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翻乐谱的女孩》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06 16:25:03

  《翻乐谱的女孩》是一部由丹尼斯·德库尔执导,凯瑟琳·弗洛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黛博拉·弗朗索瓦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一):生命中的小瞬间

  这部电影在开场几分钟后就令我屏住了呼吸。当米兰妮停下手中的演奏扭过头去定定的看着正在给乐迷签名的评委时,我就已经猜到这部剧情的发展方向了。而且我知道我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

  因为我也曾经是那个小女孩。我也品尝过积蓄已久的热情被扼杀于一瞬的沮丧和绝望。只是我比米兰妮幸运一些的是,在我的自信心跌至谷底时,又有一个好心人用一个温润的笑容和一句鼓励的话语让那个寒风呼啸的夜晚都变得温暖起来。

  蝴蝶轻轻的振翅,一场海啸即将发生。

  女评委一个无心的举措,就葬送了一个小女孩一生的音乐之路,也葬送了她自己后半辈子的幸福。

  一个长辈脱口而出的话语,却挽救了一个伤心失落至极的孩子并一直成为她努力的动力至今。她做出了米兰妮相反的决定。她不要诉诸于隐秘的报复。她只想有朝一日证明给他们看,他们当初的决定是多么愚蠢和错误。

  有时候,改变我们一生的,真的就是那些生命中的小瞬间。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二):一个签名引发的血案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所以并不是每个天才都能成名。如果你没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那么至少得有“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开”的气度。因为当年主考官一个不经心的签名影响了你的演奏发挥,你就毁掉别人的事业、婚姻和孩子的前途,如此天才,还是少一个是一个的好。

  《La tourneuse de pages》是我看的为数不多的法国片之一。法国片一向以抑郁晦涩见长,法国人本身也是一个很压抑的民族,他们和古怪极端的日本人不同,日常生活里他们并不难相处,但你很难和他们成为朋友。每次看到法国人,我都会不由自主想起一句谚语“每个人的衣橱里都有一具骷髅”,如果解释为“每个法国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就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少女梅兰妮擅长隐忍,她中规中距,只穿平底鞋,不爱说话,至多露出一点微笑,但马上那笑容就消失在嘴角。雇佣她照顾孩子的女钢琴家绝对不会想到当年的梅兰妮是个钢琴天才,本来很有机会走上巨星之路,却因为她主考时帮人家签了一下名而大受影响,发挥失常,至此同钢琴形同陌路。

  天才的心思很难被了解,因为他们总是比较自我,他们的天赋让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但假如他们起了别样的念头,普通老百姓就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谁叫你IQ比人家低呢)。

  梅兰妮女士见到仇人当然分外眼红,但她是个聪明人,不会做自绝后路的事。她先凭借良好的乐感成为女钢琴家必不可少的“翻乐谱的人”,再在重要的演奏会上放人鸽子,使钢琴家前途尽毁;顺便错误指导钢琴家的儿子过度训练导致肌肉永久拉伤;最后和钢琴家搞点小暧昧,玩玩“拉拉”,待她写出“我爱你”这样的字句以后使个小计让她老公发现。这一手最妙,彻底摧毁了一个女人所拥有的一切,没了事业还有孩子可以期待,孩子没有希望了至少还有家庭,可是现在连家庭都没了这个女人还有什么。所以我们的女钢琴家只好晕倒,而梅兰妮女士复仇完毕,带着满足的微笑离开庄园走在阳光下迎接新生活。。。天才很可怕,天才女人更可怕,起了复仇心的天才女人是可怕中的可怕。

  虽然复仇不是偶然的,可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执着仇恨这么多年还要把人整得一无所有也实在过分了点。今天的你报了仇,谁知道哪天别人会不会来找你报仇,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三):苦涩的味道需要慢慢品

  “你猜我想干什么?”

