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乱弹八卦

古今结合天体运行新概念演讲稿第四讲第三部分

发布时间:2022-10-15 11:36:48

  古

  今

  合

  天

  体

  运

  行

  新

  概

  念

  一书演讲稿

  大家好!

  今天进行第四讲的第三部分,黄帝时期天文理论图像与地球自转并一起围太阳公转;月亮围地球转即行星恒星在宇宙空间位置和运行规律,相互之间的密切对应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伏羲时期,只是用双眼观测,进行确立一天的时间,一个季节和一年的大概天数,不能完全准确的天文理论知识,运用于人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中,不那么得心硬手。为此,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又命大桡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之情,始作天干、地支;又通过到全国各地白天测量日影的变化的规律,夜间测量恒星行星在时空的经纬度,创立了 “晷gui影图”也为“十二辰经星分野分度总图”。并以此确立起天赤道,黄道、经纬度,黄赤交角。同时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历法知识,用于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黄帝时期创立的历法知识,经纬度、天赤道、黄道、黄赤交角,行星恒星在时空位置和运行规律,是古人研究天体运行变化规律总的智慧结晶,也是对时空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就是以此天文理论为基础,经过奴隶制社会,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各朝代继承和发展,修改补充而制定的。

  首先讲第一方面,天干、地支作为时空符号的含义

  天干十个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十二个字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 分阳干和阴干, 阳干,甲、丙、戊、庚、壬。

  阴干,乙、丁、己、辛、癸。

  天干相生:甲乙生丙丁,丙丁生戊己,戊己生庚辛,庚辛生壬癸。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古代用天干阴、阳各一个字,配五行中一个字,来象征季节所在时空方位所含冷暖气候性质,和顺布相生的运行规律。

  是:东方甲乙木,春季;南方丙丁火,夏季;中央戊己土,长夏;西方庚辛金,秋季; 北方壬癸水,冬季。

  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春季为首,十天干,甲乙为首,由此,春季用“甲乙”五行为“木”做符号。

  春季从立春开始一年时间是十二个月,立春到立秋正六个月,这样立秋正是一年十二个月的正中间,由此立秋为中央长夏,用十天干中“戊己”,五行中的“土”作符号。 如把一年四季冷暖气候性质,作为位于时空的一个圆去认识,圆的中央同样用“戊己土”做符号。

  以上可知,天干配五行相生,位于季节所在时空方位含冷暖气候性质,和河图中用奇数、白点,偶数黑点,配五行含气候性质,顺布相生冷暖气候周流四季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同样都是东方春季气候性质适应万物生;南方夏季气候适应万物长;西方秋季气候适应万物收;北方冬季气候适应万物藏。

  地支和天干的开始有所不同,天干是以新的一年开始为首,也就是四季春作首,论时间 春季 论方位 东方 论气候性质为生。

  由此天干甲乙为首,甲乙为东方春季,五行为木,气候性质为生。 而地支不同,地支是以阴盛一阳生开始,用“子”为首作符号,论一昼夜时间,是深夜 23 — 1点 ;在全年春夏秋冬四季节气中,是冬季正中间一个节气 “冬至” ;在阴历年月份中是 11月 。子为北方,五行为水,气候性质为藏。

  地支十二个字,为一昼夜十二个时辰的符号,其中每个字代表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地支十二个字,位于一昼夜时空一个圆方位位置,如下图:

  地支所含阴阳五行气候性质,亥、子,为(水)位于下北;寅、卯为(木)位于左东;巳、午为为(火)位于上南;申、酉为(金)位于右西,丑辰未戌为(土)

  阴历年每个月的天数,是依照月相变化而制定,用地支作符号。也就是,月亮从朔到望又回到朔一个月29天多。全年十二个月用地支作为每个月的符号。

  地支配阴历年月份是:十一月 (子),十二月 (丑) 一月 (寅) 二月(卯) 三月 (辰),四月 (巳), 五月 (午),六月 (未),七月 (申),八月 (酉) 九月(戌), 十月(亥)。

