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魔术师》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血之魔术师》是一部由Jeremy Kasten执导,Bijou Phillips / Kip Pardue / Crispin Glover主演的一部恐怖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之魔术师》影评(一):我是这么理解的
看到介绍时就觉得是个B级片,然而对一个优秀B级片来说还是欠火候,导演确实想效仿穆赫兰的效果,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类型的KB片子完全说得通。
ED具有双重人格,眼镜是正义一方,魔术师是他邪恶的一面,这点导演给了比较明确的提示:白衣魔术师在表演时同样出现冒汗的毛病,影片最后眼镜揉死- -||魔术师就是他战胜了嗜血的另一个自己,被刀剐应该是他自己进行人格斗争时候自虐的幻象,说到幻象,整个片子全是ED一个人的思想过程,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全是他自己头脑里面虚构的幻象:杀了人,ED就会自己在脑子里面编一个是因为魔术导致的假象,其实就是他自己杀的,这点同样体现了正义一面不能接受杀人事实的思想抗争。
影片中的现实部分也是有的,被害的美女们和魔术师就真的存在,但是魔术师不是白衣男(ED脑中虚构的另外一个自己),而是吃蛆男- -||虽然魔术师也就是邪恶一面最后倒下,大家也不要以为他就真的战胜自己了,在这期间眼睛兄一直受着污染,也就是被白衣带坏了,最后终于,眼镜也邪恶了,突破了压抑已久的感情笑道:终于可以我一个人策划杀人了,这感觉就像异型的寄生,每到大家以为美好结局时就冒出个异型卵或者鳄鱼蛋蛇蛋什么的恶心大家一下,但这就系KB片阿,在给你留下阴影的同时还能为续作做铺垫。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见解,至于最后老板吃纸是个什么意思该是什么呢?
:不错的片子,识货的赶紧把星评拉上来吧,为什么那么多人只看到了血浆。。。
《血之魔术师》影评(二):为什么真相只能有一个?《血之魔术师》巧夺天工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也是一堆问号,然后搜各种影评,想找到“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答案,“魔术表演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是主角脑子里的幻想”成为了必须要解答的问题。然后想着想着,灵光闪动,也许编剧和导演的野心是高于观众的惯常假设呢?
我们习惯于认为,侦探小说和悬疑片固有的结果是唯一的,不管是希区柯克还是fight club,剧情翻转嵌套后最终指向一种现实可能,一个答案最终揭示,然后每个精心布置的细节被巧妙的穿起来,观众会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然后佩服编剧和导演的智商。
还有一种少数情况,是大卫林奇那种乱哄哄的感觉,到处都是答案又没有确定的答案,或者说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答案,故事带来的氛围和感受最终凌驾于故事的现实情节之上。
但血之魔术师似乎揭示了第三种可能性,两个平行推进的“真相”在同一个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你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但两种解释都无懈可击,而两者放在一起构成了故事存在的最终价值。类似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保罗奥斯特的感觉,但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一表一里相互嵌套的二元世界,而完全是在单一的故事情节中构造出来的二元可能性,而且二者始终平行推进,没有交汇。
