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经典观后感10篇
《雍正王朝》是一部由胡玫执导,唐国强 / 焦晃 / 王绘春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雍正王朝》观后感(一):记忆里最早的作品
《雍正王朝》是部好剧,虽然正剧严肃起来免不了偶尔枯燥,并不能像其它类型电视剧那样很多燃点,但还是值得看的。小时候的我,胸怀天下,看了很多史书,并且偏好历史权谋剧。对比现在反而志趣小了很多啊……
不谈历史,单就这部剧来说,雍正真是很不容易啊。自己那么节俭,每顿饭就几样菜,记得一个场景是雍正给李卫分了半碗饭,感觉不似高高在上的皇帝,反而充满了百姓家过日子的样子。
年羹尧在西北打仗,每日要从四川调集新鲜蔬果供应,而雍正则戴着老花镜,节衣缩食省银子给西北送去……(〒_〒)感觉挺心酸的,唉,写到这我发现自己真是太感性了,这样不好啊。
以前对清朝九王夺嫡的事情没太大兴趣,现在改变了,查了好些清朝的史料。喜欢八爷,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他比较顾大体,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这个剧改编于二月河的小说。而那本小说,我小学时在奶奶家就看过。大概是因为之前看过《李卫当官》,里面第一部就是雍正年羹尧这几个演员,所以一直不想看。弃了多次,这次终于拿起来。然而拿的很舒服。
《雍正王朝》观后感(二):这是一部绝佳的职场教科书
我认为本剧是一部绝佳的职场教科书。在电视剧前半段康熙在位的时候,各位皇子争储的情节对于当今奋斗在职场的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本剧有两位老师,一是邬思道,二是张廷玉。邬思道的睿智并非一般电视剧里那种很神、很玄的智力,而是完全有章可循、可以学习的。由于例子太多,这里仅举一例:就是康熙晚年朝野议举大将军王人选的时候,由于有了既定方针(老头把钥匙交给那个不争、默默做事的儿子),邬思道劝四爷举荐十四爷。邬抓住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即康熙对西北战局非常忧心,亟需有一位能堪大用的皇子统兵西北、扭转战局、保卫江山社稷。若是按照四爷的原意推荐十三爷,在西北军中多有旧部、隶属八爷党的十四爷出于朝野“大将军王极有可能就是继位人”的猜测必会多方掣肘,使十三爷重蹈传尔丹的覆辙——那样就很有可能会使四爷一派在康熙面前失势;相反若是举荐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则掣肘消失,加之西北粮草的供应又掌握在门人年羹尧手中,胜算大增,这样的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四爷推荐隶属八爷党的十四爷出任“极有可能继位”的大将军王是在替别人做嫁衣,实际上是使康熙心中传位给四爷的意思更加深化、稳固——因为康熙说继位的人必须要有德,心中必须时时刻刻装着江山社稷,举荐十四爷正是四爷公而忘私、以江山社稷为重的最佳体现。邬思道的这一建议抓住了皇上的最重要的心思,为四爷加分不少,与鼠目寸光的八爷党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情节提醒我们将来混迹职场时,要多体会领导的心思,不要像八爷党那样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要时时处处替领导考虑、为领导分忧,即使有时会貌似使你自己吃亏——因为能提拔你的,是领导。说到底就是眼光要深、远。邬思道的道行还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说了。再说张廷玉,自朱元璋废除丞相以来,自先秦以来能和君权叫板的相权不复存在。清代加强君主专制,把明代以来设置的最高文职辅佐机构——内阁大学士的职权大大削弱,连票拟权都没有了,所有折子都是由皇上亲自批复,这时的上书房大臣及内阁大学士的性质更宜定位在秘书机构,而上书房首席大臣张廷玉就是秘书长了——本剧对张廷玉的定位非常准确。