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千禧曼波》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12:58:41

  《千禧曼波》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舒淇 / 高捷 / 钮承泽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禧曼波》观后感(一):那年夕张有场大雪

  其实在这个电影刚刚出的时候,

  我曾经想去电影院观看。

  海报上的舒淇,眼睛里透出来的想说的话,

  还有导演侯孝贤,都让我很动心。

  和同学一起站在电影院门口,到最后决定了很久,

  还是没有进去,选了另一部喜剧看。

  于是这部电影也就在记忆里渐渐忘掉,

  直到前阵子看到了电影的名字,

  又看到舒淇那张大大的海报。

  特地挑了一个周五的晚上,

  宿舍没人,夜风很大,

  我一个人穿着连帽的外套,静静坐下来看这部片子。

  片子一开始十分宁静,还有电子。

  舒淇的声音平静的流露,

  讲着一段反反复复的爱情,

  包括这个故事的一切。

  “她告诉自己,还有五十万存款,这五十万花完了,就分手吧。”

  舒淇的头发,指尖的烟,天桥上莹蓝色的灯光……

  一个很好的开头,然后接着下来,

  vicky的故事展开了。

  一直静静的看着,

  vicky跟豪豪,其实一直在想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

  一切好像只是,打架,做爱,吵架。

  一直反反复复,他们都又爱又恨。

  豪豪说,你是从你的世界掉下来,掉到我的世界,所以你不懂我的世界。

  豪豪给了vicky太多的爱,好像把整个生命都送上了,

  想要抓住这个原本不属于他世界却意外的被他得到的东西。

  可是vicky承受不了他那么多的爱,她被逼的想要逃走。

  后来vicky遇到的竹内兄弟,日本人。

  他们带着她回了在日本北海道的家乡,一个叫做夕张的小镇。

  vicky与他们,没有爱,但是与他们在一起很快乐。

  竹内兄弟能够给她异性的友爱。

  vicky一直依赖的是捷哥,

  两个人却没有那种关系。不是不喜欢对方,

  而是捷哥已经给不起vicky爱了。

  vicky在那个早晨,趴在捷哥的肩膀上坐在车里,

  那种微妙的感觉,或许就是两人应有的关系。

  捷哥说,vicky,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回复平淡的生活。

  我想她是该回复平淡生活,她逃回了她的世界,

  去到豪豪的世界让她受伤太深,

  那种悲伤的爱让她在多年后都一直记得,

  让她再也承受不了另一份爱,但是却一直期盼。

  或许她的爱就像是在雪地里印着的那个人脸,

  雪化了,她可能在豪豪的生命里就消失了,

  可是她却一辈子都还会记得夕张冬天的大雪,

  那个像雪人一样的豪豪,直到多年后提起,

  她的声音依旧是哽咽的。

  多少有些伤感的故事,

  当初没有进电影院看的决定,果然是对的。

  《千禧曼波》观后感(二):那年夕张,大雪

  即使在多年以后,她还记得。

  这都是她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是2001年

  那年,那年夕张,大雪……

  再一次想起《千禧曼波》是在一两个月前,翻看苗圃的新浪blog时见到了电影《陶器人形》,还有提及的夕张电影节。于是很自然的联系及这部不太中意的侯孝贤作品,小标题是《蔷薇的名字》。今天又翻出来看了一遍(几天来回顾了《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依然没有改变多少最初的看法。

  对于老侯2001年的这部《千禧曼波》一直感觉不是很好,印象欠佳的来源可能是认为《南国再见,南国》之后的情绪失控,也可能是对老侯从乡土到都市题材转变的不适,还有就是发现侯孝贤失去了他阶段性划分的特征——最后一个朋友坚持认为是我一向不怎么喜欢舒淇的缘故。

  5年过去了,侯孝贤还记得他最初盘算的宏大城市梦?

  现在开始到5年后,他真能继续完成他的十年台北都市描绘吗?

  我们不知道,就像最初打算的几个导演几段时光最后成了老侯一人《最好的时光》,很多事情实难期料。

  也许《千禧曼波》开了这样一个头就划上句号也说不定。

  可以理解没看过其他作品而第一眼盯住《千禧曼波》开头说好的人,看着跟随舒淇的运动长镜头那会就纳闷了:这是侯孝贤吗?镜头几乎要贴脸上的架势可以去给舒淇拍写真MV了。更不说后面直截表露的情欲画面,交替出现的固定场景,委实陌生得可以。

  对于从早期《风柜来的人》一路看来,喜欢老侯地道的乡土情怀、不露纸面的苍凉,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毕竟二十年过去,总是要求老侯忠于内心、陷在乡土回忆并不是办法。可糟糕的是发觉他的最近作品自己不喜欢了,又不想掩饰这种失望。

  事实上这是侯孝贤第二次把镜头对准台北这个现代都市,上一次已经是1987年的《尼罗河的女儿》,不曾得见的这部作品据说是侯孝贤长镜风格的登峰造极,当然结果是败得一塌糊涂导致很多人直接忽略了它的存在,那之后的十几年侯孝贤始终没敢正面表现城市题材。

  老侯对于城市印象、流行文化的把握远不如杨德昌般敏锐或者准确,完全拘泥于男女情感也不如爱钻牛角尖的蔡明亮般偏执,于是好比看到杨德昌、蔡明亮招呼着侯孝贤说:来,进城坐坐。然后看到侯孝贤举手投足间的小心翼翼,ok,这只是戏说,大家知道老侯在台北过活得很开心。

