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越位》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19 11:46:38

  《越位》是一部由贾法·帕纳西执导,Sima Mobarak-Shahi / Shayesteh Irani / Ayda Sadeqi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越位》观后感(一):越位

  《越位》是一部伊朗女性电影,伊朗这个什叶派穆斯林国家是相当保守的中东国家,女人在公共场合都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女性是男人私有的,只能是丈夫注视的对象,而本片里伊朗的女性成为了主角,被广大男性注视,同时,还注视着男性。

  裹着黑袍蒙着脸的女子,一双美丽的眼睛盯着你私处是什么感觉?

  影片里后面有一段,几位姑娘坐在车中观看电视中直播的球赛,镜头中她们的视点集中于镜头外的拍摄者的下体,拍摄女性电影的男人的下体,影院里,她们的视点集中于观众们的下体。这个镜头突破了此前众多的女性电影。别看是女人地位不高的伊朗,电影中,姑娘们超越了众多西方电影中的女性。

  不是裸露地挑逗男人注视身体的女性,不再是伤感美丽等待男性观众疼惜的女性,她们掩盖住身体,镜头中直面男性注视,可爱美丽,注视着男性世界的下体,裸露的不是身体,裸露的是真实充满勇气不卑不亢的眼神。

  越位于传统女性电影,出线,如冲出中东走向世界的伊朗足球,伊朗女性电影已经在世界女性电影中与发达国家角逐,才出现,便已超越不少西方女性电影,成为女性电影中的黑马。

  影片始于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头儿对女儿的找寻,女儿却始终未曾露面,你只知道,他的女儿去看球赛了,去现场看球赛,是否成功进入赛场没人知道,那是一个贯穿整个影片的问号,答案不需要影片交代,其实也没人关注,老头所关注的事情已经不太被人关注,被关注地是镜头中露脸的那些姑娘,各有各的性情和可爱。

  一场关于球赛的电影,赛场上的一切也丝毫没有在镜头中表现,被万人关注的男性赛场始终也没有被镜头所关注,全在画面中传达的对外界的想象中。影片中唯一的一场踢球的场面是被围在栏杆中的姑娘们对赛场的演示,足球,这个传统男性运动,被女人演绎,围栏外负责看守姑娘们的士兵成了观众,男性的运动在影片中被转换,踢球的主体成了女性,抱怨自己的脑袋象足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的人是个怪模怪样的小小少年,这个男孩子做为未来伊朗的新一代在此时的伊朗同那些姑娘们一样,被关在白色的小车中,都是绿色制服的士兵押解的对象,他们坐在红色的座椅上。伊朗国旗上的绿色代表农业,象征生命和希望;白色象征神圣与纯洁;红色表示伊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绿色,在伊斯兰教中象征着和平,是伊斯兰教推崇的颜色,在影片中,圈住姑娘们的围栏杆是绿色的,士兵们的制服是绿色的,伊斯兰教世界中的姑娘,在主动冲破限制,这是女性角色的越位,越位之后是与世界的接轨,全球化的时代,伊斯兰教世界在孕育变革,保守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也参与进来,这是时势所趋。

  有趣的是,这种参与通过球赛来体现,既是对西方世界文化的迎合,同时又是一场对抗,足球和电影,都是西方世界文化的产物,这是本片的力量,而体现对抗的,是一直处于被排挤被保护的女性,她们要先冲破本国的男性防线,进军世界,同西方抗衡。

  影片中很少出现大场景,画面中的环境是被限制的,姑娘们个性鲜明,在特写中,形象丰满。几个姑娘,有腼腆怀揣美好伤感爱情的少女,温柔倔强,保持着女性的柔情,为男人所心动,美丽的面庞,作为女性,也禁不住凝视那双美丽的眼睛。还有女子足球队的队员,她不仅突破了女性不能去赛场看球的禁忌,还进入了男厕所。短发的姑娘更为另类,两个短发的姑娘都只带了帽子,而没有包裹头巾,她们的头发已经剪得和男孩子一样短了,性别装扮上越位,却没破了教规,她们的头发因为短,只用帽子就可以遮住。其中一位还穿了士兵的制服企图蒙混过关,大摇大摆在首长身旁翘着个二郎腿坐着看球,还是被人发现,她惹的麻烦可以上军事法庭了。哈哈,太可爱了。

