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疯狂的石头》经典观后感集

发布时间:2022-09-28 12:50:31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由宁浩执导,郭涛 / 刘桦 / 连晋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一):国产片的方舟靠港了吗?

  电影市场忽然间又小热起来了,年轻导演宁浩的一部小成本电影,事先没经过什么宣传炒作,就这样,仅仅依靠上班族的口碑,在北京市场眼见着火起来了。

  该片据说是“亚洲导演星计划”中唯一一部大陆拿到投资的,投资人除了韩三平,还有华仔,监制里有些响当当的人,象蓝瑞龙……他弟弟小海正在和我一起拍广告,是个腼腆羞涩的人,之前根本没想到他家在影视圈还挺有势力,还是我说起看了这部电影,同事就揭发了小海,说你有什么感兴趣的就问他吧……

  被朋友拉去看的,拉我去看的人,小时候据说跟宁浩认识,而且听同事说很好笑,就把我也拉进去了。电影院里真的一直有笑声,没怎么笑过的是我,但是我还是很感动,我从这些观众身上,看到国产电影其实还是有市场的,真的,观众的要求一点儿也不过分,观众是多么容易得到满足啊,你只要拍到这样,就已经能赢得尊敬了,散场的时候,不少观众还起立鼓掌,我觉得他们至少看到了宁浩付出的真诚:只想拍一部观众喜欢的,觉得被娱乐了的电影。也许他就是抱着这样简单的想法把电影拍完的。

  电影是完全数字拍摄的,这是我比较失落的一个地方,出于对胶片的挚爱,我没在这电影里找到一个漂亮的镜头。另外一点儿,对白我也觉得一般好笑,在北京太久了,习惯了北京式的幽默,对于有点儿南方嫌疑的幽默,总是缺乏接受度。最主要的,是一开始这电影就让我想起 2000年我看过的另一部韩国电影,而且,越看到后面我觉得越象,那是金尚镇在1999年拍摄的《加油、反斗、四条友/加油站被袭事件》,李成宰出演的, IMDB给过7分的高分,坊间时而有卖,敬请留意。剧情,手法,甚至色调都很象,也是笨贼闹剧,但比韩国人少了的,是一份真正的黑色幽默精神。

  另一种媒体上流行的说法,是说《石头》是中国的《两支大烟枪》,这个更不敢苟同了,盖里奇是何许人?他是世界上最难复制的导演!一个可以把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把哲学思考和流行文化紧紧焊接在一起的天才。看他的电影,满脑子都会是难忘的画面。《石头》和《烟枪》甚至《掠夺》之间还有着鸿沟般的距离,这一点,我想宁浩本人也会同意。

  我更愿意把《石头》看作是一个好的开始,而非一部好的电影。它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本“如何娱乐人民?”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应该发给以下三个同学:陈凯歌同学,张艺谋同学,冯晓刚同学。这本书探讨的主要是: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国家,拍电影超过多少钱就应该算是犯法了……

  我希望你们看完这篇文章后可以放低你们的期望值,这样也许可以在电影院里得到更大的快乐。对我来说,国产电影的希望之光远远还没有亮起,国产电影的方舟,还停在远洋深处,在考虑是装个美国进口的GPS呢,还是装个国产的?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二):缺乏张力的喜剧

  也许是在观看之前听到太多的好评,真正看到这部影片时,在笑过之后却多少有些失望。

  影片开始得很巧妙,依次从三个地点、以三批人物为中心拼接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开端,让观众在一阵狂笑中恍然事情原来如此发生。

  然而当故事再进行下去,随着包袱一个个地抖开,故事本身却变得越来越没了悬念,总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一猜到底。不明不白的结尾看似有点《盲井》的味道——糊里糊途的“好人”得到了糊里糊途的好报,却显出了编剧力不从心的仓促和才尽。

  尽管影片笑料百出,但在控制观众情绪节奏方面做得并不是太好,大笑之后,经常会出现一些没能抖得太开的包袱,不痛不痒,很是无聊。

  总体来讲,整部影片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思想性上来讲都缺乏张力,几乎对人物的心理没有挖掘,只是在最后小偷拿着面包狂奔于立交桥上的那一刹那才看到了一点点对剧出人物心态刻画和放大。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三):疯狂的只是这些迷茫的人们

