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后革命时代》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12:31:04

  《后革命时代》是一部由张扬执导,战斧 / 病蛹 / 扭曲的机器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一):自己的还没睾丸呢

  Rage Aigainst the Machine的主唱扎克德拉罗查在九九年的伍德斯脱克音乐节演出之后表露出一种失望的情绪,他说他不知道台下的观众听没听他乐队的歌,听没听到他唱的是什么,他只看到台下很多人在POGO。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如果我在台下,我根本听不清楚你在唱什么(其实有的是我根本听不懂),但我肯定会POGO。因为R A T M让我盲目冲动,就像《流浪北京》里面那个疯子女画家说“北京,这俩字,迷人”一样。当然,R A T M比北京迷人多了。

  和一个朋友一块看《后革命时代》,我真受不了有那么多人会被那么粗制滥造的音乐搞得盲目冲动,要真是科恩、软饼干什么的,也就罢了,一点没有技术含量外加东拼西凑和花里胡哨的模仿的东西,居然也让冷血愤青们(注意!是冷血愤青)POGO得比嗑了药还High!

  朋友说,你诧异什么。外国随随便便死个大兵都能把政府给炒了,咱们这爆炸、那塌方、昨矿难、明井喷的,炸锅一下就灭火,还他妈能给糟蹋过咱们妇女的印尼捐钱呢,你看人外国,哪个有咱这么低调、大方?

  我说,闭嘴,你有什么可咋呼的?——我准备下稿子了。

  朋友说,别别别啊,我自己的还没睾丸呢。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二):自己的地下

  我爱野孩子,因为他们西北的惆怅和奔放。

  我爱张楚,因为他是第一个感懂我的诗人,一直都是。

  我爱窦唯,因为他再变也是窦唯。

  我爱舌头,因为他们唱片有力舞台上又有些外强中干。

  我爱痛苦的信仰,因为他们反抗的姿态。

  我爱大傻冒,因为他们健康向上,是我的好兄弟

  我爱万晓励,因为他嬉笑怒骂,卖唱养家。

  我爱顶楼马戏团,因为他们唱出最低级小市民的趣味。

  我爱周云蓬,因为他根本不像个盲人。

  我爱左小诅咒,因为第一次现场就是他,这个中年男人优雅疯狂。

  我爱声音玩具,因为他们的现场把我听蒙了。

  我爱小河,因为他唱我爱她,我爱她,她是我的女人。

  我爱Iz,因为他们演绎哈萨克。

  我爱崔健,因为我常常会想起他唱的。

  我爱冷酷仙境,他们圆了我做义演的梦。

  ……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三):阳光、青草、音乐与啤酒

  陪看者说:迷笛有这些刻苦的孩子能教不好吗?

  我真是非常建议那些家长看看这部片子,不管你的孩子玩不玩摇滚,是不是这群树村娃之中的一员,你都该看看,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方向,那种前冲力量是震撼人心的。

  他们是快乐的,虽然没有明确的目标,看不到具化的未来,但是在那个崎岖坎坷的音乐道路上,他们有明确的方向感,从不疑惑,从不后悔,从不退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挠他们实现理想的步伐。

  如果你曾经鄙视过他们,曾经不屑于他们,曾经把他们视为异物,甚至是城市垃圾,那么你也应该看看这部片子,然后审视一下自己,虽然你身着干净华丽衣衫,出入高档写字楼公寓,但是你曾经体会过那种单纯的快乐吗?