  侯孝贤电影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开场并且贯穿全片的情景并不少见,D厅里时不时爆发的口角冲突拳脚之争,看到了高捷、钮承泽,这些都算是细腻舒服的熟悉之处,我们在《千禧曼波》里又一次领会了老侯的铁轨情结。

  《千禧曼波》刻意营造的色调对比使得D厅和居所之间清冷与亮色反差强烈。镜头还是不怎么动,大段大段的一镜到底,但这次镜头靠得近了——以致《千禧曼波》里的人物情绪压得相当低沉,Vicky的快乐无忧总是旋被破坏。影片的确“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一个女人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但事实是它很难挖掘得深入。Vicky的脆弱传达的更多是一种暧昧不清:她的难舍难弃,说不听点就是病态的欲言又止,一镜到底的无病呻吟,好比那无处不在的音乐,隐约似有所指但毫无头绪。

  开场D厅里的男男女女,在世纪更迭后的音乐狂舞中失去了空间感,沉浸在双耳轰鸣中。我仿佛看到侯孝贤也身处其中,不知道自己该表达什么,随着一干年轻人肆意扭动。也许jeuce说得对,可能侯孝贤在后期对朱天文的依赖太大了,这些生活并不是他所接触的。

  侯孝贤不少作品围绕着台北,但最后都没有停留。Vicky家在基隆,到了台北,唯一觉得靠谱的是这里,私以为Vicky(舒淇)的气息正符合角色定位。小豪处境糟糕又沉湎于毒品,他们做爱时她觉得他像雪人般会在天亮后融化,他有的只是对Vicky自私冷酷的爱。疑神疑鬼的小豪重复着他令人嫌恶的举动,我再一次产生了不耐烦的冲动——上一次是《海上花》里面对无力的男人。

  Vicky后来去了日本追随捷哥,夕张纷纷扬扬的大雪无法掩盖这情感的空洞无奇,影片表达传递的“温情”让人很难有所谓的情境交融。与之Vicky和捷哥之间暧昧的承诺或恋情,《千禧曼波》所能体现的内涵比《南国再见,南国》以及其他作品狭隘得太多,不绝于耳的音乐也没有点题功效,更少去了《南国再见,南国》里隐藏的背景。

  镜头对准的狭小居室不能说陌生,但琐碎对白实在是无聊透顶,也许《海上花》还有人可以考究方言、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在《千禧曼波》更多却只有男女之间闹不零清的对峙,封闭了和外界沟通交流的空间,夕张的雪再大再厚,怎不让人烦闷。

  这是世纪初都市年轻人的情感迷失?影片一笔带过。又或者它已经不需要时代背景了,需要穿透的只是几十年的光阴?《千禧曼波》低浅的旁白又不像如何沧桑,回忆也只是跨越十年而已,还不如夕张街道上的大幅电影海报来得年代悠久。

  这流于形式的愁滋味、年轻人的牢骚。

  《千禧曼波》观后感(三):随波逐流

  看这部片子原因,一是因为侯孝贤,二是因为舒淇。

  舒淇的表演的确不让人失望。

  电影一开始在有节奏的音乐中,vicky披散着头发,抽着烟,大步大步的往前走,旁白说,她和豪豪分手了……印象深刻。

  侯孝贤的镜头总是任它进行,展示生活每一个细节,从细节中发现人物的感情线索。如果要看波澜壮阔的情节,那绝对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找不着。

  vicky这个女孩十六岁出来混,为了不让男朋友离开自己宁愿毁了他的前途,不让他去参加高考。豪豪也为了不服兵役不离开vicky把自己弄得瘦瘦的。可是他们都是有病的人,是灵魂孤独漂泊的人,他们彼此需要彼此伤害,爱的多深刻伤的就多深,彼此没有安全感,彼此无法信任。两个人都是孩子,都是不成熟,都任性的,每天都在挥霍着青春,活着除了彼此相依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豪豪又是个没有责任心的人,vicky为了养活来两个人不得不在酒吧舞厅等声色场所工作,最后她终于累了。

  虽是黑道中人,杰哥是个比较成熟的男人,和豪豪完全不同,他总是能理智的照顾vicky,并且劝她好好的生活。杰哥可以给她打开另一扇窗,她在杰哥的身上可以看见自己的未来。

  影片的最后,我们知道杰哥爱她,含蓄的表达着,但是vicky呢?他爱杰哥么?她自己也许都不知道。她忘记豪豪了么?不。

  可是她明白,和豪哥在一起会快乐,她需要正常的生活和爱。豪哥像一个小太阳,吸引着她靠近。

  《千禧曼波》观后感(四):谁不爱舒淇

  一个人的晚上,挑一部闷片来看。

  侯孝贤的千禧曼波。不知道曼波是什么意思,但是忽然很想看舒淇。

  果然没有失望。从头到尾,我的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想法,这个女人真是美丽。

  我曾经以为男孩该爱她的性感,女孩会出于本能的讨厌她。但是很奇怪,我认识的男生大多不喜欢她,女生刚好相反。他们大概只知道她拍过三级片,身材不错,他们嫌弃她嘴巴太大,嘴唇也太厚,两只眼睛又隔得太远,不是标准美女的样子。

  其实一度我也很困惑,为什么黄舒骏会在歌里唱,老外说台湾女孩舒淇最美。

  可是她真的是美丽啊,并且是很张扬的那一种。你看她有一头浓密的发,散乱的,纠结的,就那样随意飘在风里,散发出一种野性的气息。你看她总是一副慵懒的神情,仿佛永远睡不醒。最爱她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的样子,皱着眉,眯着眼,嘴巴微张,有无限诱惑。对了,还有她那一把独特声线,清醒的慵懒,好像咬字发音完全不费气力,挠得人心里痒痒的。

