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圆明园》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18:07:56

  《圆明园》是一部由金铁木 / 薛继军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圆明园》观后感(一):圆明园的落没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这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是一个诗人的梦,也是一个王朝的泪。

  如今的圆明园满目疮痍,杂草丛生。圆明园的落没不禁让我们发出的沉重叹惋,但之于历史而言叹息和惋惜不过是前行路上最无力的挣扎。

  圆明园落没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止步不前,最终必然成为挨打的目标。你拥有世界最豪华的园林,却没有能力守护它,客观原因是帝国列强,根本原因却在于自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阿旁宫的焚毁,大明宫的覆灭……这些我们都无法接受,但最终又只能接受。

  每看到明清我便联想到汉唐,明清皇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狭隘胸襟比之于大唐盛世海纳百川的盛唐气概,实在是太过于逊色。

  汉、唐、明、清历史的车轮总在滚滚向前。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帷幕,中国近代史一段血泪的经历,一段惨痛的教训。历史就是这样,所有不该犯的错误还在犯,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五千年的历史,众多王朝的更迭,同样的错误依旧在重复。盲目自负,溺于安乐,丝毫看不到危险的来临,等到枪炮声响起才幡然醒悟,为时已晚。

  圆明园的毁灭是那段时期历史的必然选择,如果不是圆明园,也有可能是故宫,或是其他。而这些我们虽不愿看到,却不得不接受。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只有在接受之后才能反思、改进。

  《圆明园》观后感(二):圆明园观后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就是圆明园。

  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圆明园的历史是从康熙帝时开始的,经过康、雍、乾三世达到巅峰。纪录片是以郎世宁的口吻,从一个西方人,一名皇家宫廷画师,一位圆明园的建筑者的角度来叙述的,独到而新奇。他作为外来人对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对当时的康乾盛世的观感,不也正如我们后世的人对那一时代的认知一样,带有一层隔膜。但这都阻碍不了圆明园的熠熠闪光,从历史中喷薄而出的架势:不论是格局、气势、精美程度,都玲琅满目,应接不暇,即便是电脑合成的模型图,也足以见识当年的辉煌。这种仙境带给人的只有震撼,是为自身的渺小,也为国家的强盛。

  但繁盛如康乾,也隐隐暗示了将来的危机——一个封建帝国的极端保守与自大,就像郎世宁看到的乾隆视抽水机为奇技淫巧而废止,就像马格尔尼使团访华时乾隆宣称的“本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夷”,多么自视甚高啊,当时的他确实有这样说的资本,但后来呢?这是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所传承下来的自负,以及自负的资本。并且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这一时期的清朝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当时风起云涌的变化,我们在自给自足安稳的小农经济上匍匐不前的时候世界在飞速进步:资本的积累带来了制度的变革,工业的兴起,启蒙运动的发展。

  正如马格尔尼预见的那样,实力对比,反过来了。在纪录片的六十分钟前,圆明园是一部大清荣耀史的缩影,也是一个封建帝国最后的辉煌;六十分钟以后,画风突变,走到了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北塘登陆,转战大沽口,中国军队的火器还停留在明末的水准,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这是一场工业国对农业国的战斗,装备落后思想落后的大清军队,一溃千里。八里桥一役,是一场战损比1000:1的屠杀,大清八旗的骑兵,对着火炮在冲锋,一场用生命与时间抗衡的战斗,唱响的是当年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现实是,技术和文明比军队数量更占优势。

  咸丰北遁,联军入京。1860年10月18日至23日,就是火烧圆明园——一个世界奇迹,一个汇集了各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全部成果的震撼人心的,尚未被人熟知的杰作,欧洲人心目中的一片亚洲文明的倩影,毁于一旦。

  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历史。

  虽说是近纲的文章,但我真的想提一下纪录片中戚小源的配乐,仿佛厚重苍凉的历史,在幽幽地讲述,并在某一时刻从迷雾中扑面而来。此情此景此曲,永不能忘!

