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婚礼之后》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9-25 13:11:18

  《婚礼之后》是一部由苏珊娜·比尔执导,麦斯·米科尔森 / Neeral Mulchandani / 罗夫·拉斯加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婚礼之后》观后感(一):劇本有質素 演員出色 唯獨片末過份戲劇化

  來自丹麥的電影, 原名為"Efter Brylluppet". 今屆奧斯卡有份競逐最佳外語片, 輸了給德國的"The Lives of Others"(竊聽者). 男主角Mads Mikkelsen更剛在"Casino Royale"中飾演Le Chiffre一角(大反派).

  這是一齣藉兩個男人的故事, 講述親情, 愛情, 生命的即將終結, 富有和貧窮, 出賣等的電影. 材料豐富, 劇本有質素, 演員出色, 攝影也很不錯.

  男主角Jacob在印度辦孤兒院, 可是只有愛心, 卻不懂籌務經費, 孤兒院面臨關閉. 另一男主角Jorgen(Rolf Lassgard飾)是個丹麥富商, 有個幸福家庭, 有嬌妻, 有一個女兒及一對孖生兒子. Jacob為了挽救孤兒院, 一定要親身回丹麥一趟, 和這個富商治談並提交建議書. 很不願意地, Jacob暫離印度, 還可能錯過疼愛的孤兒院孩子的生日, 隻身回國見Jorgen. Jorgen對建議書沒多興趣, 卻叫Jacob翌日出席他女兒的婚禮.

  故事發展下去有點意外, 恕我可能會透露一點劇情.

  電影的配樂及剪接都很出色, 尤其喜歡當Jacob抵達丹麥被安排入住酒店套房, 美輪美奐, B&O電視, 全天候設備, 音樂卻是印度那段的延續, 快板的, 印度色彩音樂, 畫面卻是六星級酒店中不知所措的Jacob, 心仍是留在印度.

  電影刻意刻劃兩個男人都疼愛小孩子和重感情的. 導演花了好些片段描繪Jacob和孤兒院的孩子的感情和Jorgen與孖子的溫馨.

  導演喜歡用演員的大特寫, 充分表露出他們的內心情感, 但亦考演技, 當然他們都升任有餘, 即使是配角, 飾演Jorgen女兒Anna的Stine Fischer Christensen也演得很好.

  鏡頭的角度也值得一讚, 好些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喜歡Jacob數次背向鏡頭遠走, 他是個背脊也會演戲的演員. 記得他一個人在夜深從兩旁放了國旗的路走著, 之後(片末)同一個角度, 路上換上葬禮的棺木及扶靈人士.

  電影雖不刻意煽情, 但有兩幕我都不禁淚流滿面: 都是女兒Anna分別和兩個父親哭著的對話. 一個是廿年後第一次認識及見面的父親, 一個是將離人世的父親.

  電影談到金錢和親情, 當然前者怎也無法與後者相比. 孤兒院的孩子也引述Jacob說, 丹麥的人那麼疏離, 是因為那裡的屋子都距離得很遠.

  很成功的劇情片, 唯一不滿意是後半段過份戲劇化. 兩個男人的遭遇已夠豐富了, 為什麼還要加插新婚女兒的丈夫不忠? 是否多了一點?

  《婚礼之后》观后感(二):男人的担当

  这其实是一部讲男人的电影,男人是这里面的绝对主角,女人只不过是陪衬。男人jacob在自己的国家遭遇爱情和事业的双重失败,可他却在北印度撑起了一片天——开办了一家孤儿院,照顾着四五十个没了他便无依无靠的小孩;男人jorgen是个成功的商人,在商界呼风唤雨,身家过亿,虽身患绝症,但临死之前还把一切后事料理得妥妥当当,决不让家里的女人和小孩多操一份心。

  这个世界上除了男人以外还有另外一类人,叫做女人和小孩,他们全都属于需要保护和照顾的对象:母亲helena身怀六甲的时候遭遇情变,幸而遇上好男人了jorgen,才得以挽回全局,为下半辈子找到了依靠;女儿同样是遇人不淑,婚礼刚过去没几天,就将丈夫和小三捉奸在床,只好抹着眼泪寻找父亲宽厚的肩膀来依靠。