作为一个秘书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能替领导未雨绸缪,替领导想到领导没有想到的,事事都按领导的意思来办,而且方式一定要恰当,要时时处处维护领导的脸面——这些也可参照《蜗居》上的宋思明。同时应该保持低调,要与领导的其他部下保持良好关系,但是还又不能让领导觉得自己是在结党。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朝野议举新太子的那段,在多数人联名举荐八爷的情况下,张廷玉清楚地知道,这是变相的结党,是严重地犯了皇上的忌的——因为没有哪个皇上希望自己的臣子太团结,况且清代吸取明代党争的教训,也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严格禁止臣下结党。在朝野几乎众口一词举荐八爷的时候,张廷玉和领头上联名折推荐八爷的佟国维等人划清了界限,而推荐了废太子——其实张廷玉也未必是真心支持废太子。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康熙知道他并没有参与佟国维等人的串联——在皇上心里是结党,另一方面就是上面提到的——张廷玉非常善于揣摩圣意,他知道康熙搞清楚了废太子的许多昏悖之举多是子虚或是遭人魇鸩,心中存有悔意,再说事情过去了那么长时间,皇上的气也早就消了,皇上想再给胤礽一次机会——正是基于对这两点的准确判断,张廷玉决定举荐废太子,说出了皇上的心里话,而且还主动、恰当地为结党的佟国维等人说些好话——使皇上认识到他张廷玉心中时刻时刻记得圣人的忠恕之道,不是靠打压政敌而往上爬。这不仅使自己在佟国维被革职后接任了上书房首席大臣的职位,更重要的是加深了皇上对自己的信任,对于自己的职场生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部《雍正王朝》真是有说不完的学问啊!我从小就看《雍正王朝》,小时候不懂事,纯粹看热闹。长大了我再看,发现这部电视剧真的处处是玄机,处处有学问。我想,从职场这个层面来理解本剧对于那些即将步入或刚刚步入职场的人们一定是大有帮助吧。
《雍正王朝》观后感(三):雍正继位前五星,继位后三星
前半部九龙夺嫡的剧情堪称经典,剧情精彩绝伦,跌宕起伏,四爷,八爷,太子,大爷,三爷,十四爷都想着继位,并且各有手段,然而太子不成气候,早已失了圣心,大爷愚蠢自负一点小事便得意忘形,三爷则因势单力薄而早早弃权,于是九龙夺嫡最终演变成了认真做事的四爷,笼络人心的八爷,拥兵自重的十四爷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康熙作为一名圣主洞若观火,压制却也平衡这各方势力,可以说,康熙是四爷最大的对手,却也是最大的助力 。纵然早已知道四爷必胜,却还是让人迫不及待的想看下去,知道后续的剧情。这一段的剧情,各方各面都堪称完美。
然而雍正继位后,和前期相比,剧情就薄弱了不少。首先,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原本的格局被打破,四爷作为原本实力相对偏弱的王爷,瞬间成为帝王,与八爷等人再不是平等的局面,而康熙这位圣主的逝去,乌思道这位智者的半隐,十三爷这位侠王的改变,也让剧中失去了最出色的几位配角。康熙驾崩后,再无人能压制雍正,雍正失去了最大的对手和助力,也失去了最能警示他的人;乌思道的离去,是剧中失去的第二个智者,乌思道心思缜密,对人心的掌握无人能出其右,同时,他的存在也能让四爷从更多的角度去看更多的问题,虽然他也在田文镜等人处帮皇上分忧解难,但毕竟是隐退了;十三爷的改变,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当年名声赫赫的侠王是何等意气风发,虽然出身较差尝尽人情冷暖,但豁达通透,性情直爽,又嫉恶如仇,做事但求无愧于心,这份爽气,剧中再无人能及(小说也曾提过,他的这份爽气,连九爷十爷都曾佩服过几分),而雍正继位后,很多话,他也不再说了,他变得谨慎,变得寡言,他仍然忠心,仍然认真做事,却再不见当年的意气风发,着实让人心疼。