  在这部电影还没有开始上映的时候,形形色色的造势运动开始了。从网络到媒体,一造再造。类似什么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希望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我看这部电影的之前已经根深蒂固地盘踞在我的思想了。

  的确,造势运动是必要的,毕竟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造势运动的水涨船高才那么心急地想看这部电影,可是当造势运动把电影的高度推到一个太高的程度的时候,看完电影的人们会有一种非常严重的失望感。

  如果之前不是那些潮涌而来的造势,也许,我看完这部电影也就成了新的始作甬者了。然而,因为轰轰烈烈的造势运动,这部电影看完,只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失望了。

  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电影没有能够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那个高度。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前面过于猛烈的诱惑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而且是一部被造势运动扼杀的优秀电影。

  失望,终于在看完电影的时候彻底地把我击溃了。说到黑色幽默,如果说这部电影就是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希望的话,我宁愿选择01年冯小刚的那部《大腕》,纵然不是很好笑,可是至少在布局上形成了一种极致的讽刺。

  然而,看电影总应该多少更客观一些。抛开这些造势运动的话,我想说,这其实还是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如果把宁浩仅仅当成是一个传统的导演而不是什么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这部电影已经难能可贵了。

  在我看来,是那些风起云涌的造势运动扼杀了这部电影,也扼杀了《疯狂的石头》里的这个宁浩。为什么要让我感到失望呢。这本来应该让我感觉到惊喜的电影才对呀。

  说回电影本身。宁浩是一位很努力而且很有天分的导演。比如在朋友非常反感的所谓累赘的那个开头,恰恰是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部分。

  一件事用了三个角度来说明白,朋友说其实这部分不应该述说得如此拖沓。因为反复。

  据我所知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小说里会经常被用到,而在电影里却似乎不那么常见了。就算有,似乎也不曾有过这么长的一个篇幅来如此幽默地表达。

  而且这一整段表述的仅仅只是一件事吗?我看不然,这一段讲的是三个故事甚至不只三个故事。首先是谢小盟在缆车上追女孩子;其次是道哥一伙打着搬家公司的旗号偷窃;还有就是包世宏偷偷用厂里的汽车学开车;另外还有收购公司助理在收购不成后对着墙壁泄愤;最后才是撞车的把这一切联系到了一起。

  朋友看到的是撞车,我看到的却是撞车背后的那些。有什么办法把以把这么多的资讯如此密集而不让人感觉拥挤地安排在这么小的篇幅里呢。朋友说的那种所谓的累赘,在我看来反而是非常简洁而精练的。

  这一段几乎交待了后面整个故事里最重要的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背景。这一段其实是非常精练而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段的话,后面部分可能要用更长的篇幅来说明这些。

  当然片子后面撞车的那段重复用的这种手法看起来要比这一段逊色得多了。不论是重复的必要性还是片段本身所释放的张力来说,那一段都像是创作者本身的那种对于某种技巧的过度的迷恋。

  一个导演能把最多的资讯集成到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这个导演应该已经是成功的了。在这方面的宁浩显得相当出色。

  为什么我说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呢。因为宁浩。一个好的导演不一定能拍出好的电影,而没有一个好的导演是绝对不可能拍出一部好的电影来的。

  这部电影的剧本应该不是那么好的,毕竟这个故事充满了太多太多的偶然性,黑色幽默过足了瘾的时候,谁又能相信这部电影背后所讲叙的故事的真实性呢。当然也许我们要的并不是所谓的真实性,可是一部电影如果让我们觉得真实而感人的时候,那么这样的电影是不是会更出色一些呢。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会选择那么多年前的《大腕》作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希望而不是这部《疯狂的石头》的原因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说,《大腕》里的故事发生的概率要比《疯狂的石头》高很多。纵然那也并没有真实性可言,可是至少那有可能性。

  黑色幽默出现在高概率的可能性里要比仅仅的黑色幽默高明得多。

  所谓疯狂,翡翠只不过是一个无辜的载体罢了。不管是躺在展览厅里那些光彩夺目的灯光下面,还是被包世宏不知所谓地戴在他女朋友的脖子上,石头也罢,翡翠也罢,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辜。