  地支配季节:春季,寅、卯、辰;夏季,巳、si午 、未;秋季,申、酉、戌;冬季,亥、子、丑。

  古人为让人们能正确认识昼夜一个圆,四个正时间所在时空上下左右四个正方位;全年时间四个季节的正中间节气,位于时空一个圆上下左右四个正方位位置,以及能够让地支中一个字,即能作阴历年月份符号,又同时作为依照日地关系,所确立一年四季中,各季节正中间一个节气的符号。又提出:子、午、卯、酉,为四正。

  古代认为,南北为上下,左、右为东、西,为道。天上太阳,永远从左东往右西方运行,地永远从右西往左东方前进。无论是昼夜一个小圆,还是一年四季一个大圆,子永远为下,正北方,为阴;午永远为上,正南方为阳,上、下,阴、阳对称;卯永远为左、正东方,为阳长;酉永远为右、正西方,为阴长,左右阴、阳平衡。

  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准确天数的划分,和一太阳年的准确天数,是黄帝时期,通过认真测量全年中午时间的日影变化所确立。全年时间在北半球测量日影,“冬至日”日影最长,看太阳最低,就用“冬至日”作为一年四季,冬季正中间的一个节气,用地支中“子”作符号,居下、正北方;“夏至日”在全年时间测量日影最短,中午看太阳最高,就用“夏至日”作为夏季正中间的一个节气,用地支中“午”作符号,居上、正南方;冬至日到夏至日的中间,太阳行走天赤道,是春分日,就用“春分”作为春季正中间的一个节气,用地支中“卯”作符号,居左、正东方;夏至日到冬至日中间,太阳行走天赤道是秋分日,就用“秋分日”作为秋季正中间的一个节气,用地支“酉”作符号,居右、正西方。同时确立好一太阳年时间,太阳从冬至日开始,在黄道上运行一周,重新返回冬至日,全年天数是365天6小时。

  用地支作为阴历年月份的符号,依照月亮圆缺平均每月天数是29.5天,一年十二个月一共354天。阳历年十二个月,1、3、5、7、8、10、12,这7个月是31天,4、6、9、11是30天, 2月平,是28天,2月闰是29天。这样,阳历年如果二月闰是366天,二月平是365天,和阴历年一年12个月354天相差11天多,这样积累下去,十六年就差近半年。依照月地关系的阴历年和依照日地关系的阳历年,就会产生四季混乱现象,古代通过反复观察天象,认真研究,制定了“十九年置七闰”的方法。通过闰月,让冬至日永远在阴历年十一月份,同时都用地支中的(子)作符号;夏至日永远在阴历年五月份,同时都用地支中的(午)作符号;春分日永远在阴历年二月份同时都用地支中的(卯)作符号;秋分日永远在阴历年八月份同时都用地支中的(酉)作符号。这样即能让地支一个字,即作为阴历年月份的符号,又作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正中间节气的符号,来象征时间所在时空方位和所含冷暖气候性质不出现矛盾,又能使阳历年年终和阴历年年终的时间相差天数不能太多。

  伏羲时期,用“蓍草”记数目,通过观察月亮盈亏,确立好一个月的天数和全年的月数,即全年的总天数,在社会上流传比较早。由此现在在民间流传记年月日的时间,以阴历年为基础。春节后,从阴历年第一天开始换新肖象,每人长一岁,成为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阳历年的准确天数,自从黄帝反复测量太阳的高度才确立。由此阴历年,年月日时用干、支作符号。阳历年(也叫公历年)经后人继承发展,用公元纪年号。

  传说黄帝始作天干地支以后,开始时,用天干代表年和日,用地支代表月和时,例如甲年寅月乙日卯时等等。后来因为如此纪年会出现大量重复,所以就把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纪年、月、日、时。其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成六十个组合的序数,比如甲子、乙丑、丙寅、 丁卯······象征新的循环便开始了,用起来非常方便,流传至今。

