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影》经典观后感10篇
《大电影》是一部由阿甘执导,姚晨 / 黄渤 / 焦阳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作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电影》观后感(一):大在哪里?
最近流行恶搞电影。
电影一开始就是《战鸽总动员》还是《《阿甘正传》?羽毛飘啊飘的。
曾志伟出场就来了《无间道》琛哥训小弟的一段,后面还有琛哥在警察局吃盒饭的一小段,让曾志伟来演可谓是顺手的很啊。
“三年前,我从香港来到上海,壮志雄心,以为在上海可以开一家最正点的烧鸽店,真没想到,给我碰上了禽流感,平均每天被扫荡一千三百次;佛祖保佑,我终于挺过去了,我这条命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行有行规,我们出来混的,生死应该由自己来做决定。吃到玉米的,马上送厨房,吃到菜皮的,你们走运了,绑个红绳子,下顿再送厨房,开火…… ”
姚晨和黄渤来的那两段《雏菊》,简直笑死。
姚晨的出场就是一段《花样年华》。搞的还挺像那么回事。
曾志伟去买房的路上先给大伙来了段F1,模仿《头文字D》。
安德森:喂?小玲,老爸。在我的抽柜里有我的存折,密码是“要发要发要发要发要发死”(18181818184),恩~~
潘志强:哎~大哥,你什么血型啊?
安德森:B型,怎么样!
潘志强:喂,华山医院啊。麻烦您给准备点石膏还有止血带。然后还有2000cc~~B型血!
然后就轮着《功夫》了,在《疯狂的石头》里还开宝马的哥们在这里骑一破自行车,还摆了一个包租婆空中转体720的pose。
到了买房子的地方罗茜对安德森讲述拥有房子的好处那段情节就是《无极》了。
“俗话说,有套房子好安家,房子里有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一套好房子,可以让你得到天底下最好看的女人,可以让你每天都睡个踏实觉,可以让你看起来更像一个成功者。唯一的代价就是多付点money而已,你愿意吗?”
姚晨跑到山上看他男友的分手信,那棵树那个洞就是活脱脱的《我的野蛮女友》。
三个人去问那董事长退房,两男一女,晚上,下着大雨,跑,对方清一色黑西服,《骇客帝国》又出来了。
在装修房子的过程中两个包工头还来了一把《断背山》,一买楼的来看楼《午夜凶铃》就来了,贞子老是从电视机里爬出来,可惜了咱们的姚女侠就对她不感冒。
水厂建成了,来了一段在雨天跳舞做宣传时的情节,《如果·爱》。
最后他们投资的电影恶搞版的《十面埋伏》很有意思的,我最欣赏的就是掷出的飞刀竟然是一把瑞士军刀。
影片中还运用了后舍男生街舞斗舞的元素、“黄健翔解说门”等社会热点事件,挺好玩。
《大电影》观后感(二):要故事还是要恶搞……都没有多少
抱着满怀期望看《大电影》,以为《疯狂的石头》跟《惊声尖笑》的完美结合横空出世了,结果不过如此。
开头融合了各种流行元素,买楼炒房,包括融合了潘石屹任志强的男主角的名字,外加hip-hop and rap;同时不忘了搞各大电影,带着宁财神和《武林外传》特有的贫,也算还行,有点无聊,能看出《惊声尖笑4》的痕迹。
结局如果定格在曾志伟和鸽子告别的瞬间,就会很闷,可是地底下莫名其妙的喷出泉水(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是下水管道爆了),进而导致几个小人物发家窜红成为大人物,这又有点太假了吧?皆大欢喜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要给个理由先。同样是荒诞,比起《疯狂的石头》,就太理想主义了。
故事很没看头,搞得也不够恶。结尾搞《十面埋伏》的《四面楚歌》,分离出去做个短篇,上传到视频网站倒不错,但要标明匿名网友自作,以免观众如我抱太大希望。
不过个别的细节挺有意思,譬如看着看着银幕上方就滚过一行字,大意是某某论坛制作,仅供什么什么之用,版权归谁谁谁,出了事儿概不负责,有举报本论坛的,全家死光光。经常网上down电影的,应该觉得很kuso吧,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注意或者不明白。全场唯一一次爆笑是接近尾声时,曾志伟演的Mr安德森演的德华(影射德华演的刘捕头)掷出了一把飞刀,那把刀在空中旋转,旋转前进,越来越近,一个特写镜头,原来是一把……瑞士军刀。
观众好不容易都笑了,还准备大笑特笑一番,电影却散场了。
.S.这个世界上会欺骗的不只是人类,还有电影预告片。
《大电影》观后感(三):我为什么要推荐它
当初看《大电影》是冲着两个人去的:一个是姚辰一个是宁财神
我想,大部分观众的想法跟我差不多吧,应该说,这是一部乘《武林外传》东风的片子
和友人一起看,边看边数模仿的片子,结果引来一声质疑,你怎么什么片子都看过似的,你上不上班的?
