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入羊口》经典影评10篇
《狮入羊口》是一部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罗伯特·雷德福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狮入羊口》影评(一):Lions for Lambs
一场阵容豪华的政治秀。
西海岸大学的两个热血青年Arian(Derek Luke 饰)和Ernest(Michael Pena 饰),受他们理想主义导师Dr. Stephen Malley(Robert Redford 饰)的精神鼓舞,决定去做一些积极追求生活理想的事情,奔赴阿富汗参加了反恐战争,但这两位青年绝对没有想到,所谓的战争,无关人类和平、国家大义,只是让自己在战场上活下去而已。
与他们命运紧密相连的另一端,美国国内情况迥然不。在加利福尼亚,苦恼的Dr. Stephen Malley试图以Arian和Ernest参战的事情为例,说服自己的学生Todd(Andrew Garfield 饰)不要放弃政治学习,但Todd全然反感Dr. Stephen Malley的激进想法。而在千里之外的华盛顿,总统候选人、参议员Senator Jasper Irving(Tom Cruise 饰)发现自己正卷入一场政治密谋,他准备向电视台记者Janine Roth(Meryl Streep 饰)透露有关阿富汗战争的惊人内幕,此番举动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正在前线作战的Arian和Ernest的命运。?豆瓣
《狮入羊口》影评(二):那句著名的句子我没看到
如果北美票房的惨淡凝重成一把锤子,把这部影片敲打成碎片;再把美国观众对战争的冷漠反应燃烧成火,把剩下的碎片烧毁殆尽;那么,从灰烬中仍能冉冉升起并光芒万丈如精灵女王的就是Streep的演技。冲着她去看这部片子的人有成为预言家的天赋。
本剧和《老无所依》一样,属于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出了美洲就是看热闹的群众了。因为是彻底的反战主义者,所以多少要摇旗呐喊一下。不过个人的目标和上层建筑的目的能结合得天衣无缝通常只是美丽的梦想。有时候代价,不会仅是旁人轻描淡写的“你以为呢”,而是终结得悲哀至极的生命。
《狮入羊口》影评(三):full of wonders
我无法以专业的眼光评价这部片子,无论是从政治学还是电影,只是作为一个面临选择专业与大学的学生,这本电影让我不得不以一种现实消极的方向来思考我的未来。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
学新闻,怀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却只能作传话筒,或推销员,否则,“没有电视台会要你”。
学历史或文学,好吧,现在没人会支持你选这个,出国深造后回来又怎样呢,至少目前没有任何积极信息给我。
至于经济,管理,很有可能我最终会选择其中某项,但目前我对其毫无兴趣,看新闻只看国际政治和社会新闻,从没关心过财经。重点是我不觉得在写字楼里办公和我现在的理想或兴趣有半毛钱关系。
更重要的是,如果从事了我所认为符合我理想的工作,去实践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我也许会很失望。很有可能。
这部电影传递了一种巨大的无力感,面对一台巨大的机器我们束手无策,有时我们相信它正在向一个总之还算光明的未来前进,有时我们深知其内部的腐朽将被继承,并且会导致其自身毁灭,但知道还是不知道,好像也没什么关系。
有一个即将出国的同学,说到自己的出国原因,总是淡淡笑着说我受不了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生活。他热衷于翻墙,热衷于去香港看一些内地没有的书,现在他要去美国学国际政治了,一个“自由”的国家,他说他肯定不会回来了。
