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7》经典影评集
《人生七年7》是一部由迈克尔·艾普特 / 保罗·阿尔蒙德执导,Bruce Balden / Jacqueline Bassett / Symon Basterfi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七年7》影评(一):人生7至49
世界上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人。这是一条残酷的法则。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
一口气看完了这七集的记录片。记录下些许感触。
每七年一次记录,
14个不同个体的大半辈子,
来自上层,中层,底层的不同阶级,
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上学,工作,婚姻,生子,
一些一生中不可不想之事,
从追踪者们的真实经历里向观者一一讲述他们的答案。
影片的第一集,14名分别从私人贵族学校、公立学校、儿童福利院挑选的7岁小朋友,被召集到一家野生动物园进行他们人生中的唯一一次交集。贵族学校的John、Andrew、Charles 、Bruce和Suzie;公立社区学校的Neil、Susan、Jackie、Lynn、Nick;贫民学校的Tony、Simon...
随后每隔7年,摄制组重新找到当年的小孩,记录下他们人生此刻的不同状态。
在幼年阶段,富人家庭的小孩早早地便开始了良好的教育。预科学校里的音乐熏陶和礼仪培养,回到家之后父母的照看,保证按时的作息,帮助他们在童年时期形成自制力和自我约束的习惯。中下层阶级的小孩,在社区学校接受着一般社会大众的教育,回到家之后多半是自己玩耍,看看电视。而福利院的小朋友们则不仅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且在学校的时候也常常受到冷落、呵斥和接触暴力的环境。
富人的小孩从小便有明确的人生发展轨迹——上预科学校、毕业之后去好中学、男孩考牛津或者剑桥、当一名律师或者从政;女孩去家族的庄园,或者继续上大学深造。穷人的小孩则想法五花八门,大多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青年阶段,富人的小孩大多进了自己预期的中学,上课之余的假期,便是丰富的游历异国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而穷人的小孩,有的早早便开始了工作,有的则随着一方的家庭成员奔波辗转。
在21岁的人生黄金阶段,富人的小孩5个之中的三个进了剑桥/牛津深造,其余的两个一个也正在英国的大学念书,另一个(女孩)则去到了父亲的庄园享受生活。在这个时间,中下层阶级的小孩则有的从大学辍学、有的去了平庸的学校、有的则继续着繁重的工作,从未进入过大学。
28-49岁,主角们纷纷开始组建家庭、实践梦想、真正开始属于一个独立个体的成年人生活。不出意外看到的是,名校毕业的人都过着富足的生活,结婚生子,有张有驰。生来一无所有的人,靠着自己日复一日的打拼,勉强过着还算幸福的日子。
====================================================
整个影片的基调,不得不说,并不是充满正能量的,从我这个社会中下层人的眼里看来。但,也许这就是事实。
人生7至49,漫长40余载,生命的2/3。也许每个人的轨迹,从它出生那个时刻便定了1/2;但后来无限的可能性,都在每个人自己手里。如何选择明天的变化,也都是谁都复制不了的,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唯一剧本。
《人生七年7》影评(二):No doubts on your 40s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s seven and I’ll give you the man. “ In 1964, BBC started the first <7 Up> documentary film as the beginning of “Up Series”. All the ten boys and four girls were interviewed every seven years afterwards, and one episode was made each time. In the 2005 film <49 Up>, those boys and girls are now 49 years old men and women.
It’s like some kind of horror movies which present the triple-fast-forward video of real life. The only comparison is the classmate reunion for celebration of twenty-years-graduation which I unfortunately participated last month ---- you were suddenly confronted by all those old buddies whose young images still vividly remained in your memory.
As one of the girls in the movie, Sue expressed her feelings when she saw their childhood images: “To be honest, when you look at the seven-year-old us, it’s difficult to believe it is us. I mean, it’s like it’s someone else you’re looking at, this little cute thing. I mean, I can’t remember being so cute. “ Oh, yes, I can’t believe that either
In spite of the ruthless inscription and ridiculous joke made by the time machine, we can still feel the warm texture of aging and mild breeze of the life being. Like a stone, after being polished by exhausting frictions years and years, turned out to be a silky-smooth and body-temperature jade.
