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玛拉雅王子》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喜玛拉雅王子》是一部由胡雪桦执导,蒲巴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玛拉雅王子》观后感(一):去爱还是去恨
一心要去看《喜马拉雅王子》,不是因为蒲巴甲,而是因为胡雪桦,因为他多年前的《兰陵王》,希望能有再一次的震撼。
走进新天地的电影院,放映厅加我就四个人,空空荡荡,就像电影开篇的场景一样的辽阔。因为早前看介绍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部中国的《哈姆雷特》,所以就有了心理准备,更有之前的《夜宴》打底,因此当他们开口讲异样的国语的时候,我忍住了,当他们象演话剧一样在那边念着莎士比亚的台词的时候,我也忍住了,我告诉自己,看这部片子是完成对自己的一个承诺,在去西藏之前,我说过回来要看喜马拉雅王子的。
但是真的很怀疑,中国人是不是集体丧失了想象力?在同一年竟然出了三部中国式《哈姆雷特》?首先,难道找不到其他故事了吗?只得翻老脚本?其次,难道找不到中国自己的故事了吗?要拾人牙慧?再次,难道有人给各大导演是命题作文吗?说拍中国功夫就英雄乱飞,说拍复仇就都是哈姆雷特?
喜马拉雅王子是三部中相对最低调的,我也期盼胡雪桦能有精彩的表现,所以走进电影院去感受雪山之王。
毕竟胡雪桦还是没有让我太失望。过滤掉前面有点幽默的前段,后面渐入佳境。这不仅仅是一部“生存还是死亡”的片子。整部影片交织了各种各样的爱,善良的爱,独裁的爱,纯真的爱。。。。。。由此而引出了各种各样的恨,爱恨必然是交织的。
纯真的爱,过去与现在
当王后站在圣湖旁边凄绝的看着她的爱人的时候,这是曾经的纯真爱情。她不是哈姆雷特中无辜的王后,她爱着丈夫的弟弟,所以看着爱人的每个眼神都是喜悦的。年少的青春,纵马草原,他们爱的象蓝天白云一样,突然想到大玉儿与多尔滚,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借鉴。然而哥哥用权势强夺了她,于是弟弟始终通过帷幔看着心上人。17年来,日日相见,咫尺天涯。
当姑娘躺在木筏上随水而去的时候,王子悲痛欲绝,这是现时的纯真爱情。他们正当年轻,格桑花一样的灿烂。然而王子心中充斥着仇恨,于是将爱情抛却,一意孤行,越错越远。姑娘黝黑健康的脸庞,纯白飘逸的裙装,谁能不爱?可是却有东西能比爱情更重要,却不是自由。
独裁的爱,仇恨的种子
先王爱王后吗?如果他说是爱,那么也是独裁的爱,是一厢情愿的爱。当发现妻子与弟弟的隐情后,勃然大怒,要杀了他们,甚至在死后还要让王子去为他复仇。究竟有什么仇呢?夺妻?其实是自己抢夺在前。如果说爱一个人是为了让她过得更好,那么他这种为我独占的能叫爱情吗?爱情是自私还是成全?
善良的爱,无奈与无助
王后显然是爱着儿子的,有那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又有哪个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呢?除非在叛逆的青春期的故意别扭。这种爱是最无私,最善良的,却也是最无奈的。看着孩子的倔犟执拗,能说什么?所以,母亲在圣湖边哭泣。贵为王后,也不过是个普通的母亲。
王子是爱着他的父王的。这是儿子对父亲的敬爱,所以当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他会悲痛。然而这种毫无杂质的爱却被利用了。先王知道这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但是为了复仇,他引诱他去杀戮。善良的爱一旦被利用,善良的人就成了无辜而又无助的牺牲品。
大王爱着他的儿子,这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尽管他从来不称他父亲。但是他看王子的眼神中满是慈爱,为了儿子的安全,他宁愿牺牲自己。可是最终他谁也保护不了。王后误喝了他下了毒的酒,王子受了他抹了毒的剑伤,自己最终也用毒剑自尽。爱就像毒药。突然想起了那个著名的香水——毒药,致命的诱人。
纵横交错的爱,怎么却不是一部温馨的故事呢?尽管有恢宏的雪山,可是没有明亮的感觉,整体是那么的压抑。到处都是冲突与心碎。哪里错了?