我们还很幼稚,但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需要一个信仰能指引方向,可是我没有,这个社会本身缺失信仰。我想有一个像罗伯特雷德福那样的老师找我谈话,我也没有,有的老师会告诉我去学国际会计吧,将来出国路更宽,但我觉得这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it is not the point .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我这样的学生,选择大学,专业,然后选择出国或是找工作,成为大人,变成面目模糊的别人。
《狮入羊口》影评(四):政治和战争,永远如影随形
政治片,三条叙事线,三对人物依次登场,大段的对话,观点纷呈,仔细听下来倒也没有太多新意。
靓汤和梅姨这组主攻政策和战略,但也无非是高层拍脑袋,还要冠以救世救民的名头,媒体不甘只做传声筒,但独立的声音又注定被压制。
罗导和安德鲁·加菲尔德这组对话听下来到有点意思,新新大学生显得对政治上的那套伎俩了然于胸,选择独善其身,不愿充当工具,老一辈教授谆谆教导,强调莫做旁观者,哪怕参与失败和旁观失败结果一样,但参与意味着你曾经do something。
最后一组两位大学生在参军前的宣讲让其他国家的人民比如我听起来甚是刺耳,虽然他们是爱国青年,但表达出太多令人生厌的优越感和大国主义。
最后散的散,死的死。90分钟处戛然而止,有点突兀。
看之前没想到除了那些耳闻能详的大牌,还有略显青涩的安德鲁.加菲尔德,这哥们四年前饰演一名大学生,现在居然演了个高中生,真是越活越年轻啊。
看完本片不由又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究竟是因为美国的敌人太多,而让世界各地都有美国军队的身影,还是因为美国管得太多,而让世界各地都有美国的敌人。
《狮入羊口》影评(五):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一只绵羊统帅着一群狮子,我们看到了狮子的勇猛因绵羊的无知而白白耗费。但你怎么就会知道那些勇猛的狮子做到了统领的位置不会变成一只绵羊。
在战场上只要你有一腔热血,你就能变成一头无畏的狮子,但运筹帷幄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掌握的。
政治本来就是集团利益的体现,他们的一切行为本来就是为了使得各自集团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不是为了和平,更不是正义。和平时期的政治更难搞,遍地都是看不见的敌人,倒不如真刀真枪来的痛快。所以别奢望能得到一个能在这个舞台上超凡超群的狮子。这种百年不遇的人才一旦出现,也许整个世界就要为之改变。
整部电影就是不停说、不停说、不停说。尔虞我诈不适合我,所以我向来不喜欢政治,自然也不懂得。再稳定的和平都是表面现象,只要有利益分配就会有争斗。人们说,我们要让自己强大,这样就没人能欺负我们。但我说,如果你变得足够强大,你一定会想欺负别人。这就是政治。这是场永远不会停止的战争。
《狮入羊口》影评(六):转:闾丘露薇的评论
quot;lions for lambs",汤姆克鲁斯投资和主演的电影,除了他,还有两个大卡士,那就是梅莉史翠普和勃伯福瑞。一百分钟,准确一点说,不是一部故事片,而是上了图像化了的新闻伦理课,国际新闻课,以及公民教育课。
梅莉史翠普扮演一个做了四十年的女记者,一个自由派,也就是美国现在定义的左派。而被汤姆克鲁斯扮演的鹰派参议员邀请,进行一个独家专访,为的是推销一套美国政府在阿富汗的新的战略。就在汤姆克鲁斯接受采访的同时,这个新的战役已经在阿富汗的山区展开了。女记者的采访想当精彩,不断地提出尖锐和核心的问题,但是参议员的回答也相当坚定,那就是要相信政府,政府有足够的情况,政府需要继续打这场反恐战争,政府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民众的支持,而支持来自哪里,当然需要媒体。女记者凭着自己四十年的采访经验,直觉这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而更重要的是,这是来自单方面的消息,媒体没有办法进行核实,比如随军采访来见证策略是否成功。于是她坚持不发这条新闻,和她的上司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她质问自己的同事,过去坚持的那种新闻原则去了哪里?而她的同事也质问她,难道只要有新闻点,如实报道对方说的东西,不对吗?
