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帝》经典观后感10篇
《匈奴大帝》是一部由迪克·劳瑞执导,杰拉德·巴特勒 / 鲍沃斯·布斯 / 西蒙娜·麦金农主演的一部传记 / 动作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匈奴大帝》观后感(一):海龟是强大的
周恩来、邓小平等留法学生成为共和国的缔造者,钱学森、钱三强这些海归学者成为两弹一星的奠基人,张朝阳、李彦宏、阿北创立了搜狐、百度、豆瓣……
罗马的留洋经历使得阿提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野心勃勃辅之以雄才大略,终于让罗马人为之色变。
《匈奴大帝》观后感(二):草原民族稍纵即逝的灿烂
草原民族骑马纵横的时代其实距离今天不过200年不到,但是那种酣畅淋漓和残忍血腥的真切感觉早已远去。
大草原曾经就像海洋,是酝酿力量的地方,波涛汹涌,处处暗流,当终于有一位英雄卷起滔天骇浪,必定是摧枯拉朽的气势。只是既然是风暴,衰亡就像兴起一样迅速。这种稍纵即逝的残酷的美只有草原民族能拥有。
先有上帝之鞭阿提拉,之后便是天之骄子成吉思汗。
《匈奴大帝》观后感(三):国家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思考国家一词:
什么是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其实国家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归属感,若是没有国家一词,你会不知道自己属于那里。
士兵的职责是保护国家的安全,在国家没有产生之前,是部落,氏族的感念,地域性与家族性强烈的概念。
就连豆瓣还有小组呢。
人是需要对自己进行分类之后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个集合。
《匈奴大帝》观后感(四):最后的罗马人
其实最喜欢的是那个罗马的军政统帅.在风云变幻的帝国政坛上,他用自己的权略手腕赢得了"最后的罗马人"这一称号.他的风格也充分体现了罗马的精神.武力,阴谋与外交.然而,当阿提拉威胁祖国的时候,他宁可舍弃自己的女儿,也要挺身而出正面对抗(据历史记载,他们自幼就交情很深).一方面集结了罗马军团.一方面在蛮族中纵横捭阖,缔结统战.沙龙战役阻挡了匈奴的西进,而西格特王也死于此役,两败俱伤.而没有进一步追击阿提拉则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然而,这样的名将,最后死在自己皇帝的手上
《匈奴大帝》观后感(五):匈奴王
这部电影总体看起来感觉很好,我对写影评不是很在行,这里我就说说对它的感受吧。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为国家牺牲了太多,可是国家为我们呢?或许该有国家为我们牺牲的那一刻吧!曾看过迪·伦马特的喜剧《罗慕路斯大帝》讲述了罗马最后一位皇帝为了灭亡罗马而当上皇帝,当上后整天养鸡,不理朝政。当日尔曼人兵临城下,众人劝他抵抗时他说了一句话“几百年来我们已经为国家做了那么多的牺牲,现在是国家为我们牺牲的时候了”当时觉得很荒谬,现在看到那个罗马统帅为国家牺牲了那么多,可到头来呢~~~~~~
或许有时候国家该为我们牺牲,比如说片中的西罗马,他已完全无存在的价值了,到他牺牲的时候了!