真相一:根本没有魔术表演(“我去过了,门是锁上的”)。没有舞台,没有魔术师,也没有观众,一切都是主角的第二重人格自编自导并且在脑子里演给自己看的(最后一场魔术中主角最后独自醒来)。主角“是一个坏人”,他雇佣那些女孩并在旅馆房间里虐杀了她们,他从色情店老板那里获得迷药并用迷药使他失忆。那个旅馆(发情野兔)是他拥有的,也是他杀人的场所。之后,迷药使他忘记自己的恶行,在脑子里创造出魔术表演的场景,让自己和自己虚构出来的“观众”一起重温自己杀人的快感。他需要不断吸有迷药的纸袋来维持这些,但他还是渐渐意识到事情的真相。最后一场魔术结束后,出现了他和魔术师搏斗的臆想:分裂出的人格变成了自我惩罚者,他用自我凌迟对付主角,但主角最终还是小宇宙爆发,杀死了第二重人格。恶人战胜自己的罪恶感后变得更强大,他诱使色情店老板帮自己解毒,然后设计再次麻醉他并获得迷药的货源,利用自制的报纸作为迷药的媒介,让更多人成为自己杀戮的牺牲品,同时在幻想世界中继续着自己的血腥魔术。在这中可能性中,“女朋友”是主角臆想出来的(她召之即来挥之则去,两个人的过去是空白),其原型是主角在旅馆杀死的一名妓女。所有在公寓中的双人场景(经常出现各种干扰信号)也都是主角虚构出来的。在这种可能性中,警察实习生提供的“发情野兔”旅馆的光盘是真实的,而“女友”提供的“揭秘魔术表演”的光盘是他臆想出来的。三个人一起看魔术的场景是幻想,“女友”和警察实习生在公寓被杀也是幻想,真正的杀人场所只有一个——旅馆。
真相二:魔术师和魔术表演是真实存在的。他雇佣了所有参加表演的女孩并让色情店老板失忆。他用迷药麻醉了每一个观众,让他们相信舞台上虚假的表演都是真实的,并且让那些女孩走下舞台就忘记了表演的事。他催眠主角,让他不断的吸纸袋里的迷药,保持被催眠的状态,然后在现实中杀死那些女孩和警察实习生,制造自己魔术的传奇,或者只为了证实“在魔术开始之前,你已经被错觉环绕了”。在主角失去价值之时,魔术师要将他凌迟,却反被主角杀死。主角对恶的渴望让他由被动转为主动,利用色情店老板为自己解毒后,利用迷药报纸麻醉更多人,在现实中取代魔术师继续上演杀人魔术。这种可能性中,女主角可能真的是男主角的女朋友,公寓中的双人戏以及她偷拍的舞台骗局的光盘很可能也是真的。而警察实习生提供的旅馆房间中男主角殴打女主角的光盘则可能是魔术师催眠的产物,其导致的结果是男主角怀疑女主角的身份并最终杀死了她。在这种可能性中,女主角和警察实习生很可能是在公寓被杀死后转移到旅馆房间的。
如果你仔细回忆电影中所有的细节,你会发现,每个关键点和重要的台词都在暗示着上面两种可能性可以同时存在,都是同时为这两种可能性服务的。而这正是电影最成功最精妙的地方:利用同样的关键点织成两张互相平行的故事网。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方,你把正面都变成白色后,忽然发现反面奇迹般的都变成了黑色。
比如说,“凌迟”的环节既像虐杀也像自残。之后主角杀死魔术师的方式,是用双手把他的脑袋挤碎。这个情节既可以解释成主角在脑子里杀死了他的第二重人格(主角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总是战无不胜的),也可以解释成魔术师因为使用迷药,骨头变脆(最后他的脖子也可以像主角和色情店老板那样发出声音了)。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安排,同时照顾到两种可能性。
还有,除了上面说过的“女友”模棱两可的身份外,老乞丐的身份也是如此。在第一种可能性中,他的原型其实是旅馆的看门人。在第二种可能性中,他的身份是魔术的助手和傀儡。巧妙的是,在现实场景(旅馆)中,看门人只出现了一个背影,这种似是而非成全了两种可能性的并存。
再有就是上面提到过的两张光盘,这两张光盘的真实性互相排斥。在两种可能性中,分别有一张真的,一张幻想出来的,而且这两张光盘分别证明和质疑女主角的两种身份。同时,女主角被杀的地点也是模棱两可的,既可以是在旅馆提供“服务”时被杀死,也可以是在公寓被杀死后转移到旅馆并摆放成那种状态的。
