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经典影评10篇
《理发师》是一部由陈逸飞 / 吴思远执导,陈坤 / 曾黎 / 王雅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发师》影评(一):小男人的命运
讲述一个人的命运,是许多电影表现的主题。看了《理发师》,自然地联想起看过一些电影《长恨歌》、《做头》、《海上钢琴师》、《活着》、《孔雀》、《茉莉花开》、《甜蜜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滚滚红尘》、《半生缘》。
如果要为这部电影立个评价的标杆的话,我会选择《日瓦戈医生》,当然这样对转行拍电影的陈逸飞先生来说是苛刻了点。
一部拍了四年,经历了种种风波,陈大师甚至为之献出生命的电影。让人看到追求电影艺术的艰辛;也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什么电影中的理发师别无旁趣,唯独执着于理发,毕竟靠个人的手艺吃饭单纯些。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常常都会夹杂着非关艺术的其它因素,这对追求唯美的艺术家来说是致命的干扰。
电影从一个日军集结进攻上海的大场面开始。
1937年的冬天,年轻、俊美的理发师陆平(陈坤)和往常一样正在他的理发馆里为客人忙碌着,他显然是一个手艺不错,能把女主顾们侍候得蛮适意的小男人。理发馆里的留声机响着靡绵的上海爵士乐,这台留声机放在陆平随身带着的理发工具箱里。(电影的英文名字就是这台留声机,music box)
突如其来的日军的炮声把陆平一生的命运打乱了。
夜深,理发馆里只剩下陆平和夜总会歌女会棉(王雅捷)。这时闯进2位日本军官,一个要刮胡子,另一个则想强奸会棉。会棉在挣扎反抗中打晕一个,而陆平则被吓一跳,手上的剃须刀下意识地切断了另一个的喉管。
两人连夜去火车站搭车逃亡,火车起动了,陆平才发现会棉没有跟他上火车,她选择继续留在上海。
(理发师误杀日本军官的剧情与凡一平的小说原著有出入,原著写日本兵杀了陆平的师傅,并准备强奸师傅的女儿,陆平用剃刀杀死一位日本兵,但未能保护师傅的女儿幸免于死。)
陆平逃到乡下县城投靠师伯宋丰年,在宋家重操理发旧业。宋家女儿宋嘉仪(曾黎)已由父亲做主与一名国军师长订了婚,却对这位从大上海来的“表哥”(父亲让她这么称呼陆平)一见钟情。宋丰年对两人的情事表示出反对的态度,陆平于是离开宋家。他在村外的公路旁遭遇新四军袭击日军的战斗,战斗结束后,陆平被新四军带到驻扎地为敢死队剃光头。
因为四处战乱,无处可去,陆平回到宋家继续理发。
邻居开杂货店的刘寡妇风骚貌美,一边和骑白马的胜哥偷情,一边又想勾搭陆平,搞得宋小姐醋意十足。但是她很快就出嫁了,出嫁前让陆平好好地为她做了一个美丽的发型。
她问陆平:为什么你不是师长而只是个理发师啊?