他们的离去或改变,让剧中失去了很多色彩,即使后来的八爷逼宫,也找不到前期那般扣人心弦的感觉,反而八爷离去前对弘时的一番分析,还颇有几分意思,而乔引娣这个角色的加入,更是让整部戏落入了俗套,堪称雍正王朝最大败笔,以至于我怀疑,二月河可能很讨厌雍正,才塑造了这样一个角色来黑雍正。
诚然,剧情后期不如前期那样精彩绝伦,却也成功塑造了雍正这个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君王形象,可能也是重点不同,前期重点是如何夺取帝位,后期重点是如何做好一个皇帝。毕竟,虽然有所虚构,这仍是一部历史剧权谋剧,经典,当之无愧
《雍正王朝》观后感(四):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电视剧作品分析·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作业】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简析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第6、8、9集中康熙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
在全剧44集中,康熙的“生命”从第1集持续到第20集,无论是戏份还是角色地位,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由于焦晃优秀的演技,康熙这个角色的“风头”一度超越了本剧的绝对一号人物雍正。创作者既能从大处着眼,合理安排角色的功能地位,又能深入人物内心、身临其境挖掘复杂的人性。因此本文选取6、8、9三集从“大”“小”两方面来对康熙的人物塑造做简要分析。
一、大处着眼
在前20集中,故事围绕众皇子争夺王位的故事主线展开,日后的帝王雍正此时还只是四阿哥胤禛,其“夺取上位”的行动与众阿哥线索交织,时而着力渲染,时而使其扑朔迷离。从人物关系上看,康熙就成了此阶段人物关系中的总枢纽,如一张网的最核心部位,是众阿哥争夺的起因,也如《西游记》中唐僧对三个徒弟般对众皇子起着稳定均衡的作用。而从编剧的故事结构来看,康熙是前二十集中阶段性出现的“定音鼓”,他的命令往往标志着一个重大事件的开始,他的宣判也通常意味着此事件的结束。
以6至9集为例,这四集跨越了三个重要事件:一,朝廷追要户部欠款;二,整顿刑部;三,热河狩猎。
第一件,朝廷追要户部欠款,这件事从第3集起,至6集中半部结束。如果把赈济灾民看做一个引入各色人物的带入事件,那么“追要欠款”就是全剧中第一件重要的单元性事件。这件事情在第3集中由康熙提出,经历了八阿哥胤祀的有意推让、暗中挑拨,大阿哥胤禵对太子欠款的揭发以及胤祥的义气勇为等种种线索纠缠。最终,在看似山穷水尽、一团乱麻之际,康熙出现。在第6集朝堂上的一场重场戏中,康熙将阿哥诸臣的种种劣迹一一点破,宣判各人前途命运,令诸臣子心服口服,为追要欠款一事划上了句号。
这其中,主持追款的人是四阿哥胤禛,康熙则像一个暗中明了一切的操控者,当事件已经被充分演绎、胤禛在台面上无法收场时,康熙便以快刀斩乱麻的姿态迅速而有力地为此件事做一了解,让剧情跳入下一单元。
同样,在第二个事件的开头,四阿哥和八阿哥为引子,康熙在刑场上的出现标志着彻查刑部的正式开始,也意味着这件事情又将在众臣子中掀起轩然大波,搅动各个派系间的争斗。而同样的,这件的事情的结束,在8集开头。当事情牵涉到太子,牵涉到父子情、君臣情,看似走不下去的时候,康熙在衡臣的协助下,拟旨宣判。不免草草结尾,然而同样意味着一个单元事件在康熙处的结束。这是人物身份与功能的良好结合,在诸色人等中只有康熙有这个权力,去开启和结束一个事件。
而热河狩猎,又包含三个事件。如意之争、郑春华事件、逼宫之夜,三件事层层推进,最终将持续了9集地废太子一事推向高潮,在此处打了休止符。这其中每一次转折时的重大决策,也无一不是康熙所做。
编剧结构影响着一个人物的戏份、地位。创作者着重突出了康熙出场的分量,符合人物的人份地位,彰显了人物的影响力。
