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孤独就有多优秀
奥普拉曾说过:“所有那些独处的时光,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但凡那些才华横溢、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会享受和利用孤独的人,他们在孤独的时候积蓄能量,才能在不孤独的时候爆发和绽放。但凡那些害怕孤独,成天在饭桌、酒桌、夜店、歌厅里寻找存在感的人,一定都会淹没于芸芸众生。
笛卡尔说:“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所以说,我们需要孤独。“自省的孤独胜过一切鼓励。”
叔本华也曾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孤独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来支撑。
相比于西方人,中国人更加害怕寂寞,害怕孤独,害怕跟自己相处。不懂得怎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是想从别的眼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为了不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而刻意或硬着头皮频繁参加一些没什么实际价值的社交活动。
曾几何时,合群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是一个人在集体中应有的优秀品质。否则 你很容易被周围人告诫:如果“不合群”,你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以为不合群是件多么可怕的事。不合群的人还被斥之为情商低,被人排挤,融入不了任何圈子。过度娱乐、追星族、艺考热等正是迎合了某些合群人的浮躁心态。
周国平在《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一文中写到。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成长,就是先学会与孤独相处。正是孤独,让我们区别于他人。沈从文、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都是在某一方面专精,并不擅长和人打交道,
在知名创业家中,比尔盖茨、巴菲特都从小比较内向,喜欢独处;乔布斯少年时,总是顶撞老师而被赶出教室,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常被别人看做是“怪物”;马云从小对别人的话三思而后行,连妈妈的话也可能置之不理。
对于强者来说,因为优秀,所以自信,不必通过合群来消除自身的恐惧。正如胡适所说:“狮子老虎永远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结队。”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有大成就的牛人,如牛顿、爱因斯坦、叔本华、尼采等巨人,在他们所处的世界,都有点格格不入,有点不合群。叔本华甚至宣称:“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
近来,一位全球顶级华裔女科学家进入了国民的视野。站在人工智能世界巅峰的,竟是曾经的一个清洁工、洗衣妹……而今天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是让所有美国人都膜拜的超级偶像!她是全球十大顶级科学家之一,人工智能领域绕不开的传奇女人。顶级计算机期刊上发表超过100篇学术论文!她就是斯坦福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李飞飞。
数十年如一日地泡在实验室,实验室里的日子枯燥又寂寞。来中国做演讲时她总是会把一句话说在前面:“我不了解AlphaGo,没追过《西部世界》,也没读过《失控》”,她说自从干了学术,就不怎么关注热点了,明确目标后,盯着就干,从不考虑风口和热点。
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现场的董卿,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那么,你知道董卿令人赞叹的才华,是从何而来的吗?这跟她爱读书有很大的关系。读书,可以保持魅力女人的心态!直到今天,董卿仍然感激阅读给她带来的成长快乐。生活越来越忙碌,她仍然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享受着宝贵的独处时光。她说:“每天睡觉前一个小时的阅读成为我雷打不动的习惯。我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然后就睡觉”。
董卿读书的习惯是从小就练就的,为了培养她的文学素养,父亲每天要求她抄成语,背古诗。中学时,学理科出身的母亲在每年寒暑假都给董卿开列书单。董卿是三五天就通读一本世界名著,有时董卿读书实在太快,心存疑虑的母亲还会抽查一下,找出名著中的某一章节,让董卿罗列其中的人物关系,以强记为特长的董卿总能对答如流。
试想这样一群优秀的人,如果他们屈从于内心的妥协,屈从于主流的思潮,做着言不由衷的事,他们还会这么成功吗?内心不坚定的人,跟随主流风潮,往往可能取得一时成功,结果还是要走向衰败,一蹶不振。而那些始终坚持自己观点,不顾冷眼旁观,甚至不屑讥讽指责的人们,才能在时代中存活下来,屹立在人们心中。
你够优秀吗?请先问问自己:你够孤独吗?我们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奔跑,却忘记了花费时间来消化吸收。而孤独是世界上最好的消化工具,所以,没有什么能比孤独更滋养一个人了。能够孤独的人,才能万物皆备于我。
2018年3月21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