陆平:对不起。我不应该来这里的。
她:不,你该来。命里就该来。只是,太晚了。
陆平:我就是来得再早,也只是个理头发的。
国军师长叶江天娶姨太太的婚礼弄得很隆重,所有军官戎装赴宴。宴会才刚开始,总司令(魏宗万)到宴祝贺,并宣布部队要立即开拔调防,新娘宋嘉仪随军走了。
宋丰年告诉陆平,之所以将女儿许配给师长当姨太太,是因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跟着官大的不容易死。
(在小说中,这个司令是阎锡山,后来宋嘉仪为救父亲和陆平,曾委身于他,电影把这些情节去除了,使这个司令出现得毫无意义。由此猜想,陈逸飞开拍电影后把剧本改乱了。)
国军节节败退,日军占领了陆平所在县城。胜哥和刘寡妇都被日军杀害,陆平为避免给日军理发,把自己的手割伤。
1945年日本投降,宋丰年和陆平差点被当成汉奸枪毙了,幸亏已升任军长的叶江天救了他们,并安排陆平在军中任少校。陆平对当军官并无兴趣,在军中以为别人理发为乐。叶江天看不起陆平,派他陪宋嘉仪到上海散心,在上海宋嘉仪对陆平旧情复萌,她推开陆平的门。
表哥,我想做头发,她说。
头发做完,两人拥抱在一起。
叶江天似乎觉出端倪,派陆平去执行一个危险的运输任务,陆平死里逃生负伤回来,被升任上校。
歌女会棉仍在夜总会唱歌,而且成了叶江天的情妇。为了方便接触,叶江天将会棉作为自己的妹妹,许配给“表哥”陆平。宋嘉仪虽然反对,却也无可奈何。
淮海战役结束,国军败势已定。陆平请求退伍,宋嘉仪也向叶江天要求回乡看望父亲,叶江天大怒,挑明宋嘉仪和陆平的私情。为报复,他不让宋嘉仪离开,还将陆平派到阻击解放军的前线任少将师长。
陆平在战场当了俘虏,被送到西北劳教。劳教场的干部郑文斌就是当年被陆平剃过头的新四军敢死队员,他认出了陆平,并帮助解放后仍留在大陆苦苦寻找陆平的宋嘉仪到劳教场与陆平相见。
影片最后的场景是黄色空旷的沙漠,瘸了一条腿的陆平等不到宋嘉仪,落寞地坐在装着留声机的理发工具箱旁,忽然听见一声熟悉的呼唤:表哥。
蓦然回首,宋嘉仪就站在那儿。
夕阳下,两个久别的人在互相走近。
整个电影的画面都很美,那构图和色彩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陈逸飞所特有的那种精致柔暖而又充满质地的优雅美感。
陈逸飞说:这部电影的画面、色彩都将是崭新的,就算演员从一堵旧墙前走过,这堵墙也将带有丰厚的岁月感觉,它是有生命的,和演员一起带着生命入戏。
读过凡一平的小说原著,就电影剧本改编而言,我认为是有些瑕疵的。相比于小说,电影剧情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演化交代得不到位或安排得不合理,使人物形象显然很单薄。本来是个很有挖掘深度的题材,在善长表现唯美和浪漫主义的逸飞先生手里被扁平化了。
也许是画家的局限,只善于在平面上塑造人物。一幅幅连接起来的油画。
男人天生是为有光彩的女人而生,女人天生是为有手艺的男人而生。剧中的宋嘉仪这句台词似乎是陈逸飞要表达的主题,我不知道做出这样一个浪漫主义的论断是否会得到现实生活中男人和女人们的认同。有光彩的女人谓之色,有手艺的男人谓之艺(“手艺”这词有点暧昧)。
男人好色,女人好艺?
从电影一开始,就感觉到陈坤和其他角色的戏对得很生硬,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形象,不管在爱情还是在命运面前,陈坤的表现没有任何主动之处,一味表现柔弱和毫无理由的忧郁,除了用剃刀把自己的手拉破(这个情节设计得并不是很合理,那位嗜杀残忍的日本军官突然发善心了,只打他一巴掌)。
尽管如此,从外形上看,他仍是比姜文更适合扮演这一角色的演员,遗憾的是他和导演没有在艺术上擦出火花。
一个有点小资,长相迷人、掌握一门手艺的小男人,纤弱、有点娘娘腔,在今日的时尚发廊里你常碰到的那种。和平年代里他会是小开,纠缠在风花雪月之中,牵扯在贵妇、舞女之间,生命中欠一堆的风流债;而在那样的年代,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由理发师到少将师长到阶下囚的坎坷,与恋人的悲欢离合,命运在他身心的这些深深划痕在哪里?陈坤没有表现出来,在各种画面中,他似乎只是充当男模而已,而不是演员。
关于陆平和会棉的情感戏似乎也被导演忽略了,本来在演绎情感方面会有一些出彩之处的,但是电影的安排使两人的关系显得莫明其妙。
估计这部电影即使有葛优等人的加入,以陈逸飞拍戏的理念,也就能拍到《半生缘》那个味道,要拍成《活着》,故事还差半截。
整个故事使我想起《日瓦戈医生》。
这是一种奢望。
《日瓦戈医生》,是中国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一时还到不了的文学和艺术境界。
陈逸飞为拍这部电影而死,我以为不值。
不管是为艺术而献身,还是为艺术的欲望而献身,我觉得他就是个非常值得敬仰的优秀画家,这已经足够了。
《理发师》影评(二):小人物的真实与执著
有太多原因想看、该看这部电影了。
陈逸飞,精益求精的艺术大师;陈坤,深邃的眼神、忧郁的气质
优美的、小人物的爱情故事,因为是小人物,所以融合了时代的背景,或者说,因为是小人物,只能生活在了时代的无奈中。因为无法掌控的命运,小小的无名理发师误打误撞成了国民军队的军官,但爱剪如命的理发师,在军中仍发不下自己的“理发箱”,这是理发师执著的一面;因为是小人物,自有或许是天生的自卑的一面,影片的多处情景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是小人物,因为有着一流的发艺,因为在变迁的、繁华的大上海长大并从艺多年,所以,理发师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与同样出生在理发师家庭的“表妹”的相遇,给了我们的理发师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爱情”的机遇和些许勇气。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小人物的小小梦想圆起来是如此坎坷。但仍是因了女主人公的勇气和执著,历经艰辛后的梦终是圆了。尽管憔悴沧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点睛对白:
陆平:“你的头发乱了,可以再做。好梦久了就再也做不来了”
嘉仪:“难道好梦久了,真的就做不来了吗?”