  某民族男人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将责任推脱得一干二净,北欧男人绝不会这样。虽然因为各种原因与妻子不和,不能照顾妻子一生一世,但女儿是绝对不可以抛弃的。影片中jacob得知旧情人helena对自己隐瞒了他俩有一个女儿的事实,得知自己错过了女儿的出生、童年、青春期,甚至连婚礼也差点没错过,那个悔恨与自责呀!简直无以复加。他决定弥补,无论怎样都要弥补。

  而jorgen扮演“有担当的好男人”比起jacob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身患绝症的他觉得自己死后留给一家子十辈子也用不完的生活费还不够,还要为妻子再找一个丈夫,为儿子女儿再找一个父亲,直至完全取代自己的位置,才肯入土为安。并不是完全不为自己着想,自己其实也很想活下去,但比起妻子儿女健康幸福地活下去,自己痛苦简直无关紧要。另外自己死前有一段时间会需要他们照顾扶持,也真是够麻烦他们的,自己真是没用呀!

  不知影片所描写的北欧男人算不算典型,但我们可以确认的是,这就是北欧人对他们的男人的要求,在道德,和伦理,和审美方面的要求。看看影片中那些有所担当的男人,无论长相俊美或丑陋,成功或失败,贫穷或富有,和蔼或严肃,没有区别的是一样的宽厚的肩膀、魁梧的身躯和结实的胸膛,然后还有着温柔慈祥的眼神,真真是铁汉柔情,真真是刚毅木讷;相较之下,那个没有担当的男人——女儿anna的丈夫,却是小骨架小身板,狡黠的眼神,油腔滑调巧舌如簧……

  其实我想说的是,北欧那几个小国家,虽然好像从来不会在电视时政新闻上出现,历史书上那些战火纷飞的章节也没有他们的份,看起来那里的居民好像都过着和和美美的生活,从来不卷入世俗的纷扰和利益的博弈似的。但仔细想想,几百几千年前他们的祖先可是会驾着小船打家劫舍,遇到抵抗便会杀他个血雨腥风的维京人——杀人不眨眼的海盗。那个时候,蛮族人的野性尚未在他们身上褪去。如今,文明时代的维京人后代已经不见了他们祖先身上的残酷和冷血,但刚毅强悍的性格却保留了下来。审美的那一套还是这样,男人就应该顶天立地,有所担当,这样子女人和小孩才可以留在家里暖被窝,等待丈夫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回来与他们分享,分享温饱和天伦之乐~

  如果说德国男人的勇敢是为了建功立业,带着军国主义色彩,有点不太健康,那么北欧男人的勇敢,就只是为了家庭。嗯!这样子想自己的男人,真的会把女人给美死了。正好导演就是个女,她肯定就是这么想的。因此这片子充满了各种stereotype,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太过理想主义,导致失真了。尽管影片的情绪是内敛克制的,但剧情其实是比较煽情的。每一环都套得很好,合情合理,没什么突兀的,但其实是太过完美了,看起来就不像生活,而比较像电影了。

  我一直在开小差,想着,如果这是美国电影,女主人helena得知丈夫临终前要为她找一个依靠,一定会摇着他的肩膀大吼:“我不需要别人照顾,我自己一个人会摆平一切的!fuck you and fuck that nasty guy who dumped me 20 years ago…”然后我还在想,如果这是腐国电影,anna小妹妹亲眼目睹新婚丈夫与别人的女人翻云覆雨,一气之下前往旅店找她那失散了20年的父亲,投入后者宽厚的怀抱,然后~~~,你懂的,反正从来没见过,没法当是自己父亲呀!更何况长得这么帅,将头靠在他结实的胸膛上,尼玛真是血脉喷张呀!……服了我的想象力,不过这不能怪我,是电影太没意思了。在我看来伦理片没讲什么乱伦的事就是没意思嘛!所以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吗?奥斯卡那群老头老太太评委们呀,孙子喊你们给他把尿啦!

  《婚礼之后》观后感(三):窒息的iFromoso

  如果给“觉悟”加个形容词的话我选择“窒息的”,如果也给“绝望”加个形容词的话我也选择用“窒息的”.

  米兰昆德拉说:一个女人应该能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我想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窒息的压力下,很真实很现实.

