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经典观后感集
《东京审判》是一部由小林正树执导,佐藤慶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审判》观后感(一):关于人种,关于原子弹,关于事变,关于战争......
关于人种,关于原子弹:有一种说法,如果将日本替换成德国,那两颗原子弹应该不会坠落。言下之意无非白对白与白对黄的差异性。这种观点如果成立则同样适用于本片。中国作为最大的受害国,在审判中扮演的角色让人唏嘘,反求诸己,我们那时候不正忙于一场解放与沦陷的左右互搏吗?!
关于事变,关于战争:影片中满洲事变,南京事变等用语,应该是我们对日正式宣战在美国对日宣战后的缘故。至于为何半壁江山连带首都被敌方占领了几年后,才正式宣战,谁知道可以告诉我,我所知道的是,有国际物资援助的后顾之忧,不过这能成为理由吗?
关于忠诚,关于爱国:被国家机器洗脑后,誓死效忠,慷慨赴死,期间夹杂战争中释放出人性魔鬼的一面,屠杀,强奸,虐俘,烧掠,当国际审判对于始作俑者国家最高权力拥有者天皇不予追究的情形下,那么国家行为被认可责任统统归于个人与局部行为,那么让我们换位思考,站在日人的角度,当参拜靖国神社时候,我们的抗议,日人不会疑惑与鄙夷吗?
关于走过场的审判与不经审判依靠众意的随意处决:前者尽管有走过场,有浪费纳税人钱财的嫌疑,但是较之后者的以暴易暴是否也是一种进步呢?
关于战争:无论何种原因,无论何种结果,我想说,战争是人类表现弱智的形式。
下面是影片节选:
——(大藏大臣)贺屋兴宣:要说我们和纳粹一样举国一致,超越党派共谋侵略计划,没有这回事。军部莽撞冒进,政治家一筹莫展,南北莫衷一是,国内风雨飘摇,结果连个像样的计划都没有就开战了。要说这是同谋简直令我们惭愧。
——这是日本军队组织内部根深蒂固的非人性的大暴露,是日本人必须永远背负的十字架(有关南京事件的影片旁白)
——甘地1942年7月写给全体日本人的信函:希望和世界列强并驾齐驱,这是你们的雄心壮志,然而侵略中国,和德意结为同盟是这种野心的越轨行为,是不正当的。你们想等英国撤军就进攻印度,倘若你们把这种想法付诸实施的话,我们印度一定会团结一致和你们对抗,我们试图把你们从通向最终注定道德沦丧,使人沦为机械人的道路上拉回到正确的道路上面来。
——(澳大利亚)韦伯审判长:要严格追究当初悬而未决的天皇责任问题,即便开战责任是屈从周围人的建议,但作为掌握日本最大最高权限的立宪君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不起诉天皇,那以包括死刑在内的量刑判处被告们有罪就是有失公平。
——印度代表帕尔法官提交的意见书,英文25万字,日译本长达1219页,帕尔判决书的内容此后在法学家和史学家中造成巨大反响。他指出在亚洲历史上,上溯至更早时候的欧美国家的行为才真正是名符其实的侵略,判决全体被告无罪,同时指出,把被告人和日本国的行为正当化是毫无必要的。
——天皇免责是审判团的政治任务
《东京审判》观后感(二):东京审判
小林正树在二战后40年重新审视并记录东京审判,虽然无法做到完全中立的评价,但相对于2006年高群书单方面纯意识形态那版那是完全不在一个层次。首先,相对于纽伦堡审判在法理上有着很大进步,在开场阶段,围绕着1.裁判权的合理性,战胜国集团审判战败国是否能做到公正?2.国际法对侵略战争性质定义为犯罪的时限,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否可以在法理上定罪?3.对于“破坏和平罪”及“违反人道罪”的定义出于1945年《波茨坦公告》,法庭的管辖权受到质疑。法官团对其的释疑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使得解释并不怎么令人心悦诚服,但从国际法的长远发展来说还是有着很大的开放性与启示性。影片之后则是进入具体的西式审判程序,对事实的正反取证,也是东西方不同思维理念的碰撞,展示了日军与纳粹德国不同的政治军事体系,而针对天皇的“豁免”权的争议性角力,是影片呈现了东京审判背后的政治因素,而相较于纽伦堡审判的简单粗暴的泛政治化法学暴力,东京审判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意义。影片最后,小林正树把之后数年的柏林分治、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冲突、古巴危机等等有美苏冷战下的战争冲突作为一个吊诡的现实反面对比了曾宣扬和平的东京审判及促成的联合国,虽没有语及政治阴谋,但对西方“文明“与”公正”的含义则有了足够的质疑与失望。
《东京审判》观后感(三):日本人真的没正义感吗?