陆平:“真的。”
陈逸飞在影片的结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好梦久了,也是可以做的,还有可能实现的。”
花絮:
陈坤如此用语言塑造他:“这个人有一种味道,他的魅力只有在理发的时候才能爆发出来。理发,是他被人认可的唯一途径。他是个自卑的人,只有做出一个漂亮的发型,才会发自内心的高兴。理发之外,他其实不敢面对生活。他是那么柔弱无助、那么自卑又那么执著。”
面对外间起用陈坤的质疑,陈逸飞只对陈坤说了一句:“哪怕所有人都不相信你是这个人,但是我认可”。这句话令陈坤至今都受益匪浅。
影片全部音乐都是原创作品,由上海作曲家奚其鸣一手包办;影片画面迷人,大量暖色调的运用,使小人物的故事与宏大的时代背景有了分隔。
《理发师》影评(三):莫名其妙的理发师
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四个人要一起建立一个企业,一人是生产能手,当车间主任;一人是理财能手,当会计;一人是销售能手,当推销员;最后一个人呢?什么都不会,只好当老总。现在都叫CEO。
这个故事也可以换个讲法。说是有四个人要拍一部电影,一人擅长讲故事,就做编剧;一人精通光影,就做摄影;一个是音乐天才,就作配乐。最后一个人呢?什么都不会,只能当导演。现在都叫X导。外形特点很鲜明:不是胡子就是秃子,或者二者齐备。
当然,这个故事是粗俗的,不能上台面的,因为导演真的就象老总一样,在整个系统中有着几乎无上的权力,没人敢惹的。投资人是体制外的,不算。况且成山的真金白银砸下去,就算是那钱是你的,能不能赚回来也全看导演是否愿意卖命。时代变了,杨白劳还真就敢和黄世仁叫板了。所以,大凡是名人,如果恰好在艺术这块天地成名,再恰好手头又很有些活泛零钱,往往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触电。但电影各专业行当不是说玩就能玩得转的,这时上面那个故事便生动地再现了。于是,各路豪杰纷纷自说自话地成了导演。比如陈逸飞。
早些年间听说他要拍电影,觉得到也顺理,以他油画的风格和选材,再加上上海人永远摆脱不掉的对早些年间被租让时期糜烂生活的怀恋,注定他会选择电影这个魔棒成全自己的回归之梦。他起初聪明地宣称只是拍着玩,是给自己最多是给亲近的朋友看的东西。人约黄昏,亦人亦鬼,尽管生涩,但在纯艺术的外衣下,却也不让人十分讨厌,至少,十里洋场的氛围是浓烈地堆砌出来了。
后来便有了吵吵嚷嚷的《理发师》。就象有些女人会克夫一样,这部电影打刚一开头,就给大小艺术家们造成数不清的麻烦。打闹不断,纷争不止,直到最后陈导撒手西归,留下的仍然是一堆纠缠不清的胶片。
还好,含着眼泪演也罢,完成友人的重托也好,总算是一干人等把这个活对付完了。可惜,最后出来的这个理发师,完全是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大上海的小弄堂里,一个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在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装扮成的日本鬼子莫名其妙地呐喊声过后,一个当兵的鬼子在他的上司面前莫名其妙地光着屁股要强暴一个歌女,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将日本军官杀了。然后,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小镇上,一个姑娘莫名其妙地爱上了这个与其说会理发不如说更会给女人按摩的表哥。在身为国军高官的表妹夫的提携下,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由少校而上校进而为少将,然后在两军对恃的战场上莫名其妙地成了我军的俘虏。借助莫名其妙的一包头发,小理发师莫名其妙地又找回了小镇上的爱情。在与莫名其妙出现的表妹相拥后,影片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真的,就算是艺术片,就算是最纯粹的艺术片,也有太多的东西太莫名其妙了。剧情基本上是混乱不清,表演也几乎没有亮点,而画面除了片头导演自己的画作看上去还算清爽外,也再无曾为身价最高的国际知名中国油画家的丝丝印痕。
