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理发师陶德》影评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10-19 12:21:07

  《理发师陶德》是一部由蒂姆·波顿执导,约翰尼·德普 / 海伦娜·伯翰·卡特 / 艾伦·瑞克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发师陶德》影评(一):从音乐剧到电影,到底损失了什么??

  观看《Sweeney Todd》的电影版,大概是我观影经历中最专心和最不专心的一次了。

  说专心是因为作为对其词曲作者Sondheim的拥蹙,对电影版期待已久,在知道剧情的前提下,每一个细节的表演和画面都仔细琢磨。说不专心是因为对百老汇音乐剧版本(主要是指1982年巡演版本)烂熟于心,所以每到一处,都在和它作比较。

  不比较则已,一比较则有诸多地方不满意。作为音乐剧版的忠实拥蹙,首先自然是对曲目删减的不满。我看到下面有许多评论者抱怨音乐不好听。但你们是否知道,Sweeney Todd中最棒的一个唱段,开场曲“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被删减去了【同样,这首曲子结尾的再现也被删去了】。现在的开场“No Place Like London”,实际上是几个宣叙调的结合【我并没乱用歌剧术语,Sweeney Todd虽说是音乐剧,但Sondheim基本是按照歌剧的格式写作的】,再加上这几个宣叙调的旋律走向过于不和谐和阴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旋律不好听。但是,如果第一印象是原本那首“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话,至少在感觉上会有不同。更要命的是,“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事实上是全剧最重要的一个主导动机,本来是要在全剧再现五次的,现在自然这些再现也一并删去,只在“My Friend”唱罢后,在背景音乐处演奏了一小段。

  若不考虑的Judge Turpin的Johanna【过于猥琐所以连舞台上都几乎没演过】,另一个被删去的唱段是四重唱Kiss me【不过据说是拍了这个段落的?但我看的版本中没有出现】,又恰恰是一段较为抒情悦耳的旋律被删去了,随之被删去的是执事的那段“Ladies in Their Sensitivities”,可惜了一段优美花哨的男高音。另外,Anthony初遇Johanna那场,在唱“Johanna”之前一段铺垫“Ah Miss”也删去了。

  由于原本的音乐听得太熟悉,所以对曲目方面更大的不满是曲目内部的删减。最觉得惋惜的是Toby吆喝生发水的那段“Pirelli’s Miracle Elixir”以及人肉派生意兴隆的“God That’s Good”,原本都是有顾客的合声部分的,现在统统被删去,显得单薄了很多。“Pirelli’s Miracle Elixir”的变奏段落也随之被删去了。Todd杀人同时Anthony寻找Johanna的那段“Johanna”,本来是个三重唱,也有Johanna本人的部分,现在也被删去了。

  我列举出被删去了的段落,并不是炫耀自己对原先版本的熟谙程度,况且哪怕是百老汇的版本也因为总谱太长而有删节。

  关键在于:Sondheim音乐剧最有魅力的地方本就在于词、曲、剧情、理念的完美结合。也因此他的旋律往往不会刻意往优美的方向行进,而是符合此情此景,几乎不可能把sondheim音乐剧的某一首曲子单独拿出来看,你会发现所有的曲子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曲子部分又通过歌词和剧情和理念联系到一起。所以说,在我看来,删节对于别人可能无伤大雅,对于Sondheim音乐剧是不能忍受的,想要理解这一点,最好要对着Sondheim那些witty又富有深意的英文歌词来看。

  weeney Todd的故事是个被讲烂了的老故事,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点。Sondheim的奥妙之处是它如何阐释这个故事,这就得落实到唱段安排上。如同已经提到过的,主题旋律“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删去,一个直接效果是,前半个小时在音乐上面有些闷【“The Worst Pie In London”是个例外,但这个连演员动作也考虑,不断切割变化乐句长度的sondheim招牌式唱段,听惯韦伯式音乐剧和欧式歌剧的听众又不是一下子能接受的】,但有心人都会注意到,这些旋律几乎都不是单独拿来作咏叹调唱的,每一个唱段几乎都有其隐含的意思在里面,而这些意思需通过后面的再现才能真正得以展开【电影版事实上删减了其中一些再现】。可以说,开场半个小时的唱段虽然在旋律上充满了不和谐音,但就整个剧的结合来说,它的和谐感比后半段较为优美的by the sea,Johanna, not while I’m around都要高,开头几个唱段需要细细品尝,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动听的音符放置地恰到好处。