二、小处落笔
康熙一角色广受观众欢迎,最直观的原因莫过于其亲民真挚又深邃不定的性格特征。丰富的细节描绘让康熙走下皇帝神坛,又恰到好处地保持了其性格中的神秘感,既老谋深算又不失可爱。这里,选取二三细节为例简单分析。
(一) 再多想一步
第6集中,康熙发现太子将重要官职交予几个对本职一无所知的人,心下已明白其中的官场交易,惊怒中还是回头问大阿哥太子和几个人的关系。大阿哥答没有关系后。恐怕很多观众在听到大阿哥的回答后,心中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没有关系!”,而偏偏,康熙回转身,背对镜头。在这个蕴含着丰富心理动作的镜头后,康熙再次以正面出现,台词是“没有关系就好”。这句台词推着观众向前走一步,去琢磨康熙的心理动作——
太子将重要官职交给了几个根本不认识的人,做法极为荒唐不负责,任何一个父亲、上司恐怕在此时都会暴怒,而此时的康熙显示出了高于常人的眼光和气量。他比观众更进一步想到的是,如果太子真的和这帮小官搅在一起,有了什么“关系”,那无疑比“没有关系”更糟糕。而作为父亲,他也不愿看到儿子做出如此卑劣之事,宁愿用一句“没有关系就好”来一笔遮掩。此时的屏幕上,疑惑重重的大阿哥的反应恰如观众的反应,不禁去琢磨康熙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观众会感到这个琢磨的过程耐人寻味,也会让不同的人对康熙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再如,康熙随即命人叫太子来。太子听旨觐见前紧张不已,让观众认为康熙一定会责问官员之事,而康熙的第一句话却是淡然地问起四阿哥追款一事。看似枪打别处,让太子暗暗松了一口气,而细细琢磨,太子正是为了弥补亏空才卖官鬻爵,而此时让其对追款一事做评价,实则是一种严重的暗示。而偏偏太子愚钝到不曾领会,甚至庆幸父亲没有逼问自己外放官员的事情。也难怪康熙最终无奈放弃,在走出屋子后要深深叹息——“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啊!”
这样的性格塑造在康熙身上不止一次出现,也仅在康熙身上格外突出。这是创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独到理解,也是使人物性格多层化的重要手段。
(二) 君父与父君
古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在帝王家,皇帝对朝臣有时不免表现出父亲的慈爱,对儿子又不免使出君主的威严。这也是本剧中康熙的一大特征。
5集中康熙曾将诸老臣招至畅春园,席地而坐,谈还款一事。康熙命李德全下去时,李德全担心无人照料皇帝,康熙指着诸臣一句“难道他们不会照顾”,瞬间拉近了君臣的距离,所以随后诸臣被康熙的句句贴心话弄得老泪横流俯首贴地也是自然的了。此时,诸臣面对康熙完全不是朝拜一个君主,而恰似去亲近一个可以依赖的家长,听着一贯威风的家长不经意说起自己的困窘和辛酸,小辈们也忽然理解的家长的难处,想不被打动恐怕都困难。以柔克刚,这是康熙的高明之处,也是康熙性格中柔情的一面。
而截然相反的是,无论在处理欠款的朝堂上,还是热河戒得居中,康熙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更多是一副威严的面孔。因为彼时每位阿哥都身兼要职,他们和“皇阿玛”的关系不仅是血肉之亲,也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面对有血缘关系的下属,亲昵容易导致疏忽,而父爱表面的威严才能维持大局。在这一点上,康熙把握地很好,创作者也把握地很好。在君与父的角色协调中,康熙性格中阳刚和阴柔的一面得到的不同程度的表现,让这个人物更多了展示性格的层面。
综上,通过对此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我们能看出创作者理性与感性兼备的优秀素质,值得借鉴。
《雍正王朝》观后感(五):从角色谈《雍正王朝》
