部由Paul Cox / Gerrit Messiaen / Rob执导,John Hurt / Marika Rivera / Gabriella Trsek主演的一部动画 / 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一):整部电影色彩控制得极好
就是结构有点呆呆的,读信,加点场景和作品。一封封信读下来看得人累死了,不如去看书:
《凡高自传:亲爱的提奥》,南海出版公司
凡高写了无数条在今天看来依然有杀伤力的名言,比安妮宝贝和余秋雨猛多了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二):VINCENT
因为他的故事。因为他的画。因为齐豫的歌。所以留意着他。
从画册到他的油画自画像的真迹,是一次震撼。
看这部片子,是从道听途说到到推开他的门。
这世界真的很残酷。但是历史却终于会有公正。多年以后,这个孤独的人,还在令人唏嘘。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三):凡高的提奥
影片由凡高和弟弟提奥的通信组成,画外音娓娓道来,没有太多故事情节,却是凡高的一生。
画面绚丽,如同凡高笔下的色彩。而让我感慨的是提奥。如果说凡高的一生是为了绘画而活,那么提奥的一生则是为了凡高而活。凡高在世的时候全靠提奥的资助度日作画,毕生只卖出一幅作品。而凡高自杀后的第六个月,失去哥哥的提奥痛不欲生卧床不起,最终病逝。
世人看到的是,奥维尔墓园里,兄弟俩的墓碑毗邻,依旧如影相随。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四):我彻底绝望了,我看不到出路。
俗人总是要比正常人多。他们说艺术家是疯子,其实,是他们俗到了不懂艺术。却偏偏要附庸风雅强调自己对艺术有追求,叶公好龙,这是生活的常态。
真正的俗人,永远感觉有些人很不可思议。俗人不知道自己缺乏眼光,来自于他们不够善良、不够单纯、不够热情。
梵高说:“我希望创作出让人感动的作品。”梵高还说过,“也许我的外表会变,但内心追求的东西一直没有变。要成为有用的人,要工作,要给世界带来一些东西。无论我失败多少回,我心中总是有某种东西让我意识到我的某种价值。”
向伟大的梵高致敬!
建议对此片感兴趣的朋友再读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梵高的生与死》。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五):We only pass by the life.
依稀记得几年前,在上海外滩的一个地下过街通道里,看到荷兰银行把梵高的画制作成林立的灯箱,拥挤的人潮里,我一下子怔怔地石化了。
好像是去年的冬天,在电台里第一次听到王若琳翻唱Don McLean的那首《Vincent》,踉踉跄跄听懂的歌词,却倏地泪流满面。叫文森特的人很多,梵高是很特别的一个。
纪录堂8月的放映片目是我选定的,梵高、路易斯康、鲍勃迪伦、侯孝贤、小津安二郎,几位艺术大师的人生。给我最多感动的,是这部《梵高的生与死》。
影片以梵高和弟弟西奥的通信贯穿,结合他的画作,与时而亢奋时而哀怨的音乐,展现了这位选择自杀而终的基督徒炽烈挣扎的一生。
我在网上找来他的星盘:太阳白羊座 月亮射手座 水星白羊座 金星双鱼座 火星双鱼座。白羊的激情与疯狂,射手的乐观与天真,双鱼的敏感与纠结。
片中有两句念白,给我的影响很深:
We only pass by the life.
We are the strangers on the earth.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六):不满足
第一次看这样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电影,很是新奇。
今年有段很低落的时间,我很想知道关于文森特.凡高的一切。文森特.凡高是那种,我不了解,但很愿意尊重的人。
整个电影是凡高给提奥的信为旁白,也是文森特.凡高的感情线索。画面还是很美,做到了与每个阶段的凡高绘画风格保持一致。片中融入了大量凡高的作品。有的时候画面换得太快,我感觉是在看PPT。在众多的画中,我最喜欢他在阿尔画的。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他将专属的浓烈色彩发挥到了极致,强烈的生命意识为我所动,画如其人。个人觉得凡高跟提奥的感情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片子很特殊的是一直没有出现文森特.凡高的面孔。几个和他相关的人只是很隐约地露了一下侧面或则背影。突然看这样的电影还不习惯,感觉很松散。要不是之前读过欧文.斯通的《凡.高自传》,恐怕根本都看不懂。可能我这种想从电影了解主人公的全貌的想法就是错的。
一百分钟不可能展现人一生的脉络,更何况是文森特.凡高。
电影,书都不能给心灵真正的满足,除了自己。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七):Vincent,您受苦了
好片,我很震憾。尽管配乐我听不出美感来,便不影响整体留给我的感受。
对凡高更多了一层理解。此片据欧文斯通的原著改编,遗憾的是看了欧文斯通很多传记,唯独当时拿了凡高传而没有看,好像是当时要考英语没有时间而搁置了,也好像是当时的心情排斥这样的极端(不读村上村树,统统不读)来搅扰自己自以为即将上正轨的生活。据说这是欧文斯通的成名作,可惜!有时间一定要找来看看。
听从来自自已内心的声音,谁都会是天才。
或者说天才从来都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盲从这个世界的任何流派与规则。
我们终其一生只在做一件事,就是表达自己的灵魂。一切都是载体,为表达灵魂而存在,做一个牧师,画画,写作,还是写程序都是填载体。可是有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灵魂,于是它们用规则,用纪律,用逻辑,用体系等等方法来建立自己的世界,这就是普罗大众,这就是教科书。在我们还没有学会区分时,我们盲从这种价值观,以为这是正统和主流。于是被扼杀,只有性格很强烈的人才能觉醒,更多的流于庸庸大众之中。
学会节制是走向平庸的第一步。
不疯魔不成活。
做一个真挚诚实的人,对自己,对世界。这是最为重要的活着。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八):孤独,灼伤了我们的眼睛
你是否也觉得,梵高的画,是烫的?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完全成了一个生命的载体。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东西。请不要因为整个篇幅的独白而感到单调和枯燥,美丽的艺术就在这生命的独语中展开了花朵。不论是爱的花朵,死亡之花,恶之花,它们绚烂而美丽,让我们愿意用生命来浇灌。
话语外的世界如此的安详,说话的心灵却从来不能停下颤栗。
电影没有戏剧冲突,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第一人称叙述的纪录片来欣赏。但是叙述的方式是主观感性的,不是客观冷静的。我们在画外音跌宕的语调中默默感受一个艺术家生活的艰辛和创作的激情。
如大家所知,凡高是所有画家中最执著于自画像创作的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如此细致地解剖自己,孤独的人,敏感的人,真实脆弱的人,关注生命的人。
最后的一段,语调变得快要窒息,疲惫而有倦意。火车驶过的旷野,悲伤得找不到照亮的星光。
(我决定从屏幕前离开,沉淀自己的情绪。)
梵高说他看不见未来里能有任何的幸福 。空林中的枪声结束了一个悲怆的受难的艺术人生。
在一切结束之后,懂得孤独的人,还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九):天才? 爱? 行动.....
