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深度谜案》的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19 11:57:29

  《深度谜案》是一部由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西亚执导,伊利亚·伍德 / 约翰·赫特 / 蕾欧诺·瓦特林主演的一部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谜案》观后感(一):看不到的数字背后

  和灵数23、派一类推理影片,但后者的数字魅力体现在破解上,而本片则是反道而行,把精力的本质放在掩饰上面:学术的古宅,偏执的怪人,一套外人看来能自圆自说的理论,悬疑和推理的基本要素全都具备,下边就是死人的一一出现,也许是用力过猛,全片对白充斥着解谜,加谜自个造谜再编个其他的谜出来,一直牵挂在谜底为何物。

  但太过重视数学方面的推理性,而把感情这条潜在的绝对主线描绘的太过平淡,感觉像是商业电影中必备的感情桥段,丝毫不会意识到其重要性。若不是最后的结局大公开,我都不能相信主角那么早就让贝丝吸引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没去想母亲死后那勾引竟是事件的结果,只觉得这片子上床的速度太快了点,只为炫耀美女护士的完美身材。

  教授说‘真相就是谎言’更像是对观众的反讽,拼命的去关注下一个符号会是什么,其实数字也是谎言,以为注射了没人能发觉的药物,也只是阴谋论者的有又一次尝试,尽情发挥聪明才智以为剥开蚕蛹身上的层层纱线,真相越是越离越远。

  影片的背后更是有件叫做‘追求’的东西。教授的学生也好,杀母的贝丝也好都是被一种力量做左右那就是追求,残疾的学生为了解开数学谜团而自残,贝丝更因为一个男人的介入而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因为一句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之类的话。人都是疯狂的,疯狂到自言自语的世界中挂出侮辱的横幅,而疯狂的人又是吸引人的,他们专注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当有些略微的交集时,力量也就变得可怕。不过小马丁也真是可怜,前半辈子都钻研数学,异国他乡突然碰见两个花痴美女,一时心花怒放,分不清南北,好歹也是个理科生,理智点行不?

  《深度谜案》观后感(二):现实没有确定性

  牛津杀手

  说几点不合逻辑的推理。

  1、男主看到三个符号出来后,在书店找到一组符号系,看到第四个符号,后又找到一本内脏移植读物上发现有这组符号系,由此推断医院待移植女孩父亲为凶手。此推断故意扰乱观众逻辑,想想第一次老妇女根本不可能由此人所杀,而且此符号组有可能出现在其他任何一本杂志或者读物上,读者更有多少。

  2、四号事件女孩父亲炸车不合情理,肺移植需要血型匹配,他最清楚。车上智障儿是否有合适血型的都有待调查,要是真为女儿考虑的话正常思维都是选定目标单独杀之。

  3、教授要嫁祸,为啥二号目标不选择残疾男?

  4、为啥在机场男主看到餐巾纸上教授没有画第三个符号,及照片上有德语“零”,就能推断教授搞鬼?教授没有写出第三个符号可能因为他没有推理出来呢,有德语零也可能是巧合呢,这和推断教授有问题有必然关系吗?

  本片倒是有点价值观输出,即现实没有确定性,但是不等于现实不需要逻辑思维。

  顶多给三星。

  《深度谜案》观后感(三):生活不止是破案

  这个该就是剧透会大幅度降低电影效果的作品。看这个除了牛津的街景我比较喜欢看那个小男孩和女护士做爱的过程,最大的想法就是前戏实在太多了,跌跌撞撞地感觉不是很和谐,最后当小男孩兴奋地认为自己获得真谛的时候,女孩独自拿着行李登上飞机。生活就是破案吗。那个老教授几乎是在片刻之间布下了居,譬如他在大教堂里大声说:我喜欢在这赝品集聚的地方,没有真相的殿堂。岁月过去太多了,他也许明白真相与生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里面小男孩骑单车风风火火的,老教师则是慢慢悠悠的,这大概就是起点和终点吧。小男孩说可以计算壁球的轨道的时候无疑迷住了女护士,男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多少总有些魅力吧。里面出现了艾米丽和黑店狂想曲里的那个男人,他的脸就像橡皮泥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被生活扭曲的。感觉那个大提琴手还是稍微老了点。哪怕就一个大提琴手而言。

  《深度谜案》观后感(四):只有结尾值回票价

  看简介应该是我喜欢的片子,古老的牛津校园,性格别扭思想睿智老教授 天才类型大学新鲜人,联手追查系列杀人案件,每个案件现场都留有神秘数学符号,究竟符号代表什么,凶手意欲何为……

