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经典观后感10篇
《魔术师》是一部由西维亚·乔迈执导,Jean-Claude Donda / Eilidh Rankin / Jil Aigrot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术师》观后感(一):可以不喜欢,但是必须尊重
改朝换代总会引起很多变动,有人欢喜有人悲。新事物的兴起必然会打压现有事物的生存空间,像影片里电视、摇滚迅速俘获了人们的心,而像魔术、木偶、小丑之类的娱乐关注度急速下降。这一批艺人陷入了危机中,食不裹腹,然而这位魔术师却选择了坚持。哪怕不得不为此四处奔波,不得不为此填不饱肚子,幸运的是还有一个女孩欣赏他的魔术。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选择,新老更替是难以避免的。就像汽车代替了马车、影音替代了文字、电影替代了小说……那还有人用马车、文字、小说吗?有,当然有,只是比较少了。大多数人都使用了新的事物,只因这更为便捷、更符合当下的需要。这时很多人就悲叹,人们喜新厌旧、没有情怀、甚至说现代社会堕落了。
在我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新事物能成长起来必定有它的道理,至少它们很符合当下人们的需要。汽车的出现使出行更加方便、运输成本降低;影音能给人带来视觉、听觉的感受……那么旧事物就摒弃掉了吗?也不是,只要还有存在的空间,就应该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不再像从前那么有影响力,但是作为曾经被大众接受的事物,必然有着美的一面,或者实用的一面。
京剧、魔术、古典音乐、美术等等不再像从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之一,它们都有着美的一面,对于坚持这一些“过时”事物的人,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必须尊重他们。
《魔术师》观后感(二):不会魔法的魔术师
不会魔法的魔术师 一个无聊的下午。 看了一部很淡的电影——淡到感觉看完之后似乎没有在脑子里留下一点东西,这个下午变得更无聊空然,只听到外面的雨噼里啪啦。 20世纪50~60年代,当摇滚嗨翻了人们的头脑,电视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连卓别林的默剧都收到巨大的冲击,何况伴随童年的魔术,小丑,腹语。 一个到处流浪寻找容身之所的,在剧院表演每次都观众寥寥的魔术师,在苏格兰的小镇里遇到了一个相信魔法而毅然跟着他的小女孩。在女孩眼里,魔术师无所不能,他就是一切,梦想,现实,在他身上才能统一。 魔术师表演着老套的把戏,在舞台上似乎无所不能,但在现实,他连车都不会擦。 他是那么的谦恭,他是法国的浪漫气息与英伦绅士的完美交融。 他们依旧在流浪,但是带着温馨。魔术师为了满足女孩的心愿拼命赚钱,填补在爱丁堡那个迷茫的冷漠都市他唯一真正的观众仅存玛丽苏——爱,是真正的魔法。 小丑在昏暗中逗逼得自杀了,腹语者的玩偶被扔在孤寂的橱窗,而魔术师,在小女孩找到现实真正依托的时候,也放走他的兔子,并告诉女孩:“根本没有魔法。” 爱丁堡喧哗的摇滚响彻,酒鬼在路边喧嚣,贵族们高高昂着头,没有谁注意那个无所不能的魔术师。 城市在黑夜中沉睡,繁华一点一点熄灭,在一片昏暗的时候,仿佛心都要碎了。 最后一张小女孩的照片,献给雅克塔蒂,献给伟大的父爱。 看惯了迪士尼梦工厂的动画电影,这部几乎没有台词靠着画风配乐撑起来的《魔术师》,它是那么淡,淡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不会魔法的魔术师? 哦,那没什么,好在你还会爱。