从现代看以前,突然发现近些年来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细致精美的影视作品了。雍正王朝是我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电视剧,但每每再看一次,总能细品出一些别样珍动人的东西来。今天不说历史,不讲情怀,就从角色来谈谈这部电视剧透露出的“尊重”意味。
首先,大体上来说说人物印象。除了康熙、“八王”、邬思道、年羹尧、张廷玉、李卫这些跟着主线走的人物外,你应该还会记得那个欺软怕硬、作恶多端起了个女人名的刘八女,还有那个坚持正义、孝敬父母自称“哥”的张五哥,那个写了《百官行述》、颇具枭雄本色的任伯安。。。。。这些小人物虽然戏份少,但是却也都算是人性丰满,不是简单的路人甲、路人乙。
再来说说选角,从焦晃、唐国强、王绘春、王辉、杜雨露、杜志国等等演员的选定来说。以现在的大流审美观而言,这些人都算是成熟有余,俊秀不足吧,一眼看来就已经不那么讨人喜欢了。说说角色吧,除了皇帝和几位王爷,我最喜欢琢磨的是年羹尧。选杜志国来扮演年羹尧,简直是最合适不过吧。杜志国脸型、神态、面相都能在扮演年羹尧人生各阶段时找到恰到好处的切合点。刮了胡子,他是中过进士当了参将的年将军;穿戴盔甲,他是敢屠人山庄的年提督;上了胡子,他成了称霸一方的西北王;卸甲除驾留发蓄须,他是那个不愿再行跪拜礼的阶下囚、包衣奴才。纵观其一生,他自卑、果决狠辣、张扬霸道、骄奢淫欲、不思悔改、一意孤行,晚景凄凉。他挣扎了一辈子试图离开那个院子,但却一辈子都在那个院子主人的羽翼之下。
《雍正王朝》中每个角色都有背后的故事,每个主角都足以立传。下回说说张廷玉。
《雍正王朝》观后感(六):雍王的个人奋斗史
少年时期看到的经典。
年轻时候跟爸和哥一起看雍正康熙王朝,初三跟爸一块看走向共和,高中回家跟爸妈一块看亮剑,是最幸福的回忆。
中国还是颇有一些好电视剧的。美剧什么的都是渣渣。
别的不说,一部老三国,谁敢抗衡。
国情不同。中国的导演编剧们有些还颇有士大夫遗风,以文载志,议论大势。
针对面也不同,中国一向也没有所谓中产阶级,市民阶层,中国好多电视剧,就是拍给高级领导干部看的,加之中国人颇有些匹夫有责,肉食者鄙的忧天下风俗。
好多作品导演们也不能觉得随便能糊弄过去。
导演胡玫的丈夫是何新,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这片子拍的好,跟顾问牛也有关系。我后来知道这一层关系以后,非常吃惊。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精彩万分。值得拍电视剧的地方太多了。配合上文《论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等等看吧。
说实在的,兄弟阋于墙,还有雍王府的阴谋味总是让人感觉很不愉快。
那会还没看过康熙王朝,如果看完康熙王朝在看雍正,会觉得帝王多可怜。老康一辈子丰功伟业,晚年子孙满堂忙着残杀争权。
齐桓公之死无葬身之地,最是帝王悲凉。
最喜欢的是老十三被抬上大殿那一幕,八王逼宫,满朝文武顶着自己的官帽低着头,自己的儿子愚蠢丢了丰台大营。隆科多这样的看门狗也露牙齿要咬主人。真是逼入绝境。
已经灯尽油枯的忠义十三郎被抬上大殿,说四哥这天下还是你的天下,真是太感动了。
八王爷的演员也很不错。
这部里头唐国强的声音很喜欢,中气十足,又没有腔调。他很多电视拿腔调拿的不爽。他那个声音让我相信他就是雍正。
中国的皇帝有很多,只有少数能被称为XX王朝。
那些位子就在那,有德有能者居之,无德无能就是笑柄,耻辱。
王不是生出来的,是炼成的。
《雍正王朝》观后感(七):邬先生本剧第一外挂
