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经典影评10篇
《波拉特》是一部由拉里·查尔斯执导,萨莎·拜伦·科恩 / 肯·戴维蒂安 / 路奈尔·坎贝尔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拉特》影评(一):主题与动机有待商榷,手法卑劣
因为看了大独裁者,觉得很搞笑,所以找到了这部片,看到评论里赞扬的那么多那么好,也就知道这片子并不是单纯的搞笑片,有一定的内涵,所以也从头看到尾。我不得不说,真正让我发笑的没有几处,但是这片子让我非常的不舒服。
我上豆瓣也不短时间了,但是没有注册。这次我特地注册个号,只为来这里表达一下我的不解,愤怒,和无奈。
这部片子拍的如此癫狂,争议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里也出现了主旋律。我非常讨厌主旋律,但是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主旋律都是要反对的。而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味的赞扬。那些说这片子是神作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要以怎样的立场面对哈萨克斯坦的人们?确实,片子狠狠地自嘲了一把,美国人也确实有这个魄力,敢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但是不要忘了,他在扇自己耳光的时候,用更大的力气在扇哈萨克斯坦。而赞扬这片子的人们,对此视而不见。或许片子目的是反讽,但是手段太卑劣。改用一句老话,这是将对自己的讽刺建立在对别人的侮辱之上。这样一部片子竟然在西方那么火,我也只能有两种解释了。要么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上是敌人,所以侮辱一下大家都挺开心;要么哈萨克斯坦根本连敌人都算不上,只是个贫穷落后的土包子,谁会关心他的自尊?
美国人这么想也就罢了,可怕的是中国人也这么想。中国可没有美国的国际地位,也没有美国的政治立场。那怎么这么多人在以美国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这就是文化输出。有的评论说,这部片子讽刺了美国的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包括了文化,似乎是排斥美国的主流文化输出的,但是你在以美国方式评判这部片子的时候,你已经被美国文化影响的很彻底了。
再重申一次我的观点,自我嘲讽不是不可以,但是应该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举着批判主流文化的大旗,干的却是侮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这是道德问题,是人品问题。我实在是不清楚为何这么多人对只是着眼于它对美国的讽刺,而没有看到它对别人的伤害。实在是令人费解。
说实话,世界上有多少人对哈萨克斯坦有了解呢?那只是一个小国,对全球影响有限,恐怕多数人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对他的经济、文化、社会状态一无所知,那么看了本片以后,能说没有影响吗?有人说片子拍的这么夸张,当然没有人认为片中的是真实的哈萨克斯坦。我要说三点:一、(这是前面一篇评论里说的)如果你骂一个人是傻逼,那么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傻逼并不重要,你不能否认你骂人了吧?二、不夸张的说,会有人认为片中的哈萨克斯坦是真实的,很少,但是一定有。三、会有很多人认为影片夸张了,但是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夸张。事实上,关于哈萨克斯坦的真实纪录片不会也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但是作为一个火热、流行、获奖的美国电影,本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当然除了朝鲜这种地方)。可以想象它对哈萨克斯坦国家形象是一种多大的影响。
豆瓣里不少评论说,这是一部探讨文化差异的电影。我去,你在搞笑吗?你不会真的以为片中的哈萨克斯坦文化值得“探讨”吧?而片中对于哈萨克斯坦的侮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尤其是片尾的国歌。我想听听真的哈萨克斯坦的国歌是什么样的,结果在谷歌上一搜,我靠出来的多数是这片子恶搞版的国歌。在人人网优酷网上,好多以“哈萨克斯坦国歌歌词异常牛逼!!!”这种题目传播的视频。2012年在科威特举行的射击比赛上,哈萨克斯坦选手赢得了金牌,然而比赛主办方在颁奖仪式中却播放了本片中的恶搞哈萨克斯坦国歌。看看当年的报道: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月21日报道,伦敦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哈萨克斯坦准备参赛的运动员而言,此次的任务不仅是要赢取奖牌,而且还要确保在拿到金牌时举办国为其播放出正确的国歌。我们看来可能觉得很搞笑,但是如果你在google上搜中国国歌,结果出来的都是侮辱中国版本的,你还笑得出来吗?在世界级比赛上赢了冠军,放的是侮辱中国的国歌,你还笑得出来吗?