感觉很多国人的思维像被困在一个箱子里,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要么是善的要么是恶的,东京审判因为是审判发动战争的战犯,所以肯定是善的,是正义的,这种思维定势已经形成,看到一点批判审判的意见就会恼羞成怒。相反,日本人的文化却在不断强调:没有绝对的正义,只有各自的正义。
日本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历史观?过去他们是跟着皇军搞正义,后来是跟着美帝搞正义,这种逆转可能加速了他们正义观的破灭。很多中国人,尤其是接触过一点日本文化的就会把它理解成:日本人不明事理,没有正义感,做事不择手段,只跟随强者。然而为什么不能把它理解成一种信仰的破灭呢?
过去的日本人坚信皇国的正义,结果美国人带给他们的是那样的真相,告诉他们一直以来日本人民被军部欺骗,原本鼓动战争的媒体也突然集体转向,配合得好不快活,可是日本人真的会相信吗?他们为东条英机而唏嘘,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深知其实站在法庭上的东条和他们差不多,只是一块比较显眼的齿轮吗?
战后的日本人迷惘过,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国家,自己整个民族的价值是什么,他们几乎要把自己贬到土地里了,索性还有经济发展让他们有事做,不多想这种复杂的问题。可是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可不是这样想的,为了证明自己与有罪的父辈的区别,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只懂得读书毕业找工作的,他们积极投身左翼反战运动,然而也不能改变什么,反而最后诞生了极端左翼的日本赤军祸害社会,信仰又一次破灭。日本热血作家三岛由纪夫为了给迷惘的日本指点道路甚至切腹自尽,可是只是留给后人唏嘘与不理解而已。
所以他们现在到哪里找正义?现在的日本发达了,可是年轻人不再激情,反正到现在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做是正义的嘛,感觉历史的争论离他们很遥远。对岸有一个精力旺盛的邻国天天都在莫名其妙地指着鼻子骂你,年轻人感觉躺着也中枪。安倍要推翻和平宪法了,什么?让那些老太太老爷爷去反战吧,反正他们经历过空袭,可能有自己的想法,然而日本成为正常国家也没什么吧。
日本人的历史观可不是简单的军国主义不军国主义能解释的啊。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善恶忠歼也蛮变态的。日本和中国真是互相都可以照镜子了,然而这两个国家的人民似乎并不是很想这样玩,可能认为打打骂骂更健康吧。
:看这个有一年了,发现现在还是有很多误解,于是发了豆瓣第一次评论。可能跟电影本身无太大关系,主要是正三观。
《东京审判》观后感(四):转贴一篇
日人將“東京裁判”拍成紀錄片
“講談社”拍這部紀錄片,費時五載,耗資一千六百萬美元,除由名導演小林正樹(Masaki Kobayashi)執導外,動員了三十餘位工作人員,包括學者專家如近代史及國際法的教授等,東京裁判不論其立意如何,所採用的資料真是應有盡有,其中包括由美國防部機祕檔案中調出的三萬卷紀錄片,其中採用了九三○卷,計一百七十小時,另外也採用歐戰前夕,侵華及太平洋戰爭的紀錄片及當時的新聞,以及後來的紐倫堡大審等資料。基本素材收集相當豐富。這部影片應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佐證。我國如尚未購得,最少國史館應該買一部作為參考。
影片的主題在討論東京裁判的本身到底是一個世界和平的儀式,抑為勝利者的報復?而大審中主要部分的“戰爭責任”與“戰犯”,直到今日日本仍認為是一個問題。十分明顯的,東京裁判採用的資料雖然是當時的實錄影片,但製片佐藤弘(“講談社”負責人)與導演小林正樹卻在試着為侵略戰爭的歷史翻案,最少企圖予侵略戰爭的歷史以新的詮釋,與竄改教科書的手法大致相同。
“東京裁判”庭內景象