  而看守她们的士兵,虽为男性,却因为看守她们而被限制在白色栏杆之外,或者说,之内。简单的场景,就把话表达清楚了,被限制的绝对不会仅仅是女性,企图限制女性,结果是双双被限制围困,封闭隔绝于世界。

  本片的镜头语言直白简洁,设计得恰到好处。押送姑娘们回看守所的白色汽车内,镜头开始是面向姑娘,和姑娘们身后的车窗,观众看不到前路。随着车内人的活动,镜头开始转向,车的侧面在画面中,对立的两性得以处于同一画面中,车外的景致也开始更多地展现出来。然后,镜头的方向随着人物间互动的变化,活动位置的变化,转向车前,前路出现了,车外欢庆的场面那么热烈,路上有姑娘不带头纱,长卷发随身体舞动,热情洋溢,同男人们一起为进入世界杯而兴奋。

  于是,那扇封闭的车门开了,所有人融入了欢庆的人群,封闭的空间离开了镜头,镜头注视着姑娘的背影,前景与女性并存,手拿礼花的姑娘,如同战士,庆祝胜利。而镜头,也从注视变成了跟随,向前。1960年出生的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毕业于德黑兰的电影与电视学院,曾担任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助导,一起共事过名作《橄榄树下的情人 》(Through the Olive Trees),受到了大师极简但充满独特巧思与意境的拍摄手法熏陶,有着自己的风格和创新精神,更为尖锐。从1988年开始拍摄第一部短片起,贾法·帕纳西迄今一共独立创作了8部影片,其中只有三部是剧情长片。但这三部影片堪称弹无虚发,根据权威的IMDB(国际电影数据库:InternationalMovieDataBase)网站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这三部影片已经为他带来了包括戛纳金摄影机奖、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等大大小小15个奖项。甚至连联合国妇女大会也决定在会议聚集地南非为所有到会代表公映《生命的圆圈》,一部电影能够成为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而选择出的艺术代表,这又是奖项之外的殊荣了。贾法·帕纳西对于女性以及社会议题的关切,也让他走出与其它伊朗导演迥异的风格,在对于当代伊朗现况的观察与细描中,展现出他强烈的批判性与敏锐度,甚至形成了一股力量,足以潜移默化保守传统的伊朗社会。

  http://ent.tom.com/2007-04-19/0PVE/27870471.html

  《越位》观后感(二):怎样《越位》?

  一部真正现实性的伊朗电影,电影的现实性就是要包含生活的原貌。影片与其它的在摄影棚中完成的人工灯光和特效音效等组成电影相比,在极大的程度上回归了现实主义电影的本性。甚至于电影中角色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六个先锋女孩(相对于生活在伊朗的国内现状下的绝大部分女性而言)讲述了一个拘于真正社会生活的虚构的电影故事。

  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运动者,我也无意于口号上的呐喊和在行动上的表率。我认为社会中的女人应该是一个已经平等的社会主体,而不是一个正在向实现平等而努力的主体。看这样的电影就不能不会带有主观感性,因为导演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灌注了自己感情上的取向。从这一方面说,电影《越位》不会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它是导演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的不公平,不正常。要想要批评这种不公平,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就要加上虚构的情节,电影就不可能完全现实了。这就是矛盾的所在,一方面导演想展现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又由于电影本身想要揭示的“现实”具有错误,所以导演就不能不加注于自己批判的情绪,这又使电影失去了完全客观地遵循现实的行为能力。

  《越位》观后感(三):进球

  2002年,国足冲进了世界杯。那时候我四岁,不懂足球。长大后国足再也没有进过世界杯,我也从未有过这类喜悦。但看完电影《越位》,我想我也是这般喜悦的,因为我不禁要惊叹,伊朗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又打进了一颗精彩的进球。

  电影《越位》还有一个不同的译名,叫《越位女球迷》。这个译名使得影片主题更加清晰,它关于足球、越位以及女球迷。在观影之前,我想象着一位女球迷穿着球衣在上万人的注视下越过围栏,摆脱警卫阻拦,冲向球场中央的球星……但事实并非如此,《越位》并非如我想象般那样简单而激动人心,也并非百分之百的将故事放在了足球和球迷身上。整部影片气氛欢脱,但又万分沉重。又或者说,它是伊朗电影对自由以及男女平等问题的终极思考。所以,电影《越位》是一部具有社会情怀的优秀作品。

