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斯河上的磨房》经典影评10篇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是一部由Graham Theakston执导,Emily Watson / Ifan Meredith / James Frain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家庭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影评(一):很喜欢这个结局!!
对于它的结局,评论家们众说纷纭,但不论是从作品内部还是从外部着手,他们总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悲观,甚至有些不现实。电影的结局还是很尊重原著的,而且结局拍摄的很唯美。我是因为这个结局而喜欢这部电影的。哥哥汤姆已经深陷入仇恨之中,为父报仇已经成了汤姆生活的全部,就如他们的父亲在圣经上所写的毒誓一样,从那天起汤姆的命运早以被注定了,他永远中会活在仇恨中。妹妹玛吉的矛盾与挣扎主要表现在她与哥哥汤姆、父亲仇人的儿子菲利普、以及表妹露茜的情人斯蒂芬三者的关系上,但是她对汤姆的爱是超越菲利普和斯蒂芬的,最终她只会选择和哥哥在一起,出于玛吉善良的本性,她是不赞同复仇的,因此她会一直生活在矛盾中。一个是身怀仇恨,一个是心怀矛盾。死也许对于他们是最好的解脱,他们就可以摆脱父亲死前(令我十分的震惊)的毒誓。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我觉得不单单是兄妹之情,更甚之余。。。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影评(二):你要冲破的禁锢不仅仅是世俗 还有爱情本身
其实我是不大好意思跟人说我最喜欢的英文女作家是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
只看过她一本长篇小说,翻过一点点散文,哪敢蹬鼻子上脸四处赞叹呢。喜欢乔治·艾略特,(曾经)我决定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看完她的七本小说和各种散文,之后,再来拍板:你们一定要看我女神啊!
可我至今只看完了《米德尔马契》,中文版的,两年前看的。有八百页。
感觉离梦想一点也不近。
为了能拎自己一把,上个周末我决定不看樱花(春天到了!)不思考转基因(专业缘故……),开始看起由乔治·艾略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
是的。没找到清晰的片源,就着模糊的画面和粗糙的英文字幕看了起来。
1.背景。十九世纪的英国,那是工业革命时代,靠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的乡村,弗洛斯河的优美风光也抵挡不了新式社会的到来。
另一方面,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虽然出现了罕见而出色的女性作家群,却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权社会。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与期待是“家庭天使”,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只需扮演好女儿、好妻子与好母亲。
2.故事。故事从塔利弗一家说起,他们依靠弗洛斯河上的家庭磨坊生存,父严母慈,一双儿女——汤姆和麦琪天真活泼。
律师威根姆作为富商的代理人购买了河流上游的大片土地,计划抽取河水灌溉——这无疑会降低磨坊的水位,两家人打官司,塔利弗家败诉,输得倾家荡产,连磨坊也被威根姆买去,老塔利弗为了生存不得不忍辱留在磨坊为仇人工作。
长大后的麦琪与威根姆的儿子相互爱慕,被哥哥汤姆强令阻止。汤姆为报父仇,日夜忙于生意,无暇考虑麦琪的心情,无奈之下麦琪准备去教书,寻找自己的道路,在拜访亲戚时麦琪偶遇表妹的未婚夫斯蒂芬,二人一见钟情,犹豫中麦琪跟斯蒂芬私奔,在河上漂流一夜后,麦琪反悔,返回家庭,身败名裂的她被哥哥赶出,当夜发洪水,麦琪划船回家救哥哥,因为意外,两人落水而亡。
3.细节之一。剪头发。塔利弗败诉后,家庭聚会上少不了势利一方的冷嘲热讽,有钱的姨妈指责麦琪的妈妈嫁了个不会挣钱的男人,一路数落到麦琪乱糟糟的头发。小姑娘气得回房间拿起剪刀就开始绞头发。让你说!
啊呀我立马喜欢上这个坏脾气的丫头了。
4.细节之二。菲利浦的爱。麦琪与菲利浦,两家世仇,两个孩子却志趣相投,阅读、唱歌,相互倾诉,可以说是青梅竹马。
麦琪和斯蒂芬私奔后,被家庭和社会驱逐,没有人接纳她。而善良的菲利浦,深爱过她的菲利浦,写信安慰,"I am still yours, but not with selfish wishes."