站在美国自身的立场上,这片子应该有它这么被赞扬的道理,虽然我并不理解也并不认同。但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说,本片在根本上有着不可原谅的道德问题。我当然不喜欢和谐主旋律,但是也同样不愿盲目地认为美国的东西就是好的,包括美国自己批判自己的东西。我不知道豆瓣里这么多人一致说本片是神作,有多少人是盲目跟风,有多少人是真觉得它拍出了内涵。但是不要忘了,一个人受人尊敬,让人喜欢的前提是他有起码的道德,知道怎么做人。片子也一样。
《波拉特》影评(二):波拉特
波拉特和《洋葱电影》不一样。后者完全讽刺。
前者还有别的意思。
我觉得。在我们的视角看:
你可以觉得他和他的民族都很愚蠢
你可以觉得他环绕美国一周,只为了闹出些蠢事
你可以觉得他带回祖国的民族依旧没有改变愚蠢的事实
你可以觉得这个电影讽刺了全世界以及,爱情
你可以觉得一切都愚蠢不可挡,包括你自己
但波拉特觉得,他找到了真爱,即便是个妓女
妓女肥胖的身躯骑在吧里的玩具牛上
波拉特在她身后忧心忡忡的拉不负责的超短裙
波拉特把她当朋友,叫到了高等人的餐桌上
他原谅了心目中的女神
但被现实打了一个打耳光
看完了,我忽然很庆幸波拉特回到了他愚蠢的民族中间
有了爱的人,一切都是幸福的
《波拉特》影评(三):多角度来看《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
本人见解不足,仅供讨论.。
电影《BORAT》又名《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大陆译名《波拉特》,电影与2006年上映。
一、在创作形式与创意中
本片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来进行拍摄创作,伪纪录片形式所特有的虚构叙事的感觉来讲述故事。将纪录片形式和虚构的内容加以混合,以达到更好的传递感同身受的效果。
《BORAT》在创意上突破传统低俗无下限的恶搞,令人哭笑又令人发醒。
二、在记录写实、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中
1、用伪纪录的形式诠释出对美国行为的态度,牛仔大会中的经理更是在影片公映后将导演告上法庭。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呈现的不就是“真实的虚拟”。
2、在美国时刻进行对他国的文化输出、人权、反恐、侵占时、能够采用如此激烈性质的题材拍摄是有勇气的。
3、资料显示,borat的古怪行为在拍摄过程中引发了91次报警,本片在将影像与现实的结合中一针见血,虚构与现实在两者的黑色幽默与尖锐的社会问题更加凸显。
三、片头与片尾的营造
1、片头borat介绍的库赛小村庄里,充满着乱伦与强奸犯,妹妹是名妓居然还有奖杯,残疾弟弟与村里最长寿的母亲虽然年仅43岁,片头如此的夸张性不仅仅是幽默,更是嘲讽。
2、片尾呼应片头,bora又回到了村中,并且带来了“改变”,村民开始信奉基督教,更加讽刺的是村民本是强奸犯和乱伦者,再一次嘲讽作为结尾。
四、内容与视觉中的表现
1、内容上①borat初到美国打招呼的礼仪②美式幽默笑话③女权主义④势利商人⑤国歌讽刺⑥黑人因素⑦宗教论等等设置因素尖锐值得讨论回味。
2、表现中,构图与画面特点简单的构成更带来强烈的真实感与亲近感,使其伪纪录片的虚构与真实更加明显,强烈的感官刺激性画面造成深刻的视觉冲击。
《波拉特》影评(四):《波拉特》:没学好别乱跑
早就想看这部片子,无意中看韩寒在博上推荐过,终于看了,心里还真不是个滋味。笑也笑过了,心里却时不时地觉得恶心。
我不知道哈萨克斯坦啥模样,估计这辈子也没机会去,但是我看着这个大胡子把哈萨克斯坦人整得那么弱智,还真是不舒服,有人说他这是在强奸美国,我看连人类的文明也一并糟蹋了。
