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影评精选10篇
《一地鸡毛》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陈道明 / 徐帆 / 修宗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地鸡毛》影评(一):一地鸡毛
一个人可以配两副眼镜,一副是诗意浪漫的,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一副是现实琐碎的,在生存中俯仰。这本无关积极,消极,也无关知识学历。
人到底是会变成自己从前讨厌的模样;还是会变成讨厌从前模样的自己。
从小林的身上总是会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影子。虽然他已走上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从“桀骜不驯,不追求进步,我行我素“的新同志到忍忍让让,小心谨慎,不丧失”理智“的老同志。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忘记了什么,是会更多放肆地笑,还是会渐渐冷冷地看,战战兢兢地过?
小林后来遇事遇人,总会评论:丧失理智。是啊,活来活去,最大的收获也许就剩理智了,爱好,性格,先前重要的人和事,对生活的畅想代之以低头走路,耐心等待,稳稳当当的理智。这本就没有孰优孰劣。因为都是一个自己,年少轻狂与老成持重,怕也只不过是不同年龄的特征吧,也许不用大惊小怪。
但人到底是会变成自己从前讨厌的模样;还是会变成讨厌从前模样的自己?这个问题除了自己又有谁能明白,恰恰是自己也反而最说不清楚。或许这不是个问题,因为人看待自己的人生很难跳出来像看戏一样。脑子能装着的就是当下的自己,能回忆只是现在眼中过去的自己,永远不知道的是未来的自己。
《一地鸡毛》影评(二):这是一种普遍状态的呈现
鸡毛,琐碎的事情,零零散散地充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
世上人很多,但每天需要对付的也就是身边那几个人。
小林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势必摆脱不了譬如社会,生活还有人的束缚。一边在剖析着片中人物的神态和丑态,正如最后的一个谜语“你哭它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所讲他们都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
一口气就看完了,出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意识恍惚的瞬间竟不能分清片内与片外。场景是不一样,人都是这样的人,与时代无关。
很多人评论小林是时代的悲剧。为何说是悲剧,本是如此,现在不也是这样吗,虽然是改了形式。倒不如说是一次展示,公开呈现社会的状态,承认这个看起来让人纠结的现状。
我也是一个小林,虽然还年轻,好像是看到未来的摸样。
然而此时一种淡淡的悲哀油然而生,一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还要持续多久。
也是发展了这么些年,好像是可以不再像影片中的小林被浑噩的单位的囚笼所困厄住。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是可以更自由,更有追求。我们要学会去面对现实,但是也知道了有小林这样人的存在。
如果自己去索要选择的权利,还能有勇气使用它,在承认小林存在的合理性的前提下,我还想试图去回忆一下之前的自己,之前的想法。
不仅是于社会中,于普通平常的生活中,当“小林式后期思维”开始产生影响的时候,突然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渺小的人物具备着巨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世上人很多,但每天需要对付的也就是身边那几个人。
无助地嘲笑我自己……
《一地鸡毛》影评(三):一路等候
我已不再寻求,那浪漫的温柔,我已走过那开满花朵的春秋。
——谢东
我噙着泪,一口气看完十集《一地鸡毛》。静水清流,却道尽了生活的琐碎、沉重与真实。在我看来,小林的经历是一系列前辈的人生范本。他们过去扛着过,这是一个事实,他们现在不扛着了,这也是一个事实。但是,他们过去扛着比我们现在扛着,难度要大得多,这才是必须强调的一个事实。他们尽力了,做到最好之后,他们改变了斗争的方式,绝对正确,但我们还没有尽力。我们比他们幸运,条件更优越,就应该更努力地坚守住少数人的责任,扛着,并错误着,直到有权正确为止。
王澍先生说我孩子气,我情愿将之视作表扬。在电影《大逃杀》中,“孩子”简直就是少数人的代名词。片尾曲STANCE PUNKS《真夜少年突击队》我听过无数次,每次都感到无可抑制的哀伤。我迷恋那部犀利的电影,就像迷恋传说中王澍先生逼人的锋芒。说到底,“孩子”的战斗是没有意义的,唯一的意义,只在于让战斗过的或战斗着的人们不觉孤独。那一年的圣诞节,我在巴黎圣母院点燃一枚蜡烛,附上一张纸条,写给天下战斗着的以及未来将会投入战斗的“孩子”:Go ahead. Don’t cry.