由爱生恨
整个故事的缘由是先王的横刀夺爱,但是人的心不是可以夺的。他有权势,以为一切皆在手中,但是人是最难控制的。这一点他至死都不明白,所以有了死后的故事。王子爱着他的父王,因为这个爱就有了对别人的恨。
而王后,心中充满了爱,爱着自己的爱人,爱着自己的儿子,但是并不快乐。
恨比爱更有诱惑力
邪恶的东西总是比善良的更有诱惑力。一边是美好的爱情,一边是杀父之仇,最终爱情还是敌不过仇恨。不是说邪不胜正吗?为什么很多情况下邪恶总是能够得意的笑呢?
人心中都隐藏了一个放纵与犯罪的恶魔。魔戒中那个身体里有两个生命的怪物就是如此。善良往往与软弱联系起来,而邪恶却是那么强势。
姑娘最终疯了,她的父亲被爱人杀害了。她该爱还是该恨?
爱恨是两个极端,中间是个混沌世界。该如何去爱?
电影结尾,现世的人都消失了,一个新生的婴儿在纯净的圣水中诞生,喜马拉雅的王子。埋葬过去,开始崭新的世界。那么一团混乱的世界就被快刀斩乱麻的抛却了,未来的世界确实是美好的,给人无限憧憬。
但是导演真的很不负责任,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现世,其实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们不可能抛却自己,除非信仰佛教,期待来世。怪不得故事要放在那个宗教的圣地。
现世的人还是要自力更生,好好想想怎么去过日子的。有空的时候多念几句六字真言。
《喜玛拉雅王子》观后感(二):变态教授在实验室研制的失败产品
首先,我没有诋毁创作者的热情的意思,其次,我没有诋毁藏族文化的意思。
诋毁这一切的,是胡雪桦自己。
对于在西藏生活多年的我来说,首先,我不接受这是一部藏族题材的电影说法。
其次,我不接受这是一部中国电影的说法。
典型的杂交品种,而且,是实验室的变态教授的研制的失败产品。
似曾相识的藏族服饰和道具,似曾相识的藏族语言……但这一切,都是一件外衣。胡雪桦在地球的另一端借用了藏族的元素拍摄了一个王子复仇记。
看过很多电影,有喜欢的,有痛恨的,有鄙视的,有嘲笑的。
唯独对于这个电影,我只能说,胡雪桦同学,你拍出来,是诋毁和羞辱你看到和知道的一切。
看这部电影,只感觉到深深的羞耻。
《喜玛拉雅王子》观后感(三):好男儿好在哪?
这部号称中国第一部藏语电影的巨作,演员一开口,我就知道这片子没法看了,嘴型和对白对不上,靠啊,说藏语就藏语吧,干吗配音啊!配音就配音吧,不知从哪里找来的配音演员,人物名字都叫的不统一,前后鼻音也分不清,简直是侮辱上影厂乔臻,丁建华等老前辈挖!