  随着优雅的琴声静静流淌,电影背后导演一脸坏笑,说着这样一句话“你猜我想干什么?”不像干巴巴的文艺性的电影毫无惊喜让你一脸乏味,也不像惊险的悬疑片让你看电影时彻底失去主动性,Tourneuse de pages, La缓慢述说着一个情感变奏的故事。

  开始时我认为这是一个老调重弹的励志电影,“一个美丽的小女孩热爱钢琴艺术,立志献身艺术事业,刻苦努力,虽历经挫折与失败,但终于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女钢琴家”,很不幸的是我错了。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展开我又开始用自己少得可怜的电影阅历肯定的把她判为“女版的断背山”,“小女孩童年记忆里的魅力阿姨随着自己年龄的与日俱长开始令自己无法自已,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赢得她的信任与喜爱...",结果是我又错了,还错的非常离谱。

  看到结尾时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回过头去思考自己又不敢相信,是不想相信这样的故事,一切这么美好,怎么会有恶呢?La Fleur du mal ,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四):撞车

  五一期间几地上法国电影展,粗略看了一下节目单,感兴趣地就是两部,一部就这贴海报的了,台湾翻作《琴谜变奏曲》(个人觉得比大陆直译得《翻曲谱的女子》要好的多,一个贯穿全剧的就是各种变奏曲,例如巴赫的,二个诱惑的一吻挑情简直是我的死穴,像比如这个《kissing jessica stein》-法文好像是《la tentative de jessica stein》,那个电光火石啊jessica傻了我也不清醒了)

  其实说开场一个小女孩我还以为就是她了,结果也是镜头一切,瞬间长大地铺陈方式,然后我就开始左看看又瞧瞧打量这位金发MM...怎么就这么眼熟呢???苍白的脸,鼻子上透着浅浅的红斑,笑起来甜美,抿起嘴唇又似暗含阴谋,她是谁啊???到底是谁???终究没想起来,于是去allociné盘点,哎呀,就说呢,Déborah Fran?ois,《l’Enfant》里面那个隐忍又决绝的妈妈Sonia;从一个城市边缘人上升至跟古典乐器有缘的三高女子,境遇不同,大胆或者某种层面讲可说是绝情的行事风格一脉相承。

  豆瓣里有人惊叹是Chabrol似的悬疑风格,倒没觉出来这个,当然说她悬疑有些抬举此片,因为基本主人公的心理轨迹以及即将导致的所作所为都在稍有知觉的观众意料之中,我稍微遗憾地是它那直接了当的收尾让人余意未了,甚至可说残酷,满以为Ariane深情满满写就的“maintenant, ma vie recommence”会改变仇恨的结局,结果什么也没能改变,帷幕就在Mélanie似笑非笑地公路行走中落下了...

  去年法国的各类媒体一边倒地对该片给出好评,大概就是入选此次赴华进行文化推介活动的理由,回想06年的电影,不尽发现《Notes on a scandal》,类似的角色设定,都是一个女性几乎嵌入似的侵入另一个女性的生活,相识的切入点还都是不经意间发现的,只不过一个早有契机,另一处纯属随性而发;如影随形的介入,不仅搅乱了被介入一方正常完美平静的家庭生活,还擅自占用了被介入一方无辜的信任与感情;只不过丑闻日记更高一筹地在于它不但完完全全向你展露了生活的阴暗面,还在片尾若无其事地告诉你虽然一切发生生活却仍将继续(丑恶的轮回),既然它就是彻头彻尾地变态,自然就用不着寒心;然而变奏曲中纵有伤害,却非出于有心,两人相处之中隐约透着的杀机全来自放不开回忆的一方,对于Ariane来说,过滤掉得记忆不但滥用了她的纯情-她太容易动情了,连我都不得不这样说-也扼杀了她在手的幸福,字幕升起来的时候,我一个劲地埋怨Mélanie,太过于狠心,难道没听过不知者无罪这句话吗???不过转念一想对于从小被迫剥离梦想的孩子,她只是将自己当初受到的漠视用另一种方式还给了Ariane,她的无情又可以被理解了...毛骨悚然的一幕表现地相当平静,又暗藏玄机,梦想破灭的小姑娘将自己的痛苦强加于Ariane的儿子,太快速地敲击琴键损伤了同她一样具有天赋的孩子的肌肉,她不动声色地击碎他的梦想,还叫他以为那是一种不张扬的爱...她把自己放弃学琴后就深藏在黑色纸盒里的微型巴赫半身石膏像最后转送给可能已经不再能重操钢琴的孩子,那种隐藏地幸灾乐祸简直都不想去想它,一遍一遍地让人发冷...