难怪姜文吵得鸡飞狗跳,难怪陈导劳累致命。以现在这个成品看,要把这个东西全都归置好了,真的能要了人命。
我到是真有点替陈导惋惜,他不该涉足电影这个深潭,光、影、声、像真不如他的画笔那般听话。
况且,他也真不象个导演,既没留胡子,也不刮秃子。
《理发师》影评(四):漩涡
影片的节奏很舒缓,而从那精致的画面中,我却读出了人生的无奈。陆平,一个懦弱但却有着深深的民族尊严的理发师,总是怀抱着他的宝贝箱子,满怀欣喜的为别人理发。也许他本来可以过上一种最最平淡的日子,但是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是无法想象的。他被人粗暴的塞进了太多他不愿做的事。他被迫离开工作之地上海,他被迫离开喜欢的女人,被迫给日本人剪头发,被迫呆在猥琐的国民党军官们的夹缝中,被迫接受安排的婚姻,甚至被迫接受死亡。为什么呢?也许他也是这么想着的,于是他在极度的痛苦中选择逃避。第一次是杀了日本军官时,匆匆的跳上了火车,从此改变了人生原本的轨迹。第二次想要逃避与嘉仪的感情,却因为一次意外的共产党员偷袭日本军队事件带着手伤再次回到了小镇。当他最后一次想要逃离国民党军队的腐朽时,还是被共产党抓住了。他的每一次逃走均以失败告终。而寻本溯源,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在一件小小的理发室里修整别人的头发而已。他说,我只是个剃头的。是啊,只是个剃头的,但为什么连这么卑微的梦都不能实现?影片中有一情节,陆平沿着铁路逃走,一个铁路线分成两条时,他选择了一条弯曲的。他想选择自己的路,不想被推着向前,然而似乎不管他走那条路,都不能逃到他想去的地方,他总是被不同的人拦住,抓走。
强迫陆平走上不愿走的人生的到底是什么吗?是命运?太虚幻了。我想是时代。在一个风起云涌的乱世,那些站在某个高度的领导人们会遵循成王败寇的法则,选择生死,而最平凡的小人物们,注定被时代的潮流推向位置的方向。永远无法选择自己的路,是一种极致的悲哀。
《理发师》影评(五):一个理发师,两个女人
很早就听过这个片子了,记得当时是国内两大影帝葛优和姜文要联袂主演的,不知怎的,都没有演成。后来陈逸飞导演病故。也不知道这个片子他拍完之后去世的还是没有拍完逝世的,不管怎样,就是为了纪念陈逸飞这个艺术家的份上也应该看看这个片子。
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只也因为他理发的手艺好,深受顾客的喜爱,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无论男的还是女的无论老的还是少的。
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错手杀了一个日本军官,注定他的一生漂泊。从理发师到参谋长到团长到师长再到接受改造又成为理发师。那个年代,脑袋随时都会搬家,但是命大的人不管怎样,还是会依然活着,经历那段历史。
一个理发师,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只想用自己的手艺让顾客舒服。不过他却有坚决不为日本人理发的誓言,为此宁愿伤了自己的手。
一个理发师,却也有两个女人。
第一个女人,一个歌女,杀了日本军官逃走的时候,女人没有和他一起上船,独自留在了上海。后来阴差阳错的竟然差点要结婚,他们这时候都有了新的身份,一个是军长的小妹,一个国民军官。不过最终还是没有能走到一起,他心里没有了歌女,歌女心中有他却也跟了军长走了。