波拉特的妹妹以当妓女还名列前茅为荣,波拉特自己跟丈母娘上床觉得稀松平常。有没有点伦理道德廉耻感啊。你难道是史前来的妖怪。那就回你的史前去,别来现人家的眼。
波拉特到了大城市,要不是打算在电梯里就安营扎寨,要不就到马桶里又是喝水又是洗脸的,你当哈萨克斯坦人民这么好欺负,任你丑化啊,好说歹说你波拉特也是来自一个有电视的国家,还是个著名的主持人,虽说你们的电视净讲你们怎么伟大了,怎么会采矿,怎么世界第一,这个跟老大哥喜欢宣传的东西差不多,还稍有点现实意义,可你们国家的人,不会连马桶都没见过吧。你这样看不起哈萨克斯坦人民,作为一个外人,我也看不下去啊。
还有那段,波拉特你和几个美国小混混在车上一通胡言乱语,对妇女同志十分不恭敬,把妇女当作低等动物,你们还互为知音,美国的妇女解放就因为你波拉特的出现,一下子倒退几十年,妇女怎么啦,就行你看人家的丰乳肥臀,就不行人家也有脑子,不像你们那疙瘩要以当妓女为荣?你还来学美国文化,你都学啥了,谢天谢地,那几个白痴样的小青年代替不了美国人民,多数的美国人民,在听到波大哥唱着祝愿你们早日把伊拉克变得寸草不生的时候,还是疑惑着的。
这段我又喜欢了,波拉特唱的,让伊拉克一千年都找不到人影,这是多大的讽刺啊,算是这个编导脑子清醒过来了。可是多数时候,他的那些下流白痴的举动,真让人笑过之后就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他既然让我气成这样,看起来目的也是达到了,千万别学波拉特,好不好。
我想起李亚鹏演郭靖,俺真是看不下去,一看就是个心里倍儿明白的人,却非要充傻,严重丑化不过憨厚而已的郭大侠,你把俺们人民群众当傻子啊,前段时间看的黎明演的《情义我心知》的弱智也犯这个毛病,做作过头,过犹不及。刚巧看了汤姆?汉克斯的阿甘,看人家的弱智演的,那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善良的近乎呆滞的眼神而已,绝不是充傻卖呆,他的眼神架起的,那是一座沟通的桥,是呼唤着人与人的理解啊。
回想了一下波拉特所谓的学习美国文化,对真实的美国文化甚少触及,学礼仪,请你找英国人,上直播你要撒尿,你这孩子没学好到处乱跑啥。懂礼貌这是起码的,懂不懂,这不叫虚伪懂不懂,这叫尊重别人,把哈萨克斯坦人整的这么没尊严,俺看了该片后只想对那块土地的人表示同情,希望自己的地域不会遭到这样的辣手啊。
《波拉特》影评(五):把欢乐留给自己,把深刻留给别人
万恶的美国影视集团,一张状纸,害得我老久没有碟看。星期天剪了个发,那个靓仔发型师大概开始有点嫉妒我了,把我剪得一次比一次像傻子。不爽。就跑去“圣地”看看,居然被我找着了,狂喜,挑了一堆,怕太奢侈了,又在指缝里漏掉了几张,一结帐,唉呀,100块不到,真是后悔啊。
碟虽然买到了,但太长时间的断奶,已经给我柔弱的心灵造成了无尽的伤害。这段寂寥无碟的时光里,我只能把网上的碟报读了又读,把《南都》的娱乐和影评版看了又看,对所有应看未看到的电影都熟悉无比,其中就包括这部《波拉特》。“久仰”太久了,脖子都会酸,我揉了揉忙累一天酸酸的脖子,觉得《波拉特》也不过耳耳。
搞笑是非常合格的。从头笑到与制片人分手那一段。接受电视台采访的尤其的搞。这种装傻耍宝的本事,国内的影星真没有谁比得上的。金凯瑞偶有佳作,但也不及他自然。太绝了。但之前的影评给了太多的褒美,什么反讽啦、人权啦、文化强权啦。这世界居然还真的有娱乐性和思想性结合如此之好的东东,让我也睁大了眼睛等着看,结果当然是失望加失望。
或者因为,这是真正深刻的幽默,真正深刻的深刻。
这样的深刻,只有身临其境、人在彼地者才可心知,然后是会心的一笑,笑后而有悠长的沉思。比如女权主义、宗教狂热等等,也许只有美国人看得懂,然后知其深刻。