《魔术师》观后感(三):残酷冷漠的欧洲现代化变革之中个体温情的星光闪烁
在我看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寻梦的故事——在大都市失意的法国魔术师和那个被他的“魔法”吸引的苏格兰山村女孩,共同到英国爱丁堡寻求希望和梦想的故事。所不同的是:老魔术师,连同跟他们住在同一所下等小旅店(little joey hotel)的其他传统艺人——小丑、腹语木偶师、杂技演员——都属于那个正在被现代社会抛弃和取代的过往;而苏格兰女孩,连同她不自觉地试图“融入”现代大城市的幻梦,却属于这个日益蓬勃的现代社会,属于未来。影片用极其美丽浪漫的画面和音乐,毫不掩饰地揭露了历史变革的残酷无情:老魔术师技艺精湛却只能半夜到修车厂打零工,在陋室里播放着快乐音调的小丑甚至企图上吊自杀,穷困潦倒的木偶师廉价卖掉自己心爱的木偶最终流浪街头……总之,未来终究要到来,旧的东西终究要被抛弃,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剧烈变革,使得一切传统的“不适时宜”的玩意儿,迟早要被无情地碾碎(反观当代中国,又是如何?);相反,那些属于未来的东西,不管好与坏,迟早要扎根在每个年轻的心中,传播到无论多远的边疆。电影严肃地为过往的文化和其中的人们,唱了一曲深情的挽歌,而它着力表现的,却恰是这一曲宏大挽歌里最温馨的几个音符、几个瞬间。它仿佛在告诉我们:尽管历史的更迭冷漠又残酷,但正是在这更迭之中、激流旋涡之内,未必不能有微小个人的点滴关爱,不能有美丽人性贯通的美丽时刻。也许,这才是真正不变的永恒,在人类文明永无休止的斗转星移之中?
:
1. 单纯地对女孩进行批评的,是过于降低了电影的内涵水准,它并不是一个展示人事意义上道德高下的作品,女孩这一角色的展示跟魔术师一样,有着浓烈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
2. 魔术师与女孩是不是——哪怕心理上——有父女的关系,都是无所谓的,而且实际上电影根本没有试图说明这种关系的存在。不能用纯粹父女个人的感情这种狭小主题取代电影对整体文化的整体思考。
《魔术师》观后感(四):用心施出來的魔法。
整套動畫給我的感覺都很迷朦,色調不算鮮明,算是給了這套電影的氛圍有了一個小小的提示。動畫取景於法國跟英國,都是兩個又有歷史而且也很有浪漫氣氛的國家。作爲歐洲國家,這兩個國家的相近性給動畫和觀袔砹艘粋方便,即使語言不一樣,但是動畫的重點不是用語言溝通。
終于要說到角色了。不用説的,我很喜歡魔術師。不單單是因爲他是一個中年男人,而且是一個溫柔體貼,爲人著想的魔術師,更多的是,他很真實,貼近人類的性格:懦弱。他爲了不破碎小女孩的魔法夢而一直努力掙錢希望可以滿足小女孩的願望,但是在這個原因的表面也可能是因爲他會承受不了小女孩因爲發現現實而離開的事實。不過這樣的理解有過於片面,而且認識很矛盾的:自從小女孩以爲他有魔法而決心跟魔術師踏上征途以後,魔術師一力承擔起照顧她的責任,多打幾份工,做自己不在行的事情來賺錢……這算不算得上是有擔待呢?這似乎已經是超越了懦弱的逃避而是負擔上了責任。