第二个女人,他的表妹,不知从何而起的表亲关系,反正就是这种暧昧的关系。这也是片子中唯一的一种值得称赞的爱情吧。也是片子要颂扬的爱情吧。分开见面再分开再见面再分开再见面。就这样分分合合中,总有一份情丝拉扯不断,虽然这二十年里,他们只有拥抱,到最终也只是牵手,却已让人悄然感动。
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还能依然坚守爱情的人应该不多了,就是现在这个年代坚守爱情的更少了,片子中的爱情才弥足珍贵。
陈逸飞不愧是个艺术家,片子的画面很美,真有种油彩画的感觉,不过我想要是画家把片子中的景色画下来肯定比拍摄下来的要美的。
片子的故事情节把有点离奇,让人感觉不真实,不过在那种年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不能以正常思维来理解吧。当然片子的爱情才是重点,所有的情节只是铺垫而已。
演员表演也相当不错,尤其寡妇和胜哥的那段搞笑而深情的感情。
陈坤最后一个镜头和表妹见面那段表演的最好,女主角的化妆比较好,感觉有点像旧上海画中的美女。
我最喜欢的也是最后一个镜头,一个人绝望的等待,回想以前的种种,恍然中一声熟悉的声音:表哥。
转自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u/1229406432
《理发师》影评(六):逸飞大叔死得太不值了!!
“商人中最出色的画家和画家中最出色的商人”的陈逸飞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操劳而死的。换男主角换女主角基本什么都换完了,白花花的银子肯定也浪费了不少。相信确实和以前姜文想拍出来的那部《理发师》完全是两个东西。
情节似乎太简单肤浅了些,哪一段来得都有些莫名其妙——原来也不是什么值得期待的好故事。看了大半了,也不觉得他和“表妹”的感情有多深。好像一直都是表妹在主动的接近他喜欢他。尔后在上海爆发的强烈情感,让人觉得情节跳跃得是在太突然。片子的宣传语是“烽火中的情爱,乱世中的情仇”,可惜完全没有表现出来的地方。唯一的亮点也许就只是陈坤的表演了。也真浪费了他的出色演出。
《理发师》影评(七):唯美理发师
昨晚去电影院看了陈逸飞的《理发师》,感觉真是不错。
每一个镜头都像是一幅画卷,色彩、画面都相当相当美,不愧是视觉艺术家,完全不同于张艺谋、陈凯歌那种所谓大片里的大而无当的视觉效果。
斑驳的小巷石板路、白墙黑瓦的房子、稻草垛、弯曲的小湖、小桥,配着老式留声机唱片的咿呀呢喃,配着陈坤沉郁羞怯的眼神,配着曾黎寂寞深情的凝望,一个理发师和他起伏跌宕命运的故事就那么浪漫而残酷、温馨而荒诞、凄美而无常地展开了......理发师和他师叔女儿烽火中唯美的爱情故事折射出一场人们熟知的战争,这个角度似乎是我们所不曾看见过的,里面有很多人性的温暖、荒谬、沉浮,这个思想的表达也是我们先前从相关题材里所不曾发见了,这就感觉有了格外的意义。
......上海理发师陆平来到乡下投奔师傅。黑围巾、短风衣,拎着皮箱。神情落寞,优柔。他缓缓走在宁静的小巷石板路上,忽遇一狗,便惊回首。在上海理发店杀死日本兵的镜头恍惚还在,内心惊魂未定。小巷是宁静的,墙壁斑驳,有着年深月久的苔痕。后来,一个骑脚踏车的女孩从身后窜过,背影曼妙,身段妖娆,让陆平注目良久。这正是即将与他的命运牵连在一起的宋嘉仪。后来有一段戏,是他们一起骑车,他带着她,她揽着他的腰,一路出小巷,过小桥,绿草萋萋,湖光水色,观众正陶醉在这温暖浪漫的画卷里,忽然天上隆隆飞过日军的飞机,然后就是轰轰投下炸弹,刹时火光冲天。陆平和嘉仪匍匐在草丛里,仰头望天,表情惊恐......戏里充满了这种浪漫和残酷交织的无常。画面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许多的地方美到极致,便让人感觉悲从中来......
故事讲得很巧妙很到位,这也使它不同于现在的所谓大片动辄就没什么故事情节让观众莫名其妙的情形。它的故事有着三十年代上海的特有味道,也有江南古镇古朴宁静的氛围,就像陈逸飞的许多画作一样生动而美丽却惆怅撩人,让人叹惋......