  因为每个人出生日期,要分农历,年、月、日、时,都占有,天干四个字,地支四个字,一共八个字。由此从古至今流传,八字定终生,批生辰八字算命运的习俗。

  下面讲第二方面,创立“晷gui影图” 并以此为基础确立好天赤道、黄道、黄赤交角、经纬度在时空的位置,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历法知识

  黄帝时期,始作天干、地支以后,又发明日圭、日晷,到全国各地测量正中午时刻的日影,用于确立起好太阳在时空准确的高度。

  简单的说,日圭就是一根杆子,用来观察太阳的影子。古人曾根据杆影的长短变化,做出了许多天体实验。如两至两分的准确天数,使一年四季能够正确划分;太阳年的长度;黄赤交角;及每个地区的地理纬度。这些古典方法下面进行说明:

  【一】确立南北线

  在日光能照到的地方,将日圭板水平放置,在午前一二小时记好杆影的顶端所在位置,作个标记点,比如记为a点,然后以杆底为圆心,以影长为半径画一个圆弧。并注意杆影的变化,到午后当杆影伸长到与所画圆弧相交时,可作标记,记为b点。两个夹角投影点所形成的夹角平分线即是南北线。

  具体作法,可连接 a b点,将a b点连线平分。其平分点与杆底连线就是南北线。如果是正方案,只是在上午和下午杆影遇到的同一圆时,分别作圆点就行了。

  在南北线画好之后,将它延长到圭板之外,在地面上作好标记,以备测定正午时刻和太阳高度时所用。

  【二】测量正午时刻和太阳的高度。

  一天中,太阳最高是正午,此时直立的杆子的影子最短,最短的影子也指向南北方向。如果注意观察,当杆的影子落到南北线上时,即是当地的正中午时刻。再量出杆长和杆的影长,就能求出正中午太阳的高度。将杆长和杆的影长按比例画在一张白纸上,两者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边,杆长为对边,影长为邻边,再用量角器量出太阳的高度。(我们都懂得,直角三角形一共180度,直角本身占九十度,剩下的两个角,共占九十度。假如太阳直射杆无影,太阳最高为90度,这样太阳越高,杆影就越短,杆长和相邻一条边之间的角就越小,和影长一条边度数就越大,这样按照比例就能量出太阳的准确高度。

  【三】正确划分四季。

  能量出太阳实际高度以后,首先量出全年中午太阳最高,白天时间最长,太阳出寅,入戌的一天为夏至;量出太阳中午最低白天时间最短,出辰,入申的一天为冬至;从冬至日到夏至日的总天数之间,昼夜相同出卯入酉的一天为春分;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总天数之间,昼夜相同出卯入酉的一天为秋分。并用两至两分,作为全年四个季节正中间的节气,为四正。这样,使一年四季就有了正确的划分和每个季节的准确的天数。

  【四】确立太阳年的准确天数

  懂得了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的准确天数,也就懂得了一太阳年的准确天数。也就是从冬至日太阳中午最低点开始,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在返回到冬至日中午太阳最低点。为一岁月行,黄帝时期定为365又4分之一度。(就是每昼夜太阳在时空运行一个圆,为一度)时间是365日6小时。

  【五】黄赤交角的确立

  时空纬度以中间的天赤道为标准,黄帝时期,确立天赤道到南天极和北天极各91度,天赤道以南为南纬,天赤道以北为北纬。黄是黄道,黄道是太阳全年在时空南北纬度上行走的路线,赤是指天赤道,位于全年黄道的正中间。也同样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东出西落,在时空所行走的路线,正是天赤道,夏至日太阳出落行走天赤道以北24度为北纬24度,冬至日太阳出落行走天赤道以南24度为南纬24度。黄赤交角是黄道和天赤道之间的角度。

  (在晷影图中,黄帝时期,定为黄赤交角24度。是依照天赤道到南天极91度,到北天极91度。夏至日,太阳最高到南天极115度减去91度等于北纬24度;冬至日太阳最低到北天极115度减去91度等于南纬24度所定出)