5.细节之三。雨中重逢。
私奔情节让人扼腕,若麦琪早一点拒绝,也不至于伤害了家人和自己的名誉,或者是,若她义无反顾,如同现实中的乔治·艾略特,冲破世俗的禁锢,为爱情一搏,又有何不可?
私奔反悔时。麦琪:我们无法选择幸福,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我们只能选择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可私奔之后很快反悔?太虐人了。
你要知道这要在简·奥斯汀的笔下,私奔对象斯蒂芬家境、人品、见识哪一点都不差,抢手的单身汉啊。而夏绿蒂的简爱小姐,反抗之后,还是嫁给了爱情。
不要被世俗收编,也不要被爱情收编。
大概这就是乔治·艾略特。
私奔反悔归来,在大雨中遇到表妹露西。算得上情敌狭路相逢了吧。她们走向彼此,未发一言,深深深深的,拥抱和理解。
6.结局。
很多人对麦琪之死不满意。有评论家甚至将结尾视为小说的败笔,并把原因归咎于乔治·艾略特的稚嫩和不成熟。
而乔治·艾略特在文章里说过,“结尾是大多数作家的薄弱环节,但某些失误在于结尾过于平淡这性质本身。”
我们不要精致平庸的结尾。
熟读希腊悲剧的作者就把麦琪和哥哥写死了。
简媜说的: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来句读。
乔治·艾略特,简·奥斯汀之后又一位出色的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她的故事里没有乡村舞会,没有琐碎的家长里短,没有那么多“可嫁性”的考虑。
写《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时,乔治·艾略特41岁。这个原名玛丽·安·伊万斯的女人,为了防止人们把她当做肤浅的女性作家,也为了逃避流言蜚语,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男性化的笔名。
作家本人在当时绝对是个不被社会认可的异类,她长得难看,家人觉得出嫁无望,才让她接受了男性才能得到的教育。青年时代她就放弃了宗教信仰,渴望知识,她写信给社会学家斯宾塞,“我值得你给与的温柔与尊敬,不论那些粗野男人或心灵庸俗的女人如何想我。”然而斯宾塞没要她。三十岁上遇见今生挚爱刘易斯,由于对方是有妇之夫(当时的法律问题,刘易斯离不了婚),二人只得长期住在国外或乡下,离群索居。刘易斯真正理解她,也鼓励她写小说。
“学识渊博、通晓多国语言、与传统的宗教决裂,以及对哲学、科学、历史、英国与欧洲文学的兴趣,当然还有她让同龄人吃惊的个人生活。”她的传记作者给写的简介。
在时代的洪水涌来时,乔治·艾略特以笔为帆,她所有的小说都在讨论:我们如何能知晓人类的心灵,如何认识世界、与世界发生联系?而她冲破的禁锢不仅仅是世俗,还有爱情本身,一如《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那个矛盾痛苦又骄傲的麦琪。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影评(三):这居然是8.3分电影!这居然还是名著改编!
首先,得声明一下,我没看过原著小说,在求学时背文学常识时也没听过它及作者的名头。
其次,相比于其他名著改编电影,如《红与黑》、《傲慢与偏见》等来说,这部电影可能是省略了很多很多细节描写,所以里面的人物关系真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女主的父亲莫名其妙就和别人结仇了,仇恨还很深,甚至到了写在圣经上,传到下一代的地步。而女主爱上了仇人家的儿子。这情节听着有点像《罗密欧与朱丽叶》。女主因为哥哥的极力反对,不知道又怎么和表妹夫的未婚夫暗生情愫,我原本还以为劈腿的未婚夫是自恋,结果还真不是一厢情愿。女主的哥哥把女主赶出了家,女主在一个瓢泼大雨的夜晚一个人冒着能淹掉房子的大雨划着独木船而竟然没有被打翻,也没有淋出病来。女主划着独木船去找哥哥,不知怎么的两人就冰释前嫌了,还痛痛快快打算一起趁着洪水涨潮的时候泛舟湖上。最后哥哥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女主为了救他和哥哥一起淹死了。这里又有点像《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冤家对头一起淹死,尘归尘土归土。
我只觉得致敬了很多名场景,但是逻辑真有点乱,转折中没有起码的过渡。
最后,我觉得这实在太浪漫主义了,一点也不现实。感觉作者比较缺乏生活的经验,光靠一个人脑子里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谁家的船是停在窗口下的,涨潮了还正好涨到窗口外。即使不拴住下暴雨发洪水也不会被冲走。
真是看得我一脸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