值得一提的是陈坤的表演非常棒,他的气质与理发师陆平非常熨贴、吻合,安静沉郁的表情,惊鸿一瞥的笑容,柔弱优雅的外表,有一点青涩有一点内敛。设想一下这个角色让霸气十足的影帝姜文来演,一定会让人感觉别扭变味---幸好他罢演了,这也是命运的更迭。
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一幅幅唯美的画卷,一个个唯美的人物。这就是理发师。
《理发师》影评(八):说尽逸飞无限事
一直以为,陈逸飞的电影还没有超越美术的境界,直到终于看了《理发师》,才发现他做电影的梦终于了了。这是一部讲故事的动态的电影,更是他人生姿态的彻底表达。他虽然走了,却已然了无遗憾。
“剃头又怎么了?”理发师陆平的这句小小的温和的诘问是影片的全部,是陈逸飞先生的全部,也是不曾有人,至少不曾有中国电影人说出的一句声明。听上去似乎软弱,更会被儒家正统认为没出息,但却是矢志不改、至柔至刚的心声。理发原本是凡俗、无论如何也称不上高尚倒要叫人小瞧的营生,儒家的哲学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究兼济天下才是正道,做人讲究要积极进仕,做官是多少人的梦想,是教育变来变去却变不了的现实终极目标,可是,官帽帅印人送到陆平的眼前,不费吹灰之力,他却不稀罕做,他只要做他的理发师、剃头匠。他是不是不识抬举,不可理喻,愚蠢之极。汉魏六朝名士,阮籍、嵇康不肯做官,那是因为怕了,因为那时官不好做,容易被杀头;陶渊明要“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那是当官当腻了,当心寒了;而苏东坡那样豁达有趣的人,尚且没法不做官,到了儿被皇帝整来整去整死了,也不敢说“老子不做了,你爱谁谁。”陆平跟这些人都两码事儿。你看陈逸飞给他配了那么漂亮的理发箱子,那么瘦长好看的手,那么温顺无争的性情,他天生就是做手艺人的,他有手艺人的资质,他满足于动剃刀、使剪子时手的智巧的快乐,这件事已经令他的日子很充实,让他的才分能发挥,他何必再去想其他的事,他没有那份野心。这也是陈逸飞,画画以及一切与美相关的事才是他的领域和所在。影片对国民党政治不无嘲讽。有点亲戚关系,一个小小的剃头匠就一路直升上去,运鸦片运出个上校官衔。
对于当下这样繁乱的现实世界,这个只做理发师的单纯人物、这段不乱要甚至拒绝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人生,有着一种特殊的安神静心作用。一个朋友说,现代人每天对着电脑,脑子里却一刻不得闲,一会儿算计这个,一会儿惦记那个。这个朋友于是就学了佛。其实,若是人人都可以安心于他自己的理发箱,画笔画布,世界岂不简单许多。
影片的整个情绪是温和平静的,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恨之入骨的批判。即使对于寡妇和胜哥偷情这样的有悖礼法的事,竟然也是被宽容地一笑置之。这个上海之外的小镇是简单的,安静的。理发师的手艺让陆平衣食无忧,让他身心满足。他甚至是胆小的,第一次的杀日本人,竟然只是一个意外。而再次站在日本军官面前,他拒绝为他剃头,也不过是弄伤了自己的手指,并没有有胆到拿了剃刀抹日本人的脖子。
美术在这里出乎意料地没有被夸大、突出,虽然影片开头的特写居多,许多局部,滚落的黄土、土地的质感、留声机、剃刀在磨刀布上摩擦,一系列镜头语言简洁又有内容,但美术没有超越在叙事之上,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故事占据,而不是某个单独画面的用光和构图的美。这也许和陈逸飞没有参与后期制作有关,也许亦是他的本意。