Our inner part grow stronger and stronger when we getting older and older--that’s maybe the only consolation I can bring out to comfort myself. Actually what I really want is, I could go back to the seven-year-old myself, cuddle with him and say: “Don’t be afraid.”
《人生七年7》影评(三):49
就知道Tony会过的很好,那部裸奔的电视剧吓到我了;
Jackie感觉挺容易伤到自尊的,会因为她知道自己过得不好嘛?教育还是挺重要的;
ue感觉生活过得挺好,生活过得好的人散发的都是圆润的光辉;
ruce真的过得很好啊;
aul也不错;
uzy真的命好;
ick果真离婚了,但是感觉遇到一个更好的;
Lynn其实挺幸福的,而且真的好有好有爱心;
imon能够遇到一个对的人,生活就变的不一样;
Andrew的婚姻可以用举案齐眉这四个字吗?感觉年纪大了变的更加活泼;
没有Charles、Peter;
Andrew好开心又看到他出现,传统英国贵族的感觉,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比别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社会;
eil的爸妈都好有气质啊,哲学家和疯子就一线之隔吧。
《人生七年7》影评(四):你在看他们,其实你也是他们(内附“人生七年”全部资源)
阅读原文点我 资源在里面到2018.2.25为止,看的所有纪录片当中,如果您让我为别人只推荐一部纪录片,我会推荐BBC拍摄的《人生七年》。
纪录片简介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经典话语
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物,
但至少可以确定,
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
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知乎评论
《人生七年》的伟大在于,记录着他们最真实的人生;
你在看他们,其实你也是他们;
你也许用一两天看完了截止到56岁的人生七年;
可是从现在开始你和片中的主人公在同一时间,他们的下个七年也是你的七年。
获取“人生七年”资源方法关注微信号:读书舍
后台回复: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7》影评(五):What i want to do for you is 'i will' instead of i 'have to'.
[Nick]
The true of love maybe in the comparison in the words out of the two women:
[in the 19’s series:]His girlfriend said:if he had somebody who had had fixed ideas of a woman‘s
role in marriage that mean the dinner on the table at six every evening.
[in the 49’s series:]His new wife said:And there was no way i would say no to being married to this man,i wanted to be with him.When the journalist asked her,do you have anything to change him?She replied:You don’t mess with mother nature in terms of little things like how somebody does their toothpaste,those silly nonsense things.He immediately attended to it.I had never been with anybody who did so.I mean i could see it being a slippery slope,you know i didn’t want to go that way in terms of my ordering his life.(She didn’t make too many demands)I didn’t want him to be a different person.
不知怎么的,这段话让我的感受特别深特别深,一个是一脸傲气写着“我凭什么为你付出的这么多”的ambitious girl,一个是近50岁淡定坦然满脸幸福微笑的说,我一定要嫁给他,he is absolutely sexy的 gentle lady,i can’t tell that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omen is derive from love or time.
就像奇葩说有一期是女朋友的工资triple男的,男的该不该离开。我看来,真正的男女平等不
是我有没有资格triple男方,triple了之后该不该得到尊重。也不是那个ex wife认为的我就不应该完全
归于家庭,你应该和我一起分担,当这个话题在讨论的时候,就说明了不平等,为什么女人的triple就错了呢。男女平等,不是就应该男的做,而是,你应该和我一起做,或者你感激我为这个家的付出。
看到Bruce的时候我觉得爱情的真谛就是善良和欣赏,看到Nick的时候,我更加坚定了,门当户对固然重要,但是当看完这长长的一生,会觉得,爱情就是compromise,可是我为什么可以一直这么compromise you,just because of the appreciate & love.What i want to do for you is ’i will’ instead of i ’have to’.
