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观后感精选10篇
《玫瑰人生》是一部由奥利维埃·达昂执导,玛丽昂·歌迪亚 / 西尔维·泰斯蒂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玫瑰人生》观后感(一):一样的人生盛开着不一样的玫瑰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生,有的长一些,有得短一些。但长的不一定就会让人印象深刻,而短的也不一定就会被人早早地忘掉。
一生不是一条线,也不是一副平面图,而应是一个立方体。在这个立方体上有快乐和欢笑,也有悲伤和泪水,他们全都存在并不会有谁会试图掩饰谁。看《玫瑰人生》的时候,就会让人有一种痛快淋漓之感,人生就是这样的,漫长的人生中不会只有鲜花和欢笑,所有的残忍与丑陋也不会走开。琵雅芙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执着与专制,用自己的天赋与心酸,用自己的爱与孤独,用自己的激情与病痛,向我们讲述了这个立方体中的每一个角落。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可笑的是我竟然是从第二张碟片开始看起的,但是,着丝毫没有影响到剧情对我的吸引。我从琵雅芙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开始,看到了她一天比一天更加美丽,看到了她一天比一天更加“专制”,看到了她一天比一天爱得更深刻,看到了她一天比一天更加的憔悴和孤独。人生是一条抛物线,如果没有低估怎么会有人生最灿烂的制高点。琵雅芙曾经在顶点歌唱,在顶点相爱,在顶点欢笑,她品尝到了最美的时刻,也经历了低谷的残忍,看着她渐渐老去,背开始弯曲,手开始颤抖,头发开始稀疏,我特别想哭,但是琵雅芙自己却仍旧那么坚强,就想她自己在影片中所说的“敬那些想看到我倒下的人。”她是坚强的,她值得自己的一生,我又怎么好意思在这里为她哭泣。
琵雅芙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在她深处绝境之时,她都不曾绝望,她对自己说她看到了一个光明的前途。
48年,琵雅芙的一生可以说很短暂,但是一点也不苍白,她在活着的每一秒中都尽了全力来充满自己的人生,在琵雅芙的人生之路上,所盛开的玫瑰是那朵最饱满,最夺目的。
《玫瑰人生》观后感(二):人生如玫瑰,玫瑰如玛丽昂?歌迪亚
从《两小无猜》里认识了玛丽昂?歌迪亚,这个美丽可爱的女子。于是搜集她的影片,直到今晚被她的精湛演技所折服的《玫瑰人生》。
在这部影片中,她可谓是把演技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水平,她凭借该片摘得奥斯卡女主角的桂冠也是当之无愧。
在片中她饰演的角色年龄跨度相当之大,而且她必须一直佝偻着背去诠释角色特点,光这一点我就对她钦佩不已。
我发现了剧终人物爱迪,在她老的时候眉毛似乎是没有的,于是我想玛丽昂?歌迪亚是不是要把眉毛剃光了然后来诠释这个角色呢?呵呵,这是我的一点疑问。如果是真的话,可想而知玛丽昂?歌迪亚真的是太敬业了。
人生如玫瑰般美丽绚烂却又布满荆棘与坎坷,但正是玛丽昂?歌迪亚这样的女子让这朵玫瑰绽放的更为娇艳动人,光彩夺目。
喜欢玫瑰,但不敢触碰。
喜欢玛丽昂?歌迪亚,却可以发自内心。
《玫瑰人生》观后感(三):喋血玫瑰
如果可以,我想说,这是一朵喋血的玫瑰。
关于一个命运多舛的歌唱家的故事。
小爱迪出生在一战后,父亲是马戏团的杂技,母亲,则是一名街头歌手,满怀着艺术家的热情与梦想。天才的爱迪后来迫于生存无意****的魔鬼般洪亮动听的歌喉,多少要感谢她母亲的艺术基因和细胞。
被母亲抛弃的爱迪,她的童年,有如灌满伤疤与贱满血泪的酒瓶,承载着贫穷苦痛,飘洒在巴黎市井。妓院的污浊掺杂着提提妮对她的爱,幻造了她一身信仰的对象:圣德蕾莎。杂技团的火焰喷发之际,圣女来到她的身边。而我一直在想,圣女的庇护是不是消失于火焰熄灭那刻?