本人女屌一枚,21大四狗,看雍正王朝不下4、5遍了,此剧实属难得,可以穿那个各种不同的角度着研究分析,但是今天我一定要让邬先生替天行道。本剧中四爷没有邬思道,基本上与皇位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1、邬思道是四爷府中世子们的教书先生,但是还有另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身份,就是四爷的终极外挂。从追比国库欠款开始,邬先生就不断为四爷出谋划策,四爷的性格有一大弱点,就是圣祖爷总结的,性子太急,待人有欠谦和。在九王夺嫡时,很多时候都是万分凶险,而四爷的这些弱点正是他争夺皇位的最大绊脚石,甚至本剧刚开始时四爷还没有夺嫡之意,只是尽力替朝廷办差罢了。正是邬思道的鼓励,支持才使四爷决意逐鹿。后面开始刑部大案,一废太子时众人上折子推举新太子,推举大将军王,到最后康熙死时邬思道每一次为四爷出的谋略都堪称外挂的鼻祖,每一个都是字字珠玑,如果四爷错了一步,可能万劫不复。所以从本剧一开始到四爷登机,邬思道的功绩地位不可磨灭。
2、雍正登基以后邬先生很聪明,他明白自己知道新皇上太多秘密了,几乎皇上登基的每一个细节他都是直接参与者,所以他不能继续留在皇上身边,他选择半隐,后面我们知道他到李卫的衙门里当幕府了。后面又有两件事,证明了他幕后大BOSS的身份。山西诺敏案皇上派田文静当钦差查,田文静的一大特点就是办事太急,带人苛刻,他查了半天也没查出结果,如果这件事瞒了过去,雍正的面子上肯定很难看,而且八爷党也会借机生事。这是邬先生驾着彩云从天而降,为一句话点醒田文静,让他查出诺敏造假一案,救了皇上;。后面年羹尧征西时邬先生又宛如神人一般,随为河南官员押送粮草来到年羹尧帐中。那时年大将军死活找不到叛军的位置,而朝廷那边已经不能再等了,如果再不打胜仗,连雍正的皇位也坐不稳了。邬先生一出现立马一语点醒梦中人,年大将军经他指点找到叛军位置得胜而归,雍正耗全国之力完成先帝一半的遗愿,才能着手实施新政。
3、光会辅佐四爷还不行,邬先生在弘历身上也下足了功夫。热河围猎时邬先生教导弘历,后面才让弘历在康熙面前大放光彩,亲自带到皇宫里养。康熙传位给四爷,有一些原因也是看上了弘历,希望他以后继承四爷的遗志。如果没有邬思道,弘历也入不了康熙爷的法眼啊。当然剧中有杜撰之嫌,热河围猎时是康熙46年,那时弘历还远没有出生,更不可能在热河给康熙留下良好印象。
编剧您是多爱邬先生啊,让他一个小小配角竟然一跃成为本剧四爷第一大外挂,神龙见首不见尾,见好就收,从雍正登基以后就再也没和雍正见过一面,却又明里暗里帮助雍正数次。历史上可能并没有邬思道其人,这又是二月河先生的杜撰了。似乎每一个胜利者身边都有这么一个终极外挂,神神叨叨,就像朱棣身边的道衍,成大事者得此人一助,一切又显的合情合理。
《雍正王朝》观后感(八):千百年后谁又记得谁
个人心中历史正剧的第一阶梯,雍正,康熙,李卫,张廷玉,是我心中最喜欢的人物。焦晃老师把康熙的睿智,成熟,无奈演绎得惟妙惟肖,一代雄主晚年的九王夺嫡就是这样纷乱复杂。李卫应该是收获了最多喜爱的一个人物。但是,我心中最喜欢的却是张廷玉,他的人生很多时候是沉默的,没有自己的派别和利益集团,仿佛永远都只依附皇帝求得一个安稳。他的人生只在弟弟被斩杀时暴露过情绪,暴露过痛彻心扉的悲伤和惶恐。似乎他所有的人生都只是为了在八王逼宫时迸发出那刹那的光辉和能量。这是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他们中的佼佼者在乎的不是利益之争而是心中的江山社稷,利益对他们并无诱惑,人生的抱负才是毕生的追求。他们在危难的关头,在纷乱的时刻守护的不是帝王,而是江山。即使在满清贵族当政的朝堂上,也保持着为官者的尊严。张廷玉舌战八王党是这部剧真正的高潮。
《雍正王朝》观后感(九):普通百姓淪為國家機器,古代盛世王朝的罪惡行徑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大清王朝,足足有2000多年了。在這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無論是朝代更替還是每一個朝代中像皇帝的新裝般的盛世
時代。始終逃不過去的,當屬於朝廷天子動用平民百姓當成國家機器用老百姓們的血汗錢去換取成一個朝代的盛世輝煌,在我看來,連糞便都不如。
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去世,換取而來的是隋煬帝楊廣,當時的隋朝還是一個統一而強盛的王朝,隋文帝卻公然搜刮民膏,動用上萬個老百姓去修築勞民傷財最終亡國滅種的“京杭大吆印薄@习傩占词墙锌嘟欣鄣臋C器又是反隋起義的導火線。
......