走过春秋,一路等候。听郭德纲先生今年的开箱新作《神马都是浮云》,觉得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不是仅靠着一些小聪明就能达到的。真喜欢他说的那句:“所有人都有吃屎的时候,记住了,只要不嚼就行。”典型的话糙理不糙,居然正合王国维先生遗书中所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道理。尽管学界对此多有解释,但凭着能写出《人间词话》的那个至纯至净的灵魂,我情愿给予“再辱”一种最为基本的解释:正所谓“风尘肮脏违心愿”,那样的灵魂行此世间,已是一辱,又经此世变,自然就是再辱了。朋友说他在彷徨多年后,似乎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并想知道我在追求什么。我想和他说,一把年纪了,还追求什么,无非是扛着,先扛着不吃,再扛着不嚼,最后实在扛不住了,死掉,拉倒。
《一地鸡毛》影评(四):建议进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朋友好好研究研究
之前没看过书,不过看完电视剧之后,想必《单位》指的是办公室斗争而《一地鸡毛》原本只是家庭琐事。
“单位”,英文应该叫department,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单位里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是潮流涌动,你得时时提防,不小心站错了队,就可能吃大亏。
局长比处长大,在局长眼里,处长就是一只可以随意捏死的蚂蚁,而处长与副处长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耐人寻味。
老乔应该是这里面我最不喜欢的人,一大把年纪,为了前途能出卖自己的肉体,而且根据之前老乔找老何谈话的事可以肯定之前也干过好几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爱在上级面前打小报告。有些事情做的太露骨,让人觉得不能接受。
比如老乔和小林,老乔本想用老人关心新人,顺带和小林搞好关系,让他成为自己的人,可惜小林不识趣,再加上自己间歇性猜忌识不识抽风的性格,把小林认成自己的死敌,处处与之作对。
老何是大家认为里面最老实的人,其实他是一个最圆滑的人,两头都不得罪人,见人就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至于他为什么一直只是个高级科员,只能认为此人工作能力太差。所以说官场上,虽然要靠关系,自己的能力也是必须的。
老何一直都是在巴结老孙,只是这种巴结并不是那么的明显,平时靠下棋增进对方的感情,投其所好,应该是最好的方式。后来他们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联手攻击老张。等他最后当上了副处长,就显得不那么淡定了,处处显摆,一点都不谦虚,对老孙也是态度大变,这样的人,注定只是个小蚂蚱,蹦不远的。
老何一开始和老张对着干,但是等老张升了局长,而自己处副的职位两年多都没转正,就开始急了,尽力巴结老张,等老张落马了,就开始落井下石,这个人眼光太窄,太没一点城府了。
老张应该是所有人里面最懂得“体制”的人,他唯一的不淡定只有一次,就是在局长面前,说自己部下的不是。至于作风问题,虽然只是一个巧合,但在现实中却绝对不是一个巧合,只是这人口味也太重了吧,四十多岁的老女人都不放过,哈哈~
小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愤世嫉俗,但生活的压力渐渐让他管不了那么多了,他渐渐开始融入这个体制,也慢慢开始享受这个体制。他是所有人当中学的最快也是最好的。
