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案》影评精选10篇
《国家要案》是一部由凯文·麦克唐纳执导,罗素·克劳 / 本·阿弗莱克 / 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要案》影评(一):还是挺感动的
话说作为一个新手上路的新闻工作者,看完这本片子还是挺感动的,不是为什么第四权力舆论监督媒体正义,单单看最后那个全报社人盯着记者一人写头条,记者饱含热泪大义灭兄弟,到最后报纸哗啦啦印出来,就看的我这个新手无比沸腾。而且更加无比热爱那命苦的纸媒了。
这导演定是个纸媒的粉丝,真令人感动。其实前面拖沓的剧情我也没怎么搞懂,那大叔辛苦调查还要和崇尚博客的脑残美女小记者合作,真是苦煞人。
最后那小美女终于觉得报纸很可怜,决定不把头条po到博客上去,看得我凄凉不已...
还是某篇评论说的靠谱,说什么正义不正义,那大叔关键时刻还不是可以把朋友当线索,为了keep住料不报给警察导致皮萨小哥不幸身亡,而最后敲出来的头条也基于把朋友卖了的基础之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不是一个正义的记者,而是一个冷血的记者。
完事之后,这片子算是在为报纸那仅存的一亩三分地保留点颜面吗。我还是挺乐观的。
真羡慕能哗哗敲字的日子。
《国家要案》影评(二):白能胜黑吗?
男主角国会议员使的是小手段,小政治儿科,
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职责“公化私”,
但他也是个人,知道危险后,听了记者朋友的劝,
向之前与之相向的议员讨好。
看了前面的影片,有人谈到记者的职业操守。
行,作为记者,有操守很好。
刘德华说过:音乐是无国界的,但音乐人有国界,所以对Japan有些小故事。
可以引用一下,记者是记者,但他也还是人。
这位记者主角,最后甚是潇洒的写完稿子,最后披露他的朋友,
貌似守住了正义,
就像前面朋友说的,从大局来说呢?
这位议员,至少在针对这个公司的“公化私”行为在做斗争,
把他拉下马,不是正中了printcrap公司的下怀吗?
总结:这电影,小儿科,想表明啥?
正义战胜邪恶?
我还是去研究研究人为什么存在吧。
《国家要案》影评(三):试看报告:《国家要案》政治与新闻
试看报告:《国家要案》政治与新闻
懒汉阿亮(dlymt.cn knliang)
C同名电视剧的电影版,政治剧, 美国 英国 法国三国合拍。
IMDB上标美国是第一位,中国引进的出口国是英国,在分账名额里看来是走欧洲份额,省了好莱坞名额。
这不算是个心灵鸡汤的爆米花电影,没动作 没床戏 没特技。玩的就是剧情,让你一路看下去直到结尾才能真相大白。
在今年暑期电影基本结束的时候来这么个部只靠剧情取胜的影片,票房很难,虽说电影不错。夏天天热,人们还是愿意看点爆米花电影,过瘾就好。
本片所记片长约127分钟,与imdb所标美国原版长度相符,理论上是没和谐什么内容。里面一些脏口也都保留翻译很有大陆味道。
《国家要案》影评(四):[State of Play]:外表是惊悚,骨子里是欺骗
首先要肯定影片剧本,精彩;其次评价导演功力,尚可;然后是两位主演的表现,一般.
[State of Play]的剧本由三位编剧操刀完成,是BBC同名系列剧的电影改编作品.这个看似普通的政治惊悚片实则讲述了一个关于"欺骗"的故事.编剧异常巧妙的将国家政治与个人社会的阴暗联系到一起,在情节剧的框架下,完成了创作者出色的主题表达.
这种商业和艺术结合的编剧模式,应当成为今后电影剧本发展的主流.但对于[State of Play]来说,有限的导演水平并没有使其成为一部杰作,两位重量级主演表现得也中规中矩,使得影片在形式上缺乏亮点,略显沉闷的同时,也剥夺了部分观众的观影欲望.
导演缺乏对影片节奏的有力掌控,惊悚氛围的营造点到即止,悬疑元素的空间也没有得到最大发挥.如果是为了追求影片的艺术性,只能说装逼没装到点上.在此类影片中,镜头和音乐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导演却选择了相对较平淡的一种.强大的演员阵容并没有为影片增色,反而有种"谁演都行"的感觉.本人是冲着克劳去的,但看到他的身躯和造型后就能明白为何硕大的影厅只有寥寥几个观众,其中的中老年长者,也许是海伦姐姐的拥趸.