  说实话,片子开头还算精彩,John Hurt大叔的学术演讲挺像那么回事,从维特根斯坦的“can we believe the truth”讲到数字逻辑,然后又扯到哲学之死,着实唬得人一愣一愣的,接下去的发展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首个受害者是Hurt大叔朋友的遗孀,而且死亡方式一点也不华丽丽(这么说好像有点BT,但的确跟偶喜欢的侦探学园Q、Mindhunters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之后死掉的人则更加莫名其妙,连乐团敲三角铁的大叔也来插了一脚,其间还出现了Elijah Wood同学(插播一句,Elijah Wood同学演哈比人Frodo很合适,但演天才实在牵强了点,每次看到该同学瞪着蓝汪汪的大眼睛苦苦思索的样子就让人不寒而栗)的俄罗斯室友因研究成果被人剽窃以致精神失常行为癫狂,但拿他出来作为嫌犯之一扰乱观众视线实在是…我只能说,太侮辱观众智商了-___________-

  两位主角追查真相的过程无比冗长无比沉闷,穿插着无数的逻辑术语,以至于在出现Elijah Wood同学跟小护士的调情场面时我已经进入半昏睡状态了,后来在该小护士同学的协助下(我觉得伊基本上就是少年包青天里的李冰冰,每次明明都是无意中说了句话,结果不知怎么就给了主角破案的关键提示,男主角真乃神人也!),Elijah Wood同学终于发现一系列的事件并非连环杀手所为,而是老教授在后策划,第一起案件的真相不过是死者的女儿无法忍受长期照顾患病的母亲,希望去除障碍回复自由,但偏偏在现场留下了证据,老教授为帮其洗脱嫌疑,不得不假借偶然事件策划了子虚乌有的后两起杀人案。电影演到这里我正准备狠狠掐自己大腿,然后乖乖承认自己浪费两小时看了一部无聊的大闷片,谁知,老教授又缓缓吐出一句话,指出这一切的一切根源在于Elijah Wood同学,正是由于他在开头告诉真正的凶手,你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You should try it”,才导致其下定决定痛下杀手,联想起片头关于蝴蝶效应的论述,老教授的结论“唯一的绝对真理——世上的一切都是假的”,还有douban上某妙人关于此片的主题“逻辑去死,无厘头万岁”,终于觉得这两个小时稍微值回了一点票价。总而言之,完全是一部被结尾略微拯救了的闷片,建议各位同学:如果时间有限不如干脆去看看者夺宝奇兵4算了,起码人家明明白白标着好莱坞娱乐片,不像这片子戴着顶高深的大帽子……

  《深度谜案》观后感(五):跳出公式,看清现实

  我再提醒一下,喜欢享受推理过程的朋友们可以先不要看影评,还是专心看这部电影,看完后再来看我的影评,因为提前知道真相,太可惜了呵呵。

  。。。。。。

  一向喜欢有逻辑的侦破推理片,所以这一部看的时候过程很令人开心。跟数学有关,让人跟着主角一路推理下去。令人崇敬的牛津教授,身边各有动机的人物,引人入胜,而有趣之处是在结尾让观众就像男主角一样的感受:被耍了!

  案情的真相,就像男主角马丁说的:“真相不存在于数学领域”那些看似有关联的凶杀实则是凶手有意将其串联的意外。连我这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忠实粉丝也完全忘了她在作品中总是强调的真理“真相永远是人们的‘动机’”,而被导演一步步带向他安排好的方向。着实感觉被耍了一回,不过也被耍得挺甘心的,因为编剧和导演是用了心的,对于和我一样喜欢推理影片的人来说,这部影片还是很值得的你两个小时的时间的。

  贝丝离开了牛津,也许天高地远逃出了法网。这结局真是令人如隔靴搔痒,凶手是不是就样逍遥法外?还有赛尔德姆几十年前杀了贝丝父亲和自己老婆,又能否交他绳之以法,仿佛不是导演觉得有必要向观众交待的,导演似乎更乐于告诉观众的是:如果你被别人带入了那些看似复杂的如同数学公式的圈套里,你很可能就会像马丁和那些警察一样,被控制着得到别人想让你得出的结论而错过了真相。

  跳出公式,看清现实,真相也许就在眼前!