“東京裁判”始於1946年五月三日,在遠東盟軍統帥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麾下成立了國際軍事法庭,承審自偽滿州國開始到整個太平洋戰爭計十七年八個月的罪行。在受審的一百多人中,主要戰犯包括日本戰時首相東條英機(Hideki Tojo, 1884-1948),外相松岡洋右(Yosuke Matsuoka, 1880-1946),內務大臣牧野,及陸軍與海軍大臣等二十八人。
麥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
東條英機
松岡洋右
軍事法庭由九個國家派法官組成,其中除菲律賓及印度外皆為受降國,澳大利亞的韋卜爵士(Sir William F. Webb, 1887-1972)被推為主審法官,美國的肯南(Joseph B. Keenan, 1896-1984)則擔任控方的主任檢察官。控方並聘請了三十四位律師,連同其他工作人員及翻譯約在百人之上,但據說法庭為戰犯只聘了四位律師,而且在開庭時,尚未離開美國。主審韋卜在首為開庭時曾宣告軍事法庭將在“不袒不懼的情況下,維持公正的裁判”,但不久則爭辯時起,疑竇叢生;言下之意,軍事法庭無法主持公正。大審中爭辯的焦點是戰爭責任應由誰負,主審法官力主日本天皇應負責任,如天皇無罪,則以下的大臣都不應對戰爭負責。但主控肯南在美國政府的授意下盡力為裕仁(昭和天皇,Hirohito, 1901-1989)脫罪;解釋天皇僅為傀儡,戰時內閣才應負一切責任;肯南的論點竟得到戰犯首相東條英機的支持,成為大審中戲劇化的高潮之一。
圖淡化日本侵略罪行
影片認為個人代替國家成為戰爭中的戰犯,找不到國際審判的前例。又說1944年美,英,法均已同意個人不應成為侵略戰爭的戰犯。而對“戰爭陰帧钡闹缚兀J為國際法中根本沒有根據。尤有進者,認為軍事法庭的成員除菲,印二國之外,皆來自戰勝國,頗為不公。當辯護律師提出不應對受審者課刑時,主任檢察官肯南指出那些主持侵略戰爭而使人類文明遭到空前破壞者,不能不接受懲罰。
小林正樹在處理這部影片時,的確下了功夫,花了五年的時間,在五十萬英尺膠片中找出他所要的東西。經過他的選擇,看起來好像劇情片而不像紀錄片。由於當初美國防部將大審經過由不同的角度拍下來,經過剪輯呈現許多戲劇化的畫面;其中像東條英機在受審席上被小川澄由腦後襲擊;曾在“死亡行軍”中生還的菲律賓法官哲拉尼拉(Delfin Jaranilla)在法庭上的激動場面;以及靜典的辯護律師因抗議主審“不當的干預”而被逐出法庭等,都極其生動。人物,對話均栩栩如生,比拍攝的劇情片紐倫堡大審並不遜色。影片拍竣後數月,即贏得1983年日本最為榮譽的“藍帶獎”。影片雖然冗長,但上映時票房不錯,其中主要觀眾為戰後出生的大專及高中學生。
東京裁判由麥帥在密蘇里艦上受降,日本臣民匍伏在皇宮外地上的呼天搶地,到天皇裕仁晉見麥帥的卑躬屈膝;東條英機在鴨巢監獄自裁未遂等記述,看來都似拍攝的劇情片,而不着紀錄片的痕跡。其中穿插着偽滿州國傀儡溥儀及漢奸殷汝耕等華語發音的證詞,可說都是珍貴的資料。當主任檢察官控告日軍在中國的罪行時,也曾放映了一段南京大屠殺的影片,但導演卻立刻將廣島原子彈的鏡頭接上去,以沖淡日本軍閥令人髮指的大屠殺。告訴觀眾戰爭都是殘酷的。將南京大屠殺與原子彈毀廣島相提並論,實欠公允。因前者是日軍刻意姦殺婦孺的具體罪行,而後者是扼止侵略戰爭的手段,亦為帝國主義自然的結果。東京裁判企圖為帝國主義侵略者翻案的意圖已昭然若揭。
故意模糊戰爭責任
其實,“東京審判”的結果導致了日本再被國際社會接納,並且迅速地帶上經濟的起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經濟大國。事隔四十年,應不必再去為其翻案。中國人,日本人乃至全世界,都應記取侵略戰爭對人類造成的悲慘教訓,作為歷史的殷鑑。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犧牲最大,受害最烈,但中國政府既已本我國固有的王道精神饒恕了日本,實行以德報怨作為對抗日戰爭的總結;我們今天也應本着這種精神以和解與愛去化解這種仇恨。並進而共同為締造世界永久的和平而努力。今天日本人如能以歉咎的心態坦承以前的錯誤,避免歷史悲劇重演,舉世都會原諒他們。應該很容易取得人們的和解。而不必去竄改教科書,歪曲歷史,在東京裁判中為已處決的戰犯叫屈。如果這些主持侵略戰爭的罪犯是冤枉的,那麼死於日軍殘酷殺戮的千千萬萬的亡魂,又有誰為他們喊冤呢?東京裁判在整個的主題意識中警告戰爭的殘酷,這種立論杖豢扇。珜Α皯馉庁熑巍钡耐菩都皩Α皯鸱浮弊镄械目桃饽:c扭曲,卻十分值得商榷。