魔術師其實不是一個一流的魔術師,Chomet很坦白的讓我們看見魔術師變魔術的過程,又或者是每一個小魔術背後的小詭計,甚至是魔術師自己本身的大意笨拙,坦坦白白不遮不掩的,每一次都在提醒我們這是魔術而不是魔法。他走過一個又一個地方去表演去賺錢,收入並不多,説白了甚至可以是落魄。人們不鼓掌不歡呼,即使有也是零零落落;在鄉下地方有電燈比起有神奇的魔術都來得更有意義更讓人值得高興。魔術師的存在從一開始就告訴了我們:他已經是一個不怎麽重要的角色,在很多地方只是一個路人。
小女孩的出現為魔術師這個角色添加了色彩,她的存在讓魔術師的層次提高了,她以他的能力爲奇,天真又無知的要求著各樣的東西(雖然說我本人覺得小女孩實在是太天真,不過這只是觀械目捶ā#誀懩g師可以給她不費吹灰之力的變出來,而這不過只是背後的努力而換取回來的物質。
這套動畫想要表達的核心我看來有兩個:被遺忘的,需要向前看的。魔術師是一個豐富的角色,他一個人可以代表了兩種核心思想。這個角色的身份本來就漸漸被遺忘,被潮流的樂隊被其他更廉價的魔術師而取代,沒有人再對魔術感興趣;他後來看見小女孩找到自己的未來,就決定收拾包袱繼續自己落魄魔術師的旅途,向前看,跟自己來的時候一樣:一個人來,一個人走。
小女孩在最後收到魔術師的一張卡片:“Magician Doesn’t Exist.”,決定向前看,將自己的未來交托給在英國相遇的男孩,聼起來是一件瘋狂而浪漫的事情,實際上只不過是追求變了樣,但是本質是一樣的。小女孩從魔術師身上得到的是盼望還有漂亮的衣物,從男孩身上得到的則是愛情。
小女孩跟魔術師雖然是故事裏面的軸心,但是這兩個角色卻又像是兩道交錯的直綫一樣,只有一次的相遇。魔術師不會再在小女孩面前出現,他不再是一個予以她夢想的魔術師,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魔術師;對女孩來説魔術師只是一個曾經讓她擁抱過夢想但是最後將她帶囘現實的一個男人,她不會再崇拜他,但是心裏會有一份感謝:讓她可以離開法國,曾經滿足了她的夢想,讓她有機會遇上男孩,僅此而已。
最後想小小的提出,Illusionniste跟Magicien的分別。在法語來説:Magicien是巫師,Illusionniste則只是提供娛樂的魔術師。想不到連動畫名稱都給了一個提示,後來才發現;卡片上的字句更是點題。不過我認爲,魔術師確實是使用了魔法,那是用心施出來的魔法。
《魔术师》观后感(五):你看,幻觉的另一面
终于,终于,看到了西维亚·乔迈的动画片。流浪的幻术师,氤氲着孤独,古朴却深情款款的爱丁堡。呼吸一般自然的画面,伸手可及的细腻质感,眼泪就在眼里蓄着蓄着......温暖弥散。
孤独的魔术师,从爱丁堡的小镇开始,和那个全世界唯一相信他简陋魔术的女孩开始流浪。他用尽全力表演,换来送给她的鞋子,衣裙,变魔术似的满足她的一切愿望。他们语言不通,爱像唯一的语言和魔术。直到他看着她找到爱情与归宿。他放走了帽子里的兔子,细雨间无声的孤独,把观众溺死在里面。
这是西维亚·乔迈的私人情绪的安静梳理。他的敬意,他的迷恋。他让同名的魔术师闯进影院,跟银幕上的大师塔蒂,象征他自己的自己,两两相对。
我是情感洁癖患者,因此我差点不理解姑娘的予取予求,甚至把姑娘的邂逅看作背叛。魔术师离开的时候写下:magicians do not exist.忽然明白这是关于孤独与相伴的主题。世界上没有魔术师,爱让梦幻变得有意义,像他流浪和被当作可有可无的人生一样。有人想起埃菲尔铁塔上相遇的哑剧情侣么?没有这样的相遇,人生便似乎没有开始一样。
所以,你看,西维亚·乔迈的爱的寓言总是可以做到宏大却隽永。最后,画面上出现了他常看的照片,塔蒂的女儿。在火车上,他痴痴地从孩子身上收不回的眼光。窗外微雨,影片戛然而止,未完成的父爱,久久在眼里心里化不开。没错,你可能会迅速狂热或遗忘一部好莱坞速食片,却会溺死于一段法国式的情绪或回忆,很多年。
《魔术师》观后感(六):你我本无缘,全靠我死撑