确实,这是美国媒体在911之后的状态,也就是电影里面,参议员理直气壮地对着女记者说,这场已经长达六年的战争,媒体不是一直和政府在一起推销的吗?那个时候,任何反对政府采取军事行动反恐的言论都会被视为不爱国的行为,而美国的媒体也很自律地避免遭到这样的批评。只是战争进行的越长,当初的谎言,或者是错误信息暴露得越多。于是媒体开始反省,当初自己做错了什麽。
他们做错了什麽,那就是无条件的接收来自政府提供的信息,没有进行第三方的核对,而这原本是媒体最基本的要求,也正是没有进行核实,使得民众相信政府所说的,就是正确的。但是事实真相是,政府引用了很多错误的情报,有意的,和无意的。
美国媒体越来越娱乐化,也是这部电影在反省的一个问题,坚持严肃新闻的电视台被商业化媒体机构收购,严肃新闻在电视台里面占有的时段越来越少,电视屏幕上充满了年轻的金发美女,阿富汗的美军绝对比不上娱乐明星的一举一动吸引人。像电影里面这位女记者,还要为还能够在电视台里面有一份工作而心存感激。最后,面对上司开出的条件,那就是,你还需要这份工作,还是为了坚持原则离开,她选择了前者,因为她需要这份工作,抚养家人。
说是国际政治课,因为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美国鹰派的思路,准确一些,布什政府的思维逻辑。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判断他们的对错,但是事实上,国际政治问题,没有绝对。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影片里面勃伯福瑞扮演的大学教授,苦口婆心教导一个曾经对政治充满热情,但是在看到政客们的丑态百出,对政府失望之后开始逃避的年轻学生。他希望自己的这个学生能够明白,冷漠和逃避,其实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别以为可以置身世外,过自己逍遥的日子,大环境的改变,还是会对自己的小生活造成影响。他这样评价现在的美国人,往往那些最没有拿到国家好处的年轻人,却愿意投身社会,甚至生命,看看那些在阿富汗,在伊拉克的美军,很多人其实来自社会的底层,但他们选择这样,一方面为了自己未来有更好的生活,退役回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比如读书,那奖学金,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这个国家的参与感,他们不回避,他们知道争取,同样,这些人也不乏盲从。但是那些享尽了国家好处的人,却心安理得地逃避这社会责任,冷漠地看着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情。这些人很聪明,他们原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可以用自己手里面的选票,去否定那些他们认为对国家不利,对自己的生活不会带来好处的政客。但是他们却选择不参与,不做。
他这样对学生说:“即使你拥有一辆漂亮豪华的汽车,但是却买不到汽油,只能够开在破烂的公路上,那你要这样的车子,干吗?”
《狮入羊口》影评(七):《Lions for lambs》——探讨问题的本身也是一种乐趣
中文名叫《狮入羊口》,又是帅帅的阿汤哥主演,当然作为美国反恐和政治题材的电影,还是要有多谢大牌出来撑撑场面的——梅姨(Meryl Streep)和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片名也是有来历的,这个短语专门来形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人戏称的英国军队被一群没用的指挥官领导着去上战场,也出自古希腊一个典故——an army of sheep led by a lion would defeat an army of lions led by a sheep.