小日本心態之可議
本文為作者二十年前之舊作,文成後因患病及搬遷,文稿遺失。今清理舊文件時才發現。但過去數十年中,日本政府對侵略戰爭不單沒有悔意,反而變本加厲,歷任首相均參拜“靖國神社”。今之首相且否認“慰安婦”尤為荒謬。
按日本為一島國,但具侵略野心,昔以“大日本”,“皇軍”,“大東亞共榮圈”自詡,愈顯其小國之自大狂想。今雖已躍為經濟大國,但小日本之狹隘心態不改,十分可議。特將舊文發表,作為兩岸同胞之警惕。
《东京审判》观后感(五):天下熙攘,皆为利往
高度还原,虽然尽量客观角度了,但是总觉得导演的史料详略有所侧重,南京大屠杀说要背负十字架之后后马上转到原子弹爆炸画面难道是付出了代价的意思? 对政治进行审判本就更容易有失公允,谁有资格和权力审判,按什么规则审判,怎么确保法律审判在政治影响下公平,这些问题在政权兴衰面前变得苍白。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看这些战争,其实导演的态度挺明显了,反人类罪行该被审判,但是这种审判应该适用所有国家(包括米国),这种审判应该由更客观普世的法律系统裁决,由更客观超然利益之外的团体裁决,所以很理想。有点可笑可悲的事,中国在这之中的话语权和分量少的可怜。
想起南京大屠杀里的虐杀,战争无正义可以理解,哪个国家不是这样的历史堆起来的,但是虐杀无悔改不能被原谅,为了国家尊严也好,军人价值也好,天皇荣耀也好,无罪辩护一开始就已经把国家决策者应有的气度打得烟消云散了。
被判刑的战犯,因为政治影响,被赦免减刑后又在东山再起的也有(岸信介兄弟因为麦克阿瑟赦免东山再起,三光司令官冈村宁次因为内战政治交易被判无罪...),这种法律交代其实是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敷衍,也是给日本翻过这篇历史的一个台阶。
因为从小喜欢看动漫,对日本一直抱有复杂的感情,对待历史问题,不敢忘却,更不敢盲目批判。
《东京审判》观后感(六):《东京裁判》:是警示还是翻案?[部分文章] 转载作者:云起君
拍摄于1983年的纪录片《东京裁判》,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林正树的代表作之一。整部影片从满洲事变开始讲述,叙述到侵华战争的扩大,期间穿插讲述了欧洲世界中纳粹的兴起、法西斯主义的膨胀,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登台,一直讲述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终结。而作为战争和这一时代终结的“总清算”——欧洲的纽伦堡审判和亚洲的东京审判自然成了影片的高潮和压轴戏。
很显然,小林正树是站在“大历史世界观”的角度拍摄这部电影的,因为他在电影中野心勃勃地想用影像资料为观众描摹出整个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而且影片的维度和气势也的确展示出了他的这种野心。影片中的文字资料、照片和新闻胶片都出自于美国五角大楼。二战结束后,五角大楼解禁了这些二战资料。在这些足足有3万卷的胶片中,小林正树和他的工作人员从中挑选出了930卷,共计170小时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小林正树遴选出了一部分,配上了解说词,补拍了一些具有解释性和迷惑性的镜头,制作成了这部277分钟的《东京裁判》。
本来,这部电影可以成为让人们明白历史真相的明镜,但是在小林正树的“加工、剪辑和创造”之下,影片非但没有警世的功效,反而让人更进一步地看不清历史的本源。纵观小林正树以往的影片,诸如《人间的条件》和《切腹》,能很清楚地看出来这个导演是反战的、是反对军国主义和暴力的,但是他在《东京裁判》这部电影中所展示出来的“历史观”却让人迷惑。在这部电影里,小林正树非但没有批判战争,反而给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战争罪犯进行了开脱。