体制就是人为的制造资源的紧张,让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权利分配不公的环境中。下面的人讨好上面的人,背地里却说自己是多么的不在乎这个职位,而上面的人从来都不会真正关心下面的人,他们只会关心自己。所以,越是在这个体制最下面的人,干的活最多,最不招人待见,也拿的最少。
说说一地鸡毛,
我一直怀疑是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会变成那样,而这个电视剧显然很有王朔的风格。 我只是想说几点,这应该是女人讨论男人的禁区
1. 千万不要在任何场合说男人没本事,你嫁给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本事。
2. 千万不要嫌弃男人的家人以及朋友,在结婚之前,这是男人唯一的依靠。
3. 千万不要把工作上的不如意带到生活中,我称之为存心找碴,如果一个女人认为男人应该甘愿为他受气,那么你根本就不尊重他。感情是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如果没有这些,无需谈论你有多爱他。
如果把这三点融合在一件事情上,那么这是大忌中的大忌。
《一地鸡毛》影评(五):一地苦与甘
似乎人总在不断的妥协,于人,于事,于物。
斗志昂扬时,觉得人的潜力无穷尽。待不断让步时,才发现原来人的底线也无穷尽。
不论什么人都会被生活打磨,只是结果稍有不同,或仍棱角分明,或圆润光滑。我仍迷茫,不知自己会成为哪一种,还是折中的一类。
小林和小林的老婆也曾是积极向上的青年,是心怀抱负,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然而现实的种种,教给他们太多,也让他们失去太多。吃公家饭不容易,吃哪行哪业的饭都不容易,这是个不容易的世道,没有资本,只能营营苟苟,有了资本,也不一定就能飞黄腾达。做人、做事,有太多需要学习需要把握的,“学海无涯”不仅可以用在硬性知识上,也可用在为人处事上。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这一生必然要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复杂也好,简单也好,如何处理,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而我们大多数人不像出世之人有大智慧,所以会因为生活的窘迫而呈现人性的劣根性。这没有什么错,因为这种表现,其实我有,他有,你也有,大家都有。是否呈现,显现多少,除了品性,还要看生活对已身的挤压。人和人之间是一种矛盾的关系,既互相斗争,又相互依存,像小林家与保姆。适当的装傻,恰当的清醒,体谅的品性,在这种矛盾关系中多么重要。
记得有人说过,人是最有韧性的生物,哪怕生活将脊梁骨压得再弯,只要寻得一丝缝隙,就会把握机会让自己挺起来一点,也许尚不能完全笔直,但哪怕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都可以让你的头颅高一点,眼界开一些,生活轻一些。
《一地鸡毛》影评(六):谁是傻逼?
很难想象1995年的电视剧有着如此大开大合、直言当局的勇气,亦或是很是钦佩当年的影视广电总局有着如此坦荡的胸怀能够容忍这部电视剧上映。
初到单位的小林首先认识的是单位中的四位老同志。处长老张自成一派,掌管全处,但副处长老孙不满他的领导,时刻顶撞让他不厌其烦;大头兵老方与老张、老孙是同时期的科员,如今他人高位安坐,只有他还停留在科员的岗位上苦苦挣扎,上升无望,惟一的指望就能能给解决住房问题,好免受老婆无休止的谩骂;另外一位女性老乔,典型红卫兵出身,眼睛只盯毛病不看优点。四个人勾心斗角,互相抵制又互相结盟,只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同事小彭也是刚刚大学的毕业生,想他一样,爱好自由、行为散漫。上班迟到,小林靠着在单位楼下奔跑逼出来的大汗淋漓骗取同情。而小彭更是离谱,编着差点被性侵的幌子使得大家在嬉笑怒骂中忽略迟到这件小事。他们就像是站在同一个战壕中的两个战友,相似而不相同。