  【六】能懂得全年时间太阳在时空黄纬度数后,就能正确确立全国各地区的地理纬度。

  黄帝时期黄赤交角定为24度,如果在北半球看太阳,也就是太阳在天赤道以北,对地球的直射点最高时,是北纬24度;太阳在天赤道以南,对地球的直射点最低时,是南纬24度。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行走天赤道。当太阳行走天赤道时,地球上位于赤道的地区,太阳高度正是90度。位于地球上南纬和北纬的地区,太阳的高度都比位于地球赤道地区要低,低的度数也正是当地的地理纬度数。(因为每个人所在自己的地理纬度就是地球自身一个圆的“至高点”可是人的视野,是天垂象,大地是平的,天往下垂的纬度数,和地球自身往下坡的纬度数是相同的。由此每个地区看天空一个圆都要依照当地的地理纬度为天顶,最高点是90度,这样所看到地球赤道所对应上方天赤道所低的纬度数,必然和当地的地理纬度数相同)由此,要测量当地的地理纬度,如果在一年之中的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行走路线正好在天赤道上时,首先测量出太阳正中午的高度,在用90度减去太阳在正中午高度的度数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夏至日和冬至日不同,如按黄帝时期黄赤交角为24度,夏至日太阳直射地球北纬24度,北纬24度地区是太阳的直射点,太阳高度是90度,比春分日和秋分日要高24度。由此,凡是地球上北纬24度以北的地区,如在夏至日,量太阳的高度求当地的地理纬度,就必须用90度减去当地正中午太阳高度数以后,在加上24度。如在冬至日,量太阳的高度求当地的地理纬度,因为冬至日正中午太阳高度比春分日和秋分日要低24度,就必须用90度减去当地正中午太阳高的度数后,再减去24度。

  比如;北京地区在春分日正中午量太阳高度为50度,那么北京地区的地理纬度就是90度减去50度等于北纬40度,假如在夏至日正中午,量太阳的高度必定是50度加上24度共计74度。如求当地的地理纬度,就必须用90度减去74度后,在加上24度才能等于原来实际的地理纬度(40度)。如在冬至日正中午量太阳的高度必定是50度减去24度等于26度。如求当地的地理纬度,就必须用90度减去26度后在减去24度,才能等于原来实际地理纬度数是(40度)。用这同一方法,可以用于测定其他地区的地理纬度,和中午时间太阳的高度。

  【七】对赤经的确立

  赤纬为南、北,为上、下,用于说明太阳全年时间在时空行走南北纬度的高低,所生出的全年不同冷暖气候性质。赤经为东、西为道,用于说明太阳东出西落在天球上转一个圆,一昼夜的时间。

  黄帝时期,通过反复测量正中午时刻的日影变化,也就懂得了,第一天正中午到第二天正中午,太阳在天球上运行一个圆,360经度的时间,为12局。每一局时间,是一个时辰。用地支一个字为一个时辰,30经度,十二个字,360经度,作为时间所在时空方位一个圆,所含阴阳五行气候性质符号,来说明一昼夜时间,太阳所在时空方位,所生出的昼夜交替天象变化规律。

  如下图

  己午,象征,太阳在上南方,五行为(火);寅卯,象征,太阳在左东方,五行为(木);子亥象征,太阳在下北方,五行为(水);申酉,象征太阳在右西方,五行为(金)。

  此图是【晷影图 】

  也叫,“十二辰经星分野分度总图”在【奇门遁甲】书中记载,其内容。如下:

  天顶名嵩山,夏至日道下直衡岳,署无影,北距嵩高九度余,阳城中距衡约二千五百里,古以二分卯酉晷影相直走东西之地,中又取夏至午中署形与夜半完全窥筒北极相直以定南北之地,故嵩与阳城相宜也。然春分前二日太阳已囵于春分赤道度,秋分后二日太阳方日于赤道度,此太阳长有余也,或以阳城偏南二度,是知有数而不知其理也。地上极无际六十一度下五十九度赤此意也。但知之者绝少,故赤道横京天中万古不易,而黄道出入者日行之差。春分日东至角,秋分日西至娄,南北极各九十一度,此天之赤道分定东西南北者也,春分日出 奎娄之黄道,其道出卯如酉;秋分日出轸zhen角之黄道,其道出卯如酉;冬至在箕斗之黄道,其道出辰入申在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夏至在鬼井之黄道,其道出寅入戌在黄道之北二十四度。此日行黄道赤道,之所以分二十八宿之度,皆以赤道为法也。然午令以后,日常主减而中天之盛,其减不觉汉浴下,闻太初历有八千年差一度之说。