再说说剧情。莎士比亚老先生若泉下有知,一定要感谢中国电影人对其作品的普及作出的贡献,虽然很难说是升华还是破坏。“夜宴”先前已经E搞了一把莎老的名著了,本片的前30分钟简直和“夜宴”一摸一样,只不过背景换成了西藏而已。开头王子从波斯回来(编剧一定很喜欢玩“波斯王子”=_=b),然后当中好男儿王子漏了一把黑毛,好女儿露了俩RT(电检局的不知哪去了),随后王子开始练习FLG,变得疯疯癫癫。怎么好的也不清楚,好像当中还有恶鬼出现。结局全部死光光才知道,哦,原来这是四大经典悲剧,无语问苍天ing。
蒲巴甲,古天乐版王力宏。9月份新鲜出炉的好男儿冠军,电影10月份就上映了,鬼知道这电影什么时候拍的。拍摄周期这么短的电影,不是没有好电影。不过,大陆导演不是王家卫,片子也不是艺术电影,像这种剧情片,还是要下点功夫比较好吧。学不像王家卫么也学学张艺谋挖,西藏,九寨那么好的风光竟然浪费了,来几个长镜头让俺瞧瞧啊,全是TMD特写加对白。就是这样一部片子,片头还煞有介事的打出了某某作品的字样,哎。
好男儿这种节目出来的,估计都只能演戏吧,歌喉实在不敢恭维。有了第一个,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希望后来人眼光都能长远一些。
《喜玛拉雅王子》观后感(四):我愿乘着雄鹰的背远去
我承认我看这个片子就是为了看蒲巴甲,估计大多数人都是,所以胡雪桦导演赶鸭子上架的把蒲巴甲弄成了主角。
太多缺点了,蒲巴甲的表演带着新人的生硬,让他去拍电视剧会更好,他的演技不足以撑起整部影片,即使导演在镜头上已经非常照顾。几场情绪爆发的戏却还可以,希望蒲巴甲能多积累些表演经验。剧情是凌乱的,比莎翁更没有逻辑,人神鬼这三方的立场都没有交代清楚。镜头总体说来还算平稳,但是剪的过于琐碎,打乱了整个影片的节奏,也没有了流畅性。几个大场面镜头太近太低了,没有了气势,有些距离感会更好。汉语版是失败中的失败,藏语中那些美丽的词语用汉语说起来是那样滑稽,简直大煞风景。
但即使这样,这部电影依然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有诚意的内地电影。胡雪桦很努力的在讲一个故事,虽然讲的不够流利,可他所要表达的是真诚的,在仇恨面前,只要一方有宽容之心,就不会有最后的悲剧。全体藏族演员,除了蒲巴甲外都表现的相当有张力,却不至于突兀,我想这可能归功于演员们并没有接触过话剧,否则就大大糟糕了。其中的风景尤其赏心悦目,这不是“英雄”里刻意营造的风光,那些永恒的雪山,清澈的溪流,宽广的草原,都真实存在。
这是部有太多缺点的电影,但如果要我在“夜宴”和“喜马拉雅王子”中选择其一,我会更偏爱后者。
《喜玛拉雅王子》观后感(五):索朗达吉的哭声?
你不知道她很正常,她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小演员,一个二十岁的藏族姑娘。她出演了新片《喜马拉雅王子》,在片中一个暴露的镜头,让小姑娘大哭了一场。我在想是否有人会因为这片文章的张扬,搜出这部片子来看,也不知道在姑娘的眼泪的背后,是多少双你我这样满是欲望的眼。
看到这个藏族女孩哭泣的模样,我真的很想说些什么。虚无的人会说,你大概想说,这是个不属于年轻人的年代,年轻人要想混出点名堂,非得放弃点原则,搞出点事不可。小姑娘还算纯良,至少在心底,面对选择,面对压力,用哭泣挣扎了一下。激进的人会说,这是对女性尊严的践踏,这是社会伦理在市场面前沦丧的表现。同情的人会说,姑娘别折腾了,别在走这条没有结果的路了,在走下去你练泪水都会哭干了,最后直到你也和别的人,一样麻木, 并把今天的伤害,当成明日的卖点。网络上的年轻人则直接会说:“神马都是浮云”,便直接结束了这场讨论……
我毕竟不是一个有资格去评价为“艺术而献身”的人。可是我却在怀疑这部作品,我从这部作品中看到的是一种披着文化艺术外衣的粗暴。姑娘的哭泣,只不过是一个契机,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了解这部另人不愉快的作品的机会。
市场总能把握我们的需求,将这部作品推向了我们。电影制片人、编剧和导演都知道我们想看什么,而投资人则知道将钱投给谁,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在这份急切的心情下,《喜马拉雅王子》这部以哈姆雷特为蓝本,将故事背景搬到了西藏这个民族大舞台上的电影被拍摄制作而成,不可否认别人的努力劳动,不可否认拍摄者未必没有从事创造的良好动机。市场的主导作用,也未必就是罪恶的。然而,我们似乎对另一个东西照顾不够,我们根本没有搞清楚我们面对西藏文化这种有别于主流文化的文化形态时,我们压根准备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在这上面动过足够的脑筋。
这部片子甚至让我怀疑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是什么?是想通过拍这部片子让藏民了解我们,达到我们推进西藏所谓的进步的目的,还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观众可以通过这样一部片子毫无藏族民族精神的片子去了解西藏。