爱迪的一生足以让人羡慕其神奇与非凡,然而生命无常,她的一生更是哀婉动人,为之痛心,揪心至极。她空洞硕大的双眼,让人有一种无助的看不透。空,却看不透,还是空吗?稀稀卷发,嘴唇猩红,诡异的形象让人心里略微颤抖。
从一个街头卖唱的小混混到国际巨星,这一路的艰辛与曲折难以言喻。她唱革命歌,她唱妓院的污秽,唱酒馆的轻浮,唱伤兵,唱闺妇,唱给她的爱人。电影里一次次出现她站在观众席前高歌,有力的嘴唇,变换着种尽显血肉的姿势,让人可以感觉到她大脑大口大口的思考,思想大起大浮地碰撞,然后击碎神经。爱迪经受了许多沉重打击,她生命中的男人总是莫名的一个一个被带走。当与她热恋的拳击手马赛在空难中死去时,她撕心裂肺的叫着。并从此再也没有从这次痛苦中走出。后来她经历了两次车祸,已经严重透支的身体开始体力与精神上的双重严刑,她依靠药物来麻醉身体,用da麻来支撑演唱。有一次,她穿着华丽的黑色衣服倒下了,可是她执意要打过量的针药,重新回到观众面前。有一次,她僵直了身体坚挺着唱歌,而她的经纪人已经在外面叫好了救护车。这几年,她的身体走向崩溃。da麻,药物,她的生活一片狼藉。而每次出现状况,她都会护着脖子上的十字架,向圣徳蕾莎,祈祷爱,祈祷救赎。
电影并无细说童年对她的影响,电影只是叙述式上映她的童年。从她成年一直到死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倔强的生命奋力向上挣扎的力气。她坚信自己艺术家的使命。唯有歌唱使她充满自信,酒精从一开始就是她手头的最佳玩物,走在大街大摇大摆地撒酒疯,停下来就开始洪亮放声。成为国际巨星后,她仍像个倔强的野小孩,高歌着,置身人生的高温火炉,激烈地与生命碰撞,扭打,把自己的命泡在酒精里,外加da麻。直至变形。
这位玩命的艺术家,在最后几年后,退出所有演出。她开始戒毒,并坚持着重返奥林匹克唱歌。在她的最后一晚,她对艺术对歌唱的热情才真正随她的呼吸一起停止燃烧。那一晚,她的头发不再有艳丽诡异的妖红,她的皮肤也不在有粉饰得让人发颤的白色。她一脸疲惫憔悴,有如一面枯皮。所有她觉得的“不好的回忆”挡在她前面,所有她想记得的,她惊恐地发现已经忘记。她惊恐死亡的到来。
她想起了圣徳蕾莎,她要祷告,为她生命中出现的人祷告。她的一生任性倔强,可是从她第一次为提提妮祈祷开始,她的一生都在虔诚地祷告。不管命运怎么对待她,她还是那么相信圣徳蕾莎。慢慢地她回想起她被迫分开的提提妮,回想起爸爸给她买的她在橱窗里驻足许久的日本娃娃,回想起她17岁时生下的短命的女儿····她说“我没办法回头了”。
她的生命是两个极限,汇集在一个倔强的人身上。从最低级的巴黎市井,到国际瞩目的艺术舞台,成功也在煎熬着她。她像个诡异的艺术家,玩命地唱着歌。稀稀卷发,嘴唇猩红。她的一生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战斗,她为了生存去唱歌,她为了爱而活着。也许,换做别人,早已有自sha的念头。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这部电影的主角真身是法国著名的香颂女士“Edith Play 艾迪-皮雅芙”。我是看完电影后总觉得这应该是部人物传记,结果上网一搜,真的是这样。关于她的故事好多,
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51/210584.html
对真人的介绍很全面。
还有她的歌真的很动听,"le vie en rose",法国香颂的灵魂,就在她的这首歌里了
《玫瑰人生》观后感(四):La Vie en Rose——review by James Berardinelli
One has to wonder whether we are reaching the point of oversaturation with respect to bio-pics of famous singers. The landscape is dotted with them: Ray, Walk the Line, Control, I’m Not There, and so on. The field has become so crowded that Judd Apatow and Jake Kasdan have embarked upon a parody of the genre called Walk Hard. France’s entry into the burgeoning genre is La Vie en Rose, which is the latest feature to detail the life of icon Edith Piaf. The elements are all present: a difficult childhood, flashes of musical genius, a rocket to stardom, romanctic difficulties, and drug addiction. Going into the film, I admit to not having known much about Piaf, who died three years before I was born. Nevertheless, her story often feels overly familiar and I think the reason has a lot to do with its similarities to that of so many others.