  不是有句古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吗?匹夫的确无罪,可是璧呢,不也是一样的无辜吗?有罪的只是那些疯狂而贪婪的人们罢了。

  翡翠作为一种绿色而剔透的石头,其本质也依旧还是石头。永远安静,永远朴实无华。只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的那种价值观点让它变得珍贵,抛离了这种人为的观点,其实翡翠一样一文不值。

  电影里似乎也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块翡翠最终会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谢幕,只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翡翠最终被洗尽了铅华,跟所有的赝品一样成了真正的赝品戴在一个小女人的脖子上,从此就在厨房的油烟里度过了以后的岁月。

  也或许这没什么可想不透的,毕竟这原来只是茅坑里的一块石头罢了。可以在一个女人胸前摇摇晃晃地过一辈子,也许就是这块翡翠在茅坑时代里最美好的一个梦想了。

  来自平寂;终究也归于平寂;中间这如许繁华只是一场梦,梦醒了之后,一切是否只能依旧。

  或许说,这只是一种缘罢了。入世是缘;皈返也是缘。穿过了这些疯狂的繁如夏花的表象,也许其实只是一个黯然的禅理罢了。

  在我看来,因为这样的基调,看起来这部电影变得像是一部悲剧一样的凄凉。像包世宏的前列腺,总是撒不出的尿是那么的哀怨。而最后终于可以畅快地在尿兜前大笑的时候,这样的大笑如何不凄凉呢。

  大笑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悲哀的求之不得,最后终于得之的时候,那种大笑跟在战场上大战三百回合之后两军只剩下自己一人时那样的悲凉和孤独。很多时候不停地挣扎,最终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最想要的不过是那些最平常最平淡的一切,这时候我们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和曾经的那些敌人,多少人可以感觉到那是一种真正的畅快。在包世宏患前列腺炎之前,他怎么也不会理解,可以畅快地站在尿兜前张扬地左摇右摆绝对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反思前事,其实那是一种很悲凉的感觉。

  还好,我还算身体健全,可以在看电影的时候哈哈地干笑几声,末了责骂一下那些造势运动者。而不用忍着,或者想骂又骂不出来。

  这是一部这样的电影,茅坑里的石头翻身把歌唱,疯狂的人们用一种不合弦的和音唱着自以为高吭的歌。其实剔除那些和音,主唱的声音是很好听的。

  而其实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在无聊地看电影。看完电影后总习惯啧啧几声,然后睡去。

  晚安,所有疯狂的石头。晚安,所有疯狂的人们。

  来自平寂;终究也归于平寂;中间这如许繁华只是一场梦,梦醒了之后,这一切的确只能依旧。

  或许说,这只是一种缘罢了。入世是缘;皈返也是缘。穿过了这些疯狂的繁如夏花的表象,我终于明白,其实这真的只是一个黯然的禅理罢了。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四):小人物的艰辛

  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黄渤和徐铮,但是看了他们的很多其他喜剧片之后才来看这一步,说起来是有点遗憾的,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片与其他的相比,有它的深意存在,在这里,我很难笑得出来,因为,我看到的知识小人物的艰辛。

  故事围绕着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展开,濒临倒闭的厂子,全球集团的压迫,两路盗贼团伙,一个小小的保卫科长,故事就那样慢慢展开了。

  从保卫科长说起吧,他是社会底层下的小小人员,虽有着刑侦才华,却在这穷乡僻壤之下伸展不出,只能默默忍受这那生活的痛苦,就像那尿出来的感觉一样,如此的卑微,如此的无奈。他心思缜密,他恪尽职守,他心地善良,但只是一个小小平民,他无力反抗,终究阻止不了厂子倒闭工人下岗的悲剧,他那费劲千辛万苦保护的翡翠,终究挽回不了啊,这生活的残酷。。。

  顺带着说一下三宝吧,那个愣头愣脑的小子,冲动的只会大人,他不怎么聪明,但他全力以赴,在包头身边从无二心,尽职尽责,他成谜语彩票,以至于被那可乐坑了一千块路费,为什么啊,因为生活的压迫,富人开服车,富人衣食无忧,富人飞扬跋扈,可穷人该怎么办呢,他有一大家子要养,他还要供给外婆的医药费,那彩票寄予他生活的希望,那是他生活的安慰啊!