在惊悚和悬疑等商业元素已经被导演糟蹋得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幸运的我终于找到了安慰.[State of Play]的主题直指人心,影片中的"欺骗"将我深深打动,不禁唉声叹气,思索联翩.这如果仅是一部反映美国黑暗政治的惊悚片,唯一的价值恐怕就是激发广电部门的引进欲望.而从艺术作品的角度看,它显然已从"国家高度"上升到了"人性高度",片中不再存在正义与邪恶之分,国家阴谋与个人欲望也不再是数字可以衡量.在利益的驱使下,欺骗的界限从此模糊.
你愿意通过战争赚取400亿美金,还是想付出更多代价换来世界和平?你愿意跟朋友的老婆勾搭上床,还是为了友谊舍弃如果的真爱?你愿意为了保住地位四处欺骗,还是坦白一切坚守事实真相?你愿意因为虚假消息卖更多报纸,还是恪守职业道德只发真实新闻?
......
tate of Play,直译为游戏的进展,是从个人到国家?还是从国家到个人?
3.8
《国家要案》影评(五):Negotiated
在最近的一票无脑烂片之中,大概只有State of Play ("国家要案")值得花银子安静地坐上俩小时。
与大部分悬疑片玩弄的伎俩有所不同,State of Play为看客们设下的局远不止通常的“啊,原来凶手是他!”或者“操,搞了半天他没死”这种俗套。利用叙事框架使观众陷入某种解读套路而无法自拔,从而难以接受最终真相,需要在散场后兀自negotiate一个可使自己心安的结局,这手法不可谓不高明。
全片从国会议员女助手的离奇死亡始,一开始便把观众拉入“谁杀了她”这个庸常问题中,并摆出一副“这背后肯定有阴谋”的架势。在这个架势引导下,一个“无良大公司 vs. 仗义政治家”的叙事框架被慢慢地像紧箍咒一样在看客们脑袋上慢慢收紧。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这家承包美国海外安保任务,并对美国国国防情报行业上下游多个环节的油水虎视眈眈的大公司。为了整垮一直以来针对他们的国会议员(本·阿弗莱克),他们在他身边安插美女密探,并在她与议员产生感情后动手灭口。这看起来是一个经典的公司阴谋,无怪乎资深老记者(拉塞尔·克劳)一眼就看出其中“端倪,”通过微小线索的积累一步步往上追索,力图揪出阴谋背后的大鳄。这一切的高潮,是国会议员在老记的鼓励之下,大义凌然来到报社,当着众人的面揭露大公司的阴谋,并不惜承认自己与美女助理有染的丑闻。
如果这一切在这里戛然而止,就未免太主旋律了。
煽情告白之后的不经意闲聊中,一个细节引起记者的警觉。当他再一次顺藤摸瓜时,挖出的真相却使他难以下咽:原来议员早就对女助理起了疑心,于是派自己当兵时的死党暗中监视。而这个死党既愚忠又凶蛮,为保护自己的好友不惜亲手杀人,并继续冷血地连环灭口。一个宏大的“勇斗恶势力”故事瞬间蜕变为糅杂了猜疑、义气、愚忠、变态、懦弱的现实闹剧。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并未否定前一个故事:议员对大公司的调查以及大公司安插美女密探这些仍然是事实。只不过女助理的死并不能被顺理成章地嵌入这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框框,那是一场更私密的个人悲剧。无论习惯了故事套路的内心能否接受,这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再满拧也是事实。
拉塞尔·克劳的记者身份为这两种故事的纠结提供了绝佳的背景。因为没有谁比一个新闻记者更容易沉陷于互相拒斥的叙事框架的折磨。更精妙的是,编剧故意安排他在明面上同时进行另一场“叙事战争”:所有的小报记者都试图把女助理的死演绎成一场廉价的桃色丑闻,而作为大报记者的他需要力压主编的质疑,挖出背后更“宏大、”更“严肃”的阴谋,做出一篇完美的深度报道。最终的真相无疑为这种抗争蒙上了一层讽刺色彩。
大众媒体往往容易陷入既定的叙事框架无法自拔。然而现实远比“勇者斗恶龙”的故事复杂和浑浊。好的记者应该有能力在往往互相排斥的叙事之间“协商”出一件仍具完整性的作品出来。好的读者也是。当然,可读的不只有新闻,还有生活。虽然需要暗自捏合互相排斥的故事有点累,但其中的张力倒也颇具美感,就像观看这部电影的体验一样。
不经粉饰的混沌现实最美。
2009年10月
《国家要案》影评(六):媒体公正的个人演绎
2009.8.22.