The film presents Piaf’s life via a broken chronology, leaping back and forth across time without apparent rhyme or reason. The movie dips into nearly every phase of her life, which lasted from 1915 until 1963, showing her in one scene as a dying woman who looks 20 years older than she is and in the next as a young girl during post-World War I France. La Vie en Rose’s blatant disregard of linear progression is similar in some ways to Todd Haynes’ approach to Bob Dylan in I’m Not There, but there’s a key difference. Oliver Dahan may choose to present Piaf’s life in a fragmented fashion, but everything is ultimately connected (and, except for the childhood scenes, there is a single actress playing the lead character). Haynes essentially made six short films and jumbled them together. The end result is more satisfying in La Vie en Rose,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becoming immersed in a storyline that jumps around so much, especially when there’s no clear purpose for presenting Piaf’s life in this fashion.
The movie begins when Edith is a little girl. She is abandoned by her mother and father and left in the care of her grandmother, who runs a brothel. Edith becomes beloved of all the whores who work there, especially a needy young woman named Titine (Emmanuelle Seigner), who treats Edith as her own daughter. Eventually, her father (Jean-Paul Rouve) returns for her and she joins him in his contortionist act. They leave the circus and strike out on their own, starting a father-and-daughter street act. He bends his body into odd shapes and she sings - and what a voice she displays! Some six years later, Edith (Marion Cotillard) and her best friend, M?mone (Sylvie Testud), are street singers. That’s when nightclub owner Louis Leplée (Gérard Depardieu) discovers her. He signs her to a contact. After his murder, her future is again in doubt but she is able to connect with those who can teach her singing techniques and it’s not long before she’s on her way to international stardom.
In the mid-1940s, while in New York City, Edith meets married boxer Marcel Cerdan (Jean-Pierre Martins) and they begin a passionate affair. She declares that he is her one true love, and this is a sentiment she voices later in life, long after his 1949 death in a plane crash. Following Cerdan’s demise, Edith becomes increasingly devoted to her singing. She marries twice during the 1950s but the film spends little time with either husband. She becomes addicted to morphine and alcohol and repeated attempts to kick the habit fail. By the time she’s in her late 40s and her health is failing, she looks like an old woman.
Those who go into La Vie en Rose knowing little about Piaf will get a crash course in her life, although the fascinating World War II years are left out. (Was she a collaborator or a member of the French Resistance?) There’s also a lot of her music, including both covers and original Piaf recordings. Her best known songs are all represented. As is often the case with music biopics, your passion for the music may influence your love of the movie.
Two things in La Vie en Rose are undeniably great: the performance of lead actress Marion Cotillard and the work of the makeup departmen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Didier Lavergne. Both are deserving of Oscar nominations. In the entire field of potential Best Actresses, few offer the kind of portrayal provided by Cotillard. This is no mere instance of mimicry. She inhabits the character, bringing life and passion to the role. When we care about Piaf, it’s because of Cotillard’s work not because of the haphazard approach of the screenplay. Although Cotillard has perfected Piaf’s mannerisms and exhibits flawless lip-synching, there’s more to her acting. She is given an able assist by the makeup artists whose efforts to age Piaf are without peer. This is one of those oh-so-rare instances when the old age makeup is completely convincing. It stands up to closeups. It does not look like a series of rubber applications held together by silly putty.