  “什么是地下?地下就是更真实的东西。”

  “骨头不应该被埋在地下,他应该成为梯子、工具、绳子;种子却只能埋在地下,他才能成长成为一颗大树。”

  “地上是灰尘,地下是土壤。”

  片中01midi片段字幕:阳光、青草、音乐与啤酒。我觉得还有:青春、理想、真实、快乐。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四):后革命时代——属于中国摇滚的记忆

  这是一部纪录片,显得很有纪念意义,如果你喜欢摇滚,应该看一下这部片子。那时候我是在学校和同学一起看的,那时候正懵懂地喜欢着摇滚,是个偏文艺的愣头青。

  其中提到的很多乐队再也没了声音,比如那个在电影中压轴的舌头。也有不少乐队至今仍然活跃,歌迷无数。比如在刚刚过去的草莓和迷笛音乐节上听过的夜叉、痛苦的信仰、脑浊、谢天笑、扭曲的机器、反光镜、二手玫瑰……现场很high,POGO很爽,从影片中的影像到如今,已经恍然十年。从简陋的开心乐园,到现在爆棚的巡演;从当初一人25元,到如今……岁月是锋利的刀刃,把青春和激情越削越薄,却也把很多东西沉淀了下来。我看到了摇滚在这片土地上的成长,尽管步履维艰,尽管依然在各种难以理解的环境中。

  这部片子定格了那些乐队当初的模样,那样的青春与自然,那时的高虎还再唱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时的夜叉还没有留头发,那时的谢天笑还砸电吉他,那时的梁龙穿着过气的俗艳的高领袍子画着艳妆……那时的一切,或许都已经过去,就像那时的青春和激情一样。但是否真的过去了呢?这是个问题,你的热血哪儿去了?这是个值得一直扪心自问的问题。

  摇滚是永远青春,永远热泪盈眶,那么这个永远靠什么来坚持呢?你可以不接受摇滚,你可以不理解这种感觉,你可以嘲笑这种莫名的狂热和激情,你可以觉得这样的生活和状态不可理喻,但请你尊重他们,请尊重这份希望,尊重这份执着,尊重这份站在无奈土地上依然充满希望的勇气和行为,因为这也是在尊重你自己。

  如果有些什么可以上升到信仰这个概念的话,或许,摇滚里依稀有那么一点影子,尤其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时代。即便痛苦,也要坚持这份信仰,于是,就有了希望和可能。最后,还是用纪录片中吴吞的话收尾吧:

  “对于我们,没有什么,这个时代摧毁了一切。但是,它至少给了你反抗的权利。天下永远属于后来者。我们终将成为铺路石或者绊脚石。直到有一天,你也被踩在脚下。骨头,不应该埋在地下,它应该成为梯子或者绳子。但种子必须埋在土里,那样才能长成一棵树,长成你们的火把。”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五):不看不行

  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他们的生活被真实,血淋淋地呈现出来。在树村,随时都有乐队诞生,也有乐队自生自灭。向这些在贫困线以下,为理想而挣扎的文艺工作者们致敬!

  一个叫麦子的人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现在应该是微乐队的主唱。出了本自传叫《流浪的麦子》特想收藏他那张用黑白红三种颜色画出来的脸。那天他掉了50块钱,借的。这意味着他将一个月没有饭吃。回家用仅剩的几块钱买了三种颜料。几个小时不停地画,将所有的痛苦全都宣泄出来。一幅不错的作品就这么诞生了,可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境况。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卖枫叶。

  他说:“当你把米藏在家里,就是粮食;洒在街上,就是垃圾。”他将一元的硬币混在米中,将一角破了的米袋扛在肩上,一路走就一路洒。人们都去捡钱,没有人去捡米。只有一个小孩,捧起一堆米,天真地望着镜头。他就像《国王的新衣》里的小孩。似乎长大后我们都变质了。只有小孩认为那是粮食。就连卖子捧起一点米给街边讨饭的他都不要。

  当被问到什么是地下音乐,他说,地上的是灰尘,地下才是土壤,种子,应该种在地下。

  像他这样的人,其实中国有很多。这就是我们牛b的土壤。在这片贫穷却并不贫瘠的土壤里,“摇滚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界限很模糊”,如诗,画等。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六):摇滚算个P!