  光这样说其实还是太抽象。我就来简单说一说电影版的几处改动:

  1.最重要的自然是“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删去,但这个改动可以说是电影版的无奈之举,不然Tim Burton不会拍了段落又弃之不用。音乐剧版本的“Sweeney Todd”事实上自始自终都是在讲故事,而“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五次再现事实上是故事外的讲故事者的口吻,但演员还是故事中这些演员,这五次“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事实上是一个“歌队”的作用。这一点,是电影叙事手法很难处理好的。Tim Burton最终放弃了这一点,也确实是明智之举。然而,毕竟这造成了整个剧的基调在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变化,电影版的视角和音乐剧版的视角事实上有着细微但重要的不同。不过既然Tim Burton放弃了1979到1982年音乐剧的黑色幽默处理方法,而是减少幽默感,增加阴森和恐怖感,那么这一删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毕竟,Burton是在延续了他本人一贯的视觉风格。这个故事已那种方式处理更好当然见仁见智,只是在Sondheim的优雅讽刺和Burton的故作正经的坎普之间,我两者都爱,却更偏向前者。

  2.Anthony和Johanna的互动。这一段的是剧情上损失最多和改动最大的。电影版的一个处理是Johanna在唱自己的心思的时候已注意到Anthony,一边唱一边向他抛媚眼。可在音乐剧版本里,Johanna一直都没有特别注意Anthony这个人,多年的禁闭生活让她有些小疯癫,这一点在不幸被电影版删减的“Kiss Me”里表露无遗:都要私奔了,连对方的名字都没有搞清楚,完全是惧怕法官外加小女子疯劲,纯粹为私奔而私奔,根本不管对方是谁【虽然82年巡演版演的有些太过火】。很明显的是,为了节省时间,整个Anthony和Johanna的唱段几乎被删节光,只剩一人一段咏叹调,可是这样一来,这段情愫的浪漫主义部分被推得太过头了。Anthony 可是姓Hope的,可是Hope的部分几乎没了,就是一个一见钟情一股闯劲的傻小子。Johanna更是完全成为个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的好女子,原来的疯劲一点都没保留。确实,这段情愫是Sweeney Todd中比较光明的部分,也有其意义。但电影版的这种改动我看来味道大失。

  这两个是最大的问题,其他小细节就不一一详述。

  最后来说说演员的唱功了,这也是一个伤心处。Depp的演技不错,可是声音方面实在还是勉强,不服气的人对照巡演版来听就知道了。Sweeney Todd这个角色是一个男中音,但Depp的声线太浮,阴森有余,沉稳不足,在合唱的时候完全压不住,直接影响了几首合唱“My Friend”,“Pretty Woman”,“Johanna”的效果。Depp完全是靠声音的表演来掩盖唱腔上的薄弱,但由于他的声音表演太出色,所以我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Anthony和Johanna这一个男高音一个女高音被删减戏份就算了,剩下的两首个人曲目,唱得都单薄地过分,“Green Finch and Linnet Bird”多棒的女高音曲目,被唱得味道全无,也难怪两人没有太多唱段。

  对于Toby我也十分不满意,本来这个角色depp让一个12、3岁的小孩子来演就不按好心:渲染最后一刻小孩子杀人的戏剧效果嘛【而且还是蓄意杀人,音乐剧版本中Toby的形象是个有些弱智的17,8岁少年,最后杀todd时已半疯了,而且todd自己把脖子架上去的,几乎是半自杀。】,估计喜爱黑暗效果的人会很满意这种安排。不管怎么样,not while I’m around原版可是唱得我眼睛都湿了,电影版这个小孩一板一眼,感觉在背歌词。