  以前跟姑娘们闹,我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香艳的女人。这样的话也就只是随便说说,做一个香艳的女人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其实还有一句话我没说,我想成为一个像舒淇那样的女人。她涂厚重烟熏妆,眼神迷离,你会觉得她很性感。她素面朝天,扬着脸大笑,你会觉得她很纯真。她的身上有一种天真的妩媚,这种混合的气质相当令人心折。一半是女孩,一半是女人,想想就觉得很诱惑。

  所以我才会喜欢她吧。因为知道永远也不可能像她一样。

  说回电影。我不喜欢豪豪,一点也不。他任性、善妒、冲动、暴戾,他虽然爱她,却总是企图完全的占有。他的不安全感大概是缘于心中根植的那种他们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无力感,于是他总是检查他的皮包,为了一张打暴的电话卡对她神经质的咆哮。他能给她的太有限,所以就忍不住有毁灭的举动。虽然他们也曾经有过甜蜜的小时光,虽然她裹着浴巾扯掉他的耳机对他说热水器坏掉时的样子也一直在我眼前晃,可我就是不喜欢豪豪,一点也不。

  当然喜欢捷哥,他代表的就是一种稳定和安全。他宠溺她,提醒她少喝酒,为她煮面,替她盖上毛巾被,带她出席任何场合。她把头静静的靠在他肩上,我的心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舒服的感觉。

  捷哥说,vicky,你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平淡的生活。

  今年如果有大雪,我也要去印一个头像。

  《千禧曼波》观后感(五):关于人的成长

  《千禧曼波》

  任何电影都有它成为它自己的理由,我们要做的是进入它,理解它的理由,再从中出来。不妄作评价。

  影片的开头,舒淇在电子音乐中快活潇洒地向前行走,她手里拿着未吸完的烟,时而回头往后望去。虽然不能立马知道她所处的场所,但在她头上晃过的一盏盏白炽灯便暗示着:这是一个可以在夜里穿梭于灯光之间的年代,人们不一定会在夜里睡觉,夜晚也不一定是静谧的,电子音乐或许会充满夜里每个亢奋的角落。灯光交错,城里的人们在其中穿梭如同梦境。舒淇在影片开始表现出她的潇洒、不羁、时髦,看上去她似乎什么都不在乎,只在电子音乐里、白炽灯光里跳跃穿梭着。她是一个城市里的女孩,她生活在城市里。

  话外音响起,女声平静地讲述:“她跟豪豪分手了,豪豪就是有办法找到她,打电话给她,求她回来,反反复复,像咒语,像催眠。她逃不了,她又回来了。她告诉自己,存款里还有50万,50万花完了,就分手吧。这都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是2001年,全世界都在迎接新世纪,庆祝千禧年。”一个女人在讲述十年前的自己,那时候是千禧年,在她看来别的人都在迎接新世纪,而她却纠缠于豪豪与她的情感里。这部电影并不是讲千禧年发生了什么,而是讲一对恋人在千禧年里发生了什么,导演所讲的是存活于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情感内部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千禧年,台北这个现代都市里。都市的设施、生活方式已成形,成为了小豪、Vicky这样的青年的生活的一部分。对于Vicky这个高雄来的女孩来说,她所感受到的台北便是这样的,酒吧、制服店,喝酒享乐。台北对她的吸引力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小豪和Vicky在DiscoPub认识,Vicky喜欢那样的场所,她在其中感到自然,而小豪大概不是特别喜欢那里,他沉默寡言,不大通晓酒吧里的运作法则。但他们在DiscoPub相识,说明他们之间有共通之处,这一共通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都不愿意去面对酒吧外面那个世界。酒吧是公开允许非理性存在的场所,人们带着自己的伤感、愤怒、茫然、痛楚来到这里,以发泄放纵的方式处理内心的情感,处理自己的生活。酒吧里的人在跳舞与喝酒之中忘掉生活中的难题,暂时使紧绷的理性意识放松,不去理会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要求。大多数人只在无法解决生活难题的时候去到酒吧,而Vicky则长时间待在酒吧里。她和小豪都是拒斥外部世界、城市规则的人,她以在酒吧里生活来抵抗,因为酒吧里不会出现什么绵延而悠长的生活难题,而小豪以待在自我世界里作为抵抗的方式,因为在自我世界是安全的。他们都不想去外部世界寻求意义,他们不理解、认同这个城市主流规则的运转方式,其中小豪甚至完全排斥外在于自己感情的世界。或许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种抵触,而正是在无意识当中,Vicky以遗忘抗拒,小豪以封闭抗拒。这是人在面对陌生事物本能的反应,抗拒以保护自己。他们遇到的或许是城市生活的难题,但延伸开来,这又那么像是人的生存困境。

