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夜夜》观后感10篇
《日日夜夜》是一部由朱丽娅·罗克铁夫执导,露易莎·威廉姆斯 / Josh Phillip Weinstein / Gareth Saxe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日夜夜》观后感(一):真正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站在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人群中一员的角度,若这样的事是真的,实在太可怕了……想想,每天自己身边从未注意过的女孩中,有多少在书包里藏着不只心事,还有炸弹……
站在指派任务的恐怖分子头头的角度,若最后真是这样了,那不过是麻木而利索的寻找下一个信仰者,下一个牺牲品。一颗用以使自己举世闻名的棋子,丢了,也罢。
站在这影片女主人公的角度,孤注一掷却换来了耻辱的失败,原本坚定的信仰骤然崩塌,然后怎样?……
站在存在主义的角度,人群在为平凡生活或烦躁或乐天地工作,恐怖分子在为扩大影响力播撒教义工作,而她,在为那可能才刚建立了不久的信仰体系而工作。这一切的动力,都源于对未来的期望……于是期望破灭,于是,焦虑。
《日日夜夜》观后感(二):“我”在人群中尋找出口
無數陌生人在等下一個綠燈
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她背著黃色大背包咬著甜甜圈
來回的穿梭在人群中
她有一個可怕且又難以想像的想法
在NY的街道製造一起自殺性爆炸
影片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的言語交流
最多也只是HELLO、YES、THANKS之類簡單的詞匯
影片中莫名出來幾個蒙面人
教女生擺著類型塔利班組織的武裝動作
拿著槍穿著軍服,搞笑還佯裝拿著紙讀段恐嚇性文字
當一切就緒,計劃開始,準備行事時
她卻膽怯了……
站在人群中的她,那樣渺小
拿著甜甜圈的她,如此青澀
誰又知她腦海中思考些什麼
如果旁人能知道她的想法,那一定會震驚
還好,她沒有繼續自己的計劃
看多了浪漫愛情、喜劇等題材電影
偶爾欣賞下此類獨立電影也不錯
據介紹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很特殊
在人多的地方取景很不易
但導演卻哂玫萌绱俗匀纭?/p>
睇睇也不賴
《日日夜夜》观后感(三):打开所有的灯,还是夜
回到住处,我的第一个动作也是打开所有的灯,尤其是空空一个人的房子。有时,还会打开喧闹的电视,仅仅是作为背景音而已。
她吃披萨、她吃苹果、她吃慕斯、她却开始吃不下。每次紧张,便会用食物塞满自己。所以巨大压力下总会长胖,心理学家如是说。
放大的脆生生的声音,十分勾引食欲。还有形似甜麦圈的东东,盖住整个屏幕,挡住了她的脸,也很诱人。
用力的搓洗身体,拼命的记忆某个身份,重复按动开关,前后十分统一。
很喜欢在街头的那一组路人的特写镜头,什么时候等红绿灯的时候瞟瞟四周,都在干嘛呢?
也喜欢小黑人泡mm那一段,最轻松,也带有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小样,惹火了她,可有你好受的……
最后那一幕,夜的城市,某一块墙下,很不起眼。路过无数次这样的墙,也成就了这样的一个影子……
《日日夜夜》观后感(四):一部自以为是的电影
2两分反感8分惊喜,反感是因为这部影片成本太低了(可以想象),给我一千美元,一个高像素摄像手机,我也拍得出来,拍写实写到这种程度的电影有多容易?有镜头感的业余演员,没有对白,没有剧本,没有道具,甚至没有群众演员。实在难以称作电影,dv还差不多。
要说惊喜,首先演员没选所谓的性感美女,这点令人欣慰,落俗套就不好了,题材选得可以,特别是恐怖分子的性别,还有就是终于完完全全摆脱了好莱坞一贯奉行的因果论,就像低俗小说小说里被暴头的niger一样,一切细节都保留了应有的偶然性,发生的就是剧本,仅此而已,例如主角讨零钱的时候,我敢肯定那些伸出援助之手的路人们绝对不是雇的演员,他们就是时代广场上的路人,这我就不得不佩服导演真赶拍
最后就是表演了,这么说,写实与表现力是不相容的,这部片缺的就是表现力,我们无法抱怨因为二者不可兼得,事实是,当我们紧张时通常面无表情,鲜有动作,(这正是本片做到的),相反追求表现力的电影则会安排眨眼,流汗,颤抖,哭泣,这样成功的使观众如期体验到紧张感,却放弃了真实感,
这样的电影不可多拍,因为惊喜之后是厌倦。
现在处于惊喜阶段。
《日日夜夜》观后感(五):英雄们不知所踪、不知所终。
《日日夜夜》以极低的DV拍摄成本构建了一部还算伟大的影片。说『还算伟大』,是因为这份『伟大』其实与演员或者拍摄技巧或者后期制作均无关系,而全在于『恐怖主义自杀炸弹袭击』这一高度敏感且具有象征意义的题材及其剧本。
也许是为了刻意凸显『写实』的意味,全片没有使用背景音乐。导演对『自杀炸弹袭击』的女主角之各种微小的行动细节做了浓墨重彩的具体呈现,以暗示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在『恐怖主义』这个沉重压力下所表现出的无限柔弱。
而她的确是无限柔弱的——炸弹在最后一刻令人啼笑皆非地失效了,她恐惧地坐在街的一角,只看着满世界的人来人往依旧,而英雄们不知所踪、不知所终。
《日日夜夜》观后感(六):小众人士一定要看
独立电影嘛...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拿好多好多,我都没听说过或者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的奖项的电影。
我看到它拿的奖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啦!