From a strictly story-based perspective, there’s nothing special or remarkable about La Vie en Rose. However, throwing Cotillard into the mix, it becomes worthy of the investment of a viewer’s 140 minutes. In many ways, Cotillard isn’t just the glue that holds the film together - she is the film. This isn’t the first time Piaf’s life has been brought to the screen and it probably won’t be the last, but Cotillard makes this particular version stand apart.
《玫瑰人生》观后感(五):blue eye
在五星和四星之间徘徊 题目也一时间想不起来到底怎么是确切的,这是这么多部电影以来的第一部开始写影评。
总觉得经典是要无数次看过之后才敢轻易评论的,何况自己的感受也不一定中肯。
但这无疑是一部艺术品,只有有相同感受和艺术眼光的人才肯耐心欣赏它,不像前排的女生在电影结束放映后那句,这乱起八糟的什么啊。
原话忘记了,但语气不屑 表情不耐烦 的确很欠抽的感觉。不过自己的态度也能折射出本人的艺术修养。
不敢说自己完全懂,但作为一篇传记来说,不枯燥 生动而完整,从小时候的颠沛流离到死前一刻的平静和恐惧。
小北鼻时候的蓝眼珠,小女孩时候的大眼睛,小女人时候的蓝眼睛。
我记得这双生动灵气的大眼,那种美丽的蓝尤其面对自己所爱之人马赛时候完全显露。
不知是不是外国人眼神深邃无关立体的原因,仿佛会说话一般 安在灵动的脸庞上,她娇小活泼,街头卖唱时候的痞气,舞台上投入歌唱时候的自信,面对演艺生涯起起落落的绝望和恐惧。
不得不钦佩这位女演员的演技,从二十岁时候到四十多岁的离世,都是一个人,发型在不断变换,时代在不断进步,舞台也在不停扩展,观众和知名度也都在不断增加,可是身体在变差,脾气也愈发暴躁,皮肤也在不断衰老。
可那双大眼睛没有变,里面依旧点燃着希望和爱的光芒,对歌唱的热爱也没有变。
最后再沙滩上织毛衣的安详老人,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
“ 你害怕死亡吗 ?”
“ 我害怕寂寞”
“ 你对少女的忠告是什么”
“爱”
连问了三个问题都是 爱的回答。
最恐惧的事情是离开舞台,最兴奋的拉开帷幕的那一刻。
电影是通过童年和之后的人生穿插着讲述的,可能有时候不仔细看会有点混乱的感觉。
但她的开心 她的不幸 她的幸福 她的痛苦 你会跟着影片的讲述一起动容。
每次拉开帷幕的时候似乎都是她人生每个阶段一个新的开始。
人生的确是激情和痛苦并存的,而小麻雀的人生确实可以称为是一段传奇,而这部电影展现了1918年到1963年她的起起落落,屏幕前生动活泼却从小歌艺不凡的爱迪使人印象深刻。
不只是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歌声享受,与玛丽莲梦露一样,她同样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在法国艺术史上值得一记。
语言的匮乏无法表达观看时候的心情,暂且记录一番,不过这部影片的确可以成就经典的永恒。
《玫瑰人生》观后感(六):爱的礼赞---伊迪丝·琵雅芙
一口气看完《玫瑰人生》(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影片),我再一次为这部伟大的影片而感动,深深感谢马丽昂·歌迪亚精湛的演技,而更为我感动的是,马丽昂·歌迪亚所扮演一个灵魂的人生——法国著名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坎坷而璀璨的一生。
我很少写什么烂影评之类的,相信这篇也并非影评之类,因为,因为我的确写不出什么好的言论,但是这部电影,真是感动了我。
第一次,看《玫瑰人生》时,我还是看不懂,十分跳跃的剧情,但是这个女人——伊迪丝·琵雅芙的一切就像一朵奇葩一样放着异彩。
我开始研究伊迪丝·琵雅芙的生平,正如影片对她的诠释一样,我才慢慢地懂得电影里那个活得洒脱而命运多舛的女歌手。
法国一个浪漫之都也成就着无数浪漫迷离的爱情故事,那里演绎着,我们最初怀有的梦想,这里我得重复一下,我们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呢,像伊迪丝·琵雅芙一样的童年,我想,我们也不要指望有什么幸福可言,这个靠游离于街头买艺的生活,就是我们童年看到马戏班那些小丑一样,那些小孩总是黑压压的脸蛋,还有流离颠簸的生活,食不裹肤,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生活正如我们所期待的一样,如果我们与他们一样,我们还会觉得我们幸福吗?