  Vicky十六岁就出来玩了,几乎每个礼拜六从基隆坐火车跑来台北,在火车上呼饭。她和小豪一起在台北租了间房子。Vicky对台北的感知仅停留在DiscoPub里。她想要远离在基隆的生活,那里的生活在她看来是要否定、抛弃的,她想融入城市,但又找不到入口,就只好选择了这一简单的方式:在城市的酒吧里消磨时日。这时候她虽在城市里,但又并不真正在城市中,她和小豪住在台北里,但这间房子又像是独自存在的,他们不与外面的世界建立深刻的关系,Vicky虽然会和房间之外的世界打交道,但她并不投入什么,这种联系是薄而脆弱的,直到她之后认识了捷哥。而小豪的精神状态完全止步于这间公寓,甚至止步于那间透着暗蓝色灯光的放电子乐的房间,止步于他的心。他们住在一起,但没有恋人之间的状态。Vicky从酒吧回到公寓,换了在家的便装,准备收拾堆放在桌上的烟、酒一类的杂物,在这段时间内只有她一个人出现在画面里,我最开始以为她一个人住,而之后镜头转向卧室旁边的房间——那间专属于小豪的暗蓝色房间——小豪坐在灯光底下抽烟,这时候我才知道Vicky并不是独居,而是有恋人相伴。这里大概有两分钟的时间,二人没有任何肢体接触和言语交流,之后唯一的肢体接触也让人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感到绝望——小豪拉开Vicky的衣服,把鼻子贴着她的脖颈嗅,我以为他是在要求性,但渐渐发现他只是在分辨她身上的味道,也就是在确认Vicky的肉体是否仍只属于他一个人。小豪不相信Vicky,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怀疑是否会伤害到他爱的人,在这个时候他只在乎自己的怀疑是否是真的,只想确认Vicky是否还是他独有的。

  我渐渐发现当小豪遇到一些阻碍的时候,就会去到那间专属于他的房间,戴上耳机玩他的电子音乐。那间暗蓝色的房间对小豪的意义,大概像酒吧对Vicky的意义。小豪不论戴不戴耳机,他都是封闭的,电子乐无时不在他脑海里游荡,他对自己孤独的内心无时不感到痛苦,小豪从没有笑过。他无意去了解Vicky的内心世界,他几乎不开口说话,一开口便是对Vicky步步紧逼的质问。他也尝试过和Vicky交流,他说:“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你是从你的世界里落下来的,所以你无法了解我的世界。”但这不算是真正的交流吧,也不算真正想要交流的欲望,这只是在强调他与Vicky的不同,就像他戴上耳机、和酒吧里的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强调他与世界的不同一样。虽然他和Vicky生活在一起,但他始终不愿意从他的世界里走出,不愿相信人和人之间的相通,仅因为人之间的不同便否定交流的可能性。

  小豪的确很爱Vicky,但他的爱是他所认为的爱。他对自我世界的认同,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否定、抵触决定了他对Vicky的爱只能是对她的占有,类似于对一个拥有物的占有。他用强大的自我世界构筑了一个空间,并试图将Vicky拉进去锁在里面。两个人处于未经交流便试图固定下来的状态中,小豪认为他是主人,Vicky是他的所有物,他没有把Vicky当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感觉、有思维的人去对待。但矛盾在于,Vicky的确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不甘被小豪这样占有。从本质上来说,Vicky是不甘于静止的人,她虽然暂时停留于城市外部,但我知道她总有一天会走出第一步,接着一步一步地调整改变自己,以融于捷哥口中的正常世界。而小豪正好相反,他本质上就是那个止步于自我的人,害怕改变,害怕外界的一切伤及他的完整性。

  小豪和Vicky的不同还可从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上看出。Vicky和小豪最开始都没有做事,他们会坐火车跑回基隆向朋友借一千块,或偷了他爸爸的劳力士手表去当掉,总之他们不想做事,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一样的,都排斥城市已有的生存法则,都认为自己无需出卖什么来从城市获得什么,他们认为借朋友的钱、拿爸爸的表跟城市无关,“我们只是向我们认为的亲密的人索取”,他们完全相信感情世界,还从未考虑过感情以外的逻辑,但外部世界并不这样认为。当他们拥有自己生活的逻辑时,城市也有它自己的逻辑,在影片里,小豪的爸爸报了警,警察来到他们公寓里搜查,抓走了小豪。警察和小豪的爸爸即外部世界规则的代表。他们两人触犯了外部世界的逻辑,就要受到惩罚。

  发生这件事后,小豪的本质决定了他只可能向内封锁,进入到更深的自我,并且对外部产生更深的抵触、排斥。回来之后他的嫉妒、猜疑愈演愈烈,开始是吸毒,吸毒则是封闭和逃避的表现,他翻Vicky包、嗅Vicky,不断确认Vicky是否仍然属于他。这时候他已经感受到了建立在情感之上的逻辑并不那样可靠,变得更加害怕情感上的背叛,害怕外来世界的入侵。他感觉外部世界的逻辑不可琢磨,且深受其责难,遭受到了自我与外部的冲突,对自己以前所坚信的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所坚信的被撞碎了一些,他做的则是捡起碎片,拼命补回原处。小豪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不同之间的冲突后,他只可能向内走去,走进去保护自己剩下来的自我的部分,不断强调且反复确认它的存在,害怕它的消失,因为在他心中,自我消失了,自己也不复存在了。

  而Vicky的本质决定了她在这件事后便去了制服店上班。和豪豪相比,她是一个自我不明确的人,迷茫且不知所措,她接受了外部世界的逻辑,这也决定了她有理解并反思外部世界逻辑的可能性。在事情发生的时候,面临选择的时候,她听人意见先去做,而后再慢慢体会到所做是否有意义,再开始反思。豪豪在做事之前会反复考虑其与自我是否相冲突,而Vicky不会,她的自我模模糊糊,没有冲突与否,更没有多么痛苦。我突然想到米兰·昆德拉对男人的爱情的表述,抒情性的男人和叙事性的男人的差别,他在书中写道“前者的迷恋是抒情性的: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求的是他们自己,他们的理想,又因为理想是注定永远寻求不到的,于是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失望。……后者的迷恋是叙事性的,女人们在这儿找不到一点能打动她们的地方:这种男人对女人不带任何主观的理想。对一切都感兴趣,也就没有什么失望。”对于世界,豪豪像是前者,而Vicky更像后者。