呀,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是想看过程很闷很闷的电影,然后到最后再发表很深沉很深沉的影评,看这个就没错了。
我吸取了上次看莫妮卡的不可逆转(Irréversible)的经验,最终发现以跳进的方式看小众电影,既可获取影片感性经验,留做日后摆谱的谈资,又可以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而且还能写写影评。
哇塞,这个发现超棒耶~!
恩~~~
所以,我给了它“还行”的评价。
《日日夜夜》观后感(七):无路可去
一部超低制作的独立电影。作为低制作的独立电影,免不了粗糙,而且情节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也过于沉闷。诸多的细枝末节,没有对白的单调情节。没有背景,没有多余的人物介绍,没有矛盾冲突。服从,行动。
故事就是这样讲的,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再一个白天,再一个晚上。没有人会觉得这样的两天两夜有什么区别,我们走过街区,悠悠自得。然而故事的主角却是一个要去做人体炸弹的恐怖分子,她的Day Night Day Night,繁华的纽约,人潮涌动的时代广场,安静之中没有人察觉的危险渐渐降临——一切都隐藏在正常而充满礼节的交往中,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个对你说"sorry""thank you"的小女生那一刻正掌握着在场所有的生命。
镜头一直对着这个即将成为人体炸弹的女生,19岁,没有名字没有来历没有亲人的恐怖分子,她生命最后的细枝末节。
一切都在缓慢而有序的推进,就像小溪里潺潺的流水一样,丝毫看不见源头的潮涌。
她来到一个不知何处的地方,坚定一个不知所以的理想,在一步一步地推进中,变成一枚无法自控的棋子。她无法理解即将要做的事情,唯一的坚定,只是源于那个虚幻而强大的真主。
生命的最后两天,她平静而节律。
眼神和指尖间显露出来一些无法掩饰的紧张和不安。那种不安很强大,却被节制的控制在可以被隐藏的程度,似乎连一丝风都不曾有。
未来很清晰,从踏上这一步开始的那一刻起,那个结局已经被写得清楚而坚定。“当有暴露身份的危险时,即使身边没有人,也要立刻完成任务”。
她有些疑惑,“我一定能完成任务,但是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身边没有人的时候,也要行动呢?”
她问得很轻描淡写,也没有想到要得到答案。
她只是一枚炸弹。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再是。
全片很醒目的是食物,她总是在吃东西,流连于一个又一个琳琅满目的食品柜架。这是她唯一的气息,区别于一枚炸弹的唯一欲望,身体里保有的最原始也最单纯的孩子般的天真和欲望。
我想导演肯定有离家出走的经历,少年时代的离家出走,缓慢游走于人流中突然涌现的不知所措。
我看着那个恐怖分子,仿佛又看到自己乱七八糟的少年。走在陌生街头的无能为力。已经变得毫无知觉的绝望。
无处可去,无处可逃。
炸弹无法引爆,所有被既定写好的结局突然被堵住了出路。
我看着她的眼神,清晰的看到自己。
往事重演。我从未想过自己这样一段荒唐的经历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以美国人的方式表现在我面前。彻彻底底,毫无掩饰。
因为无力,所以生出这样的绝望。
炸弹坏掉了,一个本来应该在这个晚上消失于世界的人丢失了消失的通途。
一个已经断了后路却无法前行的人生。
我一直庆幸,自己百般折腾荒唐不堪的青春涌动,竟都可以平静而简单的作结。
划过身体,似乎没有留下过于清晰的伤口。只是一段一段的故事,无法启齿的故事情节。
先慢慢遗忘,然后,再在身体和心灵可以承担的时候慢慢记起。
她最后绝望的坐在街角,黑幕降临,无路可去。连强大的真主也无法告诉她生命的意义。
无路可去。
《日日夜夜》观后感(八):朱丽娅的沉默
在故事一层一层的推进时,那包炸弹的命运,是维系我继续耐心追随这沉闷,慌乱,窒息的镜头的唯一动力。选择按下去那短短一瞬,对这个年轻的女孩来说是异常的漫长的吧,这种漫长的前奏从她踏入这片陌生的土地就开始了。镜头细致又缓慢的描述了她在面对既定又未知的死亡前,看似平静的日日夜夜。除此之外,影片什么都没有说。