昨晚看完记录片《凡高的生与死》之后便再一次被打动了,虽然自己对凡高的生平和故事已经算是了解颇多,但看完这部据称是“真正触及天才灵魂”的记录片后,心底有些东西还是不免再一次的被深深触动,为这位生前仅仅卖出过一幅画的人;为这位将艺术当成一生之纯粹信仰的人;为这位终其一生都带着爱与激情去创作的人。在这里,我刻意的避免了一个词语——“天才”。天才?至多在除掉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之外,是没有的。如果说凡高是天才,那这所谓的天才也仅仅只表现在他的全部作品之中,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在他希望有人能欣赏并买下他画作的时候;在他穷得买不起作画颜料与工具艰难度日的时候;在他希望得到支持与帮助独自面对精神摧残的时候;那些叫他天才的人在哪儿?他一生从未说过自己是个天才,他做的也仅仅是简单而真挚的热爱着他的理想而已。他就这样坚定的画了10年,从不为名利而妥协过他的艺术,并始终希望着有人能真正懂得去欣赏他的艺术。所以,现在我更愿意把他看成一个没有任何头衔,和你我一样普通不过的人,而非要说他不普通的地方,也仅仅是因为他爱他的理想比你我更加坚定执着而已,证明这份执着的就是那些他没有卖出去的画作。
是的,我们如果要证明爱的深浅,就只能付诸行动,以行动来说明和肯定我们爱的深浅。但我们却不能再援引爱来为我们的行动辩护,否则这就将会陷入一场僵局。正如法国小说家纪德所说:“一种伪装的情感,一种真挚的情感,两者是很难区别的。”这就好象我们出于真心的爱去做一些事,与我们仅仅出于一些其它目的去做同样的事,两者是很难分清楚的。所以,正如凡高一样,还是用行动来告诉大家一切吧!至于评价与头衔,那无非都只是一场他人的解构罢了。
《凡高的生与死》观后感(十):遗书
这是一部关于梵高的纪录片,不过人死了这么多年了,纪录所谓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能存在了,涉及上上世纪末欧洲民众(尤其是梵高画里常常出现的那些劳作的人们)的一些画面,只好采取摆拍的方式,虽然在肖像和服装上面都力求再现和逼真,但就这一项,已足以被学者们排除在纪录片门类以外了。所以IMDB的分类也很奇怪:动画/传记/剧情片?这动画和剧情两项我都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
影片的逻辑线索是梵高写给提奥的一些信件,用某种近于编年史的顺序缀接,然后请约翰赫特(英国老星,《V字特攻队》里那个老独裁者的扮演者)用富于激情的声调朗读出来。视觉方面导演的想法是模拟梵高的第一人称视角,一般所说的主观镜头。路线是沿用信中内容,也就是梵高在欧洲的颠沛路线。让我不爽的是拍摄的季节很不对劲,梵高的画何其绚烂?影片却是选择秋冬时节拍摄,欧洲处处萧瑟灰蓝,完全不像梵高的感觉。不过间中一些癫狂的瞬间拍得还不错,有意识错乱的意味。另外本片摄影较弱,通篇构图无惊人之处,我觉得完全无法胜任一部关于梵高的电影。导演Paul Cox,也是荷兰人,他的影片我好像没怎么看过。
然而看见梵高画中那些场景的真实地点后心中还是颇震撼的,有几处树林近百年来竟然毫无二致!
还有给提奥的这些信,再次从别人口中听到,那份激动和心痛的感觉又出现了,很好,说明我还没有完全钝化,虽然说喜欢梵高很俗气,但是我还是要在此重申,梵高是我最喜欢的画家,过去,现在,将来……这个是不会改变的。
影片的最后是梵高和提奥并列在一起的墓碑,都是小小的、卑微的、破旧的,死期只相差一年。这样的家人,这样的手足,梵高悲惨的一生里,也还是有温暖的火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