  圆明园——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段荣耀与屈辱的历史,一印烙在中华史上的记忆。

  《圆明园》观后感(三):人间幻境

  曾经的中国,闭关锁国,狂妄自大,但改革开放后,人们又开始变得崇洋媚外,觉得外国的东西什么都好,甚至月亮都更圆。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年纪小的时候,学外语、看外国小说、电影,崇尚外国的生活方式,总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国际性人才。慢慢地才感悟到,只学外国的东西,你永远不会比该国人懂得多,领悟的透,而去和外国人讲中国时,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的自己,其实谁也不是,浑沌一团。也就逐渐地领会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道理,于是,开始对中国的历史、民俗、传统文化感兴趣,可是资料浩如烟海,无从下手,这时我看到了《圆明园》,它激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说起圆明园,唯有的印象仅是这里是一处皇家园林,充满珍宝,却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付之一炬,其余的还真是说不上什么来。这部记录片从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视角,以康熙雍正乾隆直到同治的朝代更替为主线,脉络清晰地阐述了圆明园的作用、由来、发展直至毁灭。看过无数部刻画大清王朝的电视剧,却从未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认识强烈爱好并具有很高数学、天文造诣的康熙,颇具艺术天分、细致而又勤勉的雍正,狂妄、每日撰写诗歌以希充当文人精神领袖的乾隆。也从来没有想象到过圆明园经几代扩建,规模如此之庞大,景观又曾经这样经历了皇帝亲力亲为的设计,雍正朴素的设计与山水的和谐,乾隆扩建的新景观的壮丽都令我印象深刻,而当我看到郎世宁设计修建的西洋水法远瀛观时,更是感觉宛若幻境,甚至一度让我激动地无法呼吸,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才能准确描述影片中看到的圆明园,也许任何华丽的词藻和字句都无法形容它在各个方面的登峰造极。至于圆明园经典照片中的几处断壁残垣,看了影片才辨认出是远瀛观的遗址。

  八国联军的侵入,固然令人震惊、愤怒,但是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考和警醒。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抛开八国联军的无耻,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骄傲自大、国防落后也是这一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圆明园的历史之上,从这些皇帝的个性和作为之上,我们需要反省和思考地方很多。

  该片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皇朝更替三代,可身边的太监总是同一人,其年龄、作派、语言没有丝毫的变化,虽然这不是记录片中的重点,可是看起来总是让人有点不舒服。

  .S. 花大价钱买票去电影院看记录片还是第一次,而且之前也基本上没有怎么看到这部片子的宣传,华星一天只放映这一场,开演前闲着无聊,挨个地看近期电影海报,可是居然连《圆明园》海报的影子都没看到,心想着正是晚饭时间估计放映厅里可能就三五个人,出乎意料的,里面居然有好几十人,于是,在感叹,历史和文化并没有被扑面而来的物质潮流湮没,精神比物质更具有传承的力量。

  《圆明园》观后感(四):建筑艺术的遗憾

  纪录片也难免会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圆明园》里面外国传教士以及军官的书信引述,也难免断章取义,历史的不全面总是有的,被国家电影总局审批修改也不知道删去了什么。反正,历史也只有尽可能完整,却从不能完整。影响历史的因素那么多,谁会知道一个小小的想法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而又有多少人没有被蒙在鼓里?

  即使如此,就我所知,太多的原因被忽略了。一切都被归咎于外部因素,当时的国家内部因素几乎全部被忽略,一切罪责怪到了清皇帝身上。某些观点认为,圆明园该烧,因为那是皇帝利用搜刮百姓民脂民膏的钱财建成的。八国联军不烧百姓民居,却烧毁这个皇家园林,皇帝最喜爱的东西,是有道理的。清帝应该对自己所统治出来的科技落后产业结构老化等后果负责,而这个后果就是将中国历史上最美丽壮观的建筑群变为如今的一片废墟。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已不得见。

  作为一个对建筑艺术的狂热者,圆明园的烧毁是历史的遗憾。在这个相当于600个足球场面积的土地上,中西艺术结合,包含了中国几乎全部的建筑形式,几千年来的中国建筑精华都在于此,亭台楼阁,水榭殿堂,假山花园,应有尽有;还有欧洲的大水法,迷宫宫殿,郎世宁的心血。都看不到了,只剩下令后人惋惜的断壁残垣,嘲笑着历史。

  《圆明园》观后感(五):不能忘却的是历史 不是圆明园

  请您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美玉,青铜,瓷器,请 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 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用雪松做房梁,上上下下铺满宝石,披上绫罗绸缎,这儿建庙宇,那儿造后宫,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一片片水池,一眼眼喷泉,城楼,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就是这座园林。它是万园之园。————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如果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曾是某种令人惊骇的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如同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显出亚洲文明的剪影。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圆明园》观后感(六):止战之殇

  一直想去电影院看《圆明园》,可电影下档了还是没能看成。在网上下到了一个还算凑合的版本,电影有点像科教片,始终都有一个人在解说,演员的表演也算不上专业,可能是因为考虑到成本的问题。看完以后觉得心痛又悲哀,那些电影中仅仅用电脑特技还原的圆明园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了,用解说的话就是“这是一个仙境,是一座欧洲所有建筑群加起来都无法与之企及的艺术宫殿”,可修建了一个多世纪的圆明园居然让英法联句三天三夜的大火就给烧掉了,当初他们这么做的理由仅仅是想逼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这个代价也太大了吧,一群混蛋!