  还有,真的很惊艳,黄渤在角色方面的演绎出神入化,黑皮,盗窃团伙的小小一员,他既不聪明,也不机灵,他只是有一股傻劲,跑的快而已,而已,他是一个晓贼,应该说受人鄙视,但我们应该说,为什么,为什么他会变成一名窃贼,生活,还是生活,我在想,他跑的那么快,也可以变成一名运动员啊,可是,呵呵,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于是,他就只能成长为窃贼了吧,但是他对道哥忠心耿耿,没有像另一个一样耍滑头,其实,他实在是傻的可爱啊,但没办法啊,无力反抗的人们,最后只能在公路上与车赛跑,仅仅为了那小小适量,可笑吗?可悲,我为他在心中默默祈祷,一行清泪流过。

  小人物还有很多啊,谢小盟为了钱整天与爸爸作战,到最后绑架了父亲连电话都不接,整天沉醉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的人啊,你醒悟了吗?还有那个溜须拍马的人儿啊,你又如何呢,得势时狐假虎威,跌落时就只能无辜惨死。现在,再来看看大人物吧,国际大盗,集团总裁,呵呵,好厉害啊,可是,终究难免一死,原来神马都是浮云。

  故事结尾,看着,包头那灿烂的笑容,我知道,他终于可以有点解脱了,没事的,他还有这哪位对他不离不弃的妻子,那翡翠,不是八百五千万,是无价之宝,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五):一部极尽人性的黑色幽默

  第一次看《疯狂的石头》已经是半年前了。刚刚出来的那会儿,由于是重庆方言的缘故,寝室里四川籍和重庆籍的大部分室友爱极了这部电影。不大喜欢一大群人挤在电脑前看电影,太吵闹,后来就找了机会一个人静静的看,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黑色幽默。

  濒临倒闭的工艺厂为了还钱,要把地皮卖给开发商,竟然在拆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块绝世翡翠。所有人的眼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那块小小的翡翠上:厂长为了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开展览会,想卖掉翡翠保住厂子;开发商为了要地皮建房,专门雇了国际大盗去偷;三个不能再靠“搬家”过活的土贼看上了这比买卖;厂长儿子为了讨取女人的欢心也盯上了这块翡翠。于是,所有人的命运,一下子都栓在了一块小小的翡翠上面。也许用阴差阳错形容这部电影最合适,一系列的巧合,把整个电影的情节串了下来。也正是这样的阴差阳错,造就了所有人的喜与悲。而围绕这块翡翠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把所有人的人性展现的一览无余:好色的厂长儿子本着“要浪漫,先浪费”的信念,为了自己的风流对自己的父亲设计骗局,“和爹的斗,其乐无穷”;黑心的开发商怀着“狼吃肉,狗吃屎,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的哲学为了赚钱不顾厂里二百人的生存,对厂长紧紧相逼,在被助理威胁的时候利用自己“百步穿杨”的射击技术将其灭口;厂长在开发商的威胁利诱下,为了自己的好处把自己的工人全部卖掉;“讲诚信”的国际大盗为了得到翡翠射杀了开发商;貌似分外团结,一起合作的三个土贼集团在最关键的时刻也土崩瓦解:得到翡翠的道哥不再关心困在下水道里无法脱身的忠心耿耿的黑皮是死是活,小军也背着道哥和道哥的女友“有一腿”;就是包世宏,在并不知晓翡翠被换的实情的情况下,也不再信任自己的好兄弟,误会了去北京“兑奖”的三宝,不问青红皂白就对三宝拳打脚踢,还有被大盗骂作“奸商”的“缺斤少两”的小贩……一块小小的翡翠,把所有人都打出了原形。正如道哥在自己女友和别人睡觉的情况下流着泪说的“黑皮,还是你说的对,道德?!”对,在利益和欲望面前,道德算得了什么?儿子背叛老子,厂长背叛工人,兄弟背叛兄弟,什么爱情,什么友谊,哪个比利益来得实在?通通是扯淡。只有“包哥”那不离不弃的女友,才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宝石。而那些物质忠诚的情人们,也各自为其所为付出了代价。