看来,这部片子要是能火,还得感谢BT,感谢电驴,感谢枪版……
综上所述,这应该算不得一部大众电影
然而,我依然觉得它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为什么?
回到《武林外传》,为什么一部恶搞的片子能在CCTV8播出来?
那就是宁财神找到的一个契合点,君不见,每次到了结尾就有人——大部分时候是佟掌柜——来说教一番吗?这就是契合点,再搞笑的片子都要回到生活上来,或者教育(估计CCTV播这片子也是想“曲线救国”),或者思考
大电影也是如此,虽然是恶搞,但终究没有离开生活,房奴,这个06兴起的词语,在这部片子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而中间那段潘志强唱的RAP更是对现实的反讽,
现在不买,房价一定会涨,涨 涨 涨 超过东京和纽约
……
让我们给恶搞正本清源一番吧
恶搞是生活的变奏曲,扭曲中是对现实的讽刺与思考,《馒头》如此,《大电影》也如此,望恶搞的后起之秀切记,莫为恶搞而恶搞
《大电影》观后感(四):大电影之人民币数千万
昨天看了《大电影之数百亿》,一时间以为自己在看武林外传,姚晨真是个会演戏的演员,相比之下黄渤就有点没耍开了。汗,我这么说名字估计没几个人看懂,这些演员的名字我也是刚查的。。。人家从脸熟混起容易吗?还是多提提名字的好。
剧情上中规中矩,结局皆大欢喜,小人物获胜让大家在笑声中暂时忘记了现实。现实中在房地产商基本缺席的情况下,搞定这么多事儿完全就是扯淡。当然了,娱乐大旗的号召下,我们是不会在乎扯不扯蛋的,每天都绷着脸思考人生累不累啊,别人看着也碍眼啊,所以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嘲笑一下 自嘲一把,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为此花钱。让这片子赚的再多一点吧,让不搞笑的砸钱大片凉快去吧!
当然,这片子可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比如说效仿其他片子的情节插入得太生硬,我几次都觉得是胶片坏掉了多跳了几个镜头。惊声尖笑的路数可以用,但得用的恰当而且不影响影片流畅性才行。而且切换镜头的时候,颜色也太跳了,就不能用淡入或者叠画吗?
不管怎么说,这又是一部赚了钱的低成本电影,受众基数那么大,换一块抓抓不是也挺好的吗?虽然我并不确定哪种电影承载了更多专业电影人的梦想?可是我是观众,我才不在乎呢,只要不要让我在看到那些毫无掩饰的欲望就知足了。
《大电影》观后感(五):大陆的喜剧怎么都拍成这样……
不知宁财神是什么文化水平,这个人编写的剧本,通常是比较搞笑——此处的笑是“哭笑不得”的笑……
《武林外传》和《大电影之数百亿》都是宁财神写的。《武林外传》看过几集,实在受不了那群人的唧唧歪歪、吵吵闹闹。把故事放到古代去写更容易写得搞笑,因为随便让古人说句英语或蹦出啥现代词汇都会让普通老百姓觉得有趣,但这也恰恰说明作者不是一个幽默的人——幽默,不是是个贫嘴就能整出来的东西,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大电影》延续了《武林外传》的风格,将恶搞发挥到了极致。个人以为所谓恶搞,就是通过联想,把一堆不相干的东西集中到一块儿,给畸形的过程加上一个更加畸形的结尾。举个例子说:《大》里边儿片头那个清纯的小姑娘一脸虔诚地画着一张美元,接着是莫名奇妙的枪战,狙击手从步枪一直换到重型机枪到火箭筒才勉强打死那个过气演员,还让他死前唱完了一句歌词。这里应该是想讽刺韩剧吧?可这也太夸张了,感觉像大嘴巴抽着你让你笑……
.s. 本片中还有后舍男孩友情出演,但我怎么也没找到哪两个是他们。光阴荏苒岁月不饶人,这俩已经长得沧海桑田了?