  现在有争论说要赤字200亿人民币重建圆明园,热火朝天的,我觉得根本就没这个必要。圆明园是根本就没办法重建的,先不说现在的人有没有古代人的智慧和审美,就说圆明园里的那些奇珍异宝又从哪弄回来呢?上帝啊,让我们这些人只能跑到电影院里去看电脑做出俩的圆明园是不是也太讽刺和悲哀了!忘了说了,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发现一个秘密仓库,里面全是外国使臣送给大清帝国的弹药和枪炮,可最后守卫圆明园的只是几个拿着大刀的太监,还能说什么呢!

  《圆明园》观后感(七):糟蹋了好题材,唯爱国情殷可取,纪录片中的末流

  看过诸多打高分的影评,都是从题材角度作出褒扬的。爱圆明园,恨侵略者,由此纷纷给出好评。这些好评都是对内容的肯定,绝少是对水平的称赞。

  而我是从纪录片拍摄角度来看的,觉得它拍得较差(如果留点情面不说是极差的话)。请燥热的爱国者不要一看就骂——我也极爱这选材,痛惜于名园被焚。只是深信这题材设能落在有能耐的导演手里,轻易便可做到更芳华重现、更感人肺腑、更催人奋进。

  一,解说词差;二,特技效果差;三,情景拍摄亦仅止规中矩。

  而一部以“圆明园”为名的纪录片,起码应该就下面几点之一展开铺陈:1、从清式营造工法(或传统园林源流)角度浅述圆明园园林艺术成就;2、收藏与散失;3、二次鸦片战争清廷的作为与淀园被扰的前因后果;4、荒废后的屡经劫难遗迹湮灭。

  不过,以上都没有写到,或蜻蜓点水。全片零散肤浅,东拉西扯,挂一漏万。呢呢喃喃、自怜自艾,关键还哀怨不到点子上。实在说,看过后蛮失望的。缕析如下:

  一、解说词之烂非常难以理解,大而无当,空泛无物,带着煽情和文艺调门,表面看洋洋洒洒,捏干水分就没点信息量,如风过耳,就一高中文科优等生(或大学中文系差等生)的抒情水平。至于随处皆是的清世祖一入京就寻求风景区、清世宗是权力欲极强的皇帝等等谵语,就跟大鼓说书似的:看似言之凿凿,其实咋咋呼呼。

  最糟糕还充斥着“帝国、皇室”这种不伦不类的翻译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念的是译著(央视的小编剧们近年濡染上了这种浅薄的恶习,该用“国家、后宫”的地方,他觉着换上“帝国、皇室”就非常洋气,有高等文学期刊《读者》的感觉)。

  典型的句式,比如“大清的第四任皇帝宣告天下,圆明园将成为帝国的新离宫”——一股浓浓的罗玉凤证明自己读过书的屌丝味。他怎么就宣告“天下”了?像剑南春广告里站在大殿前面发诏书那样隆重宣告吗?帝国的新离宫,好高级哦,清廷哪一份官方文件有定义帝国的旧离宫新离宫是什么?这些似是而非、脱离中文韵味、矫揉造作的句法,既廉价又没营养。

  皇汉和明粉的同志们会更加气愤的 ,该片绝逼的政治不正确:开口闭口我大清。哈哈。

  另外,我虽是非明粉也建议下,满口的雍正乾隆很掉价哎,那毕竟是年号而不是姓名。有文化点,改成世宗高宗;没文化点,后面加个“帝"字也好。

  二、特效就太恶劣了,跟《大明宫》、《消失的古建筑》和张纪中版《西游记》是同宗兄弟来的,烂得一个德行。如果这是经费支绌,建议它宁可剪成静态相片配旁白。如果这是该动漫公司的特色,建议导演把盒饭连汤砸到特效承包商脸上。

  色调晦暗炝烈,不是舒缓的日落黄,而像是摄影器材故障导致的昏暗不清。那质感、那光泽、那步移景换的昏黑惨淡,完全就是打斗类电动游戏的水平。配上砰砰砰的音乐,就是个“最刺激挑逗的游戏,边上没人才敢玩”的网页弹窗了。

  三、情景再现拍摄只是60分而已,不是不及格,但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表现清圣祖去牡丹台赏花,那个寒酸窘迫;表现清高宗牛逼,一个土老财的形象在虚点天空走来走去;表现清文宗郁闷,一个赖榻上抽大烟的镜头一用再用。你是一部电影哦,搞个中央九台普通纪录片的情景水准就来浑水摸鱼,观众也太好骗了吧?