  其实整个剧组的声音都是没有层次,执事和Pirelli的两段男高,一段被删了,一段改成男中【虽说“Borat”的声音挺适合演绎这角色的。】,法官大人的男低音不够低,“Pretty Woman”的层次感没有表达出来。我唯一满意的是Mrs Lovette,虽然角色性格有些变味,打上了Burton的烙印,但还是唱出了自己的味道,“The Worst Pie In London”不紧不慢,别有风味。

  耐心看到这里的Tim Burton迷不知道会不会对我破口大骂,并教训我说:电影版本来就没必要和音乐剧版一模一样,电影版要有自己的味道,云云。确实,电影的处理方法本就和剧场不一样,所以我没有提音乐剧版本优秀的舞台调度,因为这和电影没有关系。而我也确实十分喜欢Tim Burton在将音乐剧转换成电影时的那些独具匠心之处。“By The Sea”那一段真是发挥了Burton的特长。Todd和Mrs Lovette的几段对手戏,分镜头切换地恰到好处。比如“My Friend”和最后一幕的华尔兹。

  但这只能说Tim Burton拍了一部好电影,并不能说明它是一次好的改变。对同一个经典故事的处理本就有高下,既然Tim Burton不是直接改Sweeney Todd的民间故事,而是改Sondheim的音乐,就有理由拿Sondheim的标准要求来要求Tim Burton,而很遗憾,我始终认为Tim Burton的改编没有充分保留原作的魅力。如果有人愿意写一篇“为什么Tim Burton的改编效果比音乐剧版本要好”,我非常欢迎。

  我读了下面有人发的《外滩画报》专栏上的文章,里面提到Sondheim“建议他请来的40多位朋友们不要费心去考证电影版少了点什么”,而且他说:“想想吧,这是一部电影,可别拿音乐剧的标准去衡量。”

  ondheim是只老狐狸,我没他那么沉得住气。他的弦外之音十分清楚。也许对《Sweeney Todd》来说,Tim Burton和Sondheim之间并不存在着什么竞争,存在的是电影和戏剧的竞争。

  《理发师陶德》影评(二):以歌特之名—《理发师陶德》

  在一位朋友的极力推荐下看了约翰尼德普的新片《理发师陶德》。他说,你肯定会喜欢。我果然喜欢,谢谢你!

  记得多年前看过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的另一部非常著名的片子《剪刀手爱德华》,被奉为歌特电影的经典。而和这部《理发师》比起来真是小巫了。无论是从故事情节,演员的选择,影片的色调,拍摄手法,音乐布景各各方面来看,都是一部向歌特风格致敬的片子。剃刀,复仇,人肉馅饼,鲜血,尸块,死亡之舞,无可挽回的悲剧...如你是一个歌特族,这里有你想要的一切。

  我特别喜欢剃刀割向喉咙的那一瞬间,滋啦...剃刀割破了皮肤,然后割断了肌肉组织,最后是血管和喉管,温暖的鲜红的血液喷溅出来,血液象喷泉一样汩汩的流出。嘿!那个爽!!!真想尝尝是不是想像中的腥甜可口。有时候如果恨透了一个人真的会有咬破他喉咙的想法。我必须要控制,再控制才能压抑住这种想法。也许嗜血就是人类的本性。不过如果想复仇的话,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解恨呢?

  约翰尼德普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喜欢他象抽大烟的一样瘦的双颊深陷,喜欢他大大的黑眼圈,喜欢他落拓颓唐的气质。。。而这样的他和黑暗的蒂姆波顿合作,堪称完美。对女主角的选择也非常明智。她和尼德普一样酷。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不过前几天看的一个老片《搏击俱乐部》中也惊现了她的身影。在本片中,她打扮的非常歌特,骚入骨髓,一个十足的婊子,事实上,也不过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可怜女人。另外一个扮演水手的男孩子有北欧人的唯美五官,皮肤闪着青色的幽暗的光,非常非常的美。喜欢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是著名舞台剧改编。其中很多唱段也出于此。虽然除了小伙计的那段之外都谈不上有多好听。但歌词非常简单有趣,基本是把台词唱了出来。所以一点都不觉得拖沓多余,反而是恰到好处。一直偏爱舞台剧,导演诚心把我喜欢的玩意揉到一起,又有什么办法呢?

