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戈雅之魂》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2-26 13:02:01

  《戈雅之魂》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娜塔莉·波特曼 / 哈维尔·巴登 / 兰迪·奎德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戈雅之魂》观后感(一):转载

  从艺术家的际遇与蜕变去勾画一个时代的沧桑变迁,是捷克大导演Milos Forman擅长的手法,《莫扎特传》、《性书大亨》、《月亮上的男人》,再到《戈雅之魂》,他延续着自己冷静敏锐的观察力、对人性与艺术相互纠结美丑善恶的思辨风格,他没有把影片焦点放在主角本身的际遇和逸闻上,而是通过这个载体把风云变幻的历史重现在观众眼前。

  宫廷斗争与宗教的思想荼毒一向不是我偏爱的类型,然而Milos Forman、Natalie Portman加Javier Bardem的组合还是彻底征服了我。影片开局流畅脉络清晰,寥寥数笔便把复杂的历史背景、依斯(Natalie Portman)身上少女独有的纯真、主教洛佐伦(Javier Bardem)的阴沉虚伪, 宫廷画师戈雅(Stellan Skarsg?rd)懦弱又充满灵气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轻快的节奏迅速消失,Milos Forman无意描绘一个美好的艺术世界,它像是一架脱轨的列车,高速坠落无穷的黑暗深渊,Natalie Portman因为在一次聚会上没有吃猪肉,结果被宗教法庭裁定为信奉伊斯兰的异教徒,所谓的审判只不过是残酷的肉体摧残与折磨,依斯年轻的脸庞与亮丽的笑容被定格在戈雅的画里,青春与灵魂被扼杀,余下的岁月中只有恐惧压抑和无处宣泄的痛苦。

  艺术上的天分与敏锐的触觉并未让戈雅称为目空一切、藐视权贵的画家,相反他对于动荡的局势有着极其明哲保身的妥协性,他是西班牙国王的御用画师,也与教会关系密切;他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依然可以为法国国王继续作画,即使在英国军队入侵、红衣主教重掌政权的时候依然能随波逐流,他并非手段圆滑的小人,只是在内心懦弱与冷漠的驱使下无助的蚁民,他的叛逆性则表现在他为宫廷与教会服务以外创作的作品,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默默抗争,对爱,对信仰,对内心的挣扎,戈雅没有期望人们能看到他内心的复杂与痛苦,他只是想告诉我们历史巨浪吞噬下命运的单薄。

  其实洛佐伦才是整部电影真正的主角,他被依斯父亲用与宗教法庭同样暴力的手段胁迫,在写满“我是黑猩猩杂种”的“自我宣言”上签字,这是Milos Forman本片中最尖锐最直白的把矛头直指宗教的虚伪,连充满信仰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父在暴力面前都不堪一击,更别说被施以十倍酷刑的花季少女;而随后当洛佐伦被依斯的美貌所倾倒,又无齿的在监狱中强奸了她,我深深相信这不是Milos Forman虚构的情节,这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反复上演。

  被迫从西班牙逃亡的洛佐伦又回到了故地,不过他带来的是拿破仑的队伍,法国人推翻了宗教统治的西班牙,然而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年代,所有的快乐、屈辱、喜悦、痛苦都显得如此短暂:戈雅聋了;出狱后的依斯忆女成狂,终于精神错乱;洛佐伦在人海中找回了他和依斯的私生女,却因为她妓女的身份把她流放美国;洛佐伦最终也未能逃出历史的漩涡,法国人匆匆撤离,他倒在了英国人的包围圈里,红衣主教重新执政,一切都没有改变,除了涂炭的生灵与反复被暴政凌辱的百姓。

  红衣主教意外的宽恕了洛佐伦,条件是他承认所有的罪恶,重新皈依教会。疲惫的洛佐伦拒绝了他的“慈悲”,他已经看透了这个肮脏的尘世,广场上的绞刑让我想起了《香水》开始的那一幕,人类血液中的癫狂性再一次被激发,除了只能用画笔记录一切的戈雅,除了已经疯掉的依斯,除了绝望的洛佐伦,我们找不到正常的人,我们只能看到残酷、贪婪、私欲充满整个画面。