从大学这个象牙塔中出来的年轻人小林是看不起这些年长的同事的。在他看来,每天围绕着升官、追权,老婆孩子这些琐事,是花费时间,无聊透顶。他甚至也看不起同样是大学生的小彭,认为她除了喜欢漂亮的衣服,各式各样的化妆品,品味尔尔,没有追求。他想过着简单生活,写写小诗、看看足球。生活的轨迹也应该是按着他设想的一般延展下去,可女友的意外怀孕打乱了他的计划。如果不是有了孩子,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很可能不会走到一起,因为在此之前他还在和小彭讨论着这段没趣的爱情。
有了家庭的小林无所适从,好在老张的一段“肺腑之言”让他“重新做人”。一切个性的东西在单位看来都是格格不入的,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有所进步。理解了这个道理,他也变的积极主动起来,可以为了妻子孩子有个家而早早到单位打扫卫生,给处长留下好印象;为了评职称而改变着装,日复一日的打水、收拾;为了老婆的工作去给别人送礼,忍受白眼。这些事情原本他是不屑的,如今却做得比谁都有模有样。“闲书”也不看了,球也不瞧了,每天伸长着脖子,好奇地盯着墙上贴出的大字报,只因为他知道这张纸乾坤尽显。官场沉浮都都在这一张薄薄的白纸上体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因这张白纸而起。“老张升官”、“老张处分”、“老方升官”,几家欢喜,几家愁。他的口头禅也变得简单:“失去理智了”。他现在比谁都冷静,也比谁都怕事。怕隔墙有耳的老乔,怕突然出现在鱼摊的新处长。他现在完全被同化成一个好同志,连新来的小马他都告诉人家首先要做的是忘记足球,因为他是过来人。
小彭说,小马像多年前的小林。小林则讽刺她像老乔。看似荒诞,却也说出了真相。小马像小林,而小林变成了老林,那老林会不会就是未来的老方了呢?小林也有害怕了。
当他吹着口琴,听着老婆给女儿说的“风筝”谜语,他真的感到被束缚了。意外的,他看着未来的自己。“未来”正手拿抹布、低头哈腰,没有面子,也没有自尊地给人擦车,但笑得一如当初。当对方递上抹布邀请他的时候,他摇了摇头,又害怕。
最后,只落到被对方骂了一句“傻逼”的下场!
傻逼是谁?谁又是傻逼呢? 小林怅然若失。
视野开阔,改革的大潮袭来,未来的小林正拿着抹布为这个新时代的道理摇旗呐喊。
外篇:小市民的李靖可以说是小彭的翻版,不同的是:一个在家,一个在单位。她吃得了苦,却又不甘于清苦;她爱丈夫,也恨丈夫。她喜欢将一切生活或是工作的不愉快归咎于丈夫的无能、懦弱。她暴躁、不通情达理,但她知道生活的难处。她怜惜为了帮人却要吃上各种苦头的丈夫,她爱护被保姆虐待的女儿,她就是中国妇女的代表,泼辣而有爱。这种人可能不会让大家喜欢,可每个家庭却又需要这样的女主人。
《一地鸡毛》影评(七):[一地鸡毛影评] 琐碎与市侩
看剧的初衷及情节
过年时候有个事儿貌似传的挺火的,就是因为一顿上不了台面的年夜饭,江西男惨遭上海女抛弃的事件。本来对这个事件没太大兴趣,但是人民日报这么高大上的机构都关注了这件事,并且写了社论,于是我也就研读了一下。里边提到一本书,就是该电视剧同名小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引用该书的原因估计是书中情节和社论作者感叹点相契合吧。
度娘总是那么体贴,居然知道我是一个更易于从视频中获取知识的人,百度“一地鸡毛”,电视剧比书靠前,导演冯小刚,主演陈道明,有点意思。带着膜拜的情节,以及好奇两位大咖95年的作品是个什么实力的心态,于是两天就看完了本剧。
故事概况(时代背景、矛盾关系)