是啊,对于死亡以及面对死亡的恐惧,人们能做得只是描述而已。描述这充满杀戮和血腥的动物世界,要不然呢,人们还能做什么?摇旗呐喊,控诉反抗,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当炸弹真的在繁忙的街头轰然爆裂,就像现实世界中那样,所有这些正时时刻刻在另一群人中奋勇而起的举措都注定会像是任何一出闹剧那样,为“人间喜剧”增添砖瓦。
“每个人都会死,如果我注定也有一死,那么我愿意为你而死。”
“我不认为这是错的,但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请你指引我方向。”
女主角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在无数个孤独的时刻,一遍又一遍的默诵着。她在向谁祈祷呢?她还是个孩子,她除了这个生命什么都没有,她什么都不知道。
从来没有什么完全的和平,从来没有。过去不曾有,将来也不曾有。
恐怖主义,就像是沉睡在苹果里的一只虫子。它在苹果坠地的那一瞬已经醒来。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短评字多,放这里)
《日日夜夜》观后感(九):Day Night Day Night
看电影的时候,面对那些与背包的女孩擦肩而过的行人,很多事地要在心里问一句:
你们绝不会想到她将要以你们这些人的性命,来成为一个自杀恐怖袭击者吧?
面目暗淡的女孩说她的父母已经不在。
最后一通电话,那两个温和的声音叫她honey。她还是无力地挂断。
本就不知这一切原因的我们,这一下必定是更深绝的无望。
我为这部电影设想的结局是,女孩终于按下手中的键,闭眼,然后黑幕。
谁知是失败后街头独坐的她满眼的泪,镜头摇晃到深黑夜空下一点棕色的光,一切仿佛被随意的信号断然止住。
女孩颤抖的拇指不断尝试按下时,周围人群一个个闪过的小细节。急促的喘息之下,一切殆尽的重压之前,平日里的细节被粗砺而无限放大。
她冲出人群,激烈的音乐从隐没的人声间颓然响起。是我喜欢上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瞬间。
Have a nice day.
Are you all right?
You want a quarter? Take it.
我不知道现实中时代广场的这些人,是否都显得如此心善。还是电影企图在这一点暖意中,教某些人沉思或者反省?
也不知是要庆幸这只是一部电影。还是惊怕着渐渐看出了真实的恐惧。
《日日夜夜》观后感(十):少女与死神
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需要知道你是谁。你可以叫做爆炸行动的执行者,或者叫做庞大黑幕的牺牲品。
电影里从一开始就花了大量的笔墨对女孩的行为作了描写,包括洗澡、剪指甲,穿衣,洗漱等等这些每天都要做的动作在临死前变得尤其沉重起来。
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对比:
灰色的纤细女孩面对灰色的蒙面男人,带着也许是天真者无畏地坚毅,却又点滴流露着对未知的恐惧。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在拍摄类似所谓的“宣誓片”时,穿起比她大出好几号的配子弹军服,她还不忘整理一下发型(女孩特有的爱美之心)。她说她(最后一顿)想吃批萨——也许这就是一个普通中东女孩对于(她未曾企及的)美味仅能想到的最高状态,让人感到如此现实。
还有一个细节非常破釜成舟,就是她把化妆包里所有的牙膏牙刷,化妆品倒的倒,扔的扔了——她再也不需要它们了。
所有这些都在暗示,一层层地叠加观众的沉重感。
女孩紧张,她买了好几次食物——这是掩饰,几次冲到厕所。但就在全世界静止的那一秒钟,也是观众压抑到快窒息的时刻,拉线坏了!如此唐突而荒谬的情况——它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准备都是白搭。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无序的偶然性——套用一句俗话叫做:计划跟不上变化。相信这一刻所有人能深刻地体会到,世界上最不明白“我为什么活着”的感受。
只是在最平凡的弱小(少女)和最极端的恐怖(死神)之间,我们其实看到的不是一场糟糕的行动,而是“再凶恶的势力,终将泯灭于世界主流的浪潮——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穿梭在大街上的男女老少。”在这样的前提下,女孩的失败显得尤其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