  没有圣人,没有正义,Milos Forman再一次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平实的叙事手法展示了时代的残缺与悲怆,戈雅与洛佐伦的魂其实是依斯,这个美丽的灵魂在戈雅的笔下得以永恒,但在洛佐伦的占有和宗教的压迫下肉身被摧残到了生命的极限,最终只能选择用疯掉的方法去逃避肉体精神上的打击,在特定的时代里,艺术品记录的不再只是瞬间的美丽,还有灵魂迅速凋谢的辛酸。

  《戈雅之魂》观后感(二):诗与画的交融:评电影《戈雅的鬼魂》

  诗与画的交融:评电影《戈雅的鬼魂》

  廖康

  《戈雅的鬼魂》(Goya’s Ghosts, 2006)这部电影表现的可不是通常所说的诗情画意。这里的诗是悲惨的史诗,画是扭曲的人形。在这诗与画的交融中,一个个无辜的人被所谓崇高的理念摧残、 戕害,成为冤屈的鬼魂。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家人的变故,但不难想像,在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的笔下,尤其是他蚀刻系列“随笔”(Los Caprichos)里那么多奇形怪状的人物后面有多少这类悲惨的故事。

  电影就是在西班牙宗教法庭审视“随笔”那些扭曲、夸张的人形中开始的。我立刻感到,这是大手笔:“随笔”魔鬼般的人形衬托着那些神职人员严肃的面孔,配以 行刑的鼓声、不祥的曲调、丧钟的鸣响、提琴的断奏和女声无言的哀鸣徐徐拉开这幕乱世惨剧。一个教士忿恨地指责那些蚀刻:“世人就是这样看待我们!”自以为 是的人,无论穿着朴素的教袍,还是华贵的朝服,如果艺术如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本质,都不能正视艺术,因为他们不能正视自身。罗伦萨(Javier Bardem饰)教士说得好:“这些蚀刻无非就是如实地表现了我们的世界。”我还以为他理解艺术,知道现实丑陋,艺术表现丑陋并非艺术之罪。然而,罗伦萨 话锋一转,在此动乱之秋——法国大革命来临前17年——他竟要担当整顿世风的大任,而且还要恢复古老的做法。

  所谓古老的做法,就是残酷的刑讯和严厉的惩罚异教徒。当然,他们说的好听,仅仅是讯问而已。罗伦萨教导手下人:伏尔泰是颠覆教会的罪魁;谈论原子的人是异 端邪说者;如果看到有人小便时用手遮挡私处,那就很可能是行过割礼的人,也就是犹太教信徒;这些人都得受到讯问。于是,电影的女主角尹奈丝 (Natalie Portman饰)仅仅因为不喜欢吃猪肉就受到讯问,酷刑之下,只得承认自己是犹太教信徒。其实,近百年前她的祖先从荷兰迁居西班牙时就已经改信天主教 了,她从小就是天主教徒。

  尹奈丝的父亲和罗伦萨教士争辩,人在遭受酷刑时,什么都会承认。罗伦萨则坚信上帝会给信徒力量忍受任何痛苦,对上帝的惧怕也会让信徒不怕任何酷刑。尹奈丝 的父亲当即做了实验,把罗伦萨反剪吊起来。那是西班牙宗教法庭最简单、最常用的酷刑,会造成双臂脱臼并产生剧痛。罗伦萨遂承认自己是猩猩的杂种,化为人形 来毁害教会,并在自白书上签了字。这份自白书将在尹奈丝放回家时被焚毁,否则将公布于世。

  随后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巧合有一些,但绝不比《悲惨世界》里的巧合更多。法国大革命“解放”了西班牙,解散了宗教法庭,释放了那些受迫害的人。但暴力革 命也给普通人和无辜的教士带来苦难:屠杀、践踏、强奸、掠夺。“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掩盖不了那些罪行。再美好的理念也是由人来推行的,而在推行的过 程中,往往伴随着与之背道而驰的做法。对那些死难的人来说,法国大革命和宗教法庭又有什么差别?戈雅看到的仍是人间惨剧。他在电影中不是主角,而是观察 者、记录者。他通过令人震惊的图画把这些苦难记录下来,表现出来。电影穿插展示了戈雅的一些代表作,但期待通过影片了解画家,欣赏画作的观众恐怕会失望。 影片不是讲述戈雅的生涯,也不是诠释他的作品。如同戈雅的画作一样,电影展现的是那个纷乱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是疯狂实施那些闪光的理念给人们带来的苦 难。其实,这种苦难离我们并不遥远,俄国人、中国人、柬埔寨人都经历过,伊拉克人正在经历。