电视剧以男主小林(陈道明饰)的职场和生活为两条主线,讲述了90年代的小林所在机关事业单位,利益纷争的种种矛盾,市侩心理以及勾心斗角的行为;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与取舍难分。在上述双重压力下,小林心力交瘁,做了很多自己原本不屑于去做的事,最终还是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模样,并且也讨厌当初的自己。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小林: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单位,个性张扬,经常迟到,后与李静结婚生子,琐碎生活下变得成熟。职场中不求上进,较为中庸。
李靖:小林的恋人,后与小林结婚生子。婚后唠叨不断,她的戏我都是快进看完的。。
老张:小林单位的处长,后升为副局长,与当时的副处长老孙有暗地里的微妙矛盾。后安慰老乔时被误以为搞不正当关系引发丑闻,停职观察后复职。
老孙:小林单位的副处长。原本想借老张升职来替补处长的空缺,却因为其他利益关系,被人排挤,阴差阳错的落选,职位被无太多想法的老何捡漏,最终郁郁而终。
老乔:小林单位的老员工,在单位工作32年,却仍然是个科员。既害怕年轻人与自己竞争,又想与其他老员工竞争。最终一无所获,因和老张的丑闻事件离开北京。
老何:小林单位的老员工,典型的妻管严,工作上想上进但无任何手段,最终却升职为副处长。
小彭:同小林年龄相仿,前任宣传处处长的女儿,属于小官二代吧,敢于在办公室和老员工呛声,因看不惯老乔排挤小林而结怨。
能引发深思的情节回顾
从该剧中可以映射出很多生活及社会问题,比如,从老孙老何老张可以看到职场争斗的规则和不定结局;从老乔的职场失意可以看到女性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弊端,以及好强心理对女性知性性格的摧残;从李靖和小林可以看到婚后生活的种种琐碎对爱情的考验。这些问题都是被大家议论到烂掉的,所以就不在赘述。
我想通过小林在结婚前后及工作几年前后的变化,来看人的二重性问题。
1、什么是人的二重性
这里说的二重性并不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是着重想说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个体性,俗称个性。一个人因为自己的个性而被人所认知,不管这个个性是善良开朗亦或者邪恶内敛。小林在结婚前,是个个性较强的男孩子,上班经常迟到,各种呛声捍卫自己的想法,而正是这种个性,反而被同龄的女同事小彭所看好(这个问题稍后讨论)。与此同时,作为群居生活的人类,同时也有群体性特点,每个个体为了融入群体中,需要遵从于整个群体的需要。共识的存在就形成了集体意识,个体对群体的依从就形成了忠诚,责任,或从众心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纷争形成了竞争及对抗。
2、个体性和群体性是否矛盾
在剧中,小林婚后被各种生活琐碎所烦恼,孩子,老婆,爹娘,老家来的朋友亲戚,但是他好像没有一件事情处理的让人感觉立场鲜明,眼前一亮,他鲜有的一些主见,都一次次被老婆的唠叨所淹没。
年复一年之后,他并没有在生活上取得任何让人感慨称之为人生赢家的成就。反而,之前喜欢他鲜明个性的小彭对他说到:“感觉你比刚工作的时候,少了很多魅力,我要是找男朋友,指定不找你这样的。”,小林也只能淡淡一笑;最后一集,小林带着老婆孩子在外游玩,小林在幻觉中看远处,好像看到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在向自己招手,小林也只是笑着婉拒,他不想回到那个他认为的不成熟的年纪。所以我对小林的评价就像他老乡对他的那句评价“普通人”。是的,普通人总认为这些都是相斥的,就好像60年代的父亲,总认为父亲的权威性是需要绝对的严肃来建立的,结果往往是父子感情并不深。普通人总是分不清何时该遵守群体性规则,何时该展现自己的个性。每次回老家,见到各种不认识的亲戚各种亲切的叫着,说着些无关痒痛的话,我就感觉头皮发麻,甚至觉得是在浪费生命,感觉所有人都被同化到用同一个语调在跟我说话,并且说的整齐划一的毫无意义。难道成熟真的就是被同化到如此的地步,甚至让人无法记住你的特点,感受到你的真诚?