《匈奴大帝》观后感(六):匈奴与匈,暂且不说西方的偏见传统了。
好多人对匈奴的理解都非常狭隘。匈奴是个以游牧为生的混合民族集团,其中混合有东方黄种人,高加索白人等。他深深的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游牧民族,但血缘上并非直系继承。这个庞大的游牧集团起源于东方,为黄河流域游牧民族之后。经西迁北迁后统一蒙古高原众多游牧民族并融合,东汉末再次西迁中亚不断与中亚人种混血,之后由于未与发达文明接触而没了记载。至于匈人,肯定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血统肯定不单纯,生活方式和侵略性扩张性与匈奴无异。血脉方面东方黄种人成份更多还是白人成份更多不好说,但西方的记载也倾向于有色人种。说匈是匈奴直系继承者太绝对,但说匈与匈奴毫无关系则更荒唐。
4世纪之前的欧亚大陆,白种人比黄种人分布广得多,然而经过后世几百年的游牧民族大徒涉和民族大融合,白种人的分布范围明显被压缩了,东东欧到中亚整整一个过渡带。
《匈奴大帝》观后感(七):命运的轴轮
全片最富有剧情张力的地方在于埃迪厄斯与阿提拉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这部阿提拉的传记片最成功、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埃迪厄斯的塑造,如果没有埃的存在,整部影片只会是一部单薄苍白而俗套老旧的“英雄录”。
影片可以说是两人的合传,在记录埃迪厄斯的人生同时处处映衬着、点染着阿提拉的人生。他们的命运轨迹就这样奇妙的互相深刻地影响着。
即使影片结束,那激荡人心的一幕也始终印刻在脑海:在匈奴广袤空凉的草原夜色下,埃迪厄斯紧抓着阿提拉的衣襟,“你听着,这里没有我这样的人,而罗马没有你这样的人,我们俩个合在一起可以征服世界。。。跟我去罗马”。惺惺相惜的欣赏,志气相投的默契,半师半长的栽培,生不逢时的叹惋,命运无情的悲凉。
他们最终走向了对立,走上了互相毁灭的道路,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于是他们都成功的消灭了对方(阿提拉在决战中险些获胜时带给埃迪厄斯的是崩溃的打击,也算是对这个常胜将军的一种毁灭)
《匈奴大帝》观后感(八):互点死穴
人是悲剧性的存在。骁勇善战如匈奴大帝,老谋深算如罗马统帅无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人物。但就有那么个死穴,一个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一个是来路不明的愚忠,互相点来点去,最后都死在其上。所谓因缘业力,所谓不可执着。
男一号虽然是匈奴大帝,但真正出彩的是罗马统帅。匈奴大帝的人格和命运都简单直接,天赋神权的自我建构加点勇猛和谋略,一目了然。罗马统帅的为人则诡谲得多。如此聪明机智之人,将诸多国家民族命运摆弄于股掌,却不能清楚审视自身行为的动力和目的。他被巨大的盲目的忠诚俘虏了灵魂,我想他决不至于认识不到自己与匈奴大帝敌对而又相需的互动关系。被刺死在罗马的宫殿大厅那一刻,他也必然早有预见。然而这就是他的心愿吧,也是他的执着、他的“阿喀琉斯”之踵,源于对他深爱的罗马帝国,这个强大或者说他幻想着它强大的“父亲”的“俄底浦斯情结”“阉割恐惧”?影片要是交代一下他的成长背景、经历等等,这个人物一定会丰富立体许多,更加发人深省。
总之,影片很“好看”,但正是因此有些简单浅显,演义过度。那些匈奴人除了衣着食宿这类视觉上的不同,似乎与罗马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然而这是肯定不可能的,匈奴人与罗马人,野蛮部落与文明社会,当时一定是面对着猛烈融合撞击的思维方式、生活惯例、价值取向、社会结构等等精神层面的冲突。而不单单是匈奴大帝会举着不知怎么刨出来的剑仰天长啸,而罗马统帅不会。这是多么吸引人一探究竟。为什么当时不是匈奴人而西哥特人灭了西罗马帝国呢?可惜“过去心不可得”,逝去的永远不能再复原,只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由无数个或多或少的演义,创造出无数个新的匈奴大帝、新的罗马衰落史,他们集合在一起,让这个谜,愈加闪烁动人。
《匈奴大帝》观后感(九):《匈奴大帝》:横扫欧洲的东方之鞭
公元400多年,年幼的阿提拉亲眼目睹父亲在敌人的攻势下死在眼前,自己孤身逃窜而去。漂泊多日后,遇到叔父罗阿斯的队伍,才获得救。20多年后,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阿提拉,与叔父和胞弟一起征战在沙场之上。为了扩大匈奴帝国的地盘,他们从东方世界直接打到西方帝国的心脏罗马,一路夺关斩将所向披靡。日渐衰落的罗马王朝,听闻大敌当前,吓得闻风丧胆,紧急调派死囚犯的军事统帅埃迪厄斯,把命悬一线的罗马命运放手一搏。老奸巨猾的埃迪厄斯左右逢源、上下使招,一边利用阿提拉为自己了却私仇,一边算计着罗马帝国的王位。阿提拉在杀死胞弟扫清一切内部障碍,完全掌控匈奴大权后,本应该踏上更加辉煌的统治事业,结果却在一夜间死在了新娘的毒酒之中。强大的匈奴帝国在一夜间崩溃,西方人终于又能过上安心的日子,而埃迪厄斯也完成了拯救罗马的任务,也可以安心的死在罗马皇帝的匕首之下。