在影片中,导演用最简单和最原始的蒙太奇手法告诉观众,战争是残酷的,日本人民是多难的。影片中有一段提及了敏感的南京大屠杀,当主任检察官控告日军在华犯下的罪行时,他放映了一段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片,但是小林正树却在这段影像资料后面立即插上了大段的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借以说明战争对日本人民一样是有巨大伤害的。可是,南京大屠杀能和广岛原子弹相提并论么?……
《东京审判》观后感(七):浮光掠影,影像而已
在日本投降四十年后,小林正树试图通过《东京审判》来对二战中的日本作一个全景式的反思。这种反思的正确与否,不同立场的各方会有不同的解读。毫无疑问的是,这部电影的出发点基于的是日本的角度,而在其呈现的过程中也秉承了日本的价值观。 直至今天,日本都习惯将满洲事变、七七事变和太平洋战争割裂开来,视为不同的战争而不是同一场战争的不同阶段。然而战后的远东国际法庭强行取消了这种割裂,因此《东京审判》也就不得不正面这一系列事件的历史脉络,然后去对这一条从侵华、袭美到最终投降的时间线作出其自身的解读。遗憾的是,这部试图以大局观着眼的电影在这点上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改进。当时苏联代表的确说不过去地试图将日俄战争拖进审判,然而日本将历史碎片化的解读在另一个方向也明显违反基本常识。 对日本来说,满洲事变和继而退出国联是将日本引上最终毁灭的标志性事件。自此开始,日本自绝于国际社会,逐渐与全世界为敌,直至国家全盘崩溃。然而就满洲事件本身,日本只将其视为军部不受控所导致的一个意外事件,基调定性是此事件是一件笨事而不是一件错事。其理由也很简单:那个时代的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是如此,以此为借口来惩罚日本是不公平。 今天除了极右翼,日本的主流社会对于这段侵略他国的历史事实其实并不否认,但是从根本上说却坚持了一种极为效果论的立场。在日本看来,事实证明了海外扩张对日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以区区一个缺乏资源的岛国,在国际大势整体倾向于和平的情况下去进行扩张,最终结果必然是被全世界所抛弃。而日本的战后历史更说明了不需要海外扩张日本依然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还赢得其它国家的好感和认同。因此当初向外侵略可以说实在是蠢到家了,“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奥姆真理教”(丸山真男,日本战后政治学大师),战争失败虽然很遗憾,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虽然日本并不否认历史事实,但其对侵略行为本身的确也缺乏是非判断。某种程度上,日本的这种不谈对错的态度倒说不上虚伪,毕竟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国家实力依然是国际政治里的根本的决定因素,然而完全地回避是非大概今天放眼世界也就只有日本人可以如此心安理得。这点对是非的缺乏在东京审判的一开始就能够看出来。同盟国的起诉基础在于战争事实的非正义:首席检查官在开场白里就提出了,日本给参战各方带来的这场浩劫必须有人对此负责,这个要求完全可以基于常识得出来,而整个审判的核心意义正是在于此。而日本的抗辩理由是(为其辩护是美国人)战争概念的合理:从战争发动时的国际法来看,无论怎样解释为了谋求国家利益而诉诸战争都是一个国家正当的权利,因此破坏和平罪即使是罪,也不能过后反溯而破坏基本法理,更何况审判者本身就是胜利者。当然最终结果其实遵循了“强权即公理”,战犯被从肉体上消灭了,而当然日本不会认为他们有多大过错。 很有意思的事,电影一点儿都没有回避天皇问题在整个审判中的隐形存在。同盟国将保天皇设定为了第一的政治任务,而来自澳洲的首席法官韦伯却一心想让天皇坐在审判席上。很有意思的是,今天日本丝毫不忌讳谈论天皇在二战中的角色,然而却并不承认中国提出的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这种二元划分。