  五一期间要回家,电影节的展映范围又不包括武汉,先自己独乐乐了,另一部就是《Les ambitieux》,最早是在mtime里一面之缘,再看什么时候有机会看了。总之,了解了一个新的行当-翻琴谱者;见识了大提琴新的演奏方式,类似敲弦(完全因为对现场版的乐器演奏一窍不通所致,所以当初ci推荐《交响情人梦》,本质其实是一烂俗的立志青春偶像剧,我居然看下去了,还不是贪恋乐器重奏的华丽场面;还有大提琴下部居然长着一根伤人暗器!??(这个做何解,请了解的人站出来赐教)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五):法兰西式的复仇

  我在完全不知道半点剧情的状况下看的这部片子,随着剧情细腻缓慢的展开,导演把无知的我带入了女主角Déborah Fran?ois设下的复仇计划当中。

  恕我火眼不够,一直到结局揭露前我都以为这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法国的含蓄与内敛已经被刻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个小人物对钢琴家的钦佩与爱被渲染的卑微而浓烈,淋漓尽致,一致于让我忘记了女主角幼年时代所受到的打击,以及被这位伟大钢琴家的傲慢毁掉的梦想。

  所有的人都沉醉在女主角安静温情的复仇计划当中了,直到她将曾今毁掉过她梦想的签名照放在了不该出现的位置,以同样的东西报复了她一生都会恨的人……

  命运当中总有无数的巧合和机缘,一场法国式的复仇将命运的因果与不安优雅的铺陈了出来。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六):压抑,勇气

  1小时前看完la tourneuse de pages,到了最后,才意识到,Mélanie是在复仇。这也许就是电影的特别之处吧,Mélanie的复仇,事后想来,其实从最初就有了,她盖上另一个正在练琴的女孩的钢琴盖,脸上没有表情,她从考场走出来,有泪水,但是我们看不到悲伤,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女孩内心中的恨,只是觉得,很压抑,女孩性格的压抑,以及这件事本身给人的压抑。

  Mélanie的性格本身就是压抑的,她处处都表现得很froid(冷),记得看影片的花絮的时候,Déborah就是这样说的,她的脸,可以一动不动。

  很喜欢这部电影,看的时候,是一种感觉,看完后,自己再去回想,又完全是另一种感觉。很难言说的一种感觉,电影拍得很巧妙。

  quot;Mélanie

  Je veux vous revoir

  Je vous aime

  Maintenant ma vie recommence

  Ariane"

  看到这样一张签名照,也许只有压抑了10年的 Mélanie才能够有勇气去作出那个举动。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七):女人

  这部片子有两个版本的名字,分别是《琴谜变奏曲》和《翻乐谱的女人》,虽然还没有看过片子,但是我显然更喜欢第二个名字,因为它让我想起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女孩》。而且,出于一种语感,我觉得这是一部法国的片子,果然我猜对了。

  我觉得这部片子的色调比较偏冷淡。女孩的肤色有种近乎透明的白,而作为钢琴家和律师出现的另一主角一家人则用暗沉的颜色来表达身份。女孩梅拉妮生活在法国外省的一个小城里,她的父亲是个肉食店老板。本片开始时候对其父肉店的描写为本片奠定了一定“灰色血腥”的基调。且,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知道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很适合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想要进入音乐学院学习的梅拉妮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而若干年后,梅拉妮则自己握住了刀柄。

  故事说起来很简单。女孩在钢琴考试时受到了傲慢无礼的女钢琴家轻蔑的忽视,因而影响了她的发挥。放弃钢琴的女孩对这位女钢琴家开始了报复。看故事之前,我觉得这个设定有点不太合理,这么一件小事就足以毁掉一位已然暗沉的女人的生活么?可是,看完故事之后,我觉得如果从梦想和人生的角度来看,确实,失去了钢琴的梅拉妮有这个立场让女钢琴家失去原本的生活。

  虽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也没有什么过分血腥的场面,甚至没有大肆的争吵,但是这个片子给我一种从头到尾的压抑感,让我有点喘不动气。节奏也进展得很紧凑。如果一定要让我给出一个理由,我只能说演员的表演让人如目难忘。梅拉妮从幼年开始就没有什么表情,尽管愤怒也只是泪流满面,却仍然毫不动容。而成年之后的她更是显得沉静。总是无声地呆在一旁,却直直地看着女钢琴家的一举一动。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女钢琴家脖子修长,很有贵族气,她的一双棕褐色的眼睛表达了太多的情感,试探的、审视的、紧张的、温和的、求和的、解脱的,以及到最后的绝望的。这些情感通过演员的眼睛直达观众的心脏。

  影片的故事内容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在明快的叙事手法中又融入了心理惊悚元素,使观众从头到尾牵着心。