  经历过文革的人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一切,也应该很容易产生共鸣。但这一切似乎离欧美的生活太遥远了,他们中能够产生共鸣者比较少,多数评论家嫌电影的节奏太 慢,动作太少。如果你赞赏的是打打杀杀,刺激的暴力和性,看这部影片你会失望。电影里虽有裸体镜头,但不是挑逗性的,而是受刑和受辱,只让人感到悲哀。美 艳的女主角后来变得形容枯槁,如果观众对美的感受仍旧停留在表皮上,也难以同情那丑陋不堪的疯婆子。视觉艺术有关大众欣赏的铁律——美就是肤浅的,仍在起 作用。难怪许多评论家都觉得电影里没有他们能够与之认同的人物。是啊,有多少人能够像戈雅那样对芸芸众生具有大慈大悲?他们到电影院本是为了度过一段美好 时光,为什么要为古人担忧,为丑妇流泪?

  当然,也有少数人,少数评论家非常喜爱这部电影,认为它是导演福曼Milos Forman的巅峰之作,无论是视觉效应还是思想深度都超过了他的获奖电影《莫扎特》。如果题材不同,艺术作品很难比较高下。《莫扎特》是关于音乐家的电 影,对音乐的运用自然更佳。《戈雅的鬼魂》与画家有关,静止的画面与动态的镜头交叠所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美、触动心灵的美,在电影里我没有见过出其右 者。其它的普通镜头,即使是法军攻入城池鸡飞马跳那一幕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福曼也参与了编剧,我感到节奏恰到好处。整个故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有序 而紧凑。这部电影我连看了两遍,实在不懂为什么有人会说故事头绪太多,直让我想到德意志国王指责《费加罗的婚礼》音符过多时,莫扎特的回答“音符不多不 少!”思想性更难以比较。《莫扎特》所展示的嫉妒恐怕比人类其它任何劣根性都更加古老而顽固,其害处也不逊于任何恶劣品质,但嫉妒毕竟是人所共知的七宗大 罪之一。为了闪光的理念而奋斗,为了众人的原则而牺牲个体的利益和生命则具有大得多的欺骗性。经历过文革的读者应该记忆犹新,应该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这部影 片的价值。

  电影展示的不是非白即黑的图片,而是色彩缤纷的画卷。罗伦萨反戈一击,审判红衣主教了。虽然他的理念变了,但实质上,他所做的是同样的罪孽。即便是这样一 个人,罗伦萨也没有被刻画为魔鬼。也许这正是那些评论家贬低这部影片的理由,他们找不到一个极其可爱的人,把眼泪都洒在她身上。他们也找不到一个极其可恨 的人,把帐全都算在他身上。他们不理解电影的结尾,不理解为什么尹奈丝会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拉着那“死有余辜”者的手,在儿童们欢快的歌声中走在街上。他 们看不到那隽永的镜头所展示的大爱,看不到那就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善良。可惜的是,那是一个神智不清的人才能引渡的慈航,而其他“清醒”的众人又展开了新一 轮狂热的庆典。

  谈过这些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它优点似乎都不重要了。但若是在一部普通的影片中,男女主角的表演如果能够如此入木三分,而且还展示了他们的性格变化,仅此 一点,就足以令人称道不已。男主角的变化微妙,由严肃的沉稳到得意不忘形到惶恐无奈。女主角的变化巨大,由幼稚的天真烂漫到半疯的天真执拗,把一个小女生 到老妇人的转变由表及里演到家了。评论家们对他们的精彩表演都一致肯定并看好将来。果然,一年后,男主角就因No Country for Old Men而赢得奥斯卡奖。五年后,女主角也因Black Swan而赢得奥斯卡奖。这就是《戈雅的鬼魂》这部史诗般宏大影片的阵容,而且是这部画面绝伦的影片较次要的成就。