这部片子,我看的是无中文字幕版本,虽然没有翻译但是却一点也不妨碍谁去读懂它。影片讲述的是一位魔术师与乡下孤女的“父女”缘分。是的,父女缘分。
即使那姑娘只是一味的索取,即使她的主动接近不过是为了获取。获取温暖?获取新奇?就是这么暗黑的认为,电影中女孩两次穿上新鞋的表现的确表明如此。对于旧事物,女孩没有一点留念,毫不犹豫的便将过去撇弃。
这一切的一切,对于我这样的观影人来说实在是为魔术师所不值,一直到故事最后见到那张照片,才焕然大悟,父亲总是尽可能的给女儿保护。
故事的结局,魔术师知道小女孩又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所以选择离开。女孩也终于明白:世上没有魔法,玻璃壁橱的鞋子大衣再不会凭空出现在礼品盒子里。
你我之间,本是萍水相逢,有相逢之时,亦有分别之景。小姑娘,你可知道那生命中的过客给你温情,才是真正的魔法。
《魔术师》观后感(七):请为我再找一只兔子来
五十年代,魔术师随身带一只兔子。上路的时候,兔笼子就放在拉杆箱上面。
兔子倒霉啊。每次上台之前,都被魔术师塞进礼帽,不久又被提着耳朵拉出来。兔子生气啊。因此,台上的魔术师的手每次伸进礼帽,必然被咬。
魔术师居无定所,兔子就在他每个住所里拼命闹腾。它是道具,也是主人离开时的主人。在已成黑白颜色的巴黎这样,到摇滚正流行的伦敦时这样,漂洋过海,混迹于苏格兰高地的牛羊之间时,它也不改它的小性儿。
兔子不自由,但它真叫一个肥啊。
魔术师的生意不好,越走越偏远。大城市对他的兔子礼帽灯泡酒杯不感兴趣,凭海飘雨的苏格兰山村倒买他的账。可惜第二天出门一看,连这个村子,也开始贩卖电视机了。山村有个向往远方的女孩。女孩觉得魔术师神奇,偷偷跟了魔术师走。走之前,当然免不了兔子一口狠命的咬。
兔子和他们一起去爱丁堡。魔术师赚外快,在洗车房打工,一双魔术手在机械面前笨拙得要命。买点香肠回旅馆想改善伙食,香肠却被兔子抢先一步叼了去。
魔术师最后一个有关魔术的工作,是站在百货橱窗后面,从空空的袖筒里变出胸罩。招牌的道具礼帽里也不再有兔子,冒出来的是款式时新的皮包。
风雨飘摇的某日,魔术师把兔子放了,扔在一片青草葱郁的山石上。兔子目送他离开,耳朵耷拉下来。没过多久,山石上就蹦蹦跳跳的聚满了这只兔子的子孙。
魔术师走路的时候,总是局促地攥紧双手,手臂向后浅浅地翘着。他是个大屁股老头,脚也大,只可惜没有一副宽阔的肩。
如果有一天他重新穿起燕尾服,笔挺地立在舞台上。他那时只缺一只肥大的兔子,躲在礼帽里等着咬他手指。
《魔术师》观后感(八):那些会逝去的东西
在好莱坞的3D和技术流电影充斥银幕的时候,看到几类老版的《101忠狗》画风的电影,的确很让人惊艳,然后是深深地感叹,我们的时代,飞驰得到底是多么地快。
魔术师也会失业?习惯了看到在现代声光电技术中掌控观众的科波菲尔刘谦们,我们似乎已开始很难适应这个概念。其实在随着新的技术娱乐方式的出现,比如电台和电影,20世纪初的确有过现场表演者的失业潮。记得看到关于19世纪20年代的记录中,在大萧条的记述中有几笔是关于失业的艺术家的,失业的琴手,失业的魔术师和失业的歌手。他们曾经工作的地方要不毁于经济的崩溃,要不就是被新的娱乐形式赶了出来,而当时那个新的娱乐形式,电台和唱机,现在也落得和电影中木偶一样,摆在当铺的柜台上。罗斯福新政里甚至还有专门的条款来救济失业的表演者。
所以当依然年老的魔术师站上舞台的时候,台下只有聊聊的观众。接下来的故事可以预料,他从巴黎来到伦敦,然后又辗转苏格兰,为谋生计,也是为了寻找可以为他鼓掌的观众。