  Vicky开始为城市提供肉体来获得她所需的东西。就这样Vicky一头扎进外部世界当中,而小豪一头扎进自我世界里。我看到她开始改变,试着接受城市的丛林法则,去经历现实生活,从而渐渐构筑意义世界。她开始慢慢接受外部世界的条件,开始变得独立。变得独立意味着从小豪和她以前共有的那个世界走出来,去到更大的世界。小豪感到她要离开,这加重了对自己所坚信的世界的怀疑,他曾将自己投射到Vicky身上,而这一部分的自我将要离开,这让小豪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他表现得很冷漠(用来表达他对Vicky的背叛的不满),频繁地嗅她的味道,最后到了动手的地步。我在想,如果他们能体谅对方,试着去理解、沟通与交流的话,会不会结果也不至如此。而侯孝贤导演对二人的结果的处理方式有些像小豪的处理方式:“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你是从你的世界里落下来的,所以你无法了解我的世界。”或许他们俩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从与他不同的人或物身上理解、接受到合理的东西,本质不同的人没有任何可能经努力建立起一条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交流通道,他们终究会因为本质的差异而分离。就像小豪对待世界的方式一样,个体没有可能与世界心平气和地交流对话,个体与世界始终是对立的,结果只可能是个体脱离于世界生存,或世界将个体吞没。这大概是侯孝贤导演局限的地方吧。

  之后小豪就再也没出现在镜头里了。但我总觉得,Vicky之后认识的两个日本男生,是小豪的另一种模样。

  Vicky离开小豪,走投无路之际去到捷哥那里稍作停留。捷哥泡温泉的时候,他右臂的纹身以及他出入制服店等,表明他也曾和小豪、Vicky一样,排斥着正常的城市生活。Vicky在制服店工作的时候捷哥便罩着她,他深谙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生存的规则,他懂得如何在其中确保自己从中获取自己所需,且不给他人造成麻烦。他曾是一个与城市正轨生活背道而驰的人,如今也成为一个懂得遵循其逻辑而不触犯的人。捷哥给从小豪的自我世界逃出来的Vicky煮面,在她“不晓得应该怎么办”的时候,像一个爸爸一样保护她、照顾她。这个时候Vicky也开始怀疑自己目前的状态,她经历了制服店的生活,感觉到那并不是好的选择,捷哥告诉她:“你现在最主要的是回归正常。你看像我咖啡厅里的工读生打工,一个小时80块,可是他们都很充实、很开心。这就是所谓的正常。”或许在捷哥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进入丛林、无方向地寻求、怀疑后否定、继续寻求、继续怀疑后否定,最后他走到了一个他认为是有着终极意义的地方:“充实、开心的正常生活”,他认为在那里可以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平静,就是让人欣慰的了吧。而这一正常生活是置放在城市当中的,但又是置放在Vicky眼中的城市之外的。

  但Vicky终究是要独自面对世界的,不管这个世界怎样,都只能自己一人去面对。捷哥因为一些事情去了日本,让她如果愿意的话,随后去日本找他。Vicky只身一人来到日本,在旅店里住了一段时间,但捷哥始终没有再出现过。或许捷哥是死了,或许只是将她抛下了,他都消失了,像旅店里没有画面出现的电视机一样,无论如何都没有回应。就如同城市里人们的关系一样,人和人很难建立起深刻牢固的联系,我们彼此都很容易消散于城市当中。城市无时不在变化,人和人的联系也脆弱易断。捷哥消失了,成人世界的保障消失了,一个引导性的存在消失了,Vicky没有显示出她离开小豪时的不知所措,而是淡然地离开旅店——她已经接受了现实——去到夕张找竹内兄弟。

  画外女声平静地出现:“她带着捷哥给她的电话四处游荡,捷哥离开了她。大街上都是形色匆匆的上班族、学生、家庭主妇,她让自己像他们中的一份子,吃拉面,看电视冠军。披着捷哥留下来的夹克,有着香烟和古龙水混合的气味。”那年冬天日本下了很大的雪,一片苍茫纯粹,又带着寒冷。Vicky最终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真正面貌,她开始不再要求自己与世界是不同的了,她不再将自己和世界对立起来了,她让自己像他们中的一份子,做一些日常生活里的事情:吃拉面、看电视冠军……她最终选择了融入进去。她也学会将离开的人的气味留在身上,继续生活,不再问为什么世界如此残酷,而是静静地接受了它。

  Vicky之前也来过一次日本,竹内兄弟带她去了他们的外婆打理的居酒屋,他们吃了暖和的食物,去外面玩了雪。在日本的时间是充实且快乐的,带着平静的气息。这是导演镜头下正常生活的魅力。之后她穿着捷哥留给她的夹克又找到竹内兄弟,他们仍然带她在雪里散步,念招牌的名称,做一些平淡而又令她快乐的事情。这大概是侯孝贤导演喜欢的,有意义的生活吧?是他认为的在这个时代里的唯一归宿吧?这也大概就是为什么要把这个世界安放在日本的原因吧?日本人的生活看上去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却时刻往外冒着热气,就像温火温着的关东煮。日本人这样安放他们的内心世界。捷哥也希望能这样安放,只是他不能全身而退了。