  《戈雅之魂》观后感(三):世界没有真相

  电影的开篇,那些充满了阴暗魔鬼色彩的画,让人不安。画中描绘的真实世界是宗教裁判所的教徒们所不愿见不愿承认的现实。

  肮脏污浊暴露在阳光之下,他们妄图再次建立曾经那个人人敬畏上帝的时代,其实不过是想要所有人敬畏他们所代表的神圣。

  宗教的战争,历来残酷。他们以众人不可知的神秘名义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用一些仿佛很神圣的理论去掩盖自己的残忍和罪行。

  而那些他们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其实在任何常人看来都是荒谬无比。影片中的教徒们为我们宣扬的是上帝会赐予力量让你在痛苦中仍然坚持清白。然而其他的正常人,都会清楚的知道讯问可以让人承认任何无比荒谬的事实,即使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他也会对这样荒谬无知的理论大笑不止。

  可是没有人能够阻止宗教的权威对无辜人类的伤害。

  而美丽的依莱丝,也只是千万被冤屈被折磨的人中之一。她在讯问时含泪喊出的那句话,“tell me what the truth is.”久久在我耳边回响,难以轻易忘怀。

  在那个时代黑白颠倒不辨是非的现实状态下,真相是什么,是圣务处所判定的事实,还是戈雅手中的画笔。是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兄弟之爱,还是国家的满目疮痍和人民的悲哀伤痛。或者根本如我们所看到,没有真相,没有事实。因为它们都被权利掩盖,被斗争欺瞒。

  可是在失却真相的世界里,还是有人可以坚守内心的信仰,他们为自己而活,活得真实。不论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是否仍然健全。

  戈雅在耳聋之时感激上帝仍然给予他看的权利,他看到的世界,是美丽纯洁的天使依莱丝,是魔鬼洛伦佐。是宗教的无情残忍,是革命的硝烟战火。在历史的更替演变中他始终保持生存的姿态,为权贵作画,为金钱作画,但仍然也坚持为自己的心灵作画,始终坚守着艺术家的原则。他的精神世界早已因为所面见的残酷真相而备受摧残,却依然想要保护面前那样一个虚弱无力,精神错乱的依莱丝,保护那个在之前的生命里没有能够好好保护的天使。

  而那个出场就迷倒观众,全身散发脱俗气质的天使依莱丝呢。在经历了十五年牢狱之苦,冤屈之痛后又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刻,当阳光重新射入她的眼眶,当自由重属于她的身躯时,看到的是神情恍惚,干枯丑陋的模样。每个人都深深叹气,震惊,难过。甚至在第二遍看到电影那个场面时不自主地落下泪来。那时的她,内心已经灰暗麻木,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她在狱所生下的女儿,还有她心中所以为的唯一的男人,洛伦佐。她所能坚守的信仰到最后便是找回亲生的女儿,然后和唯一的男人在一起。毕竟现实的摧残已经无法再让她拥有和期盼太多幸福。在她用沙哑的声音对着洛伦佐满含幸福地念叨“our daughter , ourdaughter.”的时候,已经是真实的世界所能给予她的最多想像。

  然而反过来,对于万恶的洛伦佐,所谓的信仰不过是他贪念权贵和生命的工具。做为“虔诚”的教徒,他把上帝当做至高无上的主,把伏尔泰当做为黑暗理论的王子。而十五年后重新得势,做为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再回西班牙时,他却成为了自由平等理念的推崇者。而现实世界里的他,灵魂里充满了肮脏虚伪和黑暗。

  再放宽角度看看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的信仰又是什么。每一次革命的胜利,不同的人得势,他们同样的都是聚众欢呼,庆祝胜利。对世界,对真理完全没有自主的判断能力。他们,又如何算得上是有信仰的人们。即使他们的身体是自由的,他们的意识,他们的灵魂又如何算得上是没有禁锢。

  正是这样,少数人的真实信仰必定是痛苦的,孤立无援的。正是如此,多数人的虚妄信仰构造出虚无的,绝望的社会。这一切,加上历史的因素,而有了诸多荒诞的事故,才有了是非不明的社会。

  加缪说:“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于这个世界。而在于两者的共存。”