说到这我感觉所有的问题都有了两份完美的答案。这部电影的情节构筑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了吧。即使相互矛盾之处也可以借助“迷药”这一特殊存在得以解释。甚至也许还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也不一定。我现在非常想看看1970年的老版本是不是也这么神奇,可惜很难找到了。
除了情节巧妙以外,特效、布景一流,画面和镜头也都没什么毛病。(烧烤活人的味道仿佛能从屏幕飘出,甚至还保留了至少能看到一个女配角的第三点这一cult片的约定俗成的标准。)此外,主角的身份塑造(靠信托基金生活,穿古着,把公寓布置得很有趣味,自制报纸等等)与他表面书呆子气实则邪恶的秉性相得益彰,虽然不如“American Psycho”的主角那么典型,但似乎更有普遍性。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被那么多人评两星和三星,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确实,很多情节如果能够取舍,通俗易懂一些,可以照顾到大多数人。但我怀疑那样的话,这部电影就不是那么独一无二了。彪悍的电影是不需要解释的,不是么?就如同所有的血浆片,一旦选择了自己的类型,就注定了被大多数人仅仅把目光放在血浆和断肢特效上,忽视其他的东西。简直比僵尸片的命运还悲惨。
如果有人想不通“一部电影为什么偏偏要讲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故事真相”这件事,我只能说,这其实是个哲学命题。还好多元论的爱好者不只我一人。
《血之魔术师》影评(三):The Wizard of Gore
這部電影我給了很高的分
首先類似于穆赫蘭道得手法
很吸引我
片子主要是描述 被幻覺后的世界
主人公一開始中毒了 去了店里用水質解毒
在解毒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幻想
解毒后店老板中毒了 special for chong的版本的幻觉(导演没有说明)
因为每个人的幻觉都可以是不一样的
這個故事的編劇 應該說相當的成功
很好的故事
那為什么很多人沒有看明白呢
因為電影中懸疑太多 不明白的東西太多
就想穆赫蘭道 解釋就是 一個夢而已
而這部得解釋一樣 幻覺而已
以上是我看了一邊之后的感想
我覺得如果我多看幾遍肯定有不同的感覺了
但毋庸置疑 這是部好作品
值得一看
====================
前面想了一下 还是有很多疑点
到底哪个是幻觉哪个是现实还有点异议
不过能肯定的是1.在 男主角解毒后说的 是真是的事情
《血之魔术师》影评(四):很有味道的一部重口味嘛
本来看豆瓣上面的评分不高 倒是差点就放弃了 不知道为什么豆瓣上面对于恐怖片(带血腥的那种)就评分普遍低的要死
估计是不符合大众口味吧 就我个人来说 我倒觉得分数比有些打7 的电影要好看的多
我真是不知不觉就看下去了 本来一般的这种电影都是看后就忘 可是这个还真要好好回味回味
就是血腥的地方有些太假了 一堆番茄酱一样!!!还有就是女主角在里面到底是扮演什么角色我没看太明白 似乎整个电影就一个主角吧 其他全演二号
个人觉得比《记忆碎片》难得看懂些 那个一直都看的很明白
也可能是这导演故意想摆迷阵吧 故弄玄虚 我倒觉得这个电影里面讲了几个故事一样 穿插在一起
晕了
现在刚看完了脑袋还在想着电影情节我都不知道我在写些什么
只想说 这个电影我觉得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血之魔术师》影评(五):要么是神片要么是烂片
总的来讲,口味是蛮重的,剧情是曲折的,结尾是意外的,观众是糊涂的。开膛破肚烧烤刀捅,随着恶心度增加主角和观众都陷入一个谜局,可问题是由于导演在揭露真相时可能的过分故弄玄虚,反而将故事表述得混乱不清,在我看来,导演就是想让大家一起和他磕药,结果反而自己磕得一塌糊涂。或许主人公真的杀了人,可只看一遍的结果是我至少甚至怀疑到底有没有人被杀,幻想的力量如此强大,可能所有的桥段仅仅是磕药后的一部作品,根本不存在光盘,毒素,chong大仙和舞女,可偏偏如此夹杂着真实。我不打算去看第二遍去满足我的虚荣心好奇心,干脆将此感觉保留着吧。