  整部影片思路非常的清晰,从始至终采取了顺序的简单方式。2005年伊朗对战巴林的世界杯决赛圈资格赛的比赛中,几位年轻的女球迷也想要去现场目睹这激动人心的足球比赛。但无奈伊朗法律规定,伊朗女性不能和男性球迷一起在现场看球。于是他们乔装打扮,极力将自己伪装成男性,试图混进球场。其实不少女球迷应该是成功了的。但我们眼前的六位女球迷很可怜,他们被军人扣留了,并且关在了球场外的小铁栅里,不得出入。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作为一个小成本的现实主义影片,《越位》存在着小小的幽默、温馨以及足球带来的疯狂。它看起来像是伊朗足球的写实,大片的疯狂,每一次射门前所有人的屏息以待,和进球之后的全民狂欢,我们不难看到,伊朗的足球是疯狂的。在女球迷的铁栅里,我们几乎可以了解到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散发着平凡的光芒,可爱的光芒。士兵的友善,又不得不忠于职守严格命令。女孩的友善,想要看球但怕士兵受罚最终乖乖回到铁栅。每一个人都让观众暖心,甚至感到甜蜜。整部影片的表演自然至极,女球迷对球场的渴望以及女主角贯穿全剧直到最后才表露得悲痛与忧伤,都十分的恰到好处。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表演,令人觉得用力过猛,这也使得整部影片自然至极、生活至极。而摄影多为手持摄影,给人一种亲眼所见的纪实感,更是增加了这种自然的美感。

  另外,故事的起因是一场足球赛事,但规定女人不能看。按守卫士兵的话说:“这是法律。”

  这样的规定在我们看来是可笑的,女人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起看球呢?女人又为何在出门时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呢?伊朗男性和我们其他国家的男性在平日里似乎是差不多的,但伊朗女性所陷入的“不自由”与“不平等”确实十分严重的。这也是电影《越位》之所以沉重的原因,它把故事放在了”自由与平等”的问题之下。但万幸,它又是令人十分愉悦与激动的,因为整部影片将镜头聚焦于足球,这令全世界为之疯狂的精彩运动。

  导演讲述这样的故事其实不容易,它没有悬疑,没有过多回忆,也没有多个空间在同时发展。唯一存在的,便是球场内的赛事和球场外的女球迷。导演很聪明,他索性彻底的抹掉了对球场内赛事的关注,转而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了场外。这也使得观众的心时刻紧提——想要关注场内的比赛,又不想将双眼从姑娘们和看守者的周旋上离开。

  整部电影都沉浸在欢脱和可爱的气氛之中,姑娘们看似在和军人周旋,但其实不然。军人也很无奈,他们也想看球,也想回家,也不想把女孩们锁在铁栅里。女孩们不是在和军人周旋,也不是军人在制约女孩们。而是所有的人都在和不合理的规制去斗争。军人不得不履行责任,就像那个个头最高,想要回家种田的军人说的一样:“这是责任。”军人不得不为了履行责任而维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限制女性的自由。而女孩们则是为了突破这样的规程去现场看球,他们乔装打扮——用毛巾、国旗遮挡面部,假扮成男孩子,甚至扮成站岗的士兵,他们费尽心机也不过是为了像“假小子”提到的日本女球迷一样坐进去正常的为自己国家的球队助威呐喊。微观看,女球迷为了看球已经被逼的不择手段。而宏观来看,这是伊朗女性为了自己的权益与制度压迫发生的碰撞。而这一切的矛盾,都只是始于伊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整部影片中,故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时间上的跳跃,镜头跟随女主来到球场,我们随即看到的是男人们对她投去的奇怪的注视,以及片头中出现的最多的那句台词:“你来这里做什么?”

  看到这里,我不禁思考,女人为何不能来球场看球?为何只有男人可以?不必说,这就是伊朗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状的冰山一角。

  导演以足球上的小故事,以小见大反映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将一部普通的故事片推向了具有社会情怀的优秀作品,这无疑是电影《越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可以说,电影《越位》对男女平等与女权自由以及伊朗社会问题展开了思考,并从侧面剖析了问题。但最令人激动的,是结尾的烟花发出的明亮火光,它是电影《越位》在世界影坛打进的精彩进球;是伊朗女性心中早已燃烧的烟火;是对自由的召唤;是对平等的呼吁;更是对生命的珍重。