我认为个体性和群体性很明显是不应该矛盾的。个体处于群体之中,并不能完全丧失个体性,而大多数情况下,个体与群体都会保持相对的一致性。群体是个体的集合,群体体现的是个体共同的意志,但毫无疑问的是,不会与每个个体意志完全吻合。个体在融于群体之中时,会放大其群体意识,而抑制个体意识(这只有在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相冲突时才会明显表现出来),这可以称之为同化。同化的结果使群体更强大,而群体的强大亦有利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这也正是个体心甘情愿被同化的原因。即人服从群体性规则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强大,而不是丢失自己。很多人学习社会规则,误用来将其用来和朋友、恋人、家人相处,在我看来是无比可悲的一件事,因为每一种关系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相处之道,即不同群体的规则往往不同,并不可一概而论。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两者往往是因为个体性而相互吸引,如果过于泯灭掉自己的个体性,或许造成严重的后果。
3、如何做到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兼顾
其实想办成一件事情,即要掌握一些工具技巧即可,这是我去年来的一个很大感受。自身方面的有逻辑思维,任务管理,时间管理,计划管理等。合作方面的有各个场合的做事经验,即上边说的各个群体性规则。不在群体当中,处在亲密关系中时,就把自己从上述规则中剥离出来,释放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
总结:
什么是“自己”很重要,作为一个未婚者,可能未能感受到那么多的压力,还是倾向于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要过分被同化。
《一地鸡毛》影评(八):一地鸡毛
挺有意思的,我不太善于这些,所以不能全部理解。但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领导给了小林房子后,小林的转变,从对制度的不屑到拍领导马屁,“成长”很是迅速。从这里我也只能联想到老师,如何稳定住班级干部的反叛心理,最简单就是给他第一手的好处。
之前听过一个词叫边缘突破,就是说一开始领导一件事情的是善于做这件事情的人,随后领导这件事情的就是和做这件事情没有关系的人了,比如做一个it公司,一开始,是专业人士主导,但做大之后,领导就可能是学管理的了。就好比这么一个政府的办公室,本来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最后倒变成玩心机是正务了。有没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小时候我们都有理想,说:"长大以后我要当科学家,建设美丽的祖国。"长大以后发现建设美丽祖国的人竟然和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备不住就是学了几个月公务员考试题之后考了个公务员,之后玩着心机就来建设祖国了。太有意思了。
我可能永远都会是那个站起来说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建设美丽的祖国的人。希望如此。
如果我有丁点天赋,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匠人,那我应该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一地鸡毛》影评(九):就说说第一集
小小的办公室
几位老同志和一个大学生
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办公室的小黑板上 只有那么几个名字
却要每天都在上边写写划划的
出勤 迟到 打水…..
从处长到副处长再到科员
辈分 工龄都将作为等级的参考
而等级就代表着权利
权利包括了话语的权利
得到好处的权利
命令他人的权利
和局长打小报告的权利
每天早上先倒热水的权利
没有权利 辈分小
就要经常被人叫去谈话 谈心
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大学生怎么了
不懂办公室的潜规则照样是个小虾米
第一集的第一场
陈道明从床上起来
和他一个床上的女生说小心被楼下的大妈看见
表明了这是一个女生寝室
从一开始就明确了陈道明这个人注定是一个拿体制不当回事的人
而这样的性格 在办公室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办公室
必定是刀俎鱼肉
看书 写诗都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当然了 怎么能助长这种风气呢
思想是需要被禁锢起来的否则怎么会甘心的被统治
办公室的人只对公交车上的流氓有没有得逞感兴趣
对单位来的救护车是来接谁的感兴趣
对自己的上级有没有向更上级打小报告感兴趣
对怎样利用别人打击竞争者感兴趣
以上就是看完第一集后的一些拙见
等不及到最后看完了 所以先写了些
写的不全面 见谅~
《一地鸡毛》影评(十):中国少了个谢晋
中国少了个谢晋
一部编导演俱佳的电视剧。
刘震云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精华在这部电视剧中得到成功发挥,甚至,电视剧提炼升华了几部小说,更精彩更流畅,比如小林妈来京一段,在小说中表现不多,在电视剧中成为十分感人的段落。
小林这个人物,从始至终都是那么鲜活,是思考着的当代年轻人的代表。
演员表演只能用绝赞这个当代网络词汇来表达,几位主演演活了人物。
如果说冯导演能够照这个路走下去,那么中国影坛会多一个谢晋,少一个冯式幽默。可惜。。。
如果刘震云能照他的风格走下去,那么我们会少一个贺岁片编剧,多一个严肃的作家,可惜。。。
是呀,坚持无利可图的事是困难的,在这个欲望交织的世界,在这个八十年代的小林将要面对的,现实已经如此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