影片算不上是大制作,只是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按部就班,由美国和立陶宛投资制作,唯一耀眼的明星只有英国演员杰拉德·巴特勒,而且这还是《300勇士》之前的作品,不受人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这确实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传记电影。从公元前200多年开始,秦始皇时代就发兵攻打过边郊的匈奴人,之后匈奴人又与刘邦和韩信发生过交集,还与汉人结过亲。相安无事许多年后,又与汉武帝兵戈相见,并且大举入侵中原地界,与其交战而成名的有霍去病。基本上是你来我往,汉人与匈奴人大小征战了200多年,直到被慢慢同化,成为沾亲带故的友好睦邻,后又分支出南匈奴和北匈奴。进入三国时代,南匈奴彻底被曹操驯服,“分部为五,各立贵人为帅,以汉司马监之”,而北匈奴被西汉王朝赶回到蒙古草原,远离了中华文明。经过几十年的盘整,又遭到蒙古鲜卑族的讨伐,被迫西迁。于公元290年匈奴人出现在西域“丝绸之路”上的阿兰聊国周边,从此一发不可收,烧杀掠夺无所不入,开始了长达百年浩浩荡荡的西侵大业。自公元370年侵入欧洲东南部,大败东哥特人以后,以破竹之势席卷了整个欧洲地盘,令西方人闻风丧胆的阿提拉由此被誉为“上帝之鞭”。
其中最具气势,也最耀眼的明星莫过于匈奴王阿提拉的征战伟业,在他的帅领之下,匈奴人坐拥欧洲统治大小百十余国,匈奴人的历史由此走向最具辉煌的一页。可悲的是,如此辉煌历史,还没怎么谱写展开,就让一名日尔曼少女的毒酒把阿提拉一命呜呼,帝国瞬间土崩瓦解,再无回天之力。由不得让人想起另一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惊天伟业,只是,那已经是750年后的事情了。至于国人,还是应该有机会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和人物的,按《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遗民。《山海经》有言,“皆出于黄帝”。相貌长相完全一副亚洲人血统。不管这段历史有多么遥远,至少身为东方人的我们应该知道,在西方文明之前,有那么一段日子,西方人是在东方人的统治之下存活的。
《匈奴大帝》观后感(十):乱世史诗—匈奴王阿提拉本纪
匈奴又称匈人,北汉武帝打败后经过漫长的分裂,其中一支向欧洲迁移,并在潘诺尼亚(今匈牙利)抢得了一片心仪的宅基地定居下来,我的一位学历史的同学不无玩笑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卫青和霍去病是匈牙利的国父,对于这个言论我能说脏话吗,不能是不是,那我只能说民心可用,因为至少楼主没听说过台湾人供奉过毛泽东、南棒子膜拜过金日成。
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是明日黄花,风云际会的时代呼之欲出。公元406年一个男孩随着一声啼哭呱呱坠地,他就是阿提拉。据史料记载阿提拉相貌特征如下:肩膀宽阔,躯干壮硕,一颗硕大的头颅,面色黝黑,胡须稀疏粗硬,鼻子扁平,深陷的眼窝里是一双鹰隼一般的小眼睛。每每读到这里笔者都会不由自主的照照镜子,因为一旦哪一天公安机关按着此描述画影图形,悬赏捉拿,笔者极有可能在半个小时之内就被一中队武警扭送公安协助调查。按着现在的观点阿提拉是标准的富二代,可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阿提拉的幼年时期他身为酋长的父亲就死于部落仇杀,孤苦伶仃的阿提拉被他的叔父奥克塔儿收养。
从阿提拉短暂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每个男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几个改变他命运的女人。
阿提拉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女人是他的婶子,因为这个家庭主妇险些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因为他极力劝阻丈夫收留年幼的阿提拉,因为一旦收留了阿提拉不但意味着要为这个几乎不创造任何GDP男孩提供吃穿住行,在丈夫百年后这个已经长大的晚辈极有可能分掉甚至是抢走她老公本来就不多的遗产。当然,她的丈夫对劝告并不感冒,因为在他看来,收留一个亲属没什么不好,等他长大了至少打群架的时候多了一个帮拳的马仔;至于说家产的问题将来分给他点银两、马匹什么的让丫自我创业也就算了。事实证明,女人的直觉往往惊人的准确……