  本片影像阴郁到了极点,很多场景都看不到脸。更让人毛骨悚然。还有特别恶心的一段,破碎的尸块在绞肉机中翻转着被搅成肥瘦两搀的肉馅...小孩子拿起做好的馅饼咬了一口,居然从嘴里拿出一段带着指甲的手指。我想至少一个月以内我绝不会吃馅饼了。

  不过,这很刺激,不是吗?蒂姆波顿万岁!约翰尼德普万岁!歌特万岁!!!!

  《理发师陶德》影评(三):还好我没那多须可以剃……

  本来是狂喜欢蒂姆波顿喜欢强尼戴普的,尤其剪刀手爱德华的美好回忆,这回冲着依然的老搭档,而且一个剪刀一个剃刀同是玩儿刀的主儿,就更是一定要看一下。

  结果,把我彻底雷到了

  本身,歌舞片我就不是很感冒,太叽叽歪歪,一句话颠过来倒过去唱N回,压低、拉高、再压低、再拉高,几个小高潮后铺垫出一个大高潮然后拉JB倒,节奏整的跟K线的波浪图似的,一回两回还成,整个片子都这样就有点疲劳了

  剧情没太大悬疑,从开始陶德身份暴露、到第一次杀法官未遂、到神经病女就是他老婆等等,每个情节包袱都在抖开之前就被我猜到了,整的一点惊喜都没有,所幸他女儿没被他干掉,算我猜错好了

  还有,这片儿究竟想说什么呢,别复仇了?最后仇恨也会把自己燃烧?这主题不跟星球大战似的么,尤其是最后陶德也一并完蛋更是烘托了这个主题

  还有,其实我是不反抗血腥的,相反还有时候比较欣赏血腥带来的美感。要么就是丫拍的有点儿过了,要么就是我今天消化不好,反正是看得巨堵无比,胃里跟拌了一坨屎进去一样,搅和不开了

  还有,他女儿和水手怎样了,那小孩儿以后呢?就这么没个交代了?尤其是他女儿啊,这么关键个人物,以后的去向啊……

  唉,我想可能是我出问题了吧,审美情趣扭曲了,要么怎么觉得现在的导演拍出来的东西都越来越烂了呢,你瞧瞧西科塞斯搞的那个无间道风云,再看看王家卫不搞新东西把东邪西毒翻出来重新卖,还有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来着一时想不起来了,下回想起来了再骂吧

  补充一句,戴普演的还是不错的,那份焦躁、神经、癫狂正是我所喜爱的

  《理发师陶德》影评(四):阴谋下的残酷童话

  影片开头一段人肉加工以及血液在蒸汽齿轮和污臭的地下排水管中的流动轨迹内容的片花恶心并刺激活了你的大脑神经之后。一架豪华轮帆冲破古老城市码头的雾气出现在画面里,一段优美的管弦合奏和漂亮的少年,让你以为加勒比的外传开演了,然后杰克船长登场,当当当当~等等,杰克船长怎么染了一粒怪医秦博士的脑袋?紧接着他居然开口唱歌了!!!哦~你被瞬间从一个玩笑拉到另一个阴谋中~