  建议看完有同感的弟兄,修改你们的评分,在左下方点个“有用”。我爱圆明园,我更希望有高明的编剧、导演去表现她;更希望我们的纪录片电影能够超越央九而非远逊于央九。

  《圆明园》观后感(八):文明的交替

  看到前面一位豆瓣的评论里有一句“只有张大嘴巴惊叹的份”,真的是很朴实、很传神的一句,因为我也是这样看完它的,起码,知道当时在心里就是如此。

  虽然早有各种的言辞描绘它的美丽,自己也曾经站在大水法的废墟里努力想象,但这部片明显补足了我的历史认知的一环,那就是我们的封建帝制时期是怎样的令后人无法想象的强盛过。

  而缺的这些环正是给富含政治目的的历史教育所造成的,庆幸现今有越来越多的清醒的人来纠正这一切。

  早前看的《狼图腾》,让我知道了农耕文明这个词,也知道了农耕对中华大地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而《圆明园》就以无比美丽的画面告诉了我 ,什么是农耕文明的顶峰,也是当时世界发展阶段的顶峰。

  导演的心智和技巧都是值得称颂的。以传教士的眼见与思绪为线索、用超过2/3的篇幅讲述它的美丽,这些非但丝毫没有减轻看着它毁灭时带来的痛苦,反而更让人百味俱生。不告诉我们这个农耕文明顶峰是怎样的辉煌,又怎能让人有这切肤之痛...

  一个一起看的人,忽然叫了起来,是不是其实那个格兰特将军什么的是个文明、有修养,并不想抢掠的人(他不是还拉大提琴吗?),只是一时控制不了他的士兵们?

  我知道,很多人都是这样希望的,这样的旷世巨作,是否存在着留下来的可能?这种侥幸和希祈,一定存在于你我每个中国人甚至象雨果这样的外国人心里。但恰恰不幸的是,这一定是在冥冥中就注定了的,因为这是两个生产阶段的文明的分水岭,圆明园就是这个分水岭上祭坛中的祭品!

  影片另一个冲击着我头脑的,就是越到顶峰,离分崩离析也就越近了。

  工业文明已将近过去,我们似乎存活了下来。下一个是什么?网络文明?生物科技文明?外太空文明?那我们这个民族的位置又会在哪里?我们的机会是不是就在前面?既然人类这个物种似乎已经进步了,那在下一个新旧文明交替的那一刹那,我们可能可以庆幸是不必以焚毁国会山庄、抢掠罗浮宫为胜利的标志的。但那又会是什么呢?

  接着赶紧拷贝了一份,交给一个快做爸爸的回国探亲的朋友,说了一句:值得让你的孩子看,还有孩子的孩子。

  ......

  这让我今早又早起了半小时。是的,我是个愤青,还想因此做个奋青 ;-)

  《圆明园》观后感(九):摘录于 维克多雨果之圆明园评价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和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同。这便是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同帕台农神庙那样;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请想象一下,有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物,有某种月宫般的建筑物,这就是圆明园。请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用美玉,用青铜,用瓷器,用雪松做这个梦境的房梁,上上下下铺满宝石,披上绫罗绸缎,这儿建庙宇,那儿造后宫,盖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又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片片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城市的建筑物,是由世世代代建造而成的,为谁建造的?为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完成的事物是属于人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过去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谈到过圆明园。我们常说:希腊有帕台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如果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曾是某种令人惊骇的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如同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显出亚洲文明的剪影。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看来,胜利女神可能是个窃贼。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由两个战胜者分担。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中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注定又会使人想起帕台农神庙。从前对帕台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致荡然无存。如果把我们所有大教堂的所有财宝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园中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成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口袋,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我们是文明人,中国人对我们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将会叫法国,另一个将会叫英国。我先要提出抗议,感谢你给了我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一半的胜利果实,今天,帝国竟然带着某种物主的天真,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陈列出来。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一次偷窃行为,有两名窃贼。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圆明园》观后感(十):圆明园——不该忘却的祭奠

  

  《圆明园》(纪录片) 建筑串联着人的故事,寄托着人的意志,圆明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位帝王,前后修建151年,集合了中华民族建筑美学之大成,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一、离宫秘史 圆明园,是清朝第二座离宫。 离宫,主要用于避暑。话说当年满人南下击败大明,入主中原,受不了紫禁城的炎热,至康熙帝,终于觅得第一座离宫——畅春园。 圆明园被列为离宫,则与雍正有关。 最初,它只是康熙赏给四子胤禛(雍正)的小花园,有次,胤禛邀康熙来圆明园赏牡丹,并安排他与弘历(乾隆)相见,爷孙俩相处甚欢,这对促成他登基起到了一定作用。所以,雍正皇帝扩建了圆明园,列为皇家第二座离宫。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雍正,他在这座园林里寄托了自己的宏图大志,他的寝宫被九座人工岛环绕,叫作九州清晏,寓意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 总建筑师是雷金玉,他有“烫样”绝技,可能是最早的建筑模型,在当时以工笔画作为建筑图纸的年代,起到了很棒棒的作用。从雷金玉父亲雷发达(噗此后确实发达了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