  “竹内康说,夕张的冬天很冷,零下三十几度。她想,那是雪人的故乡吧,雪人在最后太阳升起的时候,融化不见了。有一次她跟豪豪做爱,她忽然觉得,豪豪就像雪人一样,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消失不见。非常悲伤的做爱过程,即使在多年以后,她还记得。这都是她十年前的事了,那是2001年,那年夕张,大雪。”我想,雪人的世界大概就是豪豪的世界,也就是自我世界,自我固守的世界终将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融化,豪豪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消失不见,这或许意味着豪豪是不会看到太阳升起之后的世界,他不愿意他的自我世界被打破,于是选择消失。非常悲伤的做爱过程,非常悲伤的融化过程,导演在这个时候也是感慨的吧,不管豪豪多么严重地伤害到了他爱的人,不管豪豪那样难以相处接近,导演也是爱着豪豪自我的世界的,所以他才会为这样的融化而感到伤悲。这也是为什么Vicky在酒吧见到竹内康竹内淳的时候想要和他们交往,“他们让她想起豪豪,沉默,害羞。”豪豪待在自我世界之中,偶尔往外看一眼,又缩了回去,他沉默、害羞,让Vicky那样喜欢过,让导演喜欢,并为其破碎感到伤感。

  诚然,在城市光影交错的生活当中,捷哥成为游走于城市规则之中的成熟的人,他懂得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懂得照顾在这城市里横冲直撞的年幼的人,最后消失于城市之中,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豪豪固执地要待在他的世界之中,不肯从中走出,也不肯外界对他的世界的一点点侵犯,他最终会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融化、消失,因为他并不懂得与城市交流的方法,他是脆弱的,所以那样容易融化。Vicky最后听了捷哥的话,去到了正常生活里生活,去像每一个人那样生活,体验生活里细小事情带来的充实与幸福。我总觉得,竹内兄弟就像是豪豪和捷哥一样陪在Vicky身边,就算有些人离开了,消失于城市之中了,他们所带给我们的,是真正可以留在身体里的,他们是成长的一部分,他们像风一样穿过我们,然后在我们身体里留下一些什么。

  2015.10.23

  苏三san

  《千禧曼波》观后感(六):倒带人生

  极少失眠,最近都躺下即能入睡。但是前夜看了《千禧曼波》,辗转到深夜也还是睡不着。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脑袋空白,就是无法入眠。我没有想Vi的故事,也没有想我所面临的生活,只是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起床拿起牙刷的一刻突然咯噔一下,想到了这部片子,找到了失眠的原因——也突然知道了自己潜意识的想法——以及对这部片子的感受——女人的情感轨迹——男人爱到没有自由爱到窒息爱到万般恩宠爱到荼靡爱到说走就走了。

  vi这样美的女孩子不一定多,但也不少。并谈不上稀缺。漂亮善良的女孩有很多。只是看是哪一种漂亮。她们和年纪相仿的男孩恋爱,分手,又和成熟稳重懂得包容的男人在一起生活。有极开心极快乐的时候但也许大多数时候是平淡与真实。女孩不再放纵,变成熟一点,哪怕是被男人感动,总之是开始懂事了,知道了青春渐逝年华似水时间不等人,手中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未得到的想得到的确确实实还暂时不属于自己也从未属于过自己。于是可以慢慢放平心态着眼当下的生活。开始爱上身边这个成熟稳重的男人。如果故事可以就此结局就好了,就像很多人正在经历的那样。

  但是我们的vi没有那样的幸运。成熟的捷哥还是消失了,尽管说着爱说着想念。是的vi还会有新的恋情,也许再次坎坷分离也许可以进入婚姻从此有个家庭。是怎样也不重要,生活中都是vi,每一个女孩多多少少可以从vi在电影中的两段恋情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自己情感的模式。一个年轻的男孩,很相爱,但是却会因为双方都是最好的年华最璀璨的年纪而没有安全感,想完全占有却逼走爱人。如此真实,又完全没有办法。不成熟的结果决定了分离的必然。

  然后是成熟的男子。包容,再包容。成熟真的很有魅力。不再加多描叙成熟的方方面面,那是踏实与安定生活的必须品质。可是成熟的男人还是会在女孩懂事之后离开了。

  我无从揣摩成熟男人是如何看待曾经喜欢过的漂亮女孩。尤其是当女孩从无知变得懂事的时候。这种转变的意义难道不是他们所希冀的?或者反而是无味的?

  是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如同后来vi是如何过一生一样,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未可知。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成熟男人也不仅仅只有我所疑问的那两种可能性。况且不同的女孩有不同的气息,吸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运气。投射不同的自己。塑造不同的男子。一切都没有定数。只是,这部片子我们看到,年轻的男孩让vi高中无法毕业,带她进入一种生活层面,vi就再也出不来。也回不去。无法重来。后来遇见捷哥,捷哥像是经过冬天穿上一件取暖的棉袄在冬天结束以后又去新的春天里了。

  写到这里,我不难受了,也不会绝望什么。本来人过一生,就是自己的事情。遇上爱或者被爱的男人,过或者不过一生,暂过一阵,其实真的没有什么。

  只是回忆起来,就像读到vi的故事,一时语塞辗转难眠,却又清楚了,然后平静的穿上当下的生活,继续安稳的过。

  《千禧曼波》观后感(七):那年冬天哭泣的雪

  亲爱的Vicky:

  那年冬天你去了夕张。写信回来告诉我那里是雪人的故乡。照片上的你,在零下三十度的街边和竹内康兄弟一起吃滚烫滚烫的日本豆腐。今年此时,杭州也下雪了,细雪。我像小时候那样趴在窗台上看雪,脸和鼻子被冻得红通通的。