  对,德普唱歌,单单这个事实已经足够让人满心好奇与期待了。

  影片的选角是成功的。除了招牌德普以外,波顿的有着哥特气质的小娘子饰演了简单粗暴冷漠天真的lovett太太,而蔷薇一样动人的洛丽塔少女乔安娜则启用了没有银幕经验的新人。水手安东尼的扮演者也是英伦味十足的纤细少年,从头发到脚尖全是浪漫主义。其中陶德和露薇太太的搭配很有点僵尸新娘的意思,一个从外貌到行为都有点怪异的女子,在爱情的面前却完完全全的变成了一个爱幻想的少女,她在一次野餐的时候幻想幸福的桥断成为了本片中唯一轻松幽默的笑点。在幻想中陶德僵硬而痴傻的样子,恰好是每个女人对于爱人的独占欲和母性嫁接的表现。男孩托比是本片前期的温情,他的出场伴随着轻快搞笑的音乐,却也注定了身为小丑的他的悲剧。他对于收留自己的露薇太太的好感,最后上升为男孩对于母亲的俄狄浦斯情结,一厢情愿的认为只有自己能够保护这个善良的女人。最后他拿起剃刀,亲手割断了陶德的喉咙,也同时被迫完成了一个男孩心理的成长。

  有了导演的品牌,强硬的演技碰撞,音乐和画面真可算是影片奢侈的华彩了!当然这两方面也一并很完美的话,作为死忠的我们影迷便满心满意全是感激和满足了~

  《理发师陶德》影评(五):“我们都该死”

  用了很非常华丽丽的背景去寸了一个比较呆板的故事,一个人的老婆被强了,他花了15年回来,华丽丽的如同杀猪的干掉了N个人,相关的,不相关的一同干掉。最后自己死掉。关于复仇什么的一点曲折都没有,毫无计划,也没有章法,根本就只是拿着小刀砍啊砍的。。。学会这个真心不需要十五年。。

  不过片子除了故事情节,其实其他的设定都很好。华丽丽的背景设计在那个诡异阴暗的伦敦,华丽丽的都非要用唱的表现自己的内心。还有几位熟悉的演员。。

  洛薇特夫人演的是最为出彩,神经质的内心,残忍的内心,以及偶尔出现的仁慈的内心。相较于陶德的死鱼脸,法官看起来就不像好人的脸和一贯猥琐的执政官。。看着看着就觉得片子其实是在拍波特的时候,顺便凑的一部的穿越啊。。

  整个片子,记住的唯一就是那句“我们都该死”。开始就告诉了你,被罪恶吞食的人都该死。。陶德应该死,洛薇特夫人也该死。执事该死,法官也该死。被黑暗吞食的人便看不到想要看到的,露西的死便是最好的惩罚。让一直怎么样都觉得应该活下来的陶德失去活下去的执念。

  其实片子整体就真的不太像恐怖片,没什么恐怖气氛。唯一有点惊悚又莫名觉得有意思的,是两个人站在窗前,讨论什么人味道怎么样地那一段。失去人性。如同讨论今天的白菜新鲜般讨论人吃起来是什么味道。。。

  最后不知道是不是担心片子导向太坏,影响不好。塞点纯洁进去。纯洁的人终究会摆脱残酷的命运。。走向好运??

  《理发师陶德》影评(六):讲故事的人去哪了?

  《理发师陶德》。这个看之前发现评论似乎不是很好,但是当我寒假的时候某天凌晨抱着笔记本窝在床上看见片头一开始,亲爱的Tim Burton、Johnny Depp 、Helena Bonham Carter 这三个名字一出来,我还是不可避免的开始小激动了。而且还有斯内普和虫尾巴。。。

  这个故事据说是曾有很多版本的电视剧和歌舞剧,我看的时候也一直觉得有很鲜明的英式歌剧的风格,特别是关于乔安娜的剧情。

  不喜欢乔安娜的那段,在波顿式的黑色影片中这段最后连结局都没交代的恋情最多起到了一点穿针引线的作用,花了不算少的时间去讲述又不去把它讲好,何必呢?

  很没有曲折性的故事,并且没有把它讲的吸引人。但是相比之下还是很值得一看,起码Johnny Depp和Helena Bonham Carter的表演还是很精彩,就是为什么人肉馅吃出来东西的时候一定是手指头?= =

  而接着看了长江七号以后就老觉得,那些讲故事的人,那些曾经会讲故事的人都怎么了?