  《深度谜案》观后感(六):随便说两句……

  一、看完这部片子,我感觉像是被一片包着金砖的柠檬砸中了脑袋。

  二、这部片子让我想到低俗小说,其共同点就是都有提到:生活是由无数的偶然与随机构成的。

  三、这部片子也让我想到黑天鹅。黑天鹅播出后,有无数的专业芭蕾舞家因为被外行问起他们的生活是不是也这么“妖魔化”而气愤。不知道这部片子播出后,会不会有无数的数学家因为被妖魔化而感到郁闷。电影这东西,时间有限,免不了为了追求冲击感而夸大。

  四、正好前两天看了《香水》,我想说最伟大的犯罪不是找到了替罪羊,而是你犯罪的成果能改变人的价值观,使人因其崇拜你。世界上最有力的枪,是观点之枪。

  五、我想看看原著……

  《深度谜案》观后感(七):高智商的犯罪拥有的不只是扑朔迷离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这部影片,但是我是喜爱的。这是唯一一部我不会喜新厌旧的悬疑片,挺有意思。这是一部一边分析案情一边杀人的悬疑片,混杂着爱情和求学也许还有着基情,哈哈。第一遍看的时候竟然重点都放在了马丁和两个女人的感情上,没怎么看懂。第二遍,才认真分析剧情,虽然最后的元凶确实是因为爱情高的鬼,但这中间发生的一切关于马丁和亚瑟夫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到底是数学推理人生,还是人生诞生数学。到底人生是按照逻辑走还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随机的无法控制的。两种观点的针锋相对就是两人的思想的代表。他们的整个推理过程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深度谜案》观后感(八):深度剧透

  原以为,可能是跟《沉默的羊羔》的变态心理罪犯,后来听说是福尔摩斯的故乡出品,倒是稍稍放下心来,满心期待出现我喜欢的类型。还是不负我望的。刚巧前段时间看的一本有关逻辑推理和谜题的书,电影里出现了一堆哲学和逻辑学家的名字及理论,还有最近我很感兴趣的数学,这部影片正好对正我的味口,而这些都出现在Seldon教授和马丁之间精彩的对话中。教授说,没有什么是确定真实的,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马丁说,他相信数学,相信眼睛所看到的证据。教授说,很多都是不确定的,蝴蝶扇动翅膀,遥远的地方出现飓风,可是谁是蝴蝶,谁知道呢。马丁说,数学可以演算出所有事物发展的轨迹,没有巧合。很多哲学和逻辑之间的理论思想碰撞,字幕飞快闪过,让我觉得我的眼睛和大脑完全不够用,恨不得有个进度条给我停下回放停下回放。当然,这些对话,也暗示了教授在制造替罪羊的整套阴谋中的心理。

  好吧,下面开始说故事情节,剧透不得不出现。

  第一个死者老太太死亡,我的第一反应是她女儿是凶手。原因很简单,是导演透的剧,电影的表现手法已经告诉了我们,贝斯抱着大提琴时特写的脸上一滴泪。然后就是教授告诉她母亲死亡的消息时她脸上的笑容。

  第二个死者出现后,让我淡化了贝斯是凶手的观念,因为没有目击证人见到过自她母亲死后还出现在事发的医院中,陷入教授布下的陷井。中间有个小插曲,教授说,最完美的犯罪,不是没有破绽的凶杀现场,而是替罪羊。于是我又陷入了谁是替罪羊的猜想中。马丁的同学是个路人甲,他一出现我就很肯定他不是凶手,他就是常用的误导人的龙套。我曾经猜想他会不会在后来被误会为凶手后变成死者之一。

  第三个死者出现没有太大的意外,之前的音乐会排练的时候他也有过特写,一副病得不轻的样子,而凶手似乎是专门杀明显的准备要自然死的人。这个地方要注意啦,前两个死者都是死前就有纸片送上门,上面画好符号,写好死亡地点,而这次好像是突发事件,临时才在死亡现场出现符号,并且是用现场的音乐稿制作而成。