  这样的天气,很适合听王力宏的《不完整的旋律》,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一首歌就没完没了地听个几十遍。歌中唱道:想写一个旋律/没修饰的痕迹/一听就立刻明白我找到了爱/即使别人觉得奇怪不需要再更改/不完整的旋律没什么结局/却是我真实的声音/不完整的旋律勇敢的唱给你听/填满你我不完整的感情。我知道,你也一定会喜欢这首歌。当年,我们两个几乎每个礼拜六都会乘班车,从市中心到海埂去看“海”。我们在水边一起狂呼乱吼,把自己high到某一种境界。我们从来都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歌曲,但是我们一直都很快乐。

  有的时候我会禁不住好奇地想,豪豪他现在怎么样了?记得当时你一次又一次地跟他分手,可是豪豪就是有办法找到你,打电话给你、求你回去,反反复复,像咒语,像催眠。你跑不掉,又回去了。每一次你投入到爱情的怀抱,我就会根本找不到你这个家伙。我想起我小时候用来自己制作广播节目的录放机,每一次就只能做一件事,不能又放又录的。你唯一的一次绝望的流露是我们一起坐在房顶上看狮子座流星雨那天晚上。你对着一颗飞速下坠的流星说豪豪曾经问过你,你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你究竟是怎么落到他的世界里的?你既期待着这段感情的结束,又害怕这段关系就此告终,你不怕自己离开豪豪,而是怕豪豪放弃自己。豪豪对你,是残忍的依恋。他为了把你留在身边,故意不叫醒你去参加高考,他查看你的提包和电话卡,他偷家里的东西出来卖,他始终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做自己一个人的DJ,他叫形形色色的朋友到家里来玩,却故意把你当作空气。你说你总觉得豪豪,就会像雪人一样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消失不见。非常悲伤的恋爱,虽然夹杂着迷醉的欢乐,即使在多年以后,你还记得。你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太年轻,不是不懂得爱,只是不懂得应该怎么去爱,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那么现在的我们有没有度过了这个渡口?

  我曾经很羡慕你遇到了一个时时刻刻都在纵容你的捷哥,他什么场合都带着你。他带你,有时候,就像带着小兄弟一样。他告诉你说要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我想,你一定是被正常两个字打动了。那个男人离开的时候叫你到东京去找他。东京那一年下了很大的雪,你带着他给你留下的电话四处游荡,街上都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学生、家庭主妇。你让自己像他们之中的一份子,吃拉面、看电视冠军、披着捷哥留下来的夹克,有着香烟跟古龙水混合的气味。你说你知道捷哥是想念你的,才要你来日本,还叫你不要告诉别人他在日本。也许就是说,你来吧!一个人来!可是捷哥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电话。你一个人在旅馆里躺着,窗外的大雪积了厚厚的一尺多深。你好久好久都没有说话,你说你对自己很失望。别人都是正常的,只有你,只有你过得这么莫名其妙。那个冬天的黄昏,我们坐在回学校的班车上,你对我说好想好想找个人来疼自己,你说我们都是被遗忘的小孩儿。我歪过头去叫你不要说了,其实泪水早已经忍不住流下来。

  这么几年我们都没有联系对方,仿佛从来不曾认识。因为真正了解,并且太爱对方,反倒不能放下所有的防备在一起。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默契的。怕别人对自己好,并且总是让对自己好的人最后都对我们绝望。

  上周,得知你要结婚的消息。惊讶之余,我深深的祝福你。这么多年来,你是不是已经学会了怎么样才可以在爱别人的同时也给别人爱你的空间?

  写信真有点累。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洋洋洒洒给你一写就是十多张信纸的我了。现在的我只希望好好的睡一觉,醒来的时候被窝依然是暖和的,有温暖自己的力量。

  那就这样吧,抱一下,再抱一下。

  你的小鱼

  《千禧曼波》观后感(八):A sensless trinket

  This movie has garish colours and some trendy music (both no doubt appeal to a certain audience), but there’s little else to it. It’s an expensive, two hour-long screensaver (a thing that you see on your computer screen when do not touch the mouse for several minutes); as a film "Millenium Mambo"’s just as dull and pale as lifes of those sensless dolls that inhabit the local neon world.

  etter direct your attention towards wonderful 苏州河 than this pretentious knick-knack (in search of a better term).

  The score: 3/10.