  而话说回来,亲耐滴德普还是很能让人HC一把的。。。苍白的脸和阴沉的眸子,嘴角轻蔑的弧度~~~

  顺便说一句,我觉得演那个喜欢乔安娜的年轻男人的演员长得很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理发师陶德》影评(七):Uncle Burton is nervous

  这是一个结合了音乐,谋杀,通俗闹剧,人肉馅饼和一个男人因为绝望而寻求报复的血腥传奇”。

  看完Sweeney Todd. 在能够预测的情节发展中,恶心了下Johnny Depp 放西红柿酱的干练与冷血,惊奇了下他粗鲁杀掉自己原配,将现任妻子推进火炉。除此之外,故事似乎意犹未尽,他的宝贝女儿Johanna会怎样?杀掉他的假发男孩又会遭遇什么?这足已拍个续集。

  善恶不分,恶势力死得狼狈而毫无抗拒。老美以经典的简单逻辑,演绎一个简单仓促人物粗糙的老套故事。大家貌似喜欢,片子貌似可以赢得很多很多大奖。

  因为有我同样迷恋的Johnny Depp, Tim Burton.光靠这点噱头,能吸引大颗大颗,无数爱慕的眼球。

  片中有声名显赫的演员。包括在《真爱无敌》中的英国老戏骨(记不住他老人家大名),他凿实有着浑厚性感的嗓音。Mrs Lovett的扮演者是老Tim的老婆—我对她在《猿猴星球》的造型记忆犹新。Johnny Depp的烟熏妆生猛迷人,总让人想起《夜访吸血鬼》里的Tom Cruise. 老Tim延续了他一贯的哥特风格,阴郁灰暗绝望仇恨。其中Todd和Mrs Lovett度假结婚的明亮色彩让我回忆起Big Fish的童话般快乐。遗憾的是,这部片子中的亮丽穿插虽然意在调和紧张阴森的氛围,却略显生硬,如Todd对Mrs Lovett一样,无爱,但故意客忍,配合。

  于是人物像机器般执行程序,无惊无险。是因为这个传奇本来单调,老得掉牙?还是亲爱的编剧同志早已按捺不住罢工的热情,无心讲好?

  当然,我宁愿相信,这是出于迎合如今惨淡经营的商业电影需求,呼啸着,哄抬出黄金组合的名头,而造出的无心之作。说白了,有心人会看到故事的逻辑是打破逻辑打乱视野,愚弄情感:他要报复陷害自己,抢夺老婆的人,到最后却轻而易举划破老婆的喉管,甚至杀害亲爱的女儿。他发现事实真相后以沉默的被杀结束。乱了,真乱了。

  所以我不能说,Tim Burton江郎才尽(自己嘴还没那么贱),他可能只是有些慌张。哈。

  《理发师陶德》影评(八):吃不消的血腥

  看完之后的感觉,实话有那么点矛盾。

  美妙动听的歌声的确让我不禁为百老汇剧目的独特而钦佩不已,只是所讲述的故事,竟然是那么的血腥,有时候感觉那些用技巧努力唱出的假声和高音,简直就是死者的哀鸣与幽灵的呻吟。

  故事内容让我想到了《基督山伯爵》,妻子被恶人所掠,自己则惨遭驱逐,若干年后重归故土,企图报复。只是陶德比基督山可怕了好几倍。理发杀人,还做人肉饼,最后连女老板都一块儿扔进了火炉。失去爱人与生活摧残的后果让陶德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情感只有仇恨的冰冷男人。整部电影全然浸染在红色染料之中,割喉同流血成了反复播放的镜头,从而在雾都伦敦黑暗基调的笼罩下,它显得更加阴森骇人。