我向来觉得,在中国的大学新闻系课堂上讲授新闻伦理这门课程,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首先它有着过于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以至于除了喉舌论以外,没有什么可以支持你对于这份职业的信仰;其次,在当前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现实下,新闻伦理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第三,在中国,记者的面目已经被扭曲到一种难以辨认的程度,所谓道德如花瓶般脆弱。
所以当时毕业答辩,院长问我对新闻教育有什么看法,我就很大言不惭地说,把新闻伦理这门课撤了吧,把时间全部交给新闻史——尤其是欧美的新闻史。对于还没跳进新闻界大染缸的年轻学生来说,一部《光荣与梦想》,可能比几百遍伦理道德观的宣讲还要管用。
不过当时教我新闻伦理的老师很有自知之明,她把最少的时间给了课本,每次上课都给我们放电影。全都是和新闻业有关的电影,从《总统班底》《惊爆内幕》到《欲盖弥彰》《毒家新闻》,电影是一种极富煽动力的宣传手段,三言两语胜似千军万马。
所以看完《国家要案》的时候,我的第一念头就是,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新闻伦理课老师——又是一个接近完美的记者形象,又是一次媒体战胜黑金政治的成功战例。别人看着可能没什么感觉,像我们这样做着媒体行业的,完场之后难免有少少感慨和激动。
麦克唐纳以前拍纪录片起家(现在也还在继续拍),他那部《触及巅峰》是我很喜欢的户外登山类电影,这次《国家要案》因为剧本超级复杂、第一需要是照顾曲折情节,所以还是大量采用了现场感很强的手持风格。
片子从一开始就在悬念和人物上一路铺陈,毫无冷场,可以说两个小时让人感觉是一晃而过。BBC的原版电视剧很长,压缩到两小时,三个编剧还是很卖力的,而且这三人中间,有的擅长多线索、有的对政治题材得心应手、有的洞悉媒体操作内幕,互补性很强,因为太过紧凑,小Bug是难免的,但在大结构上可说一流。
因为罗素?克劳,很容易把《国家要案》和《惊爆内幕》做比较,都是媒体pk腐败官僚和无良公司,刺激惊险感上二者相当。只是这部新作卖弄了点桃色政治的狗血,滥俗三角恋的圈套,未免让人产生廉价之感,这给《国家要案》略有减分,也削弱对问题的深入程度。
操作这样的题材,对于一个媒体成熟、法制完善、电影完全实现流水线运作的国度来说,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这部电影尽管好看精彩,但没有出乎意外的惊喜。比起暑期档的众多国产烂片,《国家要案》完全高出一个档次,质素良好,表演出色,基本上能够满足高智商观众的观影需要,还能引发一点关于影片主题的探讨,可惜宣传不力,上映悄无声息,估计下线也是如此。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相当完美的记者形象,他不仅手段过硬,有热情和职业理想,而且在个人问题上虽有瑕疵却懂自律,分得清什么是私生活什么是工作。
配合这个外表老土邋遢的老记者形象的,还有个与时俱进的年轻记者,两代人个性观点不同,却能精诚合作,优势互补,这绝对是所在媒体的大幸。现实生活中肯定没那么理想化,一个媒体的没落除了决策失误、时势转变,内耗恐怕也是重要原因。
片子非常忠实地展现了西方媒体从发现线索到操作选题再到创作故事的全过程,而且触及到了媒体的多方面生存困境。比如说,面对政府以安全为借口的公权压力,和地方势力(基层警察)之间的摩擦与合作,来自所有者和经营者对采编业务的干涉。
看完《国家要案》后,我前几天向一个媒体同行推荐,谈到其中一处细节。片中的主编在操作选题时,会反复询问记者是否要采取回避,因为后者与采访对象是十几年的铁杆哥们,而记者在拒绝回避之后,做到步步严格自律,职业操守几近完美,职业素养惊人。
那位同行说,他前一阵子接受过国外某著名杂志的采访,对方记者在交稿时必须向上面呈送所有采访录音、消息来源等相关资料,而编辑部还会越洋电话询问他,记者写的是不是真的,在文章里对他的称呼有没有问题,诸如此类。我们两个只好一起感叹,中国媒体真是情何以堪。