在苏格兰的一个小村庄,魔术师遇到了最完美的观众,一个懵懂的少女。一次演出,几次误会,就让她以为真的遇到了魔法师(magician)。少女打翻水桶,魔术师捡起她的小肥皂,变出一整块肥皂;魔术师随手变出糖果分给少女;大风吹起的鸭绒让少女误认为是下雪,魔术师走进门来,弹掉身上的鸭绒,少女看向窗外,以为雪停了,然后魔术师变出了自己买给她的鞋。
就这样,少女决定追随魔术师,因为她以为他有魔法,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离家出走偷偷追上了魔术师,和他一起到了爱丁堡。
而这部电影最让人关注的故事也就发生在爱丁堡。说法语的魔术师怎么都无法向说苏格兰方言的少女解释,自己其实只是个变戏法的,没有魔法,没有。所以少女依旧做着魔法梦,而魔术师只好努力维持着这个梦境,甚至不得不在晚上去修车店打工。他在修车铺笨手笨脚的表现再次地说明,他和这个时代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而时代终于发现了他的用处,广告商人看上了他的才干,让他在百货商店里表演招揽客人,于是优雅的魔术师要穿上滑稽的粉西服,啪,变出一副胸罩,啪,变出一瓶香水。途经的少女已却还以为他还是那个什么都可以变出来的魔法师,在他急着赶去下一个场地的时候还缠着他要那个从空气中随手可变的糖果。
魔术师最后还是放弃和这个时代同流合污。他放走了自己的演出伙伴大白兔,收拾起小小的箱子,给少女留下钱和一张卡片:世界上没有魔法师(Magicians do not exist),然后乘坐着火车离去。他不用担心少女的未来,长大的女孩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爱人。魔术师就像童话里吹魔笛的人一样,突然地的来到,又悄然的离去,在火车的隆隆声中给另外一个孩子变一出戏法。
《魔术师》观后感(九):扯几句
1,一直挺抗拒看动画片,不知道怎么回事。或许是我常想到画面外的制作环节,容易分神。
2,故事出自法国喜剧大师雅克.塔蒂笔下,现实中他与大女儿的关系越发疏远,于是便写了这个小故事寄给了自己女儿。征求雅克.塔蒂同意后,西维亚.乔迈将这个故事演绎成了这部动画片。
3,本片几乎没有台词,手绘风格沿袭了《疯狂约会美丽都》的特点。西维亚.乔迈似乎很迷恋“双城记”,《美丽都》是从巴黎到美丽都(暗指纽约),这一部则是伦敦到爱丁堡。
4,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和《美丽都》一样有特点,夸张不为炫耀。细节依旧很用心,比如模拟制作出粘在镜头上的水珠、白云飘过在草地上的阴影...
5,情怀还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乔迈的电影最不缺的就是柔情和敬意。
6,不用责备小女孩的不谙世事,魔术师这个角色其实也就指代了父亲,他们拙劣却又柔情,我们吵着要糖果时他调皮地变出糖果给我们一个惊喜,当我们要整个世界的时候,父亲只能告诉我们生活里没有魔术。天真的人往往最贪得无厌,而天真的人也往往困不堪言。
7,腹语人和魔术师两个角色呼应地相当巧妙,腹语人的木偶最终免费相送都无人想要,自己也是沦为乞丐,而魔术师则在无奈中继续漂泊。手工艺人困顿,手工艺人悲情,因为手工艺人落后,时代不需要手工艺人了。
8,最后谈谈制作。还是有几个场景是3D建模的,手绘2D的氛围里出现过多的模型是很违和的,但这部电影里几次出现反而是添彩了,印象深的一次是火车进站,旁边站着手绘的老魔术师,那种仿佛被新技术和庞然大物冲击到素手无策的慌张感蔓延在整个画面之中。还有一次是镜头升起航拍展示夜空下的城市,同样用3D模型刻意制造出了现代感与环境人物的不协调。
所以说好电影永远是用技术服务于剧情和情感的!