  至于结局,简直就是一片死尸。幸亏把光明与美好留给了年幼的孩子,让我略感吃惊的心情有所缓解,否则还真有点不敢接受。

  总之,声音很美,画面也够味,约翰尼.德普一如既往的充满魅力,只是故事血腥得有一点点吃不消。

  还有就是那个法官,总感觉怪怪的。我想,也许被《哈利波特》定型的演员不止“小哈利”一个吧。

  《理发师陶德》影评(九):剃头匠陶德

  德普与波顿的第五不知第六次合作,很一般,至少是他们俩不应该得出这么一部水平一般的电影,风格一如既往的荒诞、哥特,一如既往地携着老婆与德普,并没有超过以前的作品,不管是剪刀手,断头谷,还是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水准都在该作之上。

  作为歌舞片,明显比不上红磨坊,甚至是如果爱;作为B级片,又绝对没有人肉叉烧包来的纯粹;作为波顿与德普的影片,又显然够不上他们以往的水准。

  嗯,那么是蒂姆老了,还是德普还的人情,不管怎么说,今年奥斯卡有提名已经是评审组眼瞎了。。。借神秘窗的话说就是,这部烂片最大的成功在于选择了德普,且仅因为我本人对德普先生的热爱。。。

  2008-3-26

  21:39

  《理发师陶德》影评(十):以爱之名

  终于还是没忍住,看了dvdscr版的。自从看到海报就很期待这部片子,让我迷恋的阴沉、颓废却又风情万种的哥特风格——蒂姆·伯顿,教我如何不爱你?

  这不是编造,这是历史。很难想象,这个故事居然是真的发生过的。不过,让我们翻开历史课本,率兽食人的故事已经写了几千年。这只是一个特别的小插曲,比起这片大地上时常发生的那些血流漂杵的大制作,这只是一个小场面。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这个发生在黑暗年代的黑暗故事:

  真正的Sweeney Todd确实存在于18世纪末的伦敦,他所杀的人不计其数,被害者的肉被剔除下来送到当时伦敦著名的Lovett夫人的肉饼店卖给伦敦人,仍然新鲜的骨骼被抛弃在陈旧的教堂St. Dunstan的地下室被人遗忘的墓室之中,骨骼之多,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墓室穹隆,骨头上剩余的肉散发出来的令人作呕腐臭弥漫整座教堂,使得做礼拜的人们不得不自始至终用手帕捂住鼻子。

  以爱之名

  电影当然和现实不同,它比现实多了一丝柔情,多了一点暖意。导演用音乐剧的形式和漫画风格的场景,将现实冰冷的棱角作了柔化处理。看到第一个镜头,我想起了同样出自伯顿手笔的木偶动画《僵尸新娘》(Corpse Bride)——用接近动画的形象,去演绎这样一个极度残忍的故事。二者不同的是,《僵尸新娘》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浪漫爱情剧。

  Todd和Lovett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将“人性”两个字践踏在现实的污泥中,人性本善在此显得如此的无力。面对这样的恶行,上帝也会哭泣吧?谁能拯救,谁又该被拯救?

  在电影里,导演为Todd和Lovett的罪行找了一个借口。爱情?是的,爱情!在爱的名义下,人们行了多少不义之事。不过,至少这使得我们可以松一口气:再差的理由总好过没有理由,毕竟,罪恶不是从我们的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Todd在电影一开始唱的那段歌曲,为故事定下了一个并不美好的基调。美丽的妻子,幸福的生活,对于一个普通的理发师来说,已经是足够的罪名了——君不闻,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她是他的生命所在,她美丽动人。”质朴的话语,蕴藏着毁灭的力量,爱会让人感动,也会让人疯狂。那段面目狰狞的控诉,那个Todd口中的黑洞,又岂止是针对伦敦?故事之所以震撼,不在于它邪恶,而是它直指人心,直面现实。

  为了复仇,Todd选择了沦落,拿起手中的剃刀,代替上帝审判这世上所有的不公。我想起了《七宗罪》(Se7en),似乎每个杀人狂都会有这样的幻想症。只是,真的有上帝吗?真的有人能审判这世上的罪恶吗?听说,上帝派下了他的儿子行走人间,用神的身体在十字架上承担人所犯下的恶行。可是,为什么时间过去两千多年,我们依然只看到人性的不断沦落?

