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思想钩沉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度

发布时间:2022-10-15 11:10:50

  

  最近在看大师刘墉的《说话的魅力》,可谓是受益匪浅,书中说:

说话,最大的艺术就在同一句话你怎么说。哪件事先说,哪件事后说。尤其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如何说到重点。

工作两年的我,对此深有感触,说话是门学问,说话的分寸,就是一个人的尺度。

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离不开的就是说话。沟通无处不在,工作上传下达需要说话,闲来打发时间聊天也需要说话……

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为听众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收到的效果更可能是天壤之别。

常常会有些人说出的话让人听着不舒服,其实不只是他说话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本质的是他与人相处的尺度没有拿捏好。

虽说说话是为了暖场,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再亲密的两个人也需要适当的空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这也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

然而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不是高估了自己和别人的交情,就是低估了语言的伤害力。

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人闲来聊八卦,总喜欢拿别人的伤心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尤其是爱聊别人感情生活的私事。不知道从哪听来的小道消息,毫无考证的事情,就当铁定的事实一样说出来。

什么某某的前任是谁,当初怎么认识的,后来又是怎么分手的,关于其中的一些细节说起来还特别津津有味,仿佛知道这种别人的隐私还把它公诸于世,特别有成就感。

其实身边的圈子就那么大,一传十十传百,总会把一些消息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即便别人不拆穿,不来当面找你质问,但在她心里,你这个人就会被彻底否定了。

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就是一种做人最起码的尺度。

那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如何握好自己说话的分寸感呢?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以关怀代替质问。

任谁都不喜欢被人质问,即便他真的做错了什么,但人人都不会拒绝被关怀。

这点我很欣赏妈妈的做法,比如有一次,弟弟的同学来家里玩,当时弟弟和同学追逐打闹把妈妈心爱的花盆打碎了,按照平时的惯例,妈妈应该要把弟弟一顿训了。

但是当时还有弟弟其他的小伙伴看着,妈妈并没有质问,也没有责怪,而是关心地问弟弟有没有被花盆砸到,有没有哪里受伤。

我能感觉到弟弟的吃惊,还有其他孩子脸上的羡慕之情,也许他们联想到了自己做错事常躲不掉一顿骂吧。

虽然是对小孩子,虽然是自己的家人,妈妈还是给予了弟弟充分的尊重,很好的把握了说话的分寸感,没有让弟弟在同学面前感觉没面子。

你还别说,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很早就有了尊严感的意识,尤其会在乎在同学面前的形象。我想,这也是一种言传身教吧。

以建议代替责难。

好为人师的人哪里都有,他们总是喜欢站在制高点对你的辛苦所做指指点点,把你说的一文不值,仿佛只有他的话才是真理。

且不说这样的方式根本让人无法接受,从更深次来说,对别人也毫无尊重可言。即便是想指出对方的不足,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应该尽量用建议的方式,而非责难。

你可以说,但是别人要不要采纳,决定权在他。

以暗示代替直言,看破不说破。

很多时候我们明知别人是在打肿脸充胖子,撑场面,就不要去故意点破他,也许别人是有什么苦衷或者另有它意。

最多也只能是暗示,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直言都是耿直性格的另一种表现,但它常常会好心办坏事,并不多明智,也没有过多地站在他人角度为其考虑。

长辈常常会告诫我们:说话要打草稿。

话粗理不粗,打草稿是必须的。

什么样的关系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是有温度的,太低了不好,会冷得让别人不敢靠近;太高了也不好,最忌讳的就是交浅言深,会灼伤自己。

语言也是有力量的,适度出击是一种态度,可以保护自己;但用力过猛,不但会伤害他人也容易遭到报复,两败俱伤。

你的处事原则都在你说的话里,在你的用词,在你的态度里。

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尺度,这也是一个人的底线问题。

一个有尺度的人,别人和他相处起来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没有束缚,没有压力。要有分寸,就势必要有一把尺来衡量。在我们不知道该把尺寸放多长时,不妨保守一点,多听多看少讲话。等双方熟悉了,环境适应了,分寸感自然就有了。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培养自己做人的尺度,比如学会尊重他人,给予适度的距离感。

当我们在内心真正建立起来了这样的意识,说话的分寸也会一点点的凸显起来。原则一旦树立起来,我们会在源头对语言做一个梳理和筛选,不该说的话不说,该说的也恰到好处。

说话其实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我们可以张口就来,但正因为它太容易实现了,我们更要小心地说好每一句话。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语言的不可更改性也同样要求我们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语言就像是我们的名片,每句话都是在一笔一划地勾勒我们的形象,展示给对方。

也许我们的话并不能多动听和美妙,但最起码要能体现出自己是一个有尺度,有分寸的人。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