如果他是一部神片,无话可说那我只是一个凡人;如果他是一部烂片,当然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很明智。土逼或not土逼,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么?我实在佩服我自己。
《血之魔术师》影评(六):现实主义者粉碎一切超现实主义影评
什么双重人格,内心大战之类的影评都走开。简单的故事,一个记者带女朋友观看魔术表演,被魔术吸引,偶然发现魔术中的受刀者真的挨刀了,想解开真相。
结果被魔术后台看中,将他引入圈套。而他的朋友,叫虫的人,知道魔术的秘密,利用主角破解圈套,为自己牟利。
主角在魔术幻觉中,解析真相,最后干掉了魔术后台,利用迷药控制了虫,得到了迷药的进货渠道,最后当上了魔术后台。
人物一览:
主角:喜欢流连烟花之地的记者,看了魔术后想要报道,结果发现了秘密,被引入圈套,又被人利用,最后解开了圈套和谜题,成了最终的赢家。
魔术师:被后台吃鼠人控制,迷药对骨头有害,吃鼠人每隔一段时间换一个魔术师。
魔术后台吃鼠人:利用迷药控制观众的幻觉,利用迷药抢走了虫的姑娘们。
虫:被吃鼠人抢走了女孩,利用主角对付吃鼠人。
《血之魔术师》影评(七):现实在幻想中跳跃
这是一个关于堕落与自我救赎的故事,这是一部非常耗费脑力的电影,简直如同《穆赫兰道》。我实在是不喜欢写这类影片的影评,确切的说我本身并不喜欢写什么影评,可是我太过无聊了,既然已经开始写了,就一直这么写下去吧,写到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写为止。
这部影片拍得异常之屌,很奇怪评分会那么低,而且竟然被归为恐怖片一类,还有豆瓣的电影简介,完全是在搞笑。还好我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看电影之前不喜欢去看别人的影评,那样会影响我的判断能力。看完影片之后,大略看了些评论,还是有不少人能看出些东西来的。我也只是看出些东西,仅仅是我的看法。
先大概理一理这部影片,角色不多,地下奴隶主chong,同时对外是一名医生;主角ED,真实身份是一份地下报纸的作者,后因被chong控制利用,变成一个假魔术师;穿着破烂,浓厚胡须的魔术师,也是chong的手下;外加五名受害者,四女一男。
这些角色的关系,让我理了好久,真是头痛。影片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的两段话与画面,看得仔细,再结合全片,想清楚了才能豁然开朗,不然会想歪很多事情。
首先对于chong,做的是贩卖性奴隶的交易,通过这种交易,认识了ED,并对ED下神经类毒素,控制ED作为一个台面上的魔术师,其实真正的魔术师是那个看上去像幕后帮手的流浪汉,因为真正控制观众思想的是那个流浪汉,ED只是在舞台上作为辅助。chong陆续杀死了自己手下的四名女性奴,同时杀死了前来调查的警察J,因为事件是持续进行,到后面应该是瞒不住了,所以才让ED写一篇故事出来,想把杀人的过失推给ED。
为什么判断chong是杀人凶手呢?影片快结尾的几句话,ED对chong说,你为什么不把杀人的责任推给那个魔术师?也就是说,chong要ED写的故事,是要ED把杀人的事件往自己身上揽,好给chong脱罪。那时候的ED因注射神经毒素时期过长,骨骼已经开始受损,而魔术师对于chong来说明显要比台面上的假魔术师ED重要得多,所以弃车保帅。
看上去像是打酱油走过场的真魔术师,他只是奉命行事,在幕后对观众使用毒素,同时控制ED进行魔术表演,来牟取暴利。期间他还负责找寻下一个魔术师继承者,因为毒素使用过多,会对人体骨骼造成极大的伤害。在最后被ED反过来注射了神经毒素,成为ED的傀儡,就像ED说的那样:你不会死去,但是也没办法活了。
主角ED是全片最关键的一环。如果观众留意的话,会注意开篇的几句话,已经表明了接下来那么长的回忆,仅仅是掺杂了几点重要事实的虚假故事。像一开始说的,连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假的。所以ED的真实身份是地下报纸的作者,不是心理医生。