陈逸飞没有能在制作完影片后再走,给影片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影片的结尾是无法令我容忍的败笔。黄土高原的一棵枯树,穿着都异常不上海,整个两北方人的男女主人公,完全破坏了影片整体的美学风格。黄土高坡,那是影片其他制作人的故乡,而绝不是一个六十多岁画家的故乡。看见这样的画面,我这个南方人就联想到贫瘠、干旱,没有一丝亲切感,影片整个的温和气氛及上海、江南韵味都被破坏殆劲。我猜,姜文和陈逸飞的冲突是两种完全异质的人的冲突,导演的冲突,也是南人与北人的审美冲突。若陈逸飞泉下有知,也会对这个结尾捶胸顿足吧。
《理发师》影评(九):至少让我认真地想了想
理发师
盛名之下,光彩往往过分集中,让人不自觉地忽略了更为本质的东西,忘却了演员是谁,导演是谁,媒体上有过什么样的喧嚣,或者才能投入电影本身。
因此我不知道看完《理发师》之后,我这不满足的意味,经久是来自我的不够专心、不够专业,还是来自电影本身。
情感与情节
戏剧性来自巧合,巧合来自情感的纠缠与际遇的环环相扣,于是情节得以步步推移。
陆平初到小镇,所见的美丽背影,住下后夜间的无意一瞥,以至后来修车、骑车摔倒在野外,捉鸟,离去和归来,他和宋嘉仪之间,始终是模糊的,与其说表现青年男女的钟情,倒不如说陆平的懵懂无谓与宋嘉仪的好奇进而好胜之间制造了机会。陆平爱宋嘉仪吗?我从头到尾都没有感觉到特别主动的情愫,出去一些若有若无的眼光流连,犹豫多过不舍;而宋嘉仪,也许是在为人小妇的宿命到来前夜,求得一个精神的突破口。直到两人在上海公馆中那惊险的拥抱,似乎真情终于流露,却总还是前文铺陈不足,让这拥抱更像是临场发挥而非水到渠成。最后的落魄的团圆,等待和寻觅的艰难,掩去了过往的单薄,让观众欣喜之余似乎可以原谅这种单薄,以为这是实现了一种生死不渝的约。原本情爱的传说,大抵是这样促成的——以完美的一环取代其余,尽情描述渲染。
天然的巧合让人感叹命运之奇妙,人工的巧合却总留着痕迹。理发师的小故事因为无数的偶然而组合连贯,却有些地方显得仓促而直白。陆平杀人、小镇上的反复、枪口逃生和突然的飞黄腾达,还有俞棉的再次出现,直到陆宋二人与那个军长老公的直接冲突,都可谓顺畅,而从陆平变成堵枪眼的师长开始,他的逃走、被劳改,就显得有些突兀。从逻辑上不多说,只感觉这些情节是人在推着走,而不是事自己在走。那个军长不知道什么时候察觉到自己有绿帽子之忧,电影中细节交代得并不好,似乎从抱怨就直接跳到了让他押车送死和讽刺的升官。中间未再铺垫,就是国民党溃败前的爆发了。另一处是爱哭的游击队员拿出宋嘉仪的信,当然,陆平对这两人可谓都很重要,但两个人达成这样一种默契,让我不厚道地笑了出来。这些设计并非不可以,但处理上的随意让人感觉,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所以这样拍了,如同一个雕塑,我知道它的骨骼是美的,打磨好必定是杰作,然而它没有最后的加工。
命运
《理发师》是让人感受到命运的,如果不是只想看着打发时间的话。逝者已矣,不知道他是不是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一些无声而悠长的感喟。
大人物的命运游于历史的股掌中,小人物则于历史的指缝和大人物的鞋印里艰难地辗转,寻觅生机。能自己左右的,仅仅是冒着被砍的风险自戕以拒绝给鬼子刮胡子,或者为了不当炮灰而逃出来当劳改犯。善良的,有些坚持的人,看似“好运”地升级和“艳福”让人哭都哭不出来,做他人的棋子,终究不如自由地做一颗散在风里的尘埃。
女人的命运则让人更加感叹。宋嘉仪或俞棉,都是有风情的。而出身微末的女人,在强权社会里,依附,或者摧折,几乎别无选择。宋的父亲和女儿在价值取向上是达成了一致的。出嫁前宋嘉仪说眼前的陆平,为什么不是师长呢?而陆平也明白,即使他出现在下定礼之前,他也只是个理发师。不需要给这些人加一个什么定义,他们只是生活在俗世中的人,选择眼前所能见的最好,这是仅有的一点权利而已。宋师傅在女儿的婚礼上机带双关地告诉陆平:“总算是给她找了个好人家。虽然是当姨太太,但女人嘛,总要找个人罩着的。”可惜,玩具不再有趣的时候,就要从柜子里拿出来丢到墙角去,不丢掉,因为还是我的,所以没有被别人捡去珍爱的可能,就一直落上灰去。