  影片导演丹尼斯·德库尔向来擅长执导音乐题材作品,因为除了编剧和导演之外,丹尼斯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音乐家。他的父亲是制片人,母亲是钢琴教师。年幼时,他深受各门类音乐的熏陶,曾加入巴黎木十字童声合唱团,随后开始学小提琴,后来是中提琴,并且开始用Super 8摄影机拍摄短片。1988年到1993年之间他曾进入法国交响乐团,之后又在斯特拉斯堡的音乐学院执教。1997年,他拍摄了片长只有1小时的处女作《搬家》(Le déménagement),并和兄弟汤姆用1美元成立了影片公司。翌年,他的第二部作品《自由作家》(Les cachetonneurs)引起影坛关注,随后陆续拍摄了神秘的公路电影《莉萨和安德烈》(Lise et André),以及讲述严父教子的《我的孩子与众不同》(Mes enfants ne sont pas comme les autres)。

  我很喜欢主演,扮演梅拉妮的黛博拉·弗朗索瓦,她今年刚凭影片《孩子》(L’Enfant)获恺撒最具潜质女演员提名。虽然年纪并不大,可是她相当地压得住台面,不动声色的,逼迫你正视她的行为。

  女钢琴家,弗西古太太的扮演者则是四获恺撒奖提名、凭1996年的《家庭气氛》(Un air de famille)成为恺撒奖最佳女配角的凯瑟琳·弗洛。我喜欢她骄傲的脖子和传神的眼睛。

  除了演员的表演,音乐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表达各种情绪的生动旋律成为影片的又一亮点,手法可能略见熟悉但是依然经典。影片的剧本是导演在日本完成,所以无疑也受到一些日本文化的影响。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八):复仇,复仇,还是复仇!

  恨一个人可以有一千个理由,但毁了她的人生,只需要一个周密完备的计划就足够了。

  就连这部电影的导演丹尼斯德库尔自己都说,他想拍的,其实只是一个有关复仇的简单影片而已,没那么多别的教育意义——而最终,这个简单的复仇入围了2006年的嘎纳电影节。

  梅拉妮是一个颇有音乐天赋的女孩。在她十几岁考音乐学院时,身为评审团主席的钢琴家弗西古太太,因为在梅拉妮考试过程中为乐迷签名,而使梅拉妮分心,考试曲目弹得一塌糊涂。不得已,梅拉妮只得同钢琴诀别。

  从此,一个长达十年的复仇计划,便在女孩心里生根发芽。

  这部片子拍得确实狠毒,尤其当它呈现出梅拉妮极为病态的心理人格时,细节方面的刻画尤其出色:

  演奏曲子不能被人打断,十分注意四周环境;收起钢琴上的贝多芬胸像,仍将它放进当初用来包装的盒子;家中一尘不染,卧室收拾得出奇整洁;对任何同秩序有关的工作,都能快速胜任;学习能力奇强,完美主义……

  在一点点收集这些细节后,我不禁惊呼:“这不就是人格心理障碍中的强迫症吗!”

  正因为不允许自己失败。所以在梅拉妮把失败归罪于弗西古太太后,复仇计划极其心狠手辣。

  她先进弗西古先生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以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老板信任。然后,她又被信任她的弗西古先生介绍到太太身边——梅拉妮终于见到了她的仇人。

  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梅拉妮挖掘到了弗西古太太的所有秘密和心理隐患,同时,她也得到了弗西古太太的爱和信任,成为在音乐会上专门为她翻乐谱的女孩。

  这就是小人物的力量,有时候想想的确叫人胆寒。

  你的一个裁判既然可以让我告别钢琴,那么我的一次缺席,也可以终结你的音乐生命。

  最后,梅拉妮成功地毁掉了弗西古太太的钢琴生涯。

  当然,还有许多连带牺牲品:这对夫妇的婚姻,以及他们独生子那双同当年的梅拉妮一样有天赋的弹钢琴的手。

  换句话说,这一家人,就这么被梅拉妮轻而易举地拿下——而且直到影片的最后,弗西古太太或许知道梅拉妮把她摆了一道,但仍旧不清楚事情的原因究竟为何。

  我必须承认自己心理阴暗,我对梅拉妮并没有发出同论坛上其他朋友一样的谴责声——因为我打心眼里觉得,完全成功而无法被追究的复仇,自始至终都具有一种凄艳的美丽。

  梅拉妮有罪吗?在法律上完全没有——这比那些必须依靠红刀子进白刀子出才能报仇雪恨且事后要进班房的人,有更高的技术含量。

  十年,谁又能痛饮仇恨之酒十年而仍清醒,最终完美复仇呢?我想除了基督山伯爵,也就是这位梅拉妮小姐了吧?