  食人,或者被人食。这真的是一个选择题吗?鲁迅先生的话言犹在耳,历史本就是用鲜血写就的。

  Lovett爱上了Todd,这是一个很意外的安排。但在这个大背景下,一切都不会向着正常方向发展,变态们的爱情带来的一定是变态的结局:Lovett隐瞒了Todd妻子还在人世的消息,Todd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得知真相以后又杀了Lovett。

  爱情是这样的疯狂,这样盲目,这样全情投入,这样不计后果。我们能说什么呢?不可思议,还是过度夸张?可是,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故事并不比这个逊色。生活永远比电影更有想象力,也更有戏剧性。

  我愿面朝大海

  生活不美好,爱情很疯狂,可我们不必绝望。导演大概也是看到故事太过沉重,太过绝望。于是在鲜血涂就的画布上,加了些粉红色的装饰,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拥抱这冰冷的现实

  “面朝大海,想想就开心。”“在海边,我们慢慢变老。”女魔头Lovett的愿望原来如此简单,如此干净。爱情,看起来唾手可得,却又远在天边。生在乱世中的人们,永远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更不要提愿望这种属于天堂的奢侈品。我们生活在并不美好的今天,可能不必为生计搏杀,却又被现实迷了眼睛,忘记了爱情的样子,更找不到自己的内心。比起得不到幸福的Todd和Lovett,抛弃了幸福而不自知的我们,哪一个更可悲?

  只是,短暂的温馨始终和现实格格不入,当Lovett从幻想中醒来时,需要面对的还是无止境的杀戮,和Todd那永不熄灭的仇恨。他永远不会爱她,即便Todd已经忘了爱人的样子,可是他还是不会爱上Lovett。Todd被仇恨变成了魔鬼,Lovett就愿意和他一起走进地狱,就算得不到他的爱情,哪怕仅仅是相守在一起。

  “你得把这些都忘掉。她走了,可生活还是要继续,亲爱的。我们可以展开新生活,也许不像我梦想的未来,也许不像你记得的过去,但我们能生活下去。”当Lovett对Todd说出这段话的时候,我无法控制的崩溃了,泪流满面。

  越是简单的愿望,越是无法实现。上一个说“我愿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的人,选择了自杀。或许是生活真的太复杂,这些纯净的心灵无法生存下去。我们无法想象,写出这样透明诗句的海子,会用卧轨的方式对现实说不。我们也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感情真挚,爱的动人的Lovett,就是那个人肉馅饼店的老板。

  这是现实对理想的讽刺,那些美好的都已化作飞灰。所有暖色的画面,要么是Todd的回忆,要么是Lovett的想象。现实,始终是阴沉,压抑的舰队街。就像从来没有放晴过的伦敦的天空,希望,似乎在传说中被人见过。

  不必绝望

  我们无法从这个故事里看到希望,但电影的很多细节会给我们带来乐趣。还是那句“但我们能生活下去”,我们不是诗人,所以我们可以活下去。

  蒂姆·伯顿用他独特的方法给我们留了一丝微笑的空间,虽然显得有些突兀,甚至和不和谐。但是,面对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现实,我们只能想办法微笑。音乐是种不错的形式,越是沉重的话题我们越应该轻松的谈论。用舞台剧的形式,表现这个故事,不算是创新,据说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根据音乐剧改编的。所以,不论是布景,服装还是表演都有着明显的舞台剧痕迹——夸张地表情和肢体语言,让我们对故事本身的冲击力显得有些反应迟钝。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算不上经典。喜欢B级片(CultMovie,又称邪典电影)的应该不会错过,电影里面大量的对唱,也很不错。强尼·德普的嗓音不算好,胜在真实,据说是他第一次在电影里献声,算是一个不小的八卦卖点。

  一直在想,如果让昆老怪来拍这部电影,一定会很过瘾吧。他会准备多少吨血浆,多少副残肢断骸呢?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