  电影中的人和世界,因为许多的偶然必然的联系,千丝万缕,于是我们看见了最后那个荒谬的高潮画面。

  所有的人物,依依登场场,各演各的戏份。被推上绞刑架的洛伦佐,看见了新的统治者,重新得势的宗教教主,作画中的戈雅。还有人群里呼唤他的名字,幸福地向他举起捡来婴孩的依莱丝。而他们真正的妓女女儿被新得势的权贵宠识,在对面的阁楼上欢快地看着这场热闹。周围是无知地被鼓动的人群,向当初崇拜他一样崇拜着新到来的统治者。

  所有这些角色的集中,概括了所有的真实。只不过是电影中的人物并不全清楚知道的真相。所以快乐的人继续快乐,喧嚣的世界也依然继续喧嚣。戈雅也继续握着手中的画笔,画他眼中所见的真实。依莱丝也始终紧紧抱着怀里并非她的骨肉的婴孩,追随着死去的灵魂已经不存的洛伦佐。

  最后的画面,戈雅喊着依莱丝的名字。她微微侧过头,满脸幸福和满足的微笑。周围是天使一样的孩子,唱着温暖好听的童谣。

  《戈雅之魂》观后感(四):Goya’s Ghosts

  西班牙王室时期Goya为王室作画,正当其时教廷力量影响重大,大商人的女儿伊娜丝被以异教徒罪名行以神杖刑,教徒洛伦佐利用自己神教徒的便利玷污了伊娜丝,伊娜丝的父亲将女儿的冤案报告到国王那边,后来教廷的教廷发现了洛伦佐的罪行,洛伦佐偷偷潜逃至法国。

  Goya的听力在这时基本丧失。法国大革命来临,拿破仑建立王权,派兵侵占西班牙,洛伦佐回到法国,并成为大行政官。教廷的主教判被为死刑,没有立即执行。监狱也被大赦,伊娜丝这才出狱,发现父母兄弟都已死去。她找到了Goya,希望Goya帮忙找到自己和洛伦佐生的女儿。Goya将伊娜丝带到洛伦佐身边,洛伦佐却为了自己的名声拒不承认玷污了伊娜丝,并且以伊娜丝已经疯狂为由放到了一家精神病集中地。洛伦佐到修道院寻找伊娜丝提到的那个女孩,并得知女孩名叫阿丽西亚。Goya在一个公园发现了已经成了妓女的阿丽西亚,并告知了洛伦佐,洛伦佐找到阿丽西亚并劝说她到美国去开拓新生活,阿丽西亚不听。洛伦佐则派兵强制将阿丽西亚及一堆妓女抓起来准备运到美国去。这时拿破仑失败,英国派兵到西班牙,西班牙王室重新掌权。阿丽西亚和其他妓女半路被英兵解救,洛伦佐在逃亡的路上被抓,到了马德里被教廷判死刑,因为洛伦佐拒不忏悔,被执行死刑。

  Goya所处的西班牙王室时代、大革命时代和王室复辟时代,动荡不安。

  《戈雅之魂》观后感(五):戈雅:西班牙动荡时代的弄潮儿

  有些影评如此写道:看电影名时以为这部电影是戈雅的传记,期待看到这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的辉煌一生,但是看完电影之后却发现不是这样,觉得失望。我也是这样开始看这部电影的,但我并不觉得失望,反倒是觉得是自己想得太狭隘了。

  这些写影评的人为什么会失望?

  我想首先是因为大家对于艺术家的定义不同吧。一般来说,看艺术家的传记,人们通常看到的是纵酒纵欲、放荡不羁、标新立异的快意人生。但这部片子里的戈雅十分正常,修养为人简直比神父洛伦佐还好。其次是大家看艺术家的角度也不一样。看一个艺术家要把他放到他所在时代背景之中,通常的手法是以艺术家的的视角看其所处时代,并以其遭遇反映时代,而这部片子是从时代的高度俯视戈雅,在人群中,他和常人没什么区别。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也反映了导演非同寻常的功力。

  再说影片里的戈雅,他是西班牙17、18世纪动荡时代的经历者和观察者。他鲜活地活在那个时代,也冷静的观察着那个时代,心怀国家命运。当战争来时,他愤怒、批判、充满战斗激情。这样丰满的感情充盈在一个人的心里,他必然会有所行动。他选择了以笔为武器,通过画面怒吼出心中愤慨。他的几次绘画风格的改变对应着时局的一次又一次的转折。从艺术史的角度而言,他是时代的弄潮儿,可称之为伟大。