资本逻辑和权力逻辑在中国社会的校长变迁,客观上为中国社会的开放和进步提供了可能,我们在崇尚西方先进的物质精神文化之后,走向了一条大步向前的现代化之路。这很好,文化变的繁荣,经济政治都有了发展的契机,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自己是权利的主体,在遭遇法律未写明或是国家机关未贯彻法律保护的权利时候,也能颇能见雏形的运用诸如普世价值之类的概念,为自己辩护,鼓励自己为自己的利益奔走。可是我们真的懂了普世价值的精髓吗?真的懂了市场经济吗?真的了解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去保护边缘的文化吗?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去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由可能带给我们的困惑,是否准备好基于这种自由,去支付我们可能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我不知道,但我看到女孩哭了,这是一种不适应,这是一种进入另一种生活的不适应,而且是少数民族对强势民族主导的价值标准的不适应。按理讲拥有自由是无比幸福的,可姑娘你为何哭泣?你让我想起沙哈拉沙漠三毛曾今签过的那批无依无靠流浪的骆驼,它那么自由,那么孤单……自由无罪,只是打着自由的旗号,追寻别的目的,就让人不齿了。
也许姑娘的不适应其实也是我们的不适应,只是我们常常忘记那一刻的感觉,常常忽略了那一瞬间的挣扎,或者我们思考的机会常常被廉价的快乐一瞬间掠走了。
我爱自由,胜过生命。我不辱骂自由,也不怀疑自由,可我怀疑人是否具备承受全部自由这种“天赋的权利”的能力。我相信世上一定有什么普世价值,可是我更懂得,没有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平台上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优势者的精神强暴,这样的强暴,怎能成就普世价值标榜的救赎这一崇高目标呢?看看我们自己吧,无论是从市场本身出发,还是从市场中的人来讲,我们对于西藏的文化传播和保护都是那么的有限。
战无不胜的市场精神,是中国人今天对普世精神最通俗的理解,众人富裕,消除贫困,是我们最大的价值标准,当然比起提倡“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批判思想来说,的确保护了被后者日益破坏蚕食的文化,有利于建立我们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可是市场精神的内在逻辑是对利益的追求,对于一个发育不良的市场经济来说,它的市场精神很可能早已将经济效益作为其文化取舍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一种缺乏经济效益,不容易被特定的能够带来巨大效益的人群或团体消费与接受的文化,可能沦为弱势文化,沦为被消亡的地步。
进化论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是人作为最大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人类社会独有的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的选择权利,可是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对文化的选择真的反映我们本心中真正的愿望吗?有时候,我们不仅要问,到底是我们在选择自己的文化,还是市场经济通过选择我们,控制我们,来选择文化。中国人是一个被枪炮打醒的民族,没有经过启蒙的洗礼,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争取“球籍”而努力,近30年更是被国门外的世界震撼,发出再不追就要被世界痛打的哀怨。我们看西方从敌视,到谦卑,可是骨子里,还在想着越王勾践的老故事,一心谋取未来的爷的地位,这种逻辑其实也影响了国民,这种情况的出现,以及可能给西方人造成的阴影,不是一句和平崛起就能掩盖的。
然而,这种逻辑最大的危害性,还在于国内,基于这种进化逻辑,我们想当然的以为自己就是少数民族的爷了,怎么轻视他们的文化都没关系的话,我只能说我们无耻。民族本是一个虚幻的观念,因为地缘、经济关系、信仰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才使民族这个概念不朽。每个民族都是特殊的,都有被尊重和存在的意义。并且尊重这种差异,只要不违背善,实现平等的交流,这也是一种普世价值。我们不是经常讲什么“我们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我们彼此离不开”这样的话吗?可是我们真的向他们学习了什么?