文章用三个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之间的来回切换,第一个场景是阿汤哥扮演的senator(参议员)为了propaganda而去向梅姨扮演的记者推销美政府正在进行的一向所谓新的军事战略,但在长期的专业报道的记者眼中看来这个新的战略完全站不住脚(没事实战记者跟拍)甚至是跟1955年的越南战争一样的所谓的游击战。最后梅姨却不得屈从于保持这份工作的重要性,继续想公众推销政府所谓的新战略。第二个场景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什么分校没说)一个教授的办公室内,由罗伯特扮演的教授正在对一个慢慢对政治学丧失激情和热忱的潜力小男生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导。第三个场景讲述的就是两个自愿入伍的学生在新的战略实施下的战场奋战最后战死的场景。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其实对于每个角色的设定,都是处于当时美国背景的,2007年——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第6个年头。政府长期以来通过媒体向公众展示的新策略,反恐的重要性,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等等,似乎把美国各界对于战争的问题归为同一,那就是,我们在反恐,这是我们在9?11之后反思并共同认可的。没有人发现自己正在被一个莫名的,没有向上提升能力的东西引领着。
最能直接体现的当然是那两个自愿入伍的学生们,中途放弃学业,决定用实际行动来保卫那个他们没有享受过她太多福利的国家,即使被告知,这很可能会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时,也毅然决然地动身前往;我们知道,领导他们的是什么?一个自称在西点军校以成绩第一毕业的优等生的参议员,一个没有参加过任何实战的演说家。典型的“soldiers for political benefits”,值得吗?他们没有回答,只是眼神很坚定。
啊,还有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一个希望在这次独家新闻中找到实据的纠结体,一个与参议员辩论中承认自己在过去的6年里面一直帮着政府推销各种形形色色的政策以收拢人心的纠结体;为什么只用“纠结体”形容她,因为她是“journalist for commercial benefits”,她既想要保持新闻工作者的客观性和理性,又要为了母亲和家庭负担屈从;值得吗?她没有回答,只是最后这篇报道还是被放在了新闻频道下面的滚动新闻去播出。
还有那个教授和学生啊!教授就是这类电影中的理想派啊,一方面他不需要承担工作上的压力(教授政治学就是予以他可以抨击政治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可以“肆无忌惮”地影响别人(唤醒学生公民意识,挖掘更多潜力股),曾经被draft(征召),也正是这份努力过的经历,让他在学生面前有更好的理由去说服。这个天赋异禀的学生呢?他说:“政治学,教授,说真的只是在叫你怎么去赢,只是去赢而已。而不在乎你看上去多蠢多两面三刀多可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没能解决问题,我又能做什么?”为什么一个原本对政治饱含激情和希望的学生会变得如此消极,如此犬儒?这当中“students for 【?】”的【?】就是我上文提到过的【没有人发现自己正在被一个莫名的,没有向上提升能力的东西】,这个东西,私以为,就是美国社会在长期对恐怖主义打击过程中的过度渲染【propaganda】而使反恐成为商业上和政治上的卖点,进而从中形成的麻木,习以为常的心理。那这样一个理想派教授,这样一个消极的学生,这样的对话,值得吗?他们没有最后的商量结果,只是这个学生在看到滚动着的独家新闻时怔怔地盯着屏幕,此时,大幕落下。电影就此结束。
这些问题在电影中有答案吗?你要是这么问我,我会告诉你,政治上从来没有答案,更何况只是想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的电影。那你又问:“那看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我会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这些问题在《苏菲的世界》里面有答案么?探讨问题的本身也是一种乐趣。”
《狮入羊口》影评(八):孤独的狮子
你是不是这样一种人,像托德一样,你风风火火的上午从教师办公室回到宿舍,舍友睁着惺忪的睡眼,漫无目的的搜索着电视里无聊的娱乐节目和八卦头顶的花边新闻,关切的问你是不是教授只给你一个C或者你这学期奖学金还有希望么?你敷衍了事的应付着,眼前关注的正是一条滚动新闻中的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而在你敏锐的意识到其重要性的信息。是的,别人只关心分数、奖学金和GAGA的“时尚”造型或者安吉丽娜朱莉的裙底风光。这与你的想法格格不入,但是比周围就是这样一群人,你每天与他们大谈最潮最茵最雷人,心里却在说QNMLGB。你潜能超常或者天赋秉异,你却苦于无法发挥,自觉怀才不遇以致意志消沉。你就像狮子,强大且孤独。
你抱怨统治者把狮子盲目的送入羔羊之口,为何自己不成为统治者?戈尔巴乔夫大学期间就认识到community远不如西方capitalism来的实在,结果他果然实践了他的理想。要成为草原上的霸主,不知道学会忍受孤独,还要让强大成为一种习惯。
《狮入羊口》影评(九):做有勇气的托德
在看完《狮入羊口》的凌晨十二点躺上床,毫无睡意。影片的三条线索六个人物在脑海里来回倒腾,勇敢无畏与狡黠逃避,理想主义与犬儒,政客嘴脸与媒体立场,刻画得如此现实鲜明,发人深省。我和水冰一致高呼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片,疑惑豆瓣6.5的超低评分,直到浏览影评看到“我当然是暗示了,其中不排除一个犬儒主义者对这部影片的很生理的、直觉的、自然的排异反应”,深以为然。
但兴奋并非辗转难眠的唯一原因。片中两名来自“第三世界”社会底层的大三学生在讲台上笨拙答辩自认为成熟精明的同班同学们的傲慢质疑,最终以两张征兵入伍令让所有人闭嘴。对此教授与消极的托德之间有一段对话,教授:我不赞同他们自愿入伍的决定,但我尊重他们做出这决定的动机。托德:因为他们是肾上腺素派?教授:不,是无畏,虽然害怕但依然坚持走下去的无畏,这是真正的勇气。在参议员艾尔文针对阿富汗贸然推动的新的军事行动中,这两名因错误情报陷入塔利班武装组织包围圈的理想青年,在苟且偷生与体面死去之间,再次郑重地选择了后者。在精明市侩的犬儒者眼里,或许他们too young too naive,但又如何?他们敢大声说出并践行自己的理想,你们敢吗?