我们即使能感受到这些,也只是皮毛。也只是用自己的本土经验去套人家的筐。然后作些无病之呻吟,难免会闹笑话的。
所以,把欢笑留给自己,把深刻留给扬基佬去吧。
:我收的是WX版,字幕质量还可以。但附加的8条花絮很一般,难怪会成为“花絮”,最后一条还可以。花絮的翻译质量较差,最惨还没有英文对照,遗憾。
《波拉特》影评(六):在法国,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片。。。无语
很久没来了,很偶然的链接回到豆瓣上,竟然诡异的发现,有人看过这个片子。
这个片子,是我在法国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很文化的在电影院门前象法国人一样象模像样的排了至少半小时队,怀着对法国电影院幻想,左顾右盼进了放映厅,失望。看来咱中国是够发达了。
电影是一个法国兄弟选的,非要看这个,好吧,反正免费电影票。自这部电影‘完全完全’没概念,只看到当时大街上有那张很搞笑的海报。男1号,绿衣服,海滩吧。很有冲击力的一张电影海报。
看了半小时的广告后,电影开始了,冲上来的便是那位仁兄的怪异法语。听着这及其怪异的法语配合他的肢体语言,周围不时响起的大笑声,伴随着一堆问号终于影片结束了。原来是美国片,法语翻译倒是很敬业的把哈萨克斯坦式的英语,翻译成了哈萨克斯坦式的法语,对于我这个外国人来说,他还是比较喜欢他说哈萨克斯坦式的英语。无法想象,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
一外国人,第一次,在法国,看电影,当成是法国电影看的美国电影,听的是哈萨克斯坦的法语,什么字幕都没得看。
结果呢,左边一起的同胞睡着了,右边的法国兄弟仍然陶醉其中,一边大小一边问,你觉得怎么样?
真的,无语了...
《波拉特》影评(七):波拉特的奇遇
虽然相信这是恶搞,不过很多情节体现的本质性东西还是值得看的。
这就是美国。而他就是波拉特。
当他在街头热情洋溢地对行人打招呼
害怕地坐扶梯 以为电梯就是房间
不懂得几乎大部分高新科技产品的使用
搞不清楚人情事故。。。
特别是那段关于如何讲笑话的情节
让我一直记得。先假设,停顿,然后再否定。
正是这些看似不能理解的差异造就了本片的笑料还有主题.
看完觉得是很讽刺很黑色幽默的东西.
然后觉得应该去一些不大出名的国家看看.
就像以前的别人不了解中国一样的
我也不知道名字后面是克斯坦的地方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波拉特》影评(八):21st century style slapstick comedy
老實說,看這套電影,大半是出於好奇。之前也有看過主角的電視節目,第一次在youtube看那些片段的時候,覺得這些內容雖然很有趣,但實在沒可能成為一套九十分鐘的電影吧。電影上畫之後,在網上看到的觀眾評價大部份都認為非常搵笨,但是時代雜誌和報上的影評就說這套電影成功諷刺美國人對海外社會的無知,十分精彩云云。當時我就想,能夠製造這樣兩極化評價的電影,一定有點特別吧。
基本上整套電影就是一連串borat的skits,有一至兩個笑位的短篇,也有為時數分鐘,有數個「事件」的長篇。如果當是電視節目中的segment,或者在你管看的話就幾好笑,但將這些攪笑方法差不多的內容連成一套電影,就沒有短篇時那種punchy效果。至於諷刺美國人嘛,老實說,那些「被玩者」大部份都應該是演員吧。就算有些不是演員也好,我覺得影評人也只是在找個角度,來寫一些有點「深度」的評論吧。
總體來說,這是一套很成功的話題電影,但不是一套好看的電影。如果只是想笑下的話不妨一看,不過先警告大家,裸男摔角和borat去完廁所這兩幕,雖然是電影中其中兩個最好笑的情節,但實在非常重口味.........