《国家要案》影评(七):“玩政治”
《国家要案》这部电影看得有点糊涂,国会议员揭露的事件最后竟是他自己设的套,反过来还砸了自己的脚,为什么?为了竞选。为了竞选也不必这样啊,因为这个套是很难解的,从电影所给的经过看,无论如何他都难以成功。一个女人死在地铁站,此人是议员手下的一位助手,可接着媒体揭露那女人不仅仅是助手还是议员的情人,而议员此时正在揭露尖兵集团阴谋,这个尖兵集团妄图发战争财,而集团的背后除了政府军方外,还有另外议员。而媒体对谋杀的揭露给这位议员带来道德危机,也阻碍了揭露尖兵集团阴谋这件大事。本片主人公,议员的同学和情敌,资深媒体人想弄清这里面的关系,当然也想帮议员一把,逐步发现那女人原来是个妓女,是有人利用她打入议员的调查组里卧底,因利用价值不大被谋杀。介绍她到议员地方去的就是另一个议员。如此证明是一个利益集团为了阻止议员的调查而制造的一个阴谋活动,这个阴谋所牵涉的背景是够大了。故事至此,一切顺理成章,谁知影片却突然波回峰转,那位媒体人发现那女的是议员派人谋杀的,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被谋杀了,于是赶紧揭露,差点被谋杀。议员被捕,影片结束。这样我就糊涂了,为什么啊,没有必然逻辑关系啊。这就和我看的另外一部电影《窃听风云》一样,所述故事也是一样无厘头,我就在猜是编剧几个人在一起瞎扯,突然想到一个点子便按了上去,也不管通不通,只要让人算计不到就行了。 不管这些了,《国家要案》给我的一个联想就是我对“玩政治”这词有了新的感受。 说到政治,人们往往把它想得很神圣,很庄严,也很神秘。看了电影,就知道所谓政治其实就是一场游戏。无论是正面意义上说的政治家还是负面理解的政客,都是游戏玩家,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本正经的承诺,都是一时所需,目标和原则都是随着时间地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运用一切手段来玩。至于不同的体制只不过是游戏规则,什么计划市场,什么民主极权,只是给游戏增加一些关口而已,高明的玩家肯定能打通关,统吃。所以那些搞政治的人基本无人格化,所谓的政治也根本无严肃可言。理由很简单,作为政治人首先考虑的是自我,是很自私的东西,如果一个搞政治的人,不能争取出人头地,取得话语权,他还有什么。就像影片中那位国会议员,多年的努力才让他爬到这个位置,才能聚焦要闪光灯下,让人们了解他的主张。所以在往上爬时他肯定会使出浑身解数,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从初段到九段,不断的历练,包括要干些实事,要争取民心。请注意,这里的实事和民心并不是他的最大目标,而是他的利用工具,是用以显示他玩政治的水平。如此以私欲为动力的政治有什么神圣庄严神秘可言。 所有的体制规则只是游戏各方博弈的结果,能玩通体制规则,进而自己取得制定这此规则的主导,就成为政治的最大赢家。所谓技巧就是手腕,谁玩得好,谁就是政治家。由于是一场游戏,玩政治总会有成败,当一旦玩不过来就会身败名裂,就像那位议员一样,像当年的尼克松一样。有人以为这是通过制度制约的结果,让他下台。千万别上当,这是因为他没有玩好,另外一个玩的更好的人,利用制度把他给打败了,新一轮的游戏又开始了。会玩的上去玩几把,那些不会玩政治的人只能拉长脖子,期盼新人能与民有利,如果此人不好,靠制度又得等一届,四年或者五年,头发又白几许。 《国家要案》这类电影故事虽有点含糊,但有一点还是清楚的,就是通过失败的玩家把政治可以玩的道理告诉了观众,但是如何玩政治那是政客的事,就像魔术师表演,奥秘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演电影的知道了这一套,就会像里根去当总统,像施瓦辛格去竞选州长了。 (重新修改之作) 2009-10-29
《国家要案》影评(八):真相从来不是一个报纸周刊的事
把6集迷你剧压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只想说信息量真大。看完第一感觉是电影不像绝大部分人说的那样是在讨论新闻媒体的生存价值,而是一部纯粹的悬疑侦探片。我对此片的喜欢也是因为在观影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看《神探夏洛克》的快感。