  幸好,我们还有包哥,还有三宝,还有包哥那个不离不弃的女朋友,正是他们,让我们在一片混沌之中,看到了些许希望。

  举步维艰的企业,等着发拖欠工资的工人,好色的厂长儿子,没有良心的厂长,贪婪无良的房地产开发商,诸此等等,虽然是电影,但我们却分明眼睁睁的看到了扭曲的残酷的现实。试想,如果不是年迈的外婆,如果不是卧病在床的妻子,如果不是厂子迟迟发不下来工资,三宝又怎会整天抱着彩票中奖的美梦,在揭开骗人的可乐罐子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北上兑奖?真的又了点“逼良为娼”的味道。确实,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

  这真是一部极尽讽刺的黑色幽默:技术先进的国际大盗和土贼在肮脏的下水道邂逅,然后被包哥以一包石灰粉制服;“跑的比狗还块”的黑皮为了一块面包被人开着摩托追赶,验证了马达确实比双腿有效,这样极具讽刺的场景,在电影里更是随处可见。而电影里恰如其分的对比,通过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主题。还有里面很多极具幽默色彩的对白,也令人忍俊不禁,“别摸我”、“费那事干嘛”、“这招不专业”等等也成为了一时流行的经典,被很多人奉为口头禅。

  这部电影结构十分紧凑,正如我上面所说,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巧合,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发展,而且,电影里充满的大大小小的铺垫更是让电影情节展现的有理有力。大的先不说,仅举一小例。包哥、三宝和一个保卫在展厅大讲这里曾经发生的鬼事,正因为如此,在包哥和三宝被火警引去的时候,被吓到的胆小的保卫才会紧跟而去而造成了展厅保卫力量的空虚,从而导致了二贼进入。正是因此,这部电影有点让人追不上,看起来有点累。

  看这部电影,笑,却笑的很累。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六):石头石头真奇妙。

  这是一部反抗阴郁的电影。

  记得昨天晚上,心情糟透了,漫无目的的在BT上乱翻,找到宁浩这部《疯狂的石头》,欣喜若狂:终于找到可以不必傻傻的哈哈大笑而同样心情愉悦的电影了。你不必仰着脖子为别人的故事喜怒哀乐,不必为小地球一次次的被折腾而纠结,也不必看着美国白宫和总统蹂躏而暗爽。这与我无关。

  我也住过那样的小旅店,脏兮兮的厕所里恶臭冲天,当然没有这么高级的坐便,服务员只顾着嗑瓜子对你爱答不理,墙壁只是简简单单的隔板,鬼知道墙对面男女惊天动地在干什么。其实,这才是大多数国人的生活环境,但吊诡的是,大多数人却无法走进电影院。所以,电影敷给这个社会的脂粉就像《失恋三十三》里面的台词:“她普通话说的特好,你一点都看不出她是个河南人。”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七):疯狂的世界,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由香港中年“偶像人物”刘德华投资,中国第六代青年导演宁浩热导的黑色幽默喜剧片。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频临破产的小工厂在某次意外中挖掘出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于是这个几乎已无法可想的破产厂长决定展览这个珍贵的翡翠来挽救这个工厂。于是一群浑身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骗子和一个来自香港的“专业”香港国际大盗与工厂保卫科科长一起围绕这块翡翠展开了悲喜加交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取材十分新奇、有趣,因为故事发生地就在我们熟悉的地方——“重庆”而电影的宣传主题也充满了深奥的哲理、禅意。不知道是步入中年的刘德华开始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或认识,还是本身这位导演就是一位充满神奇幻想力或高深见识的学者。他似乎在这部电影里宣扬的一个主题就是“善恶终有报”,“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这个道理。

  语言方面,这部电影也几乎打翻了数十年来香港投资商或是制片人的一贯先采用了最纯正的重庆话或说是“渝谱”作为电影的主要语言,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通达无畅听懂重庆话的观众毕竟少数,况且一部成功的电影,一个优秀的导演和一个想赚钱的投资商也不可能只在重庆拥有足够多的观众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对他们拿出勇气来拍摄一部如此“地道”的重庆话电影的壮举而鼓掌。