  《越位》观后感(四):不是歧视而是爱

  我曾以为这是一部表现女性自由主义的影片,曾以为导演会用充满现实感的镜头来描述在政教合一的伊朗女性所处的困境与不平等。但我错了,伊朗不是好莱坞。

  的确,从影片描述的事件的本质上来看,依然出于父权社会根深地固的保守思想。但是身为阿巴斯名徒的贾法·帕纳西却提出了另一个别致的角度。故事中,前去看球的少女们被保卫拘捕,在球场的背面,在观众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她们焦急的关注着比赛的进程。

  片中大致出现了六个女孩子,性格各异,导演用巧妙的安排,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雕细刻的对白恰如其分的勾勒出了同为球迷的不同女孩儿的个性。她们有的唠唠叨叨,其实是个足球女将;有的胆敢穿起警卫的制服,却在得知可能送上军事法庭的时候哭哭啼啼;有的打扮起来和男孩子没什么区别,像男孩子一样打仗,一样粗鲁,却是个好心肠。她们可爱活泼散发着生命力,个性张扬勇敢充满魅力。

  她们曾不止一次的问看守她们的保卫,为什么不让她们去看球,为什么日本的女孩子可以去看球,而生在伊朗的她们却不可以。保卫这样回答:你的父亲、兄弟、丈夫,哦,你还没有丈夫。是不会同意你在一个遍地满嘴咀咒的男人出现的地方看球的。他们不会让你受到伤害。当一个女孩子内急跑去厕所的时候,年轻的保卫好心的赶跑了所有的男人,在门口堵住了一大帮暴躁的球迷,好让女孩子放心的解决问题。当其他的保卫对其中一个女孩子凶的时候,保卫队长质问他:我们不是逮捕她们,她们是我们的姐妹,我是她们的父亲,兄弟。

  甚至在押往警卫室的囚车中,保卫还好心的调弄好了收音机,同疯狂的女孩子们一同庆祝伊朗的出线。

  在这其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性别的歧视,而是对自己家人的爱护。影片中有个一直寻找自己女儿的父亲,当他看到女儿的朋友在被拘捕的队伍中时,不禁破口大骂,甚至要上前动手,但是稍等片刻后,还是跟警卫说情,以试图把她带走。虽然一直到影片的最后他还是没能找到自己的女儿,但我们还是依稀可见一个严厉而慈祥的父亲形象。

  在一个如此保守而封闭的国家,我在这部影片中感受到的不是难以透气的压抑,而是出于爱的一点点温馨。

  《越位》观后感(五):《越位女球迷》:越沉重 越要喜樂

  應該是很沉重的題材,關於男女平等,關於自由,剛於9月7日上映,導演約化巴納希(Jafar Panahi)的《越位女球迷》(Offside),卻給了我們一齣喜劇,以笑聲掩去沉重的味道。

  今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得主,《越位女球迷》描述伊朗大戰巴林爭奪在德國舉辦的世界盃決賽權,然而法律規定,女性不得進入球場,6名不想乾坐在電視機前的年輕女球迷,只得冒險將自己化身男性,穿上恤衫戴上Cap帽,在臉上畫上國旗掩人耳目,甚至有人偷得軍裝扮士兵,扭盡六壬,只為在球場上感受那股「現場感」。

  不是女性,不是身處伊朗,卻也不得不著急,明明沒有大礙,為甚麼戲院可以男女同場,球場卻不可以?土兵的僵硬反應,女球迷用盡方法都不得其門而入,不禁叫人又緊張又擔心。導演在片中鋪排絕妙橋段,如其中一名少女需上廁所解決,士兵不得不用球星的海報遮住她的臉,以免被人看到她是一名女子;還有雌雄莫辨的少女、穿上軍裝的古惑女,及偷邿熁疬M場的少年。

  影片最後是伊朗成功晉身決賽,少女們在被押送到風化組途中聽到消息,興奮得在車中放煙火,最後士兵與少女被興奮的人群所感染,下車與眾同樂,把押送監禁一事拋諸腦後。

  全劇充滿趣味,不少地方都叫人忍俊不禁,然而在喜劇的背後,細節地方卻處處流露沉重命題,叫人看得既喜且悲,正如影片最後的少女,得知自己國家獲勝卻沒來由地垂淚。

  說女性備受壓迫,影片也調皮表達,如少年在被押送途中掙扎,高呼可以被逮捕,但不要與少女同車。簡單一句話,令人聽得既好笑又無奈。

  影片的命題本是沉重的,片名「越位」借用足球場上的術語,既說女球迷「越位」觀賽,也暗指政權越位侵犯人權。國家大事男女皆有權利亦有義務擔當,國家獲勝,女子豈不也同樣歡呼高興?