《雍正王朝》观后感(十):结束
小说味道太浓,这种感觉使得二十多集到三十多集这个阶段很平白无趣,后面朝堂上的大战以及之后非常精彩,行至末尾生出一丝不舍之觉。
可能是故事感真的很强,因为感觉演员的表现都很平淡;剪辑断续感好强;配乐的编排也很不细节,而且感觉简单;后期演员的录音也千篇一律,后期雍正病重,但朝堂之上中气那个足啊。对,感觉就是不细节,导演明明是一个女导演,很多细节描写的镜头给了个近景描写,真的好尴尬啊。
看的时候总是不自主的会拿来和“嘉靖”比较,同样是小说改编,“嘉靖”出现了不少人物跳出故事去表达一些当时事或一些千古事,那些片段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本剧前面四十集记忆中基本就没有,就一直一直说故事,后面几集倒给了几个这样的场景,比如八王。八王有一段自述他的“贤”的场景,这段我理解为八王跳出角色之外去表达选择造成的结果,这是很有意思的,历史人物的结局都变成了结果,当然其中有些是势之所迫,让他变成了那种人,而有一些人则是可以选择自己变成什么人的。八王就是后者,这里电视剧交待得很清楚了,一个“好人”就能否定另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伟大时代吗?而另一个就是个“坏人”吗?“好人”就真的好吗?都是疑惑的,政治就是这么暧昧。对了,感觉最后八王对雍正的遗书真心感觉很矫情。
十三爷,大忠臣啊(感觉好俗啊)!!外来统治者貌似都蛮喜欢亲王干政的制度啊。
雍正啊,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能按上最多“最怎样怎样”的皇帝了,比如最多秘密的皇帝、最看不透的皇帝、最勤奋的皇帝这样的了,秘密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人能说的尽,这里最有趣的就是由于他的秘密过多,关于他的死都不免让我疑惑是不是有问题,“暴毙”这个词实在让人浮想联翩啊。电视剧里这个人物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全剧我感觉就八王这个人比较复杂,值得反复的品),因为解读的很详尽了嘛。
说回小说味道太浓这件事,清朝历史知之甚少,但我有百度啊,最先想去了解的是八阿哥,看了百度后就知道了小说或者电视剧其实只是保留了那段历史的大框架以及人物而已,而具体的剧情是做了自己的发挥的,算是跳出史实比较多的。而好的历史小说或者电视剧最难也最宝贵的就是故事虽然有杜撰,但最后的结果是他们能提供出一个解读面去理解历史文字里一些一些匪夷所思的过程,这方面我觉得电视剧是优秀的。
我一直觉得由结果去评判什么的时候,难免会归于片面不负责的。那些当事的各色人物就如同一块块积木,这块积木摆在这里时就是正确的,而同一块积木摆在那里可能就不对了,所以结果固然是很重要,但希望还能看见更多。
剧里那些女性角色都很柔美啊,算我心中之最了,嘉靖就一个,雍正里出了仨!太后每次劝雍正用十四爷,都忍不住叫一声“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