9,乔迈的电影里永远都有一只胖的要死的动物,上一次是狗,这一次是兔子
《魔术师》观后感(十):最美的童话
当小女孩看到魔术师留下的“世界上没有魔术”的卡片,当魔术师黯然神伤的从怀中掏出那张女婴的照片,我恍然发现,原来这是一部最暖心的童话。
影片《魔术师》是法国导演西维亚?乔迈采用手绘 CG,历时七年耗资1000万英镑完成的一部长篇动画电影,《魔术师》的剧本是由塔蒂的小女儿索菲交给乔迈的雅克?塔蒂创作于1956年的一个原始剧本改编而来,塔蒂是一位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法国喜剧老前辈,他声称自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虔信自由、个性和玩乐,其影片多用音乐音效表达少有对白。特吕弗曾称赞道:“一部布烈松或塔蒂的电影,必然是一部出自一位天才的作品,只因为一个单独、绝对的权威,从开场即强制执行,直到剧终。”其实影片《魔术师》的原型就是雅克?塔蒂,为了纪念塔蒂,魔术师躲进影院一段中影院的屏幕上放映着塔蒂的《我的舅舅》。 关于剧本的由来究竟是一封写给私生女的家信抑或单纯的创作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通过《魔术师》圆了塔蒂一个淋漓尽致展现父爱的童话。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1959年的巴黎,剧院中一位魔术师认真的表演着从礼帽中拉出兔子,变从袖子中变纸牌、拐杖、鲜花的俗套魔术,台下零散鼓掌的观众显示他必定被老板不屑的辞退。二战之后的法国从1959年开始告别殖民主义,各种工业的兴起带动文化艺术的发展,当法国女记者弗朗索瓦兹*吉鲁首次用“新浪潮”一词评价新人辈出,打破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陋习的影坛现象的时候,当人们崇尚主要来自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优质电影”的时候,当影片中开始充斥着大量华丽的技巧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面貌将被改变。
带着爱咬人的兔子和几件简单行李的魔术师登上金色箭头号来到被雨水笼罩着的伦敦,经过和剧场老板的商量,魔术师将自己的海报贴在没有开灯而且完全与之不协调的摇滚乐队歌星旁边,他打开了灯,同时给予自己内心的童话一丝希望。结束了漫长的等待在舞台大幕拉开的那一刻,台下的观众只有一位老太太和一个小孩。我们发现,属于杂耍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属于魔术师的童话已经破灭。
落魄的魔术师几经辗转来到苏格兰一个偏僻的小镇,为工业文明的产物“通电”进行庆祝表演,在这里,他遇见了纯真的小女孩爱丽丝,爱丽丝相信魔术师拥有上天赐予的魔法,一切魔术都是真实的,魔术师内心的童话被重新点燃。爱丽丝对能变出任何自己物质渴望的魔术师的崇拜以及魔术师对做服务员辛苦生活的爱丽丝的怜爱促使他们一起来到爱丁堡。为了不打碎爱丽丝童话存在的美好纯真,魔术师努力尝试着各种工作以换取金钱“变”给爱丽丝想要的东西,在这种溺爱中,爱丽丝逐渐成长,当魔术师知道爱丽丝有了心爱的男孩,选择了离开。
魔术师留给爱丽丝的最后一个童话就是“这个世界没有魔术”——魔术师告诉了爱丽丝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不欺骗或许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