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特殊的团结观念可以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天皇是不是军国主义者,对他们来说是最紧要的问题。在日本的逻辑看来,在每个人都为国负担义务的情况下,包括甲级战犯的所有人在道德上面都是同质的,所以如果说甲级战犯是军国主义者,那么所有日本人民也都是,倒推回去天皇也是,而如果日本因为军国主义应该被世界所消灭,那么日本举国玉碎就是了,所以无论于人于己造成的痛苦再多,其结果再荒诞离谱,都实在是很“遗憾”啊。 这种“团结”的确除了日本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理解。对中国来说,皇帝所行不符天道,那最终失去天命被推翻纯属活该,王朝可兴替,纲常必万古;对西方国家比如德国来说,政府的邪恶不代表民族的低劣,而从这种邪恶的政府下面解脱出来本身就是民族的解放。日本的这种上下同心从非日本的角度看,说好听点儿是脑子转不过弯,说难听点儿就是举国国民的独立人格都没发展完全,整个就一大原始部落,而天皇就是部落的大酋长而已。这种将个人完全投诸与集体的方式自然会导致是非感的丧失,因为伦理判断的前提就是个人对其行为的独立意识、选择和由之而来的责任。而在日本的这套语系下面,去指责一个日本人的邪恶和去指责一只蚂蚁或者蜜蜂的邪恶是一回事。 所以也不奇怪影片在伦理判断方面所展现的方式看上去相当模糊。一方面,影片并不讳言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认为这是日本军部本质非人性的集中体现,是日本要永远背负的十字架,而且也承认大量的暴行无论放在任何角度,都已经超出了正常战争的范围;另一方面,影片又将南京大屠杀和广岛长崎的核弹不加以区分,并且辩解日军的残暴是因为缺乏对国际通行战争规范的教育所导致的,一句话,还是由于日本不与世界接轨搞出来的蠢事。然而却没有被触及的是,是不是加强了国际通行的军队教育过后,日本的暴行就会被避免呢?暴行单单是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吗?无论如何,很难想象一个动不动就万岁冲锋不惜自己生命的疯狂军队会给战俘有什么很人道的待遇。而要问如此的疯狂究竟从何而来,就会引向更深层次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当时的日本真的是一个举国奥姆真理教的话,这种疯狂的发生机制究竟是仅仅来自与政治、社会和军事的制度设计层面上,还是可以在民族深层次的心理层面上找到端倪。在这点上,影片没有给出任何答案,甚至没有设问。 由此来看,《东京审判》这部电影无论如何也谈不上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其全景式的反思也远没有达到深刻的程度。可以说它只是以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客观的方式将战后审判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像堆积,却浮光掠影地呈现了出来,仅此而已。
《东京审判》观后感(八):几点小感悟
看的是ICS的三集纪录片,大致讲述了东京审判的前世今生,尽可能用一手史料还原东京审判的历史真相,并讲述今生该如何跨越历史鸿沟促进中日交往。印象深刻的几点:首先,如果中国在历史课本中不能正视大跃进等历史错误,改掉过度强调毛概等政治正确,那我们和日本修正历史主义、向未成年人隐瞒真相有什么区别?其次,很喜欢其中对于帕尔大法官的介绍,让我再一次明晰了一个法官应该最应该立足证据公正,抛下民族与宗教观念,做出公正的审判;非常感动于中日繁盛的民间交往,日本除去右倾主义的公民,对待日本侵华这一事件还是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良知认识,还有些日本公民为了还原历史真相而奔走于中日之间进行证据采集工作;真诚地希望世界所有人都能够以史为鉴,反思自我,防止军国主义再次衍生世界大战,共同友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