  有段时间我一天里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地铁里度过.我在地铁里吃叉烧,喝奶茶.满心期待自己的这段生活能和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中的某段情节重叠.日子久了才明白我这么做有多愚蠢.带着这种觉悟还坚持继续在地铁里过了半个月,后来我把这种"窒息的觉悟"叫做"不甘".

  现在想起那段日子,觉得自己无非是想体验一段安静,一种深埋地下的安静,我们在地铁口买票,然后在地下穿梭往来,又在另一个地铁口出现,唐突的冒出来,陌生的冒出来,重生般冒出来.

  越堕落越快乐,越寂寞越冷漠.

  他们说我是绝望了,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我整夜整夜的失眠,选择一个礼拜刮一次胡须,每隔七天我对着镜子那个满脸秽物的动物说:喂,你认识一个叫iFromoso的人吗?他最近脑子浸水了,你能不能帮帮他?

  当我刮完胡须,我又对着镜子那个曾经满脸秽物的动物说:我顾不了他了,他已经没有希望了,下个礼拜再说吧.

  出门前,我选了一条银色的领带扎在衬衫里,当我在偌大的镜子中再次遇到我自己时,我再也说不出话,窒息的,终于镜子里的他说话了:请你过来,抱抱我吧.

  《婚礼之后》观后感(四):每次我想到你

  离开,消失,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做着相同的事情,时间过去那么多年,但是我对你竟然越来越留恋,你给这个城市留下了一长串的想念。

  你的发线,你的手链,你的照片,你的尾戒。

  今天,我凭回忆为你画了张卡片,当我取出夹在我的钱包的你的照片时才发现,画里的那个你完全不是你,我承认我已经快回忆不起你。

  但是,请别怀疑,你在我心里留下的痕迹没有人能擦去。

  在深夜我还是本能地把你报停的号码拨上四遍才能睡着,只是因为你说喜欢听我说晚安。

  在清晨我还是愿意拉开窗帘然后再去刷牙,只是因为你说你喜欢欣赏每天最早的暖阳。

  每天我还是习惯往猫粮里拌上些奶酪再去喂摩沙,只是因为你说你没理由的喜欢这样。

  你离开了,给我的理由是那么空洞,只是因为你说你想拍下全世界的紧急出口的图片。

  今天4月5日,周六的广场有好多人放风筝,情侣们,孩子们,朋友们,我带了相机,仰着头给在空中飘摇的每一只风筝拍下照片。在我的思想里,不管天空中的风筝有多少,它们都是被不同的线牵引着,所以它们和我是一样的孤单,想到这我竟害怕看身边的人,我就这么仰着头从热闹的人群里逃掉。

  错过的,不要紧,没关系。我每天都在试着戒掉你。但是这显然没用。因为在我的留言板里所以的内容都是关于你,关于我们,关于我们的点点滴滴。其实我想到你,不是为了抓紧你,我只是怕你会忘记,有人永远爱着你。

  浑浑噩噩的度过了愚人节后的好几天,上午去电子世界去取装光碟的包装袋,一个人坐在公车上向外望,其实窗外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我只是例行公事的往外看,只想回避车内人陌生的面孔,那一张张面孔带着惶恐表情让我慌张,每次看到这些都让我脑海里浮现出那幅名叫《呐喊》的油画。想把现在全部形容不出的感觉全都装入相机里,并确信自己始终会有那么一天会对着那些照片说点什么。只是现在没时间,只是现在说不了。一小时后,取回物件,坐同一路车回来,前排坐着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我这人天生对马尾有种好感。

  每天下午的三点一刻,我依旧一个人蹲在屋子里离门最远的那个角哭,站在我旁边的是一株落败了的凤尾竹,它一年四季总是枯黄枯黄的,没有一丝生气,却总是还能活,它执拗着生长,像在延伸某一天生命的完结的时间,有时候我看它却有像是个寻死不成的物件。

  我想是我把坏心情传染给你了它,我想也许我该对它笑笑吧,我想至少不该在它面前哭泣,可是我想的却从来没做到。这些日子已经到了一种理屈词穷的地步,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的生活够没意思的,熬一熬会过去,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克制,结果换来的是空虚和茫然失措。该怎么办呢?