《人生七年7》影评(六):活的舒坦就好
很多人说看到这部片子,觉得很悲哀。
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雄心壮志,等到了壮年中年,已被生活社会磨砺的千疮百孔,过着平淡、乏味、甚至暗淡苍凉的生活。
但是反过来想,无论你是站在金字塔什么阶段,绝大多数人评价自己的生活都是平淡乏味的吧。不平淡不乏味,只有大起大落,而这些对于中年人来说,又未免可怕苍凉了。人欲望无止尽,自然各有烦恼,各有痛苦,各有不可得,各有放不下。
其实童年的雄心壮志,不是长大后回忆时的羞耻可笑,而是种快乐和财富。如Tony喜欢骑马,体会到骑马的快乐,体会到去实现梦想的快乐。梦想实现不了时的痛苦和释然,让他更成熟。
John人到中年,喜欢种花,喜欢就能去做也是种快乐。我们想到凄凉,只是和别人比较,他的生活没有别人体面,没有自己预想过的那个样子。但是谁说,我们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10岁,20岁,30岁,40岁都是一个样子呢?如果这种体面,是需要我们耗费一生去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不喜欢做的事,这样的生活体验也不快乐。
所谓50知天命,
我想是50岁,我们已足够成熟,
去接受这个世界就是无常又无奈,10有89不顺心,
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既能顺应这个世界的变化,又能创造保护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
说句大白话,生活不容易,谁都有自己的难处,谁也不好过,但是我们要想法设法活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活出那股劲。别人怎么看我们管不着,我们自己过的舒坦就行了。
《人生七年7》影评(七):因为真实,所以枯燥
我操,终于看完了,这就是院长趴在电脑前看完BBC系列纪录片“up series”的感受。事实上由于up 7- up 42 没有字幕,片子又充斥着各种特色的英音,很多地方不是很明白。好在目前的最后一部up 49 有字幕并且包含了前6部的精华剪辑,所以基本能明白这个系列主要讲了什么。
Up系列纪录片选择了一批来自社会不同阶层7岁儿童,每隔7年对他们的生活做一次回顾和对比。就这样,从1964年的up 7,一路到2005年的up 49。
片子一开始就提到《圣经》上的一句话,Give me the child until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跟“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非常类似,但实际上导演的初衷并不是验证一个人7岁的时候展示出来的品行是不是能决定其一生,甚至与之相反。具有左派思想倾向的导演Michael Apted想证实这样一个观点: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下流社会的人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打开通向上流社会的门。从片子看,事实似乎确实是这样的,底层社会的Tony、Jackie、Simon等等,无一例外地早早辍学,结婚,养活一堆孩子。而上层社会出身的Bruce、Andrew、John则顺理成章进入私立中学,上牛津、剑桥等名校,延续上流社会的地位。当然也有一些异数,比如7岁时就打算探求月球秘密的nick,虽然出身乡村,但最终成为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的确,对于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相对于出身,个人能力不过是大浪上的小水花,至少从统计状态上说是这样的。
不过拍到现在,我想就像所有人看到的那样,片子给我们呈现的东西恐怕远远超出了当初的政治寓意。就在镜头面前,你会眼睁睁地看着梦想是如何逐渐远离那张脸,那张一开始稚气,然后茫然,继而不屑,再后来麻木,最后无所谓的脸。与人生相比,政治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人生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它根本无关乎阶层、性别、性格,只关乎它的本质——时间。你问我我再这里面看到了什么样的人生,我操,我能怎么跟你说呢?我可以这样说么?听着,小p孩儿们,你们所有的人,趁早把你们的梦想扔到垃圾桶里去吧。你们的人生都将被时间风干。经过一个又一个的7年,你们男的会变得秃顶,女的会变的肥胖。你们21岁的时候会逃避责任,会愤世嫉俗,并且从来没想过要结婚,更别提要个小孩儿了。可你们28岁的时候会无一例外地结婚了,并且养了若干个孩子,并且误以为这是你们人生的全部。35岁的时候你们的婚姻无一例外地出了问题,有人扛住了凑合着,有人没抗住离掉了。可是到了49岁,你们的孙子坐上了你们的膝盖的时候,你们的脸上已经呈现出了慈祥老头或老太太的雏形,你们会无一例外地说,健康和家庭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因为死亡就在前方不远处。
可是,这样的人生不是也挺不错么?John的政治理想被时间磨平,转而去司弄花花草草,不也挺好的吗?一个和谐的秃顶男,领着一直和谐的够,走在和谐的小路上,不也挺诗情画意么?离完美就差一个牧归的老牛了。梦想尽管是好的,不也同样自然而然地不合实际么?