  因为对语言的熟悉,因此我们爱上这部电影的理由也就不用找得太多,其实重庆话除了比较粗俗和难听之外还是有蛮多优点的,例如语言通俗易懂、充满深刻地寓意和浓浓地市井风情,不然也不会有人说,重庆是全国语言最丰富的城市了。特别是当“包科长”沙哑着声音愤怒地对小偷们叫出那句“这里是公共厕所啊,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几乎整个电影院里的人都喷出了口水,笑弯了腰。片中的“黑皮”、“麦克”等各具特色的招牌语言都十搞笑精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国际大盗”麦克的“顶你个肺”、道哥的“素质,注意素质”等。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八):疯狂的石头

  该片讲述了,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推翻旧厂房时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不料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以道哥为首的小偷三人帮都盯上了翡翠,在经过一系列明争暗斗的较量及真假翡翠的交换之后,两拨贼被彻底的黑色幽默了一把。

  包世宏 郭涛饰

  追求其实不大,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的为别人产生一些简单的帮助

  道哥 刘烨饰

  剧中主角之一,某三人盗窃小组头儿,该狠的时候绝不含糊。

  冯董 徐峥饰

  一个阴谋狠毒、企图霸占工艺品厂土地的房地产商人。爱好射击。

  黑皮 黄渤饰

  跟着道哥混,比较冲动,随身携带榔头,遇见不顺心的事就想来一下子

  麦克 连晋饰

  国际大盗,高科技犯罪,自命不凡,终日在摆酷。

  就在包世宏周密部署安保防范措施时,电视新闻播出这样一则新闻:山城连续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件,盗贼以搬家公司为掩护,招摇过市、屡屡得手。入室盗窃的主犯叫道哥。在道哥带着他的两个小兄弟黑皮和小军靠入室盗窃害怕遭遇交警、靠演双簧骗财于女士也难以得手时,一个从香港飞来的神秘男士被道哥盯住。随即,道哥和黑皮略施小技,顺手提走刚刚走出机场的神秘男士的手提箱。

  神秘男士名叫麦克,是房地产开发商冯董授意秦经理请来的高手,目的在于拿到工艺品厂发现的翡翠。打开到手的手提箱,道哥发现来者是同行,结合报纸和电视上关于工艺品厂发现翡翠的新闻,道哥以他多年行走江湖的经验推断,来者是冲着翡翠而来的。很快,道哥带着他的兄弟住进了工艺品厂举办展览附近的夜巴黎招待所。巧合的是,道哥的房间,和准备“居高临下、尽在掌握”的包世宏只隔着一堵薄薄的墙。

  荒诞,是喜剧电影长盛不衰的最好武器,不论是好莱坞的金凯瑞,还是香港的周星驰,即便是严谨如80年代的大陆影片,一旦涉及喜剧领域,也只有靠荒诞不经的剧情来博观众一笑。大陆最有名的戏剧导演冯小刚从《甲方乙方》开始荒诞,到《大腕》为止将荒诞发展到极致,在其后的《手机》里面是写实主义的荒诞,《天下无贼》里理想主义的荒诞,其目的不外是为了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发出会心的一笑。

  《疯狂的石头》也是这样一部荒诞的电影。从剧情的设置上就体现出了荒诞精神:一所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一群半年没有开出工资的工人,一个患有前列腺炎的保安科长,一个利欲熏心的房地产商,一个高科技犯罪的国际大盗,三个小打小闹的贼,加上一个为了泡妞不择手段的摄影师,围绕着一块曾被用来砌男厕所的老坑翡翠展开了一场保卫战。

  本片中出现重庆地区方言,诙谐搞笑,也介绍了重庆那个时代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比如,缆车,山城中的一些旧建筑。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九):石头的真实性

  是什么在推进电影故事的发展?是石头的真实性。

  大张旗鼓的宝石展览与绞尽脑汁的安全防卫,其基本假设就是石头价值连城;小偷团伙,境外高人,甚至内贼厂长的儿子,他们闻风而动,目标无疑是这无价之宝。

  可是谁懂这石头?谁也不懂。一个狸猫换太子,一个却完壁归赵;江洋大盗尽显尖端窃技,保卫科长使出浑身解数,却毫不知晓瓮中已是赝品。或命丧黄泉,或鼻青脸肿,或屈身水沟,或委身浪子,全都心甘情愿,为的就是这不知真假的石头。