  周天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岁月行,而天行日,分为四限,每限九十一日三十一分,一限为过差,二限为遇差,二至合为四象。下面还提出了28宿距南天极和北天极度数,如角南星距极九十七度半,克南第二星距九十六度,等等。最后提出:黄帝作盖天日,天如盖笠,昼夜则回天,了无质显帝津天,以形圆裹黄为喻,方天则以大光运转为北晰偏高。

  以上,【晷影图】也为十二辰经星分野分度总图,其内容和图像,我分析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测量日影绘制【晷影图】的地点是,南岳衡山和阳城中心。

  二、定时空东西南北四个正方位,视方位位置,是依照卯酉二分(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日落,晷影相直定东、西。取夏至日正中午签影最短时,太阳所在方向与夜半北极星窥筒相直定南北。所定东、西、南、北四个正方位,都以天赤道为标准。

  三、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春分前两天已到赤道度(是指春分日太阳行走天赤道时,比冬至日到夏至日所用天数的平分点,提前两天);而秋分后两天才到赤道度,这说明,从春分日太阳行走天赤道到夏至日太阳行走北纬24度,和夏至日太阳行走北纬24度到秋分日太阳行走天赤道,天数是相同的。因为如果依照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自转前进,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平分点的前两天公转轨道位置,正和夏至日到冬至日平分点的后两天公转轨道位置相对。这说明,全年时间太阳在黄纬上行走,从春分日太阳行走天赤道到夏至日太阳行走北纬24度和夏至日太阳行走北纬24度到秋分日太阳行走天赤道,要比冬至日太阳行走南纬24度到春分日太阳行天赤道到和秋分日太阳行走天赤道到冬至日太阳行走南纬24度,所用的天数要多。(现在万年历中,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和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大多数天数相同,而比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和夏至日到秋分日少大约四天,这说明制定万年历时,测量全年时间太阳在黄道上行走位置,和黄帝时期测量全年时间太阳在黄道上行走位置是相同的)。

  四、所提出,春分日出 奎娄之黄道,其道出卯如酉;秋分日出轸zhen角之黄道,其道出卯如酉;

  冬至在箕斗之黄道,其道出辰入申在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夏至在鬼井之黄道,其道出寅入戌在黄道之北二十四度。此日行黄道赤道,之所以分二十八宿之度,皆以赤道为法也。这段话大概意思是,因为每天视位置,是太阳月亮行星围大地转。在黄帝时期认为,最外层恒星天球不动,太阳月亮行星在恒星天球背景下运行,就把天赤道两侧太阳行走时的黄道,即黄道南北两侧各8度,一个圆天区的恒星星座,分成二十八宿,作为太阳月亮行星的坐标,(宿)是住所的意思。来说明太阳月亮行星在时空运行时,全年时间所在恒星天球时空纬度位置。所提出的,春分日出奎娄之黄道,是因为春分日,白天看到太阳在时空出落行走时空方位纬度位置和夜间所看到的奎宿和娄宿在同一时空方位,纬度位置也相似。相对秋分日、冬至日、夏至日都是同样。以赤道为法,就是太阳和恒星所在时空,南北纬度的度数,都以天赤道为标准。

  可是古代不用视方位说明天象规律,而是把太阳东出西落在天球上转一个圆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律,和全年时间太阳在天赤道两侧南纬和北纬回归线上转一个圆,所生出的四季冷暖气候变化规律,分别用天干地支八卦作为时间所在时空方位,所含阴阳五行不同气候性质符号,进行说明运行规律,由此能够清楚透彻正确。