并不是每一人都可以像克特那样would burn out rather than fade away的。关键是,你是不是快乐,是不是尽可能早地快乐。
——————————
49岁的秃顶男在镜头面前说,他躺在草地上,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旁边,阳关打在蝴蝶的翅膀上,他觉得那一刻特别的美好。好吧好啊,有些矫情是可以接受的。他都49了,他都秃顶了。是吧。就下面这男的。
《人生七年7》影评(八):对比的人生最残酷
我没有要耸人听闻的意思,这时代有足够多荒谬的事件配得起更耸动的标题。只是我没有想过,如果从七岁起,每隔七年一个手持摄像机的家伙都要闯入我的生活,让我乖乖坐在那里描述这七年我的理想、我的生活以及我的爱情,用近乎尖刻的问题击破我可怜的伪装,用七年前甚至更早七年我的话语作为注脚。我没法拒绝他,正如我没法抗拒生命的流逝。这家伙自称Michael Apted,在此之后拍了完全不相干的《纳尼亚传奇3:黎明踏浪号》、《007之黑日危机》、《罗马》之类商业大片。可是他从1963年23岁入行开始,坚持到现在唯一的一部作品—— 《七年》,毫无争议的入选了世界最伟大的五十部纪录片。
1963年他刚进入导演这一行当的时候,突发奇想的将镜头对准了一批来自伦敦不同家庭背景的七岁孩子,他们有的就读私立贵族小学、有的在公立学校、有的来自寄宿学校。1963年冬季的一天,这十二个孩子被他聚集在一起,逛了动物园看了北极熊,一起嬉戏,然后各分东西。他如实记录下每个孩子关于未来的童言童语,剪辑成了《7 UP》的纪录片。起初他的初衷,只是想试试看到2000年的时候有多少英国政治家、工会代表会从这些孩子中诞生,以此观察英国社会等级对塑造不同背景人的可能性。因此之后每隔七年他找到这十二个小孩,录制了《14 UP》、《21 UP》、《28UP》、《35 UP》、《42 UP》、《49 UP》,直到2012年5月最新的《56 UP》如期出街。有个翻译的名称很棒,《49未知天命》,天命未知是因为在一个人的一生里真的有很多想不到的奇遇,无关年龄。作为一个观众最奇妙的感受,不在于一个下午的时间你坐在电脑前,看纪录片里黑白影像的孩子,成长到年轻的嬉皮士,然后开始发胖、秃顶走入中年面对生活的压力,之后带着各人的问题迈入老年含饴弄孙。
最奇妙的感受在于你感受到每个人不同的轨迹下,其实都有相似的轨道。童年时无忌的童言在日后的某一天冥冥中竟成了真。14岁时青春期个性成长,面对镜头羞涩不自然,对未来的期许不再似童年自信。21岁时叛逆,或许抽着烟酗酒,一身嬉皮士装扮,蔑视摄像机后这个无聊的成年人一个劲的追问,同时爱情苏醒了,影片中出现了他们年轻的伴侣。28岁时大多数人进入家庭开始享受初为人父为人母带来的喜悦,21岁的叛逆已经被爱磨得温润。35岁时所有人进入事业的分水岭,成就或高或低。42岁时所有人都承认要维持一段婚姻并非易事,有人出现了裂痕,有人离异,纪录片里出现了他们的新伴侣和新出生的孩子。49岁时他们中绝大多数亲人离世,他们自己或晋升到爷爷辈,或对孩子的未来操碎了心。56岁呢,我还没有看到,被生命无奈感触动的心情已无法支持我在一个下午那么残忍的打量真实人的真实人生。
也许真的每隔七年都要被迫梳理自己的人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勇气,因此有的人从21岁后拒绝了Michael Apted的拍摄要求,好在大多数人虽然痛苦,却依然接受了这样对比残酷的纪录片摄影。Michael Apted当初拍摄的初衷,是要实验英国社会等级对不同背景孩子的塑造。结果我看到,来自私立贵族小学的三个小孩,从小号称只看《金融时报》,要报考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法律的孩子,果真考上了剑桥,跨入社会后如愿作了律师。在伦敦和市郊有自己的房子,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有个小孩有着显赫的祖先,从小学钢琴,后来娶了前英国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成了皇家法律顾问。来自精英家庭的孩子,在接受一系列的精英教育后,最后成了新精英,有着稳定的婚姻和安逸的生活。来自公立学校的六个小孩,一部分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有个小女孩在七岁的时候对着摄像机说,我的理想是要生两个小孩。她从小就接受芭蕾舞蹈的熏陶,有着较为优越的童年环境。21岁的时候突然从乖乖女叛逆成吸烟的摇滚青年,对着镜头愤怒的说,结婚是件蠢事情。结果28岁的时候又突变贤妻良母,生活优渥,养育了两个小孩,腼腆的解释这转变因为他。她和她丈夫就这样在28岁到49岁的纪录片中老去,包括他们的孩子已经从婴儿长成青年。