  《千禧曼波》观后感(九):千禧曼波

  即使在多年以后,她还记得。 这都是她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是2001年 那年,那年夕张,大雪…… 再一次想起《千禧曼波》是在一两个月前,翻看苗圃的新浪blog时见到了电影《陶器人形》,还有提及的夕张电影节。于是很自然的联系及这部不太中意的侯孝贤作品,小标题是《蔷薇的名字》。今天又翻出来看了一遍(几天来回顾了《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依然没有改变多少最初的看法。 对于老侯2001年的这部《千禧曼波》一直感觉不是很好,印象欠佳的来源可能是认为《南国再见,南国》之后的情绪失控,也可能是对老侯从乡土到都市题材转变的不适,还有就是发现侯孝贤失去了他阶段性划分的特征——最后一个朋友坚持认为是我一向不怎么喜欢舒淇的缘故。 5年过去了,侯孝贤还记得他最初盘算的宏大城市梦? 现在开始到5年后,他真能继续完成他的十年台北都市描绘吗? 我们不知道,就像最初打算的几个导演几段时光最后成了老侯一人《最好的时光》,很多事情实难期料。 也许《千禧曼波》开了这样一个头就划上句号也说不定。 可以理解没看过其他作品而第一眼盯住《千禧曼波》开头说好的人,看着跟随舒淇的运动长镜头那会就纳闷了:这是侯孝贤吗?镜头几乎要贴脸上的架势可以去给舒淇拍写真MV了。更不说后面直截表露的情欲画面,交替出现的固定场景,委实陌生得可以。 对于从早期《风柜来的人》一路看来,喜欢老侯地道的乡土情怀、不露纸面的苍凉,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毕竟二十年过去,总是要求老侯忠于内心、陷在乡土回忆并不是办法。可糟糕的是发觉他的最近作品自己不喜欢了,又不想掩饰这种失望。 事实上这是侯孝贤第二次把镜头对准台北这个现代都市,上一次已经是1987年的《尼罗河的女儿》,不曾得见的这部作品据说是侯孝贤长镜风格的登峰造极,当然结果是败得一塌糊涂导致很多人直接忽略了它的存在,那之后的十几年侯孝贤始终没敢正面表现城市题材。 老侯对于城市印象、流行文化的把握远不如杨德昌般敏锐或者准确,完全拘泥于男女情感也不如爱钻牛角尖的蔡明亮般偏执,于是好比看到杨德昌、蔡明亮招呼着侯孝贤说:来,进城坐坐。然后看到侯孝贤举手投足间的小心翼翼,ok,这只是戏说,大家知道老侯在台北过活得很开心。 侯孝贤电影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开场并且贯穿全片的情景并不少见,D厅里时不时爆发的口角冲突拳脚之争,看到了高捷、钮承泽,这些都算是细腻舒服的熟悉之处,我们在《千禧曼波》里又一次领会了老侯的铁轨情结。 《千禧曼波》刻意营造的色调对比使得D厅和居所之间清冷与亮色反差强烈。镜头还是不怎么动,大段大段的一镜到底,但这次镜头靠得近了——以致《千禧曼波》里的人物情绪压得相当低沉,Vicky的快乐无忧总是旋被破坏。影片的确“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一个女人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但事实是它很难挖掘得深入。Vicky的脆弱传达的更多是一种暧昧不清:她的难舍难弃,说不听点就是病态的欲言又止,一镜到底的无病呻吟,好比那无处不在的音乐,隐约似有所指但毫无头绪。 开场D厅里的男男女女,在世纪更迭后的音乐狂舞中失去了空间感,沉浸在双耳轰鸣中。我仿佛看到侯孝贤也身处其中,不知道自己该表达什么,随着一干年轻人肆意扭动。也许jeuce说得对,可能侯孝贤在后期对朱天文的依赖太大了,这些生活并不是他所接触的。 侯孝贤不少作品围绕着台北,但最后都没有停留。Vicky家在基隆,到了台北,唯一觉得靠谱的是这里,私以为Vicky(舒淇)的气息正符合角色定位。小豪处境糟糕又沉湎于毒品,他们做爱时她觉得他像雪人般会在天亮后融化,他有的只是对Vicky自私冷酷的爱。疑神疑鬼的小豪重复着他令人嫌恶的举动,我再一次产生了不耐烦的冲动——上一次是《海上花》里面对无力的男人。 Vicky后来去了日本追随捷哥,夕张纷纷扬扬的大雪无法掩盖这情感的空洞无奇,影片表达传递的“温情”让人很难有所谓的情境交融。与之Vicky和捷哥之间暧昧的承诺或恋情,《千禧曼波》所能体现的内涵比《南国再见,南国》以及其他作品狭隘得太多,不绝于耳的音乐也没有点题功效,更少去了《南国再见,南国》里隐藏的背景。 镜头对准的狭小居室不能说陌生,但琐碎对白实在是无聊透顶,也许《海上花》还有人可以考究方言、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在《千禧曼波》更多却只有男女之间闹不零清的对峙,封闭了和外界沟通交流的空间,夕张的雪再大再厚,怎不让人烦闷。 这是世纪初都市年轻人的情感迷失?影片一笔带过。又或者它已经不需要时代背景了,需要穿透的只是几十年的光阴?《千禧曼波》低浅的旁白又不像如何沧桑,回忆也只是跨越十年而已,还不如夕张街道上的大幅电影海报来得年代悠久。 这流于形式的愁滋味、年轻人的牢骚。

  《千禧曼波》观后感(十):何处的年少轻狂 哪来的幸福时光

  漫长而凛冽的爱情。

  太深沉就太伤害。他们在年少时相遇,除了爱情,和漫长时光。

  撕扯与拥抱。

  窥探与亲吻。

  走不掉,忘不了。

  小豪的安非他命,Vicky的捷哥。

  其实都是欲望,一种欲说还休的关系。

  却冥冥中两个少年近乎绝望的爱情扯不断,蔓延在生命里,回忆里。

  选择如何的生活,甚至流离的去了夕张仍然诉说着十年前十年后不断滋长的情感。

  那段感情就穿梭在清冷热闹的夜场和暧昧沉默的房间。

  那不是家,却仍要睡在一张床上。

  小豪做爱的时候说,抱紧我。

  抱紧我。用这种有力道的表达才能体会这种近乎绝望的爱情,没有明天,没有生活,即便在身体里的抽动也只是欲望的迸发,似乎这些,和爱情无关了。

  我总有一种偷窥的感觉,看Vicky和小豪的爱情,看Vicky和捷哥的生活,隐晦的镜头,暧昧慵懒的嗓音。看尽了竟看到自己,这张在爱情里喜悦过,愤怒过,嫉妒过,疯狂过的脸,眉眼清晰,瞬间苍老。时间溜走了,记忆还在,那些年少轻狂,那些幸福时光。

  不再有,不再留。

  夕张的雪地里,Vicky的脸逗留在此,再过一场大雪,终于虚无。

  我在回忆中经历未来,存在回忆中。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