在患有流行性犬儒病的世界里,有太多的托德。他们曾经好奇心旺盛,正义感强烈,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热情。但现如今,历经世事的他们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不再发表旗帜鲜明的观点,逐渐沉默漠然。不出意外的话,托德们会很快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完成从愤青到犬儒的褪变。片中的托德很幸运,他出了意外,理想主义者的教授诲他不倦:“罗马在燃烧,孩子,问题不在放火的人身上,他们已经不可救药,问题在我们身上,我们所有人,我们有的袖手旁观,有的毅然寻欢作乐,还有的趁火打劫”。
我没有片中托德的辩才,但我明明就是托德。曾经那么随意挂在嘴上的豪言壮志早已深藏,面对潜规则不会再有零秒启动的出离愤怒,畏手畏脚谨言慎行。我不想把这些改变归咎于职业和为了生存,虽然从未对人袒露过,但我为这样的自己感到羞愧。这一切在这里都是其次,我想说的是,我也有一位如片中教授一样的精神导师,这部电影便是他的推荐。他是我将近三十年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束光,也是我的好朋友,但在过去的一两年里,因为羞愧且自觉无奈的缘故,我用诸多在我们之间不构成理由的理由放过了很多次与他碰面的机会,也不再频繁通电话。他时不时会贴心地把我点穿,每次都一笑了之。今天受托德鼓舞,我终于有了要去明明白白“伤他心”的勇气。
嗯,理清了五味杂陈的心情,我想我可以安心去睡了。
《狮入羊口》影评(十):进退失据
国内翻译成《狮入羊口》,其实……怎么说呢,国内现在有裸聊裸考,那么这个就是裸译。这个词组来源于二战初期,所向披靡的德国军队对于英国士兵的评价,意思是虽然英国士兵作战勇敢,跟雄狮一样,但是领军的人物实在面瓜。
我很奇怪,有汤姆克鲁斯、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雷德福三位超级巨星(后两位还是超级演技派)做主角并且执导的电影为什么这么默默无闻,连个像样的字幕都没有。按说雷德福也算是个奥斯卡导演,以我的经验,一部片子的好坏,就在于导演和演员,这片子要吗有吗,怎么就跟泥牛入海,无声无息的?
演员真是没的说,斯特里普这个老巫婆简直就是质量的保证,演谁就是谁。汤姆克鲁斯演一个野心勃勃的政客也不错,本来他就擅长那种又冲动又SMART,老奸巨滑兼激情四射的人物,俩人的交锋从技术角度看,没啥缺陷。
但这个本子……怎么说呢……我觉得雷德福好像拍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往哪条道上走,估计满脑子就是剩下“客观”俩字了,但客观不等于没有方向,不等于浅尝即止,本来这该是一部关于伊战反省和国际地缘政治思考的挺有深度的电影,结果给他拍成了四不像,几条线来回捣,也没捣腾出个子丑寅卯,可惜了三大巨头的演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