  五、文章中提出八千年差一度之说,我认为是指黄赤交角,因为黄帝时期定为黄赤交角24度;现在定为黄赤交角是23度26,也有可能是黄赤交角逐步变小,和古人提出八千年相差一度相符合。

  六、图中,在冬至日道提出,六十七度日水出地,地上三十一度,地下三十六度,可能是在北纬三十六度的地方测量日影,太阳中午 高度是31度。(因为那时从天赤道到两极为91度)

  七、提出黄帝作盖天日,天如盖笠,昼夜则回天,无质显帝津天,以形圆裹黄为喻,方天则以大光运转为北晰偏高。这一段充分说明,古人认为太阳每天围绕大地转一个圆,照耀大地为蛋黄为正中间,为上;“二十八宿”在大地周围,为下,为蛋清,称为盖天日。

  八、黄帝时期把太阳在黄道上行走365天6小时,定为周天365又4分之一度,就是用“度”能象征一天为一个圆,含有阴阳五行不同气候性质。

  九、全年时间,太阳在黄道上行走,分为四限,就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从春分日到夏至日;从夏至日到秋分日;从秋分日到冬至日,二至合四象,就是通过测量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日影,准确的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季, 黄帝时期认为夏至日北半球离太阳最近,冬至日北半球离太阳最远。

  以上【晷影图】叫做十二辰经星分野分度总图原因是,现在依照太阳对地球不同纬度直射点,把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分为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

  古代,因为用地支12个字作为农历12个月份符号,分12次,也叫12辰,就用每个月,夜间所看到的行星和恒星星座和地支作符号对应,并一起和各国区域对应,为12辰经星分野分度。比如古代分野理论中的天地对应关系中记载,12次中的“寿星”,用地支“辰”作符号,所对应的古国,“郑”兖(yan)州区域,和28宿中的 轸、角、亢(kang)、氐di对应;十二次中的“大火”,用地支“卯”作符号,所对应古国“宋”豫州区域,和28宿中,房、心、尾对应··········。

  在上面我谈了很多,关于黄帝时期天文理论知识,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天文理论知识与地球自转并一起围太阳公转,月亮围地球转,即行星恒星在宇宙空间位置和运行规律的相互对应,通过辩证认识古代天文理论知识,能由现在只是用天体力学,平面几何认识和确立,赤经、赤纬、天赤道、黄经、黄纬即天体在宇宙空间位置和运行规律,改为,首先依照天干、地支、八卦作为时间所在时空方位符号,所含阴阳五行性质的运行规律进行认识提出,在用天体力学,平面几何,即动力学知识验证正确后,在确立。来纠正现在天文理论中的错误,提高我国天文理论水平。因为现在所提出的天文理论,由于都不分阴阳五行,才使很多地方出现错误。

  比如:现在天文普及年历中,所提出的赤经、赤纬、黄道和黄经圈所确立内容是:赤经是春分点和通过天体中心的时圈在赤道上截取的弧长,也就是通过天体中心的时圈与通过春分点的时圈在天极的交角,赤纬是天体中心对赤道的角距,天体的赤经赤纬是根据春分点和赤道计算的。视赤经和视赤纬(又称视位置)是真位置(以真赤道真春分点为准的坐标)加光行差改正后的位置。黄经是春分点和通过天体中心的黄经圈在黄道上截取的弧长。

  我们都知道“春分”只是全年24节中的一个节气,同样是,地球在围太阳公转轨道上自转前进时的一个点,和别的节气不同的是,因为春分日太阳正直射地球赤道,当人们随地球在围太阳公转轨道上自转前进时,这一天,正看到太阳东出西落行走天赤道,由此我认为,现在天文学家所提出的春分点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自转前进时,地球赤道所对应上方的天赤道。

  但是,地球赤道所对应上方的天赤道,一昼夜的时间与全年时间绘制在天球上黄道中间的天赤道,视位置相同,由于所对应宇宙空间不相同,也就不能混为一体进行认识确立,天体在时空经纬度的位置。