俞棉则扮演了玩具和螺丝帽的双重句色,螺丝帽对老虎钳子还始终抱着幻想,以为它把自己拧到木头人陆平上上,就从此两不相欠相安无事。
执着
陆平不能说是一个很男子气的人,尽管他杀了一个人这是许多男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但不可否认,他的性格里有一些执拗的东西。一是他的理发生涯,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不肯放开,当一项职业被热爱时,无论它是否真能带来金钱地位名誉,都可以让它的热爱者散发出坚定真诚的光彩,令人仰视。陆平的剃头箱,那个装着他全部家什的,可以放唱片的,存着许多游击队员发茬的褐色老箱子,他对箱子的感情让我比他和宋嘉仪之间的模糊感受更让我感动。还有他不为日本人服务,流血的手,比起直面拒绝,更具有美感和真实性,不至于被生硬地标榜为“楷模”类的人物。陆平并不是坚硬阳刚的,但他清楚自己,而非浑浑噩噩。这也成了我质疑他与宋嘉仪间情感的原因:何以在这上面,他的执着没有出现过?
有些东西永远不会磨灭,例如民族的悲怆。游击队员断发的决心,开拔时奔越山梁的气势,国民党搞笑军长的大刀歌,大白马胜哥没剃完就被砍下的头颅,倒在火药烟里的刘寡妇,这些情节,比影片本身似乎更为动人。它们的动人,因为历史,这是种植在我的骨头里的,随时可以生长繁盛。
正因为陆平的骨头里也有这样一种动人的东西,他的略带怯懦和犹豫的灵魂,在我眼中添了分数,因为他划在自己手上的那一刀。
不过是一闪念,别人的,或者自己的,路线就有不同,回头看过去,倒是刘寡妇和胜哥算是最真的性情,只可惜有些符号化了。
画面是精细的,虽然时间流转,视觉中总存留着一种恒定的色调,像速写,然而定格于当时。音乐我无从评论,因为我自己对旋律的不敏感,但我至少没有感觉到特别不和谐的细节。
让人愿意思考的东西,总比让人只想恶搞的东西强一万倍,因此,即便心里总还觉得有思绪悬着未曾在影片中找到贴切的答案或依托,我也仍愿以自己浅薄的文字对它表示敬意。
《理发师》影评(十):梦里路遥
24岁的时候,我依旧骨子里弥漫着浓烈的怀旧情怀,那些江南摇曳的烟波,那些青石桥上滴滴答答的鞋痕,那些曲折漫长的昏黄的小巷,还有那些色彩斑驳的电影。是的,这样一些电影,永远是心里不能抑制的伤痕。
呢哝的情歌,贴身的旗袍,菊花瓣的发稍,单车旋转的车轮,一声声的呼唤
“表哥”
“表哥”
都在男人精致消瘦的手指间流走了,抓不住,也道不出,那样一些无法述说的迷茫,那么一些痛彻心肺的无奈。
“为什么你来得那么晚?”
“就算来的再早又怎样?我还是只是个理头发的。”
不管年华匆匆,不管岁月变迁,不管笑容含了多少沧桑,不变的是女孩回眸一笑,那落在身后银铃般的笑声,一串串飞过苍白不堪的回忆,摇落了,镌刻了男人永远记住的时光,这就够了,够了。
“表哥: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读到这封信,但是我相信你还活着,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该向你说些什么,只想让你知道。我很好。只是想对你说保重,我相信我们总会有见面的一天,表哥,我会一直在小镇上等你,等你回来,那是我们相识的地方。”
还有这样不变的守候的爱情么?我不知道也说不出,只是片末那一封信,真的有点感动,仅此而已
爱情是什么?用一首歌曲回答你。
梦里路遥
你休念,你休想
无心岂入我梦乡
爱越深,爱越伤
有情终使路苍黄
问今朝,更彷徨
咫尺天涯笑荒唐
待明日,重见你
再爱一次又何妨
问今朝,更彷徨
咫尺天涯笑荒唐
任我念,任我想
无心难入你梦乡
陈逸飞《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