而来自寄宿学校的孩子,多半是因为家庭破裂等原因没办法得到父母的照顾。七岁的时候他们眼神普遍是迷茫的,有的孩子在14岁的时候辍学去作了骑术学校的学童,然后开出租车为生,有的孩子在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学业,去建筑公司作了工人,换了数份工作,49岁的时候在货运公司开车仍然要继续努力赚钱维持家用。有个孩子成功考上牛津大学的数学系,毕业后从事中学教师工作,35岁的时候在孟加拉作国际支教,42岁后回到英国结婚生子,跃到了中产阶级。而有个来自苏格兰农场的农民小孩,通过考上剑桥大学作物理研究,28岁时在美国作研究访问学者,35岁时仍然坚持研究,42岁不得不面对研究无果的残酷现实,转作本科生教育教授,是唯一一个成功逆袭精英的孩子。42岁时他接受采访,谈起处境,满眼噙泪的说,一个人的独自成长要承受着很多困难,这种困难是远在苏格兰乡下农场的家人无法帮助的。49岁的时候,Michael Apted特意带了他回到苏格兰乡下的农场,在七岁的时候拍过一段他从山地前蹦蹦跳跳而过的画面,而今仍旧是那山地,已有白发的他感慨万千的走过。
这批孩子中最令人唏嘘的一个孩子,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报考剑桥大学没考上,上了别的大学,毕业后他离开父母的庇佑,21岁独自到一个建筑工地当工人糊口,住在强占别人的小公寓里。面对镜头,他对未来有乐观的期许,他想有所作为。29岁时,Michael找到他时,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拎着两只箱子在乡野间无目的的游荡,瘦骨嶙峋,不知道未来在哪里。35岁时,Michael再次找到他时,是在英国最北端一个地区的政府廉租房里。镜头里,寒冬中他衣裳单薄的出外采购生活用品,走在阴冷潮湿的旷野中,他抱着纸袋子一路小跑,不时用手提提肥大的裤子。他靠微薄的政府社会补助过活。对于自己的人生,虽然失败,但他有哲理性的思考,从他的用词中感受得到受过良好教育的痕迹,可是适应不了这个社会。49岁的时候,他搬到了英国中部,成了一个社区的议员,能领到维持生活开支的薪水,同时失业救助也使得他在住房方面受到一定的优惠。 “我不想结婚”,从7岁到49岁他一直在说这句话。
尽管每个人的处境不尽相同,尽管英国的社会等级仍旧运行在固定的水平线上,可是我能感受到他们都能有尊严的活在那片土地上。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成为社区议员,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很多人感谢高考这个阶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个国家隐性的社会等级制度,可是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思考。我只能思考的,只是如果认识到人生其实都有相似的路轨,很多困惑和烦恼在下一个七年会不会有别的视角?感谢这部世界最伟大的纪录片。
《人生七年7》影评(九):我想要悟出很多道理,然后过好我的人生
(随笔式思考)
观察别人的生活很难做到全面,即使这部纪录片记录了那么长时间、试图去分析总结出点什么,但就如片中的人物所说的,大家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人,也没必要把别人研究透了。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别人,自己心里有点痕迹就已经要感谢他们了。
纪录片拍摄至今,片中的人们已经56岁,片名也随之改为《56up》,56岁的他们已经逐步踏入老年阶段,开始有了些尘埃落定、总结人生的趋势了。每个人都有很多实用朴实的感悟,作为年轻人,十分愿意聆听这些老人的“总结陈词”,里面有他们的人生智慧。《后会无期》里苏米说:“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而我想去试一下,试着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悟出点道理,然后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论结局如何。
片中全程跟踪下来的共13人,不论差异论共性,大家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内容:工作、婚姻、子女。根据每个人的处境,这三个方面每个人侧重不同。但大致规律还是相似的:
1、工作——生存还是第一位
即使是崇尚个人自由的西方,gap year的起源地,生存压力也是首位的,随着金融萧条的脚步,工作变得越来越难得时,他们脸上的表情和思考的内容与我们无异。
片中人的工作五花八门,但也能明显区分出优劣(仅以报酬为准),律师、公务员、大学教授、汽车修理员、全职主妇、流浪汉等,他们的层级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从事律师、教授、教师等工作的人,大多上过大学,有专业知识。其中一位从事的律师工作的人在谈到子女教育时,就说想让孩子多学一些,因为“知识是夺不走的”,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家庭成员在“教育投入—经济回报”上的良性循环。