之后稍稍长大的阿提拉被当作人质送往罗马,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少年与他擦肩,他叫埃提乌斯---阿提拉一生的宿敌,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只不过方向相反,埃提乌斯作为肉票被送往匈奴草原。在罗马阿提拉见证了罗马最后的辉煌,他像一个连离家乡三十里外的县城和首都都分不清楚的乡巴佬一样,带着好奇和惊讶的眼光贪婪的张望着四周,在这期间他学会了罗马语言,学会了诗歌,同样他鄙夷罗马贵族的放荡、糜烂的生活。写到这里楼主一度恍惚起来,因为能文能武的阿提拉所创造的居然是一个连文字都没有的文盲帝国,以至于很多关于他的史料还得参考罗马文人写的街头小报。后来一位贵人帮我解开了迷津,因为阿提拉的手下大多是一群大字不识的抠脚大汉,半文艺青年的阿提拉如果瞎了狗眼的躲屋子里搞个阿提拉思想、匈奴王主义什么的估计早就没人理他了;他要是像雷锋叔叔那样每天都在日记里记下今天帮隔壁军长太太看孩子,明天扶对门丞相的奶奶过马路什么的估计也没有中宣部给他宣传;一旦它向蒋介石一样在日记里记个今天和对门丞相太太约炮,并表示自责,后天潜规则了某某明星什么的的确有碍观瞻,影响他匈奴大帝的光辉形象,因为毕竟像他这样的人物在寻常百姓眼里极有可能是个不拉屎的完美角色。哈哈有点扯远了……
经过漫长的游历阿提拉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广阔的草原让他内心的野心和欲望开始复活,这之后他初露锋芒,他联合埃提乌斯就是上问那个人质打败了一直和罗马有宅基地之争的西哥特国王特奥多里克。之后不久阿提拉的叔父突然去世,而阿提拉看准机会发动了匈奴史上的玄武门之变---他亲自手刃了自己的大哥、他叔父的儿子博勒达。当利刃刺入大哥身体的时候,阿提拉的眼前也许浮现着这样的景象:年幼的时候,他和哥哥并肩坐在草原上,仰望穹庐般的夜空指点江山、粪土诸侯。亦或是两人纵马驰骋,快意恩仇。他的眼中也许会流下一滴温热的体液,但是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乱世只有强者才有权利生存,弱者根本不配拥有尊严,温情、真诚也许只有在幼儿园和疯人院中才有市场。要想生存只有将温情与哀伤深埋于心底,任它破土成罪恶的欲望……
在干掉了自己哥哥后,阿提拉带领着这支当时整个欧洲最为强大的骑兵军团开始在罗马平原上肆虐,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宗庙丘墟、流血漂橹。他的大军烧毁教堂,在十字架上顶死教父和修士,强奸修女抢劫财物。整个欧洲大地都在大军的铁蹄下颤抖,都在雪亮的马刀战栗。人们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阿提拉如此强大,难道他是上天派来惩罚那些不忠诚的教徒的使者?从此阿提拉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上帝之鞭。在我的想法里这个鞭字应该是一种刑具或者武器,否则的话真是太过淫荡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那个当年写诗的文艺青年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堕落,逐渐成为了一个那啥青年。我想作为一个长辈,阿提拉是很想传授给我们一些人生经验的。
此时,阿提拉遇到了第二个改变他命运的女人-----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姐姐霍诺莉娅,这位尊贵的公主由于与内侍私通被罚到修道院修行(怎么看都有一点变相劳教的感觉),锦衣玉食的贵妇自然受不了清教徒简单枯燥的生活,他给阿提拉修书一封,信封内还夹带了私货—她的一枚戒指,她想嫁给这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此时阿提拉早年的学习有了用武之地,看完书信他兴奋不已,这倒不是至少是不全是仰慕公主的美貌(其实用屁股随便想想就能明白,阿提拉这样的男人上过的女人可能比现在屌丝在人人上遇见的妹子还多,仅仅为了肉体需要一个女人真不一定让他如此失态,自然也就少了那份冲冠一怒为木耳的浪漫),而是这个女人对他来说就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阿提拉当即修书瓦伦提尼安三世,大意就是我看上你姐姐了,你作为小舅子,怎么着也得预备点彩礼吧,不多,你家宅基地的一半。瓦伦提尼安三世看罢书信差点昏死过去,这位未来的姐夫胃口实在太大,有心拒绝吧,阿提拉的迎亲队伍已经浩浩荡荡的出发了,看这个架势傻子都明白这只迎亲队伍可不是为了闹个洞房什么的那是几十万匈奴大军!最终,这位可怜的小舅子服了软,给了阿提拉大把的黄金和粮食,事实上阿提拉本来也没有要那么大地盘的意思,无非是想借机干点敲诈勒索的买卖,这和奸商买东西价钱喊得很高最后可能还是低价卖给你,最后还来一句我看你也是真想买,算了,赔钱交个朋友吧是一样的。