《大电影》观后感(六):Big movie由喜剧说开来
出来就是一部好多年前的韩剧,花样年华里巩俐出场的画面,杜德伟的脱掉,人鬼生死恋里男主角塑陶的片段,被改成这里的男主角塑蛋糕,天黑请闭眼,法官让杀手杀人,结果这家伙硬是放了个手雷在那儿,CS,拆迁办疯狂的石头,包租婆,记者造谣窦唯烧车,姜文卖胃药的广告,黄健翔的激情嚎叫,野蛮女友的最后一段,脱掉,断背山,黑客帝国,午夜凶铃以及网友提供的三种对付贞子的方法,十面埋伏-->结束
如果你不明白上面说的是什么,现在咱家告诉你,这就是现在挺火的那部<大电影>的基本构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编排手段是很能够吸引人的, 其中也的确有几个场景比较搞笑.但是有两个硬伤,一个是这个创意的来源,毫无疑问是来自去年上映的美国大片<惊声尖叫4>,所以有拾人牙慧之嫌。第二个就是整个情节的铺垫,看似紧凑,但实际上只是在一堆七拼八凑的笑料堆起来的基础上盖了间茅草屋而已。
其中,曾志伟的表演也可以说是很失败的。卓别林说过,喜剧之所以有喜剧的效果,是因为“落差”。周星驰的落差是小人物与大英雄之间的落差,葛优是平和的表情和他的语言之间的落差,金凯瑞是他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荒诞的剧情之间的落差。那么曾志伟,我想,如果我说他的喜剧表演功力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是不会有什么差错的。我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喜剧表演水平,是因为那个时期的港台喜剧里,每逢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演员总会瞪圆了眼睛张大了嘴巴来上一句:“哇!”就好比我刚看的某个电视台的节目,一伙人上台表演自己的特长,每表演完一个,主持人就来一句:“哇”!然后下一位,真想不通,这个“哇”字怎么有那么多的含义。不信你去统计一下,随便找一才艺表演的真人秀节目,主持人一场下来不说10个“哇”算我输。就像一些个小混混,高兴也“操”,不高兴也“操”,界于高兴和不高兴之间的无聊状态时那更是“操”得厉害——这就叫“操性”。
顺着说下去,这一“哇”一“操”一“哇噻”现今可真不是一般的管用,几乎任何场景下,你都可以用到这三个词,记住,它们可比道家的九字真言(这九字真言现在中国人用得少,日本人用得多,临兵斗者皆阵裂在前,张天师所创)还管用。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大众文化吧。当这些本来只应该存在于小部分人群的文化以某种形式慢慢的流传之后,就潜移默化地让更多人接受它,然后昂首挺胸地坐在正席上,占领着这个本不属于它的领域。
“哇噻”这个词,是从客家人传过来还是哪里传过来的不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十分上不得台面的。偏偏在很多时候,你都可以看到诸如某位温柔典雅的淑女在表示惊讶的时候嘴里蹦出“哇噻”这两字来,似乎她并不知道,这个词本身表达的意思是:为繁殖下一代所必须进行的一个“仪式”,或者说是体液的交换也不为过,但这两种说法都比“哇噻”要来得温文尔雅得多。