  最近发现本博客生意一落千丈,虽然从浏览量上还看不出来,但是留言是每况愈下,我写文艺片你们不留,我写商业片你们也不留?行,今儿写一纪录片,再没什么人留言我干脆就别写了……

  主流的渠道是很难看到摇滚这一群人的,我当时看见这个觉得应该关心一下,毕竟我也留过很多年长头发,在心里,曾经也觉得自己的青春摇滚得不行不行的咧。还以为是洗澡那个张扬的作品,结果搞错了,这个导演张扬不是那个导演张扬,这个就是一摇滚圈里的人,比那个张扬整整小了9岁。也许他很有名,不过我现在跟他们那圈子离得太远,惭愧没听过啊。

  这部纪录片的水准很令人担忧,基本就是一中学生习作的水平,尤其是里面作者有感而发的那些心里话,赤诚到土得不行了,跟摇滚的酷劲儿背道而驰且驰之甚远喊之不回。如果只是单一记录地下乐队状态的一片子倒也罢了,你拍你的,你别在我耳边废话,让我自己看。丫不,偏说,偏把自己那点肤浅的小思想往里硬塞,跟一思想强奸犯似的。但是强奸是要靠体力优势的,您这样的,强奸不了任何人,末了反倒被人家摼倒了,人家再仔细一看,这搞摇滚的个个怎么都那么脏啊?还不办你,拍拍手走了,我要是你我早去死了。我再说一次,DV不是出不了高级的活儿,你不是不能强奸我,关键是一个导演必须清楚自己发言的工具是画面和画面之间的形成的逻辑,而不是生拿嘴说,生拿嘴说谁不会?你录盘带子给我不得了?听不听在我。

  再说说片子里这些没起子的人,这么多年白马都过那什么了,你们怎么还这么差啊?你可以发泄,可以揭露,可以愤怒,你把那音乐先拾掇得像样一点行吗?我靠那叫一个难听啊,旁边还老综着一群要死要活的fans,投入的程度一看就是表演,还知道抢戏的那种。还有一乐队主唱在台上布道,说什么“你们要做一粒种子,才能长成一棵大树”,我操你土死我算了,就这水平底下的人崇拜的啊,那欢呼的场面真看不下去。中国的摇滚穷,我看还真不是政府造成的,就他们这垃圾活儿出了专辑也没人买啊。所以你还别拿政府打压说事儿,轮到政府出手打压的都是真正有煽动性的事物,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荣誉,你们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你们离那范儿还远着呢!没人压迫你,压迫你的是你自已的无能,人人都能搞的,不是摇滚,是TMD卡拉OK!就你们搞的那些算个P,谁稀罕压迫你们?

  都看看吧,中国摇滚真相的一次大暴露,当你看着里面那些土人,用各种奇怪的口音说着土话,假装金属着庞克着死亡着的那些讨厌的脸,你没揍他一顿那是因为你受过教育或者您自己身体太差打不动,怎么还会去拿血汗钱买他们所谓的音乐呢?不要说影响主流,连给主流捣乱的机会都没有。摇滚是有使命的,当我们这些人在社会上庸俗着的时候,老希望地下有人是清醒的,有希望,还可以选择的。结果,这些民工不好好去盖房子,装X玩起摇滚来了,我靠!这么奢侈的东西我都没敢想过!你们丫凭什么啊?

  老子不代表中产,不代表白领,都别拿这个跟我说事,我现在就代表也20岁过的我自己,跟他们丫说句:死骗子,去死啊!!!别糟蹋我心里的摇滚了。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七):花絮

  在中国摇滚圈中身兼数职的张扬这次以自由摄影师的角色与其好友罗拉一起使用新闻播放级设备拍摄,后期精心剪辑制作、炮制出其DV作品 ——《后革命时代》。这部拍摄近五年的纪录片如同一部纪录中国当代地下摇滚乐的清明上河图,看似一部中国当代音乐人生存状态的记事本,有同穿越美国六十年代极其相似的后革命心态。那几年间张扬投入全部精力及财力、历尽艰辛,深入地下音乐大本营“树村”与众多乐队及艺人一起工作生活,可谓是零距离接触,当时音乐人们的生存状态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以及曾有的艰辛、欢乐、失落与茫然被一一清晰的记录。