  看完这部电影,我学到以下几点,与众朋友共勉:

  1、不要惹小人物,小人物往往能在历史事件中起到很大作用,并不输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2、不要惹有人格心理障碍的人,这些人犯病的时候,个个都是黑手党。你搞不定的,朋友。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九):无关复仇

  秉承法国电影一贯beaux arts的风格,整部片子基调清淡柔和,情节看似简单却又晦涩莫名,探讨的是一个关于爱与毁灭的矛盾双面体。

  女主角幼年渴望踏入音乐的殿堂,钢琴考试却发挥失常,从此放弃音乐之路。时光飞逝,当她走上一条寻常路的时候却意外再次遭遇令当年自己发挥失常的女音乐家,成了她翻琴谱的助手。她其实崇拜并爱着女音乐家,却将之于她的爱化为操控和复仇的种子,当她终于俘获女音乐家的心,却将之付诸于众,毁了女音乐家的家庭。

  85分钟的片长,对白极少,以委婉流畅的钢琴曲贯穿全剧,女主角光滑的额角,金发黑裙,精致简单,表面看上去一如平静的湖泊没有涟漪,实则暗流涌动。

  这是适合周末午后静心观看的影片。

  《翻乐谱的女孩》观后感(十):把音樂及電影融會得細緻伶巧, 看後令人回味

  quot;La Tourneuse de Pages", 一齣精彩的法國懸疑電影, 人物簡單, 故事吸引, 既是提琴家又喜歡拍電影的導演 Denis Dercourt這趟把音樂及電影融會得細緻伶巧, 看後令人回味.

  不得不在此透露劇情, 否則便很難說我的影後感. 故事的主角"翻琴譜的人"就是自小便喜歡鋼琴的女孩Melanie Prouvost. 小時候鋼琴考試臨場有點緊張, 加上受歡迎的考官在她彈奏時竟容許樂迷闖進琴室要求簽名, Melanie一時分心, 考試失敗, 自此放棄了鋼琴.

  十年後, Melanie到一律師行任見習生, 後來替老闆兼大律師任保母, 而律師的妻子正是多年前令Melanie鋼琴考試失敗的考官. Melanie於是進行報復.

  劇本好, 故事吸引, 音樂哂煤懿诲e. 此外, 場景如大屋, 人物只有數個, 選角, 陰沈沈的天氣, 十一月的冷, 節奏及色調, 等等都營造出很出色的懸疑又帶陰森的氣氛.

  喜歡電影開首那段音樂加屠夫切肉及女孩彈琴的對接畫面, 帶出兩者在故事中的相關性.

  飾演女鋼琴考官Ariane Fouchecourt的Catherine Frot, 早前看過她於另一懸疑片的演出: "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指拇一豎/Mon petit doigt m’a dit), 相信她演這類電影很升任, 有中年女人那份誘人魅力. 飾演女主角Melanie Prouvost是比利時演員Deborah Francois, 剛剛在網上查看才記起她就是去年HKIFF比利時電影"The Child"(半熟爸爸/L’enfant)中的女主角. 去年寫影後感也這樣形容她: "Deborah Francois有一雙獨特的眼睛, 有那份迷茫, 天真和楚楚可憐的目光, 但又頗迷人, 是可用眼睛說話的女孩". 不錯, 這回她成熟了, 演技更上一層樓, 依然哂盟请p獨一無二的眼睛演戲, 從"The Child"中那個純真的女孩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深不可測的復仇者.

  一個失去夢想的女孩, 那份憤怒及復仇意志原來可以這麼巨大, 這麼令人心寒. 她清楚知道, 對於一個有成就的女鋼琴家來說, 最不能接受的包括事業, 聲譽, 丈夫的信任, 兒子, 還有錯愛. 她懂得哂米约旱奶旆莺兔匀说耐獗? 達到其目的. 電影亦善用女主角Deborah Francois的獨特面孔, 多次大特寫, 給她更多發揮的機會.

  唯一不太滿意Melanie利用Ariane給她的情信去報復一段, 那就足以破壞Ariane和丈夫的關係是否欠缺說服力? 或許更多畫面交代會更好, 如Ariane對丈夫不忠又被清楚揭發.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