  脑子里一片白茫茫的海。

  《婚礼之后》观后感(五):《婚礼之后》的选择

  选择看《婚礼之后》是因为电影海报上那个男人很眼熟,他给我印像深刻因为他在去年上映的《007之皇家赌场》中出演一个大反派,一个眼神相当诡秘的家伙,一个杀人不眨的黑社会头目,看到《婚礼之后》了海报和相关剧情介绍后,对这样一个一脸邪气的反面硬汉如何胜任一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男人,相当有好奇心,经过网上寻找才知道这个男人叫麦德斯·米科尔森,拍过不少好片片,只是俺都没看过。

  麦德斯·米科尔森在《婚礼之后》扮演一位欧洲人杰卡在印度行事慈善事业,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孤儿的抚养和教育,在孤儿院面临财政危机时,一位丹麦富商愿意出资帮助杰卡。一个意外的收获总会带来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常言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杰卡在与富商会面商谈捐款事项间隙参加了富商女儿安娜的婚礼,在安娜的婚礼上还看到了曾经的恋人海莉,海莉正是富商的妻子也是安娜的母亲。在安娜一段感人致深的婚礼致词后,杰卡发现安娜应该是他和海莉的女儿。

  杰卡的出现让富商一家每个人内心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也让各自原来平衡的生活失衡。杰卡重新反审这样一个捐资计划背后是否有什么不一样的动机,为什么商富对自己如些大力捐资做慈善业。商富知道,杰卡是安娜的生父后,决定到捐资计划修改,成立一个基金会,一个资助印度孤儿的基金,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孤儿。而这个基金将由杰卡一手管理,杰卡必须答应一个条件,那就永远留在丹麦,不再回度印。杰卡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条件,因为印度那有他深爱的慈善事业,还有一个他一手带大的男生。

  而这时杰卡女儿的新婚生活亮起了红灯,商富为了能让杰卡留在丹麦,把最后的隐情也向杰卡说明了,富商已身患绝症,所剩时日不多,所以寻找杰卡、捐资、参加婚礼都是商富的一个安排,富商希望杰卡能留下来照顾他的家人也是杰卡的家人。每一个人在死亡面前无论你曾经多么强大、富有都变得渺小而脆弱,所以富商才会用捐资这样一个计划来换取杰卡对自己家人的照顾。一边是自己曾深过的女友和亲生女儿,另一边是需要照顾救济的孤儿,杰卡会选择?

  应该说电影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所以电影节奏不必太快,伦理片一定要够温情,有更多关怀。电影中不时交换着两种生活场景,一边是印度贫民区的饥寒交迫,一边是欧洲上层社会生活,完全一派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的画面。电影常会出现各角色面部特写,特别是他们的眼神,无论他们的生活是贫困的还是富足的,但当他们遇到情感分离、生离死别时的眼神都会有不安、迷茫、感动、怀疑的信息传达出来。

  无论我们生存的状况如何都希望关爱,都希望充分享受亲情带来的温暖。也许生命与财富都不是永恒,只有亲情才会永恒于心。

  《婚礼之后》观后感(六):惊喜

  看完电影后我是有点久久想大哭的冲动,因为实在太感人!

  这部电影我没有一口气看完,因为原以为剧情有点无聊,但当我越看到后面就越发感动得不可收拾,充分感叹制片人的别具匠心。可能好电影总是这样迂回曲折,最后总让人回味无穷。

  电影里的厄根从一个有钱人到得了不治之症即将死去一无所有,实在需要让人反思。现在的人一心忙着赚钱赚钱。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钱的意义。其实,就像厄根在晚会上发言说的:“最重要的还是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好好去生活才是根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时日,我们还会去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和竞争吗?我想我们都会想多呼吸几口空气,多陪陪家人朋友,多看看这颗美丽的星球几眼吧。所以把生命当做为时不久来活着,真的很必要,因为这样就不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而去在乎很多不重要的东西。

  电影里面还着重写实了一些印度条件恶劣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有和平,吃饱穿暖,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条件却是千千万万印度儿童梦寐以求的。珍惜上天的恩惠吧,好好生活,记住微笑。

  电影里面还有一幕是背叛爱情的画面。就是当安娜发现自己的新丈夫和别人上床的那一幕,让我愤怒得破口大骂起来。过后想起来自己好像是反应过了,因为我很讨厌花心的男人,可是花心确实男人的死穴,或许我应该调整下自己,重新审视爱情。总的来说,爱情充满了绝对的不确定性。