  真实的再现,细微至洗菜做饭。本片以2003年以前历届迷迪音乐节的精彩演出片段,音乐人及艺术家交谈式的采访、自述,及几组行为艺术家现场表演这三大部分组成。主题清晰,视角独特。本片以DVD格式录制,长度为96分钟,普通话,配有中文字幕、立体声,是目前为止地下视频作品中质量最佳的一部。

  在近五年的努力下,此作品长度为八个小时,由于某些原因我们只能看到其近百分钟的精简版本。本片即将海外发行,国内版由福声唱片店独家代理。

  导演介绍:

  姓名:张扬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日:1976年2月21日

  学历:高中

  特长:摄影,美术设计,音乐,写作

  爱好:电影,音乐,美术,文学

  简历

  张扬:纪录片导演,摇滚歌手,摄影摄像师,唱片设计师。

  96年9月——97年1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进修平面摄影; 97年——98年,学习音乐,从师(唱歌方面)王明琦(著名通俗声乐讲师);

  97年至今,对电影和纪录片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创作作品;

  99年至今,同时以做唱片设计,为唱片的乐队、歌手摄影维持纪录片拍摄资金来源;

  2000年,组建摇滚乐队,参与地下音乐演出。  

  主要作品

  设计:《无聊军队》

  《陈震东》《冷血动物》

  《扭曲的机器》《夜叉—自由》

  《夜叉-发发发》《秋天的虫子》

  《微》《晚间新闻—木头床》

  《李延亮-火星滑雪场》

  《李延亮-SUPER STAR》

  《痛苦的信仰—这是个问题》

  《银色灰尘》

  《T9—请修理》

  《耿宁-感谢无情》

  《皓天-相信》

  《薛枫—随缘》

  《尹吾—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次远行》

  《周彦宏-跟你在一起真好》

  《周彦宏-当爱情经过的时候》

  《嚎叫,嚎叫,嚎叫!!!》

  《陈磊—爱在六弦中》

  《歇斯—舞指如歌》等几十张唱片专辑设计和上百张无法统计的单曲及海报设计。  

  摄影作品

  夜叉乐队的专辑摄影,扭曲机器乐队的专辑摄影,尹吾的专辑摄影,痛苦的信仰乐队专辑摄影,银色灰尘乐队专辑摄影,晚间新闻乐队专辑摄影,T9乐队专辑摄影,陈磊专辑摄影,歇斯专辑摄影……及很多现场摄影,风光,人物摄影,大量歌手和乐队宣传摄影,观念摄影等。

  纪录片:《后革命时代》《银色灰尘》《回归的唐朝乐队》《秋天的虫子》《后海四季》 电影《好大一对羊》纪录片(尚未命名)

  实验短片:

  《一个行为艺术者的12月29日》

  MUSIC VIDEO:

  《秋天的虫子—666》

  《痛苦的信仰—这是个问题》

  纪录片

  《后革命时代》 历时近五年,拍摄摇滚纪录片《后革命时代》,用后现代结构在世纪之交记录中国地下摇滚乐队的音乐,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全景式纪录片。

  一部了解中国当下地下摇滚乐的清明上河图,一部了解中国当下乐人音乐状态和生存状态的记事本。

  一部了解中国当下青年激情岁月的诗歌。

  穿越同美国六十年代极其相似的后革命心态 透视中国未来的快速发展脉络。

  参加的展览和电影节如下:

  2002红场秀当代艺术展 2002“后革命时代”影像展

  2002“飞”实验展

  2002长征—行走中的视觉

  2002美国沃克艺术中心2nd Annual Festival of Digital Media 2003广州三年展“各行其道”外围展

  2003美国Madison Film Festival.

