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世俗评说

当代社会期望“正能量”

发布时间:2021-12-27 17:25:22

  

  刚刚看到一则题为“女孩让座后遭老人一家三口殴打”的消息在网上疯传,引起了网友热议,老人一家三口遭到很多网友的声讨。很多网友表示以后再也不会给老人让座了。

虽然没读什么书,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觉得让座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看很多评论说“以后再也不让座”什么的,真的感觉到很难过,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就这样被毁了吗?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方便,何不让下座,让他人方便呢?希望尊老爱幼的传统继续,不要让个别的败类给毁了。

当日上车后小朱和母亲一前一后坐在橙色座椅上,小朱拿着手机低头玩着。公交车到了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站,小朱突然听到有人说,“老人有心脏病,你给让个座呗?”小朱看到一位70多岁老大爷站在左前方,于是起来让座,嘴里嘟囔着,“怎么这么多人偏让我让座呢,什么意思?”(腾讯新闻)

首先,我们必须也明白一点,橙色座位是给行动不方便的人预留的!小姑娘可能不知道这个规定而说了不该说的话。其次,打人者必须受到治安处罚,社会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个别的老师和家长没有教育好下一代。再次,新闻媒体应多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自从2012年以来,“正能量”一词不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深受热捧。“正能量”彰显了社会大众追求公平、正义,崇尚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新闻媒体作为服务公众的信息主渠道,应当把传递“正能量”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为全社会构建积极向上的能量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公信力和影响力。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即正面能量或正向能量,隶属物理学科的词汇,如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反之为负能量。当下,人们为所有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和希望的人和事,贴上了“正能量”的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表达着人们的渴望和期待。作为社会个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最柔软的部分,都有充满温情和爱的角落,谁不希望人生中多一些阳光雨露,少一些冷漠无情。然而,当前国内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利益诉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难免会令人迷惘,不知所措。此时,作为反映社情民意、发掘传递信息资讯的平台,新闻媒体更需要发挥其导向作用,呼吁全社会坚守公理和良知,坚守转型社会的“底线伦理”,善待精神构建的“道德力量”。

遗憾的是,很多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哗众取宠,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置职业操守于不顾,忘记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让负面信息肆意传播。这些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严重伤害了一些当事人,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人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它向我们传递的是社会的复杂,人心的叵测;它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负能量,人们为了自保,而丢失自己的爱心和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可信。

什么“扶不扶”,“让不让”,“救不救”,“跑不跑”,为什么每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媒体总会拿一些人来说事。我们就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吗?就在昨天的下午,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件及其微小的事情,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了范跑跑当时的行为。昨天的有一个电工在我们办公室门前的走廊前拉电线,因为要从走廊的隔层里走线,所以,电工在上面穿线的时候,我刚巧上楼要进办公室。只听“嘭”的一声在我的头顶响起,我以为是头顶上落空板要掉下来了,吓得我当时就抱头鼠窜……过后想想自己蛮可笑的,因为那落空板真的要掉下来也是砸不死人的,甚至都砸不伤。可是,这就是人在瞬间时候的应激反应,当时的你不可能去思考了掉下来的东西有多大的伤害力然后你再决定跑还是不跑。

其实,很多时候,不扶,不让,不救并不是人心坏了,而是环境改变了。为什么过去不存在扶不扶,让不让的争议,今天这样的问题会凸显出来?其实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作为新闻媒体,我们不能单一的就某件事某个点某个侧面来做评判,更多的则是传播正能量,弘扬正义,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那些所谓的点击率爆炸率,不是吗?

——2014年4月1日晚于(北京)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