没错,你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在信息的大量传播中的一种不求甚解的功利性的行为”。就说到这儿吧,这些话只是个人的理解,我不是什么大师也不是学者,平平凡凡一下里巴人而已。虽然生活的乐趣无处不在,但是我们最好还是不要以自己的疏忽来成全别人的“低级乐趣”吧。
《大电影》观后感(七):恶搞,一个“恶”字
今年年底的贺岁片都不怎样,“黄金甲”的成色太刺眼(潜台词:黄色,暴露);“伤城”延续这些年港片的特色,连绵不绝的暴力;“三峡好人”只有去体验生活才能更好体会其中的含义,可是城市离农村是那么遥远,档期可惜了;“大电影”集中今年的热门字眼“恶搞”。老百姓,特别生活在城市的老百姓,需要的是中庸的电影。(农村的百姓看电影的机会毕竟不多,这里没有对他们有歧视的眼光)。不论如何,这里特别想谈谈“大电影”。
原来听说还是挺搞笑,想着去看看。但看了前面部分,很失望,觉得无聊,提前退场。比之周星驰的搞笑片,他的更是下三烂的。
看似融汇不少大片的经典镜头,可是从构思来看导演的思路是混乱的。片子说是为了反应老百姓身边关注的事情,可是拍成这样,我真怀疑有些人是“心术不正”。如果真要恶搞,就别拿老百姓说蒜。
看过些片花,“大电影”的制作成本不是太高,几个另类精英组成的草台班子,三个“好汉”一个帮。想创造一个“靠低质量赢得票房”的神话,就算实现,也是过眼烟云,毕竟不是主流。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吧,今天感觉到电影不是光用来看的,有的是被人嘲笑,被人骂的。
反正我觉得它只是来取悦于那些真正有“所谓幽默感”的观众。电影不一定什么要素都兼备了,但是至少要有正气,就算那么一点点。但愿明年以后都不要有这样的电影了,鄙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无须认同。
顺便说一句,郭芙蓉在里面的形象太失败了。
《大电影》观后感(八):《大电影》中的上海
《大电影》中的“上海”很多,
比较有点感觉。
《阿甘正传》:开始的羽毛落地
《黑客帝国》:片头鸽子掉进深坑
《雏菊》:主角男拍地广告片-其中的数百亿到底什么意思?
---------看电影还是要到戏院看--------------·偷听]哈哈
曾志伟在上海开烧鸽店结果碰上禽流感一天被扫荡3600次
“我们出来混地生死应该由自己来决定”
《花样年华》:郭女侠的旗袍穿地不错,感觉旗袍真的比较好看。
曾志伟大哥又给我们带来了香港风格的黑帮片。出征去买房。
他女儿要他发誓,很嗲。
他女儿出门漏肩。
快乐工作。鸽子脱掉什么?
龟毛脱掉是什么意思??
还骂了烂节目主持人。
那个抱狗的是什么电影啊??我不知道。
还给富康车做了个广告。
赛车。。。F1。。。结果富康的车胎全被卸了。不如去抢电缆。
上海一:华山医院
上海二:曾志伟追摩托车,旁边一辆公安车是杨浦区的
下面是最喜欢的一段台词:
甲:“跑什么跑,前面出什么事了,是不是打起来了?”
曾志伟:“打你个头啊,温州人来啦。”
甲:“温州人来了?”
乙:“温州人怎么了?”
甲:“温州人打架,把头都打爆了。”
乙:“打爆了?”
丙:“爆头了?温州人发飙一枪爆头啦!”
丁:“啊?一枪爆头了?温州人打CS小手枪单挑MP5啦“
戊:”MP4.温州人5折倾销MP4,跳楼吐血大甩卖啦!“
最后一个人说:“温州人炒楼失败啦,跳楼自杀满地是血,脑浆流了一地啊!”
温州鞋给烧啦!
一个谣言就这么产生了!