真实的事件有这么几样:
1.五名受害者的死亡方式;
2.魔术师扔给主角毒手帕,被主角放到纸袋内,后被女性奴抢走;
2.魔术师并没有在舞台上进行血腥表演,仅仅是靠神经毒素催眠观众;
3.警察J给ED的光盘上的内容,ED对他以为是女友的性奴一开始的虐待;
4.整个事件中,ED慢慢意识到自己中了毒,不对劲了这件事;
5.放血确实可以减缓毒素效果;
6.ED会在短暂清醒时刻记录些某些片段。
主角ED被控制是在第一次看魔术表演的时候,这里又要开始把思维打个圈了。第一次看魔术表演的那个魔术师,和到最后被主角杀死的第二人格魔术师,都是一个人演的,但是他们不能算是一个人物。因为观众被催眠是在流浪汉表演的时候,随后出来的那个魔术师,虽然真有其人,还扔给了主角一块毒手帕,但是主角已经记不清样子了,所以才会和第二人格是一个样子。
之后主角开始有吸放有毒手帕袋子里面气体的习惯,中毒越来越深,直到那次表演完之后发现没有观众,台上的魔术师已经换成ED了。最后的放血表演是ED在自残,随着血越流越多,人也渐渐清醒了,于是先反控制了流浪汉,随后用自身的血液印刷了一份报纸。给chong看了之后,chong中毒被控制,吃报纸到死亡,而ED成为了地下城的主人,并与流浪汉互换位置,隐身为幕后黑手。
这个影评还真是不好写,很累,感觉还是有漏洞,不过大致应该不会差了。这种全片几乎都是幻想的片子,看起来真是锻炼脑力啊~
《血之魔术师》影评(八):终于看明白了, 疑问解答
开头男主角将河豚毒摸在复印板上然后把自己这一周发生的故事拿给chong看,表示自己完成了任务让chong帮他解毒。一周之前男主角买下了chong的女人然后两人同时被催眠,所以看起来就像男女朋友,其实一开始两人都中毒了(很早就能听到两人的骨头都会发出声音)。那些万圣节上的女的都认识男主角,因为男主角是野兔的常客,而那些女人则是被后台魔术师从chong那里骗来的。
困惑解答
1, 舞台表演是通过先下毒给观众,然后施加催眠术,不过舞台上的人并没有受伤害。可那些女人的死亡过程很吸引男主角(因为男主角是S),当晚上男主角变回自己的本性去爽的时候,在被幕后魔术师的引诱下用同样的手法杀了这些舞台上的女的。目的是托男主角下水,从而通过满足男主角的欲望来和男主角合作,让他当新的舞台上的魔术师。
2,所有死的人都是在旅馆被杀的,你可以看到男主角的意识在现实和梦中交替,而现实的背景就是旅馆的屋子。他的警察朋友找他的时候也被催眠了,所以其实他们是在旅馆交谈而不是他的屋子,他的女朋友也一样。尸体并不是被搬过去的而是本来那就是案发地点。
3,表演是在激发男主角的欲望,而后每个舞台上表演过的人被催眠然后自己去了旅馆供男主角实现自己的欲望。(幕后魔术师安排的)
4,chong的部分大家都看懂了吧,他想利用那主角铲除对手,不然不帮他解毒,结果最后反被那主角下了毒。
5,第一次给观众的毒下在了入场票上,所以老头当时是戴手套的。以后则是通过握手。
6,男主角吸袋子是给自己催眠,让他保持白天的他。
7, 幕后魔术师在男主角杀了傀儡以后的对话是在和男主角谈条件,意思是,你帮我做事忽悠观众。事后你通过虐杀自我满足,我帮你处理后事。(他想通过不用毒药的方式控制男主角)
8,男主角杀的人,由后台魔术师提他处理。
9,所有录像的部分都是真实的。
10,越到后面男主角的幻觉和现实重叠的越深,前两个次杀人只是以梦的方式传达给白天的男主角,第三次开始就开始男主角的本性就被激发出来了,不过杀人的同时伴随着幻觉也就是杀人地点。现在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在看似清醒的情况下杀自己的朋友,还在他女友死后用力将玻璃刺穿她的身体,因为他的本性在驱使他完成魔术表演是传达给他的心理暗示。
《血之魔术师》影评(九):又一部中国电影行业缺失的好作品
不是因为科技不行,不是因为资金不行,而是编剧/导演的脑子不行。匮乏的想象力和创意,匮乏的非电影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让俺一直看不到国内的电影在这方面有什么重大突破,唯一的亮点觉得就是疯狂的石头了...