  一個足球反映不公,同時也反映出在普世歡騰的背後,還有誰記得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慘劇?

  在前一年伊朗與日本的足球比賽後發生的慘劇,7名少年命喪當場,包括片中第一名少女的朋友,她向偷邿熁鸬纳倌曩I了7支小型煙火,走入人群,舉起手上的煙火,在喜樂中悼念亡友,背景音樂響起,是一首伊朗老歌《Ey Iran》——據說7名少年出事當日,群眾正高唱著這首歌。

  於國於家於人民,6名少女終於在最後完成「越位」動作:進入喧嘩人群,男女混合,再也不分彼此的喜樂。

  原載:香港《文匯報》副刊「聲光透視」版(9月12日)

  《越位》观后感(六):伊朗电影初体验

  特别有意思!第一次看伊朗的片子,而且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原来伊朗禁止女性进入球场观看比赛orz plus!我也不知道原来伊朗人对足球有这么大的热情!!从电影里来看,氛围真的不输巴西!

  喜欢这部电影的narrative!本来还以为巴士上的那个女孩会是主角,没想到后来又出现了好几位主要人物,并且都刻画的非常细致,每个人物的个性和特质都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了。从跟着第一个出现的女孩儿走,到其他人物的塑造,整个过程过渡的非常自然。可见导演的功力真心不错。在结尾部分又道出了第一位出现的女孩想去看球的原因,感动之余又令人心情有点沉重。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感动的点其实非常多。塑造了伊朗人民热情、善良的形象,也反应出了女性的地位以及国家的政策制度中的问题。情节紧凑,引人深思,但又不失幽默、温暖。真的很喜欢这种有深意有想法 温情调调的风格。超棒!!!

  这部电影被禁止在伊朗公映,应该是题材带有对国家的强烈批判以及人物形象过于叛逆。不过电影真实地反应了伊朗女性对于gender equality和自由的向往。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一部分真实的伊朗~!有时间会多看看Jafar Panahi的片子^ ^

  《越位》观后感(七):喜剧的批判

  身边有不少朋友是球迷,尤其很多女球迷提起自己的喜欢的球星来更是如数家珍。作为北京人,每个赛季去工体给国安加油是她们的最爱。在这样一群球迷朋友的渲染下,我也逐渐开始了解足球,虽然其中没少闹笑话吧,但也算略知皮毛了。

  关于越位,我只知道这是一个足球术语,貌似是说当射门的时候,前锋跑到了对方后卫的前面。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却忍不住为这精彩的译名鼓掌叫好。

  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后才知道,在伊朗,女性是不可以观看足球排球等体育比赛的,理由是在赛场上球员着装暴露有碍观瞻。虽然不明白伊朗是不是因为太热从而造成球员的着装比一般着装要暴露?但是也不可能因为太热所有人都光着身子打比赛吧?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国家对于女性地位是非常看低的,在这些国家,女性是远远低于男性社会地位的,记得曾经看过一篇美国记者的采访稿,说在某战乱伊斯兰教国家,她非常惊奇的发现,居然是妇女走在男人的前面,这是西方国家才有的lady first的绅士风度啊,现在伊斯兰教国家也开始盛行了吗?当她跑过去采访时却听到了这样的回答,因为需要女人走在前面为男人排除地雷。由此可知,女性地位已经低到了尘埃里。

  而本片,就是从六个叛逆的女生说起,为了观看伊朗进军世界杯比赛,她们想尽一切办法想到现场加油,但是同一般大片套路不同的是,影片并未着重描写她们是如何突破重重封锁最后达成心愿的。反而是没过多久,所有人都全军覆没,被抓了个现形。影片着重描写的是几个姑娘和看守她们的士兵如何斗智斗勇的故事。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里并没有一个反派角色,即便是作为士兵,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出现。他们对于这些姑娘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激烈的措施,相反了还是一直在维护他们的权益,比如在小姑娘要求去洗手间的时候帮她清场(因为没有女厕),还有在最后应姑娘们的要求调整汽车广播天线的举动,其实都说明他们的善良。喜欢影片的最后结局,在一场全民狂欢中,每个人都融入了欢乐的浪潮,这群姑娘也随之消失不见。