  电影是以印度为开场镜头,娓娓道来,剧情波荡起伏,让人落泪,让人反省,让人敬佩。同时,充分让人佩服生活的戏剧性和戏谑性。

  《婚礼之后》观后感(七):还未离开,便已想念

  无聊时摆弄着一本《看电影》的杂志,把书摊开时瞥见了这么一部电影。在一个更加无聊的夜晚,带着鄙夷的眼光有一眼没已眼的把它看完。

  之后的日子,我的脑海始终萦绕着一个男人的形象,却总是想不起来。我就这么又浑浑噩噩的度过了我的2007。

  今天在街边看着一排婚车从我面前驶过,一刹那,我似乎什么都记起来了,原来我惦念的是电影里那个善良的雅各?彼得森。

  突然间我怀念起高三补习的日子,虽然单调,却最是难忘。还记得吗,高三的时候,我们都把书竖着一本一本立在桌面上,好高好高。现在那些书都已经不见了。今天大早,我趁着公司放假时间给自己的房间做个大清扫,收拾衣柜时翻出遗失了多年的学生证,我痴痴的望在自己在2004年4月18日写在学生证上的话“就像这所大学,徜徉着也终有我走出的一天。”而现在我已经脱去了稚嫩的学生装,还每天都对着镜子为自己打领结。

  书里形容这种感觉叫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朋友形容这种感觉叫做: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也不知我是哪跟筋搭错了,竟然也想这么形容一句:为何秋叶落尽才懂得什么叫做凄凉,为何人去楼空才明白什么叫做孤独。

  还未离开,便已想念。想念我们所有过去的,现在的,还有将来的。

  此时此刻,我想不起该用什么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如果可以,我选择沉默,安静欣赏。

  《婚礼之后》观后感(八):惊喜

  看完电影后我是有点久久想大哭的冲动,因为实在太感人!

  这部电影我没有一口气看完,因为原以为剧情有点无聊,但当我越看到后面就越发感动得不可收拾,充分感叹制片人的别具匠心。可能好电影总是这样迂回曲折,最后总让人回味无穷。

  电影里的厄根从一个有钱人到得了不治之症即将死去一无所有,实在需要让人反思。现在的人一心忙着赚钱赚钱。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钱的意义。其实,就像厄根在晚会上发言说的:“最重要的还是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好好去生活才是根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时日,我们还会去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和竞争吗?我想我们都会想多呼吸几口空气,多陪陪家人朋友,多看看这颗美丽的星球几眼吧。所以把生命当做为时不久来活着,真的很必要,因为这样就不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而去在乎很多不重要的东西。

  电影里面还着重写实了一些印度条件恶劣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有和平,吃饱穿暖,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条件却是千千万万印度儿童梦寐以求的。珍惜上天的恩惠吧,好好生活,记住微笑。

  电影里面还有一幕是背叛爱情的画面。就是当安娜发现自己的新丈夫和别人上床的那一幕,让我愤怒得破口大骂起来。过后想起来自己好像是反应过了,因为我很讨厌花心的男人,可是花心确实男人的死穴,或许我应该调整下自己,重新审视爱情。总的来说,爱情充满了绝对的不确定性。

  电影是以印度为开场镜头,娓娓道来,剧情波荡起伏,让人落泪,让人反省,让人敬佩。同时,充分让人佩服生活的戏剧性和戏谑性。

  《婚礼之后》观后感(九):婚礼之后――爱的理解

  最早接触丹麦影片还是有关道格玛的那些作品,《破浪》,《黑暗中的舞者》等等,除了其特立独行的拍摄手法以外,更多的是让人关注其内在的现实主义。

  《婚礼之后》虽然是一部胶片电影,但其中的现实主义还是扑面而来的。影片并没有按照常规的进程开展,观影的过程其实是与主人公雅各布同时进行下去的,基本上属于不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这也许是现实电影与梦幻的商业影片最大的不同之处。但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抉择却都有着其内在的情感基础,整个故事人物丰满而真实。