  一昼夜时间,地球赤道所对应的上方天赤道一个圆360经度,与太阳东出西落在时空转一个圆的时间,24小时,“赤经”对应。伏羲时期用八卦,黄帝时期用12地支含阴阳五行性质,象征时间所在时空方位,来说明太阳所在时空不同方位,所生出的昼夜交替天象变化规律。

  而全年时间位于黄道中间的天赤道与全年时间的“赤纬”和太阳对地球纬度直射点对应,为上、下。天赤道到南天极和北天极各90度。用于确立全年时间太阳在黄道上行走时,在南纬和北纬,度数的标准。

  同时,位于全年时间黄道中间的天赤道与下方全年时间地球赤道在公转轨道上前进时相对应,而地球赤道在公转轨道上前进,只是中午时间,24个时区每个时区前进15经度,前进地球赤道360经度的一个圆。

  一昼夜时间,地球赤道所对应上方天赤道,时空一个圆所含阴阳五行气候性质,按地支要分 “金木水火”;按先天八卦图要分“纯阴、纯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前进时所对应上方的天赤道,全年365个昼夜时间只是中午“纯阳”一个方。

  地球在围太阳公转轨道上自转前进时,因为地球赤道永远对应上方天赤道;地球北极点永远对应北天极的北极星;地球南极点永远对应南天极,地球自身的南北纬度永远对应上方时空的南北纬度。由此,当地球在围太阳公转轨道上自转前进时,太阳直射地球南纬24度时,太阳东出西落就行走地球赤道所对应上方天赤道以南24度,为南纬24度,在【古太极图】中为阴盛一阳生;当地球在围太阳公转轨道上,前进到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时,就看到太阳东出西落行走,地球赤道所对应上方的天赤道;在 【古太极图】中为阳长阴消;当继续前进到太阳直射地球北纬24时,太阳东出西落就行走于,地球赤道所对应上方天赤道以北24度,为北纬24度 在【古太极图】中为阳盛一阴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继续自转前进到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时,就又看到太阳行走地球赤道所对应上方的天赤道。在【古太极图】中为阴长阳消。

  如果不用天干地支八卦作为时间所在时空方位所含阴阳五行规律去分析认识提出,把昼夜时间地球赤道所对应上方的天赤道与全年时间天球上所绘制黄道中间的天赤道混为一体去认识确立天体在时空位置和运行规律,由于视位置和真位置分辨不清,使中午时间人们所面向公转轨道上方正中央,所看到的太阳所在时空方位纬度和运行规律,和黑夜人们面向公转轨道外圈下方,太阳照射地球阴影一方,所看到和中午时间是同一视方位,纬度又相似的天体位置和运行规律,和太阳混为一体作为同一时空位置去认识,因为所面向虽然是同一视方位,但所面向是一个上,一个下,这两个方位位置是相对的,而不是相同的。关于为什么是相对,我在第三讲中,讲的清楚,就因为视方位东西南都是一个圆而不是一个方,由此,必然把天体在宇宙空间赤经、赤纬、黄经、黄纬位置和运行规律认识错误。

  现在的天文普及年历中的天象图,就是混为一体认识的。请看,由此要想能纠正现在天文理论中的错误,必须通过古今天文理论对应,首先用天干、地支八卦作为时间所在时空方位所含阴阳五行性质符号进行认识提出,才能提高我国天文理论水平,进行正确确立好人类地球母亲,在宇宙空间的正确位置。

  现在“地球”失去在宇宙空间应有的正确位置,就是因此错误天文理论观点而行成,希望所有天文学爱好者,易学界的朋友,对我以上天文学观点要认真深思分析和研究,我们团结起来,为养育万物生存生长供人类所需的地球母亲,在宇宙空间确立起应有的正确位置和尊严共同努力奋斗!

  今天先演讲到这里,下次继续演讲,黄帝时期创立的天文理论图像与地球自转并一起围太阳公转,月亮围地球转,即恒星行星所在宇宙空间位置和运行规律,相互对应密切关系,希望大家能继续收听。

  2018年 3月19日 农历二月 初三 薛晓兰发送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