  第四批死者一死死一群。这次倒是不合原先设定的凶手特点。原来一直假设的凶手,假设他的杀人动机是像教授挑战,而不是为了杀人,都特意将伤害减到最低,以前他杀的都是即将要病死的人。但这次要死的是一群无辜的人,虽然是弱智儿童,可是都没有最期必死的趋势,因此让我很迷惑,等着真相揭开。凶手公车司机,他有杀死公车上的弱智儿童的动机,但却和教授没有联系,即没有杀前三个人的动机。所以剧情至此我迷茫了。一直到后来马丁看到照片上的德文字母“圆”和教授给的空白纸巾,他知道这一切和教授有关。原来教授一直说的,符号无序、无意义,随机出现,便是一直在暗示真相。本来我认为他的推测虽然有理,但对于一口咬定贝斯杀的老太太而教授是为了帮贝斯打掩护这一点似乎有点牵强,因为同样我也可以说是教授杀的人。后来回想一下剧情,教授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说起不在场证明,我突然想起这是我第一次看的探凶杀案不用研究验尸报告,不用找目击证人,不用看不在场证明。特别是他们在家里发现老太太尸体的时候,马丁居然直接拿起沾满血的算是凶器的枕头……

  就像教授说的,每一个符号没有任何代表意义,出现的规律也是随机的,但那么巧他画出的符号数列正好在公车司机看过的外科手术书中出现,得以让无神论的公车司机利用了教授所制造的一系列连环杀手假象来实施真正的犯罪。

  最后教授和马丁的对话让我吐血了,教授说马丁,你就是那个蝴蝶,就因为你对小贝斯说了句爱咋咋地,所以她才去杀了她妈,始作俑者是你不是我啊!

  你妹啊……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马丁同学每次都是趴在女人身上或者在女人的身边谈情说爱时才突然灵光乍现,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亮点!小护士全裸穿围裙好性感呀好性感!!胸部好漂亮!!

  《深度谜案》观后感(九):吓吓人的!

  看了差评的理由,信服!书的逻辑和电影的逻辑本来也是不同的,所以通常一个值得看的故事,我宁可通过书。

  很喜欢看《魔戒》和《哈利波特》,也喜欢悬疑片所以才看的这部电影,觉得“佛洛多”和“邓不利多”还是“佛洛多”和“邓不利多”,前者的执著和后者的睿智一样一样的。

  电影的逻辑不可能象小说一样严谨,因为供叙述的空间不同,电影难免具有跳跃性和性感展示,前者是篇幅所限,后者是票房所限。真是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

  最后用蝴蝶效应作了结尾,倒是又增加了一层悬疑的效果,也看过《蝴蝶效应》,觉得很恐怖。照这部电影的结论,人确实得管住自己的嘴巴,因为出于对朋友的真诚关心说出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可能造成一个飓风,卷走一个城镇啊!在正常情况下,觉得因为一个认识了才几天的房客说的一句话,就杀了一个几乎不能动弹的老人,似乎很不合理,但血淋淋的现实是,这种不合理的事现在经常能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现在想想能想得起的曾经给过别人的意见、建议,还真是有点后怕,希望自己以后引此为鉴才好。

  《深度谜案》观后感(十):和《达芬奇密码》一样的垃圾

  英国传统大学数学界争论研究的庄严背景环境是很美丽的。

  11月5日的火药阴谋的纪念活动也挺有趣,打扮得象威尼斯狂欢节的面具一样。

  但是内容很傻,其中关于蝴蝶效应,菲波那奇数列,圆周率,进制,古希腊数字起源,密码翻译之类以及什么自然和数学的紧密结合,天文,艺术在数学的基础上的衍生。。。。。。。之类的观点和看法都只停留在市面横行的畅销书和网络半文盲和睁眼瞎的介绍的基础上,如果这种傻B就能上牛鲸大学,那我小学2年纪就能在那所学校毕业了。他唯一的优势是没有过时,还跟得上时代流行的脚步。

  关于主角打避球用科学计算轨迹和概率的行为显然是剽窃抄袭《波波安》的动画片。

  那两个可以当***老女人的故事实在很庸俗。就是一直在做爱。

  杀人动机又傻K,

  贝丝不喜欢和母亲住完全可以撮合她跟教授,然后离开的。

  罗拉显然是个空虚无聊的荡妇。

  他们显然是太主流了。。。

  而且那大学里的学生和教授,没几个脑子正常的,有变态自残的所谓天才,有敏感脆弱的所谓失意天才,整个Oxford 简直象疯人院和智障中心。

  但他们就没有发表过任何聪明的理论,仿佛要掩饰他们的愚昧无知,如果有,但还好些。

  ——————————————————————————————

  如果故事情节牵涉到他们前期一直提及的纳粹和2战,密码那倒有趣的多。

  可惜成了废弃的噱头。

  弱智情节!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