  2003美国New York Underground Film festival

  2003现象工作室主办的展览“与导演对话”

  2003“中国首届纪录片周”展映北京高校巡展

  2003豪运酒吧举办的“中国摇滚电影展播”

  2003中国影像年度展

  2003年798工场影像展览

  2003全澳原创录像展、中国独立影像展

  2004年以色列电影节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八):喜欢就好~~

  张扬导演的一部介绍中国地下摇滚的记录片,基本都是些重金属类的,电影中见到了很多熟悉的乐队。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演出情况,收入什么的。。。确实反映了中国地下摇滚的现状,艺术表现上真实与极端共存。片中有问那些摇滚乐手“地下”是什么含义,有一句很精彩“地上是灰尘,地下是土壤”。我感觉地上与地下没必要分的太清,也许是有很多商业的因素在里面,其实喜欢就是一种肯定,不管地上地下,主流非主流,谁说谁是垃圾都无所谓。我始终认为音乐本来就是人的一种状态,人内心的一种状态,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状态有好有坏,就看自己如何去控制它,如何利用它,确实有很多认为摇滚乐会让人堕落,因为有很多颓废很多消极的内容在里面,这我不否认,人的情绪需要宣泄,摇滚乐是一种发泄的途径,人是最重要最主观的因素,喜欢并没有错,就看你怎么去看待和认识了。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九):费解

  张扬的《后革命时代》有许多让人费解的地方 直接打在观看者脸上

  之前看过《自由边缘》多次 那是器材的粗糙 和拍摄手法的“粗糙”(没有任何由“专业训练”而来的修饰)以及影象美学的“粗糙”(这种“粗糙”与树村乐手的生活同一内核、同一质感、同一指向 是纪录片 以及档案)《后革命时代》器材是精湛的 但观念和意识的粗糙 导致它与那一时期地下乐手“粗糙”的生活产生摩擦 以及损耗

  能够看完《后革命时代》 缘自我对纪录对象本身的关注 并牵扯个人经历 但这种关注与回顾屡屡被作者强制介入的发声打断 他们似乎一定要通过字幕为我接收的影象提供一个替代我个体读解的解释 ——

  第一 作为多部情节剧的导演 为什么不试着让影象自己说话?

  第二 几乎所有的字幕 都和某种也叫“摇滚”的东西一样 来自最初级的宣泄冲动 直接诉诸感官 也最后终止于感官 没有内省 没有反思 摇滚停留在这里 等于摇滚之死 (个人觉得如果可以再进一步挖掘 可以将这一段历史纳入更大范围的时、空进行观照与探讨 是“后革命时代”的意义所在)

  第三 由于宣泄冲动的泛滥 导致内在逻辑的缺失 所以纪录片所使用的素材呈现零碎 、混乱的拼凑 而没有有机、流畅的组织 是非常遗憾的

  《后革命时代》观后感(十):摇滚乐不应该被埋在地下

  从电影手法来看,这片子大概不值一提。

  可为什么我还是那么感动那么难以抑制心中的情绪?

  因为它带我走回了那个闷热的夏天,在黑暗的房间里灵魂过电的时刻。

  我想起了那一张张CD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

  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喜欢这些东西,甚至连接触都不会接触。

  可还是会有一些人,他们不小心听到了,然后爱上了,然后一直无法忘怀。

  有些人是优秀的乐手,有些人是狂热的铁托。

  还有些人,是始终热爱但却从未融入的,比如我。

  我曾经想去迷笛无数次,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我曾经想去酒吧无数次,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这无关摇滚乐,只关乎我自己。

  可这并没有磨灭我对地下音乐的热爱和维护。

  我依然会在听到一首令人惊艳的歌曲时狂喜。

  仍然会努力地反驳那些“中国没有音乐”的理论。

  我爱这一切,而骨头,不该埋在地下!

  花朵,终究会开放,无论早晚。

  就像无论过了多少年,每当那声尖啸的吉他响起,我都会汗毛竖立。

  已经在国外混的风生水起的脑浊。

  已经转型成为民谣乐队的痛仰。

  已经变成个人乐队的冷血动物。

  依然坚持着自己风格的沙子,液氧,夜叉,病蛹。

  还有濒临解散甚至已经解散的那些曾经活跃的乐队们。

  每一个名字,都是我青春的记忆。

  也许那些现场不曾有我。

  可我一直,和摇滚乐同在。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