  影片的结尾耐人寻味:女人跟着马车向前走,一抱着和洛伦佐的外孙,一手牵着在马车上躺着的已断头的洛伦佐的手,后面戈雅在追着并呼喊女人名字。外面一圈孩子们在跳着歌唱。爱情?救赎?追寻?轮回?审判?我觉得像是两男一女的爱情,整部电影从气魄回归到了平淡,就像一段故事随着影片的结束又隐到了历史之中,很真实,很安详。

  《戈雅之魂》观后感(六):艺术与政治的对比

  时代可以瞬息万变,唯艺术长存。

  这部时间为120min长的片子《戈雅之灵》,以一个艺术家的心灵来见证一卷恢宏壮丽的时代画卷。

  戈雅的一生都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政治风云瞬息万变,个人命运完全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导演以一个艺术家的眼

  光,侧面反映出这一特殊时代的风云变幻,

  类似于《霸王别姬》的手法。

  以艺术家来反映时代风貌是导演擅长的命题。他曾经执导过《莫扎特传》,相信大家都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片子的前半段,我们看到了教皇统治对于异教徒的贪婪,残酷,野蛮和下流。

  后来拿破仑带来了革命,带来了民主思想,把红衣主教推下了台。而很快英国人又来了,红衣主教重新登台了。

  由此我们看出一种新的事物开始涌现时是具有多么大的冲击力和盲目性的。

  我们痛恨宗教制裁机构的野蛮无道,也痛恨洛佐伦的冷血残酷,我们同情依莱斯的苦难,也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无奈。

  没有一个人的人格是完美的,甚至主人公戈雅也表现出懦弱和冷漠。

  时代的变化太快,使得每个人的命运都相当的单薄,正如戈雅对于依莱斯终生不渝的爱情,只能化作片尾他惆怅的背影。

  这个结尾真的很感人。

  这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传记电影,没有所谓的主角。你能说洛伦佐是绝对的主角么?依莱斯?or戈雅?也许时代是最大的主角吧。

  经过我宿舍的三个人看完之后,觉得戈雅对于依莱斯的感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爱情,而更是一种对于美的欣赏,对于美的一种执着追求。所以在时代的大风云里,他才对依莱斯一直保持一种关注,甚至在他老了聋了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其要去保护他的依莱斯。对于洛伦佐来说她对于美的态度是占有,怀有很大的私心,而戈雅对于美的态度是敬畏乃至于崇拜的。这就是一个政治玩家和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区别。

  有一个室友支持洛伦佐这个人物,他认为他的思想比起以前要进步了,拜读了卢梭、伏尔泰等人的思想著作,他懂得了民主,但我认为他是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

  《戈雅之魂》观后感(七):存在、虚无与自由

  1792年的西班牙,连年的战乱,宗教的地位超越一切王权,残酷没有人性的天主教统治,令人畏惧的宗教裁判所被重新启用。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天真美丽的富商千金小姐依莱丝,她年轻懵懂,充满了热情活力。在戈雅的眼中她就是堕入凡间的天使,虽然他口上戏称她为“小巫婆”。然而,这个姑娘怎么也想不到,快乐的时光就这样短暂地流逝无踪。她身上美丽的光环深深激发了洛伦佐潜藏在内心极强的破坏欲,这个虚伪的修道士,以“在一次聚会上依莱斯没有吃猪肉、有异教徒嫌疑”为罪名将其逮捕,并且在宗教裁判所对这样一个美丽的小精灵使用了讯问这一惨绝人寰的刑罚手段逼其认供。其后,又在狱中将其强奸。宗教,这个本是被人建立寻求心灵安慰的事物却为恶人所利用。而这个荒诞的世界,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断送了一个少女的花样年华。

  依莱斯在狱中度过了15年非人的生活,其间还生下了一名女婴。这样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婴,理所当然地被抱离了依莱斯的身边。15年后,拿破仑的革命军带着法国的“自由与民主”理念来“解放”西班牙,依莱斯因此得以释放。然而,15年狱中的非人生活让这个本来美丽得炫目的少女变得丑陋,她面目扭曲,甚至暂时性丧失了说话能力。不知是该庆幸还是悲哀,他的家人在这次“自由与民主”的革命中全部丧命,她却因为在狱中而逃过一劫!