我想是中外(主要是美国)在编剧/导演的选人和培养以及出头机制上有什么重大差距,导致老外每每产生天才般的故事,我们的...啊...惨...(btw,俺看过的电影中有一些我说的这类天才电影,其中好几部还是豆瓣猜帮俺发现的,谢谢~~)
说说我认为的剧情吧,城里来了个魔术师(留胡子的老头),利用药物迷惑了所有人等,包括台上表演的礼服傀儡魔术师,卖给他药物的老板(竞争对手),还有所有的魔术观众(包括主角以及他的朋友),创造了所谓的残忍的杀人魔术。主角是一个有心理阴暗面的虐待狂,在幻觉魔术以及装有药物的纸袋子(应该是卖药老板为了对付魔术师这个竞争对手而想办法施加给他的)的刺激下激发了他杀人的欲望,干掉了自己的几个朋友,不自觉的让杀人魔术的参与者真的惨死,然后自己欺骗自己是好人,类似催眠一样。最后主角发现了自己变态的一面,在偶然的没有带上药物纸袋的情况下逃出了幻觉控制,干掉了魔术师傀儡(btw,国外影评网站上看到有人说在删节的片段里有个细节说魔术师傀儡也有一个和主角的类似的纸袋),进而弄清楚了真正的魔术师的把戏和药店老板的盘算,于是干掉了魔术师自己取而代之,又利用药物反而控制了药店老板,从而控制了货源,从此长期做着魔术师的生意,杀人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血之魔术师》影评(十):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幻象
有的网络影评说有两种解释,但我觉得根本不用去描绘故事的真相。
真相不是在故事里而是在情境里。
电影最初步的卖点是血腥的魔术表演。
形式上来说,电影中的舞台表演就像是剧中剧,除了台上的魔术表演,我们也能看到台下的观众。这不正是负负得正的镜像了在屏幕前的电影观众吗?
Montag说:「我知道你们害怕暴露。」
电影里用各种奇怪的服装呈现观众的样貌,这些嗜血的、无聊的人们。甚至旅馆里那些狂欢着的、打泥巴仗的人们,都反映了我们的内心。那些装做自己享受这一切的人们,到底从中得到了什么?
更甚至于魔术表演本身都是一个隐喻。
魔术表演常见邀请观众上台参与演出,在屏幕后面的观众也不例外。
Montag说:「幻象在你发现之前就开始了。」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幻象。
我们到底准备看到什么呢?看到裸女被切开、被烧烤、被砍头、被残忍地对待,然后又完好无缺地回复。
Montag说:「你们觉得无聊了吧,而我要带出你们的同情心。」
主角眼镜男是我们的化身,他看起来有点古怪但是貌似善良无害,只是喜欢追逐一些新奇事物。他认为自己收集并报导这些猎奇事件的目的,只是建造一个舞台,在其中自导自演,幻想无罪。
但最后这个世界为何会崩溃呢?
因为魔术让他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欲望,让他开始自我怀疑。一开始他认为这些受害者只是些脱衣舞娘、妓女,对她们的耻辱毫无怜悯。之后他的朋友与女友也开始遭受伤害,才终于把他逼进了罪己与自责的地步。于是一开始狂欢的场景转变成了他杀人的犯罪现场。我想这都是心灵的场景。
最后他终于也上了魔术表演的舞台。
Montag问主角:「你是傻子还是梦想家?」
Montag的设定,与其说是一个反派,更像是一个导师。他对主角的凌迟,除了表面上的伤害,也有放出毒血的作用。最后主角成为魔术师,某一层面应该是代表主角心态的转换。从一个无知的奇闻追逐者,变成一个以幻象引领人心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