我开始听伊迪丝·琵雅芙所有的歌曲,尽管生硬的法国基础只能听到几个单词,但是优美的旋律,就像两脚顶在云端。
珍视生命的每一段旅程,感激生活的每一次经历,相信,伊迪丝·琵雅芙也如我所想一样,活得像玫瑰一样的绚丽,花开,花落也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开始就应该像玫瑰一样绽放,芳香四射,在每个命运的最关键时刻,都要活得真切,无论世事如何的变化,悲伤,总会过去的,就如坏心情一样,最糟的事情,到了糟得不能再糟了,一定会有转机。
可能是法国人天生的浪漫气息使然,正迎合了我的口味,看完电影后,我觉得,在她在面前对苦难时仍能显得温暖备至。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不得不在银幕前伫足,或许是为了一场光影的饕餮,或者只是为了那些在记忆中无法消散的音阶,时而华丽夺目,时而哀伤婉转。
让我们一起来怀念这位,可爱的女歌手,让她的歌声来洗涤我们心灵~~~
《玫瑰人生》观后感(七):不,我无怨无悔
不,没有就是没有,
不,我无怨无悔,
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
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
不,没有就是没有,
不,我无怨无悔,
付出代价了,
一扫而光了,
全都忘记了,
我才不在乎TMD过去。
我用回忆点燃了火苗,
我的哀伤,我的快乐,一扫而光。
那些爱不爱的,永远一扫而光。
我又从零开始。
不,没有就是没有,
不,我无怨无悔,
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
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
因为我的生命,
因为我的喜悦,
从今以后,
从你开始!
这家伙的精气神儿全在这首歌里了,只要她还能站在台上再唱这首歌,就永远还能浴火重生。小麻雀,祝你在天堂还能大声歌唱。
《玫瑰人生》观后感(八):感谢音乐,感谢Edith Piaf
不知道看这部《玫瑰人生》时别人的感受怎么样,仅以本人的观感来说,这是一部歌星的血泪史,还是一部音乐传记片,我实在分不清。Edith Piaf的人生传记并不像其他伟大的艺术家那么充满艺术气息,她从小就生活在穷困悲惨的环境中,由于战争和传染病,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然后被父亲寄养在开妓院的奶奶家,随着父亲的归来,她再一次失去了“母亲”——一个把她当作掌上明珠的妓女。从此,她便跟随父亲一起以卖艺为生,从9岁就开始在街道上通过卖唱养活自己。
两次失去母亲和一次失去女儿的经历也许是她日后再也没有做过母亲的深层次原因。而一次又一次的与真爱擦肩而过,似乎是上天对她的一生诅咒。这位唱着《玫瑰人生》,曾经登上法国艺术顶峰的歌唱家,从年轻时就在酒精中寻找安慰。然后又是毒品,彻彻底底地摧毁了她年轻的身体。
冥冥中也许上天早早的就有安排,自古以来的天才似乎都会英年早逝。影片最后,看着这位面容苍老,驼背的老年人,让人很难想象,她那时仅仅才40多岁。
她的歌声贯穿了整部影片,也是看了这部电影才让我深深的爱上了她的歌声,虽然不懂法语,但仍然能够感觉到歌声中那深深的感情。
想起来在她晚年,某记者采访她时的对话,让人感觉意味深长
记者:想给女人什么建议?
iaf:爱
记者:给少女呢?
iaf:爱
记者:给儿童呢?