《波拉特》影评(九):瞧这个贱货(07.03.12北飞观影笔记)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无耻地笑。
因为这部影片实在是贱,贱到让低俗、下流、无耻这样的语言苍白得无地自容,所有的笑料都建立在嘲笑无知、捉弄弱智、宣扬交配以及展示生殖器这种低级题材上。和它比起来,法拉利兄弟、迈克·迈尔斯这等屎尿屁大师基本属于洁癖患者,《王牌大间谍》、《惊声尖笑》这样的贱货高雅得完全可以算作严肃电影,而《美国派》、《色即是空》这类的性喜剧简直健康到可以当作义务教育的必修课教材,影片评为R级更是足以让全体17岁以下的地球人为美国影片分级委员会的宽大仁慈而感激涕零、五体投地。
然而,正是这种大无畏的下贱让人热泪盈眶,当然,泪水绝不是出于感动。它会唤醒沉睡在你内心最深处的龌龊,让你的道德和羞耻心在没心没肺的笑声中粉碎。放眼2006年影坛,它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面对着烧钱的特效大片、真实的传记故事、深邃的艺术精品以及没完没了的翻拍和续集,脱下裤子一边“撇条”,一边高唱“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的人们……(此处省去50字)”,彻底排一排2006年的那点儿虚火。
故事讲述了哈萨克斯坦的著名主持人波拉特,为了介绍、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当地著名的制片人来到超级大国“US and A”,拍摄一部介绍美国的纪录片。初到纽约,在经历了把旅馆的电梯间当作客房、在抽水马桶中洗脸、在公共绿化地里方便、在观光湖中洗内裤等初级不适后(我认为洗内裤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先进文明对小波的影响),他在偶然间观看了有线电视《海滩救援队》,爱上了其中成天穿着比基尼跑来跑去的女队员帕美拉(该电视剧曾在90年代在我国热映,一些地方电视台去年还在播放该女演员出演的《私人保镖》,其枝繁叶茂的身材想必同样给我国男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于是驱车从纽约到加州会见心目中的女神。当然,小波也没忘了此行的目的,一路上继续他的纪录片,不仅当上了美国的脱口秀、直播新闻和牛仔比赛等节目的特别嘉宾,采访了女权运动者和街头HIP-HOP青年,参加了同性恋大游行和上流社会的晚宴,最后还认识了“耶稣”的几个朋友,摆脱了对犹太人的恐惧成为了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期间受尽了白眼、吃足了苦头,还落得一文不名,但小波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女神,没有放弃“能够顺利地进入她身体”的崇高理想(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网络管理制度,这里我只能委婉地表达小波这一美好愿望)。最后,他终于来到了女神的签名会上,用家乡传统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影片真正让人动容的还不是上述的这些情节,而是小波那份谦虚而诚挚的态度。初到美国,他向每个陌生人介绍自己,并向他们行亲吻礼,为少数人能准确地念出他的名字而兴奋不已;为了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他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学习美式幽默、餐桌礼仪和HIP-HOP的打扮;为了讨美国人民的欢心,他为数万观众演唱美国国歌(当然歌词可能不那么准确),并表达了希望伊拉克变成连蜥蜴都长不出来的沙漠的这样贴心的愿望。为了心中的女神,他抵挡住其他女性暧昧的邀请,敢于和对着女神照片自慰的制片人分道扬镳,甚至当在成人电影中发现了女神的身影后,也是哭了一哭就原谅了她,这从一而终的坚贞真是让所有的男人汗颜。演员就是这样一本正经地演绎着夸张的情节,从而形成了令人喷饭的笑果。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总之,这是一部见仁见智的电影,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极致的厕所喜剧一笑而过,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励志故事从此奋发图强;可以把它看作自恃强大的美国人又一次霸道的文化侵犯而愤懑不已,也可以把它视为草根风尚对精英文明的奚落和讽刺,躲在一边儿偷着乐。在我看来,它就像是一张写着“打倒一切高雅艺术”的大字报,口号虽然偏激,但贴在五彩斑斓的电子广告牌上,还真挺唬人的。