  走投无路的依莱斯投奔了戈雅,这个在西班牙一度极富盛名的国王的画家此时已是老态龙钟,丧失了听力,每天在阴暗的房间中用画笔疯狂的记录他所见到的一切罪恶。当他看到自己曾一度迷恋的依莱斯衣衫褴褛的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已经无法将她与乞丐区分开来。这两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人,不仅“纵使相逢应不识”更已是一聋一哑,实在足够荒诞讽刺!当戈雅询问依莱斯自己能为她做些什么时,她表示自己只想寻回自己遗失的那个孩子。

  戈雅带着依莱斯找到了昔日的修道士、曾经的强奸犯、“猩猩的私生子”洛伦佐,这个曾经一度高举着忠诚大旗的天主教传道士被流放到法国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正直的理性主义和无神论者。他俨然卢梭的好学生,一副正义的嘴脸,有着幸福的家庭,妻子和孩子。而这一切在神经已经有些错乱的依莱斯眼中都不重要,她只认得这个男人是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当洛伦佐试图逃脱责任而质问依莱斯如何确定那个孩子是他的时,依莱丝说出一句让我痛心好久的话,“因为你是我唯一的男人”。在这里,我试图用存在主义里一直反复强调的“他人即地狱”来解读。对依莱斯来说,这个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却害得她身陷囹圄,夺走了她的贞操,使得她家破人亡,最后还把她丢进了疯人院。而对洛伦佐而言,这个女人的父亲害得他签下承认自己是猴子的供认书,使得他身败名裂并被逐出西班牙,而这个女人的私生女将再次使得他名誉扫地。他们两个人的存在互为威胁,互为地狱。

  最有揣摩意味的是影片的结尾,当洛伦佐被戴上尖帽子在街上游行时,他的私生女在楼上依偎在她的杀父仇人身边,带有嘲弄语气的说着“你说这个可怜蛋会怎么样”。他疯掉的“情人”依莱斯在人群中挣扎着大叫他的名字,只为给他看所谓的他们的孩子。他失去听力的“老朋友”戈雅在人群中冷眼旁观着这一切,沉着冷静地用画笔记录这一切。随着洛伦佐的头耷拉下来,人群中响起了欢呼喝彩声,几个懵懂的小孩子追随着盛放他尸体的小车唱着跳着,依莱斯抱着“他们的孩子”追赶其后,紧随其后的是旁观者老戈雅……背景音乐轻松欢快的回荡着……

  很明显,戈雅在此剧中与其称之为主角,倒不如称之为贯穿始终的一个线索人物。他用他的眼睛和画笔,充当了这一场场闹剧的旁观者和客观记录者。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然而,法国大革命确是以自由为名,强加灾难与西班牙人民。以自由为名,剥夺他人自由。

  《戈雅之灵》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荒诞、虚无的世界。从存在主义的观点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如果可以选择,我要做一个自由的人,选择孤独,并且享受孤独。在走向死亡之前,尽兴的享受生活、挥霍青春

  《戈雅之魂》观后感(八):翻手云覆手雨

  前几天翻公司里的过期杂志,瑞典版《ELLE》,突然发现那上面居然给我刚看过的特喜欢的《Goya’s Ghosts(戈雅之灵)》只评了两颗星。让我进一步感到自己与国内外某些影评人电影欣赏水平的差异。

  大概他们瑞典人没经过那种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剧烈动荡,体会不到个人在那种高压社会里巨大的无力感吧。

  片子让我觉得挺震撼的,一个美丽如天使的花季少女最美好的十几年就在监狱里渡过了,被折磨成了干瘪丑陋精神分裂的行尸走肉。一个道貌岸然的神父,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法官,逮捕并强奸了少女,在逃亡十几年后,改头换面成为法国革命的形象代言人,慷慨激昂的在法庭上大讲自由平等博爱,宣判红衣主教死刑,当法军失败后,世界立刻颠倒过来,换成他坐在被告席上被红衣主教宣判死刑...... 翻手云覆手雨的命运戏弄着苦短的人生。

  电影是个让人沉重的悲剧故事,竟然拍得哀而不衰。导演福尔曼对历史、人性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思考,虽然他没有答案。