可怜的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实指望着破财消灾,强悍的姐夫别再来骚扰自己了,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公元451年阿提拉率领数十万匈奴和其他部落联军侵犯罗马,在这时他遇到了自己曾经的战友“最后的罗马人”埃提乌斯。双方的百万大军在沙隆进行了一场决定意义的大战,埃提乌斯站在沙隆的一块高地上俯视战场,他不由得苦笑:阿提拉我曾经的战友,我的宿敌,我们又见面了。真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重逢;特奥多里克我曾经的敌人没有想到我们今天会为了捍卫基督教的信仰而并肩战斗,对付的竟是我曾经战友惜惜相惺的阿提拉。远处的地平线上成千上万的铁骑卷起漫天的尘土仿佛是一头史前怪兽发出让人胆寒的咆哮想着罗马人的军阵狂奔过来,闪亮的马刀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寒光—阿提拉你还是来了。面对着匈奴的铁骑,凯撒的子孙们血液中的勇武开始复苏,他们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从滚木、到巨石,直至拔出利剑抓起长矛同蜂拥而上的铁骑厮打作一团。沙隆这片土地张开怀抱,拥抱着双方战士残缺不全的躯体,双方战士忘却了疲惫和饥饿提着手里的武器扑向离他最近的那个穿着不同服装的敌人。关于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史料是这样描写的饥渴的战士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捧起满是血污的河水猛喝不止。惨烈的厮杀停止了,无论是匈奴人奔驰的骏马还是罗马人整齐的军阵都消失不见,战场上数以十万计的死尸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尸臭,西哥特国王特奥多里克战死了,他的子嗣带着军队回去抢夺遗产去了;阿提拉撤退了,他的铁骑在进攻中流干了鲜血,偌大的战场上只剩下满身血污、遍体鳞伤的罗马军人。埃提乌斯环视着战场,是他用果敢和智慧战胜了罗马帝国从来都没有战胜的对手捍卫了凯撒子孙的荣誉和前辈们开辟的国土,这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不辱“最后的罗马人”的威名。
沙隆会战的势力并没有磨灭阿提拉的雄心,相反他觉得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彷佛是一个孩童隔着橱窗看着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但事实证明和那个没钱的孩子一样阿提拉同样也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运气。之后阿提拉几次远征罗马,但是他的部队遇到了第二个他们不曾战胜的对手---瘟疫。水土不服的匈奴铁骑几次在他的面前铩羽而归。
公元453年47岁的阿提拉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他的最后一任妻子。经过简单的吃喝玩乐,阿提拉和这位日耳曼女子进入洞房就再也没有活着走出卧室。阿提拉死了,第二天察觉不对的卫士破门而入看到了他们统帅早已冰冷的尸体。生而伟大的人物死亡必定不会平凡普通,关于阿提拉的死因有着种种扑朔迷离的解释:有人说阿提拉死于新婚妻子的行刺,因为阿提拉杀害了她的族人,基于义愤她手刃了自己的仇人。罗马的史料里有鼻子有眼的记录卫士看见新婚妻子手持匕首,阿提拉喉咙被割开血流满面。甚至阿提拉的知己兼宿敌埃提乌斯也在其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他一手导演了这场行刺,极有可能还赞助了行刺使用的匕首。当然也有人说阿提拉是自然死亡,毕竟47岁在那个时代也算是个老人,更何况在入洞房之前大吃大喝没准就高血压复发什么的。阿提拉手下的战士割破面颊来为这位天才统帅做最后送别—-话说这么开追悼会也算是别开生面,如果凡事高级将领都是如此待遇那匈奴军队的战士不都长得跟日本人气动漫《火影忍者》主角火影村村民鸣人一样了不成。
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群龙无首迅速分裂,罗马帝国边境的威胁逐渐消弭。而历史自然也不会因为阿提拉的死而停止不前,之后不久罗马统帅埃提乌斯被罗马皇族赐死,我想饮下毒酒的埃提乌斯在痛苦地抽搐是眼前也许会闪过沙隆之战后那片浮尸遍野、流血漂橹的古战场,兄弟们我也来了,在另一个世界旌旗十万斩阎罗……..
不得不说明一点埃提乌斯有着日耳曼血统,而最后罗马帝国恰恰为日耳曼雇佣军首领所灭,以史为镜不得不承认民族政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充分必要条件。之后不久,欧洲大陆进入了中世纪时代……阿提拉这位匈奴人后裔在他生前留给欧洲人长久的战栗,在他死后开辟了新的历史纪元,不得不说这很像人气动漫《海贼王》中的人物海贼王戈尔D罗杰。身为王者,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