《波拉特》影评(十):文明国奇遇记
波拉特和母鸡的文明国奇遇记
于是
1
贫民窟里热烈的告别仪式之后,波拉特带着母鸡上路了。
说是说,为了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去美国学习,结果却要从用马桶和西餐礼仪开始学起,愚钝地学习幽默语法,固执地追问女权主义的真相……
波拉特真的很好学,在街边,向滑板黑人小孩子讨教如何穿得像大歌星,结果,露着大半条内裤,被赶出了酒店;在正经餐会的空隙迫不及待地拨打报纸角落的应召电话,结果,来了一个露着大半个胸的黑人妓女,被请出了餐会;在半夜,被请进热情好客的人家,却因此落入犹太女巫的陷阱、看到蟑螂作法,洒了大把钞票最终落荒而逃……
这一切并没有教会他什么,直到心目中的女神出现在电视机里、在花花绿绿的杂志上,他仿佛才知道人生和美国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为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性感女郎和制片人裸身肉搏一场,以至于两人分道扬镳,他被抛弃,成了在异国他乡的流浪者。直到他亲眼看到录像带中的性感女神在游船上的表演,美梦这才破灭。
旅行重新回到应该有的路线,他带着新老婆、IPOD和同性恋者用的工具假手,回到了贫民窟。万民同乐。哈萨克斯坦因此更像美国了。Happy Ending。
3
因为他在文明大国旅行,所以,旅行中的波拉特才是个地地道道的哈萨克斯坦男人。
仿造这样的思路,你会发现,旅行中的我们才是地地道道的我们。
就好比说,在西藏,我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没有信仰。错误的喝一口酥油茶,其后果会不会比在马桶里洗脸要好一点呢?
文明是经不起错位的。就好像马桶是不能用来洗脸的。哪怕是文明的潜规则,也经不起错位。就好像痴情汉绝不能爱上人尽可夫的艳舞女郎,美国国歌只能用来歌颂伟大而独一无二的美国,屁股和内裤不是不能暴露在星级酒店里,但你不应该穿老土的西装来做这件事。
2
不过,这不是纪录片。波拉特当然不是哈萨克斯坦人。哈萨克斯坦当然也不是那个贫民窟的模样。不过,你千万不要打开它的官方网页,因为里边都是宣传哈萨克斯坦的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内的情况介绍,外交活动报道,甚至还有哈萨克斯坦的天气预报。波拉特和哈萨克领导人的合影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你知道的,伟大的Photoshop和电影特技已足够建造魔戒三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家、小人物又何足挂齿?!
3
关于这个电影,全世界影迷分两种,一种是因为看到波拉特而狂笑,另一种是怎么也笑不出来。也不排除一名观者兼容两者的情况。
第一种人的条件反射性能非常好,哈萨克斯塔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这不重要。穷人在美国大街上大解、逢人就要亲吻、在马桶里洗脸、犹太人还会让一部分地球人莫名其妙、又极端固执地感到可怕;狗熊的威慑力大过手枪……这一切已足够让人大笑一通,带着长在DNA中的优越感。这部电影的创作人并不打算羞辱少数民族,只想告诉美国人,他们是多么看重自己的文明。而他们的文明,和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文明比起来,并不见得就不古怪。瞧瞧毫无美感的女权主义者,瞧瞧神经病般的宗教集会,瞧瞧吧。
第二种人的良心甚好,很可能羞耻感也很强,对于片中屎尿屁的夸张尤其愤愤然,觉得不上档次。其实,波拉特爱漂亮女人,像个男人;爱自家的母鸡,像个农夫。耻笑他就好像在耻笑一部分人类。波拉特对文明的错位接纳,完全就如同哈哈镜,照出一本正经的大文明那骨子里的荒谬感。不笑的人,或许是过分严肃、或许是过分正经,但无论如何,可以说是过分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