  《戈雅之魂》观后感(九):戈雅不说画

  我从来不敢对娜塔丽波特曼的新片抱太大希望。

  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她就希望她每部片子都叫好又叫座那显然是不厚道的,毕竟拍电影又不是靠她一个人一张脸就能完成的事。不论好不好看,喜欢她就会照全收,反正就算电影差了点,人也还是好看的。

  所以这部电影着实把我给震了。在戏里光彩照人的她其实总共就没出现过几次,衣服也就那一两套,难怪先前看见剧照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她在拍什么,电影出来了也没注意。完全不像拍星战时的风光。其实也许不知情的观看反而是最专注的,也不会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漂亮的伊内斯几乎一开场就被万恶的宗教法庭关入了地牢里一呆十五年。等到外面的世界日月换新天她也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老丑得都快认不出来了,我甚至忍不住埋怨为什么非要给她化这样面目全非的妆,就算想拼奥斯卡影后也未免狠了点。这一定是她从影史里最难看或者说是最有挑战性的妆扮了,相行之下V字仇杀队里的光头简直就是美人。好在她后来以自己女儿的美艳形象出现,才满足了像我这样光想着看美人的肤浅的观影者的愿望。

  那个曾经强奸她又遗弃她从来也没有心疼过她的洛伦佐,意气风发过后终于又被万人唾弃,当重新掌权的教会将他处死后扔上一辆破板车拖走的时候,空空的街道上一帮小男孩唱着顽皮的歌,只有伊内斯抱着孩子牵着他的手陪他一起走。没有哭,也没有恨。在这个画面里,又老又丑的她突然又变得美丽不可方物了。因为我被感动了。

  本来我还天真的希望最后来个大团圆的结局,母女相认然后让命苦的伊内斯过上幸福的后半生。不过那也实在又落俗套了。还是就像这样,高深点好。

  《戈雅之魂》观后感(十):戈雅的鬼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叫做《爱德华.蒙克》的,这部电影里面有段制造板画的画面非常的强,就像广州的布拉肠一样从撒浆到加蛋加肉片到撒葱,一气呵成,而戈雅的画就像那新鲜出炉的肠粉一样,热气腾腾的白色的皮包着许多的曾经带血的肉。

  片子一直围绕着“审判”来作为主题,从开始的波特曼被抓,到将雷诺教父的画烧掉,再对红衣主教的死刑的宣布,路易皇帝的断头,最后雷诺被绞死,审判其实并没有多少的正确在里面,波特曼父亲逼雷诺神父签下自己是猴子的后代的逼供状,不吃猪肉就要被认为是犹太教的理由。其实每一次的“城头变换大王旗”,都令到在位之人“一朝皇帝一朝臣”。

  另外的一条复线是关于妓女的,“谁给了你钱你就要跟他做。”戈雅的画,雷诺的调头,小波特曼的卖身,都说出了妓女情节,电影片断中有个画面是这样的,教父们将戈雅为雷诺画的画拿走了,戈雅对这些教父说:“他还没有给钱。”但是片子开头又说波特曼父亲已经帮他给过钱了。

  戈雅的爱是含蓄圆滑的爱,他并没有对人与人之间有任何的排斥,他是个画师,将他见到的如实的画了下来,他认为波特曼是他的天使,她就将他画成天使,认为世界是黑色的就画成了黑色的版画。

  电影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雷诺和戈雅是朋友关系,波特曼是他们俩的情人,小波特曼直到雷诺死了也不知道谁是她的母亲及父亲,小小波特曼被波特曼抱着时,波特曼以为这是她的小孩,但是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个小孩的父母是谁,或者真的她是波特曼的孙女又或者不是。

  片中的布景很漂亮,在小酒馆中跳舞那段就像回到了19世纪的小酒馆,好看,另外主角贾维尔·巴尔登兰迪丝毫不亚于在片子《深海长眠》和《活色生香》里的发挥,一个侧面,那种无所谓的眼神。波特曼的表演做为我这个忠实粉丝是肯定要看的,从小看到大啊,不过这部电影里将她愁化的太厉害了,搞到想找福导演出来抽他一祸金的。

  片中的配乐也很好听,和导演那部《莫扎特传》有得挥。

  电影结尾时那些画中的人物就像戈雅的笔画,一个个都是那么的圆。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