其中的丁和戊说的觉得有新意,一个反映了CS这个有戏,一个把MP5这种游戏里面的枪支和MP4娱乐休闲品联系到一起了。
拆迁的人员:“小赤佬”标准上海土话。
上海要被拆掉的里弄。。。
功夫里面漂亮的翻身,太优美了。
不过男拆迁人员露点就不太好了。
小龙女狮子吼没看到,看到了。。。沟。
下面开始模仿刘翔跨栏。不过栏是工程障碍牌。
男主角的R&B比较有意思。。。。房子。。。哎。。。
“没有房子幸福就不关你的事”
男主角模仿港台演唱会的腔调。
剪彩-小剪刀,大剪刀,撬锁的夹子,电锯。。。。
后面还有徐家汇的港汇广场。
哎,写太多了。下次接着写。
还有谁知道这部电影里面的上海请接着写。
《大电影》观后感(九):大大的大电影
最近打着投入下一轮战斗前休息休息的旗号,没干别的,尽恶补电影了。上movie网站,用bt下载,先是little sun shine,接着就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把friends的最后四季都看完,接着就来了今天的主题~大电影
我看电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为不习惯看介绍,名字又说明不了问题,所以大多通过朋友的推荐或者排行榜来选择看或者不看。一般一部电影如果在我坚持又坚持之后仍然看不明白并且既不紧张又不刺激的话,我就选择不再勉强自己,毅然把它pass。而且我在电影的选择上态度几近固执,比如韩剧我是坚决抵制的,即使再多的人讨论而我像个局外人一样,我也淡然一笑不打算随波逐流;对于国产片,进来看的越来越少,似乎产生了一种心里,只要是国产片,都很少问津,除非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都不错,即使每个人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疯狂的石头。
大电影,这名字开始听着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朋友推荐的时候说是融合了许多今年上映影片的内容和风格,很搞笑。看的时候特别留意了一下,不仅是电影,还是流行音乐、时尚用语和社会热点的大杂烩呢!看后才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完全跟上新新人类的步伐了,一些经典元素都不知出处,就是看出对几部电影的模仿,比如《阿甘正传》飘着的羽毛;《功夫》的包租婆;《黑客帝国》酷酷的黑墨镜;《花样年华》长长的裙子;《天下无贼》的傻根;《十面埋伏》的主题和《断背山》的牛仔冒;还有耳熟的歌曲和韩国明星;冯巩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黄主持气宇激昂的解说;F1赛车的装备场面;刘翔代言的广告;越传越离谱的谣言;山西人挖煤窑开悍马;...一时半会我也想不全了。
影片的主线围绕着炒房进行,现代人购房不仅看户型谈价钱,更得选环境挑位置;碰上不争气的开发商,扫了温州人的兴致;房子炒不起来,有人跳楼有人自杀;凡事都讲究方法,就连自杀也没那么容易。电影中如此,现实生活亦如此,如今买房的人不外乎这么几类:第一种人,趁全国房价上涨一片大好形式,有闲钱的不怕房多,先买了过几年肯定升值;第二种人举棋不定,想买又着实闲贵,持观望态度祈祷房价下跌的那一天再一举出击;第三种则是实实在在的房奴,省吃简用勒紧裤腰带,先搞它一套再说,自己不行还有银行,首付 月供,提前享受政策开放带来的好处。
不管大电影有什么教育意义,体现什么时代背景,即使大电影没有宏大的场面和红得发紫的明星,我还是喜欢。它就是部普通的电影,让我轻松的欣赏,哈哈大笑,不用刻意思考,也不用看到最后才探究前后的关联,况且结局积极向上,《四面楚歌》的精彩对白还有点让人意犹未尽呢。
为了我和小怡的幸福 你必须死,为了热血男儿的尊严 你必须死
为了地球的生存环境 你必须死,为了火星的移民计划 你必须死
为了国产影碟的片头广告可以快速跳进 你必须死
为了一区的DTS带花絮全程导演评论音轨 你必须死
为了打击盗版 你必须死,为了海外发行 你必须死
为了投资人邓先生 你必须死,为金狮银熊 你必须死
为了柏林嘎那 为了奥斯卡
为了这个戏能杀青 你必须死,为了本片能顺利公映 你必须死
这些“为了”曾经上升到多高的境界呀!
《大电影》观后感(十):《混乱之治》
你说阿甘是一个烂片导演,他肯定不承认,但是你看看他拍的这些片子,显有能让我4星推荐的。这部《大电影之数百亿》也是如此,卑劣的模仿名片,是学习《惊声尖笑》或者其他的同类片,在《大电影》我能记起来的模仿名片的桥段不多,有《雏菊》、《黑客帝国》、《无间道》等等,但是这些模仿都无一例外的变成了让人想要耻笑的拙劣的模仿。它们出现的段落都显得牵强附会。黄渤接片也不事先看看,片子的剧情老套缺乏新意,在老瓶里面灌的还是老醋。片子结尾的那段《十面埋伏》的桥段简直是在侮辱喜剧片,曾志伟站在草坪上大声说“甜的!”我却在想,为什么演他女儿的那个演员如此的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