工作不仅在金钱上会给人保障以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也能增加人的自我价值感。片中一位从课程安排工作起步、最终在大学的职能部门担任主管的女性,工作赠与她的荣誉感——“高中学历而竟能在大学工作”——自我价值感,使得她满意度很高,处处透露着热爱与活力。而另一位全职主妇则十分遗憾自己现在空闲了不用照看孩子了,却也因年龄大了工作无望而沮丧。
我觉得,工作就是在处理我与自己的关系。通过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能够培养自信、能够证明自我价值,如果在工作上无法做到以上几点,那就要像片中人那样甘于现状,从别处去找;如果现在的工作能够有所发展,就要积极去学习、提高,去增加自己挣钱技能,去寻找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2、婚姻——归于平淡的幸福
片中的心目中的金句女王苏西说“任何婚姻有起有落,不管是凭运气还是靠毅力,我们都度过了艰难时期”,而度过了艰难时期后,就是平淡却愈久弥香的婚姻。所以顺其自然,在情热时尽情浪漫,在婚姻实际生活中追求“平淡是福”,no zuo no die。
3、子女——幸福大于痛苦的选择
无论夫妻之间的婚姻生活如何,子女是另一回事儿。婚姻不幸福可以离婚,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却是很难彻底切断的。不论从父母处收到了怎样的伤害,在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们有了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幸福。孩子让父母有了一个持续关爱他人的机会,不断地去爱他人,爱只会越来越多,幸福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孩子是上帝的礼物”这一点儿都没错。
总的来说,就是工作努力上进追求更好,生活中踏实爱别人爱自己,然后就是享受甚至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
《人生七年7》影评(十):给老板的观后感
1、Nick终于换了老婆,换了之后简直整个人都容光焕发,比起之前只谈事业不谈家庭的访谈,他变得更自然提起家庭生活,的确如我们所说的婚姻是除了原生家庭外的第二人生,希望下一集还能看到他们继续一起。而逆天改造自己命运和阶层的Nick,也遇到了实验的瓶颈,曾经觉得自己一定能解决的问题,希望达成的梦想,也终于面对了现实,在这部分的沟通中,他依然心有不甘,但也比之前会更加坦然接受。当梦想离自己远去,家庭可能是能让人转移梦想的地方;
2、不知道为什么Jacky会在镜头前发这么大脾气,可能觉得访谈真的影响了自己人生很大的部分,但我先入为主会觉得Jacky在为自己找理由。节目虽然会让自己暴露在公众,但依然可以活得很好,没必要把责任都推到节目上,所以她的人生经历我遭遇,很大程度与此相关,没有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3、看到传教士,很幸福,无论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都和幸福。夫妻相处之道,感觉传教士夫妻不会吵架,传教士喜欢自我反思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会主动承认错误,体谅对方,而对方能感知,细水流长。而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确传教士让孩子没有去重蹈自己的经历,传教士之前一直都觉得爸爸没有太爱自己,所以现在他都很疼孩子,给他们一个爱自己的爸爸。从访谈和片段来看,传教士确实是个非常好的爸爸,也是他幻想自己爸爸对他做的事。这方面又验证了,自己所期望但得不到的,会给予自己的孩子。还有一点,传教士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可能是他精神层面的需求比物质层面高,也可能是他根本不缺物质基础;
4、Neil说了一句很深奥的话,就是关于蝴蝶那段话,意思应该是“做自己,生命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之道“。Neil的活法跟我们正常价值观看到的很不同,但也是因为他这种不同,支撑到自己走到今天这一步,所以我相信Neil已经成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和持续做的事,虽然没什么物质可言,但精神层面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