  只有一个例外。他无名无姓,只见一声耳语。他是请来的宝石鉴定师。

  那么这石头的真实性在哪里?它偶然出现在一个厕所里,是我们对它全部的知识。与它模样不分伯仲的赝品在地摊上俯拾即是。

  也许石头的真实性并不重要。它的缺乏正是故事荒诞之所在。

  《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十):《疯狂的石头》不疯狂与《疯狂的石头》为什么疯狂

  一、《疯狂的石头》不疯狂

  my blog 地址: http://zhanbin.com/blog/262.html

  《疯狂的石头》挺好看。

  石头本身不疯狂,人们却疯狂得很。

  包保安为什么那么高大全呢?

  包保安这个演员控制力不错哦。

  不知道这个片子跟盖啥的奇的有什么关系。有必要有关系么?

  我倒是觉得像《爱情灵药》,但是《爱情灵药》更好,游离且荒诞多一些。

  没觉得特搞笑,但是特能享受叙事带来的快感。

  能讲故事的电影是好电影。

  我觉得宁浩没放开,可以更放开。

  叙事虽然能带来一点智识的快感,但是太精确了,计算出来的,不疯狂,加一点疯狂更好。

  比如搞旅游的那部分。

  能有一些没有完全交待的彩蛋就更好玩儿了。

  啦啦啦,我想癫狂。

  二、《疯狂的石头》为什么疯狂

  my blog 地址: http://zhanbin.com/blog/267.html

  《疯狂的石头》不疯狂,虽然它是很好的电影,但是在线上线下受到如此之多的追捧或者关注,这块“石头”还真的势头“疯狂”了,对于大家言及的“中国电影”恐怕未必能带来什么极大的助益,相反,看看为什么这块石头能够疯狂,倒是可以折射出我们电影业的些许疯狂来。

  我说很奇怪《疯狂的石头》里有一个“高大全”的保安,因为不合逻辑,整个片子追求叙事快感,在制造荒诞,并没有理由让一个传统讨论的“典型人物”来约束片子的张力。后来一想,也算合情理,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角色,这个片子在进入审查时,可以用完全一套不同的话语来描述,即该片为了展现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中典型人物的示范效益,很讲政治,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云云,是以这是一种策略。所以,大抵电影审查制度就是这疯狂背后的一重暗影。

  心理暗影也是有的。第五代从文化挖掘走入形式挖掘,“大片”以“卓绝”的或者“滑稽”的形式消解了任何叙事可能,甚至连《神雕侠侣》这种原本应该注重讲故事的电视剧也充满了形式的喧嚣。他们总要讲某些东西弄得沉重,原本应该沉重的尚好,而那些可以轻松的东西一旦沉重起来,电影就给人了心理暗影。能够像冯小刚那样自在地说“老百姓就缺娱乐”太少了,《疯狂的石头》一下子释放了观众的心理暗影,同时也可能展现了另外一些电影人的暗影。

  叙事,电影是叙事的艺术,浅显得很的道理,但是看上去并没有成为基本准则,这大概是创作暗影。一方面形式或者叙事的起手势或者情绪掩盖了叙事需求,即便年轻的第六代们也鲜有能够叙事自如的,都要将特定的历史诉求、政治诉求或者社会诉求等纳入到影片中,用散文的结构来遮挡住不足。另一方面,电影叙事和编剧显然还在逐步磨合之中,小说在改变为剧本过程中,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手法并没有被电影洗去,而是直接影响着的影片,但是,只有编剧,符合电影这种媒体特征的叙事比如节奏感的把握以及画面冲突达成叙事推进等真正能影响电影,才能有更好看的影片出现。

  在这多种暗影之下,《疯狂的石头》自然能疯狂起来,希望它能真正顶你个肺。但,恐怕我们电影真正创造力的释放,并没有被《疯狂的石头》揭开序曲——它只是一个异数,阴影仍然笼罩。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