《喜马拉雅王子》只是一部电影,一部由藏族人的身体发出声音,却没有表达他们心灵的片子。这不是有藏魂的片子。
我不是什么反自由主义者,也不是左派反什么市场化,这年头谁要是反市场化,回到过去,就跟脑子被驴踢了一样,可是我要建议那些飞速奔跑,致力于与世界接轨,到处宣扬自由的朋友,可否俯下身子听听他们的声音。否则,姑娘的哭泣,就是一个民族的哭泣了。
《喜玛拉雅王子》观后感(六):好听点叫改编,说白了就是没创意
凌晨,终于看完了《喜玛拉雅王子》,与其说是看完了,不如说最后三十分钟是睡过来的。
又是一部改编自《哈姆莱特》的电影,只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藏族文化色彩。只觉得电影里的雪域风景的确另人向往:崇崇山峦上的皑皑白雪倒映在湛蓝的湖水中,天是那么的开阔,草原给人以想奔驰的自由。
除了这些,大概就只有生硬、书面的对话在一群藏族人的嘴边跳跃了吧!史诗般的语言,和生活并不相称,再加上配音与口型的不对应简直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就故事情节的改编而言,虽与莎士比亚原著相比差之甚远,但比《夜宴》来说恐怕要好一点。
冯小刚的转型巨片《夜宴》不过如此,耗资巨大,就思想主题来说,竟不如一群藏民弄出来的小电影。《夜宴》中拍摄手法,整体画面感,以及体现的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汉文化)更加突出。
但是这两部电影,终究是改编自《哈姆莱特》,只是蒙上了不同的文化面纱罢了。
《喜玛拉雅王子》观后感(七):浅析《喜玛拉雅王子》所蕴涵的藏族文化元素
《喜玛拉雅王子》一剧是胡雪桦先生会同扎西达娃、多吉才郎两位老师共同编剧而成。扎西达娃老师凭着他对自己民族独特的感悟,将西方的“哈姆雷特”完美地实现了“藏化”。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雪域高原神奇的土地上应该存在“哈姆雷特”式的爱情。也许这是对藏民族放荡不羁性格的一个颠覆,但在广袤的藏区民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爱情是屡见不鲜的,从《阿西各哇的泪》、《捎去的情歌》到《本仓姑娘》等等,一个个用眼泪和鲜血编织的故事千百年来在一座座帐篷间流传,伴随着龙头琴嘶哑的低咽萦绕在雪域儿女的心头,正是这样,历经磨难的高原人才懂得幸福快乐的真谛,才能在风霜雪雨中记住一个个千年不变的誓言。影片实际上是藏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各种教派在这里共存,多种方言在这里流通,各地的藏人们在这里团聚,影片所折射出的信息难道不是所有藏人们日夜祈祷能在轮回中前往的“香巴拉”圣地吗?
一、宗教
影片开头,白色天地间出现的长发巫师、雪湖、袖狗、极具穿透力的声音等等,一切都在昭示古老的苯教将要贯穿全剧。王子拉摩洛丹从波斯回来,送给心上人一把小刀,一个词语“得合斯”崩出姑娘奥萨鲁央的双唇。“得合斯”是“波斯”的藏语称呼,王子到波斯去学习,乍一看让人很纳闷,但这恰好印证了笨教文化的庞大。据藏文著作《象雄文萃》记载:笨教诞生于雪域西边一个名为“沃摩隆日”的地方,其地素为“达斯”统治。“达斯”在藏语口语中读做“得合斯”,意为“虎豹之国”。作为藏区最古老的宗教,苯教文明留下的痕迹实在太多,由此,在藏传佛教产生之前,王子到波斯学习也变得顺理成章,必须说明的是:剧中只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藏族文化,而跟宗教产生的历史线条毫无关系。
剧中宗教氛围浓厚,人们口中念念有词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六字真言,但在涉及到咒语时,我们从狼婆口中却听到了苯教的八字真言—“噢玛直牟也萨勒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在藏区民众中,祈求来生幸福念六字真言,而要解决今生难题,特别是祈求神灵赐予“附加力量”时就该念八字真言了。两种本来水火不相容的宗教在剧中变得和睦共处,且出自一人之口,场面耐人寻味的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宗教的包容和宿命的延续。
二、语言