开篇就展现了媒体的杀伤力,在那时博客上的网络写手可以轻易的任何一二公众人物拉下神坛,再与这种网络传播有这无限的传播速度。因此在看到议员陷入舆论挣扎的时候,我一度认为这会是像《黑镜》第一集那样来反讽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发达带来的灾难,可影片只是借由其背景来发展一个侦探故事。对于记者,他们只是要个头条故事而不是真相,所以我不认同其它影评认为影片是在赞扬记者追逐事实的执着或是褒扬报纸打到了政治黑幕,男主角卡尔调查此事时为了朋友,助手德拉是为了职业中对最大的头条报道,报刊室为了销量,他们的调查目的都带有私心。至少两人再发现报导已经发展成政治黑幕之前,他们的目的都未纯粹过。
回到影片本身,这种抽丝剥茧的剧情最能抓住观众的心,会无时无刻体现出故事的张力。所谓张力,就是剧情不断给观众带来紧张的刺激,不断给出新的线索来激起观众。而且影片没有滥用一般的类型片元素,什么各种飞车追逐,枪战之类的来伤害影片的节奏。即便是停车场的枪击部分,也带来很强劲的压迫感。(可参考《沉默的羔羊》和《七宗罪》,纯粹靠悬疑,不带各种什么场面元素)。罗素克劳表演有棱有角,只是本阿弗莱克依然是那个演什么都想本阿弗莱克的本阿弗莱克。两个人得对手戏出色,最后挖出事情真相后故事显然松下来了,还好靠着两人的表演没让影片完全烂尾。
《国家要案》影评(九):大案之我见
剧情令人遗憾
开篇不到5分钟,看到议员史提芬鳄鱼姿态的眼泪,我猜到他的女下属也就是他的情妇肯定是被她老板害了,但我得承认没想到他俩有一腿。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一次次推翻自己最先的判断,虽然心中仍旧保持怀疑。美国电影中的政客绝不应该是正直勇敢却又弱势需要朋友保护的形象,这与美国人一贯戏谑政坛的风格根本不一致,心中暗暗期待还有什么惊天秘密没有爆料。。。
大真相揭开之前,所有人都相信了安点公司是整场阴谋的策划与执行者时,作为认真看电影的观众我好失望。。。史提芬就是个好人咯?不能。。。胸中隐痛。。然而,新闻快截稿时男猪脚记者卡尔突然顿悟,抄起报纸找到史提芬,把报纸甩在桌上质问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我稍稍心安,编剧也算木有辜负观众的期待。事实是议员史提芬发现了情妇是被派来监视他之后对其下毒手并嫁祸给安点公司。即使是这样的结局,也未免中规中矩了。
演员令人惊艳
剧中二号记者的扮演着Rachel McAdams正式贱女孩里的Queen girl也就是恋恋笔记本里那个为爱疯狂的姑娘~她的魅力几乎超过本阿弗莱克~~~加分加分
背景音乐小囧
记者每次写稿背景音乐都做的像是记者甩甩头正在赴刑场,无比伟岸,无比牺牲,无比敬仰。这过头的音效多次将我从剧情中拉出来情不自禁的心想着配乐为什么就这么不和谐。
总之这是一部相当保守的片子,有点虎头蛇尾,但并不仓促(我是传奇才能被评为仓促),情节三颗星星,主演四颗半星星,音乐一颗星,四舍五入评级三颗星。还是值得一看的。
《国家要案》影评(十):真相只有一个
可惜真相未必美好,不让你那么舒服。
往往会在开始就让你猜到结局,而在一半的时候忽悠的你认为自己猜错了。感叹一句:原来是这样啊。然后编剧就又逮住个细节给你灌输,其实你被骗了。
关系网大了的记者可真好办事,不过在碍于情面及怕打击报复的情况下,您还能说真话多久?
所以,写八卦于己无关的明星吧,写小说别人爱怎么对号入座就坐吧。
这个company都能发展成越狱里的幕后公司了,接手所有情报公司拥有武装的情况下,起义吧。
女上司抱怨斯蒂芬的军中好友的报道时,是对后面发现照片上的纹身埋伏笔。
最后的署名,Cal McAffrey 做了第二作者,这是seasoned对inexperienced多大的提携和锻炼啊。
顺便记一下:
MO=modus operandi
h.【拉】
1. 做法,工作方法
2. (罪犯的)惯技,一贯手法
另,罗素·克劳也太胖了吧。军人穿军装的过程多飒爽。开头音乐和最后的音乐真不错,已下载。第一次见识了印报纸的过程,结尾多为观众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