  这部影片在伊朗属于禁片,想必是由于其中女权意识的觉醒,片名越位不仅仅反应这是一部由足球赛引发的,更是在伊斯兰教国家中女性的“越位”,而后者的越位行为究竟属于不属于犯规,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越位》观后感(八):关于《越位》

  伊朗人对足球的疯狂,历来通过电影有所反映,例如阿巴斯的《过客》。一个外省少年为了一睹国足风采,想方设法筹来旅费和门票费,几经辛苦来到德黑兰,结果却在比赛开哨前因疲累不堪而在场外草地上睡着,并因此错失赛事。阿巴斯讲述了一个男孩子与足球的故事,而另一个伊朗导演帕纳希,他那部荣获2006年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越位》,则是一个伊朗女性与足球的故事。

  德黑兰的体育场上,伊朗与巴林之间即将进行一场让伊朗全民疯狂的足球赛事,只要打败巴林,伊朗就获得了进入世界杯的席位。几名伊朗女孩子乔装打扮,企图混入体育场内观看这场赛事而被道德警察所捕……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采用一个幽默轻松的调子,叛逆的伊朗少女和保守的乡下士兵之间的语言冲突常让人忍俊不禁。电影独特之处还在于虚构的故事却采用了真实的事件背景---伊朗对巴林之战,那场足球赛事是真实存在的。围绕着一场真实的赛事,故事伴随它的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所采用的演员也是非职业演员,电影自然而然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就像宝莱坞电影总是华丽的歌舞,缠绵的爱情,走出本土,面向世界的伊朗电影也有它自己的特色。类似于我们的春秋笔法,伊朗电影擅于微言大义,以小见大。没有英雄,没有战争,没有冲突,没有流血,更热衷于刻画平常人的生活。本来死水一潭的生活因为一场足球赛偶起波澜,便让人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个国家源自宗教的严厉苛刻、甚至显得荒诞可笑的法规习俗,例如《越位》里的女性不得入体育场这一规定,电影里的所有冲突都是这一条禁令所造成的。

  导演帕纳希接受采访时说,女性被禁足于体育场内并非伊朗独有现象,古希腊时代的体育场也是如此。把现代伊朗和古代希腊相提并论,似乎有点自嘲的味道,而实际上,如果,单独抽离某些特定的社会现象来看,古希腊似乎还更为“开放”: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同性恋得到哲学家和诗人讴歌的时代。虽然,这个“开放”是以女性毫无社会地位,被视为生育工具这个野蛮观念为基础的。

  伊斯兰文化之外的现代观众眼里,女性被禁止与男性一起看足球比赛的规定颇为滑稽,无论如何,都属于女性歧视和不公平的一种,但有趣的是,从电影里的某些情节看,在男权、父权文化主宰的伊朗,主流社会认为这一规定纯粹是为女性考量,它的初衷是尊重女性、保护女性。

  某个闯禁区的女子在比赛中途要上洗手间,警察只好押解着她到体育馆内的男厕所里,因为体育馆是女性禁地,建筑的时候,女厕所自然是不予考虑的。当警察费了很大劲把厕所里的男性驱赶走后,他让女犯进去时,不忘叮嘱一句:“你识字吗”?女犯人说,识字啊。警察说:“把你的眼睛蒙上”。女犯人没好气地说,蒙上眼睛我怎么走路啊?他只好妥协:那你不许看墙上的字。女子问他为什么?略带稚气的警察说,那墙上写的字太下流了,你不能看。

  事实上,对于女子不能进入体育场这一规定,官方的理由也是,这种场合让肾上腺素激增的男性公民满口粗言秽语,粗野不堪,对维护女性纯洁的心身不利,所以,女性观众便被排斥在外。而每当这样的赛事上演时,体育场内外都布满了伊朗独有的道德警察,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监督社会的风化。他们的管辖范围又异常广泛,从服装、发型、行为举止等各方面,只要看谁不顺眼,随时可以把他/她带到警察局教训一番。

  至于电影里,通过人物之口所讲述的,伊朗的女子足球队训练的时候,碍于异性不能共处一个体育场的规定,教练只好通过手机来训练、指挥队伍的说法,似乎夸张了,不过,也成功给电影制造了幽默的效果。

  导演帕纳希强调他的创作是独立的,他的电影和中国的独立电影一样,命途多舛,似乎难以摆脱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国际奖项源源不绝,国内公映却遥遥无期。

  推荐指数:四颗星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