作为为数不多的藏语影片之一,《喜玛拉雅王子》刷新了一个记录:第一次将不同藏语方言区的人们集合在一起使用各自方言进行对白,方言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影片中除却多布吉、宗吉等西藏籍演员使用的是藏语卫藏方言、拉萨话之外,其余演员如:蒲巴甲、扎西等使用的均为安多方言,王子密友华尔修等人单从名字上看就具有显著的安多特色,蒲巴甲安多味十足的藏语与扎西纯正的安多语也成了本剧的看点之一。影片既然是改编自莎翁名著“哈姆雷特”,我们就当从中看出点原著的影子来,幸运的是,我们从《喜》剧中人名的安排上就可以看出端倪:“拉摩洛丹”在藏语口语中更多地是称为“哈木洛登”、 欧菲莉亚—奥萨鲁央、雷尔提—雷尔桑、克劳地—克劳盎、赫瑞修—华尔修······等等,我们均能从中寻找到原著的影子。这并不是像有些人所宣扬的:编剧把藏族元素生搬硬套地往原著身上扯。这种言论是无知的,更是愚不可及的。
三、音乐舞蹈的运用及服饰搭配
“舞台剧的本身就应当较全面地反映与剧目题材相关的各种艺术”。该影片从实质上讲就是搬上银幕的舞台剧,其中穿插了大量的藏族音乐舞蹈元素,有流行于安多地区的“弹唱”、流行于卫藏地区的“堆谐”、还有藏族古代宫廷乐舞“朗玛”和草原山歌等,应该说是雪域音乐的一个缩影。
影片中服饰的搭配也在体现“浓缩”这一主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传统的大领皮袍、宽边穗帽、翘鼻藏靴,还在镜头的一瞬间瞥到康巴人鲜红的英雄结,几乎是整个藏区的服饰展览。
在这里我谈论的是剧中所蕴涵的藏族文化因子,至于剧情本身,它的悲壮凄凉让我忘而却步,原著的博大精深也让我自叹只是管中窥豹而只得见一斑。天性乐观豪迈是我的民族的天性,只有细细品味后才会明白:这不是无端的浅薄的快乐,经历过自然界漫长严酷的考验过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得以形成,正因为经历过悲伤和阵痛,我的民族才懂得了幸福地生存,在雪山栅栏般围绕的“卡瓦坚”,在雪域清凉的福地中,先祖们时刻都在坚强地生存,一座座白塔似乎是每个藏人心灵的坐标,面对愚蠢的指手划脚,我们坚强地像风雪中屹立的雕塑,冷冷地看待着小丑们跳梁作舞。
近年来藏族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我有幸于近日观看了期待已久的《喜玛拉雅王子》一剧,感慨颇多。抛却其故事情节、演员演技等诸多环节,我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影视作品,它将雪域文明与西方浪漫主义良好地结合了起来,第一次将藏族式的舞台剧搬上了银幕,带给人一个全新的视野,特别是针对广大的汉地观众,或者说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们,该剧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突破,它打破了藏地在他们眼中“蛮荒、不可接近”的固有印象。
《喜玛拉雅王子》观后感(八):喜玛拉雅
《喜玛拉雅王子》说到底还是国产片,情节不怎么吸引人的,很简单,完全完全没有悬念。就当是看一场少数民族版的《夜宴》,出彩的镜头都在藏族服饰和藏地风景中,至于蒲巴甲的裸露镜头被拿出来炒作,不知道是不是制片方的意思,反正挺失策的,满好宣传下拍摄地的闹,偶对这个更有兴趣。
但是看完之后,深刻的感受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即使你不能去认可,但你不能不被打动,看他们一口一句“天神啊”,初看是觉得好笑的,觉得很盲目,但这种想法是一刹而过的,心里其实被这种虔诚所震动。我想我们这代在年少时候接受的共产党教育,不太可能成为我们终身的信仰,而恰恰我们又错过了可以被灌输、教化的最好时光,于是至少我是没有信仰的,说起来突然觉得可怕了,一个人对世物没有敬畏,是好还是坏呢?
其次作为一部爱情片,皇族两代的故事都十分悲惨,我初为那个产子后死去的公主痛心,毕竟是年轻的鲜活的生命;而王后似乎忍受了更多年的煎熬,她真正爱的人近在眼前,却只能无视,这在日复一日中是蚀骨的痛;而皇叔也未见得好过,而且他看上去就不像是该坏人;王子呢,他的悲剧在于对生命的绝望,只渴求一死。好象电影里常把不能结合的相爱的人作为主角,因为有阻力,有波折,才能作为故事,才有流传价值。一个人能冲破阻力去爱,在现在的我看来,真的不能算是了不起的事情,去争取和去破坏,自然是吸引眼球的,但那些埋没在生活中的感情,那些在隐忍和坚守中的感情,也许终能获得幸福。因为后者更难,所以越发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