  导演苏珊娜在拍摄此片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尤其是眼部的特写极具传神的作用,虽然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对人物的内心起到了更加感性的刻画,但另一方面也将节奏变得缓慢了许多,但正是这种缓慢的节奏令人感到这个故事中内含的人物情感,仿佛是一潭深邃的水,里面蕴藏着无穷的动力一般。

  影片第一个镜头从破败的印度街景开始,雅各布在印象从事着救助儿童的工作,由于经费问题,他不得不前往丹麦寻求经济上的帮助。但对于这个离开了自己祖国20年的丹麦人来说,也许印度中的孤儿更令他有种家的感觉,丹麦变化已经太大了,只能存在于自己的记忆中,于是初入酒店的那场戏充分地表明了雅各布与丹麦的这种隔阂。

  隔阂在延续着,当乔真这个大老板出现在雅各布的面前时,那种盛气凌人的态度,那种不可一世的优越感令雅各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蔑视,但为了那些身在印度的孩子们,他还必须继续留在丹麦,答应乔真去参加他女儿安娜的婚礼。但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婚礼改变了雅各布的命运。

  也许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乔真的妻子海伦恰恰是雅各布20年前的情人,更重要的是,婚礼上那个众人瞩目的安娜竟然是雅各布的女儿。这一切仿佛是梦幻的一般令雅各布猛然间忆起了20年前的那段日子,于是,他作为一个救助者的身份暂时被抛到了一边,在海伦的面前,雅各布与乔真的身份是对等的,更重要的是在安娜的面前,他显然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情节与大家所预料的一样,雅各布这个外来的人破坏了乔真一家的宁静。这时候影片出现了一道叉口,有多种可能摆在了导演的面前,或者影片将这种已经被破坏的宁静继续下去,那么此片便成为乔真与雅各布两个男人的故事了,或者影片将回归到二十年前,一个酗酒的男人和爱他恨他的男人的故事,海伦将与雅各布将为观众谱写一段也许是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

  但事实上,苏珊娜导演并没有做上述的两项处理,而是将这种宁静中的破坏降低到了最小程度,一场厨房中的争吵还有一场酒店里的父女相认,宁静便恢复了。很显然,在这个处理上,当事的三方都是极为克制的,似乎都很快地理解了他人的过去,当然也包括年轻的安娜,虽然责备母亲的谎言,但也很快地原谅了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对于20年的岁月来说,安娜的想法恐怕比当事三个人更加重要,她对上一辈的理解才是一种真正的宽容。

  事情很简单地便过去了,于是雅各布继续与乔真洽谈着捐款的事宜,但两个男人却喝醉了。虽然认亲的事情过去了,但毫无疑问,雅各布的出现还是对乔真的一种威胁,尤其是他作为养父的身份,他再也无法得到安娜全部的爱了。然而,乔真却十分地清楚,即便雅各布没有出现,自己恐怕对妻子的家,对女儿的爱也不可能长久下去了,因为他患上了绝症。

  一个患了绝症的人,他对雅各布提出的捐款其实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了,那种社会名流以捐款行为来显耀自己身份的事情对他已经毫无诱惑力,乔真更关心的只有美丽的妻子与可爱的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就是将全部的家当转送给雅各布,让雅各布照顾海伦以及三个女儿。

  但这种行为在雅各布看来却是一种施舍,虽然他知道了乔真的病情,但他也不能接受这种施舍,两个男人的这种尊严的较量在这一刻显现了出来,但事实上只是雅各布这样认为的,乔真的真心并没有得到他的理解。

  而恰在这个时候,安娜的丈夫却背叛了安娜,说实话,这个情节的设置看起来多少有些斧凿的痕迹,其目的性是十分地明显的,但却并不影响对整部影片中人物的理解。这件事很显然触动了雅各布,那种莫名其妙的尊严只得放下,他感到了责任也同时理解了乔真的重托,很显然,这是一种男人之间关于责任,关于爱的延续。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乔真临死前的行为,一个将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人最后一次抚摸妻子的臀部,哭倒在妻子的怀中,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了他对现世的一种怀念,显然,将所有的一切托付给雅各布绝不是一时的善心,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也许这样更符合一个真实人物临终前的状态。由此也可以看出,影片中乔真这个角色其实是最充满了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又是如此的现实,也许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境况。

  带着无限的留恋,乔真离开了人世,在葬礼上,当雅各布为乔真的孩子系上拉锁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海伦的脸上看到一丝微笑,一切都没有变,变得只是男主人,雅各布替代了乔真成为一个爱的象征。

  回印度收拾行囊的时候,一直被雅各布当作儿子的孤儿不愿意离开印度,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是家乡,仅此而已。于是,这是一部与富贵无关的影片,爱与家将会得到延续!