iaf:爱
可见,歌唱爱情那么多年的她,对爱是多么的渴望。感谢音乐,感谢Edith Piaf。
《玫瑰人生》观后感(九):苦水玫瑰,狂醉人生
电影结尾,从琵雅芙的最后一天那一段起开始哭,大哭,在黑暗中尽情的,卖力的,流泪。
一直到字幕走完。
我的眼泪,电影和书最好骗。
老早就下了《玫瑰人生》,却一直没空打开,它跟其他同样没空打开的电影一起,在我的E盘里,蒙上虚拟的灰尘。薄薄的一层。
而一旦打开,就香气四溢,教人惊艳。
这是关于一个法国香颂女王的故事,关于一个街头卖艺者变身卡耐基音乐厅上宾的故事,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她不漂亮,哪怕是在最辉煌的时刻,最浪漫的时刻,她都是以惊惶的病人似的眼睛,古怪的发型,僵硬的不协调的肢体,在一个个舞台上,仿佛站错了队伍的小学生一样,扭捏而不知所措。
这不像她的身份。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的人生,大抵也就是这般狼狈。你不觉得,只是没感觉到罢了。
而这个女人,就妙在她那种玩世不恭又坚定不移的复杂气质,将种种的狼狈都压倒,然后,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来。
一辈子与事故,苦难,离别,烂醉和毒品纠缠的女人。
一辈子与爱,音乐,艺术和希望纠缠的女人。
苦水里长出的玫瑰,狂醉中绚烂的人生。
我爱这个女人,哪怕在她最不堪的时刻。
就像爱上生活本身。
《玫瑰人生》观后感(十):玫瑰只在爱中绽放
爱迪坐在海边织毛衣,导演用短镜头拉了一个背影,那时她刚刚接受完记者采访,记者问她,给女人什么建议,她答爱。给少女呢,也是爱。给儿童呢?还是爱。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她标志性地伸长脖子,微微笑,皱纹横生。
第一次看到她站在台上正式唱歌,手局促地放在身后,偏着头,若一个女童般,唱完后,又害羞地笑,无辜地睁大眼睛看着下面鼓掌的人群。你们发现没有,成名后的爱迪在系统训练中改掉了手放在身后的怪异姿势,眼睛也不再无辜地睁大,可是头,总是偏向一边的。
一个偏着头唱歌的艺术家。好奇或高兴的时候总伸长脖子的艺术家。
她是用灵魂唱歌的,过多地透支了自己的感情。
电影中爱迪的感情只有一段,就是和拳击手西蒙,两个在纽约的惺惺相惜的法国人。爱得热烈,却不能相守,因为西蒙早有妻儿。本以为这就是这段感情最让爱迪心碎的地方,可现实比想象残酷,西蒙在来看她的飞机上死于空难。爱迪走在各个房间中大喊,寻那一块临死前都还挂记的卡地亚表———可是西蒙再也戴不上了。从此,爱迪也只能靠打针来缓解西蒙之死带来的巨大伤痛。
西蒙死后多年,爱迪决定接受治疗,此时的她被病痛折磨得瘦骨嶙峋,40多岁就宛若一个老人,驼背,头秃了,并神情萎靡,但听到那首《Non, je ne regrett》时,感觉整个人又活了过来,大叫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人生!歌词里唱的: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 。
其实她不过是一个坎坷中走来,历经磨难的女孩子罢了。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织毛衣,发脾气的样子看上去从未长大过。
影片中有几幕爱迪怯场的镜头。而她怯的那几场,恰恰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几场演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她的歌唱生涯一步步走向辉煌,这就是艺术家吧,在过程中不断地怀疑自己,但一旦迸发,就辉煌无比。
回到在海滩边被采访的场景吧,记者问,你祷告吗?她答,会,因为我相信爱。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十岁的她,站在喷火艺人的旁边,看到了保佑她的圣德蕾莎。
爱迪对圣德蕾莎第三次的祷告,希望能继续留在马戏团,圣德蕾莎没成全她,却让她和爸爸在街头卖艺,成全了她唱歌的开始。
不是每次祷告都能如愿的吧。上帝不会那么偏爱一个人,可是对于爱迪,上帝还是有眷顾的,她的歌声散播世界,那么多的人爱她,她织的毛衣,也给了那么多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