  韩兮

  2007-3-16于通州

  《婚礼之后》观后感(十):只是太爱了吧

  类似的电影,我会想起《没有你的日子》。里面的主人公在知道自己只有最后的三个月的时候,给自己安排了十一项事情,并且逐项完成。其中包括:给自己的丈夫孩子找一个合适的人共度余生;让自己再去爱一次;看自己的父亲,给自己的孩子录音祝福,一直到十八岁……

  《婚礼之后》其中有微妙相同之处是:里面的主人公,都给自己的家人安排没有了自己以后的生活。尽管两者相比,后者故事略显平淡,基本没有剧情激烈让人眩晕的地方,唯一的情绪宣泄的最后一刻,他在她怀里哭了,真***混蛋,去***,我不想死,去***,为什么是我……

  白色康乃馨紧紧簇拥着他,洁白的棺木,默哀的神情肃穆而又哀伤着一袭黑衣的亲人们同事们……他还是走了,这是他一直知道的。

  他一定特别爱她吧。尽管很少去表达。二十年,他待她是:一直安排她所有的生活,事无大小。他接纳她肚子里的宝宝,视如己出。他尊重她们母女,在女儿十八岁生日的那天告诉女儿,你亲生父亲不是我,但我待你,却是如一。有多少的男人可以做到这样。

  他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膝下算是有子有女,对待自己的母亲是事无大小细心照顾,有多少人,有这样的一生。

  二十年,足够用一支又一支庞大的军队去帮助女儿寻找自己的亲身父亲,足够让自己的妻子找到自己的初恋情人,打开心结。但他没有。

  我如此的爱你们,一分一秒,不愿意别人分享,以致失去。

  这一切,直到他自己知道自己生病的那一瞬间。

  何必让家人看到自己生病的慵懒的面容和痛苦挣扎的表情,面对身体煎熬的无奈和悲愤?就一个人隐瞒了吧。

  若知道自己早日离去只是注定,那安排自己的妻女儿子母亲的生活吧,给她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吧。多年幸福的家庭生活妻子儿女全部依附于他的照顾呵护之下,失去他,如何生存下去。

  所以,女儿的亲生父亲,妻子的初恋情人,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借慈善的名义,他邀请他回国,让他参加女儿的婚礼,让他知道真相。他拖延时间,让他与妻女们重新相处,一切按照他的想法逐步实施。

  是太爱了,才会这样子的吧。亲手把自己身后的一切,自己的最爱,都放在一个他认为可以信任的人的手上,让他代替他的位置,一切似乎未变。而最后,他走了,他邀请过来的人,给他的儿子拉上拉链,一切似曾相识,往日的那双手,已经长眠地下,而他,是否可以终于放心?尽管千般不舍。

  片中各人的表演含蓄内敛,故事叙述的方式是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却以细腻打动人心。

  注意到导演在很多时候,都把特写对准面部表情的眼睛,各人不同的眼神,甚至挂在客厅的鹿头的眼睛……

  很少看到这样多的集中在某一个部位的特写,安静无声,但眼睛,却是通往心灵世界的唯一窗口,在里面,我看到清澈,安静,镇定,哀伤,痛苦,无奈,伤感而又宿命。

  宿命。

  一切美满的人,终于有不美满的一天。

  是很恨的,就像他愤怒咆哮的:***,为什么是我。

  但,无,可,耐,何。就是你。

  除了微笑离别,只有尽量安排,把伤痛减少到最低,让妻女儿子母亲可以尽快过度,要做到这样,情何以堪,谈何容易。

  只是,在证明了这个世界上,谁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生活下去的同时,若真有天堂或者在天之灵。他在上面默默的看着他们幸福快乐的日子的同时,是否有一丝伤感?这样的生活,曾经离他如此的近,这样的熟悉。

  这千般的滋味,活着还是离去,各自的滋味,怕是,真的无从逾越,因为,谁也无法让自己选择,一切,唯有交给宿命。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